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远方》读后感(三毛写的远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发布时间: 2024-04-26 19:3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三毛作品读后感[三毛作品读后感]这个假期,没有搬起大块头的那部所谓名著,生生的硬啃,只是在夜色微澜的时候,重新温习了静静躺在书橱里的那套三毛全集...

三毛《远方》读后感(三毛写的远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毛作品读后感

[三毛作品读后感]这个假期,没有搬起大块头的那部所谓名著,生生的硬啃,只是在夜色微澜的时候,重新温习了静静躺在书橱里的那套三毛全集,三毛作品读后感。一本书,最可贵的便是用自己的思想引起人们的共鸣,不想拘泥于名著的限制,只想把三毛教给我的那些感动缓缓地书写,似水流深。  有人说,三毛的是柔软的,柔软的爱、柔软的痛。也有人反驳,三毛是热烈的,敢爱敢恨,歇斯底里。三毛的一生,其实一段漫长艰难的旅程。一段路途,总是靠着一份热烈的执着,面对路途中险山恶水,坚持着走到最后。总会有雨过天晴,露水荷花映面的美好时光,若我们只看到泥泞湿了裤脚、雨水打湿华衣,亦然不能看到拐弯处,桃花开的正好。  三毛教给我们的,便是在挣扎时,依旧要记得抬头,看漫天灿烂的星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句歌词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未知、神秘的地方怀有莫名的向往。三毛是一个传奇女子,几乎走遍世界,当她以一种洒脱、豪爽的姿态出现时,我们心中潜藏的浪漫因子都在她信马由缰的文字中被激活了。“万水千山走遍”,这是三毛一部作品的书名。三毛长发飘飘,常有爽朗的笑声,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让人过目难忘,她身上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来自于她至情至性的率性。我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在内心里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恣意而为。在满大街都在用大喇叭广播播送“潇洒走一回”时,三毛用笔为我们注解了潇洒的含义。  如果三毛只是教给我们浪漫,那三毛只是浮云。其实,在三毛的作品中,她是一个生活的高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得自在自得,妙趣横生。如今的伪小资们,坐在丽江的茶馆里晒太阳;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矫情,哪里比得上三毛的快意行走和快乐生活。喜欢过三毛的读者应该都记得,她在大沙漠中造出的那个家。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沙漠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瘠,也可以在三毛那里产生的愉悦和陶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的作品,很多源于爱情。她和荷西那场泣天动地的宛若神话的爱情,让多少人为止扼腕痛惜。三毛,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爱情的相濡以沫,什么是爱情的无欲无求。对一个人的依恋,不是因为自己的无力,亦非浪漫的堆积。依恋,是源于内心的需要。你是我的荷西,睡觉一定要牵着我的手才能睡着的荷西。我是你的三毛,你凶我一句我便会死般绝望的三毛。爱情,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拾手可见的,问问自己,真的懂爱么?三毛告诉我们,爱,是一份责任,是即使对方不在了,也要让他的墓碑永远光洁的承诺。  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荷西语录)   看的三毛作品不多,写不出什么感想之类的读后感,中学生作文《三毛作品读后感》。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 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只能如此吧。   三毛对于我,不是一个偶像,只是一个可以在夜深时候,静静听她故事的长辈。曾经在一本电子杂志里听到她的一个专访。那是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热闹的,纯净的,有活力的。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淡然的处事方式,都深深地撼动了我。我知道那是我希望成为的自己。可以在荒芜的沙漠里,守着一个家,安静的画一块石头,不管外面漫天飞舞的风沙……

