《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05 14:3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是一本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79.80,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精选点评:●死都是自己yy出来的●就算是案例看下去也好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的读后感大全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是一本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80,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精选点评:

  ●死都是 自己yy出来的

  ●就算是案例看下去也好困難啊,晦澀難懂,有些地方也感覺是太扯了,可能我理解能力不夠吧。

  ●一边看一边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活着的时候不受学界待见了……文中屡次自己说这不是牵强附会,分明是自己都产生怀疑了!

  ●与人相处也不过是两人家庭过去的交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入分析境遇、梦境、孩童成长与原初映像对人的影响。十九世纪作如此纪录并发表,却也划时代。

  ●这哪是弗洛伊德,简直是福尔摩斯2.0好吗!

  ●读了三个半。读了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才看的。

  ●读起来好累

  ●高中有段时间想研究精神病理学,买来一大堆书,就数这本最贵最烂最胡扯。一言难尽的精神分析法。买本《24个比利》看看就行。

  ●本来我还设计了一个很狗血的文案

  ●五大经典案例,最喜欢对“狼人”的分析,阅读个案对理论学习有很大帮助,临床真是无奇不有。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读后感(一):北京专业心理咨询中心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883-9925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会明心理官网:www.huimingcz.com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读后感(二):【编辑有话说】弗洛伊德也可以萌萌哒

  作为一个只能具象思维而无法抽象思维,一旦跟我说什么逻辑推理,我就想瞌睡犯困的纯文科小白,读弗洛伊德会不会太高冷范啊~~~~~

  本来吧,我想着,这么本看起来很高深的书,还卖得有点贵,大概不太会有人买吧,小编我也已经做好亏钱的准备了。没想到上市以后,居然。。。还卖得可以啊。。。。

  好吧,所以,为了销售,我要放大招!告诉你们,原来我的文案是这样的:

  ============我是编辑脑洞大开的分割线==================

  如同侦探小说那样扣人心弦,让弗洛伊德为你揭开心理病症的层层迷雾,探究人类精神的“潜意识”。

  小汉斯的故事:天真可爱的5岁小男孩对性的好奇和对马的恐惧,有没有什么关联?

  鼠人的故事: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中尉为何要将自我人格中的矛盾和分裂投射在老鼠身上?

  狼人的故事:小时候总是梦到卧室窗外的一棵树上坐着一群狼意味着什么?

  施雷伯大法官的故事:一位聪慧有教养的绅士法官,为何妄想成为女人?

  少女多拉的故事:一个楚楚动人的明艳少女,无法直面自己被抑制的性欲,陷入歇斯底里的毁灭。

  ====领导看不下去,觉得这还是一本经典,你不能乱来的分割线====

  我想,领导一定觉得,如果把这个文案印在封底,弗洛伊德会从墓里跳起来找我算帐的吧。要不然,他搞不好也会托梦,告诉我,不要看太多《福尔摩斯》。。。。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读后感(三):性启蒙读物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一共五百页,我没有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性学三论》就直接读的这本书。

  这书让我觉得最后精神病医生年龄大了退休之后可能会成为疯子,各种精神病人长年向医生传述他们的世界观,医生要深刻分析,他们的世界的比喻逻辑,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被带进去。看完这本书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世界观被完全颠覆。反复出现的专业名词有早发性痴呆,阉割情节,表层意识,潜意识。

  案例一,小汉斯讲的是五六岁小孩对马匹的恐惧起源于的性启蒙教育不当和恋母情结,产生的想取代父亲地位,后来通过汉斯的探索和父亲的沟通才慢慢好转。

  案例二鼠人讲的是强迫性心理症。

  案例三狼人讲的是焦虑。患者一岁半时见过父母交媾的场面,姐姐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引诱过他,被他拒绝,在他长大后追求姐姐被姐姐拒绝,后来追求与姐姐同名的女仆的替代品,再加上患者患上疟疾和淋病的身体上饱受折磨,这些使病人患上焦虑。

  案例四关于妄想症的分析。一个首席大法官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能与上帝沟通,为了拯救世界,他得变成女人。怎么有种电影冒牌天神的感觉。

