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最高爵位诸侯国有八个,为何都没有成为春秋大国

发布时间: 2022-08-26 08:00: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西周分封后,为何爵位高的诸侯国大多灭亡,爵位低的反而强大?爵位低的反而强大?主要是由于形因素,起初,周王室实行分封的时候,是把与...

西周最高爵位诸侯国有八个,为何都没有成为春秋大国

西周分封后,为何爵位高的诸侯国大多灭亡,爵位低的反而强大?

爵位低的反而强大?

主要是由于形因素,起初,周王室实行分封的时候,是把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分到土地富饶的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土地越来越密集,他们就不能进行扩张了。

周天子剧照

先来了解一下分封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制度。指的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及部分军队、典籍、器物等分封给诸侯,诸侯接受周天子册封后,承担纳贡、朝觐、保卫周天子等义务。”

将军

西周的分封制,很好地巩固了国家的主权,也是鉴于前人经验和对未来发展的推断做出的成功的尝试。在这个制度中,功劳越大,与周王室关系越密切的人会分到土地富饶,地势平坦,人民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而那些功劳比较小的,就会分到偏远的,地势崎岖或险要的,人民生活困难的地方。这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周天子剧照

我们慢慢发现,那些土地富饶地区的没有多大的机会去扩张了;而相反,那些比较贫瘠的地方,由于人烟稀少,较容易进行国土的扩张。所以,慢慢的,好像越是边远地区的国家发展得越快,越强大。

后来朝政混乱,更是那些富饶地区容易受到干扰,那些偏远地区幸免于难,也因此获得了发展的机会。齐、秦、楚、晋,虽然最初受封时都不如被封于中原的八个地方台阶高。但后来发达地区逐渐被侵蚀,他们自己则进行人口扩张,于是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因为当时爵位高的诸侯国,大多数争议多,爵位低的反而能明哲保身,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西周分封也正是这两次大分封,产生了很多为后人所熟知的诸侯国。
因为爵位高的人就会被很多人盯上呀,人的野心都是很大的呀,肯定都是想要变得厉害起来呀,所以爵位高的就时时刻刻都很危险,而爵位低的就机会发展自己从而后期变得强大起来了。
因为爵位高的诸侯国就是第一个被皇帝盯上的,爵位低的就反而能慢慢壮大自己。

西周最高爵位诸侯国有八个,为何都没有成为春秋大国?

因为他们的势力受到了周天子的控制。



为了表达对周氏本族子弟和有功之臣的感激之情,周天子把旗下的部分领土和老百姓分封给他们作为奖赏。在那个还没有少生孩子多种树的观念的年代,通常是能生多少就生多少,特别是有特权加持身边一天24小时有美女环绕的诸侯们尤其重视子嗣的繁衍。周天子眼看着这些熊孩子越来越多,不禁担忧了起来,虽然说他们的父辈没有啥坏心思,但是不代表这些熊孩子没有,所以应该加强监督,不要让最高权利从自己的手中脱离。



从当时周天子赐给各个诸侯的地理位置来看,还是颇有心机的。他把异性诸侯国放在了中原地区,这里离自己的位置比较近可以随时进行监视,并且这里的气候和经济发展程度都要比周围的蛮夷地区好上不知道多少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任何不满。而虞国、西虢国这两个自己人则放在了镐京附近,镐京在春秋时期属于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守住了这条道就相当于守住了周朝家的大门,同时周天子也培养的自己的专属军队,一方面负责贴身保护他,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不时之需,可以说是做足了平乱的准备。



周天子虽然稳稳地把控了中原地带的诸侯国,但是却没有想到那些曾经都入不了他眼的周边小国靠着吞并的技能使自己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已经逐渐有些超出了他的控制,甚至还把他的左膀右臂给吞掉了。吞并之后带来的不仅是国土的壮大还有经济的发展,称霸的野心加上本国经济的支持促使后起之秀乐此不疲的为春秋的结束添砖加瓦。

因为这八个国家之间互相牵制,彼此之间都是对立与联盟的关系,所以没有办法,一家独大。
虽然他们因为是先前圣贤的后代,都封为公爵,成为周朝的客卿。但这些诸侯毕竟不是周朝的嫡系,周围有更多的姬姓诸侯国,起到限制作用。因而除了宋国曾经短暂雄起,别的在春秋时期都默默无闻。
焦、蓟、祝、陈、杞和宋六个诸侯,因为是先前圣贤的后代,都封为公爵,成为周朝的客卿。周天子敬着他们,但是也防着他们,周围有更多的姬姓诸侯国,起到限制作用。齐,鲁,燕,卫,晋这些诸侯爵位低,实际却很重要,都位于边疆的重要位置,疆域更大。