《三毛》全集读后感

三千字左右
  【1】
  这个寒假重新看三毛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
  小时的记忆里,便有了三毛,不知为何对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因为她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同名而让我新奇,也许因为她是《橄榄树》的词作者,我很喜欢的一首歌。现在想来,却也理解了那歌词中真正包含的意味。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不知为何如此激动。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却将她无穷魅力与力量的精神世界留在了世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她的笑,她的泪,她的甜蜜与悲伤。
  谢谢三毛!谢谢你赋予我这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不断地建议朋友: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我很庆幸在这个寒假重温了三毛的书,因为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刻,是三毛,将我从一个灰暗的世界轻轻拉了出来,带给我一个阳光明媚、快乐自在的新天地!
  于是,越来越喜欢她,一遍又一遍体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而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更深刻的,恐怕自己今生都不能及的东西—— 她的爱情!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觉得自己已经痴迷了,悲痛的情绪带到现实中来,很是压抑,我似乎也活在三毛的世界里,被她的思维、情感所传染,眼前常常会浮现她、与她有关联的事物的影子。我甚至觉得,她是自己的一个亲人了,因为这种痛,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人所能激起的。痛,因为她的丧夫,她的绝望,她的煎熬,她的坚强,她的善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她那切肤的疼痛,但我可以深切的体会。瞑瞑之中,我似乎代她在承受那已逝去的悲伤------
  三毛已经走了十六年了,其实这样对她来说才是幸福的。也许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在父母之前先走了一步,但,她已承受的够多了。坚强地活着,可以,但不会得到快乐与新生。因为不会再有那么深刻的爱了,不会再有那么值得爱的人了。心已死了,留着躯壳,只因责任。
  走了,既然已经走了,就不要自责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一定才是快乐幸福的啊!
  我相信你们有知,我能感觉到,你们幸福无比的生活。再也不会分开了,我也高兴。
  【2】
  一直以来,我对三毛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可是当我通过书中的文字走入了三毛的世界后,我无时无刻不为这位女性作家,不,我觉得我更该称她为一位艺术家,一位生活艺术家而影响着。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三毛开始学写字,可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她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也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喜欢张乐平先生(后拜为干爹)的《三毛流浪记》;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她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女性。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还是风快趣事,或是浪漫幽默的婚礼进行曲都是那样的充满欢笑、喜乐,当我阅读着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和《雨季不再来》时,彷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 也许自己阅历不深,但我也再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 就算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仍然是积极和乐观。看着她那时的文字,自己似乎也被她的幸福所感染,即使是一个人的深夜里,窗外是狂雷暴雨或是台风呼呼,只要当我捧起书,我便开始沉浸于三毛的世界里,她的那份乐观快乐,甚至让我认为她是从天外飞来的仙人,面对于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三毛总是能够将其变成一件全新的体验。与其说她在为人生而活,不如说人生在为她而变化着。一边读着她的文章,我就不由一边幻想,那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敢爱敢为,直面生活,有着这么多的冒险经历和奇遇。
  但是自从荷西意外去世后,给三毛的打击,痛苦都在她的文字中完完全全的表现了出来。她文章一下子黑暗了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无尽的悲伤,原本那个天塌下来当被子盖的三毛不复存在。她卖掉了房子,送光了家里的一切,如果不是周围的好友亲戚不断给于新的希望,新的动力,我真不知道如此心碎的事情人是如何度过的。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哭泣的骆驼》、《梦中花落知多少》,我认真地看着每一篇,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甚至可以触摸到在文字背后,三毛一边吐诉一边留下的泪。
  值得庆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毛又恢复了以前的快乐,虽然在《遗爱》中,三毛在马德里广场上再次遇到了缘分,却因没有勇气去爱再一次而结束,虽然在文字中多多少少仍然有些伤感,可她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希望还是值得我们所有失去了,痛过了,绝望了的人,去学习,去敬仰的。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建议周围所有的人: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三毛最终自杀了,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使失去了所有可仍还是有希望啊?我曾对她的死感到万分可惜,我多希望我也可以再写一封信送上我的祝福与爱,更希望三毛能回我的信,我爱她,爱她的世界,爱她的乐观,爱她一切生活的态度与勇气,爱她的经历。然而我渐渐得,我开始明白,或许离开红尘与荷西相见对她而言更幸福。
  对于三毛和她的作品,想感慨的有太多太多,你会发现在她身上存在着你所寻找的东西,闲暇之时不如去阅读一下她的文章,你会得到很多很多……
  在这个网络泛滥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堆成堆的文章出产,纵然还有些好作品,可有几个能同三毛一样“真”?人活着,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拘细谨,她做到了;宽厚待人,乐于施舍,不计回报,乐观生活,她做到了,要真正做到那样的人,谈何容易?现代社会又有几个如此之人?却未料想,我一直读着的三毛,竟真是这样的人。那绝不是儿女情长、娇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气度、有气魄的大人物。
  看着那本微微泛黄的书,我开始学着三毛像一个高士一样冥想,似乎她的灵魂仍能从书本中慢慢渗出,轻抚着我的脸,告诉我如何走下去。