  案例五少女多拉关于歇斯底里症的分析。初看这个词歇斯底里,我以前一直不清楚hysteria和crazy到底有什么区别。书中所称的歇斯底里症就好比一个小孩为了获得父母或者身边的关怀而患病,这种情况发生在成人身上就称为歇斯底里症。多拉是个19岁的女孩,她的歇斯底里症主要表现形式是间歇性失声和神经性咳嗽,多拉的父亲是有妇之夫,多拉的父亲在患病期间得到了C小姐的照顾,在康复后,两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后来多拉的父亲和C小姐之间一直存在着暧昧的关系,多拉的潜意识里喜欢C小姐的老公K先生,在K先生多次献殷勤之后,在湖边求爱强吻了她,她对此感到了厌恶。因为前几天K先生孩子的女家庭教师告诉她,K先生曾向她求爱过,到手之后自己就被甩了。多拉离开K先生后,内心还是爱着K先生。

  这本书是关于精神分析,那时候还没有心理学还没有系统化。几乎里面所有的案例都与父母兄弟姐妹的sex,手淫的阉割情节有关。作者治疗 手段大多是从病人童年三到六岁有关性的故事和梦的分析。以及病人的家庭背景。

  y the way, 要想哪家的孩子性早熟,你就送他全套弗洛伊德的书。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读后感(四):精神分析的治疗手法

  一、精神分析对于小汉斯的治疗意义重大,因为不仅从小汉斯身上发现了童年性理论的成立,而且小汉斯的结局是以毫无伤害的方式治愈的,说明精神分析无害!有人觉得心理分析过于血淋淋,深不可取,但是现实确是说明此类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在小汉斯案例中发现,在“心理手术”完成后,手术的伤疤竟然奇迹般消失了(人拥有强大的自我统合能力或许是精神分析可以完成治疗的根基)。

  小汉斯的压抑与焦虑等等心理症都是他人成年病人精神病最初的疾病胚芽,从研究小汉斯案例入手可以帮助解决其他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这是解开一切心理症的万能钥匙。病症的根源都是类似的,只是其发展各异罢了。小汉斯畏马,其他人可能畏惧陌生人、畏惧密闭空间、畏惧声音。但是畏惧的来源一定是受压抑的力比多,这需要分析师在分析的过程中遵从顺藤摸瓜的方法。

  二、对鼠人的强迫症研究把重点放在强迫思维上,实际上强迫症行为正是强迫思维的外化。强迫思维的含义从性释放与性压抑拓展到更广泛的心理含义,通常可以包含最常见的愧疚和仇恨。

  对于强迫症的最根本的定义是:被压抑的念头与压抑念头相互妥协的结果。妥协的原理说明一个强迫症行为包含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冲动。这个把矛盾融合成一个元素的方式与梦的原理相似。

  病人把鼠刑与还钱联系起来的思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治愈困难极大。强迫症的发展过于长久,其病症也越复杂难解。心理疾病也跟随着病者一同成长,就像是小树上的一块小伤疤长大后就成了一块大的疤,而且伤疤参与了树的内部循环,割之则有镇痛之风险。病人与自己的疾病合二为一了。

  所以就算是心理病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第一个案例的小汉斯刚出现病情就被父亲亲手治疗是十分幸运的。

  回到鼠人的强迫症问题来,弗洛伊德把老鼠的意象解读出:阴茎、孩子、厌恶情绪、肛门快感等,可谓是一意多解的典范。一个事物可以将多个事物和情感进行叠加,这也是艺术的根本原理所在。在分析复杂病症时,可以分析出病人的逻辑模式,相同的逻辑可以把错综复杂的病症抽丝剥茧。

  鼠人与父亲的矛盾关系非常具有代表性,父亲不仅是男孩的崇拜对象也是仇恨对象,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情感对于人格发展是很存在巨大隐患的。

  强迫症的内部欲望存在对立,一个想法出现后会受到两个欲望的两次压抑作用。

  一个人的爱与恨可以同时发生作用,而且不同的情感甚至可以发展成不同人格,于是产生人格分裂,或者叫“多重人格”。多重人格与强迫症的病理是相通的,即一个人的各种愿望互不相让的表达自己。治疗多重人格的方法依然遵循潜意识挖掘法,让潜意识浮现,并且被意识认识和掌控。

  强迫症的确比歇斯底里更具有研究价值,强迫症患者会产生两种奇怪的心理症,第一是对于迷信的认同,因为强迫症逻辑的中途缺失与残损,所以神秘主义的解释就有存在的必要了。第二是强迫症会假装让自己落入偶然事件,有意躲避确定性,这里强迫症就具有自己和自己唱戏的意味了。因为这层狡猾心理存在,强迫症治愈难度也很大。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乃是高智商多发病,这为病人们提供了一个好消息,因为强迫症患者常常是伴随着天赋异禀,他们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智商高于常人。正因为如此,强迫症治愈后的他们将爆发出巨大的工作能力。