西周八个公爵诸侯国,为何都没成为春秋大国

当时的文化背景,还有那时的人所受的教育,让人们遵循周边的礼,西周建立以后,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初封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分封的对象是周王室亲族,功臣,上古先贤,还有一些边远的部落。西周分封了8个一等公爵诸侯。

先说焦、蓟、祝、陈、杞和宋六个诸侯,因为是先前圣贤的后代,都封为公爵,成为周朝的客卿。但这些诸侯毕竟不是周朝的嫡系,周围有更多的姬姓诸侯国,起到限制作用。齐,鲁,燕,卫,晋这些诸侯虽然是二等侯爵,都位于边疆的重要位置,疆域更大。虞国和虢国分封在周朝王畿内镐京附近,虞国在虢国南边,两个诸侯共同守卫着周地的西大门。

西周建立后,虞国和虢国在王畿内洛阳附近也获得了封地。虞国后人在山西平陆建立“北虞”,负责守卫山西省南部黄河渡口茅津渡。虢国在河南省荥阳市一带的建立“东虢”,东虢的国都在虎牢关,是洛阳的东门户。西周时期,历代虢公都担任卿士等重要职务,辅佐天子。周天子的直属部队是周六师,虢公世代为师氏,或统领一师,或统领六师,虢公还统帅周天子的卫队虎贲军。

西周灭亡后,西虢国东迁到河南三门峡市,与虞国隔着黄河相望。西虢国扼守着函谷关,替周天子守卫新的西门户。由于虞国和虢国都在天子的王畿内,疆域比较小,因而也机会没有成为大国。虞国和虢国后来被晋国所灭。

西周时期地位最高的诸侯国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毫无建树?

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他搞起了分封制,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当时就有数十个诸侯国应运而生,在这些诸侯国中,姬姓宗室占了绝大多数,毕竟是担负着护卫周王室的责任,自然是同姓更值得信任,除此之外,还有四个人为周王室保驾护航,他们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和太公望。

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是不同的,其中最能体现等级的就是他们的爵位,最高一等是公爵,侯爵次之,再是伯爵,还有子爵等。公爵国很少,一般认为西周初期有八个公爵国,这八个诸侯国大部分都是古国后裔,也包括殷商后裔的宋国,再就是周文王弟弟的虢国。这些公爵国中除去虢国是真正的地位高之外,其他的不过都是做做样子,类似于官职中的虚职,看起来地位很高,但是没有实权。这些公爵国看起来是地位最高的,但其实无论是土地还是话语权都不是很高,不过是周王室做给天下人看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周王室对他们甚至是有戒备之心的,比如殷商遗民的宋国。

虢国的地位在西周时期是比较高的,虢国的很多国君都曾在周王室担任要职,无论是内政还是军队,话语权都是很高的,但是虢国本身的发展却是很一般的,地理位置也紧跟在京畿周围,一直不曾有过忧患意识,而只是将虢国的命运与周王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西周一亡,虢国基本也到头了,在春秋初期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与公爵国的名不副实相比,次一等级的侯爵国才是周王室真正的助力,侯爵国绝大多数都是姬姓宗族,是周王室真正放心的诸侯国,他们是“以屏藩周”的主要力量,比如鲁国、燕国、卫国、晋国、毕国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即齐国,齐国是周武王岳父姜太公的封地,虽不是姬姓国,但是也是周王室比较信任的一个诸侯国。齐国经过历代君主的筚路蓝缕,终于在东方站稳脚跟,并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七雄之一。这样看起来倒不是没有一点建树,不过,齐国后劲不足,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迅速衰落,并再也没有称霸过。

姬姓诸侯国中的鲁国、燕国、卫国、晋国、毕国等都是比较大而重要的诸侯国,其中更以鲁国、燕国、毕国地位最高,这和他们的开国者有关系。鲁国的开国者实际上是周公旦,燕国的开国者是召公奭,毕国的开国者是毕公高,再加上齐国的开国者太公望,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

周初四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是周初最为著名的贤臣,由四人分封得来的诸侯国更是西周最为重要的诸侯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毕公高的毕国似乎存在的时间很短,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灰飞烟灭。

太公望的齐国毕竟是姜姓诸侯国,和周王室还是隔了那么一层,所以算不得地位最高的,倒是周公旦的鲁国和召公奭的燕国是周王室最信任且地位最高的,要知道当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而召公为辅臣,两人“分陕而治”,共同治理西周王朝。周成王之后,召公还辅佐了周康王。可以说除去周天子,周公旦和召公奭是西周地位最高的人。

鲁国和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是很不相同的,燕国在春秋时期的存在感比较低,因为燕国的地盘远离中原,和戎狄做着近邻,因此,燕国自保尚且不易,哪还有时间掺和到中原的斗争中来呢?不过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却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尤其是燕国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国君,即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燕昭王,燕昭王时期,燕国还一度差点灭亡了齐国。所以,就这点来说,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有建树的。

