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05 13:21: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大屠杀》是一本由[美]戴维·M·克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7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屠杀》精选点评:●11月大部头一打·一直觉得人性本恶,看这个给我的感觉更加强烈,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回忆场面,一个个

《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大屠杀》是一本由[美] 戴维·M·克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7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屠杀》精选点评:

  ●11月大部头一打·一直觉得人性本恶,看这个给我的感觉更加强烈,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回忆场面,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死亡数字,再加上最后的审判无一不让人深感绝望。虽然推进速度很慢,但全书系统概述清晰,从犹太人的起源到战后犹太人的生存,再从犹太教的兴盛到衰落,最后从纳粹的种族灭绝思想到付诸行动,都是非常的顺畅明了,对于系统认知真的好友好。 意识形态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就这样一个虚无的借口否认了犹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合法性,为了将大屠杀合法化,更是找了不少借口,污蔑犹太人、罗姆人、身心残疾者,甚至同性恋。那些昧着良心做事的人,升官发财,凭良心做事的人,反而不得善终,你看最后那些审判结果不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嘛。法律并不能制裁每一个犯罪分子,这是最让人深感无力的事实,正文最后一句话真的真的太讽刺了!

  ●真的真的特别好,脉络清晰,那种溯源逐本资料殷实考究,论述开阔扎实,行文也是熨帖舒服,非常喜欢了。年度最好

  ●二战期间德国及其胁从对于犹太民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恐怕是目前人类历史中最为残暴的事件。这本书从西方世界反犹情绪的根源说起,记录了希特勒究竟是如何带领纳粹德国一步步的将无数犹太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虽然书中也提到了很多“义人”“善举”,但了解这段历史,还是不能不对所谓的人性产生怀疑。极端的仇恨与暴虐,让多少生命惨遭蹂躏。而所谓的“正义”“道德”却是那么少。面对犹太民族的苦难,教廷,中立国,盟军,做的远远不够。更何况各国合地还有那么多助纣为虐的胁从……战争使世界疯狂,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警惕极端的民族主义。

  ●接触的第一本大屠杀相关的史料著作,脉络非常清晰,就副标题注明的三部分:根源(反犹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历史(从安乐死到“最终解决”)、余波(大屠杀之后犹太难民的处置和纳粹罪犯的审判)。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主要是犹太人,但其实还有罗姆人(吉普赛人)、身心残疾者和同性恋。实施大屠杀的主要是纳粹德国,其实纳粹胁从国也是帮凶。此外,犹太人遭受的迫害除了最终灭绝,也包括从最初开始的歧视限制到最终危及生命过程中对犹太人产生的精神伤害。犹太人被剥夺的巨额财富,用于纳粹二战支出;还提供根本连廉价都算不上的劳动力;对于由于饥饿伤寒过度劳累而无法劳动的犹太劳工,仍然难逃一死。看到数字渐渐麻木,却会因为一个迫害场面的描写或者一场来自民间的营救留下泪水。丹麦举国为营救犹太人做出的努力,真的太棒了!

  ●2019027:描述的一切离我们并不遥远。

  ●【藏书阁打卡】2019.10.2-10.24 一部论述详细的犹太史,罗姆人注定是个配角。最初应着圣经里的内容,中间都是《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的画面,不时跳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二战的画面,印象中丘吉尔几乎没提到犹太人。 这本书之后,二战和脑中的二战也不同了,纳粹和苏联的纠葛不仅仅是征服它了,带着“最终解决”的心思。各国对纳粹的反应也是排山倒海似的,只有丹麦变得不一样了,对这个国家的好感倍增,人性是疯狂的吧,一点就着。 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那些敢于抵抗,敢于逃跑的人,太可贵了。图片上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年轻时竟是那样勇敢的人。佩服! 战后,各国的嘴脸也就显现出来了,谁管你啊,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安乐死”那看得我难过死。“圣路易斯号”,茨威格写过。

  ●2019已读78。目前最权威的大屠杀单卷本研究著作,大体汇集了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从犹太民族的起源叙述至大屠杀的审判与后世影响,涵盖的历史时段与问题面甚广,每一章节开头列出大事年表、结尾附有海量参考书目,作为一部Introduction相当不错。

