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竖子”到底指的是刘邦还是项羽 还是在影射曹家或司马家

发布时间: 2023-06-30 21:00: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1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具体意义余秋雨——《遥远的绝响》里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解释。当年曹操身边曾有一个文才很好、深受信用...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竖子”到底指的是刘邦还是项羽 还是在影射曹家或司马家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具体意义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里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解释。
当年曹操身边曾有一个文才很好、深受信用的书记官叫阮瑀,生了个儿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时阮籍正好十岁,因此他注定要面对“后英雄时期”的乱世,目睹那么多鲜血和头颅了。不幸他又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感,内心会承受多大的磨难,我们无法知道。  我们只知道,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游缰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东城屯过项羽,西城屯过刘邦,中间相隔二百步,还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他的这声叹息,不知怎么被传到世间。也许那天出行因路途遥远他破例带了个同行者?或是他自己在何处记录了这个感叹?反正这个感叹成了今後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直到二十世纪,寂寞的鲁迅还引用过,毛泽东读鲁迅书时发现了,也写进了一封更有寂寞感的家信中。鲁迅凭记忆引用,记错了两个字,毛泽东也跟着错。  遇到的问题是,阮籍的这声叹息,究竟指向着谁?  可能是指刘邦。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原因是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真英雄。在一个没有真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区区小子成名。  也可能是同时指刘邦、项羽。因为他叹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胜”,刘、项无论胜负都成名了,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甚至还可能是反过来,他承认刘邦、项羽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远去,剩下眼前这些小人徒享虚名。面对着刘、项遗迹,他悲叹着现世的寥落。好像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曾有一个朋友问他:阮籍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其中“竖子”是指刘邦吗?苏东坡回答说:“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①  既然完全相反的理解也能说得通,那么我们也只能用比较超拔的态度来对待这句话了。茫茫九州大地,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但究竟有那几个时代出现了真正的英雄呢?既然没有英雄,世间又为什么如此热闹?也许,正因为没有英雄,世间才如此热闹的吧?  我相信,广武山之行使阮籍更厌烦尘嚣了。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之后,阮籍的木车在夕阳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郁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洒在山风暮霭之间,这口哨声并不尖利,而是婉转而高亢。  这也算一种歌吟方式吧,阮籍以前也从别人嘴里听到过,好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尽情一啸,什么也抓不住,但什么都在里边了。这天阮籍在木车中真正体会到了啸的厚味,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在夜气中回翔。  对阮籍来说,更重要的一座山是苏门山。苏门山在河南辉县,当时有一位有名的隐士孙登隐居其间,苏门山因孙登而著名,而孙登也常被人称之为苏门先生。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孙登面前,询问他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但孙登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声不吭,甚至连眼珠也不转一转。  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摧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释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阮籍下山了,有点高兴又有点茫然。但刚走到半山腰,一种奇迹发生了。如天乐开奏,如梵琴拨响,如百凤齐鸣,一种难以想象的音乐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间。阮籍震惊片刻后立即领悟了,这是孙登大师的啸声,如此辉煌和圣洁,把自己的啸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孙登大师显然不是要与他争胜,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仰头聆听,直到啸声结束。然后急步回家,写下了一篇《大人先生传》。  他从孙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中的“竖子”是什么意思

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说阮籍所生活的时代没有英雄,让那些小混混成名了。另一种就是指刘邦和项羽是竖子。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看法。
竖子是一种蔑称,大意是没用的人,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范曾骂项羽时说过一次。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shí wú yīng xióng,shǐ shù zǐ chéng míng) 解释:竖子:小子,有轻蔑之意。时代无英雄,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出处:《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这句话也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作者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了,今人已无从考证。

  另:

  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习惯。可以理解为文人们在压抑的政治局面下委婉的抗议, 舆论的不自由使得文人们的语言曲折而含蓄,难以就事论事,只能借思古之幽情寄托讽今之感叹。

  楚汉相争留下了广武山,山虽不高,奈何一座古城的断壁残垣却永远萦绕着一段苍凉的悲歌,也凝结着摄人心魄的血色的风云。在高压政治下生活多年的阮籍,惟有在踏上这幽山古道的时候,才能稍稍的将眉头舒展,在这古址古城古道古林中,连正对面的一轮夕阳都是古战场的见证,不由得人不直发怀古胸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不知是哪位独具敏锐的史官,及时将这惊世叹语录入了青史。阮籍终生也没有交代清楚这英雄和竖子是谁,这是很自然的,交代清楚还能成为在高压政治下的间接抗议吗?那么,英雄和竖子到底使谁呢?

