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藩王拖累的么

发布时间: 2021-08-14 16:57: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古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咎由自取吗?古代打仗的时候,也不是说非得致对方于死地,毕竟人才难得。所以,怎么劝降就很重要了。从战...

明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藩王拖累的么

古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古代打仗的时候,也不是说非得致对方于死地,毕竟人才难得。所以,怎么劝降就很重要了。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有一帮人是专门想尽办法招降别人的。刘邦、朱元璋这些草根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也不只是从老家那里带出来的人,还是要靠从地方阵营里劝降的人才。

话说,在皇太极即位时,后金还是一片混乱,对外被明朝、蒙古及朝鲜包围,对内则要面对尖锐的“贵族分权”问题。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皇太极一方面扩增后金军队,一方面改革旗制。他将从前的八旗改为二十四旗,用各种手段招降敌方叛军,一步步壮大了从前积贫积弱的后金。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为了实现入关的野心,他不惜耗费十年时间来招降敌方能将。在这些被皇太极招降的将领中,当属明廷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及祖大寿对清廷的助力最大,可以说,他们的加入使得清朝的国势出现了质的改变。

孔有德乃万历年间生人,祖籍山东。矿工出身的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却擅长“弓马”。当辽东被后金攻破后,孔有德便主动应征入伍。因为骁勇善战,他得到了总兵毛文龙的重用。 但世事难料,因毛文龙过分居功自傲且难以控制,明廷便遣袁崇焕杀了他,孔有德及耿仲明无奈被调至登州巡抚孙元化手下。

1631年,后金军队围攻大凌河城,明廷将领祖大寿被其困于城中。眼看就要弹尽粮绝,孙元化便派孔有德率八百轻骑前去支援。一行人抵达吴桥之时,则遇到了向来与辽东兵不睦的山东兵,他们拒绝了军队入城的请求。 彼时风雨交加,因为一名难忍饥饿的士兵偷吃了富户的鸡,孔有德对其施行了“贯耳游行”之刑。这件事在军中慢慢发酵,最终引发了军变。

因为局势失控,孔有德便索性发动了政变,自封为元帅,成为登州一大割据势力。明廷劝降孔有德未果,便只能对其严加打击。不久后,明军收复了莱州和登州,走投无路的孔有德不得不率领残部向后金乞降。因为,孔有德手中握有红夷大炮和百余轻舟战舰,皇太极十分重视,他按照从前的称号封孔有德为元帅。孔有德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在行军途中剃掉了长发,他还带来了许多善制火炮的工匠。

有了孔有德的帮助,后金势力大增。因为孔有德极为熟悉明廷,且屡献妙计,故两军交战后,后金总能占尽优势。除了对后金武力的助力外,孔有德还迫使朝鲜归降后金,间接导致明朝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顺治九年,李定国在桂林围攻了孔有德,其被迫自杀。

耿仲明是辽东人,早年为登州参将与孔有德同为毛文龙旧部,当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时两人被一同调至孙元化麾下。崇祯五年,孔有德率兵攻打登州时,耿仲明为他作了内应。占据登州后,耿仲明被封为总兵官。天聪七年,耿仲明与孔有德一同向后金乞降。崇德元年,耿仲明被清廷封为怀顺王。入关之际,他又参与镇压了农民起义。顺治六年,清廷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与尚可喜、吴三桂并称为清初三藩。

顺治六年,刑部上奏称耿仲明部下藏匿逃犯,论罪应斩。收到消息的耿仲明立即上书请罪,本来清廷商议后决定宽大处理,但是,尚未知晓朝廷宽大之命的耿仲明,却在行军途中忧郁自缢了。

尚可喜为辽东人,早年曾参与平定皮岛兵变和吴桥兵变。他在带兵攻打登州时,因天气状况不佳全军覆没,幸得黄龙搭救才保住了性命,随后,他被提拔为副将。但是,黄龙后来战败身亡,其部队被沈世魁接管。因为,沈世魁曾被尚可喜镇压,所以,他在接管部队后总是想尽办法刁难尚可喜。不久之后,两人便因为一次构陷分道扬镳,尚可喜无奈只好前去投靠皇太极。