  ●感觉第一章最好

  ●【藏书阁打卡】【2019042】#5月打卡# “他们哭、他们笑、他们祈祷、他们歌唱。他们珍爱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而奔忙。” 然而他们被惨绝人寰地灭绝,当一条条人命都化为一个个统计数字的时候,却弱化了那种可怕。但即使被解救,也不意味着世界对他们没有了恶意,没有集中营,依然摆脱不了被排挤被驱逐的命运。 再黑暗的世界也会有光,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不放弃反抗,并且尽力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特别是沙赫特在隔离区的《安魂曲》演出,让人印象深刻。 最终审判有太明显成王败寇的感觉,屠杀进行时不干预,德国战败后大张旗鼓地对其审判,“摆样子公审”真的很贴切。如果没有战败,屠杀大概率会继续进行,所以说,在大屠杀这件事上,全人类都是帮凶。 脉络清晰,每章开头都有大事纪年表,帮助梳理,对读者真友好,翻译也很顺。

  ●【藏书阁打卡】关于屠杀这一沉重历史主题的书籍,通常仅需要对屠杀的场景进行如实的刻画就能激起读者心中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施暴者野蛮行径的愤恨,从而引起深度共鸣。但是如果这类书仅仅能激起同情和愤恨,而不能引导我们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想来也算不得高明。想要在引起读者情感激荡的同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需要合理的组织相关历史材料,还需要在引入作者本身思考的同时结合材料进行严谨的论证,此外,在论证时还需要尽量克制作者自身的情感好恶,做到客观,冷静。从这几点看来,《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就是这样一本严谨、冷峻、沉重又发人深省的书。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总让人有一种置身黑暗囚笼的感觉,这囚笼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囚笼,法西斯主义者的囚笼,更像是全人类的囚笼。

  《大屠杀》读后感(一):在《灭绝的年代》后读《根源、历史与余波》

  和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的著作相比,克罗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更像一本自我确定的教科书。在弗里德兰德尔的几百页历史中处处读出的是悲哀的克制。我想这种克制代表着从最黑暗的地方出发对人性充满怀疑和降低的期待。(克罗把西欧的营救行动刻画得非常英雄主义,索尔无疑看到了西欧各国救或沉默的各类行为中的复杂因素。)正是这种克制让我在两本书的对比中更加信服于罗马教廷庇护十二世不甚光彩的形象。当然了,在如此残酷和复杂的战争年代,最好不要苛刻。面对死亡的威胁,犹太人内部群体也有分裂;克罗地亚的大屠杀更让人惊醒,从宗教偏见到政治性排异再到种族灭绝,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群体对任何异族和不同者的“清理”。克罗以“战犯终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收尾,而法律恰恰是战争中无法依赖的东西,法律是结果,不是原因,是人性坚实时的利器,也随着文明的覆灭破碎。

  这本书到第七章读来非常清晰,第八章以后观点和评价渐渐大于了事实。而这种观点近乎《辛德勒的名单》,直白、正直、正面,也更简单。到最后一节进入以色列对战犯的审判,我的情绪就如50、60年代的战后大众,在余下的十几页对战犯的追究中慢慢暗淡下去。一切都结束了,欧洲大陆的历史消逝,集中营被解放,可是人类死了。幸存者哑然无声,新生是另一面墙,他们无法前进,我也只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干涸。

  《大屠杀》读后感(二):种族主义最丑陋的表现形式

  【藏书阁打卡】所谓的大屠杀是种族主义最丑陋的表现。此书能让你从客观的角度、大量的数据、清晰的脉络去了解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残疾人等群体所做的泯灭人性事件的根源、历史、余波。正如它的书名一样明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犹太人屠杀事件从未间断,无论是宗教的宣传还是民众的歧视,无疑都把这个民族推向一个危险区域。不但是德国,对大屠杀受害者的迫害范围扩展到整个欧洲,很多国家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宛如一个婊子。作为一个母亲,当读到无数个儿童已各种可怕的方式惨死纳粹脚下时,多次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二战后揭示出一个相当残酷的真相:正如犹太人的二战遭遇,可战后却被刻意湮没。很多曾经对其犯下罪行的人居然在短暂的监狱生活后自能得到自由,简直难以相信。那些二战后的幸存者可谓死去的被忘记,活着的犹如已经死去,而经历如此苦难的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在战后,大屠杀更是被美国政府刻意淡化,原因不过源自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纳粹战时对犹太人实施的大屠杀是令人惊愕的,而现在时代已远,我们对之又了解多少?不禁感慨就发生在国土上的南京大屠杀以及本世纪中其他造成平民大量无辜死亡的事件同样如此,而日本帝国主义军人在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似乎被遗忘的更快。这段历史,不该被人类亡矣忘矣。(另外批评一下译者,书中用于形容集中营、灭绝营投入使用时多次用到“开张”一词,考虑到国人阅读理解的习惯,不觉得不严谨、不严肃吗?)

