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后金使用盾车在野战打败明军的吗

发布时间: 2022-06-20 17:01: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明末最强武装——关宁铁骑,如果和后金野战谁厉害?明朝末年最强悍的部队当然是关宁铁骑~,没事出来折腾的靠边~,明月说他比后金铁骑还...

明清时期,后金使用盾车在野战打败明军的吗

明末最强武装——关宁铁骑 如果和后金野战谁厉害?

明朝末年最强悍的部队当然是关宁铁骑~ 没事出来折腾的靠边~ 明月说他比后金铁骑还厉害,由于袁督师谨慎基本没有和后金野战,只有在宁锦大战满桂出去玩了一次,结果不分胜负!~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最好说明凭证 最好也能说一下 天雄 和秦兵 还有左良玉这个人.......
天启7年5月6日,刚刚征讨过朝鲜 的后金大军在大汗的亲自指挥下向西进发了。皇太极相信,那次宁远的失利主要是过于轻敌,缺乏攻坚的准备,而只要准备充分,城池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就算打宁远比较困难,要攻刚筑不久的锦州应该还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后金军从西,北两面发起了对锦州城的总攻,马步军对城垣轮番进行攻击,后金兵们拖着盾车云梯冒着炮火直向城下冲去,赵率教、左辅、朱梅和监军太监纪用均身披甲胄,冒着后金军雨一般的箭矢亲临督战,指挥将士拼力射打(表现这么好的监军太监在当时可真是稀罕啊!),连攻3日,后金军死伤无数,却毫无进展,皇太极无奈撤军,绕过锦州,直接攻打宁远。28日黎明,后金军先锋出现在宁远城北岗。很快,持各色军旗的后金大军沿宁远外围扎下九座大营,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之势。 令后金军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大批明军整队开出宁远城外,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出西门;副将尤世威出东门。与满桂,祖大寿等指挥的援锦兵马一起,明军沿着早已挖好的深壕内侧列阵营驻扎。皇太极带领弟弟阿济格和戈什哈们一马当先冲了出去。数万八旗骑兵直向宁远城下冲去....“轰!”随着一声炮响,明军各种火器一齐发射。城下的车营 都司李春华指挥明军使用“红夷”(可能是红衣大炮的较小型仿制品)“木龙虎”“灭虏”等诸般火器“齐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则是城上袁崇焕亲自指挥的红衣大炮。 一排又一排的后金骑兵倒了下去,但后面的还在不断冲上来。慢慢的,后金军就要冲到明军的战壕了。皇太极等待着看到明军在后金铁骑面前溃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明军并没有溃逃,而是在手持红旗的满桂的指挥下迎头冲了上来。大批的明军骑兵从战车后面冲出来,与刚杀到的后金军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混战。而明军的火力也并没有因为肉搏战的开始而减弱,炮手抬高炮口,对准后金军的中军和后队继续猛烈轰击。战斗很快的进入了白热化,前沿的明军和后金军骑兵在拼死厮杀,而后金军的后队则在明军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伤亡。八旗将士们不顾一切的冒死猛攻,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要突破了前面明军的阻拦,立刻就可以消灭明军城下的火器。接着就可以跟着溃退的明军冲进宁远城去 ,可是不论后金军怎样冲击,明军却始终死战不退。他们遇见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明军,他们是袁崇焕手下的关宁铁骑!双方的伤亡都相当惨重。在混战中,满桂身中数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骑均被射死。而后金军损失更大,皇太极的叔伯弟弟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瞵和瓦克达也都负了重伤,战将觉罗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军和后金军的尸体铺满了宁远城外的旷野。激战从早晨持续到了中午,后金军伤亡越来越大,但胜利仍然是那么遥远!皇太极接到刚刚从锦州送来的急报,那里面报告了赵率教乘后金军主力离开的机会,突然大开城门冲杀出来,攻入后金营中,大量杀伤后金军之后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极再次无奈撤军。
  关宁铁骑首战告捷,在宁远城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以骑兵—“关宁铁骑”为核心的明军开始敢于跟后金军打野战了!虽然是有宁远城上炮火的支援,虽然明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士多死”,但毕竟明军敢于刀对刀,枪对枪的干了,而且还取得了胜利,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迹!袁崇焕指出“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 凶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这说法虽未免有些夸张,但还是说出了宁锦大捷的重要意义。关宁铁骑的威名打出来了!现在还是依城而战,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就可以跟后金军真正的争雄于疆场了。