虽然,尚可喜只是一名副将,但是,他依旧得到了皇太极的重视。相传,其抵达后金之时,皇太极曾亲自出城迎接。崇祯九年,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几年后,尚可喜率军打败了李自成,皇太极封其为平南王。 虽然,尚可喜在三藩之乱中为清军争取了时间,但是,其子尚之信却同叛党吴三桂同流合污,恨铁不成钢的尚可喜在康熙十五年郁郁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洪承畴是福建人,早年曾读过私塾,因为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贩卖豆干。私塾老师不忍看他堕落,便资助他继续读书。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洪承畴早早便立下了修身治国的大志。他二十岁便考中了进士,可谓文武双全。崇祯二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因为在陕西驻守的杨鹤急需能将,于是,当时升任学政的洪承畴便被迫成为了临时将领。

之后,他率兵歼灭了三百多名敌兵,顺利解除韩城之围,朝廷破格提拔其为延绥巡抚。洪承畴上任后一改杨鹤从前“以抚为主”的剿匪政策,全力击杀流寇,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因此损失惨重。胜利在望之时,皇太极突然率军对辽东一带发起进攻,急于挽救辽东败局的崇祯皇帝命洪承畴即刻赶赴辽东。因为,战前准备不足,粮道被皇太极阻断,洪承畴一行人被困于松山。

更是因为明军支援不力,且城中粮草枯竭,洪承畴苦撑半年后被清军俘虏。皇太极十分重视这名能将,多次派大臣前去劝降,可是,洪承畴就是不买账。一天,皇太极又派范程劝降,两人聊天时,范程发现洪承畴十分爱惜自己的衣服,时不时会拂去衣袖上的灰尘。他由此推知,洪承畴一定是个惜命之人。皇太极听到范程的报告后,立即去拘所探望了他,还将自己的御衣披在了洪承畴身上,对其嘘寒问暖。

对此,洪承畴见状大为感动,下跪归降了清朝。洪承畴对清朝助力极大,入关之际,因多尔衮采用了其宣布王令的建议,边关各府县皆主动俯首称臣。顺治帝亲政后,洪承畴又积极贯彻其颁布的怀柔政策,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康熙四年,洪承畴卒于其私邸,终年七十三岁。

祖大寿是辽东人,1628年,他被明廷遣往锦州驻守。三年后,皇太极为实现其一统中原的野心,亲率大军围攻大凌河,祖大寿率万余人在城内坚守。弹尽粮绝之际,皇太极命士兵佯装明军假意增援,毫不知情的祖大寿出城迎接被俘。投降后,皇太极不仅厚待了祖大寿,还采纳了其夺取锦州之计。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祖大寿回到锦州忽然叛变,他毫不顾忌为人质的部将和家人。

但即使如此,皇太极依旧厚待了其亲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年后,清军攻打锦州时,守城的将领依然是祖大寿。这次皇太极采用的办法依旧是围城,与大凌河一战相同,锦州粮草断绝,祖大寿被清军俘虏。也是因为皇太极不计前嫌的厚待,祖大寿选择归顺了清朝,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自此,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

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既是明军事重镇宁远总兵,又是辽东提督,统率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回信拒绝。1644年(清顺治元年)农历九月,爱新觉罗·福临在辅政大臣济尔哈朗的护送下,从盛京(今辽宁沈阳)抵达北京,祖大寿跟随入关。1656年(顺治十三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但是,对于这些人,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编纂的《贰臣传》,就予以说明了。乾隆帝则以“忠君”为最高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对此,乾隆帝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是,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咎由自取。因为明朝的灭亡主要是清军的进攻,再加上朝廷腐败软弱,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我认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除了咎由自取外,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外敌太强,所以明朝当时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下,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不是,因为到明朝后期很多之前积压的矛盾都一并爆发了,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末期统治者能力不足,朝政荒废,加上外族入侵。

导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真正原因是汉奸太多贪污腐败,加上当时天灾小冰河时期,几百万流民在明朝国内明朝必亡,当时已经形成了相当于三权分立的一个内阁制度,当时崇祯叫那些人拿钱出来一个个都没有,后来李自成来了一个个拿几百万两银子出来保命,还有的直接给满清带路,不过明朝灭亡自杀殉国的士大夫文人阶层也是很多的,一点不比南宋崖山最后跳海的少,也可以说明朝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朝代,后面满清入关屠杀几千万也都是因为抵抗,头可断而发决不可剃
士大夫和皇权不可调和的矛盾。类似于西方资产阶级和皇家的矛盾。
最终表现是皇帝拿不出钱来守北平,甚至连出城逃跑都做不到。

