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十册)》是一本由[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0,页数:4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史记(全十册)》精选点评:●前后阅之三载,卒业不易。其文多籍人以明史,辩
《史记(全十册)》是一本由[汉]司马迁 撰 / [宋]裴骃 集解 [唐]司马贞 索引 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0,页数:4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全十册)》精选点评:
●前后阅之三载,卒业不易。其文多籍人以明史,辩而不华,惟其每卷卷末所评,多以儒镜照史,失之以质。全书最喜『孝文本纪』,有黄老风范。八『书』不如读汉书各志,故全部从省。世家春秋部分不如读左传,故一并从省。
●2019.3.20-5.10
●(补记)大一用了寒假和来年大半个学期读完。满满的都是四角号码的回忆
●历时四月馀的阶段性学习暂告一段落(书表有缘见orz),忒修斯之船被暗暗修补,新我已重塑。不是读过,是永远在读。
●《伯夷列传》实在是全书总纲,酣畅淋漓。 唉,太史公治史态度与目的皆备于此,读好此篇,褚氏补文可辨!
●目前能看到的最好的版本了。
●我,一个史盲,终于终于赶在而立之前把最入门级的史家经典利用吃饭、跑步、走路上下班和不想劳动的时间听+看下来!大概是这半年坚持的最好的一件事了。真的是无韵之离骚,好看死了。长大读史感觉对于人性的把握更深,更容易产生共情。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对人生选择和历史走向的思考,解决了很多长期的纠结和困惑。
●历时三年,终于读完。撒花!
●有少数标点似乎有些奇怪,另有“一些没改净”的地方,但向整理者致敬!书和表几乎没有读,很小部分不太感兴趣的列传只是很粗地阅过。只能说是勉勉强强读完了(不到)一过…
●下一部分。
《史记(全十册)》读后感(一):史家之先河
秦至二世而亡,汉兴至武帝,广招四方贤才,外攘四夷,内修文德,文治武功,亦有文章典籍。
汉太史公司马迁承其父之业,执春秋之笔,著功名大义,虽忍辱亦不忘也,终成一家之言,创史家之先河,传于后世,后世者效之。所谓不朽者,大抵如此矣。
...............................................................................................
《史记(全十册)》读后感(二):《史记》二刷。
一、 393,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三国志》:关羽威震华夏。 398,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后来,封同姓诸侯王:腐儒误我,腐儒几坏吾事。 420,汉相当于借债透支得胜,所以灭项后,刘邦余生都在平叛(还债)。 二、 457,沛公善听人言。“善”。 465,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 588,文成食马肝死耳。 836,法后王。 四、 1390,文貌繁,情欲省;文貌省,情欲繁。 1738,《史记》的艺术性如何发掘?看看《平准书》最后一段,以“烹弘羊,天乃雨”作结,舒畅淋漓而回甘不尽。 五、 1980,编年体难度大大高于纪传体。纪传体重复率高,周幽王死了无数次,秦列位诸侯也无数次。 六、 2223,亦贫贱者骄人耳。 2331,我岂匏(袍)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2394,助皇后悲哀。
2399,欢甚。
《史记(全十册)》读后感(三):读史明智
人老脑衰,怎么也想不起这套书是从哪里买来的了,印像里应该是三年前从亚马逊上挑选的版本,可在订单里查不到聊天记录,模糊记得好像是当当有活动,自己又没有账号,便请蕾蕾给代购了两套,一套是《侯卫东官场笔记》,一套便是这套《史记》。
繁体,竖版,有古体注释。刚买来时是读书和练字相结合,一边读一边抄,细细研究前人注释,还画了好多年代图表。奈何诸事繁杂,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还有公司的事务需要打理,实在是没有如此奢侈的时间给自己静静的做学问,精力也有限且日益不如前,所以读了月余就放下了。
当时读过五帝,夏,殷,周四本纪,年代也久远,人物也繁杂,头绪也多,回过头来看看实在也没有必要细细的去研究,研究了也记不住。知晓大体是怎么回事儿,遇到需要时回头翻翻,当做工具书查查就是,读书贵有所得,读书还是要跟现实结合,太久远的,非专业的就不必去做学问了。
去年读《大秦帝国》,重新回看秦汉史,好多东西还是来源于史记,所以也会翻翻对照一下,有一些溯源和碰撞的意思。开春因为疫情无事,重新翻了一遍吴晓波的几部企业史,也算有趣,但总是感觉高度和深度不够,脱离了政治的经济,无论写的多么天花乱坠也就局限到那里了。于是又回头捡起史记,先后翻了秦,始皇,项羽三本纪,第一本读完,稍作小记,也是自己在豆瓣上第一篇小记。
以上诸篇,最喜欢的还是霸王项羽,每做一事,每发一言,每走一步,都能让人浮想联翩。佩服有,遗憾有,生气有,惋惜有......其次是始皇嬴政,文后关于秦亡的论断在文学史上都是上上之作。夏商周秦四本纪多于叙事,五帝多于记年,骨头太多,血肉太少,不够丰满,略显枯燥,粗看即可。
