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如果不立司马衷,能避免八王之乱吗

发布时间: 2023-11-05 22: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如果晋武帝司马炎不传位于太子司马衷,西晋还会发生“八王之乱”吗?西晋之所以爆发八王之乱和司马衷智商欠缺不大,只是表面现象,实际原...

晋武帝如果不立司马衷,能避免八王之乱吗

如果晋武帝司马炎不传位于太子司马衷,西晋还会发生“八王之乱”吗?

西晋之所以爆发八王之乱和司马衷智商欠缺不大,只是表面现象,实际原因就是宗室封过滥,世家门阀把持地方,而中央政府权力坍塌,所以导致了八王之乱。而司马家觉得曹魏亡国在于宗室权力太低太弱,所以才给予宗室巨大的权利包括军权,这也是宗室一旦“造反”就造成全国崩溃。

西晋开国之初就形成了宗室,功勋集团,门阀世家组成的国家。三方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由于司马衷痴呆,司马炎义外戚杨氏(皇后本家)和是马衷皇后为代表的功勋集团作为辅政集团,但宗室权力太大,又不得引宗室为辅政。

但三方根本无法充分合作。外戚,宗室,世家就此形成新的政治集团。而作为外戚的代表杨骏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外戚它的权力来自于皇权,一旦没有皇帝支持,身份不是掌握最高权力的护身符。没有皇帝外戚什么也不是,这个身份本身不足以掌握最高权力,所以杨骏在司马炎刚死,就矫诏自封录尚书事,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但没有想到遇见千古难寻的大傻娘们贾南风。

贾南风诛杀杨骏以后,外戚和宗室联合执政,(贾南风和宗室王)最初合作不错,他们主持中央,地方由世家把持。但贾南风害死太子司马遹(因为不是她生的)这样使得权力架构失去权力信任基础,赵王司马伦就此造反,诛杀贾南风,使得外戚从权力架构中被彻底排除在外,如此一来,外戚和世家等被排除在外。中央权力结构彻底崩溃,八王之乱就此爆发。宗室造反就是为了当皇帝,世家门阀也在选择各个宗室站台。而中央政府层面,贾南风以死权力失控。地方权力膨胀。宗室起兵就是必然了。

应该说,西晋宗室封过多,但权力不算大,比两汉时期的诸侯国差的很多,司马炎封宗室,出镇要地,甚至不惜让宗室掌军。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巨大,世家门阀已经形成,掌控着大量的人口和资源,不纳赋税,使得国库空虚。皇权基础薄弱,司马炎为了加强皇权不得不加强宗室权力,授予实际权力。八王之乱实际上就是皇权虚弱、世族门阀坐大的政治表现。这种政治形式在南北朝达到巅峰,东晋皇帝基本上没有任何权力,基本是世家门阀的木偶。

世家门阀政治之道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后期,到后来,科举的完善,寒门崛起,封建制度的完善,世家门阀在地方根基逐步衰退。文官集团开始崛起和成熟,皇权不再需要宗室政治。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维护皇权。也就是说,八王之乱就是政治产物。这和皇帝个人智商无关。

会的,传位司马衷只是借口,战争的实际原因就是宗室封过滥,宗室把持地方权利,而中央权力不集中,所以导致了八王之乱。
我觉得同样也会发生,因为八王之乱,这个是历史规律,并不是说传位了就会发生,和传不传位是没有关系的
我觉得不会,如果司马炎没有传位给司马衷,那么毒后贾南风就不会作乱,八王之乱也就不会发生了。
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八王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诸侯王的权势过大,野心膨胀导致的。

晋武帝司马炎如果传位兄弟司马攸,能否可免八王之乱?

可免八王之乱?

