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为辰星,当灼其光,行其道,黯淡毋庸忧惧,彼时光华独曜”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3-07 15:00: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伤感美文 点击: 84

曜暶是什么意思◎,曜,yào,【名词】,(1),(形声。从日,翟(,dí)声。本义:日光),(2),同本义,曜,...

“欲为辰星,当灼其光,行其道,黯淡毋庸忧惧,彼时光华独曜”是什么意思

曜暶是什么意思

◎ 曜 yào 【名词】 (1) (形声。从日,翟( dí)声。本义:日光) (2) 同本义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释名·释天》 日出有曜。——《诗经·桧风·羔裘》 (3) 又如:光曜 (4) 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 ◎ 曜 yào 【动词】 (1) 照耀 扬晖吐火,曜野蔽泽。——王粲《羽猎赋》 (2) 又如:曜煜(辉耀);曜仪(闪耀;光辉的仪容) (3) 炫耀;显示 [show off] 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耀吾军士?——《国语》 (4) 又如:曜甲(炫耀武力);曜名(显耀名声);曜兵(曜武。炫耀武力);曜威(整饬军旅,炫耀武力)
[编辑本段]汉字出处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曜 【广韵】弋照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笑切,𠀤音燿。日光也。【释名】光明照耀也。【诗·桧风】日出有曜。【前汉·韦𤣥成传】光曜晻而不宣。【玉篇】亦作燿。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 濯曜罗 烛曜 写曜 重曜 震曜 贞曜
照曜 圆罗曜 月曜 玉曜 昭曜 引曜
隐曜 曜象 扬威曜武 阳曜 曜仪 曜晃
曜师 曜甲 曜武 曜灵 曜兵 曜精
曜威 曜德 曜奇 曜日 曜煜 曜明
曜名 曜曜 曜魄 艳曜 璇曜 炫曜
虚曜 绚曜 眩曜 轩曜 炫曜 昡曜
晅曜 显曜 宣曜 鲜曜 晞曜 五曜

[编辑本段]古代解释
“曜”,本义为日光,后称日、月、星为“曜”,可理解为明亮的天体。“曜”这个字在很多动漫、游戏中曾有涉及,其中《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就有如下解释: “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掌明界诸光阳气,为七曜之首。 “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掌明界诸幽阴气,为日曜伴宿。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诸水凛冽之气。 “金曜”也者,又名“太白”,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刚厉破杀之气。 “火曜”也者,又名“荧惑”,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奋烈灼炎之气。 “木曜”也者,又名“岁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茁长孕育之气。 “土曜”也者,又名“镇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沉定凝敛之气。 关于“曜”一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称,下面对其一一作简略说明。 五曜 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表”(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木星,古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我国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七曜 “七曜”,古代也称“七政”。是我国古代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体的合称。同时,由于上面曾经说到的原因,“七政”又称“七纬”。其实,古人根据观测认为同时在天空中运动且不同于其它恒星,于是将太阳、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并论,称“七曜”、“七政”、“七纬”,是古人错把太阳、月亮也当成了行星;从今天的天文体系来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天体,众行星围绕其作公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与其它行星的卫星的地位相同,可以这么说,太阳的等级高于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则低于这五行星。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称,也比较广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就有写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开始计算的,同中国以星期一开始的习惯不同。“七曜日”的称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着,相信很多玩过日本游戏,看过日本动漫的人都有所发现吧。 九曜 很多人最早接触“九曜”这个词,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占星师“九曜”,这里是当人名来使用的。而在我国古天文学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隐曜”,是为“九曜”。 “罗睺”及“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传说“罗睺”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见,就向众神告发,于是天神赶去奋力将“罗睺”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睺”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睺”的头以及他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行貌出现在世人之前。 另一个传说为:“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相传为“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之时,“罗睺”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甘露,结果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为日、月食的由来。“罗睺”星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星,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称为“罗睺”。《幽城幻剑录》里的“罗睺神”的设定与传说极为相似。另外,《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中所写:“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即可能由上述传说所来。 西天竺的《七曜攘灾决》,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译传入中国的,此书中具体介绍了“罗睺”、“计都”两隐曜为:“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 在中国,“罗睺”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译的《九执历》中,所谓“九执”即是指“九曜”。“罗睺”、“计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天文学家所重视。 那“罗睺”、“计都”为何称为“隐曜”?具体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又指代为何呢? 所谓“隐曜”,就是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视可见不同,实质上,“隐曜”是古天文学上的轨道术语,“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描述“隐曜”相当准确的说法。中国古代天文中的“隐曜”,大多数与日、月所被观测的运动有关,要提到“罗睺”、“计都”在天文学上的指代,就要先简单谈谈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与“白道”。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相对的,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会在天球上进行移动。移动的轨迹就称为“黄道”,《宋书·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黄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黄道”和“白道”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来讲,在中国“罗睺”和“计都”知道的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 此外,另有一以“罗睺”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球远地点的说法,此说法曾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我猜测《圣传》取材可能曾以此为参考。另外《通灵王》中描写标志着“通灵王大战”开始的五百年重临地球一次的破灭之星“罗睺”以及“计都”其原形,也可能源于此处。 十曜 这里提及“十曜”破有些外传的性质,因为“十曜”一般是相对少见的,不过,既然《幽城幻剑录》中曾有“时轮宫”和“时轮尊者”的出现,那么,在这里简单的写一写“十曜”还是有必要的。“时轮历”中在“七曜”之外,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此处未得详细考证,不过笔者猜测为“计都”),再加“长尾彗星”,合称为“十曜”。 十一曜 在“罗睺”、“计都”之上复加“月孛”、“紫气”两“隐曜”,合称“四余”,再与“七政”一起,称“七政四余”。“七政”及“四余”中的“罗睺”、“计都”之外,“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都赖聿斯经》,此书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称为“十一曜”。 根据传说,即使普通公认“四余”是肉眼不可见的星曜,即“隐曜”,但特殊的情形下,却仍然认为可同“七曜”这样的可观天体一样能够进行观测。例如“罗睺”、“计都”掩住日、月的光线形成日食和月食,所以在发生食相时就可以测得。古人认为当有妖孽出现时“月孛”也可以凭视觉观见,“其星为彗星之属”,但不同的是光芒四出,不同于一般只有一条慧尾的彗星,《春秋》中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孛见大辰”、“孛入北斗”。“王者德至于天”时,“紫气”也可看见,形状如同半月,通常出现于阴历月未至月初,“助月为明”,这就是常说的“景星”或“德星”,《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中就有:“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十一曜”,即“七政四余”中的“四余”星曜“罗睺”、“计都”、“月孛”、“紫气”在我国天文上同时提及的话,有说法认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黄道南过升交点入北时,称“罗睺”;再由黄道北过降交点入南时,称为“计都”;月球沿白道运行至远地点称为“月孛”;运行至近地点时称为“紫气”。“四余”“隐曜”都和月行轨道相关。《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的“罗睺天轨”、“计都天轨”的说法,就与上述部分相符合。 二十八正曜 中国古代曾列出二十八“主星”,这里的“主星”也称“正曜”,即为“二十八正曜”,具体各“正曜”为:紫微、天机、太阳、武曲、天同、廉贞、天府、太阴、贪狼、巨门、天相、天梁、七杀、破军、禄存、天马、左辅、右弼、文昌、文曲、天魁、天钺、火星、铃星、擎羊、陀罗、天空、地劫。 有一说法称其中“太阳”、“太阴”为“中天主星”,而“天空”、“地劫”即称为“中天助星”。