明朝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灭亡并不是一代人造成的,是多位皇帝共同造成的,从吏治腐败、宦官干政到党派之争,再加上皇室优待政策和各种天灾,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使得明朝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明朝传了十六位帝王,总共也不过二百七十六年,比元朝是要长不少的。从史书来看,明朝时期确实是有够混乱,虽然这中间不乏有他们的死对头清朝的恶意抹黑,但是呢明朝的帝王也不是都那么无辜的。不理朝政的不少,不务正业的更是不少,这就导致明朝一直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明朝最终会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天灾

王朝的灭亡,无非就是天灾人祸。我们需要知道这样一个自然规律,我们的自然的温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古时期有大冰河期,而我国历史上却还存在着四次小冰河期。而且,这些小冰河期,都对应着我国的几次大的社会动荡。比如说第一次小冰河期,就是在殷商末期,西周初期。而第二次就是在东汉末年,一直延续到西晋。第三次则是唐朝末年到北宋初年。那第四次小冰河期,就是这个明末清初了。

尤其是明朝真正灭亡的时间段,实际上就是第四次小冰河期最猛烈、气温最低的时间。这个小冰河期,对于推动明朝的灭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气候异常,所以这个时期的夏季大涝以及大旱时常发生。到了冬天,则极度严寒,就连我国最南部,都会降暴雪。这种极其恶劣的气候因素,就会导致粮食短缺,古时候一旦发生粮食短缺,就会引起饥荒以及战乱。继而就会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堪,再加上明朝的人为因素,最终就导致农民起义,明朝政权被推翻。

二、人祸

说完天灾,我们再来谈谈人祸。明朝初期,朱元璋吸取之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所以对太监的把控相当严格。但是随着皇位更迭,太监慢慢又走上了朝堂。像是东厂这种太监所组成的组织,日益强大,最后甚至都凌驾于皇权之上,比如说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崇祯帝上台后,看出了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弊端,他想要拨乱反正,于是扶持起了东林党,杀了魏忠贤。但是,魏忠贤一死,没有人和东林党打擂台,东林党迅速崛起,最后一家独大。

东林党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于是,这些人就大肆敛财,剥削农民。原本就因为天灾,百姓生活就相当困苦,再加上这些人毫无节制的剥削,逼得这些农民不得不反。再加上明朝对于皇室子孙的各种优惠政策,逐步掏空了国库。明朝后期,国库空虚,军队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内忧外患严重。于是,崇祯帝即使再怎么励精图治,也只能加速明朝的灭亡而已。

明朝是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国276年。它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失误,而是亡于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个历史规律就是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造成社会解体。下面就分析一下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带来的死循环。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战乱刚刚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对平均的,各阶层人民能够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功臣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聚敛的土地和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不知收敛,这也许是人的劣根性决定的。

土地和财富的聚集过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朝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土地兼并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拥地千里,日日笙歌,而广大的百姓却无立锥之地,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例如福王朱常洵一人就拥有4万顷良田,且兼有四川一省的盐茶专卖权,可谓富得流油。王府里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种他土地的广大佃农却因为交不起租或自然灾害而大批的饿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祯年间(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严苛的税收,广大百姓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燎原之势已成。活不下去的广大劳动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灭亡归咎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这个土地兼并的过程持续了三百年,而崇祯很不幸地做了最后一个接盘侠,他没有万历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气。事实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并问题,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死循环,大多数朝代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第二个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优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诏制定优待藩王的政策。这个政策在朱元璋死后仍被严格地执行着,直到明朝灭亡。明太祖规定,每一个皇室成员10岁之后都能不工作且获得一份非常优厚的俸禄。这个俸禄比明朝最高级官员宰相的俸禄还要高十倍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溺爱。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于这个皇室优惠待遇是不限人数的,藩王生多少,国家就给多少份高额的工资,而这最终是让广大的劳动人民来买单的。帝国建立之初,皇室成员还不多,人民还负担得起。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明朝历时276年),和优待皇室成员的诱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数量以指数级爆炸性增长。朱元璋的直系后代从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长到明末的100万人!崇祯年间,各省的赋税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们的俸禄了,朝廷哪还有钱用于平息农民起义以及辽东满清的战争军费呢?难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虫。

想想也是可悲,国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们却依然花天酒地,不愿为国献出哪怕一个铜板充作前线军费。最后国家亡了,100万皇族几乎被屠杀殆尽,人的短视暴露无遗。

