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我不是新闻工作者,但我见得太多了”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7-19 19: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伤感美文 点击: 80

关于通讯员是如何抓取新闻点的个人经验交谈,写一篇发言稿,叫大家平时克服困难,多跑新闻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

如何以“我不是新闻工作者,但我见得太多了”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关于通讯员是如何抓取新闻点的个人经验交谈,写一篇发言稿,叫大家平时克服困难,多跑新闻

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进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所谓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就是多写新闻,多出好作品。在基层采访,特别是到乡镇采访时,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经常受到批评。还有的通讯员因为“写不出东西”而被调离了岗位。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了解,笔者发现了他们带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新闻写作热情很高,但新闻敏感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笔者认为,提高基层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提高新闻写作严肃性的认识
  新闻写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基层通讯员,特别是乡镇的通讯员应当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基层通讯员,尤其是乡镇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或到新闻院校学习的很少,他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搞新闻报道的,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新闻业务素质。有不少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其表现在:
  1.在占有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的情况下,未经采访,就忙于动手写稿,写好后又不经当事人和领导审核。
  2. 采访不深入,凭印象引证事例和数据,道听途说,把口头传说的当成事实,人云亦云。
  3.在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下,凭想当然写稿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张冠李戴。
  4. 在写表扬稿时说大话讲绝话,表扬先进溢美夸大,写批评稿一概否定,言过其实,缺乏客观性。
  5. 有些领导要求通讯员多发稿,造成通讯员心理压力,写的稿子难免粗枝大叶,出现失实,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发稿的情况下,出名心切,不顾事实,夸大事实,追求生动。
  6. 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子反复使用,今天写了这个稿子,投到新闻单位,过一段时间又投了同样内容的稿子,只是变变日期,换换数字。
  7. 写稿时对某件事不懂装懂,不认真学习,说外行话。写的稿子出现差错后,不认真吸取教训,而是找客观,推脱责任。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对新闻写作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对此,广大通讯员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写新闻稿既要对被报道的事实负责,又要对受众负责,切不可粗心大意轻率对待。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严肃的事业。如果认识不提高,即使在采写方法上有一些进步,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做“巧妇” 找“好米”
  农村有句土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讯员要做一个“巧妇”,就必须有许多好“米”。那么,又多又好的“米”从哪里来呢?基层通讯员生活在一块不大的天地里,不能像记者那样到处跑。如何在不大的这块天地里种出“好米”来?
  通讯员要做“巧妇”要找好“米”,就必须锻练写作的基本功,必须具备“五勤”:一是腿勤,多跑、多接触实际。二是眼勤,多看、多观察。三是嘴勤,遇事多问,打破沙锅问到底。四是脑勤,勤分析、多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五是手勤,勤记、勤写,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材料,记录积累起来。
  通讯员的“米”从哪里来呢?有些通讯员每日苦于没的写而烦恼。其实在基层,鲜灵灵的新闻多的是,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它,有没有去挖掘它。在基层,有的通讯员缺乏新闻敏感,见到什么写什么,上边传达什么,他就鼓捣什么,写的稿子只见皮毛没有血肉。没有掌握抓新动向、新事物、新成绩、新风尚、新经验、新问题的本领。在基层,通讯员要发现新闻线索并不是很难,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发现新闻线索的简捷途径有许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争取领导同意,列席有关会议,以便了解上级意图,掌握全面情况,搞好新闻报道。
  2.经领导同意阅读有关文件,听传达报告。根据上级新闻单位的宣传意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段时间的报道计划,并征求大家意见。
  3.跟本单位领导下去搞调研。
  4.力所能及地承担上级交给的其它工作。
  5.参阅报纸,在看报时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看看哪些文章跟自己单位有联系,哪些还报道的不够又有深入采访报道的价值。同其它地方比,自己所在单位有哪些事需要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去报道。
  6.新闻线索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给我们指示出新闻的所在,并指示出了采访的方向。