  《大屠杀》读后感(三):我再未见到另一只蝴蝶

  “他们哭、他们笑、他们祈祷、他们歌唱。他们珍爱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而奔忙。”然而他们被惨绝人寰地灭绝,想想就觉得人类真可怕。

  脉络清晰,每章开头都有大事纪年表,帮助梳理,对读者真的很友好,翻译也很顺。读之前对大屠杀了解不多,只知道针对犹太人和所谓的低等人群,读了以后才了解吉普赛人、同性恋、残疾人...都难逃魔爪。整本书从犹太民族的起源入手,到基督教世界渐渐升腾起的反犹情绪,再到杀戮年代,在最终审判处收尾,让读者对大屠杀有了全面的了解。

  阅读过程中无数次感叹人类真是个可怕的物种,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是用来造福人类,而是用于集体屠杀计划,但当一条条人命都化为一个个统计数字的时候,却弱化了那种可怕,反而是单独的个体在叙述的时候因为有足够的感情,更加揪心。但即使最终幸运地被解救出来,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对他们没有了恶意,没有了集中营,依然摆脱不了被排挤被驱逐的命运。

  然而,再黑暗的世界也会有光,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被关押到集中营里,却不放弃反抗,坚强地活着,并且尽量提升生命的质量的人,特别是沙赫特在特雷西恩施塔德隔离区进行的《安魂曲》演出,和孩子们写下的诗歌,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尊严和勇气,是对纳粹和死亡最大的藐视。

  最终审判有太明显的成王败寇的感觉,大屠杀进行时不进行实质性的干预,德国战败后却打着文明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对其审判,“摆样子公审”真的很贴切,审判以后的大部分战犯服刑期也是一减再减,甚至直接自由了,犯罪成本也是极低了。如果没有战败,屠杀大概率会继续进行,所以说,在大屠杀这件事上,全人类都是帮凶。

  战后驱逐日耳曼裔人的行为,和大屠杀也没有实质的区别,总之,人类就是可怕的物种,越了解,越觉得没救了。

  《大屠杀》读后感(四):泯灭之路——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

  关于屠杀这一沉重历史主题的书籍,通常仅需要对屠杀的场景进行如实的刻画就能激起读者心中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施暴者野蛮行径的愤恨,从而引起深度共鸣。但是如果这类书仅仅能激起同情和愤恨,而不能引导我们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想来也算不得高明。想要在引起读者情感激荡的同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需要合理的组织相关历史材料,还需要在引入作者本身思考的同时结合材料进行严谨的论证,此外,在论证时还需要尽量克制作者自身的情感好恶,做到客观,冷静。从这几点看来,《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就是这样一本严谨、冷峻、沉重又发人深省的书。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总让人有一种置身黑暗囚笼的感觉,这囚笼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囚笼,法西斯主义者的囚笼,更像是全人类的囚笼。从作者对犹太人遭遇的大屠杀根源的追溯,我们能够发现,大屠杀的产生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早就埋藏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

  在本书中大屠杀指的是在二战期间(1933年至1945)年中,纳粹德国及其同盟国给犹太人以及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吉普赛人和残疾人)带来的那场灾难。整本书从整体结构上来讲,首先从犹太民族、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历史开始,从而进一步引出了20世纪早期的种族主义以及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在整体历史的基础上,再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开始,对其个人反犹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剖析。从历史溯源可以看到,在欧洲反犹主义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教义的冲突一直存在,而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看来,其反犹主义和其个人的遭遇没有必然联系,前期其对反犹主义的鼓吹更像是为了博取政治支持的一种手段。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整个大屠杀时期(1933-1945)屠杀的具体历史的描绘,主要包括德国及其各同盟国的反犹历史进程和大屠杀的实施过程、措施和这场惨剧的真相。从过程上来看,各国的反犹进程大体上先是通过立法剥夺犹太人的工作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再通过宣传,放大普通民众对犹太人的仇恨,再诉诸于民间和政府的暴力机关,最后发展到由国家机构统一执行灭绝计划。其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纳粹德国的党卫军中的特别行动队最为残忍。其制定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套完整的,并且完成初步执行的种族灭绝政策。通过对大屠杀历史场景的再现,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不仅向我们再现了那幕凄绝的人间惨剧也通过大屠杀亲历者口述的引用向我们传递了受害者的绝望与无助。此外,作者在这部分不仅关注了大屠杀的主要受害者犹太人,还对其他诸如吉普赛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受害情况进行了探讨。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这两类人在事后反省中很少被提起,作者引用的历史史料也稍显单薄。