  3年之后,崇祯2年秋,皇太极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于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万的后金兵如潮水般向长城涌去。毫无准备而且刚刚才因为欠饷闹过兵变的明军几乎立刻土崩瓦解,当年戚继光苦心经营数十载的防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26日,济尔哈朗,岳托指挥的右翼4旗军与右翼科尔沁蒙古军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间歼明军5营..阿巴泰,阿济格指挥的左翼4旗军和左翼科尔沁蒙古军破龙井关入塞,斩明副将易爱。27日,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主力军克红山口入塞。30日,后金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门户——遵化。 对于明朝君臣来说这无疑是个晴空霹雳。消息传来的时候,即使是袁崇焕也不免大惊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决策: 防区最*近蓟镇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领4000轻骑立刻出发,急援遵化. 几个时辰之后,袁崇焕亲率副总兵张弘漠,参将张存仁,游击曹文诏等人带领紧急动员起来的部队进关。第二天,总兵祖大寿负责指挥参将王承胤等人率领关宁大军主力前往接应。经过袁崇焕等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铁骑的素质今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督师大人军令一到,十几万将士无不凛遵。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无数座军营几乎同时忙碌起来,虽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惊,但基本上还能做到忙而不乱。山海关 南门整夜都有军队源源不断的开向关内.只不过一天多的工夫,几万军队就完成了动员,开向前线,辖地数百里的大军区整个进入了戒备状态. 袁崇焕很清楚,赵率教的那4000轻骑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数万八旗大军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样,他所希望的是赵率教能够抢在城破之前驰入遵化,只要有赵率教这样善守的名将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样的坚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可是在赵率教军赶到前遵化已经陷落,赵军于城外几十里处中伏,全军殉国,赵率教英勇战死!袁崇焕和他的几千精骑就已经连续赶了2天2夜的路,在350里的急行军中,即使是他亲自精选的9000最精锐的骑兵也有4000人掉了队,但还是在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赶到了北京城下。
  清晨,两军在广渠门外摆开了战场。一边,是皇太极亲自指挥的数万八旗大军,而另一边,则是袁崇焕和他的5000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分为3个部分,祖大寿阵于南,王承允阵于西南,袁崇焕亲率标营阵于西。3军互为犄角之势。明军刚刚立阵完毕,后金骑兵就压了过来!皇太极已经知道对手是辽军了.这个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紧张,不过他很快断定这决不可能是辽军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一鼓作气,先把这支明军消灭了再说!为了谨慎起见,他投入了手头几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个时辰就把他们干净利落的全部消灭,也给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顽抗的结果是什么!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虽然敌人早已成了八旗大军的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小孤岛,但无论怎样的惊涛骇浪都无法将这个弹丸小岛淹没!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他最器重的精兵骁将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报却始中没有传来!就在这时关宁铁骑的4000掉队人马赶到,在后金军的侧后方发起猛烈冲击,在两面铁骑的夹击下,后金军最终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混乱之中,如果我们早生三百多年,并且有幸站在此时的北京城头上的话,一幅极其奇特的画面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漫山遍野的后金军在狼狈溃逃,而在他们后面紧追不舍的只有区区几千关宁铁骑!
本人觉得是不相伯仲的,就算强也强不到哪去。由于明朝良将有限,无法把战斗力发挥到最大。
关宁铁骑很厉害,不过只有3万人,可战斗力是很厉害的
只能说挫逼的很,明军当时已经整体丧失了野战能力,后金攻,明军守,数次会战,明军兵力高于后金两倍以上,仍失败。所谓的关宁铁骑也就只能守守城了。