  第三、对于“狼人”的治疗是对于“鼠人”治疗的深入和拓展,狼人的强迫症和肠道疾病来源于同性恋的冲动以及阉割焦虑的复杂结合。对于狼人的治疗中提出了重要的“原初意象”概念,对于病人心理挖掘直指18个月的一次记忆。对于幼年记忆的理论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过,在本案例中,原初意象被认为是病根中的病根。

  这个案例我们将会读到疯狂的概念一个接一个砸过来,是最具有阅读快感的一部分。整体思路是记录分析从狼人最初的1岁起到10岁疾病成型的整个发展过程,理解整个脉络尤为重要。

  性的发展与压抑会外显为症状,病人成长途中所经历的大大小小事件都会起到引流和导向的作用。无论是性引诱、听故事、甚至宗教都参与到了狼人的内心塑造过程。我们有确切的理由认为:童年塑造人格,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巨大。

  狼人问题涉及到了性侵,当然案例中只是姐姐玩弄三岁儿童的阴茎,但是这个带有性侵意味的举动引发了狼人的病症。“被伤害的男子汉气概”以暴躁的性格表达出来,整个人性情大变,甚至导致性心里退化到了肛门期虐待快感中,成为了期待被动的性,与男性的主动构成矛盾被动的性让狼人陷入阉割恐惧中。

  鼠人案例已经详细分析了阉割焦虑问题,在此不多赘述。此狼人案例的恐惧对象是白狼,白狼同样是父亲形象的替代物。此梦最关键的分析在于,狼人的童年并没有渴望与母亲结合,或者说这种渴望很微缩。狼人最大渴望是与父性交,甚至自己想取代母亲为父生子,这是肠道疾病的心理原因,肠道代替阴道可以避免阉割。与父性交的前提是要面对阉割焦虑,这层隐含的压抑与欲望成为病之核心,这个核心的核心来源于一岁半时观看到的性爱场面——原初意象。可以说原初意象成为后期狼人逻辑发展的基础,就像是滚雪球效应,出发点决定了终点的形态。

  四、对大法官施雷伯的妄想症研究直接指向人类对于神话的创造力,弗洛伊德讲到,即便是今天,人们仍然在创造着神话故事。那些精神病人的妄语岂能轻易忽视?

  弗洛伊德对于荣格在这方面的探究是积极推崇的,还三番五次在多个著作中提到荣格对于“早发型痴呆症”的出色研究。但是荣格后来沿着自己的方向走远了,据说师徒两人后来决裂了。

  精神分析对于宗教和文化有着重大意义,读荣格是必不可少的,荣格的思路是倾向于宏观研究。集体潜意识与个体潜意识结合起来会让精神分析更加强大和全面。

  在本案例中,大法官施雷伯的妄想症来源于对于同性恋的抗拒,此案例突然让我明白了很多人对于同性无缘无故的恨,原来是同性相吸引发的抗拒。

  弗洛伊德有句经典的话“人的一生都在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摇摆”。

  案例五对于少女多拉歇斯底里的研究

  这个治疗案例因为没有处理好移情关系而被迫中断,少女多拉把弗洛伊德投射到自己的情感关系中,导致后期的反抗治疗行为。此事,弗洛伊德是引以为戒的。

  关于移情,既需要医生不仅要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利用移情来做坏事。又需要医生拥有足够的胸怀接受“不明所以的恶意”。这是关于精神分析的自我修养,说来比较难,精神分析师深入到病人内心,也就是掌握了病人的软肋和秘密。病人的依赖与反抗都会比较明显,所以对于精神分析师的素养要求不可不高。

  关于歇斯底里有一个重要的讨论,即“心理是否可以直接影响身体”,身体的病变显然总是有解剖学上的解释。但是现实中很多医院治不好的病却可以被民间巫师和“神仙”治愈,这其实就是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做的治疗。

  在多拉案例中,多拉的哮喘对应了性的模拟。多拉的发病周期与暗恋者的分离周期吻合。这表明歇斯底里的发病有着心理学上的对位,这种对位,第一是身体其他器官对于性的模仿,第二是发病带来的“现实好处”,人拥有用身体装病来谋利的能力。

  至于心理与身体发病的中介物是什么依然不知,这里画上一个问号。

  2019-1-21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读后感(五):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

