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情的终结这本书的读后感(格雷厄姆 格林《恋情的终结》阅读笔记)

发布时间: 2024-05-04 10:10: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恋情的终结的内容简介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进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的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

恋情的终结这本书的读后感(格雷厄姆 格林《恋情的终结》阅读笔记)

恋情的终结的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进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的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最终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嫉妒的情人,无能的丈夫,捉摸不定的妻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看起来似乎颇为老套,但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而是在本德里克斯跟踪萨拉的过程中,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

《恋情的终结》萨拉的悲剧“性”

不知道是谁给我灌输的观念:男人可以只身体出轨,而女人如果出轨必然是身体与心一起。当我回过头来仔细揣摩这个观点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女人也可以只身体出轨,只是我们没有把这类女性归为出轨者之列,而是归为了荡妇。

在文学作品里的荡妇往往携带着悲剧性,她们的行为本身是可耻的,但她们却在思想层有着高尚的一面,这当然也是此类人物存在的意义。把美的思想用可耻的行为来撕碎,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这类的人物往往没有退路,她们也不会给自己一个退路。就像《驴得水》里的张一曼,所有犯了错误的男人到最后都回到了起点,但张一曼不行,因为她是荡妇,所以她必须死。而格雷厄姆的《恋情的终结》里的萨拉,我觉得具有同样的悲剧性,她的悲剧源自于她的性,即:爱的欲望。
《恋情的终结》讲述的是一个想写公务员小说的作家莫里斯,采访公务员亨利时认识了他的妻子萨拉,并与之发生了婚外情。莫里斯深爱萨拉,害怕她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所以充满了猜忌,而这种猜忌让她们彼此开始疏远。萨拉同样深爱着莫里斯,但彼此的疏远让她开始寻找其他男人来填补她爱的空白。这有点像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但我不是要讲他们的这段恋情,而是萨拉本人,一个美到悲剧的荡妇。
为什么说爱的欲望导致了萨拉的悲剧性?

首先,萨拉拥有爱的欲望。这一点可以从她日记中得到体现:“我一直想被别人喜欢或爱慕,如果一个男人突然对我发火,如果我失去一个朋友,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仅仅需要爱是不够的,我们首先得爱才行,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爱。但我需要爱,我太需要它了。”(P124)

爱的欲望本身是没有过错的,甚至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如果你单独的把她的欲望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你会发现这是非常美的品质。比如她对丈夫,两人虽然早已没有了性生活,但她还在履行着妻子的职责,她对丈夫的爱不是虚伪的,也是发自于内心,尽管对方不再让自己充满激情。而她对莫里斯是一种欲望的爱,是一种激情,她可以为了这份爱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纯粹为了爱而存在的女性。但当这种爱放置于社会中时,它变得不再美丽,它受到了道德的谴责。

格雷厄姆《恋情的终结》里的人物都饱受着道德与人性的斗争,而萨拉我觉得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在无数的感情纠织在一个女性身上的时候,在她的灵魂深处俱是挣扎于救赎。她挣扎了,但选择了我们并不能理解的方式:与其他的男人,甚至陌生男人也发生关系,来维护自己内心深处心爱的莫里斯的位置。她救赎了,当咳嗽越演欲烈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用死,来结束他们的这段恋情。

而悲剧最让人难受的不是救赎,救赎是一种解脱。张一曼死了,她自由了。萨拉死了,她拥有了爱情。而挣扎的过程,是最为痛苦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那种抽搐的神经是我的神经,而不是别人的神经”,而萨拉何尝不是深陷于这种畸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痛苦挣扎中。

有时候我们只会看到悲剧的结果,比如萨拉死了。而导致一个人悲剧的原因有时候并非出自于她的本身,也就是我们要问:为什么萨拉会有如此不同的爱的欲望?当她的母亲伯特伦太太出场的时候,似乎有了答案:“可怜的萨拉,真正发出来的是一长串的丈夫和继父。她的母亲成功地教会了她:一辈子只有一个男人是不够的”。她的母亲拥有好几任的丈夫,每当她觉得自己男人小气的时候,就会离婚嫁给下一个。

当我们逐渐了解一个人物内心的时候,我们也会慢慢理解她所表达出来的行为方式。萨拉渴望被爱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而与母亲不同的是萨拉认为爱同样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所以在她决定嫁给亨利的时候,是打算嫁给他一辈子的。但是当新的爱开始出现的时候,道德的束缚让她的内心饱受折磨,她甚至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给上帝。

“现在我不需要困惑——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这就是终结。可是,亲爱的主啊,我该拿这种爱欲怎么办呢?”爱上上帝是不会有人来谴责她的,但是这样一个虚无的神并不能真正满足她爱的欲望。她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性,所以当无神论者斯迈思出现的时候,她将爱寄托给上帝的信仰崩塌了,于是开始了她放荡的一系列行为。

我所理解的爱的欲望是一种美的东西,而萨拉追求的正是这种美的欲望,但在道德束缚里,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不允许的,这就是导致了她的悲剧性。而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采取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满足欲望,这就给她贴上了荡妇的标签,有了荡妇标签的她便没有了退路。在她的前面是道德谴责的悬崖,在她的身后是欲望的深远。当她在日记里写下:我要莫里斯。我要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这段话的时候,她已经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救赎自己的灵魂和爱情。