第三个原因是辽东连年用兵,军费开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负。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辽东惨败于努尔哈赤。大明不仅国威尽失,辽东土地也几乎全部落入满人之手,京师屏护只剩山海关和锦州防线。后来的天启和崇祯年间,辽东地区(现中国东北)的满清军队不断蚕食明朝辽东领土。由于北京与辽东近在咫尺,京师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满清军队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千方百计想入主中原。为了维持帝国安全,明朝不得不在辽东设置重兵防守。辽东军费也从战前的每年50万两白银激增为每年600万两,最多时达到900万两每年。而明朝崇祯年间,户部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500万两。可见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而解决办法就是加税,这一笔开支最终又落到贫苦的百姓头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辽东要打仗,就要军费,要军费就得多收税,税收逼得越紧,越有可能导致民变,这就像是个恶性循环。加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到处发火,各地税收能不能收上来还是个问题。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难,可见一斑。

第四个原因是万历长达20余年的怠政。

万历皇帝朱翊钧可以说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当了48年的太平天子。仅因为立储问题与朝臣怄气,就20余年没有上朝,硬生生地把一个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败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余年中,任免文书留中不发,官员无法正常上任,导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职位都无人,地方官员退休之后也没有人来补缺,国家机器处于停滞的状态。也是在万历时期,明朝出现了东林党和党争,明帝国内部斗争也达到白热化。明朝官场结成不同的党派,如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大老乡会的争斗。他们的口号是:不论对错,只要对手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只要是对手反对的我们就支持。

严重的内耗导致国家机器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最严重的一次应该要数崇祯迁都南京这件事了。崇祯见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谈迁都事宜,有官员提出迁都南京,其他党派的官员立刻跳出来指责,谁提出迁都,谁就是历史罪人。他们不关心迁都对国家有没有利,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利益。就这样,因为党争和崇祯自身,明朝最后一次活的机会失去了。

第五个原因,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决策失误。

这个要从崇祯的性格说起,崇祯皇帝朱由检打心底里想有一番作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为战时全国的统帅,气量不够大,不敢承担责任,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说白了还是能力不行。比如在与满清和谈的问题上,由于辽东战局耗费巨大,崇祯皇帝也想尽快从辽东战场脱身,以专心应对国内农民起义。为此崇祯指定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皇太极秘密会谈,然而就在和谈快要达成之际,这件事被泄露公开了。这本来也没什么,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大方地承认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崇祯不想落得一个与异族媾和的坏名声,为了撇清关系把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说是陈新甲私下与满清媾和,并很快处死了陈新甲。

另一个例子是明朝南迁。在这个问题上,崇祯虽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实际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南迁,但由于怕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却一直在等着朝臣主动提议。但有了之前与满清议和的教训之后,满朝文武再也没有谁敢站出来为仗义直言了,因为说不定哪天崇祯反悔,把责任推给当年提议南迁的人,那不成了陈新甲第二吗?就这样,南迁大计一拖再拖,最终的结果是,京师被李自成包围,崇祯自缢,立国276年的明朝也随之灭亡。可见,崇祯的个人能力也是明朝灭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崇祯虽然决策存在重大问题,但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祯皇帝英明决策,也最多只能延长王朝的寿命,但最终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第六个原因,自然灾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朝的崇祯年间不仅人祸一个接一个,罕见的天灾也不断发生。明朝末年刚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祯执政的十六年里,明朝有连续的7年时间遭受大旱,史无前例。由于连年的干旱,从崇祯八年开始,各地又相继出现了蝗灾。更为可怕的是,旱灾和蝗灾之后,天花疫情也开始在各省肆虐。以陕西省为例,当地官员报告人口死亡率高达80%,可谓十室九空,非常可怕。天灾使明朝内部的生产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急剧减少,国家摇摇欲坠。

总结:天灾加人祸,明朝灭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于1368年一手建立的,传到朱由检手里,已经有276年,历十六帝。在土地兼并、民心丢失、万历怠政、崇祯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等一连串的打击下,这个老大帝国,最终还是倒下了。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吧。

答:1是在政治上明朝中后期,朝廷混乱,和官员腐败的情况日益加重;2是明朝后期连年的饥荒,导致农民战争不断,是社会秩序混乱;3是与外部清军入侵,明朝和后金打仗失利,推进了明朝的亡国。
在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开国及其之后的利益集团已经接近于饱和,而其他诸如底层被压迫的百姓和边关后金(清)为代表的势力不满足于现状,所以进行了颠覆行动,重新划分了利益。
明朝建立的是中央集权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会造成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明朝后期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导致农民失地又交不出税,从而导致国家经济也出现问题。一个国家最多的还是民,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本文标题: 明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藩王拖累的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1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什么关于明粉这种历史饭圈的笑话为什么很多人厚古薄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