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是一本由[美]陆晔飞(YefeiLu)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精选点评:●作者搜罗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是一本由[美]陆晔飞(Yefei Lu)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精选点评:
●作者搜罗并解读相关的资料,还原历史抉择中的巴菲特,每个阶段、对每个标的如何思考价值,非常好的一本书
●市面上比较少的,以案例分析为导向的巴菲特分析书籍,适合实战研究,有很大启发。
●比投资案例集那本书好! 银行保险业投资要点:当一些保险公司刻意追求保费收入的增长时,国民保险公司却以盈利为目的,相对保守谨慎。 在“二战”时的“糖配给”(原料短缺)时期,当别的糖果公司偷工减料,喜诗不仅保持配方不变,而且从不囤积居奇。(万科也不囤地,对上下游利益照顾的很好) 激情是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你会常常在家族企业里找到这种要素,而在专业管理的企业中,发现它的概率就不是那么大了。(长期激励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应的是股权激励,但家族企业换代风险比较大,任命也可能有裙带关系。)
●有形资产回报率这个概念不错,其他的部分由于对老巴的理念都有一定了解,所以收获一般
●尽管部分观点和作者看法有异,但强烈推荐精读并反复对照体会,最好动动笔和计算器,尝试代入时代去理解巴菲特的投资逻辑,理解后有思想质的飞跃。
●难得的投资实例分析。涵盖了银行,金融,保险,交通,能源,消费,及科技行业的投资案例。ROTCE,保险行业的准备金分析等观点也是很有启发。
●各个角度再次重新研究巴菲特,这个裹在慈祥老爷爷面具下的大资本家。
●复盘巴菲特,非常稀缺的图书
●这是这个星球最厉害的投资者打出来的20个孔,受益匪浅。他最新打的苹果已经再次证明宝刀不老,看到附录里的业绩记录,吃惊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耐心和深刻的理解太伟大了
●投资看上去很轻松,深入下来有大量信息分析、趋势判断、估值计算,做到最好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统统归结到运气,这种概率游戏看似简单,其实大部分人都不适合。作为一个不靠谱的业余投资,首先心要敬畏,赚钱不容易,亏钱快得很;不熟不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细心发掘好的标的;心态放平,用自己不着急用的钱,时间是你比专业投资者的优势;多思考故事的逻辑,不把感情投放在内,投资只是投资;热爱生活,心情总会随之起伏,但不要被左右了,总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需要你。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一):这本书价值相当高,甚至高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
此书还原了20个经典案例,并且有详细资料。属于定量和定性的资料都有。为什么说此书价值高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呢,因为后者不谈定量的东西只谈定性的东西。听其言观其行,从一个人的行为更能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这本书就是一本观其行的书,言语不能代表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巴菲特也不例外,而行为最能说明一切。
本书涉及巴菲特投资的多个行业,读者可以从巴菲特对每个行业的投资中学习行业的知识。每个行业都可以加以拓展。希望以后有更多拓展的书籍出现。我认为A股投资者应该关注巴菲特对富国银行的投资案例。
此书非常适合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阅读。
转载请联系:巴乔 资深价值投资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二):巴菲特投资风格
案例不经过自己分析,读完了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对巴菲特的投资和公司目前的投资风格对比,区别有以下几点:
1.巴菲特其实大部分投资是股权占比大到了可以对管理层产生影响,他对管理层在投资中的看重远超一般投资者。
2.持股时间之长,有些公司在持有之后股价严重下跌,巴菲特一定是对基本面很有信心才会继续持有吧
3.没有那么在乎买入价位,部分股票甚至买在了入手前的最高位
4.虽说要找到估值合理的伟大公司,但是也不会买市盈率超过20的股票。
5.在市场上找不到好公司的时候去收购非上市公司,
6.会持有优先股,也会期权等设置复杂的收购条件
最后,虽然巴菲特投资的公司行业不同,但最后他还是会在了解的行业里重复投资,投资过的公司也会持续跟踪。在以普通股购买股份的公司,普遍在行业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三):巴菲特的几种投资类型
1、主动型价值投资:碰到极度低估的烟蒂型投资标的,买入足够多的股权,通过影响管理层或直接控制公司来快速实现公司的价值,如桑伯恩地图、邓普斯特农具、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布法罗晚报。这种类型的投资主要出现在巴菲特50岁之前,其实和现在很多对冲基金经理人,如卡尔伊坎、比尔阿克曼甚至是很多PE做的事类似。