曜是什么含义

曜是什么含义
曜基本字义有:

1、照耀;明亮:“日出有曜”;

2、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这一称谓现在日本和韩国仍然使用。
  ◎ 曜 yào 【名词】 (1) (形声。从日,翟( dí)声。本义:日光) (2) 同本义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释名·释天》 日出有曜。——《诗经·桧风·羔裘》 (3) 又如:光曜 (4) 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 ◎ 曜 yào 【动词】 (1) 照耀 扬晖吐火,曜野蔽泽。——王粲《羽猎赋》 (2) 又如:曜煜(辉耀);曜仪(闪耀;光辉的仪容) (3) 炫耀;显示 [show off] 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耀吾军士?——《国语》 (4) 又如:曜甲(炫耀武力);曜名(显耀名声);曜兵(曜武。炫耀武力);曜威(整饬军旅,炫耀武力)
  [编辑本段]汉字出处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曜 【广韵】弋照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笑切,𠀤音燿。日光也。【释名】光明照耀也。【诗·桧风】日出有曜。【前汉·韦𤣥成传】光曜晻而不宣。【玉篇】亦作燿。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 濯曜罗 烛曜 写曜 重曜 震曜 贞曜
  照曜 圆罗曜 月曜 玉曜 昭曜 引曜
  隐曜 曜象 扬威曜武 阳曜 曜仪 曜晃
  曜师 曜甲 曜武 曜灵 曜兵 曜精
  曜威 曜德 曜奇 曜日 曜煜 曜明
  曜名 曜曜 曜魄 艳曜 璇曜 炫曜
  虚曜 绚曜 眩曜 轩曜 炫曜 昡曜
  晅曜 显曜 宣曜 鲜曜 晞曜 五曜