  阮籍的文风一贯是隐晦的,这一句名言当然更是借古讽今,借秦末彼一时讽魏晋此一时也。

  既然是“时无英雄”,那么秦末之酣战的两位主角,应该都不是英雄了。

  刘邦首先应该担上竖子的名分。成名前游手好闲,成名后飞扬跋扈,踏着千万重白骨沐猴而冠的竖子尽管有个“善于用人”的美称,但是阮籍也不可能为此而对他的流氓腔视而不见。因为阮籍本身并非是一般的怀才不遇,作为当代的名士,出仕的机会是很多的,阮籍大部分时间所做的努力都是尽量的逼开朝野纷争“大隐于市”,而当时的统治者也并非不懂得用人。所以,在阮籍眼中刘邦只能是个十足的竖子。另一位主角项羽常被众人贯以英雄的名号,但是以阮籍的眼光,却不可能推崇这样一位不懂战术目光短浅的武夫,项羽枉得了英雄之名,他的功亏一篑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项羽其实也是竖子,正因为当时的“无英雄”,项羽的孔武之力才有可能为灭秦而得名,力拔山兮和背水一战都不可能使项羽发生质的变化,既从竖子变为英雄。项羽浪得英名而不是英雄,刘邦根本就是趁乱得名的小人,他们都是竖子。

  借来了秦末,当回到现实的魏晋时代中去。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么,与阮籍同时代的人物应该都不是英雄,确切说应是指从文帝明帝到曹爽司马懿直到与阮籍结下纠缠不清深而复杂的政治纽襻的司马师司马昭。

  英雄是有的,可不是在当时,将年代放远,横空出世的英雄非曹操莫数。阮籍的父亲投杖而起也正因为曹操是英雄,天下板荡之际没有曹操做英雄,中原将是一片狼籍,没人知道将有几人能称帝将有几人能称王,所以曹操无疑是英雄,如今曹操不在了,正是“时无英雄”。

  阮籍应该是忠于魏而反对司马氏的,不仅因为阮籍的父亲受曹操礼遇,更由于封建思想中的“非刘氏王者,天下共讨之”,同为非刘者也要亲疏对比,用亲而不用疏。

  所以,文帝和明帝的昏聩必定会惹他愤怒。“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疆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正是阮籍在希望大人先生不得是的一种绝望的设想。

  明帝一生,过大于功,阮籍势必痛恨他的荒淫无度,不理民生疾苦,造成了朝廷的内忧外患,而且这一个竖子没有远见,不能洞识人物,连带的又使得他身后的曹爽司马懿两个竖子成名。明帝的托孤托的很不成功,使得曹爽与司马懿两大集团可以肆无忌惮的横行朝野,曹爽淫奢靡烂,司马懿弄权某权。“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前一句指杀曹爽;后一句指司马懿,“高子冤新诗,三闾悼乖乐”是阮籍真的的感叹。

  贬曹爽为竖子自不必说了,司马懿不少才干也要做竖子吗?

  司马懿有大志且能得人心,但他最大的本事也莫过于放出手段来收买人心,这一点正与刘邦暗合。刘邦是竖子,那么司马懿就一定也是竖子。也许民心可以朝向司马懿,因为得民心着得天下,然而阮籍怎能不叹息这可以定天下的民心被司马懿偷去?

  司马懿有不少才干,但是阮籍不可能视他为英雄。明帝执司马懿手托孤,司马懿信誓旦旦:“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阮籍对于司马懿这套口不应心的说辞很不以为然,他的态度明显表达在诗中,“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亡。悦泽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盼发媚姿,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安陵与龙阳二君所奉的帝王不同,关于他二人是男是女也众口不一,各种记载都不相同,然而把二人并列提起,其用意就很明显了:阮籍应该是将二人做男宠看待的。“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与司马懿在明帝面前汇声汇色的表演同出一辙,这个比喻,其实恰当!男宠当然是下三烂的行当,将司马懿比做男宠还能不是竖子吗?

