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想)

发布时间: 2024-04-27 21:13: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菊与刀》读后感想不要大段的复制,我写了篇论文,感觉角度可能有点偏激了,想看看别人的看法。求一段单从日本文化方面的感想,字数不限。要手打的!还有...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想)

《菊与刀》读后感想

不要大段的复制,我写了篇论文,感觉角度可能有点偏激了,想看看别人的看法。求一段单从日本文化方面的感想,字数不限。要手打的!还有100分追加。
对日本人,我有一种强烈的既痛恨又敬重的复杂心理,恨其曾侵我中华,掠我矿产,屠我同胞,手段惨绝人寰。敬其能以一个落后的弹丸小国能迅速崛起,称雄世界,经济,科技高度发达。
然而,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的重新抬头,屡次伤我中华民族之感情。对此,我不能不对其不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⑴<<菊与刀〉〉是一部对大和民族深入剖解的作品,通过它来了解日本民族,才更有助于我们学会怎样与其合好相处,以使两国人民不再遭受战乱之苦,避免悲剧再次重演。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菊代表着恬淡,安适,高雅。刀代表着凶残狠毒,暴力倾向。二者集合,正印证了日班民族的复杂,矛盾,双重性格。尽管《菊与刀》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日本民族习俗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对以一个具有顽强思想观念的民族来说其本质核心不会改变。
关键词:日本人 菊与刀 文化
日本民族既有尚武,蛮横,刻板,狡猾,保守,桀骜不驯,胆怯的一面,又有和善,爱好和平,文明尚礼,忠诚,服从,勇敢,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另一面。而这两种极端对立的矛盾又高度统一,常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总之,日本民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对天皇的狂热崇拜。
尽管我们与其同为东方民族,我们对其行为也感到非常困惑。说的不好听点,其民族性格让人觉得是一种“文化上的变态’.
其实,这就是我们对日本民族不够了解之处,对此我们只能追溯其实怎样形成的。
日本民族为什么会这样极端呢?
日本人,一直以拿来主义自居,不管是对古代高度文明发达的中国舞化技术,还是近代科技文化迅速领先世界的欧美。一旦对大和民族有利,都会通通拿来,在经过本民族消化吸收,就变成日本民族自己特有的文化,也就是说日本民族文化根基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一直以来,中国的儒,释,道及民间的神仙方术文化对日本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导致日本人“政治自我”与“文化自我”的长期分裂乃至关系紧张⑵,而这种这种矛盾的状况长期存在,决定了日本人的自卑心理和极其强烈的“危机感”⑶,但是由大陆移民带去的神仙防暑及道家思想与日本原始宗教相结合融化而形成的“神国思想”对此作料补充。
在它在近世学到的西方技术与尽心白存下来的文化传统巧妙结合在一起,带给了日本民族以自傲和自负心理。
而近世以“物哀”为基础的主情主义,神道思想及理论化了得武士道精神构成了“大和魂”的思想基础。⑷
在近世日本的先觉和精英们复古思潮,革新思想和建立天皇体制下,形成了绝对忠君主义,日本地位的优越性,对外的扩张性和和排他性,而对天皇的忠诚则被置于“大和魂”的最高位置,在天皇制的基础上,以武士道为主的“大和魂”成为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这俩者结合使日本实现了国民之间同一性及与天皇制国家的同一性⑸。
“国民”的缺席后不存在也规定了近代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18世纪后期,西方文化给日本文化带来压力和冲击,迫使日本这种民族主义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
在《菊与刀》中作者对日本民众对天皇的狂热崇拜深感不解,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二战中得出“日本会投降”及不要改变日本天皇制的结论,这直接影响了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政策。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民众对天皇如此的狂热崇拜呢?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后,在神道中形成以天皇氏族神为中性的一套天神地只系列和祀仪即“天皇神造”。⑹此后,天皇在日本一直作为传统和宗教的权威存在,形成一个空洞的远离的一切世俗杂虚的圣父,品质高洁,一尘不染的圣父抽象存在,而后幕府统治者创造了整治,惊悸,权力与财富二元分离,天皇的精神权威与将军最高权力分离。
但是,在倒幕运动后,为了使日本能够稳定而迅速崛起,明治时期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利用启蒙思想中的绝对主义炮制出天皇在军事,整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等绝对领导权,而后以创造出的神道教,传统的家长式及立宪三重机构树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并普及在广大的日本人心中,“天皇成为一位远离世俗杂虑圣父”,致使广大臣民对天皇的盲目崇拜,从而形成把尽忠的根本由大名,将军转移到天皇这个日本统一与永恒的,神圣首领和精神首领的身上,“为天皇国家尽忠献身”“绝对服从天皇”这一臣民意识的“民族性”被强化了。
本尼迪克特作为一位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学者,能够写出这样对日本民族分析的著作实属不易,她的研究成果直接为美国军方战胜日本及美国日后对日本战后施行的政策服服务。并且,对后来人们研究日本民族产生重要影响。
从以上来看,我们中华民族如果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要长期发挥大国作用。对自身及其他民族的研究显然很有必要。
注释:
⑴《孙子兵法*谋攻篇》
⑵⑶⑷⑸《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⑹《武士道善恶论观与军国主义战争观》2002年 1期

