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文明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存在重大缺陷

发布时间: 2022-07-03 11:00: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国内和国外教育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差异?放眼全世界,由四大文明古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古巴比伦,也就是处于当今西...

我们人类文明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存在重大缺陷

国内和国外教育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差异?

放眼全世界,由四大文明古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古巴比伦,也就是处于当今西亚伊拉克,位于北非古埃及,也就是今天的埃及,南亚古印度,今天的印度,还有就是我们中国了。四大文明古国对应着也就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四大文明古国对所在地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典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这也造就了世界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无论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还是后来的西方文明、北美文明等,都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什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区,却没有一个能成为发达国家,这就涉及到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的话题了。当下,世界经济主体主要由西方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主力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然在达到发达国家评判的标准,这和评判标准以及国家战略有关,这暂且不谈,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GDP也达到世界第二的位置,和美国的占比也逐年上升,步步逼近,这不仅得益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方面,身后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拥有厚积薄发的资本。

而印度的文化所奉承的内容一直被我们作为讥讽的话题,其中肯定带着主观意识的偏见,因为人的评判标准大多数取自和自己的周围环境是否一致,印度文化和我们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我们难免会主观评判,但是抛开部分主观评判而言,客观来说,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奉行的古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作用甚微甚至会分裂国家、阻碍人类进步,说难听点,部分印度文化算邪教。

这充分证明了,无论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四大文明古国,或者是后来崛起的以欧洲和美国为首的,文化主体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反观中国,我们不能对我们5千年的文化,枉自菲薄,一概抵触,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也不要因为发达国家的的经济可观而一味盲目地推崇。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概括来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我们应该从公正的态度进行看待,理解差异,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取得更多的优势,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教育。
应该用这种的眼光去判断差异,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发展,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用一个正确的立场去看待。
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差异,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两个国家,而且我们国家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人类文明进化角度看,目前的教育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程度,

但是无论中西国家民众都纠缠在中考高考的拼刺刀之中,要到高中才初步涉及微积分,实在是太迟了吧?你怎么认为?还有,对于一部分先进地区的孩子来说,困在小学六年才学习了一点点的基础知识,有点浪费时间了,还是故意如此?让孩子不至于过早踏入社会吗?
中国比西方要早多了,那么早就让孩子接触高级的知识,孩子能吸收的了吗,你以为都是神童啊,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就够大的了,一放学就补补补,这样还赶不上进度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应该说,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没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是不可想象
我也是认为要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从小都是用分数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太草率了,成绩好的学生长大了也不见得怎们样,从小都是为了分数去努力,国民整体素质怎么提高?
中国比西方要早多了,那么早就让孩子接触高级的知识,孩子能吸收的了吗,你以为都是神童啊,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就够大的了,一放学就补补补,这样还赶不上进度呢。
我也是认为要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从小都是用分数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太草率了,成绩好的学生长大了也不见得怎们样,从小都是为了分数去努力,国民整体素质怎么提高?
您提的问题太深刻了!赞赏!同意!其实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事实,像楼上说的,已经开始在策划、布局,并提出新的大纲和标准!有望得到改进!

辩论: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重要

因为要准备一个辩论赛,所以我来提几个问题来提一个问题,望请各位回答,在线等随时联系,加我好友更好,OK 开始。rn.当年的儒家文化 也相当于现代的数字科技,也是有无数人怀疑与揣摩才有如今家喻户晓的儒家文化,那么如果我们生活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初期,是否也会与孔子来一场辩论呢?会/不会 为什么rnrn另外也请各位谈谈自己对任意正反方观点的看法,谢谢。
  这些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很多振奋人心的事,然而凡事都有正反两个层面。也发生了很多令人悲哀感叹的事情。光2009年杀人案件,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虽然刑事案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更多的案件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年轻化,高知识份子的比例增加。这不得不说是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现代教育与中国文化的衔接问题,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取得辉煌的成绩,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然而它的反面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和坎坷。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段时间,因列强侵略国遭凌辱,文化也随之出现断层。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以及高考制度的取消。文化领域的发展几乎一片空白。再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我们的国力大大增强,国民的物质生活大幅提高。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的确令人振奋。我出生在80年代,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现代教育模式,正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直到20岁走上社会才逐渐接触到古文化中的瑰宝,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一系列经典。这些经典几乎都阐述了一个最基本的观念,那就是顺应自然的观念。叫人不要妄为。如果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要有这样一种善恶观念来约束自己。有了这种内在的约束,人才显得与其它动物不同。