《史记(全十册)》读后感(四):读书杂记
《史记》初中零星读过,高中时花五元于学校旁边书店购得盗版一本,错误无计,又无表,然颇喜爱之,遂均有略读,详读者,惟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诸纪,越王勾践、陈涉、留侯诸世家及孙子吴起、伍子胥、商君、苏秦、张仪、廉颇蔺相如、孟尝君、吕不韦、刺客、李斯、淮阴侯、李广、魏其武安诸传。近日于学校图书馆偶得此书,版本甚精,览之大得益处,遂誓即日起,日读一传,以补昔年之憾。
————————————
2019.11.23.读《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①《史记》似多不直书其字。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未言其字,后有“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集解】:《汉书》曰:“窦婴字王孙。”
“灌将军夫者,颖阴人也。”未言其字,后有“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集解】:《汉书》曰:“灌夫字仲孺。”
《韩长孺列传》:“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未言其字。称“长孺”处,除传名外,本篇有“太史公曰:……观韩长孺之义。”《魏其武安侯列传》篇有:“武安……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梁孝王世家》篇有:“如汲黯、韩长孺等,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汉书》言:“韩安国字长孺。”(2019.11.26.补)
————————————
2019.11.24.读《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①《史记》之语言描写颇见功力。
梁孝王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太后发怒,责备梁王。韩长孺见大长公主为之求情,说的第一句话是:“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接着叙述了梁王在七国之乱中的功绩以及对太后对皇帝的尊敬,末了结尾又道:“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此处最见功力,一首一尾,其境如在目前。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话,不言其他,先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末尾又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此同法。
钱钟书《管锥编》:“灌夫有服,过丞相”云云。按此一大节中马迁叙事称武安曰“丞相”,魏其与灌夫语称武安曰“丞相”,而怨“望”武安又曰“将军虽贵”;灌夫面称武安始终曰“将军”,而谢魏其又曰“得遍丞相”。称谓不一,非漫与也。武安固自“以为汉相尊”,乃至‚負貴‛而驕己之兄者。灌夫與人語,亦從而‚丞相‛武安,及武安對面,則恃舊而不改口,未以其新貴而生新敬,若不 知其已進位爲相者。魏其過官諳世故,失勢而肯自下,然憤激時衝口而‚將軍‛武安,若言其不次暴擢而忘却本來者。馬遷行所無事,名從主人,以頭銜之一映襯稱謂之不一焉。夫私家尉常酬答,局外事後祇傳聞大略而已,烏能口角語脈以至稱呼致曲入細如是?貌似‚記言‛,實出史家之心摹意匠。
————————————
2019.11.25.读《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①七国之乱前的形势:
汉高祖时期: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馀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兄子濞王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孝惠帝时期:“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孝文帝时期:吴汉结怨。【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礼,称病不朝。……於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
孝景帝时期:矛盾白热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间郡。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
——————————