  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

  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正是思考及由此所形成的思想和知识,才赋予如芦苇般脆弱的人类以顽强的生存力量。但思考过程或思想的形成绝不只是凭空而想,也不仅是经验总结,而是在实践经验与大胆想象之间不断穿梭的神秘艺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这样一门他自认为是科学的思考艺术。

  任何对社会科学有些了解的人,相信都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耳熟能详,诸如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超我与自我、力比多、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结或恋母弑父情结等等概念几乎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无需解释的“常识”。由于已经被视为是学术经典的《梦的释义》、《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主要牺牲了案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论述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因而少有人去深究精神分析思想是如何生产或被生产出来的。而要想让思想赋予脆弱的人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理解思想的生产过程远比思想本身更为重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生产过程,则体现在他对完整的案例或病例作为事实所给予的详尽阐述和深刻分析,其案例分析所呈现的并不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直接应用和例示说明,而是精神分析思想的自然生成,不是定量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和抽样推论,而是精神分析思想在人性与逻辑上的理论证成。于是,案例分析绝不仅限于一个个的个案而已,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单独的一个案例总是有其局限,我们不可能从中获得我们想要的一切——更确切地说,从一个案例中把握所有问题其实也是可能的,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能力对这案例做彻底的理解,还要不被自己拿缺乏训练的认知力限制在片面的认识之上。”(P197) 通过与患者及其亲人的深入谈话,在具体案例中追踪心理病症的自然生成过程,在对案例的严谨分析中实现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论证成,这正是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的重要意义。犹如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通过怀疑式的诘问来催生他人的思想一样,弗洛伊德则是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去发掘他人言行举止与表层意识之下的潜意识。

  于是,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总是介于患者的病情发展史与治疗史之间,他在行文中力求在事实阐述与分析过程之间尽量保持某种平衡。一方面,他坚持将案例视为是可用科学方法予以分析的客观事实,坚持从事实出发去探寻心理病症的根源,如他指出精神分析要习惯于将性变态这类的道德不良现象看作事实,并务必将个人好恶置于一旁。因为“事物的多样实在远非我们的哲学所能包括”(P199),于是,面对众多他认为只是从理论或观念上“将事实简单化”的指责之声,他指出,“理论上的争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结果的。一旦我们开始远离那些原本是我们的资源的材料,我们就面临着因自己的见解而陶醉自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拿出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观点,此类观点本事稍作观察就可否决的。要在互有分歧的观点之间辨出优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案例和问题来对之进行检验。”(P231)但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工作的展开,从来就不会循着心理症发展发展的道路进行”,必须“借助学院思维的帮助来把具体工作中的漏洞补上”,在精神分析的案例分析中,“实践当然是需要的,但其中真正核心的部分,还是学者式的思辨而已”。(P284)而且,“病人其实完全是在循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直到最后和医生在指定的目的地相遇。医生对病人的潜意识情结的认识,与病人对自己的潜意识的认知,这完全是两回事。”(P99)因此,作为事实的病情发展史与作为分析过程的治疗史往往交织在一起,以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主体间性的形式在行进着,此间的拿捏或平衡则是精神分析的艺术,最好的精神分析师经常发挥着知己般的最大影响力。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要在病情事实与精神分析的平衡中,把握患者心理病症的潜意识根源,在具体分析时需要从各种病症的混乱状态中重构出发生学意义上的多重镜像转换,从各种错乱关联中还原出原本的因果链条。首先,精神分析要跨越日常琐事的不可见性、遮蔽性、惯性,去“看出”常人所不曾看出、难以看出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的秘密所在,即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和观念意识中“窥探”患者其背后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抓住分析中浮现出的只鳞片爪去拼凑出一副完整的图景。残缺梦境、琐碎记忆和“症状性动作”等的象征意义就在于,昭示了“其实人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不断地泄露着他的隐秘”, “正是这些几乎被忽略的琐碎记忆在掌握着通往核心真相的钥匙,而掩盖着它们的,就是病人的心理症。”(P268)所谓“症状性动作”,是指“那些自发的、无意识的、不经大脑的、仿佛分心走神时的动作”。“可以说,对于这些动作,我们的意识是一无所知的,也根本不想有所知晓,但是仔细的观察却会告诉我们,这些动作事实上就是各类潜意识念头和冲动的表现,因而也就是最有价值也最有指导意义,因为它们就是潜意识中那个业已准备好浮现到意识中的部分的体现。”(P422)每一症状都是多种潜意识机制的作用后果,因而经常具有多重含义,如粪便就有肠道、肛门、礼物、婴儿、金钱等等相互关联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与性本能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关系。因此,就日常而琐碎的言行举止的象征意义而言,精神分析思想的证成同时也颇有种禅宗意义上的“证悟”的意涵,在司空见惯的日常举止与跟性有关的潜意识之间,证与悟总是相辅相成的。