三毛稻草人手记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毛稻草人手记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毛稻草人手记的读后感 篇1

  看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有一个片段是三毛和荷西来到丹纳丽芙的嘉年华会时,当时三毛的一段话给我感触颇深,她说:“我们整整在街上站到天黑,旅行的队伍却仍然不散,街上的人,恨不能将他们的热情化作火焰来燃烧自己的那份狂热,令我深深受到了感动,作为一个担负着五千年苦难的中国人,看见另外一个民族,这样懂得享受他们热爱的生命,这样坦诚的开放着他们的心灵,在欢乐的时候,着彩衣,唱高歌,手舞之,足蹈之,不觉羞耻,无视人群,在我的解释里,这不是幼稚,这是赤子之心。我以前,总将人性的光辉,视为人对于大苦难无尽的忍耐和牺牲,而今,在欢乐里,我一样地看见了人性的另一面动人而瑰丽的色彩,为什么无休无尽的工作才被叫做“有意义”,难道适时的休闲和享受不是人生另外极重要的一面吗?”

  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最先反应是脑袋空白了一下,接着就在脑海里搜索三毛所在的年代,了解了之后不由得感想,在那个中国一直很崇尚英雄主义和奉献主义的40年代,竟然会出现如此一个有着前卫思想的文人,有些道理甚至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还是看不透,可是三毛却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起到支撑作用的一直都是人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她说中国人含蓄,我们中国人是真的“含蓄”,含蓄到足够冷静地去控制我们真正的喜好和心中憧憬的却又拼命抑制的热情,想做什么可心里却在一直告诉自己要学习要工作,有的人把忙碌当成了享受,有的人把忙碌当成了习惯,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间,若没有读过三毛,我仍然会继续这样平淡无波的重复日子,每天都要逼着自己做对的但却没有热情的事情,可幸运的是,我懂了一些,生命可以以多种形态来存在,我们也可以以多种方式来生活,人生短暂,不要让忙碌占据了你的全部生命,要适时学会放下,学会享受身边的美好。

  三毛稻草人手记的读后感 篇2

  我喜欢三毛,她用自己美丽的文字来书写记忆那片金色的沙漠,看《稻草人手记》,我会沉溺在那起伏的文字里,三毛会在潮起时跑到海边拣她的石头,会独身一人跑回老家而不告诉别人,会单身去寻找儿时梦想中的天空,一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不如意,但她的天空里充满了稻草人般的坚强与执着,能够充满色彩,绚烂美丽。

  序言中那被麻雀嘲笑的不会动的稻草人,坚韧的立在麦田中。嘲笑稻草人的麻雀却不知道,它们嘲笑的稻草人此时露出的微笑是多么美丽。三毛在《江洋大盗》中将自己比喻成一位从空心人变成江洋大盗,不过是少年努力的学习成长的故事,这个传奇的女子,少年时期的辍学到成长到国外学习的生活经历也许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却用洒脱的文字将生活中的成长记忆的如此风轻云淡。《亲爱的婆婆大人》是小媳妇们千年不变的磨砺,《士为知己者死》是典型的爱妻以至畏妻的婚姻,《卖花女》是恶性推销的伟大范例,《巨人》是红发小孩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高大形象……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却时刻表达了对生活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三毛热情的投入生活,对自我诚恳,并且深思的面对人生,许多实际上相当凄凉的际遇,三毛都能把它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只是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烈的东西存在。

