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5 13:18: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历史学家的技艺》是一本由[法]马克·布洛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1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历史学家的技艺》精选点评:●2019●“‘理解’才是历史学家的指路明灯”●有受益。●没有大而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精选

  《历史学家的技艺》是一本由[法]马克·布洛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1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家的技艺》精选点评:

  ●2019

  ●“‘理解’才是历史学家的指路明灯”

  ●有受益。

  ●没有大而化之的官样文章,作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数十年治史的心得。他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也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短小有高度

  ●建议大家都去摸摸这个装帧,绝了。 虽然短短一百多页,但是真的好有难度。

  ●一星扣给纸质和定价

  ●精彩,这恰恰是我想明白的

  ●之前的三个版本都读过,买这本就是冲着男神马克·布洛赫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新版封面好漂亮,这才符合布洛赫著作的分量!红色再深点就好了。)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儿子对“历史有什么用”的疑问,这是历史学科至今也常常遇到的尴尬,不过本书并非纯粹讨论“用”或为历史做怎样辩护,而是关于历史学研究理论的著作,涉及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史学研究一般方法等,当然多是作者自身研究的心得体会,如书中列举了大量欧洲史的案例。作为近八十年前的“老书”,作者许多见解仍然能感到其敏锐闪光之处,全无陈旧感,如其指出历史不仅有娱乐价值,也从想象力求知欲增加人类利益等方面对其加以评价,当然作者对于历史作为科学还是有很深的执念,不过可以理解。关于古今关系,作者说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人类所有认识总是大部分得于他人,对史料层次的理解显然十分到位,至于说研究历史开始时肯定有一种指导思想,真经验之谈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一):第五章 历史的因果

  对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讨论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逻辑关系。因果论,是解释分析历史事件的常用方法。还记得小时候经常问为什么的游戏,凡事都有为什么,层层追问与递进,最后永远没有尽头。葛兆光先生曾说,追问为什么,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停止,这源于人们对于某种事物常识性的普遍赞同与认识。这便是一切的逻辑起点,也是不必经过论证与解释的中级依据,似乎可以用“不言而喻”“理所当然”这类形容词为其界定。但有时候追问当下发生某件事的原因,却要在直接处入手。“为了方便起见,人们把比较特殊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前提称为条件,而把那些与总体作用力相异的因素归到原因身上。”(109页)受制于历史学科研究的特点,历史分析中由结果推测原因往往比由原因推测结果更为普遍,此时切忌想当然的推论和某些看似正确实则是附会的假说,不能懒惰,更不能骄傲。作者末章提出希冀:“总而言之,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112页)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二):人生海海,做个手艺人吧!

  人生海海,做个手艺人吧!

  序言 一点碎碎念

  将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已经九月有余,每每和同学们谈论自己的专业,总是拿情怀、为往圣继绝学、人文精神诸如此类虚幻飘渺没有实际内涵的词儿来为自己增添点儿光芒,仿若任何专注于实际与现实的东西都是深受功利主义的荼毒,不够崇高,不够浪漫,而自己恰到好处的避开这些,走的孤独且决绝。

  然而近日阅读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不免大惊失色,不免汗颜,不免羞愧。回想起上一学期的几次论文作业,不免哂笑与嘲讽自己的无知与幼稚:责任、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等等大而空的词儿反复的出现在我的阐述中,我也沉迷于宏大的叙述,寥寥几笔就概括出历史学的意义类,像极了古代那些古老迂腐、满嘴仁义道德的文人们。文字浮在云端,自然华而不实,细读倒有点审视历史标榜自己的感觉。只是可惜了我可爱的老师们,要在我这云端行走几千字的距离,摇摇欲坠。

  本书经过几次的翻译与改版,也前后经历十几年的印刷与发行,其热度自是不言而喻,足见其重要性。近来更有人将其列入历史学本科生的必读书目,不知马克先生,该作何感想。既谈技艺,就在无形中定义了历史学家的本职工作-手艺人,与陶瓷工、瓦匠等别无二致,差别只在工作的客体。曾用书名《为历史学辩护》“一门学科的存在需要辩护,足见其地位之不妙。”(译者语)可见,作者在此书中,主要是想回答开篇的那个由一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历史学有什么用呢?”历史当然有用,只是在其作为学科被纳入研究者的视角,他存在的价值又在何处呢?我不敢说自己目前得到了可以说服众人的理由“历史并不纠缠当下。”在此仅仅对于在马克大师的书中提及的技艺,作个简单的归纳总结,其中夹杂些许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其内容与主旨大多不超出此书。