  在通常的历史教育中,我们会认为大屠杀的施暴者仅仅是德国纳粹。但是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揭示了更为宽泛意义的施暴者。那就是欧洲德国的胁从国、征服国的傀儡政权、以及中立国。在大屠杀的过程中,德国的胁从国直接作为德国的附属,实施与德国类似的反犹政策,并且有不少国家有向德国移送犹太人的行为。而作为德国征服国,由德国建立的傀儡政权更是扮演着走狗与打手的角色,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波兰和法国的傀儡政权。而作为中立国的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甚至美国等在屠杀中过程中都有拯救数万犹太人性命的机会,但出于对本国利益以及国内潜在的反犹主义的担忧,这些中立国都只对犹太人遭遇的大屠杀做了一些象征性的努力,在其中仅仅是某些个人以私人的名义在努力。中立国中仅瑞典一国在拯救挪威的犹太人中的行为堪称举国义举。在阅读本书第二部分时,我不时的为犹太人的凄惨遭遇而感到悲伤,而在阅读者第三部分时,我更多的是在为全人类而感到悲哀。在遭遇大规模如此灭绝人性的灾难时,我们几乎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都能冷漠的选择袖手旁观。不仅要问,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在经历几千年文明的育养后,还如此的根深蒂固吗? 也许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大屠杀期间的几十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切面,但大屠杀带给整个人类的疮疤却应当被永久铭记。本书最后一部分中关于大屠杀之后的审判、逃犯的追捕以及受害者的索赔的记述,并未能带来任何补偿快感,更多的是沉痛的思考。因为在战后,还有许多围绕着受害者的“死结”等着去解开。不仅包括受害者身体和精神损伤的康复、也包括对反人类罪犯的追捕还包括无家可归,也无公民身份受害者的安顿。此外,诸如苏联这类战胜国,其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受到审判的一天。也许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对很多“大屠杀”幸存者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仅仅意味着另一场斗争的启幕——这一次的斗争目标,是生存权和公民权”。 大屠杀的出现是整个人类文明计划的悲哀,它的诞生不仅是由于种族间的生存资源争夺,也是由于人类对同类之间生存权的漠视,更是由于某些种族对整个人类的背离。在全人类中达成不同民族、信仰、肤色的人都具有平等生存权的共识,是避免此类惨剧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

  《大屠杀》读后感(五):当生命变成纸上的数字,悲痛都是无力的

  纳粹、希特勒、犹太人、大屠杀……等等这些字眼,以前只在历史课本里看过寥寥几笔的描述,背诵过一些成段的历史意义。没看这本书之前,这段历史,在我的脑海中是破碎的,没有前因后果,没有来龙去脉,没有一个个血淋淋的逝去的生命。

  我甚至记得很久之前,在哪看过的一个故事,说希特勒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而当落魄的他靠卖画为生的时候,受到了一个犹太人言语上的侮辱,这是他仇视犹太人的最根本原因,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一次次下达的那些“大清洗”的指令。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没有根据的“故事”,而我在当时,居然有点信了。

  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无知。

  在没有全面了解历史之前,就难免会被捏造出来的“故事”所误导。当我看越多讲述历史的书之后,就越能了解到,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原因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耶稣创世纪。所以,并没有任何一个事件,能有且仅有那么一个单纯的动机。

  没错,这本《大屠杀》就是从耶稣开始讲起的。

  本书一开始就从基督教与犹太教这两大宗教之间的根源恩怨讲起,追溯了这两个宗教之本源及发展,剖析了基督教教徒对犹太教产生误解、恨意的原因。让我这个对宗教起源几乎不了解的人,一下子就了解了两个宗教之间的这个无法解开的“结”,这也是身为基督教徒的希特勒骨子里为何会对犹太人有恨意的原因,这个“恨意”,在我看来,并不是具体因为某一个事情,而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环境感染他的,深入血肉的偏见,而他的这种极端种族歧视的政治理念之所以可以在德意志土壤所滋长,跟当时整个德意志(甚至说欧洲)社会整体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厌恶是分不开的。

