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作文素材 】|7部爆款影视剧,可以让作文得高分!

发布时间: 2021-04-06 22:48: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作文 点击: 97

影视剧的热播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每一部热播的影视剧都能引起大家激烈的讨论,像最近两年热播的影视剧:《安家》、《完美妈妈》、《不...

【2021最新作文素材 】|7部爆款影视剧,可以让作文得高分!

影视剧的热播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每一部热播的影视剧都能引起大家激烈的讨论,像最近两年热播的影视剧:《安家》、《完美妈妈》、《不完美的她》、《我是余欢水》、《隐秘的角落》、《送你一朵小红花》、《山海情》、《你好,李焕英》等等。

这些热播剧无一例外都被人民日报评论过,而这些评论过的影视剧对于大家写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大家可以借用他们的一些素材,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章,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可以引用的素材

01何处安放?何以为家?《安家》

李洪兴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3-16

最近一段时间,一部房屋中介题材的电视剧《安家》正在热播,引发广泛讨论。今天,我们就从这部剧聊开去。

这是一部职业剧,改编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主要讲述卖房人的故事。作为一种职业,房屋中介虽然干着租房、卖房的工作,但也折射着人间众生相。随着剧内故事与剧外现实的“碰撞”,这部职业剧的“职业性”受到各种讨论,有人说“演到了心坎”,有人说“对中介有了全新认识”,也有人说“真实程度不足五成”。职业剧如何提高质量、这部剧是否符合职业特性、剧情是否逻辑周延,我们暂且不予讨论,毕竟文艺作品总是对现实加工而成,不一定要是一面镜子,更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但这部剧从一个特定视角打开生活横切面,让每个人能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提出的问题有着一定价值。

故事源自现实,更透射现实。房屋中介作为连接房屋的卖方与买方、出租方与承租方的“摆渡人”,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很多人都市居住的愿望。一对博士夫妻想换一套有独立书房的房子,老严夫妇用卖一个个包子赚来的钱为儿子买房,苏天培妈妈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换房……“老破小”、“跑道房”、学区房、老洋房,无论哪种类型,每套房屋都有它独特的使用价值与存在使命;高学历人才、企业家、孩子家长、普通劳动者,无论何种身份,每个为住房铆劲的人,仿佛就在你我身边。特别是,普通人的住房梦里藏着一种“真实的渴望”。房屋与其说是一种资产,不如说是家之所在。万家灯火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盏,总能让人拼搏得踏实、奋斗得安心。

房屋是没有温度的不动产,但与房子相关的人事有着冷暖温度。剧中女主角房似锦把卖房赚钱作为重要目标,但在为江奶奶夫妇卖老洋房时,被爱情打动,帮她替老伴筹钱看病,拼尽全力想促成交易。同样,剧外人物原型之一的女店长,虽然负责别墅业务,但一直陪一位老人找“便宜的房子”,俩人宛若亲人。利益不是最牢靠的,人间温情才是。如同剧中的中介门店,像极了社区驿站,为邻居存快递、看宠物、做慈善,经营的不只是一单单生意,而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与陪伴,散发着比买卖更暖心的味道。卖房,卖的是希望;买房,买的是幸福;二者之间带来的感动,值千金。也许这样,房屋中介才能摆脱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承载“摆渡”的期待。

有人说,房子和生活,如同椟和珠一般,房子是“椟”,生活是“珠”。的确,房子是生活的容器,生活赋予房子灵气。粗算起来,从《蜗居》到《安家》,两部热播剧相隔11年,以房为媒,讲述着中国的房屋故事,也描写了中国人居住观念的变迁。围绕房子展开的婚姻、教育、职场等问题,让人们读懂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当越来越多人被房屋“锚定”日子、“捆绑”生活时,更需要警醒地认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一房一居的得失,而是安居背后的乐业、乐业背后的拼搏、拼搏背后的追求。安家,其实是对生活的经营,而不是对钢筋混凝土的执念。有阳光的客厅、有热气的厨房、有呼吸的卧室、有欢笑的家人,房屋才是有生命力的空间。