  小结 一点碎碎念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完尚且花费了我一个早晨的时光,更不必说此后的更透彻的理解与消化了。从傍晚写道夜幕降临,抬头一望窗外,已是灯火辉煌,心中感慨时光易逝。薄薄一本,读完收获良多,具体的方法论还需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理解深刻,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质疑。末尾只感叹,人生海海,还是作个历史的手艺人吧!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三):第一章 历史、人、时间

  历史、人、时间 历史是关于过去的学问,这是无论从初上历史课还是自己的经验之谈上考虑的毋庸置疑的言论。然而马克却不以为然。“从基本保守的观点来看,在我们的语言里,任何关于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学问都可名为历史。”(13页)万事万物皆可流逝与消亡,变化和酝酿变化的时间在构筑着我们的历史,但潮汐、自然、宇宙本身的变化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这样就将历史推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与其它学科难免有难舍难分不好厘清关系的暧昧的处境。同学告诉我,他在写东西的时候,总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内容混淆,往往最后觉得自己所作不伦不类。这倒不是历史学的不伦不类,反倒证明了历史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因为社会,人之所居才能成为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并书写的。所以,历史就有了“作为人类知识的学科”性质。着眼点是人,其中倘有涉及自然这类,不妨将其看作辅助工具,是我们透物见人的踏板。“优秀的历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14页)这个比喻不甚美观与好看,但足够真实与恰当。

  除此之外,时间是历史学家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放置于特定的时间背景与范围考察,才能对其前其后的真实图像做出描绘,做出准确的逻辑判断与因果考察。这又牵扯出另一值得探讨的问题,历史是有规律的,仅仅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是历史是一片混沌,那些所谓的分期不过是后世为简化教育简便记忆简便思考而建构定义的概念?作者似乎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考虑到作者年鉴派史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似乎可以说认为是后者。但他更进一步说,“时间的本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16页)但时间的统一其实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过去与未来的分界线在哪里?放置历史学的大背景,似乎变化可以定义我们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概念,简化成古和今。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需要由古知今,也需要由今知古。就前者,“没有一定程度的比较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而比较自然要以既有差别又有现实联系的事物为条件。”(24页)就后者,“对于现实无知的人,就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共情能力与交互关系。(24页)作者不幸在二战中罹难,对于战争的深切体验让他更能理解胜利一词的全部含义。挣扎与埋头在故旧纸堆中,还不如称其为一个文物收藏家,古董迷。唯有着眼于当今,思考当下,才能感知生活,感同身受,才能去用更完整与更恰当的想象力去想象历史,理解历史。“为了重构已消逝的景象,他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入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26页)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四):第二章 历史的考察