  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一件事,别人当故事听,听完就完了,而通讯员不行,要多听多看,还要多想,只有处处留心,时时用心,才能发现报道线索,线索多了“米”就多了。
  学会跟踪追击。发现线索后,就要跟踪追击,认真采访,用最快速度把新闻抓到手。采访完当事人还不算完,还要把有关的人采访到。
  通讯员,应该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要注意、都感兴趣。许多好新闻,并不都是端端正正坐在会客室里采访来的。在随意交谈中、在街谈巷议中、在餐馆就餐时、在外出旅游的途中、在回家的路上等等,都可能发现重要的新闻。我们有的同志对采访理解比较狭隘,似乎双方端坐下来,掏出笔记本,才是采访开始。实际上,非正式场合的谈论,往往是重要新闻的来源和线索。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敬宜在康平乡采访时,在吃午饭的时候,当地的领导边吃边说:“过去总说,‘铁岭葱开原蒜,康平的荷包猪和小鸡蛋’,可是这几年康平的荷包猪也长大了,你看,这肉的膘还挺厚呢!”范敬宜便问这是什么原因,那位书记说:“主要是喂粮食多了。过去总说是猪种不好,槽头不好,其实,关键是粮食不过关,人还吃不饱,哪有粮食喂肥猪。”范敬宜同志听后与同行的新闻干事说:这可能是一条从侧面反映三中全会政策的好新闻。回县之后,他又让新闻干事到畜牧局、供销社了解这几年收购生猪平均个重的对比数字,猪饲料粮增长的对比数字,很快就把新闻《康平的小荷包猪长大了》写出来了。新闻的导语是:“‘铁岭葱开原蒜,康平的荷包猪和小鸡蛋’——这句在铁岭地区流传已久的顺口溜,现在需要改一改了。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县的粮食增产,小嘴巴、大肚子的荷包猪的个子正在逐步长大。”
  我们的基层通讯员应该向老新闻工作者学习,采访时不要“背鞋找脚”,带框框,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要认真细致地采访,不能认为这里的事我了解,知道个大概就写。采访还是要注重细节,要掌握特点。比如农事,各个村都差不多,如果你了解个轮廓就写,就会一般化,写不出特色。如果你认真采访、分析了,就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报道来。“米”从勤奋的工作中来,这就是答案。
  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呢?举例子来讲:靠打鱼生活的渔民,在水边一走,他就知道水中的鱼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撒网。手艺高超的木匠,一看木料,就知道它能做什么材料。经验丰富的老人,看一看朝霞或月亮周边的色彩,观察地上的昆虫,就知道将有什么样的风雨。本领高强的老农抓一把地上的泥土,就知道应该种什么样的庄稼……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们已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这一类事物,掌握了这一类事物的发展规律。熟能生巧,敏感性就是一个“巧”。
  新闻的敏感性,就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锐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这样一些本领和能力:
  1.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和情况是否有一定的报道意义,判断它的价值以及预见它的作用的能力。
  2.判断某一线索,即使是看来平常的事,但见微知著,可能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
  3.在同一事实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出哪一个最重要、哪一个次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能力。
  4.判断已发表过的同一条新闻中,还有哪些材料仍可能成为新闻的能力。
  5.判断哪些事实能引起新闻受众的兴趣以及兴趣之大小的能力。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你“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题材,它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的特殊素质。
  新闻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鼻”和新闻“眼”。这是一种借喻,意思是:新闻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业务素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千千万万,但大部分都构不成新闻,只有经过我们的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才能写成新闻。
  某年,笔者在空军某部队采访时,刚吃过午饭,连队就开始集合看电影。此时,我看到该连连长走到门岗前,把站岗的新兵替换了下来,一连之长端着冲锋枪在门口站岗,让战士们去看电影。这件事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把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小稿,题目叫《我来站这班岗》,小稿一共才200来字,一个月后就在空军报上刊登了出来。如果当时不思考,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事”,就不会写出这条小稿来。 新闻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左右,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了。基层通讯员要想练就一双“新闻眼”一只“新闻鼻”,就得处处留心,对什么都要好奇才行。“发现并记住了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事儿”,这是作为记者最起码的水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基层通讯员用自己睿智并且深邃的“新闻眼”去看,用灵敏的“新闻鼻”去嗅。
  新闻敏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融在里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应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随时外于采访状态中,在工作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总结,摸索提高。这样,我们的新闻敏感就会不断地增强。笔者以为,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进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广播电视中心)