  毕竟,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

  了解了宗教上的背景之后,本书还交代了希特勒的早年成长经历。希特勒的生父是一个迷,到作者写本书的时候,甚至都不能确认他的生父究竟是谁,可以说,他其实是一个私生子,而有可能是他生父的几个人选中,其中有一个人是有犹太人血统的,这也成了希特勒一辈子心中的痛,他对此痛恨不已,甚至在后期掌权后,派人毁了家乡那些可以了解到他身世的地方和文件。所以后面再看到他对日耳曼人种血脉的“纯粹性”的病态追求,也似乎可以理解了。

  成长在一个宗教不断洗脑,告诉你犹太人有多么恶劣的社会,加之自己又可能有犹太血统,本身就骄傲的希特勒早年内心充满了痛苦。

  而说到他为何走上政治这条路,那么就更复杂了。在希特勒青年时期,当时整个德国沉浸在一战战败国的悲楚中,甚至有流言说战败是因为“犹太人间谍”,希特勒在这个时期看了一些比较偏激的“反犹”书籍,又给他的内心加了更多的对犹太人的偏见,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希特勒最早进入政坛,跟他的公开演讲天赋有很大的关系。希特勒擅长带有煽动性的演讲(传说中的洗脑),他借此在军队中得到了赏识,最后跻身高层。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实纳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在德国获得民众的普遍支持的,他们在党权竞争的时候,前期也是不断受挫的。但最后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将之推到了德意志统治高椅之上(此处的“一系列”省略十万字,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总结不出来了……)。总之,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残害了最多犹太民族的政党上台了,犹太人的世界陷入了黑暗。

  纳粹先在德国内部搞清洗,从“安乐死计划”到“罗姆人计划”再到犹太人驱逐及残害,建立集中营(1月30日上台,3月21建好集中营了),全部都源于希特勒口中所说的“种族纯粹”。他希望建立起一个只有日耳曼民族的国家,没有残缺的、病态的残疾人或者精神病人,没有罗姆人(吉普赛民族),最重要的是,不能有犹太人。

  把自己国家整得支离破碎之后,纳粹又开始把邪恶的手伸向他们占领的其他国家。波兰首当其冲,在波兰的犹太人被关进了在当地建立的集中营,不可计数的波兰犹太人家园被破坏,财产被强行抢走,进入集中营后受到非人的待遇,最后衣不遮体毫无尊严地死去。

  波兰人犹太人的遭遇是整个纳粹“大清洗”计划中犹太人遭遇的缩写。可以说,整个欧洲甚至包括苏联的大部分犹太人都遭受到这样的对待。

  到了本书最后部分,作者向我们公正、客观地展示了纳粹最后“大清洗”计划残害的犹太人、罗姆人以及其他人种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到了最后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数字,600万人,在这个罪恶的计划中,一共有超过600万人被残害、屠杀。

  在阅读这最后一部分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回家的大巴上,用kindle在看。华灯初上,黑夜和光明交替,我看着手中kindle上的文字,上面的一个个数字忽闪而过,我没忍住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些眼泪没有用,但我一想到,这600万个数字之后的每一个“1”,每一个都曾经代表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你和我一样的人,一个曾经也会笑、会哭,会痛的人,我就觉得悲伤似乎要把我淹没了。我不敢去想象,这些一个个的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那些恶魔的手下度日的,而又是如何最终被迫走向那掩埋自己的深坑之中的。而那深坑,可能还堆积着他们的家人、孩子、爱人和朋友!说到底,他们并没有任何错,仅仅只是因为生而为这么一个人种,就被赶尽杀绝,那些参与了屠杀的纳粹都是没有良心和怜悯的冷血动物,杀人机器!

  在最后的最后,作者还客观地给我们展示了除了德国纳粹之外,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在这场“大屠杀”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中,有德国的胁从国,有纳粹征服国的傀儡政权,也有中立国。每一个国家在当时所存在的立场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压死犹太人这只“骆驼”身上的那根稻草,说不清楚谁是“最后那根”。而在这部分中所描写到的关于战后战犯的审批、追捕和赔偿的描写,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到犹太人的绝望。因为,索偿之路是那么艰难,而助力犹太人索偿的各个国家,又其实各怀鬼胎,最后被迫迁徙到以色列的犹太人,还要应对阿拉伯人的继续歧视、驱逐。对他们来说,民族的痛苦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未来在哪,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得到。

  战争、种族歧视,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悲哀,是人性、国家机器中那些“恶”的体现。追根溯源,都是自私、自利这样的劣根性才让悲剧爆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角落里的我,因为看了这本书,得以窥探那段历史之一二,也可以说对这条河之来源和去往,多了那么一杯子的了解吧。

本文标题: 《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福楼拜文集(全5册)》读后感100字《希望2·1958-1967六日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