萨尔浒之战:后金军怎么用弓箭打败用火器的明军?

萨尔浒之战,明军相对于后金,可以说在“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于劣势。

首先,天时。当时明帝国的官僚体制已经进入末期,最大的弊端赏罚不公已经渗透入体制的方方面面。比如江西道御史薛贞曾说,“赏罚不明故人不效死”。而后金政权刚刚诞生,虽然有其野蛮落后的一面,但其高效和赏罚分明却远超明帝国。

其次,地利。出战明军步卒居多,机动性也相对较差,同时不熟悉地理,无法与作为土著的满洲人相比,而且后金前期的攻略,也具备了良好的战略态势。“清河在四山之中,地极孤悬,东距宽奠,南距叆阳,西距辽阳,北距沈阳。清河破则宽奠叆阳愈不可支。”

最后,人和。一方面明军求战之心不强,“杨镐中言调到援兵皆伏地哀号不愿出关”。同时,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兵力不足)导致明军又不得不让一部分逃兵戴罪立功,使得明军死战之心更弱。另一方面,明军“勇者独进,怯者独退”情况很严重。比如朝鲜记载:“所经部落,尽为焚烧。略得斩馘,颇有贪功疾驱之意”。更比如,贪功冒进的杜松就遭遇了八旗三万骑兵的伏击。“伏夷突起,约三万余骑与我兵对敌。松率官兵奋战数十余阵,欲图聚占山头以高临下,不意树林复起伏兵对垒,鏖战天时昏暮彼此混杀。”

更为严重的是,杜松的冒进而导致明军对骑兵的最强利器——车营落在了后面,并被浑河阻挡无法参战。“车营枪炮以浑河水势深急,拥渡不前”。待到战时不利之时,叶赫援军和李如柏的部队都选择了主动撤退。相比之下,八旗军八旗作为一只新部队正是锐意进取之时,在令行禁止方面做得非常好,其军士剽悍骁勇,部队建制严明战斗力标准相对统一,“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

▲后金军破杜松

可以说,明军主力就在准备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前往辽东与八旗会战,而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在明帝国上下只求速胜的心理下,被搁置在一边。

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落实到具体士兵的血战当中。当时八旗军队也着实拥有强悍的战斗力,“若地广,则八固山并列,队伍整齐,中有节次。地狭,则八固山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军士禁喧哗,行伍禁纷杂,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凯执利刃者,令为前锋。披短甲(即两截甲也)善射者,自后冲击。”其中巴牙喇更起到督战队和生力军的作用,“精兵(巴牙喇)立于别地观望,勿令下马,势有不及处,即接应之”。直接结果便是“一闻攻战,无不欣然,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凡遇战阵,一鼓而胜。”

比如杜松军居高防守之时,八旗“仰攻,勇猛之前,冲杀入敌阵,刀劈箭射,少时尽戮之”。朝鲜方面则记载,朝鲜军队设置拒木拦截后金的骑兵冲击,“俄而虏大至,先犯左营,应和环设拒木于阵前,分队放炮,虏骑阻不能突”。不过八旗很快想到了应对方法,“骑随马后,以兵器驱马,马奔逸决拒马木,左营炮发,虏前者颠,后者蹂躏而进,左营兵单不能支,师遂乱。”

甚至,连运气都占在了后金八旗一方。在激战中,本来明朝联军通过火器上绝对的优势已经击退了后金,“抽发精锐,直犯其前,公以炮手,一时放丸,贼兵退却,如是者三”。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俄而大风忽起,烟尘四赛。炮矢不得发,贼乃并力冲突,我军立尽”。

不过要指出的是,虽然以巴牙喇为核心力量的后金八旗军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但其也暴露出缺乏优良骑兵和火器的短板。建州卫拥有优秀的重装步兵,但骑兵却是叶赫部最强。叶赫首领就层说过,“我畏奴步,奴畏我骑”。但萨尔浒之战中,拥有优良骑兵的叶赫部和李如柏部尚未交战便撤退了,使得后金方面原本的短板——骑兵反而具有了优势。

▲后金军所用长弓大箭

至于火器的缺乏则更为严重。面对具有防御工事的明军时,这个弱点尤为突出,后金往往只能以相当原始的办法强攻,“兵临城下,城内兵士,立城站板射之。英明汗之军士,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继之以所选携轻短甲善射之军上,随往放箭。”接近城墙后,“我军执盾登山,城内军士等放箭、掷巨石、滚掷木及向盾投火以战。我军并未因此而止,仍执盾而进,置盾于城下”,然后开始土木工程,“用斧掘其以明帝国之砖石所筑之城垣”。面对明军或朝鲜人的火器部队,后金八旗往往也只能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以及善射的技能,依托盾车和重甲,用弓箭强行压制,这必然要付出相当的损失。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暗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后金如何拿下明军重兵防守的沈阳?