提起晋武帝可能大家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晋武帝所在晋朝是继曹操所在的魏朝之后的朝代,也即魏晋南北朝乱世,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人杰,比如竹林七贤;也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不论是好评还是恶评,前者如兰陵王后者如山阴公主。最后魏晋乱世,结束于隋文帝之手。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晋武帝就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也发生在他在位之时。

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八王之乱是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将至尊之位传给司马衷后发生的。那么司马御下之能如何,他为何能眼看着八王步步架空他呢?原来司马衷本人有痴愚之症,之所以能够通过司马炎的考核,登上太子之位,全因由他的母亲贾氏浑水摸鱼才能通过。人主痴愚,心思短浅的妇人当政,又陷害忠良。 因此,这才有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后果我们都知道,对当时百姓造成的消耗自是不必说,但它在历史上最影响深远的后果是它造成了五胡乱华,使得中原地区战火四起,人丁飘零,成千上万的家庭一夕之间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那么就有人问了,司马炎如果不传给司马衷,而传位给其弟司马攸,八王之乱还会不会发生呢?

司马攸,晋武帝司马炎之弟。也是晋武帝之前某位君主的儿子,故此他其实有光明正大继承人主之位的理由。再看其人能力如何,司马炎曾问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巩固大臣,谁可继任大统?答曰:“攸也”故此司马攸有能力能够掌控朝局。如果晋武帝传位司马攸,想来也不会发生贾氏专权,以至诸王离心,最终导致八王之乱的事情了。

如果司马炎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很大可能性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西晋不可能灭亡那么快。司马炎将皇位传给儿子,也是无奈之选。其实司马炎的弟弟等亲戚是有实力,有能力去当皇帝的。如果是其他人的话,西晋王朝的长度完全可以延长。
不会避免的,历史就是历史,不会有如果和假如的。司马炎没有传给他的儿子有可能会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
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做到免八王之乱的,因为司马攸比司马炎更加的有能力。
不能,如果司马炎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很大可能性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西晋不可能灭亡那么快。司马炎将皇位传给儿子,也是无奈之选。

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兄弟司马攸可免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兄弟司马攸可免八王之乱?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武帝司马炎诚恳地向尚书令张华讨主意:“谁可托寄后事者?”

  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这太令司马炎伤心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内心深处最忌惮、最讨厌的人,就是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景帝司马师一直没有儿子,文帝司马昭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兄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兄长掌握大权,他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他摄政,百年之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

  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

  完全可以想像,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番话,心情该有多么不安、愤懑。

  关于继承人问题,司马昭犹豫了好久,终于在死前半年,确定了司马炎的世子地位。

  4年后,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病死。她临终时,担心司马攸的命运,对司马炎说:“桃符性急,你作为兄长,要好好待他,勿忘我言。”

  王太后没有看走眼。她死后十五年,三十六岁的司马攸忧懑而死。

  司马攸小兄长十二年,王太后死时,司马攸才二十二岁。司马炎当上皇帝后,司马攸一天天成熟,为人低调谦逊,爱读书,是西晋宗室中的贤人。

  与他相比,司马炎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儿子司马衷则是有名的 *** 。

  从理论上讲,司马攸继承皇位一点障碍都没有——他是景帝的嗣子,而景帝是宣帝司马懿的嫡长子,按道理皇位就应该是司马攸的;即使抛开景帝不论,光说司马攸以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也是史有先例的。太子是个 *** ,国赖长君,让司马攸做皇帝才是正确的。

  贾充、荀顗、荀勖、冯紞、杨骏等大臣坚持以太子为嗣,在《晋书》中,这些人无一例外地被视为奸佞。

  与他们敌对的,有张华、羊琇、任恺等人,在《晋书》中,这些人大多被视为忠臣。

  双方各自结为朋党,相互攻击,从朝堂之上吵到宫廷之外,设陷阱、下套子,闹得不亦乐乎!

  讨平吴国后,司马炎将吴主孙皓宫中的姬妾、宫女五千余人据为所有,致使洛阳后宫人数猛增到一万余人。人太多也不好,司马炎满眼缤纷不知所从,每天坐着羊车随遇而安,羊车停在哪个美人房前,就在哪里过夜。宫人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那几只拉车的羊身上,纷纷学习放羊人的本事,在房前插竹枝、洒盐水,吸引羊群。

  就这么毫无节制的地夜夜笙歌、春宵苦短,皇帝的精神与肉体一天比一天委靡。

  太康三年,皇帝对张华说“谁可托寄后事者?”与其说是想征询张华的意见,毋宁说是想让张华表明立场。结果张华站错了队,他就毫不留情地将其贬到幽州去了。

  张华被贬走了,那朝中另外那些向着齐王的人怎么处理?