恋情的终结到底讲什么

《恋情的终结》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0,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英国《每日电讯报》和美国goodreads网站将《恋情的终结》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时,一定充分考虑,并郑重审视了其中的宗教意味。甚至正是书中萨拉和莫里斯对“你”(书中指的是上帝)不断的发文,让平凡生活、让世俗达到了一个关乎存在命运、意义的高度。从恨的记事到爱的记事,直至最后对神的记事。宗教对于命运的意义来说,并非是一个回答。萨拉最终的回归不能全然看作是宿命,而是萨拉处在一个人生的选择期间被给予的钥匙。“你”是谁?我何以恨“你”,何以爱“你”?
在萨拉的日记中,首尾反复出现了最近两天的日记。那段写的是萨拉在放下回到莫里斯身旁的冲动后,重新思考“你”,并希望天主也祈福于莫里斯。那次在楼上的祈祷让她终身都背负着目睹神迹的负担,而数次机缘巧合的错过让她始终没法冲过设置下的那道坎。最终,这道坎将她湮没,从此人世便不再孤独,上帝的旨意和她相伴。当她把自己的命运全然交给宗教之后,将“你”置身得更高。而在神父给她的幻想关上大门,某种意义上宗教隔绝了她,她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多次想回到恋情终结的时刻。时隔两年,莫里斯只一眼就能全然接受时间在两年前所给予他的启示。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嫉妒依然是美德,这贯彻了莫里斯的始终,他始终想要的更多,以至于他自己一人也要踏上寻找第三者的路途。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日记这样神奇的东西,而在书中的日记分明也只是格雷厄姆·格林在叙事上给予的一双眼睛,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个女人的内心世界。一个“荡妇”、一个“骗子”极其内部的世界竟然如此的神秘幽然,充满神的启示和爱的挣扎。

《恋情的终结》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小说《恋情的终结》探讨了爱人,爱天主这样一个主题。萨拉为了一个承诺强迫自己信奉天主,她在对莫里斯的爱和对天主的爱中,在肉欲、现实的爱与精神、虚幻的爱中内心纠结搏斗。在与莫里斯分手后自闭的两年年中,萨拉不断追问自己:天主究竟有一个切实的躯体,还是一团烟雾呢?如果天主有一个切实的躯体,那么他就是个凡人,跟自己别无二致,又怎么有超凡的能力呢?如果他只是一团烟雾,自己又该怎么去爱一团烟雾呢?到生命弥留的最后,她仍然无法作出决断。天主的爱,可以让人平静、安宁,但是,她仍然想要她的莫里斯,“想同他一块儿吃三明治,同他一块儿在酒吧里喝酒”。“想要平常人的堕落的爱”。爱人和爱神,貌似不可调和。  
   不过,就我最后的理解来看,这两种爱是一致的。那就是给予的能力,爱的最高形式,其实就是给予。萨拉是如此地爱莫里斯,以至于为了让他活过来,她宁愿背负离开他的痛苦,宁愿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一片沙漠里”,宁愿“孤零零地同亨利过完下半辈子,没有人爱慕我,没有人为我激动,就这么一边听着亨利同人说话”,“一边变为化石”。她是多么的孤独啊。又是多么的忍耐。她让我想到了圣经里面最有名的一段对爱的定义: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love does not parade itself, is not puffed up; Does not behave rudely, does not seek its own, is not provoked, thinks no evil;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 that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fails.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萨拉的爱,到了最后,跟主的爱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那就是,为了你的幸福,就让我来承受和背负痛苦。就像萨拉的自述一样:“我不在乎自己的痛苦,让我受不了的是他们(指莫里斯和自己的丈夫亨利)的痛苦,让我的痛苦一直不断地继续下去,但是让他们的痛苦停止吧。”唯有内心有丰富的爱,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爱的人,才能够给予如此的爱。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萨拉最后已经是“主”了。这也就解释了小说最后一段萨拉去世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神迹出现:她看过的儿童读物可以让小男孩的病不治而愈,她的一缕头发可以让一个破相的人的容颜恢复,可以在最危急的关头让人打消莫里斯想要堕落的念头……虽然你可以说这些扯淡,是小说里的瞎编乱造,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些事情,但是让我们不去纠缠于这些,你不能否认的是:原来爱的最终形式,都是一个模样。萨拉跟莫里斯分手时,那句让我揣摸了很久的话,写到这里,我终于完全明了。她说:“有时候,我们不相信还有别的样子的爱。”  
   借用一句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话:热爱神,就意味着努力达到爱的全部能力,努力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实现神。或者,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讲:所谓的菩萨,其实就是具有至高德行的凡人。让我来回答萨拉的问题吧:天主,既不是凡人,也不是烟雾,而是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烟雾)的凡人。西天不过咫尺,若你能那样去爱。佛也不在他处,就在你自己的内心。宗教到了最后,竟然也相通。真正地去爱一个人,和去爱神,最后其实殊途同归。 
   讲完了这个爱情故事,再来八卦一点故事背后的故事(以下内容很多摘自小说前面恺蒂写的序)。这个故事在小说的作者格林身上是有史可查的。萨拉的原型——他的情人凯瑟琳——在认识格林时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丈夫亨利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英国上议员的议员(小说中萨拉的丈夫也叫亨利,足见格林根本无意隐瞒这段恋情)。从一开始亨利就知道格林和妻子凯瑟琳的关系,格林常去他家做客,亨利竟也一直以礼相待。但现实当中的这段恋情还是在13年后走到了尽头,格林疯狂的嫉妒和占有欲,以及络绎不绝的情人让凯瑟琳最终选择了逃离。     在弥留之际,凯瑟琳给格林写了一封信:“在我的生命中,没有第二个像你一样的人。”这份爱情,终究在她心目中烙下了深刻的痕迹。或许这样的恋情也并不是因为它现实地伴随了人的一生或者半生才显其价值与力量的,而是由于它某个瞬间里将经历者的生命本身击穿,留下一个在此后的时间里再也不可能弥补的黑洞。

本文标题: 恋情的终结这本书的读后感(格雷厄姆 格林《恋情的终结》阅读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23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八百老虎闹东京的读后感(八百老虎闹东京是什么朝代的神话)二年级课外书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