天命六年三月初十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谋划已定,亲率八旗大军数万人,由临时都城萨尔浒山城出发,经抚顺进攻沈阳。除骑兵、步兵外,还将攻城所用的云梯、盾车等器械顺浑河运载,水陆并进,在十二日早晨抵达沈阳城东七里的浑河北岸搭木城安营,以示此次大军到此并非如以前那样游动袭扰,而是作好了长期作战准备。

当时驻守沈阳的是明军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统领的明军,总人数约七八万人。由于抚顺失陷后沈阳时刻有受到攻击的可能,所以除城墙几经加固,配置大小火炮,外围的防御设施经多次修整也已颇具规模。据《满文老档》的记载:

明人掘堑十层,深一人许,堑底插有尖木。堑内一箭之地,复浚壕一层,壕内侧以一二十人始能抬起之大木为栅。栅内又掘大壕二层,宽五丈,深二丈,壕底插有尖木。壕内侧排列盾车,每车置大炮二门、小炮四门。每车间隔一丈,筑土为障,高至肚脐,障间设炮各五门。

明朝人也记载说:“沈阳城颇坚,城外浚壕伐木为栅,埋伏火炮为固守计。”

很显然,这些沟、壕、栅、墙以及火器配置,是针对女真军队攻城而设的。在后金军出兵后,沈阳城明军已于十一日得到消息,登城作好战斗准备。

当时后金军队并没有用以攻城的火炮,主要用盾车掩护靠近城墙,再由八旗官兵在弓箭手配合下竖云梯强攻,即使成功也会造成较大伤亡。面对守军众多、防御严密的坚城,努尔哈赤并没有立即挥军攻城,而是派少量精兵出略浑河南岸,分散敌军注意力,又派数十骑兵到城外壕边游动侦察,其用意在将明军引出远离城壕之处,然后发挥八旗军队长于在旷野驰骋作战的优势,在城外给予其沉重打击。但明兵主将并未率大队出城远追,只是总兵尤世功手下亲兵出至壕边杀伤女真兵数人即退回,并没有实现努尔哈赤事先的战术设想。于是八旗大军在十二日当晚仍在城东扎营,双方并无大战。

次日,后金兵仍以少量部队近城诱敌。防守沈阳的主将贺世贤是当时辽东明军中著名的骁将,此前多次与后金军交锋,未尝败绩,如此前的清河之战,其他援兵尚在数百里外,独世贤自爱阳至,并杀死后金兵一百五十余人,受到朝廷表彰。

因此他并未将这些山沟里来的“夷兵夷将”放在眼里,觉得打退他们并非难事。面对后金的诱敌战术,决计率兵出击。世贤平日嗜酒,此时取酒引满,率亲兵千余人出城,声言敌尽而返。努尔哈赤仍以既定战术派少数兵进至壕前,遇出击明军即诈败后退,贺世贤以为女真兵不堪一击,率军追杀,至离城数里之地,预先埋伏的八旗精兵四起,合击明军,世贤率兵且战且向城边回撤,至沈阳城西门永昌门时,已身中四箭。部下劝他率兵退往辽阳,坚意不肯,自谓:“我为大将,不能存城,何面目以见袁经略?”仍带伤力战,以铁鞭击杀敌兵多人,最后中箭坠马而死。

另一位守城的总兵尤世功见世贤兵败回撤,率部出西门接应,也于乱军中力战而死。此时沈阳城东门永宁门及东侧城墙外激战正酣,明军虽施放火炮御敌,但攻城八旗兵十分英勇,一面运土填壕,打通进攻路;一面前赴后继,不避炮火,冒死冲向城墙,竖梯攀登。战斗关键时刻,先期诈降混人城中的女真、蒙古人于城内哗变接应,斩断东门吊桥绳索,城外兵蜂拥而人。城中明军在贺世贤兵败时即已开始溃乱,无力再作抵抗,后金军很快即控制了沈阳全城。

参考资料

【1】满文老档

看似强大的明军为何输掉大凌河之战?