  [编辑本段]古代解释
  “曜”,本义为日光,后称日、月、星为“曜”,可理解为明亮的天体。“曜”这个字在很多动漫、游戏中曾有涉及,其中《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就有如下解释: “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掌明界诸光阳气,为七曜之首。 “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掌明界诸幽阴气,为日曜伴宿。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诸水凛冽之气。 “金曜”也者,又名“太白”,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刚厉破杀之气。 “火曜”也者,又名“荧惑”,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奋烈灼炎之气。 “木曜”也者,又名“岁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茁长孕育之气。 “土曜”也者,又名“镇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沉定凝敛之气。 关于“曜”一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称,下面对其一一作简略说明。 五曜 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表”(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木星,古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我国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七曜 “七曜”,古代也称“七政”。是我国古代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体的合称。同时,由于上面曾经说到的原因,“七政”又称“七纬”。其实,古人根据观测认为同时在天空中运动且不同于其它恒星,于是将太阳、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并论,称“七曜”、“七政”、“七纬”,是古人错把太阳、月亮也当成了行星;从今天的天文体系来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天体,众行星围绕其作公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与其它行星的卫星的地位相同,可以这么说,太阳的等级高于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则低于这五行星。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称,也比较广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就有写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开始计算的,同中国以星期一开始的习惯不同。“七曜日”的称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着,相信很多玩过日本游戏,看过日本动漫的人都有所发现吧。 九曜 很多人最早接触“九曜”这个词,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占星师“九曜”,这里是当人名来使用的。而在我国古天文学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隐曜”,是为“九曜”。 “罗睺”及“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传说“罗睺”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见,就向众神告发,于是天神赶去奋力将“罗睺”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睺”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睺”的头以及他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行貌出现在世人之前。 另一个传说为:“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相传为“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之时,“罗睺”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甘露,结果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为日、月食的由来。“罗睺”星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星,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称为“罗睺”。《幽城幻剑录》里的“罗睺神”的设定与传说极为相似。另外,《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中所写:“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即可能由上述传说所来。 西天竺的《七曜攘灾决》,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译传入中国的,此书中具体介绍了“罗睺”、“计都”两隐曜为:“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 在中国,“罗睺”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译的《九执历》中,所谓“九执”即是指“九曜”。“罗睺”、“计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天文学家所重视。 那“罗睺”、“计都”为何称为“隐曜”?具体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又指代为何呢? 所谓“隐曜”,就是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视可见不同,实质上,“隐曜”是古天文学上的轨道术语,“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描述“隐曜”相当准确的说法。中国古代天文中的“隐曜”,大多数与日、月所被观测的运动有关,要提到“罗睺”、“计都”在天文学上的指代,就要先简单谈谈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与“白道”。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相对的,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会在天球上进行移动。移动的轨迹就称为“黄道”,《宋书·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黄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黄道”和“白道”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来讲,在中国“罗睺”和“计都”知道的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 此外,另有一以“罗睺”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球远地点的说法,此说法曾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我猜测《圣传》取材可能曾以此为参考。