  近几年我国犯罪分子的猖獗和趋于年轻化的现象真的令人担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物质是越来越丰富,法律也是越来越健全。然而每年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刑事案件的发生。有的甚至是无视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为了80元钱而杀死一对情侣。有为了失恋而杀死其全家3口人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日复一日不可阻挡的上演着,得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而自杀的事件也是在增加。感觉现代人的精神的空虚状态还是比较严重的,由迷茫演变成堕落然后演变成犯罪的例子不胜枚举。善恶观念非常的淡薄,很多年轻人都说人死如灯灭,舒服一秒是一秒之类的话。这样的观念正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背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在国民教育日益提高和普及,高学历高职位低年龄犯罪却日益增多了呢?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变的更加充实呢?

  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是支配行为的原动力。国民的教化是从小开始的。上行下效的在往下传承。法律只是遏制犯罪的一种必备手段,一种外在的约束。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净化人心,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文化精髓。“文明其精神”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这种状态,让民风更淳朴,当然只谈犯罪率只能反映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还有很多现象都反映出了现代人价值观高度物质化的现象,教育功利化,人情利益化,这一切的一切都离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越来越远。在追赶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虽说老祖宗的裹脚布也是很臭,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核心是我们的根啊。教育又是传承和培植这些根基的土壤。只要把根子扶正了苗才不会长歪啊。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骨子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和命运。忽视不得,更忘不得啊!现代教育的功能不应该只是培养高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国民的德化教育和整个社会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的培植。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值得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深思。本人才疏学浅看待问题肯定会不够全面,或者偏差,这只能代表从我的视角看到的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个面,教育事大仅此只言片语怎么全概,不当之处忘阅者批评指正。谢谢!
  传统文化与教育
  王慧敏
  提要: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与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正文: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再度成为学人关注的热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传统文化能不能拯救一代、几代人的灵魂,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继承)、合(整合)、转(转型)、扬(扬弃)究竟具有多大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依然是模糊的。理论上的模糊不清必将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的盲目,因此,理论上的阐述不仅必须,而且必要。

  “传统文化”虽由“传统”和“文化”构合而成,但传统文化的定义决不是传统与文化定义的简单相加。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把传统文化定义为: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所允许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应该说,这个定义不是传统与文化定义的复合物,它肯定了传统文化广泛存在于每个社会共同体中,特别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创造功能、改造功能和享受功能,反对仅仅把传统文化局限于“传承”的范畴。但是,这个定义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作为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所具有的,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当然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第二,传统文化必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一个民族的祖先们创建、改造和享受的各种文化未经传承,是不能称为传统文化的。因而,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不能与创建、改造、享受等特征并列。例如,某一群人在特殊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一种汲水工具,随着这种环境特殊性的消失,它也随之不复存在,并未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更未随着“时间带”而传输下去(譬如成为文物),那么,这种创造的事物,并不能称为传统文化。

  但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不是无选择的,传统文化是多个时代不断淘汰、选择、附会、积淀而成的。可以这样讲,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积累和积淀下来的产物。

  这种积累和积淀,既有时间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同时更多的还是人的因素、人的参与所起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的自由自觉的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等各种事物的总称。

  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言,可谓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北京故宫既可以让人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让人联想到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豪华。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可以得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这好比是一张皮,精华与糟粕附着于两面,但我们不好肯定哪一面是精华,哪一面是糟粕,除非它对社会发展有特别明显的阻碍或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确实不好划分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当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发点虽好,但对化秀的界定需要慎重,否则,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虽然我们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慎重界定,但这决不是我们不作界定的借口。实际上,这种界定不仅应该做,而且必须做。中华民族背负着几千年的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如果不作仔细界定,摒弃其槽粕,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那么,中华民族委实负担太重,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共会不可避免地走进死胡同。