没有建树的是鲁国,鲁国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周公旦受封鲁国,但是并未就国,而是让他的长子伯禽去封地去建国,周公旦去世后,“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襃周公之德也。”周公旦对周王室所做的巨大贡献惠及鲁国,因此鲁国成为周礼最完备的诸侯国,也是西周真正地位最高的诸侯国。

但就其开国而言,周公旦就已经预料到了鲁国的未来,当初齐国和鲁国同时被封,太公望五个月就向周公旦汇报了齐国的施政情况,大意就是简政随俗,而伯禽则三年后才向周公旦汇报鲁国的施政情况,大意就是变俗格礼,当时周公旦就预料鲁国的发展一定赶不上齐国,将来必然会被齐国制约:“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

鲁国太过注重周礼,反而做不到平易近民,平白失了发展的先机。当然,春秋初期的鲁国发展还是可以的,它吞并了周围的数个小国,和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并且两国开始争夺霸主,桓公、庄公、僖公时期,鲁国虽及不上齐国发展迅速,但也算是齐国争霸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有数个小的诸侯国向鲁国俯首称臣,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

鲁国在强大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有了内乱,即后期鲁国三桓的兴起。三桓的兴起说起来可以追溯到鲁惠公时期,鲁惠公有一长子名为息姑,即后来的鲁隐公,还有一个幼子也是嫡子允即后来的鲁桓公。本来息姑长大后要娶妻,鲁惠公给他定了宋国的公主,结果鲁惠公自己看上了宋女然后娶了做夫人,生下了嫡子允,成为鲁国的太子。鲁惠公去世的时候,允很小,尚不能继承国君之位,于是息姑暂代国政,就有了鲁隐公,鲁隐公想效仿周公旦,但是他退出的不够及时,做事情也不够有魄力,让公子羽成功挑拨了兄弟俩的关系,于是鲁隐公被杀,鲁桓公继位。

桓公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完全决定了鲁国的未来,他们分别是庆父、鲁庄公、叔牙和季友,鲁庄公向下传递的就是鲁国的国君,而另外三人的后代则在未来形成了著名的鲁国三桓。尤其是季友在后来扶立鲁僖公继位而成为鲁国的相国,季友去世之后,季氏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为三桓之首,把持鲁国的朝政,甚至季平子还曾摄政数年。

三桓之乱不是没有引起鲁国国君的注意,毕竟在后来已经到了国人只知三桓而不知国君的地步,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削弱甚至除掉三桓势力又是另一回事,即便战争打响,也基本都是三桓胜利。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战国初期的鲁穆公时期,鲁穆公收回了三桓手中的权力,将国政握在了手中,但季氏还是硬生生独立出来一个费国。

就在鲁国解决了三桓问题准备一致对外的时候,国际局势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鲁国解决了卿族作乱的问题,但并没有从卿族作乱中恢复元气,更无法在战国诡谲的局势中占得一席之地,最终被楚国所灭。

其实我们看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建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鲁国周礼最为完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鲁国的发展,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基调就是礼崩乐坏,不适应局势的发展就只能被淘汰掉。

其二,鲁国的地缘其实是很受限制的,在春秋初期,诸侯国们大部分都是注重国内自己的发展,因此鲁国还能作为强国发挥自己的优势,但随着诸如晋国、楚国、齐国等的强大,他们开始对外开疆扩土,这就限制了鲁国的发展,鲁国地处东边的中心地带,想要对外扩张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大国都想要对外扩张的时候,鲁国就更没有机会扩张了,春秋初期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的郑国也是如此。

其三,自然就是鲁国三桓的影响,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的著名节点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同样是卿族作乱,鲁国的三桓虽然在鲁国存在了很多年,但最终却并没有取而代之成为鲁国的真正主人,反被国君打败,鲁国并没有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没有真正实行战国时期强国都在进行的变法,这自然无法让鲁国在战国时期翻盘。

因为春秋时期那些诸侯国的国主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们的后代很厉害。
因为它经过一系列的分封,已经变得弱小无比了,其他国家注重发展,但他已经骄傲自满,所以后来已经变得默默无名

为何爵位高的诸侯国在西周分封后大都灭亡,低的却越强大?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尤其是在周朝的早期,曾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也正是这两次大分封,产生了很多为后人所熟知的诸侯国。

但纵观周朝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周初大规模的分封结束以后,等到战国时期,那些最初分封时爵位最高的国家大多都已灭亡,反而是那些受封时爵位不高的国家强大了起来。

如战国时期,在被称为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中,楚国受封时的爵位不过是四等子爵,而战国时被楚国灭掉的鲁国却是二等侯爵。

又如日后统一天下的秦国,直到西周末年平王东迁时才始封三等伯爵,而一开始就被封为公爵的焦国、祝国等诸侯却一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那么,影响西周分封后爵位最高的国家,后来反而不如爵位低的国家强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在说明这个因素前,我们要先简单地谈一下西周的分封制。

上图_ 周代迁都图

何为分封制?