  司马师在争取民心方面别有一番手段,比老子司马懿更甚一层。尤其很会用人,朝廷上一时间可谓用人得当。司马昭与他大同小异,都是刘邦一类的竖子。二人对阮籍极为重视,何况司马昭急需的“劝进表”还是阮籍所写?但司马昭在政治上更加阴险狡猾,而且疯狂,然而,阮籍的不幸就在于司马师暴死之后,他的命运就同这最堪称竖子的司马昭紧密连在一起。

  “二妃游讲滨,逍遥顺风翔…………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确定此诗写在司马昭杀高贵乡公之后,那么阮籍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他是在贬斥司马昭尚不如女子知晓情意,身为魏朝重臣,得恩无数却恩将仇报。既然有了这一番表达,那么司马昭在阮籍眼中必是竖子无疑!

  阮籍迫不得已为司马昭做了“劝进表”,心中暗骂竖子,借着酒意此情就流于笔端。当然,表中的暗骂,司马昭是不会明白的,他的文才还不足以能够解释阮籍的作品,所以他见了“劝进表”非常满意。其实,字里行间嬉笑怒骂充满讽刺,表面上却是娓娓道来一本正经,很容易想象文学修养低劣的司马懿看到这份表章时欣喜把玩的愚蠢样子,阮籍实在玩弄一个竖子,只有竖子才应该被世人捉弄。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走兽叫横弛,飞鸟相随翔。……朔风历严寒,阴气下微霜。……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阮籍被迫徘徊在司马家的“蓬池上”却不时的眷恋着曹家的“大梁”,确定了这两句的意思,那么后面的“走兽”,“朔风”皆是对司马家的控诉!最后两句尤其明白,光悲戚憔悴也没有用,得留下文字可做个见证。阮籍说的不错,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字,千百年之后我们才能再次体会阮籍的心态,才能理解他的“英雄”与“竖子”。

  不管后人对这段历史怎样评价,对这段历史中的诸多人物怎样评价,我在这里只是在追随阮籍的目光和思路,探讨阮籍心中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三国志·魏志·阮瑀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意即:山中无老虎,猴子成大王。

竖子:那小子,那家伙。(对人的鄙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此言出自魏晋狂人阮籍,也只有真正的诗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都说乱世出英雄,似乎有理,像什么刘邦项羽曹孟德,哪一个不是白手起家,从乱世中杀出。但细想一下,这些人能称得上英雄吗?乱世中没有英雄,只有成败,败的如项羽,算不上末路的英雄,成的如刘邦,却不过是得势的小人。在时代的长河中,又是诗人,也只有诗人,从灵魂深出发出了对英雄时代的呐喊和追求,激起层层浪花,拍岸惊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代诗圣为“英雄时代破灭”所悼写的一首悲情挽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尚好,自比大鹏,充当英雄,其实是对时代的绝望,在虚幻中寻求扭曲的自我罢了。
那么,英雄在哪里?是竹林七贤心中的大人先生?是陶靖节诗中的刑天?还是李太白的大鹏鸟?诚然,他们都是,却都不存在于现实中。于是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人类不需要英雄,只需要成名的竖子,得势的小人。而真正的英雄,对此不屑一顾。
可悲,是这个世界抛弃了英雄?还是英雄抛弃了这个世界?
海明威,一个似乎最具有英雄主义的美国汉子,对英雄的定义是: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害怕失败。”曹孟德大言不惭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一群俳徊于成败之间,自以为是的可怜虫。不过这恰是竖子成名的条件,小人得势的基础。
无知的人们,却把这种人贡上神坛,奉之为“英雄”。
呜呼!时无英雄,使竖子 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习惯。可以理解为文人们在压抑的政治局面下委婉的抗议, 舆论的不自由使得文人们的语言曲折而含蓄,难以就事论事,只能借思古之幽情寄托讽今之感叹。

楚汉相争留下了广武山,山虽不高,奈何一座古城的断壁残垣却永远萦绕着一段苍凉的悲歌,也凝结着摄人心魄的血色的风云。在高压政治下生活多年的阮籍,惟有在踏上这幽山古道的时候,才能稍稍的将眉头舒展,在这古址古城古道古林中,连正对面的一轮夕阳都是古战场的见证,不由得人不直发怀古胸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不知是哪位独具敏锐的史官,及时将这惊世叹语录入了青史。阮籍终生也没有交代清楚这英雄和竖子是谁,这是很自然的,交代清楚还能成为在高压政治下的间接抗议吗?那么,英雄和竖子到底使谁呢?