求《菊与刀》的读后感

不要心得。要读后感,不一定要完整的,可以对某个人物的
读《菊与刀》有感:
1944年,战争进入后期,德、日败局已定。
美国迫切需要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对日本民族,不太了解。有鉴如此,1944年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去研究日本,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便写了一本著作《菊与刀》(1946年出版)。这本著作广受好评,连日本人自己都认为作者对日本民族的精神构造有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剖析。
本尼迪克特用“菊”(爱美、尚礼)和“刀”(好斗、尚武)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日本的禅的修行以及茶道就如“菊”,而在战争中犯下的种种罪行就是“刀”。
总之,这是一个病态的民族!
1944年,欧洲战场战事接近尾声,美军的战略重心转向对日作战。
  
   为了确定对日作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美国政府需要对这个陌生的东方民族有所了解。
  
   于是他们向文化人类学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 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允许她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使用的一切手段进行研究
  
  1、日本是否有投降的可能
  
  2、如果日本投降,在战后是否有必要保留天皇
  
   后来人们发现,战后美国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及日本社会的发展都与报告所写惊人一致。
  
   1946年,作者又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加上了研究方法和战后日本社会状态的概述,写成了《菊花与刀》一书。
  
   这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我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写一点文字,却并非关于日本人。尽管大多数写书评的人都这么做,我更愿意把目光投向作者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之后,在西方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在网络信息的包围之中,无比需要这样一种分析你不了解的人的方法,不管你是用它来了解你喜欢的MM还是思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又或者是对商业对手的行为分析,以及与外国商务伙伴的沟通 。这也恰恰是我最初翻开这本书的原因。
   当你出于任何目的需要去了解甚至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你需要做的不仅是了解对方思维和感情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还必须弄清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我们必须把自己采取行动的那些前提暂且抛在一边,并且尽可能不轻率地做出结论,说什么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怎样做,别人也怎样做。
  
   从人都“三重自我”的理论(希望别人认为的自我、自己心目中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出发,要了解一个人,穿透他对自己的层层装饰,我们需要通过细节的力量。与其他行为一样,每个人在行为细节中也自有其特色。他们对待生活百态的细节中表现了哪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征?即使你不是对人们的生活细节研究很有经验,你仍然可以参考书中人类学家的研究民族文化的方法。每人的行为特点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那些他们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而“人类学家把“差异”作为一种“正值”即有用的资料来利用。制度和民族之间的差异表现越是离奇,他们就越加注意,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
  
   你还必须注意到即使是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要十分重视各种单项行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总体模式。一个人总必须为它自身的生活进行某种设计。他对某些情况的处理方式及评价方式表示赞可,这种许许多多的评价方式就构成了他的世界观的基础。并不断的被具体的生活事件冲击改变,又被周围的环境同化影响。为了这些评价方法不至于互相矛盾,或在其互相矛盾的时候找的到处理的方法,人们总有几件最基本的看法影响着其他所有看法的形成。而经济、性生活、宗教、以至婴儿抚育等领域对这个人构成的影响就是这些基础形成的来源,将目光透过其它事物,始终保持在这些领域将使你得到更多的收获。
  
   当某个人基于其整个经验和价值体系,在思想上已形成一套与我们的设想不同的行动方针时,你不能仅仅只是侈谈共同的目标,而根本不找机会去了解什么是他们的习惯和价值。如果去了解,我们也许会发现,某一行动方针并非必然是坏的,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一种,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释意。因此,如果真的要了解一个人,我们既需要有某种硬心肠,也需要有某种宽容。只有坚定的保持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使不被人理解也能相信那是正确的,那么你才能在不理解别人的同时依然能愿意耐心的去发现为什么在别人来说某些“错误”的东西是正确的。这或许听起来荒谬,但却是我们了解他人的起点。从来不要把了解别人当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你可以注意到:即使同一环境下长大的男女,仅仅是因为自身性别导致了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差异就已经相当巨大。
本书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 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本书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
  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
  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被翻译成英、法、中、日、西等20余国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本书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
  本书著者的学识和能力令人惊叹。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并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评论家 川岛武宜
  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论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新加坡前总理、资政 李光耀
  日本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开的历史反思、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心知肚明的。日本的政治反思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文化反思很厉害。
  ——日本华裔艺术家 傅益瑶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创始人;文化与人格理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人物。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48年病逝。代表作有《菊花与刀》、《文化模式》等。
  
   这是我在书中少少的总结到的一点东西,欢迎大家拍砖,你的批评就是我前进的道路。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是美国作家露丝·本尼狄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进行调研的报告。美国要了解日本,是战争的需要,也是为了挽救美国人的生命,同时削弱日本那种宣誓要战争到最后的决心。书中论述的是日本人预想的和想当然的习惯、任何日本人指望别人帮助或不指望的情景。他们何时感到羞愧,何时感到尴尬,他们的自我要求是什么。其中堪称是《菊与刀》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第十一章《自我修炼》和第十二章《童蒙》,论述了日本人处于羞耻感文化中的自我提高和人格的形成。

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下面这篇文章是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最后,通过菊与刀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双重性的理解,同时让我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本文标题: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09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演说之禅设计篇读后感(哪三本书是产品经理必读书 为什么)《孤岛》读后感(孤岛野犬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