另外《通灵王》中描写标志着“通灵王大战”开始的五百年重临地球一次的破灭之星“罗睺”以及“计都”其原形,也可能源于此处。 十曜 这里提及“十曜”破有些外传的性质,因为“十曜”一般是相对少见的,不过,既然《幽城幻剑录》中曾有“时轮宫”和“时轮尊者”的出现,那么,在这里简单的写一写“十曜”还是有必要的。“时轮历”中在“七曜”之外,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此处未得详细考证,不过笔者猜测为“计都”),再加“长尾彗星”,合称为“十曜”。 十一曜 在“罗睺”、“计都”之上复加“月孛”、“紫气”两“隐曜”,合称“四余”,再与“七政”一起,称“七政四余”。“七政”及“四余”中的“罗睺”、“计都”之外,“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都赖聿斯经》,此书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称为“十一曜”。 根据传说,即使普通公认“四余”是肉眼不可见的星曜,即“隐曜”,但特殊的情形下,却仍然认为可同“七曜”这样的可观天体一样能够进行观测。例如“罗睺”、“计都”掩住日、月的光线形成日食和月食,所以在发生食相时就可以测得。古人认为当有妖孽出现时“月孛”也可以凭视觉观见,“其星为彗星之属”,但不同的是光芒四出,不同于一般只有一条慧尾的彗星,《春秋》中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孛见大辰”、“孛入北斗”。“王者德至于天”时,“紫气”也可看见,形状如同半月,通常出现于阴历月未至月初,“助月为明”,这就是常说的“景星”或“德星”,《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中就有:“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十一曜”,即“七政四余”中的“四余”星曜“罗睺”、“计都”、“月孛”、“紫气”在我国天文上同时提及的话,有说法认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黄道南过升交点入北时,称“罗睺”;再由黄道北过降交点入南时,称为“计都”;月球沿白道运行至远地点称为“月孛”;运行至近地点时称为“紫气”。“四余”“隐曜”都和月行轨道相关。《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的“罗睺天轨”、“计都天轨”的说法,就与上述部分相符合。 二十八正曜 中国古代曾列出二十八“主星”,这里的“主星”也称“正曜”,即为“二十八正曜”,具体各“正曜”为:紫微、天机、太阳、武曲、天同、廉贞、天府、太阴、贪狼、巨门、天相、天梁、七杀、破军、禄存、天马、左辅、右弼、文昌、文曲、天魁、天钺、火星、铃星、擎羊、陀罗、天空、地劫。 有一说法称其中“太阳”、“太阴”为“中天主星”,而“天空”、“地劫”即称为“中天助星”。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译文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出自《气交变大论》。《气交变大论》出自《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六十九篇。本篇讨论自然环境对人和万物的影响。以阴阳和五运之气的消长胜负关系以及德、化、政、令等五运正常功能和逆常变化,结合星辰详细作了说明。
全文:
原文编辑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①,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②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③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④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⑤。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⑥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⑦。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⑧。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⑨。上临少阴少阳⑩,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疿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晨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庄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瘛,目视,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岐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凛冽,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足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过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发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宝,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译文:
黄帝问道:五运交替,与在天之六气相应;阴阳往来,与寒暑变化相随;真气与邪气相逼迫,因而使人体的表里相分离,六经的血气为之波动,五脏之气也失去了平衡而互相倾移,出现太过、不及,专胜以及互相兼并的现象,我希望你谈谈这里的起始原理,和反映于人身的病变情况,能讲给我听吗?岐伯行礼后回答说:您问得很明达,这是应该讲明的道理,它是往古所珍贵,并由我的老师传授下来的,我虽不聪慧,却也有机会聆听教诲而获得其主要宗旨。
黄帝道:我听说遇到了适当的人而不教,就会失去传道的机会,如传授给不适当的人,则等于不重视珍贵的大道。我固然是才德浅薄,不足以接受最好最高深的道理,但是民众都哀叹他们不得寿终,因此希望你能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为了医道的永远流传,而把这些道理传授出来,由我来主管其事,按照规矩去做,你看怎样呢?岐伯说:我尽量谈一下。《上经》说:所谓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能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黄帝又问:这又怎么讲呢?岐伯说:这里的根本在于推求天地人三气的位置啊!位天,就是司天的气象;位地,就是司地的六节;通晓人气的变化的是人事。所以太过的气先天时而至,不及的气后天时而至,所以说,岁运的变化有常有变,而人体也随之而起变化。
黄帝道:五运的气化,在太过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