  其二,精神分析要从成人及青少年儿童的意识及潜意识,追溯至婴幼儿时期的活动或经验,也即挖掘个人经历的“史前经验”、“史前史”或“前身”。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病人的心理病症都往往是幼儿期或童年时期的焦虑的延续,“疾病的心理机制总是在不断地编织它的罗网,从那些童年期冲突心理开始,直到病人的整个一生都不曾稍停。最初的病兆保持下来,但也可能在环境的压力下隐退。”(P114)比如,儿童时期的阉割威胁或阉割情结可能会移情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也可能会长期潜伏而导致延迟影响或“延迟的服从”,甚至于阉割情结还是反犹主义和男性优越感的潜意识根源。

  其三,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背后的潜意识,还是婴幼儿时期的活动或经验,都与性有关。“性,乃是开启精神心理症难题之门的钥匙,也是所有心理症的共同核心。”(P454)力比多或性本能,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性活动、性经验或性知识的探索,是心理症状的“原初意象”或“原初幻想”,也往往是患者各种心理病症的根源所在,可以说,与性有关的婴儿期情结是精神分析的多重镜像的“根镜像”。从这一性本能的“根镜像”出发,弗洛伊德将性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由于婴幼儿性心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前三者是导致心理病症的关键阶段。心理病症正是源自力比多、原欲或欲望在各个阶段的被压抑,同时为了应对此种压抑状态,诸如移情(transference)、移置(displacement)或投射、否认、记忆或遗忘、幻想、错觉、叠加或浓缩、固着或固滞、延迟、扭曲或变形、反转等等心理防卫机制也被调动了起来。在性本能中,对心理症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恋母弑父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尤其是因对母亲的争夺而导致的对父亲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对于那些他毫不在乎的人们,他可以很容易地让温和的爱意与同等程度的反感平安并存”(141),但对于父亲的此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则总是令人无法理解其缘由,又让人无力将其顺利排遣或发泄而出,于是隐匿在被压抑的潜意识之中,其直接结果是“意志的暂时瘫痪”。由这种爱恨情结、矛盾情感或正负对立情愫(Ambivalence)所导致的内在冲突,往往是焦虑、内疚(或负罪感)、嫉妒、怨恨、羞愧或羞耻、畏惧、同情等等常见情感的根源,也是强迫性念头或冲动的产生源泉。如阉割情结、施虐或受虐情结等等也源自于恋母弑父情结及由此而形成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再如,人们对于如爱人、兄弟姐妹等父亲之外的其他人也会有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移情到他人身上,或是由于双性恋倾向的冲突,或者这些他人都像父亲一样是要抢走母亲的人。另外,宗教的起源也可以追溯至俄狄浦斯情结,宗教图腾最初就是父亲的替身,后来的神灵也不过是父亲的另一种形态。

  其四,文明及其发展是源自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文明的进展必然伴随着对人类性生活的压抑”(P190),这一点尽管很早就有其思想萌芽,但是直到弗洛伊德晚期在《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才进一步完整地明确了这一重镜像。由此而在自我与社会、本能与文明、个体发生学与系统发生学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关联:“若是在个体发生(ontogenesis)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完满之前就系统发生(phylogenetic)的角度去求解问题,这其实是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要顽固地拒绝承认个体早期的‘史前经验’,却又对来自祖先的史前经验加以如此的重视。”(P276)他甚至大胆地预言“一个新的时代马上就会到来,我们精神分析学家早已表达过的一种观点将得到普及:我们原本以为精神疾病只具备‘个体发生性’,但其普遍意义上的‘系统并发性’却终将被证实——在梦和心理症中,我们又重新找到了人身上潜伏的那个孩子,他有古怪的思维,古怪的情感。另外,在这出上演在梦和心理症的舞台之上的戏剧里,除了孩子,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是一个野蛮人、原始人,他也会在梦和心理症中出现,就好像他总是会在我们对古人类或其他人种的研究工作中显出行迹一样。”(P362)弗洛伊德有关个体发生学与系统发生学之间关联的此种论述,从秉承社会学主义的涂尔干看来,也许是一种心理主义、个体主义的还原论。但这二位思想家在方法论上却也有些相似,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到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中去找寻现代社会的构成基础,而弗洛伊德则是到童年(尤其是婴幼儿儿的性活动或性知识探索)中找寻现代人心理病症或现代社会病态的根源。这种到“简单类型”中找寻现代“复杂类型”之根源或基础的方法,除了“由简入繁”的方法论考虑外,也体现了他们强调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幼儿期与成年期之间连续性或一致性的理论预设,而这一点很可能不会得到强调现代社会之变异性或革命性的马克思和强调现代社会之高度理性化的韦伯所不能完全同意的。也就是说,此种还原式或追溯式方法可能具有“降格处理”的嫌疑,将文明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降格”为粗野的原始人和原始社会,将智识发达的现代成人“降格”为只是依循本能的婴幼儿。