每套房子都有自己特定的住址,每个角落都有人们平凡的故事。电视剧《安家》的片尾曲唱到,“我只想慢慢收拾心爱的收藏,拼装成暖暖的橱窗,把治愈的荒凉写了很久的药方,定格成回家方向”,温暖的家永远在有光亮的地方;片头曲则唱到,“这里的People,都争做自己的Hero,为了机会绝对不等候,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们的骄傲”,努力拼搏的人才是最棒的英雄、最大的骄傲。房子无论在哪,无论是买的还是租的,房屋只是用来住的,生活才是本真的,毕竟我们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普通的房子千篇一律、有趣的生活万里挑一,我们,为生活加油吧!这正是:鸟自爱巢人爱家,幸福生活遍开花。

02国产剧为什么频现“奇葩妈妈”?

何娟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3-24

最近,电视连续剧《安家》和《完美关系》同档期播出。同是都市题材剧,一些剧情和角色也有相似之处。剧中的邦尼妈妈、房似锦妈妈就多次被网友“骂”上热搜。从撕碎女儿大学通知书,到压榨女儿接济儿子,再到当众扇女儿耳光,这样的母亲角色让不少观众恨得牙痒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有人说:国产电视剧里的“奇葩妈妈”多。加上此前《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妈妈、《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妈妈,观众对这一另类的母亲形象并不陌生。归纳剧情,不难发现这样几个相似点:女孩家境贫寒、独立自强,母亲宠爱儿子却对女儿索求无度,在这样亲子关系中女儿频频受伤。从个体困境切入社会议题,影视作品中的家庭关系刻画,促使人们反思“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独立女性”“啃老妈宝男”等社会现象。

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温柔、慈爱、勤劳、无私的母亲形象不同,“奇葩妈妈”的出现仿佛打破了人们对于母亲的“标准人设”。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剧情虽然看着很气人,但这确实是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出于陈旧观念和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局限,亲妈向女儿要钱帮儿子还债、逼女儿给弟弟买婚房的事件多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新闻。剧情之所以牵动观众情绪,除却演员的精彩演绎,恰恰说明故事情节击中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点。

相比于生活的琐碎,影视作品难免要通过夸张化的人物塑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创作意图。“狮子大开口”式要钱、恶语相加乃至暴力相向,剧集通过不断加码的情节强化戏剧冲突,或许是为了呈现家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作为受害者的母亲最终成为“重男轻女”的延续者,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令人气愤的母亲形象为女儿性格的自立自强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家庭关系紧张与事业成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增加着剧情的张力。当“逃离原生家庭”“女性独立自强”等问题被戏剧化表现形式一股脑地呈现出来时,剧本的现实关切一目了然。

第一个将“奇葩妈妈”搬上银幕的人,一定是细腻而敏锐的观察者。但在不少影视作品中,模式化、脸谱化的“奇葩妈妈”形象,雷同的故事呈现方式,难免让观众有了审美疲劳。为什么重男轻女的总是妈妈?为什么职场女性一定要碰上“吸血式”家庭?这样的追问背后,正是观众对于作品缺乏新意的不满。家庭有多种打开方式,母亲也不只有一种形象。正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元妮,既有基于重男轻女的生死抉择,亦有出于母爱本能的内疚、悔恨,那种人物的层次感与心理的复杂性至今仍能在看过电影的人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奇葩妈妈”与“新时代女性”、“被耗掉的女儿”与“被废掉的儿子”等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给观众以戏剧性有余而真实性不足的感觉。毕竟,个人奋斗获得成功未必与存在瑕疵的家人水火不容,成长中的烦恼也未必都要让“原生家庭”来背锅,“奇葩妈妈”在生活中更是少数。影视作品如果止于呈现简单的善恶是非判断,就很难全面深入地剖析社会问题。比起看到一个更比一个极端的案例,创作者对于“问题妈妈之所以成为问题妈妈”“困境中的女儿如何走出一条值得复制的突围之路”等问题的独特解读,才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人们面临着更多样的生活场景和价值选择,女性、母亲等群体更不应被标签简单定义。观众期待荧屏中的母亲群像更加多元、丰富、立体,也期待创作者通过丰富的个体遭遇去解读更多社会议题。如何提高作品的创造力、洞察力、想象力,无疑对编剧、导演和演员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正是:不入俗套才能高于现实,不落窠臼才能跳出范式。