2019.11.27.读《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①古,“用”“以”二字似常可通用。《史记·李将军列传》:“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今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用此,其将兵数困辱。”“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皆可以“以”代之。“以”亦多有“用”义,如《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史记(全十册)》读后感(五):苏秦的活法儿
在《通鉴》里,苏秦出场是周显王36年,终结于周慎靓王4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17年,《通鉴》主要记述了他在这16年间的合纵之术,以及达成的效果,篇幅不算特别长,之后还有关于张仪连横连横之术的记述。温公以此二人事讲人主取材任人之道,孟子认为张仪、公孙衍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扬子认为仪、秦都是“诈人”,读书人如果读孔子的圣贤书而行苏秦张仪二人之道,就是“甚矣凤鸣而鸷翰也”,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有凤凰的鸣叫之声而身披鸷鸟的羽毛,显然是伪诈可怕又讨厌的。而太史公则对苏秦很有些喜爱,一篇《苏秦列传》,我手上这个版本带注释部分足足有30页,为的是“毋令独蒙恶声”。
《通鉴》是给帝王看的管理国家的历史经验参考书,《史记》就像过往生命的群像展。苏秦这命运也是“人生的大起大落”,读起来很有可看性。
一、受挫发奋
那个遥远的世代,牛人辈出,鬼谷子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的徒弟又常成对儿出现,不知道他是不是按《易》的原理选材施教,教出来的学生也是相生相克,比如军事上的孙膑和庞涓,比如极擅纵横之术的苏秦和张仪。
苏秦选择推行他的合纵之术其实并非本意,这要从他倒霉的前半生开始。
苏秦能做鬼谷子的学生,基本素质与头脑也应当是一等一的人物,但是就像大人总要遭受些挫折甚至羞辱,开始他是“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就好比现在一个家族之希望,高考优等生,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灰溜溜回家蹭饭,兄弟嫂妹妻妾都偷偷嘲笑他,既不能治产业,又不能做工商,就是个卖嘴的,活该成为失业人口。
一个胸怀大志的男人,哪能受得了这种羞辱,他很受伤,闭门不出,发奋读书,还给后世读书人树立了“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的可怕典型,他读书的目的很明确,他”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看这个男人多骄傲,他的头颅多高贵,低下头读书如果不能换取尊崇的地位和荣华富贵,老子读它们又有何用?!
聪明人一旦开始死磕,结果就很惊人,一个聪明的草根,生下来没有富贵,特权,各种资源簇拥,但他又那么不甘心,于是他把周书阴符读了个通透,能“揣人主之情,摩而近之”,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求功名利禄的伟大征程。
二、事不过三
开始他去找周王国最大的boss,周显王,可惜那边的人很轻视他,不用他,于是他就往西跑去了秦国,不巧,锐意改革的秦孝公刚卒了,秦惠王才杀了商鞅,正讨厌这些能说会道的辩士,也不用他,他又跑去赵国。这一路可真不近,在过去那个交通条件下,也不知道还不发达的苏秦是用的什么交通工具,又风尘仆仆地跑到了现在的河北,当时赵国的宰相奉阳君也不喜欢他,于是他只好继续北上,跑到了现在北京附近的燕国。
跟张仪的游说路线不同,苏秦的合纵大事业是从北向南,燕、赵、韩、魏、齐、楚这么一个S型向下推进,而他的好同学,张仪日后的连横路线则是楚、韩、齐、赵、燕这么一个由南往北的反S路线,他俩真是什么都要反着来。
到了燕国,苏秦也是过了一年多才见上了燕文侯,从这里开始,苏秦的人生开始开了挂。
他对于诸侯各国的游说词都是私人定制版,其话术也因各国的实力不同而具体分析,循循善诱,或刺激或谦恭鼓励,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他的大战略。
从他的游说词里,读者会有两个明显的感受:
1、 你要什么我就有什么:他既有可以帮周王室、秦国实现江山一统的方略,也有与秦国走向对立面,组织其他诸侯国实现与之有效对抗的另一套策略,这是把书读通透,又把各国实力分析揣摩透后的胸有成竹,就像手握一枚钱币,需要A面或者B面,全看自己和对方的需要,你要什么方案,我就有什么方案。后面的结果也确实是合纵成功,秦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如果从和平与民众修养生息角度讲,他是做成了一件极大的功业。
2、 天下尽在吾胸中:燕赵韩魏齐楚,各国的经济、地理、军事、优势、劣势,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一部分占据了此列传的主要篇幅。让人读起来也觉得你说的对对对,你都对,我不听你的简直就是蠢。这部分说词里,他更多地是对诸侯王讲他们的优势,等到后面再看张仪讲的时候就很有趣,同样一个国家,讲出来就是一个个小可怜儿,你如果不割点儿地,以土地换和平,简直分分钟灭国身死,不赶紧连横事秦还等啥呢!
读到这里我就想,如果让苏秦和张仪同朝为官,他俩做正方反方,那些王们估计脑袋都要炸了,苏爱卿言之有理,张爱卿言之也很有理,寡人好难呀!