对于分封制,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有所了解的。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简而言之是“授民授疆土”,即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及部分军队、典籍、器物等分封给诸侯,诸侯接受天子册封后,承担纳贡、朝觐、保卫天子等义务。

周朝的大规模分封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武王伐纣,灭商建国后进行;

第二次则是在周公东征归来后进行的。

尽管后来西周诸王都还有所分封,但若论及分封规模和对王朝发展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初期由武王和周公进行的这两次分封。

传统上认为,周朝诸侯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子、男二爵爵不同而位同)五爵。如《孟子》中就有:“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的记载。

需要注意的是,“公”虽然是分封时所用的最高爵位,但同时也可以被用作对各国国君和周天子身边卿大夫的尊称。如齐国是侯爵诸侯国,齐国国君在史书和列国之间会盟等正式仪式上肯定要称齐侯,如《春秋》中就有:“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的记载,这里的齐侯其实指的是齐桓公,齐侯是其真正爵位,而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上图_ 春秋五霸

了解了分封制后,我们便可以说影响西周分封后爵位最高的国家后来反而不如爵位低的国家强大的主要因素在于“地缘”。

周武王和周公在分封时,本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和古老血亲政治的原则,往往把高爵位的诸侯和王室子弟封在那些已被开发,较为富庶的地区(即传统中原地区)。

一方面可以使高爵位的诸侯处在天子同姓诸侯国的监督之下;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诸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震慑周边。

如周初享有最高爵位公爵的诸侯只有八个,分别是焦国,祝国,蓟国,陈国,杞国,宋国,虞国,西虢国。

上图_ 西周分封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分封诸侯时,很是怀念古代的圣明王者,即“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周武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焦、陈、杞三国位于今河南境内,祝在今山东,蓟在今北京。

宋国是殷人后裔,按照“兴灭继绝”的原则和二王三恪制被封为公爵,以商丘为都。史载“宋地,房、心之分野也,皆膏腴之地。”虞国和西虢国是王室子孙的封国,所以爵位也是公爵,这两国紧挨着周王畿,扼守着交通要道,受封时也是风光无限。

很明显,在周初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和土地没有得到普遍开发的情况下,这八个公爵国所处的位置都是在开发程度较高,富庶的中原地区。

上图_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但令武王和周公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分布的密密麻麻,尽管爵位很高,但大都受制于土地面积,很难向周边进行扩张,丧失了日后成为大国的潜力。

春秋的四个大国,齐、秦、楚、晋,虽然初封时都不如那封于中原的八个国家爵位高,但是他们位于边地,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扩张,从而拥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如秦国秦穆公本想东进,但受到晋国阻挡后仍可以凭借地缘优势,转而向西发展,于是“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晋国早期虽与戎狄杂处,但在晋献公时也凭借着地缘优势开始大规模扩张,使得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并且假道灭虢,一举消灭了虞、虢两个公爵国。

上图_ 战国七雄

同时,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四战之地,很容易受到战争波及又无险可守。就像宋国有着不错的实力,先是宋襄公时曾率领四国联军伐齐,后来战国时宋康王又“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隐隐有战国“第八雄”之意。但也正是此时,宋国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显现了出来。齐国联合楚魏,三家共同出兵灭宋,直接瓜分了宋国。

与宋国类似的还要三家分晋后的魏国。魏国虽是战国七雄之一,但也因处在中原四战之地,虽早期势头很强,但最终还是在与周边秦、楚、齐等国的不断交战中消耗了巨大国力,终不复当年风光。秦国曾多次面临东方五国联军的进攻,但因其地处西陲,有地缘优势,只要守住函谷关就不至于灭国。这样一比较,很明显地就可以看出地缘的影响。

上图_ 西周时期全图

总体上来看,周武王和周公分封时那些爵位很高的诸侯往往都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这就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诸侯分布的越来越密集,那些高爵位的诸侯很难通过扩张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反而是封在边地、爵位低一些的诸侯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并且中原地区四战之地,这些高爵位的诸侯很容易受到战争波及,被那些抢先崛起的大国所吞并。

因此,地缘因素是使得西周分封后爵位最高的国家后来反而不如爵位低的国家强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标题: 西周最高爵位诸侯国有八个,为何都没有成为春秋大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70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宇文化及」为何张朝阳回到了课堂,教起了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