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么 其对南亚政治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8-09 17:04: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印巴分治的原因在南亚次大陆地区,分布着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6个国家。但是,在1947年以前,南亚政治地图可不是这样。...

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么 其对南亚政治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印巴分治的原因

在南亚次大陆地区,分布着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 6个国家。但是,在1947年以前,南亚政治地图可不是这样。那时还没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它们还都包括在印度帝国之内。印度人按宗教信仰、种姓等,分成许多集团。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发展不平衡,他们彼此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近代以来,教派矛盾同阶级矛盾交错在一起,并渗透到政治领域里,形成了政治上的教派主义。各个教派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持不同态度。教派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削弱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为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分而治之”政策提供了基础。 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甘地等国大党领导人过分强调印度教文化传统,疏远了广大非印度教群众,穆斯林的宗教、风俗习惯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利益未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主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纳所说的“两个民族”的理论,尽管当时实践上有充足的理由,但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宗教信仰划分民族,并进而主张成立国家,这在理论上是不妥的。会谈结束后,真纳强调说,穆斯林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是深刻的,解决分歧,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把印度分成两个独立自主的部分,即巴基斯坦和印度斯坦,承认全部西北边省、俾路支、旁遮普、孟加拉和阿萨姆是独立自主的穆斯林领土。真纳进一步阐明了巴基斯坦这一概念:巴基斯坦应是一个民主的、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它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两个地区,西部包括西北边省、俾路支斯坦、信德和旁遮普。两部分领土之间隔着印度领土,相距1000多公里。
甘地与真纳谈判的失败,表明两大教派和解无望。印巴分治,看来已不可避免。

1947年英属印度按《蒙巴顿方案》被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而独立。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分治直接造成的后果。
印巴分治的原因:

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由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英国把统一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以便殖民统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2月21日,印度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尽管用军舰、重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义的第二天,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急忙宣布派遣内阁使团前往印度,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谈判。   为彻底解决在南亚次大陆存在多年的宗教冲突,1930年,著名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主张。这一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穆斯林的支持。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他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这一计划正符合英国当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纳。但是,印度共和国的奠基者“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始终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的理论,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单独组成一个民族国家。用甘地的话说,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决存在多年的民族问题,就好像是“砍掉脑袋,摆脱头痛”。   蒙巴顿方案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韦维尔。路易斯·蒙巴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当蒙巴顿将有可能使印度分为几个独立国家的方案交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愤怒的尼赫鲁甚至不顾礼节,把方案副本使劲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说道:“不行!”真纳则坚持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区置于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之下。蒙巴顿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了方案,但是,蒙巴顿预言:不出25年,东孟加拉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蒙巴顿的预言果然应验。   当获知尼赫鲁等人已经同意分裂印度的方案时,甘地不禁情绪激昂地高呼:“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决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这位为自己祖国的独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由印度”的诞生竟要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   黑道凶日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蒙巴顿方案”。随即,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西里尔·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地请到印度。他被要求在36天之内为印巴两国划定边界。在新德里44摄氏度的高温下,能提供给他的全部资料就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   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既然有关各方一致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宣布印度独立,那么想必您已经考虑到具体日期?”一位印度记者问蒙巴顿。   “是的。”蒙巴顿回答。   此时,一系列图像和数字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最后蒙巴顿下定决心,选择了与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联的日期———8月15日。正是这一天,他在缅甸丛林中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蒙巴顿高声宣布:   “1947年8月15日,印度将正式获得独立!”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引爆的炸弹,顿时使全世界为之哗然。在英国议会,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汉宫,到处笼罩着一片震惊的气氛。没有人,甚至连首相艾德礼也未曾想到,蒙巴顿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帷幕。而当虔诚的印度教徒纷纷打开日历时,不禁大吃一惊:1947年8月15日——这一天恰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巴基斯坦则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独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印巴分治(亦即“印度分治”,Partition of India)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Dominion of Pakistan,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其他细节方面,英属印度时期的孟加拉省分别划入东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孟加拉邦,旁遮普地区分别划入西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旁遮普邦。   分治条款既没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原因怪英国撤离印度时候来招阴的
历史问题,

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么?其对南亚政治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首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矛盾重重,不可能待在一个国家。
其次,殖民主义分而治之的策略,给独立后的南亚埋颗雷。
长期影响:印巴之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更是不计其数。地区局势长期不稳定。

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么?其对南亚政治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首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矛盾重重,不可能待在一个国家。
其次,殖民主义分而治之的策略,给独立后的南亚埋颗雷。
长期影响:印巴之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更是不计其数。地区局势长期不稳定。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矛盾是数百年的矛盾,(少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在穆斯林统治期间,穆斯林大肆压榨和试图控制印度教徒.少数统治者与多数被统治阶级这样的矛盾在当时看来基本无法调和.再加上宗教上的冲突,印巴分治,几乎成了必然,当然蒙巴顿选择让当时的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哪一方.克什米尔是多数穆斯林邦,但是王公是印度教徒,这就变成一场烂账克什米尔的归宿后来变成之后的几次印巴冲突的导火索
印巴分治,可比普鲁士扔掉奥地利

印巴分治对南亚局势造成了什么后果?

印度被分为印度、巴基斯坦(按宗教信仰分别)和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地区未明确规定属于印度或巴基斯坦,为以后的矛盾埋下伏笔
这个是英国人的阴谋

印巴分治对南亚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从,难民问题,克什米尔问题,印巴战争三个方面讲

一个完整的南亚是对原宗主国是有威胁的,会淡化原宗主国的存在感和话语权。肢解南亚也是消除一个大国的存在
还要加上宗教问题吧!
本文标题: 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么 其对南亚政治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27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维多利亚时代原始人会来姨妈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