阮籍的文风一贯是隐晦的,这一句名言当然更是借古讽今,借秦末彼一时讽魏晋此一时也。

既然是“时无英雄”,那么秦末之酣战的两位主角,应该都不是英雄了。

刘邦首先应该担上竖子的名分。成名前游手好闲,成名后飞扬跋扈,踏着千万重白骨沐猴而冠的竖子尽管有个“善于用人”的美称,但是阮籍也不可能为此而对他的流氓腔视而不见。因为阮籍本身并非是一般的怀才不遇,作为当代的名士,出仕的机会是很多的,阮籍大部分时间所做的努力都是尽量的逼开朝野纷争“大隐于市”,而当时的统治者也并非不懂得用人。所以,在阮籍眼中刘邦只能是个十足的竖子。另一位主角项羽常被众人贯以英雄的名号,但是以阮籍的眼光,却不可能推崇这样一位不懂战术目光短浅的武夫,项羽枉得了英雄之名,他的功亏一篑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项羽其实也是竖子,正因为当时的“无英雄”,项羽的孔武之力才有可能为灭秦而得名,力拔山兮和背水一战都不可能使项羽发生质的变化,既从竖子变为英雄。项羽浪得英名而不是英雄,刘邦根本就是趁乱得名的小人,他们都是竖子。

借来了秦末,当回到现实的魏晋时代中去。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么,与阮籍同时代的人物应该都不是英雄,确切说应是指从文帝明帝到曹爽司马懿直到与阮籍结下纠缠不清深而复杂的政治纽襻的司马师司马昭。

英雄是有的,可不是在当时,将年代放远,横空出世的英雄非曹操莫数。阮籍的父亲投杖而起也正因为曹操是英雄,天下板荡之际没有曹操做英雄,中原将是一片狼籍,没人知道将有几人能称帝将有几人能称王,所以曹操无疑是英雄,如今曹操不在了,正是“时无英雄”。

阮籍应该是忠于魏而反对司马氏的,不仅因为阮籍的父亲受曹操礼遇,更由于封建思想中的“非刘氏王者,天下共讨之”,同为非刘者也要亲疏对比,用亲而不用疏。

所以,文帝和明帝的昏聩必定会惹他愤怒。“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疆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正是阮籍在希望大人先生不得是的一种绝望的设想。

明帝一生,过大于功,阮籍势必痛恨他的荒淫无度,不理民生疾苦,造成了朝廷的内忧外患,而且这一个竖子没有远见,不能洞识人物,连带的又使得他身后的曹爽司马懿两个竖子成名。明帝的托孤托的很不成功,使得曹爽与司马懿两大集团可以肆无忌惮的横行朝野,曹爽淫奢靡烂,司马懿弄权某权。“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前一句指杀曹爽;后一句指司马懿,“高子冤新诗,三闾悼乖乐”是阮籍真的的感叹。

贬曹爽为竖子自不必说了,司马懿不少才干也要做竖子吗?

司马懿有大志且能得人心,但他最大的本事也莫过于放出手段来收买人心,这一点正与刘邦暗合。刘邦是竖子,那么司马懿就一定也是竖子。也许民心可以朝向司马懿,因为得民心着得天下,然而阮籍怎能不叹息这可以定天下的民心被司马懿偷去?

司马懿有不少才干,但是阮籍不可能视他为英雄。明帝执司马懿手托孤,司马懿信誓旦旦:“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阮籍对于司马懿这套口不应心的说辞很不以为然,他的态度明显表达在诗中,“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亡。悦泽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盼发媚姿,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安陵与龙阳二君所奉的帝王不同,关于他二人是男是女也众口不一,各种记载都不相同,然而把二人并列提起,其用意就很明显了:阮籍应该是将二人做男宠看待的。“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与司马懿在明帝面前汇声汇色的表演同出一辙,这个比喻,其实恰当!男宠当然是下三烂的行当,将司马懿比做男宠还能不是竖子吗?