  荀勖一肚子坏水,他建议皇帝引蛇出洞:“陛下令齐王回封国,以此观察朝臣的反应。”史书上说“帝以为然”。

  于是,太康三年十二月甲申,皇帝下诏,让齐王司马攸回封国。

  诏令一出,举朝哗然。

  皇帝的叔父扶风王司马骏拄着拐杖,跑到宫里来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随后,征东大将军王浑、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纷纷上书向皇帝施加压力。

  司马炎这时应该不止感到愤怒,而且还恐惧。扶风王司马骏是宣帝的儿子,在关中有极高的威望;征东大将军王浑是攻灭吴国的功臣,手握重兵;中护军羊琇是外戚重臣,统率京城洛阳的禁军;侍中王济、甄德是驸马。这些人如果想搞一次政变,那实在太容易了。

  这时,王济、甄德又出了昏招,分别让妻子常山公主与长广公主到宫中去哭谏。

  眼泪这种武器只能打动女人心,两个公主去找皇帝哭,常山公主还是个瞎子,哭起来肯定不好看,皇帝被她们哭得烦死了,越发下定主意,要让齐王回封国养老。

  当群臣与皇帝廷争面折的时候,处在暴风眼中的齐王是什么反应呢?

  史书说上,甲申诏令下达之后,齐王“攸不悦”。

  千载之后,我们无法揣度齐王那微颦的双眉之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思。

  也许,他确实只是感到伤心;也许,他确实暗藏着野心,在缄默中等待众意逼迫皇帝就范。

  纷纷扰扰间,太康三年接近了尾声。

  瑞雪初降、天地静止,这是折梅看雪的好时节,再为些许俗事争吵未免焚琴煮鹤,收拾收拾过年吧。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元日的朝会照常举行。正月晦日,皇帝领着众臣到洛水泛舟,绿波徐徐,春枝袅袅,新鸟欢歌,心旷神怡,只是众臣中不见齐王攸,听说是病了。

  二月,皇帝又增加济南郡为齐王封地,给齐王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等物。

  这可以看作是皇帝的最后一点耐心。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这些都是受命出征的诸侯才能享用的,皇帝恩威并施,看来是铁了心了。

  齐王上书说自己病了,请求解除官职,去崇阳陵给父母守陵。

  皇帝不许。

  齐王亲自进宫向哥哥求情。皇帝越看越觉得弟弟不像是生病的人,他这时铁石心肠,心里想着只是“你快快从我眼前消失”。

  结果齐王如他所愿消失了。就在进宫后的几天,齐王病情加重,吐血几升,不治身亡。

  凶信传到宫中,皇帝猛然醒悟,原来弟弟不是在耍诡计、耍小聪明,他是真的病了!

  司马炎大哭了起来,那一刻皇帝想到的全是弟弟的好,想到弟弟幼年时的乖巧可爱,想到弟弟成年后的恭谨谦让,想到父母临终前的叮咛嘱咐。

  皇帝就这么真诚地哭泣着,直到侍中冯紞冷冷地抛来一句话:“天下归心齐王,他的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何必哀伤!”

  皇帝猛然止住了泪,脸上浮现起冷冷的讪笑——我正沉浸在自己虚假的悲痛之中,扮演着一个痛失爱弟的悲情兄长角色,你就不能让我多装一会儿?

  随着齐王的去世,喧嚣十几年之久的皇嗣问题尘埃落定,储君的位置上赫然端坐 *** 太子司马衷。

  三百年后,编写《晋书》的唐朝史官充满遗憾地假设,如果齐王不死,兴许八王之乱就不会发生,随后五胡乱华、南北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就不会到来。

  但也有人说,如果齐王不死,内乱将提前十年爆发,齐王的死消弥了一场分裂,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孰对孰错,已经无法知晓。

本文标题: 晋武帝如果不立司马衷,能避免八王之乱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23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少了一个铁钉……失了一个国家,这个经典/智障推理出自哪里构成中国传统社会中士群体的人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