  如何界定?标准只有一条:凡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的,都应视为精华;反之,即是槽粕。这就是说,对传统文化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

  有些传统文化,可能在某一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起推动作用,但在稍后的历史中却起着阻碍作用(比如科举制度),对于这样的传统文化,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抽象出它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因素来。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的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各种事物的总称。

  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
  作为衡量人类文化发展程度的两个指标,劳动和语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使人与动物完全分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繁盛的程度。劳动的最直接、最显现的结果是物质文化,语言文化体系则包含着隐喻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两大部分,二者构成了作为教育工具的文化。

  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内容。质言之,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首先表述的是“通过什么来教育”,而非“用什么来教育”。这好比是一篇作品,作者把它当作倾诉自己感情的一种工具。当然,工具自然离不开“内容”这个载体。但是,当内容成其为“内容”之前,“内容”在抽象意义上只是“工具”。譬如,圆明园的断垣残壁,耸立在北京西部有上百年历史了,根据文化分类的标准,它属于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圆明园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如果要重温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圆明园无疑可起一种桥梁的作用。当这种纽带作用固定下来后,圆明园逐渐演变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作为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场地与设备,并不是人们指定其为教育基地才显现出教育的工具功能。应该说,这种工具功能无时不在。当前,一些地方人为地将某些地点、某一景物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质上是弱化了其他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试想,除了指定的这些基地外,难道其他地方、其他景点就不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吗?人为窄化传统文化的工具功能,不利于教育功能的真正发挥。

  相比而言,语言文化体系较更难把握一些。这是因为,我们难以区分语言文化体系中哪些内容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隐喻语言符号系统是指人们通过姿势、动作、表情来交流思想、情趣的哑语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古代的某些动作、姿势和表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但仍有一些动作、姿势和表情保留了下来,成为该民族文化特质中的重要一环。比如,西方人见面时的拥抱、亲吻,中国人的作揖等等,这种隐喻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今,“身体语言”的工具功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正是通过这种特定的“身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某种信息,诸如用微笑表示赞许,用摇头表示否定。当然,隐喻语言符号系统工具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心理状态,但心理状态决不是传统文化的份外物,任何心理状态都是一定传统文化物质影响下心理沉淀所表现出来的“像”。

  语言符号系统的情形也大致如此。略有不同的是,语言符号系统所充当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交流的载体的作用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系统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具功能更明显一些。离开了语言符号这个载体,任何教育功能的实现虽不是完全不可能,至少十分艰难。

  第二,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材料。
  这主要是针对“精神文化”而言。可以这样讲,凡属于传统文化中“精神财富”的部分,在教育中都具有材料的性质与功能。

  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深层。与其他层面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是,它在教育过程当中的功能一旦启动,便不仅仅是作为教育材料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动力的功能。其中,信仰、世界观、价值观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民族不同,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也不一致。在教育过程中,它们都以教育材料的面目出现,所起的作用因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学生受到的教育必定与基督教有关,基督教教义也会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反,在“无神论”的国家,无神论教育就会成为教育的一 项重要内容。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材料的差异甚至还要大一些。

  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都可作为教育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许多部分都源于传统文化。不过,对这些教育材料进行甄别,不仅涉及到鉴别材料真伪、优劣的标准,而且还涉及到标准的掌握问题。因此,选择教育材料,首先要“去伪存真”,“去劣存精”。否则,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明显的。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育材料,更应该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全新的特质。譬如对“忠义礼信智”的理解,完全可以加入时代内容。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教育材料的传统文化,不但需甄别,更需要发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属性的文化成份在整个文化中的职能有别,因而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也不同。相对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来讲,制度方面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主要影响着教育形式的发生和发展。

  尽管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源泉之一,但教育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全盘吸收传统文化,相反,它在传统文化的承、合、转、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弄清这种作用,首先得先弄清教育的本质。