  “乱发如芳草,更行更远更生——照片居所看似苍凉凄惨如下地狱,实在内心幸福无边如上天堂。”三毛总能在文字当中写下这种让人心灵受到洗礼的文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都在那刹那间成为瞬间的温柔的“微笑”,微笑着面对曾经的过去、现在的开始和以后的未来。终归是一切的过往云烟,终归是都要变化的,终归一切要回归虚无的真实,没有变的——是那虔诚的微笑。 也许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都少不了一番折腾,生活不会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但就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美丽的麦田,露出虔诚的微笑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也许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总是有各种困难,总有失去和获得,我们不必学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葬花之举,因为花谢之后终会归入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又怎知那不是它热爱的生存方式呢?也许我们的道路上会失去很多,但我们也会有所收获,不要去在意一瞬之间的失败与失去,而是要露出虔诚的微笑来,迎接一次又一次磨难的洗礼,如凤凰涅槃,终会在熊熊烈火的洗礼后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我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也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之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正如三毛这笔下的信仰与力量,走过千山万水,我们不离不弃,让一切都汇入生命的河流中,迎着温暖的夕阳,幻化成一次虔诚的微笑。

  三毛稻草人手记的读后感 篇3

  麻雀张狂地啄着稻草人的帽子,而这个稻草人,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的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

  这是三毛的《稻草人手记》的序言。

  初读时,我不懂这本书何以以《稻草人手记》作为书名,我也不明白这个序言和整本书有什么联系,读完后反复咀嚼,才恍然大悟。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在这段回忆里,有她和荷西平淡的夫妻生活;有她和‘假想敌’婆婆之间由心存芥蒂到和睦相处的婆媳故事;有加纳利群岛上热情友善、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热爱生活的一群老人,有尖刻自私、恶意敲诈的卖花女,也有让三毛忙得像“女佣”般无奈的“招待”生活……但不管是喜是忧、是善是恶、是好是坏,三毛都把它们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表达了她对他人的诚恳、对生活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在她的笔下都成为了“温柔的微笑”。

  试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的,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也许会磨蚀我们生活的激情,但不管怎样,我们依然要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美丽的麦田,露出的依然是虔诚的微笑。

  此时,我才明白序言中的稻草人原来是坚守、乐观、自信、旷达等的象征,这大概就是三毛想通过《稻草人手记》传达的思想吧。

  三毛稻草人手记的读后感 篇4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就让我很喜欢三毛,现在已经过了“流浪文学”的时代了,然而她的故事,依旧让我觉得向往,积极向上。在那本书里,我读到了“诗与远方”。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过三毛,连百度都没有,只是从众人口中自己勾勒一个模糊的轮廓。

  从她的书、她的散文中,是足以能够了解她的性格秉性的,因为她的书写很真实不浮躁。

  所以我一直以为,三毛是一个足够自由,甚至自由至上的人,她必然崇尚自然和自由,独自,后来带上荷西,逃离在世俗之外的。

  然而这本书《稻草人手记》,却打破了我自以为的人物勾画。这本书里,能看到一个与人打交道,甚至热爱交际的三毛。她的善良和天真尤其体现在对待老人和小孩身上,也是因为她的真善美,才能发现更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才能如自己所愿,做一个有趣的人。心若自由了,无所谓人在何处。

  她在《逍遥七岛游》写了这样一段话:大自然的景色固然是震撼着我,但是,在每一个小村落休息时,跟当地的人谈话,更增加了旅行的乐趣,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存在,再美的土地也吸引不了我,有了人,才有趣味和生气。

  这是一段很朴素的话,然而放在现在,能做到愿意去做到的人并不多。

  现在人交往大多不够热情,甚至很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技术、知识更新过快,你很艰难地跟上快节奏,在人情上,就更懈怠了。

  代沟这个词,真是包庇冷漠的最好借口。

  你觉得别人思想落后,或者与自己不搭配,于是疏于来往,这是很正常的。然而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终于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你周围的几乎所有人,都与你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个深渊一般的沟壑不全部是因为学历、家庭、性格造成的,还可能是因为那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总之有一天,你因此拒绝了所有人。

  这样的说法,可能用社交恐惧症来表达更准确一点。自己以为,你是因为社会泥沙俱下,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怯弱的逃避呢。