2、合理价格买入优质公司: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大都会广播、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北伯灵顿铁路。巴菲特岁数越大就越喜欢做的事,可能比较省心吧。通常这些公司的ROIC高,现金流好,不需要太多再投资就可以实现增长,增速虽然不是很高(10%左右),但可持续性强。
3、保险公司:国民保险、Geico、通用再保险。除了Geico外、其他两个算不上优质公司,巴菲特可能是看上了浮存金。Geico其实介于第一个类型和第二个类型之间,优质公司但由于管理不善短期陷入困境,更换管理层后获得新生。
4、优先股加期权价值:所罗门、美国航空、中美能源。这几个都是周期类行业中比较一般的公司,所以老巴都是先锁定9-10%的优先股低风险收益,再加上可转换普通股的期权价值,如果碰上涨潮了可以赚更多。当然,能获得这种议价权的人全世界也不多吧。即使这样,前两个也差点出事。。
另外从投资风格来看,巴菲特是很激进的,超过现在绝大多数对冲基金,经常一个投资占净资产的30-40%,激进的收购加上激进的价值实现。比如布法罗晚报,收购之后还打官司亏了好几年,之后实现了垄断,胆识和能力确实过人。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四):能找到逻辑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一)
The Partnership Years (1957–1968)
1958: Sanborn Map Company 桑伯恩地图公司公司简介:
桑伯恩地图公司早期是一家为保险公司测绘火灾险评估地图的公司(早期火灾险的评估是根据投保建筑的平面测绘图来判断的),这也是他的主营业务,后期也附带一些测绘地图在其他行业应用的业务。
逻辑支点:
1、 尽管公司的主营业务受到了新技术的冲击(成本估算代替制图估算),公司的传统火灾险制图业务仍有一部份老客户,且仍有一些业务领域未受新技术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业务还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2、 由于公司的利润连年下滑,公司在1959年时的PE高达47,总市值为473万,但公司的资产中有7百万的债券和股票投资(账面价值为260万,市场价值730万),而当年公司的总资产为446万。
最终,巴菲特通过控股公司将公司的传统业务与投资业务拆分。
1961: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 邓普斯特农业机械公司
公司简介:
邓普斯特农业机械公司是一家农用风车制造企业,行车用于给水泵提供动力来灌溉农田,除主营业务风车外还涉及其他农用设备的生产,不过规模较小。
逻辑支点:
1、 公司的PB远小于1,也就是说破净了(市值小于净资产)。
在公司1961的资产负债表中,每股的净资产为76元,而1961年巴菲特所持有的平均成本为28元每股,而巴菲特对净资产打折后估计为35元每股。
2、 公司的业务主要为风车,风车市场在萎缩,但由于配件和售后服务的原因,其资产萎缩的速度很慢,配件和售后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有很高的选择成本。公司还有一些其他农用设备的业务,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做用。
3、 公司的资产有一定价值,但这些价值未被大家发现,可以通过掌握经营权来让这些价值得到体现。
这个价值在两方面:
一是存货价值,存货变现后可以用来再投资,1961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为4.2m(百万美元,下同),净资产为4.6m,而巴菲特在1961年的持仓成本为28元,他和联营公司共持有80%的公司股票,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28/76*4.6/0.8=2.13m 得出公司在1961年的总市值为2.13m,市值为2.13m的公司是一个什么概念,你把存货打个6折全卖了(4.2m*0.6=2.5m)就可以得到2.5m,你不仅收回了投资成本(1.7m),还赚了0.8m。仅仅是打折卖掉了存货。
二是公司在配件和售后上面的附加价值,公司在巴菲特引入了他自己的管理层(Harry Bottle)后,对配件价格进行了上调(原管理层对配件的定价为零整比1:1……多么痛的领悟)后,公司立刻就盈利了。
最终,巴菲特在1963年以每股80元的价格退出。
1964: American Express 美国运通
公司简介:
运通公司是一家涉及10余种业务的综合性公司,其业务包括旅行支票、汇票、水电账单、旅行信用卡、商业银行业务、海外汇款、货运、富国银行、赫兹租车和仓储。其中旅行支票和信用卡业务是其增长的核心业务。而发生色拉油丑闻的子公司是其仓储业务。
逻辑支点:
1、 公司因色拉油丑闻事件,股价由60美元每股跌到35美元每股,接近腰斩。
2、 外界舆论认为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有可能资不抵债。但巴菲特分析过后认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并未受影响,管理层估计因色拉油丑闻产生的债务大约为4000-6000万左右,远低于外界评估的1.5亿美元。