  这些多重镜像之间的转换衔接在于各种行迹彼此之间的象征关系,既需要在言行举止、观念意识等层面上的证据来说明不同镜像之间的联结,也需要悟道式的想象来勾连不同镜像之间联结的潜在意义。当然,弗洛伊德自己主要强调的是前者,也即重点在于“证”而非“悟”。他像福柯一样将其分析工作比喻为考古学,二者的不同在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所考据的是“知识型”的生成史,而弗洛伊德的心理考古学挖掘的则是个体意识深处的潜意识、心理病症在婴幼儿时期性活动或性知识探索上的根源。因此,如果说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心理构成”是把握症状的方法的话,那么,心理考古学则是弗洛伊德通过“证”来实现镜像之间转换或衔接并建立起象征关系的具体方式,由此而架通了作为表征的症状与作为根源的潜意识或性本能之间的桥梁。

  弗洛伊德藉由案例分析来呈现的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的过程、多重镜像之间的转换衔接过程,并非全然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在其证成过程中,有时会经历“瓶颈阶段”、“短暂困难”、“疏忽大意”,有时则“遭遇断层”甚至“徒劳无获”,有时则需“思想冒险”,偶尔会有“意外发现”。可见,精神分析思想在案例分析中的生成与证成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碎片、断裂和张力,这也正说明了精神分析思想永远处于生成和证成过程之中,而几乎不会最终得以完成。弗洛伊德曾期望对性知识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的“小科学家”小汉斯早日发现“所有的知识都不过是碎片,在任何时候都有不能解决的问题”(P84),也许我们还可以将这句话返赠于弗洛伊德自己,精神分析尽管有其系统性,但一定程度上也是零散的认识断片或碎片,在面向具体问题、分析具体案例的进程中不断予以修正甚至颠覆,相信这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之生成与证成的本意所在。精神分析思想生成与证成过程中的断裂及镜像转换中的衔接不当,正给予其他人以补缺和完善的机会,如荣格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基础上发展出“集体无意识”思想,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结合所形成的颇具社会批判意味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追随弗洛伊德在《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中进一步从心理分析角度论述了现代文明的危机,人类学家勒内则在自我之欲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他人的欲望(即因他人而形成之欲望而非自我的本真性欲望),并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书中将模仿他人而形成之欲望的思想用于文学批评之中。除此之外,在精神分析的思想链条上,还可以罗列出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们。

  其实,不管是对于弗洛伊德、心理症患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精神分析的每个案例都是一个深有共鸣的心理故事。正如情感社会学家托马斯•舍夫(Thomas Scheff)在对蒂利《为什么?》一书的评论中所指出的,故事具有通过感同身受的情感来增强社会整合的巨大力量。某种意义上,作为读者的我们并未将病例中的患者看作是有病的人,而是感到他就是我们自己,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症患者。于是,对这些案例分析的阅读和体悟,既是对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过程的深入把握,也是对自我及所有人以至于整个社会的感同身受式反思。由此而使我们在对精神分析治疗案例的阅读中,犹如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分析,自己去揭开自我意识背后的潜意识,通过对潜意识之根源的自我理解和深入分析,解除本能、幻觉或幻惑对自我的冲动而盲目地驱使,从而获得将潜意识之压抑转换为温和地自我节制的“精神自主性”,实现对自我的真正掌控。所以,精神分析既是针对心理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手段,也是“尽可能少地牺牲个人能动性”来实现个体之社会化与文明化的儿童教育方法,更是有助于我们每个人进行自我分析的启蒙工具,其所蕴含的“解蔽”或“解惑”的重大功用,正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思想接生术”的核心所在。

  说明:拒绝转载!如需使用,请豆邮联系!

本文标题: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Fluent Forever读后感1000字天之骄女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