司马师在争取民心方面别有一番手段,比老子司马懿更甚一层。尤其很会用人,朝廷上一时间可谓用人得当。司马昭与他大同小异,都是刘邦一类的竖子。二人对阮籍极为重视,何况司马昭急需的“劝进表”还是阮籍所写?但司马昭在政治上更加阴险狡猾,而且疯狂,然而,阮籍的不幸就在于司马师暴死之后,他的命运就同这最堪称竖子的司马昭紧密连在一起。

“二妃游讲滨,逍遥顺风翔…………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确定此诗写在司马昭杀高贵乡公之后,那么阮籍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他是在贬斥司马昭尚不如女子知晓情意,身为魏朝重臣,得恩无数却恩将仇报。既然有了这一番表达,那么司马昭在阮籍眼中必是竖子无疑!

阮籍迫不得已为司马昭做了“劝进表”,心中暗骂竖子,借着酒意此情就流于笔端。当然,表中的暗骂,司马昭是不会明白的,他的文才还不足以能够解释阮籍的作品,所以他见了“劝进表”非常满意。其实,字里行间嬉笑怒骂充满讽刺,表面上却是娓娓道来一本正经,很容易想象文学修养低劣的司马懿看到这份表章时欣喜把玩的愚蠢样子,阮籍实在玩弄一个竖子,只有竖子才应该被世人捉弄。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走兽叫横弛,飞鸟相随翔。……朔风历严寒,阴气下微霜。……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阮籍被迫徘徊在司马家的“蓬池上”却不时的眷恋着曹家的“大梁”,确定了这两句的意思,那么后面的“走兽”,“朔风”皆是对司马家的控诉!最后两句尤其明白,光悲戚憔悴也没有用,得留下文字可做个见证。阮籍说的不错,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字,千百年之后我们才能再次体会阮籍的心态,才能理解他的“英雄”与“竖子”。

不管后人对这段历史怎样评价,对这段历史中的诸多人物怎样评价,我在这里只是在追随阮籍的目光和思路,探讨阮籍心中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成名。无奈何也!
《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三国志·魏志·阮瑀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意即:山中无老虎,猴子成大王。

竖子:那小子,那家伙。(对人的鄙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此言出自魏晋狂人阮籍,也只有真正的诗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都说乱世出英雄,似乎有理,像什么刘邦项羽曹孟德,哪一个不是白手起家,从乱世中杀出。但细想一下,这些人能称得上英雄吗?乱世中没有英雄,只有成败,败的如项羽,算不上末路的英雄,成的如刘邦,却不过是得势的小人。在时代的长河中,又是诗人,也只有诗人,从灵魂深出发出了对英雄时代的呐喊和追求,激起层层浪花,拍岸惊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代诗圣为“英雄时代破灭”所悼写的一首悲情挽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尚好,自比大鹏,充当英雄,其实是对时代的绝望,在虚幻中寻求扭曲的自我罢了。
那么,英雄在哪里?是竹林七贤心中的大人先生?是陶靖节诗中的刑天?还是李太白的大鹏鸟?诚然,他们都是,却都不存在于现实中。于是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人类不需要英雄,只需要成名的竖子,得势的小人。而真正的英雄,对此不屑一顾。
可悲,是这个世界抛弃了英雄?还是英雄抛弃了这个世界?
海明威,一个似乎最具有英雄主义的美国汉子,对英雄的定义是: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害怕失败。”曹孟德大言不惭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一群俳徊于成败之间,自以为是的可怜虫。不过这恰是竖子成名的条件,小人得势的基础。
无知的人们,却把这种人贡上神坛,奉之为“英雄”。
呜呼!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无奈何也!
阮籍行至广武山见楚汉相争旧址,广武涧水汩汩,天风浩荡,落叶满山时徘徊良久后所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认为,德不配位的成功者必受非议。

本文标题: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竖子”到底指的是刘邦还是项羽 还是在影射曹家或司马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86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典时期,波斯与希腊罗马的差距在哪马齿苋的根可以食用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