  历史学既然研究与现在不同的过去的景象,那么由于“不在场的尴尬”这种理解是间接的,求诸人、求诸材料、求诸考古,然后才有可能掌握关于过去的资料。“对历史上人类全部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当今人类大部分活动的认识,都是对其活动轨迹的认识,这就是历史观察最基本的特性。”(31-32页)无怪乎有人曾说“历史是研究过去的人留下来的资料的学问。”这也规定了历史学家的考察不是想当然的游戏与头脑风暴,不是空口无凭和自说自话,最基本的一点,是要从证据出发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严禁历史学家学家了解任何它没有透露的东西。”(34页)既如此,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上留存下来的资料,大致分为两类-“有意的”和“无意的”资料。前者带有撰写者与留存者的主观意愿,后者往往是不经意间留下来的,也认为其较为客观。执拗于前者,好似被牵着鼻子走,也像木偶戏中的傀儡,不自觉的受影响,不自觉的成为撰写者的“受害人”“历史研究无疑认为第二类史料更为可靠,也就是那些目击者无意记下的证据。”(35页)信件、印刷品、档案这类,此时不免想起葛兆光先生之语:“那些不自觉的流传下来的资料,往往会对思想史的写作有更大帮助。”推之历史研究,未尝不可。但执着于资料与证据本身则会显得更为狭隘,眼光也会因此局限。昔日的轨迹已然确定,我们在这些轨迹上徘徊,“对于过去的了解,还是要比它本身愿意告诉我们的更多。”(36页)正如中世纪一本作伪的教会史的书,考证其为虚构后,并不意味着终结,此时,不妨去思考作伪的手法,作伪的原因,以及为何这样的伪书流传至今而无人揭发,自己又是怎样发现它的伪。历史学家,对待证据,是需要质疑的精神的,否则极容易落入祖先为我们设定好的圈套,那些习以为常,那些陈陈相因,那些我们的懒惰,将成为束缚每一个历史学家的最沉重的枷锁。然而证据的流传是一件何其艰难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丝毫不夸张。灾难之于历史学,有着双重作用,无法充公的史料与被入侵者毁坏的文件;但“社会的持续和平也未必如想象的那样对史料的流传十分有利。”(42页)有效期过后的集中更新、大规模的销毁、刻意的保密等都会成为历史学家面临的重重困难之一。然而对于一件文物或一卷书籍能否成为史料的判断,却不是静态僵化的,现实生活中文化主流的盛衰浮沉就与此息息相关,多少名不见经传的史料在之后的发展中重新被挖掘被思考即是明证,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不能带有偏见与蔑视的观念,包容与理解恰恰是历史学家必要的品质,然而有一件很残酷的事儿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偶然性与运气。关于考察,作者最后做出总结:“无论研究什么时代,观察的途径几乎都取决于人留下来的轨迹,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见,研究要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考证的法则。”(44页)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

  使历史学更富有人性 1,历史学有什么用呢?历尽风霜才谈得上看破红尘,饱读诗书才有资格说读书无用,也只有以历史学为天职的学者发自内心的疑问——历史学有什么用?——才是最为深沉的。 1,若仅仅依靠有意的史料,当代历史学家就会成为前人思想的奴隶,成为旧时代偏见的牺牲品。并不是说无意的史料是完全可靠的,但至少其制造者在主观上并未想到欺骗世人或影响后代历史学家的看法。 2,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即使是历史学同手艺人和政治家永远不相关,它对提高人类生活仍是必不可少的,仅是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历史学存在的合理性。 3,对历史的无知不仅使当代科学产生混乱,而且导致当前行为的困惑。(页22) 4,在年龄不同的人群之间,自然产生的敌视往往以邻近的两代人最为剧烈,年轻人从老年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得自中年人的教益更多。 5,无意的遗迹即使有欺骗,至少不是要蓄意欺骗后人的(页36) 6,历史研究不容画地为牢,若囿于一隅之见,即使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也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页27) 7,几乎研究所有重大的人类历史问题都要求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证据,就有必要根据证据类型划分专业的分支。(页39) 8,今后社会应当有组织地控制有关资料,以使人类更理智的认知自我,而不再靠动乱来获取资料。(页43) 9,对历史学来说,将整理史料与编纂史书完全家可不能↑也会带来双重的危害。轻视考证使人们阐释历史的尝割裂开来,国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缺陷。它不仅使人们忘却求实这一历史学基本职能,而且使历史学难以不断更新,无法取得惊人的发现、结果,必然使它在陈旧的模式中徘徊不前,因为,唯有通过艰苦的资料整理工作,才能有所更新和发现。另一方面,也使资料整理工作受害不浅。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人们就可能老是在那些深奥冷僻又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作文章,不冷不热的博学游戏无非是虚掷光阴,把手段当目的,为考据而考据简直是在浪费精力。(页49) 10,一个目击者的误解会变成许多人的误解,一次不正确的看法会变成谣言,而社会条件的确促成了错误和谣言的流传。(页60) 11,比较是考证的基础。(页62)巧合是有限的。(页65)不能完全排除历史上确有巧合这一反常现象。(页70) 12,理解比评判更为重要。(页80) 13,人类的时间不会千篇一律地永恒不变,也无法像钟表计时那么划一死板。事实要求的测量标准能适应其节奏的变化,界限又要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页107)

本文标题: 《历史学家的技艺》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翩翩少年,虎牙弟弟 | 周四小哥哥《情绪自控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