岐伯说:岁木之气太过,就会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人们多患飨泄,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肠鸣,肚腹胀满等上应天上的岁星。如果风气过度旺盛,在人体里就会产生骤然发怒、头眩、眼发黑花及头部疾病。这是土气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胜的现象,因此,风气就更猖獗起来,使天上的云物飞扬,地上的草木动摇不定,甚至枝叶摇落,在人就会发生胁痛,呕吐不止。冲阳脉绝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天上的金星。
岁火之气太过,就会暑热流行,肺金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疟疾,呼吸少气,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便血,水泻如注,喉干、耳聋,胸中发热,肩背发热等病,上应天上的火星。如果火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均感到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身热,骨痛,因而发生浸淫疮。这是金气不行、火气独旺的现象。由于物极必反,水气乘之,因而出现雨水霜寒的变化,上应水星。如果遇到少阴、少阳司天,火热之气就会更加亢盛,好像火烧一样,以致水泉干涸,植物焦枯,人们的病,多见谵语狂乱,咳嗽气喘,呼吸有声,二便下血不止。肺脉绝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火星。
岁土之气太过,雨湿之气就会流行,肾水就要受到侵淫,人们多患腹痛,手足逆冷,情志抑郁,身体不轻快,烦闷等病,上应天上的土星。如果土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肌肉萎缩,两足痿弱不能行走,经常抽搐拘挛,脚跟痛,水邪蓄积于中,而生胀满,吃东西减少,以至四肢不能举动,水气无权、土气独旺的现象。因此泉水涌出,河水溢满,甚至干涸的池塘也生长了鱼类,甚至会发生急风暴雨,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出现鱼类,在人就会患肚腹胀满、大便溏泻、肠鸣、泄泻不止等症。如果太溪脉绝止的,大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天上的木星。
岁金之气太过,燥气就会流行,肝木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两肋下面少腹疼痛,目赤痛,眼角痒,耳聋等病。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身体沉重、烦闷、胸痛牵引到背部、两胁胀满,而痛势下连少腹,由于金气太过,上应天上的金星,金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喘息咳嗽、逆气,肩背疼痛,下连股、膝、髀、腨、、足等处疼痛的病症,由于火气来复,上应火星,若是金气过于严峻,木气被它克制,草木就要呈收敛之象,以至绿叶干枯凋落,在人们的疾病中,多见急剧疼痛,胠胁痛得不能转动,咳嗽气逆,甚则吐血衄血。肝脉绝止的,大多死亡,无法治愈。上应天上的太白星。
岁水之气太过,就会寒气流行,心火从而受到侵害,人们多患身热、心烦、焦躁心跳,虚寒厥冷,全身发冷、谵语、心痛等病。在气候方面是寒气早至,上应水星水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盗汗、怕风等病症。由于水气盛,因而大雨下降,尘雾迷肿不清,土气来复,上应土星。如遇太阳寒水司天,则会冰雹霜雪不时下降,湿气太盛,致使物变其形。在人们的疾病中,多见肚腹胀满、肠鸣、溏泻、食物不化、渴而眩晕等症。心脉绝止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水星却显得很亮。
黄帝道:讲得好!那么五运不及的怎样?
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岁木之气不及,燥气然后流行,生气不能及时而来,草木就要晚荣。金气亢盛,劲硬的树木就会破折如劈,柔嫩的枝叶都会萎顿枯干,上应天上的金星。在人们则多患中气虚寒、胠胁部疼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在气候方面,是凉雨时至。这一切均与天上的金星相应。在谷类,则不能成熟,呈现青苍色。如遇阳明司天,木气不能行其政令,土气兴起,草木再度繁茂,于是生化之气就显得峻急,而谷类也就不易结实了。因为燥、土二气俱盛,所以天的金星、土星俱明。木气受克制,则其火气来复,那么就会炎热如火,万物湿润的变为干燥,柔嫩的草木也都焦枯,枝叶从根部重新生长,以达到花实并见。在人体多患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疾病。相应天上的火星、金星,而五谷却因火气制金,不能成熟,白露则提前下降,肃杀之气流行,寒雨非时,损害万物,甘黄的谷物为虫所食。在人则脾土受邪,火气后起,心气虽然旺起较迟,但等到火能胜金的时候,金气就会受到压制,谷物不能长熟。在人体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与天上的火星、金星相应。
岁火之气不及,寒气就会大规模流行。夏天生长之气不能行其政令,植物就会由茂盛走向零落。寒凉之气过甚,阳气不能生化,因而万物的荣美也就被摧残了。相应天上的水星,在人们多患胸痛,胁部胀满,两胁疼痛,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都感疼痛,气都上冒,视物不清,心痛,突然失音,胸腹大,胁下与腰背互相牵引而痛,甚则病势发展到屈不能伸,髋骨与股部好像裂开一样。因为火受水气制约,所以上应天水星,五谷不成熟而其色红。水气克火,则火的土气来复,于是土湿之气上蒸为云,大雨将至,水气下降,在人多见大便溏泻,腹满,饮食不下,肚中寒冷,肠鸣和泻下如注,腹痛,突然拘挛、痿、痹而足不能支持身体。上应土星水星,黑色之谷不能长熟。
岁土之运不及,风气就大规模流行,而化气就不能行其政令。风木能生万物,所以草木茂盛,但因过分飘扬,虽然外秀却不能结实。上应木星,在人们多患飨泄、霍乱、身体重、腹痛、筋骨动摇强直、肌肉掣动发酸等症,并时常发怒。寒水之气乘机行动,虫类提前伏依在土里。人们一般都患中气虚寒。上应木星,土星,在谷类,其色黄而不能结实。土受木气的克制,则其金气来复,于是秋气当令,呈现出肃杀严峻之气,因此大木凋谢,在人体就会有胸胁突然疼痛,牵引小腹,频频叹气等症。甘黄五谷都被虫食了。邪气客于脾土,黄色的谷类结实减少,人们吃得少,而且感到没有滋味。金气胜木,青色之谷受到损害,上应金星、木星。如遇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则流水不能结冰,蛰伏的虫类又重新出现,寒水之气不能用事,金气也就不得再盛。上应木星,人们也就健康了。
岁金之气不及,火气就会流行,木气得行政令,生长之气专胜,万物因而繁茂。但火气旺盛了,气候就会干燥烁热。与此相应,天上火星光明。在人们多患肩背沉重,鼻流清涕,喷嚏,便血,泻下如注等病。金气被制,所以秋收之气后到。与此相应,天上金星失明,谷类不能成熟而呈现白色。金气被制以后,它的水气来复,于是寒雨暴至,然后降落冰雹霜雪,杀害万物。在人就会为寒逆所扰,使阳气反而上行,以致头后部疼痛,连及脑顶,身体发热。上应水星,红色谷类不能成熟,人们多患口中生疮,甚至发生心痛等症。