3、 公司的核心业务旅游支票和信用卡并未受到丑闻的影响。一是公司具有品牌优势(护城河),二是公司过去10年这些业务增长稳定,且这些业务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4、 公司的财务结构类似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具有类似于保险浮存金一样的科目,公司通过对其再投资来获得额外的收益(1963年年报中披露的440万主营业务外的利润就是这类收益)。也正是因为这种财务结构,公司用于业务扩张所需要的资金成本非常低。
5、 管理层出色的经营水平。公司CEO霍华德克拉克加入运通后先是稳定了信用卡业务,然后加大了公司在广告营销上的投入。在色拉油丑闻事件上,克拉克在公司没有明确责任的情况下主动帮助解决事件导致的债务问题,这对公司的信誉是有所帮助的。
1965: Berkshire Hathaway 伯克希尔-哈撒韦
公司简介:
这个就略了……
逻辑支点:
1、 尽管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公司的利润非常不稳定但公司在市场上仍有一席之地。
2、 公司的业务受管理层的决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巴菲特更换了之前决策不力的管理层,由肯切斯出任公司CEO。
3、 得益于新管理层的行动和美国联邦对棉花的价格的立法,公司在1965年增加了500万的现金流(当时公司的市值仅为1130万美元),因此公司有很强的能力实现超出其已有资产价值的价值。
原书的作者认为巴菲特对伯-哈的投资其实是类似于邓普斯特风车公司的投资,如果巴菲特选择像那次一样在投资前已准备好退出的方式,而不是去经营伯-哈,那这就算不上一次失败的投资。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五):巴菲特的20个孔
一旦你打满了20个孔,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
巴菲特曾给年轻人分享过一个“20个孔”的投资原则,他说:“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这样你就可以在上面打20个孔——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了20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这话说的是,对待投资要非常地慎重,除非你有万全的把握。
那老巴本人是如何打孔的呢?正好《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本书,讲了老巴的20个经典投资案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20个案例,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也不过是普通散户的水平。
关于老巴的研究资料多如牛毛,本书虽然新,但却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在此之前的资料中,要么是更多侧重于巴氏思想,对案例着墨不多、缺乏细节,例如《巴菲特之道》的第4章中列举了9个案例(其中7个亦在本书中);要么是对巴本人股东信和公开言论大段的复制粘贴,缺乏独立的思考和严谨的考证,读者看书不如直接去看信。
而这本书的独特做法是,假想自己是与巴菲特处于同样的时间和环境下,找出在当时每个普通投资者都能找到的公开资料,包括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运用相对统一的估值方法,去分析该标的的投资价值。虽然资料的解读、指标的选取,不免仍然会有作者个人观点的影响,但也能大概率还原巴菲特的原始思考了。
如果说《巴菲特之道》中的案例描述更多地是定性分析,让读者理解老巴的投资思想,《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一书就更多是在定量分析,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清晰罗列,手把手教会读者老巴的估值方法。
第一部分 合伙制年代(1957~1968年)
第1章 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
第2章 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
第3章 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
第4章 1964:美国运通
第5章 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第二部分 中期(1967~1988年)
第6章 1967:国民保险公司
第7章 1972:喜诗糖果公司
第8章 1973:《华盛顿邮报》
第9章 1976: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第10章 1977:《布法罗晚报》
第11章 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
第12章 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
第13章 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
第14章 1988:可口可乐公司
第三部分 近期(1989~2019年)
第15章 1989:美洲航空集团
第16章 1990:富国银行
第17章 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
第18章 1999:中美能源公司
第19章 2007~2009:北伯灵顿公司
第20章 2019:IBM
针对每个案例,作者解答了以下问题:
1、这家公司的历史、业务及财务状况?