  对于教育本质的讨论,近年来十分火热,涌现出了许多观点。一方面这表明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尚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自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化的历史。文化的状态也就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状态。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文化的特殊形式。社会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的文化、文明不仅具有积累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积淀性的特点。每个历史时代的人都不是凭空创造自己时代的文化、文明,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人类文化及文明的历史积累、积淀和保存的,不仅是具有物化形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方式,即人的经验、知识、技能和方法等等。从总的历史过程来看,由于继承了前人的文化、文明成果而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后代人的文化、文明总是较之前代人的文化、文明更丰富、更高级。这是一种类似于生物由遗传个变异引起物种进化的机制,但它不是生物学的而是社会的机制。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由此可见,教育本质上是社会遗传的方式,是对人类文化、文明的积累和积淀的统一。

  那么,教育是如何选择传统文化的呢?

  首先,教育从传统文化中选择合乎社会需求的内容。
  应该承认,前代人所创造的文化,并不是毫无保留地被后代人全盘吸收。人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用原则”起着主导作用。换言之,对于后代人来讲,有用的传统文化才会被承继下来,无用的或用途不大的就会被逐渐废弃。

  这种承继和废弃其实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常常是依据现时代社会价值、社会规范等综合性的需求,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剪裁的。这就使得大量的传统文化沉没于历史烟尘之中,后代人所继承的,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经过过滤选择的极小的一部分。这也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越沉重,它给教育的压力也就越大。

  教育在抉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教育抉择能力的强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常常是严格按照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对传统文化进行剪辑和重新解释。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并不鲜见。汉初董仲舒因巩固政权的需要而对儒学进行歪曲,清朝因统治阶级的高压而导致繁琐的“考据”之学的泛滥,皆因教育抉择能力强化的结果。这种强化,既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摧残,同时又影响了合成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文明向前发展。二是教育抉择能办的弱化。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精华与槽粕之分。教育抉择能力弱化,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之槽粕在现代社会的横行。当前中国农村封建迷信盛行,正是社会教育抉择能力弱化的结果。由于这种弱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的丑恶与愚昧部分得以“死灰复燃”,并有进一步拓晨之势。因此,教育抉择能力的强化与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都是可怕的灾难。

  第二,教育总是从传统文化中选择适宜子传授的文化。
  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抉择,并不仅仅依据外在(社会)的需求,而且还在社会给定的框架内有着自身的内部规范。这种内部规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设定的,它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无关,仅仅是针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而言。

  对于传统文化来讲,可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要么极易传播,要么很难传播。前者导致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容易被文化的主体所掌握,被后继者所承继;后者则直接导致了相关文化内容被掩上历史的灰尘,最终“灰飞烟灭”。造成这种现象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教育自觉不自觉的后果。对教育来说,它总是选择那些容易被受教育者吸收的传统文化成份来进行教育。譬如,当代教育工作者常常从浩瀚无边的史海中选择那些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人们常常抱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人文、社会学科被忽视,基础被削弱,甚至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关,但更重要地,还是由于教育自身选择的结果。在抱怨的同时,人们看到了一 个有趣却又无奈的现象:当时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并已形成一门学问时,这门学问愈是精深,喜欢接触它的人愈少,直到最后在断垣残壁中隐现出孤傲的寂寞。因此,作为传统文化自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可不可以被继承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当然,并不是离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某些传统文化就不需要发扬光大。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对于那些不容易于受教育者按受的传统文化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症结本身不在教育。任何形态、形式的教育,都是对人类文化的积累和积淀的统一。这种积累和积淀,既掺杂了社会价值规范要求,更掺杂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倘若对不合统治阶级意志的传统文化采劝封杀”的态度,最终导致的是传统文化的萎缩。看来,若想解决问题的实质,还得发挥社会的宏观调控作用。这种调控,既要作用于文化,也要作用于教育,当然,更主要地,还要作用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
qq1293702891
我对这个辩题很感兴趣
本文标题: 我们人类文明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存在重大缺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31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国内有哪些评价中立、记载真实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儒释道文化根本宣传不出去,网友不爱看,怎么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