岁水之气不及,湿气就大规模流行。水气不能制火,火气反行其令,其生化很快,暑雨屡次下降。与此相应,天上土星光明。在人们多患腹部胀满,身体重,湿泄,阴性疮疡,脓液稀薄,腰股发痛,腘、股、腨、膝部都不便利,烦闷,两脚萎弱,四肢清冷,脚下疼痛,甚则浮肿,这是冬藏之气不能行其政令,肾气失掉平衡的缘故。上应水星,黑色的谷类不能成熟。如遇太阴司天,寒水在泉,大的寒气常常侵袭,虫类很早就伏藏,地面上凝积厚冰,在天上的阳光不能发挥温暖作用,人们多患下部寒疾,严重的就腹满浮肿。上应土星,谷类黄色之稻成熟。因为土气被水气制约,则其木气来复,就出现大风暴发,草类偃伏,木类凋零,因为风吹干裂,失去了生长的鲜泽。人的面色就也改变,筋骨拘急疼痛,肌肉跳动抽搐,两眼看物不清,有的东西看去像稍有裂纹,肌肉发出风疹。假如风气侵入胸膈里,就会产生心腹疼痛。这是木气太盛,土气受害,黄色的谷类不能成熟,而上应于木星。
黄帝道:讲得很好!希望听一下五气与四时的关系怎样。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木运不及的,如果春天有惠风畅鸣的和气,那么秋天就有雾露清凉的正常气候;如果春天反见寒冷伤害的金气,夏天就会有炎热如火燔烧的气候。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东方,在人体应在肝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胠胁,外在关节。
火运不及的夏天,有显明的和气,那么冬天就有严肃霜寒的正常气候;如果夏天反见凄惨寒冷的气象,那么就会常常有尘埃昏蒙和大雨的情况。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南方,在人体应在心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外在经络。
土运不及的,如果四维之月有埃尘云雾润泽的和气,那么春天就有风和鸟鸣、草木萌芽的正常气候;如果四维之月有暴风飞扬、草木摇折的异常现象,那么秋天也就有阴凉久雨不止的气象。它的灾祸,往往发生在四隅,在人体应在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显明湿蒸的和气,那么冬天就有严寒凝结的整肃之气相应;如果夏天出现炎热,如火燔烧的变化,那么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它的灾害,常常发生在西方,在人体应在肺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运不及的,如果四维之月有湿润埃云的正常气候,那么就会时常有和风生发的感应;如果四维之月有尘埃迷暗、暴雨如注的变化,那么就时常会有暴风飞扬、摇折草木的情况。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北方,在人体应在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五运的作用如同权衡,太过的就加以压制,不及的就加以辅助,与正常的相应,令异常的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成收藏的自然道理,四时气序的常规,如果丢失了这些规律,则天地四时之气就会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有日月星辰的运行作为参照,阴阳的往来,有寒暑的更移来显示它的征兆,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你讲五气的变化四时的相应,可以说是很详细了。但是,气的动乱,其不发作就遇不到,而发生动乱的时间,又没有一定的常规,突然遇到发生灾害,怎样能先期知道呢?岐伯说:五气的动乱变化,固然是没有一定之规,然而各气的德化政令和变异,不同之处是可以推断的。黄帝又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东方生风,风能生木。它的特性是敷布和气,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滋生繁荣,它的职权是使万物舒展开放,它的表现是风,它的变动是大风怒号,它的灾害是吹散万物使其零落。南方生热,热能生火气,它的特性是光明显耀,它的生化是使万物繁多茂盛,它的职权是明亮照耀万物,它的表现是热,它的变动是火势炎炎,它的灾害是销烁万物。中央生湿,湿能生土气,它的特性是湿热,它的生化是使万物丰满全备,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安静,它的表现是湿,它的变动是暴雨如注,它的灾害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西方生燥,燥能生金气,它的特性是清洁,它的生化是使万物紧缩收敛,它的职权是使万物由干而坚强劲锐,它的表现是燥,它的变动是肃杀,它的灾害是使万物青干陨落。北方生寒,寒能生水气,它的特性是寒冷,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清静,它的作用是使万物中处凝固严整,它的表现是寒,它的变动是酷寒,它的灾害是冰雪霜雹。所以观察各气运动,有特性、有生化、有职权、有表现、有变动、有灾害,而万物与之相随,人也与之相应。
黄帝道:你所说五运的太过与不及,而上应五星的变化。现在特性、生化、灾害、变动,不按常规发生而属于突然的变化,五运是否也会随之变动呢?岐伯说:如果五运是随天道而行,那就肯定与五星相应。突如其来的胜复变动,是由于气候的交相变化,五星是不和它相应的。所谓“应常规而不应突然”,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又道:五星是怎样与岁运相应的呢?岐伯说:那就是各从其天运之气。
黄帝道:五星的运行有慢快逆顺的不同,这都说明了什么呢?
岐伯说:在顺行的径路上久留不前,或者逆行顾盼,而光芒微小,这是在省视下属分野的情况;若去而速回,或者迂回而过,这是在省视下属分野中是否还有遗漏和过错;若久留而回环旋转,似去似不去的,这就是评议下属分野中该给予灾难还是福德;气候的变化近则小,远则大。若是星的光芒大于平常一倍,那气化就亢盛,大二倍的,那灾害就立即发作;小于平常一倍的,那气化就减退,小二倍的,叫做“临视”,好像是在察看在下的过与德,有德的降福,有过的降灾。因此五星的呈现,若是高而远,它的胜复就小;若是下而近,它的胜复就大。因此星的光芒大,就表示喜怒的感应期近,星的光芒小,就表示祸福的降临期远。岁运太过,运星不免背越出轨;运气相和,则各个按道而行。因此岁运太过,它所克制之星就会暗淡而兼见母星的颜色;若是岁运不及,则岁星就兼见其所不胜之星的颜色。总之,天的变化,道理是极精微而不易审察的,谁能了解它的奥妙呢?道理是很深远而且适宜的,谁能理解它的好处呢?那无知的人,绝无征验,只是乱谈占象,以使侯王惊惧而已。
黄帝道:五星在灾害方面的征验怎样?岐伯说:也是各从岁运的气化而有所不同。所以岁时的更至有盛有衰,运星的侵犯有逆有顺,星的留守日期有长有短,星的呈象中是有好有坏,星宿所属有胜有负,征验的反应有吉有凶。
黄帝道:星象的好坏怎样?岐伯说:五星呈象中是有喜、怒、忧、丧、泽、燥的不同,这是星象变化时常呈现的,应该审慎观察。
黄帝道:星的喜、怒、忧、丧、泽、燥六种现象,在它所居地位的高低有什么不同吗?岐伯说:星象虽然可看出高低的不同,但在应验上却是相同的,所以应在人身方面也是相同的。
黄帝说:讲得好!它们的德、化、政、令、动静、损益都是怎样的?岐伯说:德、化、政、令、灾变都有一定,是不能相互相加或相减的,胜盛复就胜,胜衰复就衰,是不能相互一方而增多的,胜复往来的日数,多少一样,是不能彼此相越的,五行阴阳的升降,是互相结合而不是一方消灭的,这都是随着五气的运动而与之相对应的。
黄帝道:它对疾病的发生有什么影响?岐伯说:特性和生化,是岁气的和祥,职权的表现,是岁气的昭著,变易是反复的纲纪,灾害是万物受伤的原因。人气和岁气相当的就平和,人气和岁气不相当的就生病,若再重感邪气,病就更要加重了。
黄帝道:讲得好!诚所谓精微高明的理论,诚所谓大圣的事业,宣讲伟大的理义,而达到无穷之境,无极之地了。我听说,善于讲天道的,必定把天道应验于人;善于讲古事的,必定把古的事应验于现在;善于讲气化的,必定把气化明确地表现在万物上;善于讲感应的,就和天地的造化统一起来;善于讲生化与变动的,就要了解自然的道理,除了像你这样的人,谁能演说这种至道宏论呢?于是选择了一个好时日,把它藏在灵兰书室里,每天清晨读它,命名为《气交变》,不是专心诚意的时候不敢打开,非常谨慎地流传到后世。