不论是早期的还是中后期的投资案例,本书都提供了大量其他资料中没有的内容,相当于一篇完整的投资研究报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案例。
2、为什么会被低估?
市场确实会犯错,但是投资者需要有发现错误的眼睛,因为这些错误总是隐藏在角落里。例如,桑伯恩地图公司的账上证券组合,财报中列出的是成本价,而注脚告诉你这些钱已经超过了公司市值。以往的资料中,并没有清楚告诉我们巴菲特为什么能买到这么不可思议的低价。
3、合理的估值是多少,如何去估值?
早期:侧重于资产的价值。
重点考虑盈利水平、总资产、净资产,并会对应付款、存货等资产进行折扣计算,得出保守价值。这个阶段更适合普通投资者学习。
中期:侧重于控股后的价值实现。
重点考虑资产品质、管理层以及市盈率、EV/EBIT等财务数据。这个阶段中,华盛顿邮报、大都会广播、可口可乐等上市公司的投资,适合投资者学习。而其他几个案例并不适合我们,巴菲特更多考虑的是把整个公司买下后,如何在自己的投资版图上创造更大的效用,例如保险公司看重的是浮存金的杠杆;喜诗糖果看重的是现金流;布法罗新闻在买入后几年内甚至都是亏损的,但把同城对手打败形成垄断之后,当年实现的利润就已经超过了前几年的买入价。
后期:侧重于资金配置和现金流回报,估值类似中期。
老巴更多地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而稳健的大公司,持续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个阶段买的公司,我们基本不用抄作业了,抄了也没用。
4、巴菲特是怎样做的?
1)买入的并不限于普通股,还有债券、可转债、期权等。
2)有持股待涨,也有深度介入的,例如控股后促使管理层分红、拆分、回购。
3)退出方式尽量避税,例如换股、私募退出等。
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了,这本书仍然让我对巴菲特的几个投资原则印象深刻。
第一点,买的便宜。这20个案例中,几乎没有一个超过15倍的市盈率。而巴菲特传记中透露,他买过的最便宜的股票股价是3美元,每股利润是29美元,市盈率是0.1倍!巴菲特有句名言广为流传:投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亏损,第二原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不要亏损”并不是说不能浮亏,而是不要有永久性的损失,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就必须买得足够便宜,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也能拿回本金。
第二点就是耐心。便宜是等来的。让巴菲特赚了最多钱的几家公司,都是美国人、甚至是我们中国投资者耳熟能详的长青公司。例如,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GEICO、富国银行、苹果、北伯灵顿铁路公司,但他绝对不会因为喜欢一家公司就迅速的买入,而是会选择长期的观察和等待,直到最好的时刻来临。老巴在买入北伯灵顿的时候说,我一从小就喜欢铁路,直到70年之后才买入一家。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市场又提供了很宽松的买入窗口期,如果与老巴处于同一时期研究同一标的,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用相同、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入。
第三点就是保守。其实以老巴的能力,他几乎能够看懂所有的商业模式。但在其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他很小心的守在自己能力圈内,不轻易踏出一步。而没有更好的机会时,他会选择追加买入原来熟悉的行业,甚至同一公司。
这三点也可以浓缩为一个词——安全边际。买得便宜、用时间换价格、守在能力圈内,都是为了投资时获得更大的安全边际。实际上,安全边际的思维是巴菲特投资逻辑中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他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
有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是,巴菲特早期受格雷厄姆影响,主要聚焦在“烟蒂型公司”,而事实上,他涉及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投资,而且即使在那些烟蒂中,他不单单去看资产的折扣,也会考量公司的质地和管理层。当管理人员不乐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情况出现时,他也强力控股并推动甚至更换管理层。而更好的管理层也会给我们的投资标的提供更大的安全边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