来源:《新闻与写作》
挺抱歉的,我实在无能为力,上一个写的不知道可以不,借鉴一下他的吧→_→

新闻稿怎么写? 谢谢好人~~!

我现在在一家报社工作,主任让我一个星期写4篇稿子。但是我连稿子都不会写。谁能教教我怎么写稿子。
  新闻稿写作技巧

  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记者,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成为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所看到的一切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编辑、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个人体会:写好新闻,主要是写好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那么,消息,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政治、经济、会、文教、科技、体育、政法、国际等新闻。
  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

  怎么写最好?格式如何?简单地说:一篇消息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或者,形象的讲,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导语:消息开头的一段话。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二是它应当像诱饵一样把读者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因此,一篇好的消息,在导语上是要很下功夫的!所谓“凤头”。
  2、主体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
  3、结尾部分。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正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所谓“豹尾”。但是,对有些消息来说,写一个或者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振作、或者给人希望的结尾,也很有意义。

  新闻稿,一定不要过多引用晦涩难懂的“专家语言”、“专业语言”或大话空话套话,否则,读者不买帐。
  消息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重视并研究消息导语的写作,历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导语的撰写能力通常是作为选择记者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那就是写好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如何写好消息导语,许多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谈论这一点时,首先应弄清楚,一条好的消息导语应具有哪些品格,然后才是考虑写作中如何实现这些品格。
  一条优秀的消息导语须具备的品格是:
  第一,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第二,包含并突出了新闻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第三,表现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第四,简短。
  -如何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具有开启全篇吸引读者的品格,消息导语尤其如此。从词义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导语”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引入;汉语中的“导”字,也有诱导、指导、引导之意。导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非读不可。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如何在“导”上做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第一,要吸引读者,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一些高明的记者常常善于把他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请比较下面两条导语的写法: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转引自(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为确保飞行安全,中国民航总局日前做出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跑道将关闭整修。为此,中国民航总局要求有关航空公司尽量将被调整的航班安排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或石家庄正定机场。
  (新华社1996年3月11日电)
  在第一条导语中,作者着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两点都无疑是接近读者的桥梁。它将一件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的利益直接挂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情。而第二条导语只是直接陈述一项“决定”,未考虑这项决定与读者有何种联系。如果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表明这将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如读者在这段时间内若乘机到北京,有可能发现飞机只是降落在天津或石家庄等等,这对吸引读者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手法上不拘一格,努力把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这一点,在第三代导语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导语发展史上,第一代导语追求对事实的完整概括,通常是要素齐全而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第二代导语改变了这一情况,重点突出新闻中主要内容,以朴实见长。第三代导语则既要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要在表现手法上突破单一的写作形式,以多姿多态的面孔吸引读者。例如: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一大笔外汇。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这条消息是报道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如何设计出一种更新更美的印有鸳鸯戏水图案的床单,打开对外销路的。鸳鸯戏水的图案在“文革”中曾被斥为“鼓吹谈情说爱”而被判了死刑。导语巧借这一事实,用比喻手法生动地突出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要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记者得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多年来,有关追悼会的报道,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女记者郭玲春的报道《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却突破了以往写作的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而且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语言表达应努力做到明晰易懂。如果读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导语读完,或者读后不知所云,那么十有八九要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冲走。
  一些初学写报道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把消息导语写漂亮些,结果是或堆砌辞藻,或雕琢生造,把本来可以表达得明晓的内容弄得晦涩费解,这就起不到诱导的作用。