  这个你,是你,也是我。

  我希望自己能更有人情味,能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去探索未知,能活得更有趣。

  世界都是同一个,却活出了亿万种活法,这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三毛系列丛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三毛系列丛书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流浪,一群人流浪的故事

  最初接触三毛的作品源自于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一篇《沙漠中的饭店》,文中描述的是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三毛和丈夫荷西宴请公司领导的故事。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在三毛细致的笔下却迸射出别样的异域风采。常人眼中干旱、单调与死寂的沙漠在三毛的眼中却是另一份的绚烂与绮丽。就这样从此爱上了三毛,爱上了她笔下的撒哈拉,大加纳利岛……

  在三毛的笔下,生活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进行曲,而是日日夜夜的细水长流。初至撒哈拉,首先打动三毛的不是来自爱人的鲜花与钻戒,而一方完整的骆驼头骨却从此让她认定了那个温柔的大胡子。“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三毛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在法官与当地熟人的见证下,三毛与大胡子完成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大胡子荷西是潜水工程师,为了追寻三毛的脚步,来到西属撒哈拉的磷矿公司工作。三毛从此也停止了游历的脚步,开始了写作与照顾大胡子的居家生活。在沙漠中白手起家,一张桌子也来之不易。讨来的装棺木的大箱子用滑车拖上天台,拆做木条,制成做桌子的原料。“荷西不停地工作,我把锯出来的木板写上号码。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太阳升到头顶上了,我将一块湿毛巾盖在荷西的头上,在他打赤膊的背上涂油。荷西的手磨出水泡来,我不会做什么事,但是我可以压住木条,不时拿冰水上来给他喝,也将闯过来的羊群和小孩们喝走。”就这样,在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搭建起了自己的城堡,升起了自己的炊烟。

  “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三毛,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其实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有你,一切都不重要了。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沙漠的夜风在空中呼啸,凄艳恐怖。焦阳正午仿佛烤化一切,夜晚又将人扔回冰窖。但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因为有你,因为我将生命所有的温暖全部给了你。于是,就算是沙漠,也是异彩纷呈。没有驾照,偷偷上路唬得交警团团转;在驾照考场偷看考官车子滑出路面,冲进沙浪引得围观人群阵阵大笑;“悬壶济世”自称“非洲巫医”;翻墙去偷总督的花,被当场抓住后还不忘调皮鞠躬。撒哈拉的沙漠不再寂静,不再昏黄,它是彩虹般明亮、绚烂。

  你离开了我,

  我不再对别人笑。

  “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当幸福截然而止,当荷西离开三毛之后,三毛写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记下了以下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

  一个晚上,荷西睡去了,海潮声里,我一直在回想少年时的他,十七岁时那个大树下痴情的男孩子,十三年后在我枕畔共着呼吸的亲人。

  我一时里发了疯,推醒了他,轻轻地喊名字,他醒不全,我跟他说:“荷西,我爱你!”

  “你说什么?”他全然的骇醒了,坐了起来。

  “我说,我爱你!”黑暗中为什么又是有些呜咽。

  “等你这句话等了那么多年,你终是说了!”

  “今夜告诉你了,是爱你的,爱你胜于自己的生命,荷西——”

  那边不等我讲下去,孩子似的扑上来缠住我,六年的夫妻了,竟然为着这几句对话,在深夜里泪湿满颊。

  醒来荷西已经不见了,没有见到他吃早餐使我不安歉疚,匆匆忙忙跑去厨房看,洗净的牛奶杯里居然插着一朵清晨的鲜花。简简单单的一句“我爱你”,却能够直击人心底。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

  三毛的文字从来都不是惊艳的花团锦簇,它就是寻常牛奶杯中一朵淡淡雏菊。她的文字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却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出现在她生活中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她的作品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与愤恨,却用看似不经雕琢的`或豁达明亮,或忧郁伤感的笔触打动着读者柔软的心灵。她写山,便是山的博大广阔。她写海,必是海的蔚蓝清澈,她写小镇,必是宁静和谐。她写人,便将这人的身影连同声音神态一起映在纸上。她写情,便是点点滴滴,丝丝入扣,蛛网似的拢住读者的情愫。