要问明清之间的哪场战斗是最惨烈?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战莫属。自明与后金开战以来,无论是从广为人知的萨尔浒,还是被惊心动魄的松锦大战,处处都弥漫着明军惨败的悲哀气息。但是要说哪场战役最能代表双方的军事系统优劣,我们还是要复习下大凌河畔的故事。

精密的围困策略

近代早期地图上的明末辽东

由于在野战中吃尽了技不如人的苦头,明朝军队开始想办法克制清军在野战方面的优势。大明朝廷很快就决定使用孙承宗的堡垒战略,以守代攻,蚕食不断游走出击的清军。大凌河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破土动工。

作为优秀的战略家,满清的大当家皇太极,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招的巨大威胁。如果明朝的堡垒战略得到全面落实,那么关外的八旗军将处处受限,优势尽失。两代人,努力几十年的成果也将功亏一篑。

天聪汗皇太极

于是清军果断出击,力图在这颗钉子钉入木桩之前将其拔掉。值得一提的是,日后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三为汉王还未投降,清军并没有获得先进武器技术的稳定来源。清军虽然有尝试仿制红衣炮,并用汉族叛军建立了自己的伪军炮兵营。但处于草创阶段的清军炮兵,在火力上还没有建立后来的那种巨大优势。因此,面对大凌河城这样的中世纪要塞,清军也只能采取最古老的围困战术。

八旗军首先在大凌河城的四面都挖掘壕沟。这些壕沟的周长足足有30哩,在守军的城池与壕沟之间,又相距3哩。这些壕沟深达1丈,宽度也是1丈。在壕沟外面还砌有防护墙,高度也有1丈。墙上设有垛口,方便围困着在墙头,从容射击。

接着,清军又在墙的内侧5丈距离上,又挖掘了1条壕沟,壕沟的表明都覆盖了一层泥土。清军士兵就在壕沟的周围扎营,营地外再挖1条深5尺-宽5尺的壕沟。完成固若金汤的围城阵地后,城里的守军根本出不来,城外的援军也别想混进去。

如此缜密的围困布局竟出自一直被明朝人骂蛮族和鞑子的清军之手,恐怕不能不让人对明朝人的世界观本身,刮目相看。

清军的战壕围困战术可以参考之后的雅克萨之战

之后为了防止城内的明军与增援部队夹击八旗,皇太极又派人伪装成锦州援军,引诱守城的主将祖大寿,让其以为自己有机可乘派兵出城会师。结果,发现上当的明军自然是中了清军的埋伏,损失惨重。祖大寿也自此破胆,不敢再战。

现在,皇太极可以专心对付赶来支援的明军了。

大凌河城所在位置

援军杀到

姗姗来迟的明军

过了一个多月,明朝的八万援军终于姗姗来迟。双方在距离大凌河十五里的长山展开决战。

由于明军装备的火器杂乱而低效,又因训练水平低而怯于近身肉搏,只能使用呆板的车营战法。这种战术的核心就在于用战车来取代盔甲与严密的队形,阻挡对方的投射力量和冲击。自己则躲在木质的野战城墙背后,用各类火器与弓箭射击。

起初,清军的攻击并不顺利。其左翼部队被明军的炮火和弓箭击退,无法从正面冲入。于是皇太极下令让负责制造火炮的佟养性拉来大炮,用这手头为数不多的西方近代科技,轰碎了明军赖以立足的屏障。

野战能力羸弱的明军只能依靠车营度日

随即,双方展开面对面交战。八旗步兵推着盾车,徐徐前进。盾车的挡板挡住了明军一边,杂乱无章的优势火力。清军骑兵则使用传统的骑射战术,游走在明军侧翼,边冲边射。

按理说,明军在装备上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八旗军虽然装备了火炮,但是就数量而言,显然是下风。更何况在冷兵器方面明军也具有纸面上的优越。

明军弓箭手的训练标准是在开国的时就定下来的,其要求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士卒被要求最低能拉开为50磅的弓,最高则要有160磅。在对手缺乏护甲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是绰绰有余的。须知,即便是赫赫有名的英格兰长弓,也基本不会超过明朝人定下的160磅标准。在精度上,明军要求弓箭手在138米外射中靶子,这也与英格兰长弓手相差无几了。

对面的八旗军虽然也有着世界一流的弓箭手,但是此战中主要以骑射状态出战,颠簸的马背严重影响了弓箭的射程,更会降低射箭者的准头。作战效能上,无法比肩两脚站平底的明军。