曜是什么含义

曜是什么含义
曜基本字义有:

1、照耀;明亮:“日出有曜”;

2、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这一称谓现在日本和韩国仍然使用。
  ◎ 曜 yào 【名词】 (1) (形声。从日,翟( dí)声。本义:日光) (2) 同本义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释名·释天》 日出有曜。——《诗经·桧风·羔裘》 (3) 又如:光曜 (4) 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 ◎ 曜 yào 【动词】 (1) 照耀 扬晖吐火,曜野蔽泽。——王粲《羽猎赋》 (2) 又如:曜煜(辉耀);曜仪(闪耀;光辉的仪容) (3) 炫耀;显示 [show off] 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耀吾军士?——《国语》 (4) 又如:曜甲(炫耀武力);曜名(显耀名声);曜兵(曜武。炫耀武力);曜威(整饬军旅,炫耀武力)
  [编辑本段]汉字出处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曜 【广韵】弋照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笑切,𠀤音燿。日光也。【释名】光明照耀也。【诗·桧风】日出有曜。【前汉·韦𤣥成传】光曜晻而不宣。【玉篇】亦作燿。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 濯曜罗 烛曜 写曜 重曜 震曜 贞曜
  照曜 圆罗曜 月曜 玉曜 昭曜 引曜
  隐曜 曜象 扬威曜武 阳曜 曜仪 曜晃
  曜师 曜甲 曜武 曜灵 曜兵 曜精
  曜威 曜德 曜奇 曜日 曜煜 曜明
  曜名 曜曜 曜魄 艳曜 璇曜 炫曜
  虚曜 绚曜 眩曜 轩曜 炫曜 昡曜
  晅曜 显曜 宣曜 鲜曜 晞曜 五曜