  -让导语包含并突出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导语中是否包含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美国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曾应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邀请来华讲学,他举例说明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我们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英。
  阿伦森认为,这样的导语“只会令读者望而生厌,不愿再看下去。其结果是,往往由于导语的缘故,就使读者错过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有趣的新闻”。所以,他主张改为:
  植物遗传学家陈英在1973年和别人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两个水稻新品种。
  其次,有些导语其中虽包含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并没有将它放在突出的位置。试比较曾报道过去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两条消息的导语:
  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一位外国记者写法不一样,他写道:
  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生娃娃的新政策。
  第一条导语虽然也将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内容包含其中了,但两相比较,后者则更加突出了,自然更受读者欢迎。
  要做到既“包含”又“突出”,在写作时就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会用比较的办法确定新闻六要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昨天,西南大学校长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的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校长昨天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将通过增加学费筹集资金,把足球场扩大50%,这是因为数以千计的球迷上季度没有座位。该校乡长昨天宣布说。
  西南大学足球场将扩大50%,因为上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大学校长宣布说,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这四条导语所包含的新闻要素一致,但排列时却有差异。这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各新闻要素的价值衡量。第一、二条导语强调的是新闻要素中的“为何”,第一条导语还特别把“何时”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这些并不是新闻的重要部分。第三条导语强调的是怎样筹集资金的,突出的是“怎样”这一要素,也不算最好的导语。第四条导语突出“何事”,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足球场扩建这一新闻事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什么要素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毫无疑问,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理所当然是记者在报道中应特别加以突出的。但在一些报道中,二者并未取得一致。
  1994年11月24日《长沙晚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主题是《电影盛会已落幕 无名英雄始登台》,报道“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进行总结表彰”。从标题和报道的目的看,主要报道电影节组委会总结半个月前在长沙召开的电影节上社会各界作出的贡献,表彰了一批“无名英雄”。这些“无名英雄”是谁,这当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在湖南宾馆举行总结表彰大会,省市领导和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XXX、XX……等出席。
  “无名英雄”何在?直到文章的结尾才“始登台”。这种不分主次的错误做法成了某些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反映了在一些人心中的“官本位”观念,关心的是谁出席了会议,而不是去满足读者的兴趣。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越是群众关注的,越应加以突出。
  第三,在表达上应做到开门见山,力避空泛。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前面提到的一些优秀导语,都是这方面的范例。然而在某些新闻导语中,空泛的语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号,往往挤掉了重要新鲜的事实。如:
  XX市XX学校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个人建议:如果自己没有写作的经验还不如找家新闻传播机构代笔,就像“ 文芳阁传媒 ”这样的网络公关公司,是按字数收费的,500字50元、1000字100元,写好后还可以付点费用让他们把你的软文广告发布在各大媒体上呢。

分析怎样才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作品(字数不少于2000字)

[参考]怎样写好一篇新闻稿
看到这篇文章,顺手转过来,希望对记者们能有所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同是通讯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现场中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人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篇通讯的记者那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基础。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支部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体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通讯员,只有经常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单位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单位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通讯员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有篇消息《小郎和日ben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ben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基层通讯员,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实用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向师长主要是单位报编辑老师、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单位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指导通讯员的新闻采访和写作。社会媒体老师能全面的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通讯员,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单位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通讯员,一定要认真研究报纸、网站,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通讯员,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讯员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也可以买份报纸 仿照着些~
本文标题: 如何以“我不是新闻工作者,但我见得太多了”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hangganmeiwen/1903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很伤心,忍着让眼泪不掉下来,抬头看着天花板,想把眼泪憋进去。然后我爸爸问我,你在看什么在知网发表的文章被大量引用是什么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