在车营附近对射的明清两军士兵

此外,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包括了学习欧洲技术的佛郎机炮。所以,哪怕清军有着盾车作为屏障,但仍旧不能避免被车营火力杀伤。

但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在这场看似可以一边倒的对射中,明军居然输了。这些曾被皇太极评价为辽东最后精锐的明军,在持有大量火器的前提下,被清军用骑射从正面击溃了。

此后的战局自不必多说。在明军被射崩后,其他步兵也跟着四散窜逃,被蜂拥而上的八旗军肆意追杀,全军覆没。明军骑兵也在八旗分头追击之下被损失惨重,丢尽了脸面。

如果明军能够达到训练标准的一半,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甚至只用弓弩与八旗军对射,也能占据优势的。更何况他们还装备了火绳枪和后装火炮,比传统冷兵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明军根本没有纸面上涂抹的那么强大。

明代的小型弗朗机炮

千疮百孔的机制

武器杂乱训练极差的明军基本上难以与清军抗衡

造成明军孱弱的主要原因就是的腐败。一些官员在巡视辽东防务的时候就曾发现,仓库里的器械都年久失修。大部分驻守的士兵都日子难过,吃的食物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味道如同粪便一般。这么一群吃饱都勉强的叫花子,带着年久失修的武器,能获得胜利有奇怪了。

按理来说,辽东军费支出并不算少。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专门为辽东战事而征收辽饷。此后的明军,应该得到千万辽饷的救济,绝不至于连饮食问题都难以解决。无奈,自古就有喝兵血传统的文武官员们,从来都不会在贪墨公款时,手下留情。庞大的军政队伍,为了相互牵制而设计的盘根错节,也造就了很多不出力却要粮饷喂饱的嘴。

当然,明朝对于腐败并非没有防范。例如在地方上,朱元璋时代就设立了13道监察御史,监察所辖各道,具备独立行使司法监察权,各地行政部门不得干涉。中央要定期从派出御史巡查各道,视察工作情况。在各省设提刑按察司,负责日常廉政监察工作,只对皇帝和都察院负责。另外各省督抚及行政长官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官员同样具有监察责任。

明朝糟糕制度的订立者朱元璋

可以这样的设计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结果却是这套制度创立之初就没起到多大作用。朱元璋在位期间,被杀的官员有几十万之多,气的朱元璋感叹朝杀而暮犯。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己的集权才导致的如此大面积的腐败问题。越是集权的系统,其官威往往也就越重。加上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的传统,即使是村中或者是地方有名的长者,也不敢和中央派来的流官对抗。监察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中央的索贿工具。

所以,明朝精心设计的检查系统,因为社会浪潮的冲击而迅速变味。这帮地位不高的言官,俸禄虽低,偏偏权力极大,甚至连帝王都敢于抨击。为了凸显自己的政绩,便经常大肆攻击各路官员,乃至凭空捏造事实也时有发生,借机索贿官员。到了明末言官纠正腐败的功能基本丧失殆尽,完全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这样的风气自然传染至前线的各军。当朝廷的拨款首先被用于满足无耻言官势力的私欲后,各级军官也就能上行下效的分一杯羹。明朝的军户制度,决定了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的出路,也决定了他们必须用各种手段来糊口。于是,兵丁的口粮、盔甲、饷银,便成为了盘剥与开刀的对象。兵丁本身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在溃败中成功跑路了。

生活艰苦看不到出路的明代边军

至于明朝士兵手中的繁多火器,大部分都来自效率低下的官营作坊。这些体制内手工作坊一样深受腐败的摧残,又不能靠市场与自身水准来缓解困境。所以,提供给前线士兵的也就尽是设计落后,质量不佳的次品。很多原本只停留下在想象阶段的试验品,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场战役中的实战利器。进而演化为今天网络上明朝武器吹的有力证据。

明朝的往事告诉后人,就算有着无比好看的纸面数据,依然不代表拥有世界第一的强军。事实证明,当你的军队一演习就跪,军费钱一到地方就没,纵然再捧的天花乱坠也于事无补。从这方面来说,这个王朝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

本文标题: 明清时期,后金使用盾车在野战打败明军的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80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专业和法语专业哪个前景更好为什么秦始皇被称为“千古第一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