03“大女主”或“玛丽苏”?“她题材”如何赢得口碑

李洪兴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4-08

最近在家吃饭时,看点什么电视节目,往往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我会推荐一些历史剧,而家人更喜欢看家庭剧,特别是“大女主”类型的剧集。其实,这并非一种偶然现象,有人统计,2021年女性题材的电视剧呈井喷趋势。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开去。

女性题材的影视剧,也被称为“她题材”,主要指以女性视角为故事和逻辑主线的作品。热播中的《不完美的她》,讲述了“矛盾的母爱”故事,引来不少关注与讨论,就是此类剧。据不完全统计,在2021年现有的待播剧中,女性题材占了13部,多数集中在都市、情感、职场、励志等方面。“她题材”一部又一部,红火的创作与市场值得思考。

抛开古装与现代的区别,“她题材”往往被认为有“大女主”系列与“玛丽苏”系列的明显分野,前者包裹着女性独立、励志的内核,后者贴上了女主角被“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标签。孰优孰劣,或许各有偏爱,但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的创作类型更加多元化,从“正青春”到“中生代”再到“老闺蜜”,从一个女主的“独角戏”到一群女主的“群生像”,人们能品出不同年龄段的味道,也能在人物脸谱中找到与己有关的靶点。

吊诡的是,我们发现,作品中有“可见的女人”,但也有“不可见的女性”。有人总结了“她题材”作品的演变:改革开放初期性别并不那么重要的拼搏者、男性视角下为爱而生的新职场女性、精英文化影响下的完美职业类型、事业与爱情杂糅的都市白领、斗争于新旧价值观的女性主义者。不管哪种类型,人们从中能看到故事里的“性别女”,而作品却未必呈现了独特的女性价值。更甚者,人们从一些电视剧中甚至看不到人物,只能读到宫斗、宅斗、婆媳斗、闺蜜斗,看到心机、算计、诡计。面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注重品质的观众,“她题材”不该被简单化、套路化、模式化。

“她题材”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关键还是要靠真诚与真实。有人说,想要写“她”,先要懂“她”。的确,不了解女性,就无法写好女性,更不能通过一部分人的想象来构造不真实的故事世界。无论古装剧还是现代剧,不管架空的故事还是现实的情景,都应该建立在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常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不了解“女性如何看自己”“女性如何看世界”,就很难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也很难感受她们眼中的真实世界,谈何立得住、站得稳、入人心。“她题材”的艺术创造,需要补上这样一堂课,那就是抛弃“想象”、迎接“真实”;远离“噱头”,拥抱“真诚”。

进一步地说,真正优秀的“她题材”作品,需要在时代中汲取养分。就说今年,新冠病毒肆虐,从病区救治一线到社区防控一线,从加班加点的流水线到夜以继日的科研战线,无数个“她”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展现了新时代的女性风采和巾帼力量,值得艺术书写。还是今年,脱贫攻坚要收官、全面小康要建成,从脱贫帮扶的干部到包村到户的党员,“巾帼脱贫行动”一直在路上,同样值得艺术讴歌。当然,人们想要的是风采、是精神、是力量,而不是什么庸俗的、添油加醋的编排,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劳动参与率高达70%,同时,61.3%的女性认为自我实现和目标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哲人说,“世界就是一本女人的书”。写好这本书,读懂这本书,这世间才能有一片“灿烂千阳”。

这正是:凤凰于飞传“甄嬛”,“知否知否”花开半,此处唱响“欢乐颂”,“那年花开月正圆”。“她剧”创作“前半生”,新剧旧集可探看?可探看!