  [编辑本段]古代解释
  “曜”,本义为日光,后称日、月、星为“曜”,可理解为明亮的天体。“曜”这个字在很多动漫、游戏中曾有涉及,其中《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就有如下解释: “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掌明界诸光阳气,为七曜之首。 “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掌明界诸幽阴气,为日曜伴宿。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诸水凛冽之气。 “金曜”也者,又名“太白”,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刚厉破杀之气。 “火曜”也者,又名“荧惑”,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奋烈灼炎之气。 “木曜”也者,又名“岁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茁长孕育之气。 “土曜”也者,又名“镇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沉定凝敛之气。 关于“曜”一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称,下面对其一一作简略说明。 五曜 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表”(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木星,古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我国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七曜 “七曜”,古代也称“七政”。是我国古代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体的合称。同时,由于上面曾经说到的原因,“七政”又称“七纬”。其实,古人根据观测认为同时在天空中运动且不同于其它恒星,于是将太阳、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并论,称“七曜”、“七政”、“七纬”,是古人错把太阳、月亮也当成了行星;从今天的天文体系来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天体,众行星围绕其作公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与其它行星的卫星的地位相同,可以这么说,太阳的等级高于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则低于这五行星。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称,也比较广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就有写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开始计算的,同中国以星期一开始的习惯不同。“七曜日”的称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着,相信很多玩过日本游戏,看过日本动漫的人都有所发现吧。 九曜 很多人最早接触“九曜”这个词,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占星师“九曜”,这里是当人名来使用的。而在我国古天文学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隐曜”,是为“九曜”。 “罗睺”及“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传说“罗睺”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见,就向众神告发,于是天神赶去奋力将“罗睺”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睺”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睺”的头以及他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行貌出现在世人之前。 另一个传说为:“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相传为“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之时,“罗睺”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甘露,结果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为日、月食的由来。“罗睺”星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星,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称为“罗睺”。《幽城幻剑录》里的“罗睺神”的设定与传说极为相似。另外,《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中所写:“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即可能由上述传说所来。 西天竺的《七曜攘灾决》,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译传入中国的,此书中具体介绍了“罗睺”、“计都”两隐曜为:“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 在中国,“罗睺”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译的《九执历》中,所谓“九执”即是指“九曜”。“罗睺”、“计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天文学家所重视。 那“罗睺”、“计都”为何称为“隐曜”?具体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又指代为何呢? 所谓“隐曜”,就是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视可见不同,实质上,“隐曜”是古天文学上的轨道术语,“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描述“隐曜”相当准确的说法。中国古代天文中的“隐曜”,大多数与日、月所被观测的运动有关,要提到“罗睺”、“计都”在天文学上的指代,就要先简单谈谈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与“白道”。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相对的,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会在天球上进行移动。移动的轨迹就称为“黄道”,《宋书·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黄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黄道”和“白道”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来讲,在中国“罗睺”和“计都”知道的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 此外,另有一以“罗睺”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球远地点的说法,此说法曾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我猜测《圣传》取材可能曾以此为参考。另外《通灵王》中描写标志着“通灵王大战”开始的五百年重临地球一次的破灭之星“罗睺”以及“计都”其原形,也可能源于此处。 十曜 这里提及“十曜”破有些外传的性质,因为“十曜”一般是相对少见的,不过,既然《幽城幻剑录》中曾有“时轮宫”和“时轮尊者”的出现,那么,在这里简单的写一写“十曜”还是有必要的。“时轮历”中在“七曜”之外,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此处未得详细考证,不过笔者猜测为“计都”),再加“长尾彗星”,合称为“十曜”。 十一曜 在“罗睺”、“计都”之上复加“月孛”、“紫气”两“隐曜”,合称“四余”,再与“七政”一起,称“七政四余”。“七政”及“四余”中的“罗睺”、“计都”之外,“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都赖聿斯经》,此书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称为“十一曜”。 根据传说,即使普通公认“四余”是肉眼不可见的星曜,即“隐曜”,但特殊的情形下,却仍然认为可同“七曜”这样的可观天体一样能够进行观测。例如“罗睺”、“计都”掩住日、月的光线形成日食和月食,所以在发生食相时就可以测得。古人认为当有妖孽出现时“月孛”也可以凭视觉观见,“其星为彗星之属”,但不同的是光芒四出,不同于一般只有一条慧尾的彗星,《春秋》中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孛见大辰”、“孛入北斗”。“王者德至于天”时,“紫气”也可看见,形状如同半月,通常出现于阴历月未至月初,“助月为明”,这就是常说的“景星”或“德星”,《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中就有:“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十一曜”,即“七政四余”中的“四余”星曜“罗睺”、“计都”、“月孛”、“紫气”在我国天文上同时提及的话,有说法认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黄道南过升交点入北时,称“罗睺”;再由黄道北过降交点入南时,称为“计都”;月球沿白道运行至远地点称为“月孛”;运行至近地点时称为“紫气”。“四余”“隐曜”都和月行轨道相关。《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的“罗睺天轨”、“计都天轨”的说法,就与上述部分相符合。 二十八正曜 中国古代曾列出二十八“主星”,这里的“主星”也称“正曜”,即为“二十八正曜”,具体各“正曜”为:紫微、天机、太阳、武曲、天同、廉贞、天府、太阴、贪狼、巨门、天相、天梁、七杀、破军、禄存、天马、左辅、右弼、文昌、文曲、天魁、天钺、火星、铃星、擎羊、陀罗、天空、地劫。 有一说法称其中“太阳”、“太阴”为“中天主星”,而“天空”、“地劫”即称为“中天助星”。
本文标题: “欲为辰星,当灼其光,行其道,黯淡毋庸忧惧,彼时光华独曜”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hangganmeiwen/2907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好难过呀,为什么我们的距离这么远为什么变得比以前更容易伤感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