还好历史给他们安排了出场顺序,没有把那些王们搞成精神分裂,不过,王座难坐,即使他俩没有同朝为官,面对他们这样的顶级最佳辩手,一个王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作出最佳选择想必也是很难的。
关于他游说各国的说词,这里不做展开,做个表格他对各国的分析与诸王的反应填进去,之后再将张仪的说词做个对比,看起来会更清晰有意思,同时也会让人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某王,又当如何。
三、昨天的我你爱答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
游说完楚国后,苏秦到达个人职业生涯的顶峰:佩六国相印,一时风光无两。
富贵岂能锦衣夜行,一定要衣锦还乡,让当年狗眼看人低的人都狠狠打脸。
其声势之大,连周显王都为之恐惧,清扫道路,派人慰问。他笑问当年嘲笑他的嫂子为啥前倨后恭,这位嫂子像蛇一样把脸贴在地上匍匐前进,夸赞他官大钱多,真是村妇,夸人也夸得这么赤裸裸。苏秦这段清醒的感慨才让人想落泪:还是我这么一个人,我有富贵傍身,亲戚就畏惧,我贫贱了,他们就轻视我,假如当年我但凡在雒阳有那么两顷好地,我又怎么能有佩六国相印的今天。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能让一些人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牛人则把这些都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就像那把一次次刺向大腿的锥子,戳破皮肉,一次次痛,一次次流血,变成自己上升的阶梯。
四、我真得很能说,很能作
世间的规则都是给俗人定的,牛人最喜欢做的就是打破常规思维,让自己绝处逢生。
秦派犀首攻齐魏,一起攻打赵国,赵王责备被封了武安君的苏秦,苏秦请使于燕,一定要报复齐国,合纵约败。
在燕国,燕易王要他去收复国丧时被齐国夺取的十座城,他鼓动唇舌,使齐归还。
再回到燕国,有人说他是反覆卖国之臣,苏秦跟燕王这段对话再次展示了他的辩才:
1、 以曾参、伯益、尾声代表孝廉信,反批如果自己在家侍奉老母,怎么能行千里之外化解燕国的危机,如果像伯夷那样一臣不事二主,怎么去千里之外从齐国那里收复失地,如果像尾声抱柱而死,又怎能退了千里之外的齐国强兵?
2、 燕王又问他哪有因为忠信而有罪的,他讲了个小故事,外任的官吏,老婆与人私通,男主既归,毒妇欲使妾捧毒酒药死男主,小妾很为难,既不能说酒里有药,这样主母就会被赶走,也不能让他喝了毒酒,于是自己加装绊倒把毒酒打翻,但男主人还是打了妾。苏秦以此妾的忠信作比,燕王被说服,官复原职,待遇更加优厚。
但是牛人也有个缺点就是胆大妄为,他居然跟燕易王的老妈私通,燕王也知道后,对他更加优待,聪明人总会提前嗅到危险的信号,他主动请缨去齐国以保燕国。齐宣王也是个心大的,让他做客卿。他去了,大概也是为了报效燕国,使劲儿让齐国花钱,成功地让他们败家。
五、杀我?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
苏秦的人生即将落幕,他算不到自己会被齐国嫉恨自己的人找人刺杀,但是一个舍得一锥锥扎自己的狠人就算死也绝不会放过害自己的人,被刺客杀得垂死,他也用上了最后一击,蝎子摆尾:让齐王把自己当街车裂,说自己是为燕国而作乱于齐国,这样杀他的人必会邀功请赏,这样也就可以给自己报仇了,事情后来果然如他所料,这人自己跳出来,齐王替他报了仇。
在他身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都效法他,学习纵横之术,这两位弟弟比他幸运,寿成就终正寝,名显诸侯。
苏家这三兄弟,都是草根出身,不等不靠,全靠自己的大脑、强烈的出人头地的“进取心”,纵横捭阖,匹夫登庙堂,让诸侯王对自己言听计从,成就一番男人的大功业,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也是活出了个人的精彩。
他忠实于谁?最先被说动的燕文侯?完成合纵后,封了他武安君的赵肃侯?派他去齐国以唇舌收复失地的燕易王?尊他相信他的齐宣王,齐湣王?恐怕他最忠实于的还是自己最初的信念:“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知识改变命运,两千多年前就是这样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