04看了《我是余欢水》,你是否窥见了自己的生活?

张凡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4-22

最近,一部网络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引发了很多讨论。在电视剧动辄四五十集、甚至六七十集的今天,仅仅12集的《我是余欢水》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紧凑利落的节奏,准确到位的表演,再配以夸张荒诞的故事,让电视剧甫一开播,就受到了不少关注。而随着剧集不断推进,“人人都笑余欢水,人人皆是余欢水”的讨论,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部电视剧在戏剧性的夸张背后所包含的对现实人生的映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剧中的余欢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没有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是在来自家庭、职场、朋友等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得过且过地活着,身上满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后的胆小懦弱、退让隐忍。而这样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共情,可能正是因为,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以“余欢水式”的方式活着,但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面临“余欢水时刻”——它可能是因为忘记买牛奶这样的小事就引发的一场家庭争吵,也可能是因为要去接放学的孩子而无法兼顾工作的无奈选择……就像余欢水的扮演者郭京飞所言,“生活,没有那么多尽如人意,谁都可能是处在夹缝中的那个”。

创作者正是将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抉择、无力打捞了出来,切入生活的肌理,让剧集有着更为细腻的生活颗粒感,也在这种具象化的呈现中不断引发观众的共鸣。所以才会有一些观众在看了电视剧后,忍不住感叹:“是谁偷窥了我的生活?”

而看过《我是余欢水》的观众,除了对电视剧所呈现出的生活感同身受外,可能也会对其中渗透出的反讽印象深刻。《我是余欢水》是一部喜剧,但在嬉笑怒骂的外衣之下,它还有着批判现实的内核。跟随着创作者为余欢水设定的各种荒诞、逆袭、反转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种种滑稽的现象,也直面人性的弱点。家庭关系中的冷漠与失衡,社会对待“失败者”的态度,将余欢水包装成“抗癌斗士”背后的复杂利益,等等。善与恶、黑与白,通过幽默、荒诞的故事折射出的人生百态,让我们的笑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意味。

近年来,一些影视剧作品聚焦现实题材,但不少流于悬浮,《我是余欢水》虽然也有一些模式化、速成化的创作,但它试图以荒诞故事包裹现实精神,让观众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一个个切面,并在审视他人生活后多多少少生出自省的动力。

《我是余欢水》带给我们的第一重反思在于,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在电视剧最后一集,剧中的主要人物聚在一起,被迫讲出自己做过最阴暗的事情。而每个人也在对自己的剖白中勾勒出人生的轨迹,让观众看到或者因为一句谎言、或者因为一闪念的私心的行差踏错,会将一个人塑造成什么样子,会将一个人的人生推向怎样危险的边缘。

而另一重反思在于,如果能够重活一遍,我们又能活成什么样子?在电视剧结尾,余欢水到底是爱情事业双丰收、走上人生巅峰,还是一个人形单影只地离开,抑或是已经死去?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经历生死的余欢水,唯一笃定的是,自己要“重活一遍”。其实这也是抛给所有观众的一个问题,如果身处生活的夹缝之中,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换个活法?如果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是否依然会选择爱和善良?

当然,拨开内容层面上的表达,其实《我是余欢水》在创作上也是一种创新实践,代表着近年来网剧短剧集、精品化的创作尝试。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创新表达,也希望影视作品能以更丰富、更多样的形式演绎更好的故事。

这正是:

半生逆旅长太息,一朝改变得“逆袭”;

生活百味需体验,爱与勇气莫相弃。

05“隐秘的角落”,何以“乘风破浪”?