  《巨人》一文讲述的是一个被领养来的孩子达尼埃,在母亲病重,父亲瘫痪的情况下,细心地料理着家中的一切,陪伴母亲直到最后一刻的故事。书中对故事这样描述:

  当晚上有好的电影,我总是接下了达尼埃的工作,叫荷西带他去镇上看场电影,吃些东西,逛一逛再回来。“真搞不过他,下次不带他去了。”荷西有一日跟达尼埃夜游回来后感喟的说着。

  “怎么?顽皮吗?”

  “顽皮倒好了,他这个小孩啊,人在外面,心在家里,一分一秒的记挂着父亲母亲,叫他出去玩,等于是叫他去受罪,不如留着他守着大人吧!”

  当母亲去世后,孩子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现在要顾的是父亲。”他低声说着。一丝一豪的细节描写不禁让人对达尼埃的懂事而心酸不已。

  而当三毛得知达尼埃是领养来的时这样描写道:

  “那你——你——那么爱他们,我是说,你那么爱他们。”我惊讶的望着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孩子,震撼得说不出别的话来。”

  “是不是自己父母,不都是一样?”达尼埃笑了一笑。“是一样的,是一样的,达尼埃。”

  我喃喃的望着面前这个红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我”的惊讶无比与达尼埃毫不思索对比鲜明,寥寥几句对话便将孩子明净、真善的心灵刻画出来。

  一如三毛,“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诚心与普世的爱是她作品永远不变的原则。

  《沙巴军曹》刻画了一个因为醉酒而被三毛和荷西送回军营的军曹短暂一生的故事。初次相见,沙巴军曹对当地沙哈拉威人深深的敌意让三毛误以为军曹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后来,听到当地老人的话,才知道沙巴军曹是一座当地人袭击的军营中唯一的存活者,而他的弟弟更是在那场屠杀中失去了性命。随着西属撒哈拉局势紧张起来,阿雍小镇中也蒙上了炸弹袭击的阴影,最后关头,沙巴军曹为了拯救当地沙哈拉威小孩,抢先扑在盒子上被炸成了碎片。文中这样描写着故事的结局。

  “我茫然的开始做饭给荷西吃,心里却不断的想到早晨的事情,一个被仇恨啃啮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了这几个他一向视做仇人的沙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为什么?再也没有想到他会是这样的死去。

  第二天,这个军曹的尸体,被放入棺木中,静静的葬在已经挖空了的公墓里,他的兄弟们早已离开了,在别的土地上安睡了,而他,没有赶得上他们,却静静的被埋葬在撒哈拉的土地上,这一片他又爱而又恨的土地做了他永久的故乡。”

  在这场矛盾中,三毛没有执着于对错、曲直。而是将视线聚焦在一个平凡的沙巴军曹身上,当战争正在吞噬无数人的生命时,这个平凡的军曹却用生命宣告了人类未泯的善念、慈心。

  三毛一生漂泊,关于撒哈拉的描绘更让我无法忘怀。痛失荷西后的三毛的文字是灰暗的,翻开一遍后便不忍再读,因为我知道三毛的心早已和荷西一同埋葬。曾和同学聊到旅行,引子是几张北非花园摩洛哥的流光溢彩,异域风情。扑面满满的西非热度,绚烂的特色织物,矗立海天之间的老房子,头戴方帽的白胡子老头,谈到旅行,总是忍不住动心。年青,不免总是憧憬着诗与远方。世界那么大总是想要看看。但我觉得这不能构成旅行完全的意义,再陆离的世界都不过他人的生活,我们不过是过客,不过是借他人的生活求得自己片刻宁静与脱离。没有“你”,没有“你们”的世界就算再怎么绚丽多彩想必也是寂寥。借三毛的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不是流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那么就请对生活各自珍重,我想这才是三毛所要对我们说的吧。
本文标题: 三毛《远方》读后感(三毛写的远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07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蒙哥马利 读后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爸爸变小记读后感2000字(《爸爸变小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