盛玉雷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7-01

说起最近的流行语,这几句话你应该不会陌生。

——“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

——“还要自我介绍,那这么多年我白混了。”“C位以作品而定,而不是以艺人而定。”

……

是的,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隐秘的角落》,从热门综艺到热播网剧,这几部作品承包了这段时间以来不少的话题度。在影视行业因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制作精良的剧集,还是独辟蹊径的舞台,都在向观众展示了一种可能,也给业界带来了一种启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从表面上看,两部作品“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综艺,一个是网剧;一个是选秀舞台,一个是悬疑剧场。但是,剖开作品的内核就会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都在于打破了中规中矩的刻板印象,以“另类小众”的方式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效果。谁说组女团就一定要吃“青春饭”?成熟美丽的姐姐一样可以“乘风破浪”。谁说推理悬疑是成年人的专属?小孩子的世界同样让人难以捉摸。“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思路,在给荧屏注入了一股新鲜感的同时,也让观众收获了久违的陌生感,可以说既“解馋”又“过瘾”。

如果只是延续“爽文”“爽剧”的套路,那么这样的作品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不会停留太久。之所以能从“隐秘的角落”变得“乘风破浪”,走红的关键在于作品所具有的现实关照性。世事百态,生活是最好的剧本,真实是最好的演员。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舞台上美丽如初的姐姐们,对应着“中年女演员”由来已久的讨论;剧集里心思缜密的孩子们,折射出“未成年人犯罪”这个沉重的话题。正如一名观众的观后感,“看的是热闹,品的是滋味”。

甚至不仅仅如此。传递的意蕴可以多维,理解的角度可以多样。《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除了年龄上的“看点”、表演时的“亮点”,那些或功成名就、或小有名气的女演员从头再来的勇气、战胜自我的决心更让人敬佩;《隐秘的角落》中,不只是紧张刺激的悬疑,少年面对世界的困顿和挣扎,单亲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影响,都在拷问着“我们与恶的距离”。在谈到这部网剧的类型定位时,制片人表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成长,第三才是悬疑。可以说,捕获大众目光的,不是类型化作品的猎奇,恰恰是源于现实中情感的共鸣、生活的共情、思考的共识。

只不过,纵然可以“乘风破浪”,万不可凭此“兴风作浪”。观众在欣赏两部作品打破传统“人设”的同时,也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中年女性不都是舞台上的姐姐那样“怼天怼地”,这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生活还有不小距离;少年心思也不是如剧里那般黯淡无望,灿烂明媚的阳光、童话故事的希望才是现实生活的主基调。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是中年历经沧桑的淡定从容,是童年健康成长的总结反思;让观众深以为然的,是“生活竟然也会这样”的认识,而不是“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标签。戏里戏外,人生百态。把握住生活的厚度,才能让影视作品有深度,进而产生热度。

再换个角度看,“姐姐”和“角落”的走红,也给影视娱乐行业以启示:最终能制胜的,不是噱头、不是炒作,而是实打实的“产品质量”。“秀”或许能赢得一时,但“内秀”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疫情期间即便暂时遇冷,但“猫冬”是避寒更是蓄力。更何况,公众对屏幕上节目有了更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精心打磨作品,用心发现规律,潜心沉淀经验,才能在回暖之时,找到更多机会,迎来更美绽放。

这正是:

自我介绍,一起爬山?

多年白混,还有机会!

06避免“雷剧”“神剧”,抗战题材如何拍出高水准?

刘 阳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8-1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一批优秀抗战题材重点影视作品将集中展播、展映,引导人民群众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不久前,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相关播出机构不得播出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推动抗战剧择优汰劣、正本清源,回应了观众的普遍呼声。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都是中国影视剧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风云儿女》《地道战》《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夜幕下的哈尔滨》等影视作品成为几代中国人难忘的记忆。进入新世纪,《太行山上》《亮剑》《彭德怀元帅》等影视作品用更加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富有深情地再现抗战历史、讴歌党和人民,得到观众高度评价。这些经典影视作品以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英勇壮举为创作土壤,再现了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传承和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一部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分析、市场检验的作品,是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品。观众对优秀抗战剧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期待是非常高的。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剧,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了解抗战历史的渠道,甚至成为人们进一步钻研历史、发现真知的钥匙。正因此,只有创作出尊重历史真实、具备艺术真实的优秀抗战剧,才能满足观众欣赏抗战剧的现实需求,进而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寻求民族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心。抗战剧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责任,引导人民群众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历史。

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增进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民族情感。不可否认,曾经一段时间,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情节离谱、趣味庸俗、审美粗糙的抗战“雷剧”,扰乱了抗战剧的创作和播出,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剧目或是罔顾历史事实,或是违背常识常理,或随意戏说解读历史,或过度娱乐胡编乱造。缺乏历史厚重感的抗战剧,极大地扰乱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清历史本源、正文艺视听,必须严把制作关、审核关、播放关,推动相关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播出,必须摒弃商业利益至上的浮躁心态,尊重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再现历史,真正沉下心来挖掘和展示抗战剧本身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优秀的电视剧中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更加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观众,激发民族自信自强的昂扬精神。

07一朵小红花,送给你我他

知励 | 人民日报评论 2021年1月6日

不知你是否看了抗癌题材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这部元旦档上映的电影,以两个抗癌家庭的故事为主线,用轻松搞笑而又不失温情的手法,思考和直面了人们的终极问题——如何在死亡面前更好地活下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却让人们看到抗癌群体的众生相。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也有着柴米油盐、聚会欢笑的平凡时刻,甚至病友追思会也选择以“cosplay”的形式举行。电影的题材足够沉重,但剧情设置却有着轻喜剧的色彩,让不少观众笑中带泪。这种讲述方式背后,隐藏着导演的善意与温情,也诉说着这样一个主旨:即便抗癌家庭群体正在经历艰难时刻,厄运也剥夺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中,生与死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友情、亲情、爱情,却总能让人找到温暖的松弛。命运浮沉,世事难料。年轻的生命虽然面临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威胁,但只要心有向往,“云朵的背后是阳光”;梦幻的年华虽然深陷荆棘,有人却穿过人山人海把手握紧,这是多么有力地支撑。珍惜每一个悸动的梦想,珍惜每一次勇敢的前往,“泥沙中也会有花朵绽放”。

当然,病痛面前,有乐观、积极,更有茫然、失落。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处在这样两个极端。韦一航整天“丧丧的”,看似自闭冷漠的他实则有着想爱而不敢爱的痛。而马小远则相信“人不管有病没病,有胆没胆,活的是个精气神儿”,她以少年特有的方式,在广场喷泉、高层楼梯间帮助韦一航实现到科罗拉多与喜马拉雅探险的梦想。他们的相遇,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果。而正是过程中真切体验到的种种滋味,如同鲜活的画笔,在韦一航手上画下一朵小红花,也在他原本黯淡的心里种下了希望、信念与勇气。正如片尾曲所唱,“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

近年来,抗癌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在国内外都不鲜见。女白领“柱子哥”将她的抗癌经历写成《向阳而生》,已故复旦大学博士于娟写下《此生未完成》,她们对生命的透彻理解,在对抗疾病时展现出来的乐观与坚强,令无数人动容。在知乎热帖“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中,获得高赞的一个回答是: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对人类这个有着敏锐感受力的物种来说,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本身一样重要。苦难如同一把锉刀,在疼痛中加速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人类或许无法战胜苦难,但即便被打得千疮百孔,只要还能感受到信念和爱,依然能保持人之为人的尊严,从而超越苦难。

韦一航在影片中抱怨,“上天就是这么不喜欢我,只要一见我过得舒坦一点,就立马把我的生活调成困难模式”。有观影者认为,文艺作品里的灾难与痛苦,似乎总比现实生活中的更猛烈。事实上,很多人或许不曾遇到罹患绝症的艰难处境,但谁的生活不曾经历过“困难模式”?当你觉得退无可退之时,与其纠结于苦楚的程度、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接受现实、积极面对、勇敢坚持,也能开辟出广阔天地。这才是每个人都可以送给自己的一朵小红花。

这正是:一朵小红花,送给你我他。风吹和雨打,绽放满天涯。

本文标题: 【2021最新作文素材 】|7部爆款影视剧,可以让作文得高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zuowen/1344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黎老师教小学作文|二年级作文· 《春天真美》黎老师教小学作文|二年级作文· 《放学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