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发布时间: 2023-11-11 02:0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呢?清末新政,简而言之一句话:清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被迫采取的一种自救行为,其目的是为...

应该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呢?

清末新政,简而言之一句话:清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被迫采取的一种自救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延续帝国的生存而不是为了打破现有格局。清末新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无论是在政治发展还是在军事发展上都存在投鼠忌器的行为。所以,清末新政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现有问题。


清末新政是一场失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行动

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终止于1911年,历时十年。历史上,但凡是新政,基本上都会夭折,除了两次最为优秀的新政,它们分别为:张居正新政、商鞅新政。而这两次新政之所以能够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支持或者大臣强悍。

至于清末新政,不用多说都明白: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公元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慈禧带着光绪皇帝跑路了,这对于满清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正打也打不过,不是割地赔款就是溜号跑路,大臣已经见怪不怪了。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是满清帝国耻辱的顶点------《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咬碎了牙恶狠狠地说:满清就是废物,《辛丑条约》一签订,整个中华都是外国佬的了。这么些年来,老师的表情历历在目,只不过,老师终究是说错了一点:满清虽然懦弱,可终究是有点骨气的,不多,只有一点点。

光绪帝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的保守派一改往常思路,不再退缩、不再胆怯,终于拿出了八旗子弟应有的气魄来,决心干一把大的,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来源。只不过,这骨气是有时效的,整整十年,历史再次向我们验证了:满清是多么的怂、多么的懦弱、多么的自私。

光绪二十七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认下,清末新政正式开启。具体过程如下:

经济上: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这是自元朝以来帝国第一次重视商业的发展。制定章程如下:《试办银行章程》、《商会章程》、《矿务章程》、《钦定大清商法》、《铁路简明章程》。三年后,颁布《清理财政命定办法六项》,对于地方财政、库府商银进行明确的商定,并在1910年实行首次编制的全国预算。听不懂没关系,简单概括下:重视商业、扶持商业、鼓励商业、政府财政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仅此而已。

教育上:光绪二十七年,将各省书院改成学堂,直隶各府改设中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张之洞,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暂停科举取士,兴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为留学生提供了政府保证。简单概括下:废科举、兴办新式教育、选拔新式人才。

政治上:政治上太过于复杂,如果一一列举,恐怕明天都写不完。简单概括下:撤出没有必要的政府官员、裁去没有必要的杂役、停止花钱捐官、设立学部、裁除国子监。

没错,这就是事实

清末新政看起来很了不起,看起来很伟大,只不过执政者或者掌权者忘了一件事:慈禧和保守派永远是不可控因素。

当初,他们可以义愤填膺的要求变法,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为八国联军抢了他们的宅子,欺辱他们的家室。可现在,他们也会义愤填膺的要求停止新政,因为,八国联军转一圈就走了,可是清末新政犹如一把刀子一样悬在自己的头顶上,时不时的就得割自己一下。

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商鞅成功了,是因为秦孝公百分百服从,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张居正变法成功了,是因为皇帝太小,皇后又是自己的相好(坊间传言),自己又掌控着帝国的全部实力。那问题来了,光绪皇帝有什么?凭什么指望光绪皇帝变法成功呢?要钱?在慈禧太后那,要军?在慈禧太后那,要官员,倒是在朝廷之上一抓一大把,可人家只听慈禧太后的呀。

于是,当变法越来越深入,大清帝国越来越富有生机的时候,慈禧猛地发现再这样下去自己将会受到利益损失。在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面前,慈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利益。

公元1908年,光绪帝卒;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卒;公元1912年,大清亡!

 

清末新政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不是强大国家,处处为清朝统治者留下可以钻的空子,注定失败。
这只不过是临死前的挣扎罢了,没什么用,治标不治本的行为,还是没法把清朝救活的。
我认为清末新政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时进行制度改革已经晚了,所以这种措施没有任何意义。

怎样评价清末新政?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对于清末新政应当客观地、从两方面评价:
1、积极影响:
(1)推动经济自由(最大自由)发展;
(2)中国法律现代化;
(3)政权机构现代化;
(4)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
(5)新学教育兴隆;
(6)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7)客观上促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增加人民负担,尤其是税收负担;
(2)致使北洋军阀崛起;
(3)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4)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强化国家封建机器;

各方评价:

1、“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林增平、肖致治《辛亥革命史》
2、“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3、“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地条件……”——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
(3)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4)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怎样去评价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新中国成立前影响最大的一场改革运动.它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封建愚昧的面貌.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各省广泛的创办大中小学校、图书馆,把先进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理念传播到了士绅官僚中间推进了立宪运动;政治上进行了新官制改革,设立了度支部、法部、学部等等新部门大大加强了政府的管理能力,也为后来建立责任内阁打下了基础.同时清政府全面改革法制,颁布《大清新刑律》等等法令,废除了封建落后的旧法,到1911年制定《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慈禧太后还下诏明确”商业立国“大力发展自由经济,创办现代化的农工商业.在农村施行自治(和现在一样),各省设咨议局(相当于现在的省人大)中央设咨议院(中央议会),为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军事上训练新式陆军,并派遣徐世昌在日俄战争后前往东北设立东北总督,向东北移民,大大加强了中国对东北的控制.1910年清廷重建海军.
  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清末新政,中国很有可能会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新政的失败用台湾大学教授的话来说多半是少数民族的局限性.孙中山就是靠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清朝的.还有就是慈溪的去世”使清朝失去了最能干的统治者“(一个英国教授的话),变法变得困难重重.

评析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是二十四朝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甲午战败,庚子暴乱,内政外交,大势已去;内则朝臣督抚庸懦无为;外则国门洞开,列强瓜分东南西北,

        在这一时刻,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进行了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革新、经济改革、文化变更、军事翻新等举凡国家大事都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大相径庭。可预备立宪期过长,内阁成立后满族室成员占据绝大多数,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这是时代发展之不可阻挡之潮流。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最核心的是政治改革。推行预备立宪,借此稳定人心,积累名望,以推行宪政的名义拉拢社会各阶级尤其是新兴德资产阶级改良派。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次就体现了三权分立,人人平等以及臣民权利等进步思想的宪法大纲。

其二颁布诸多法律,从法律形式上,第一次走向建立了近代社会的法律制度。

其三任用各方面人士凝聚人望并团结各派稳定统治。同时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选派满清贵族出国学习军事。其四裁撤旧式军队,编练新军,使军队走向近代化。

      政治改革一直慎之又慎,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阶层力量的变化,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目的,却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落后于结果,而使两者之间存在了脱节,必然有一方要出现新的变化。现有的改革注定不能满足各方,中国改革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张连起在其专著《清末新政史》中写道:有人认为它“在使中国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化工业民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清末新政推动经济自由的发展;使中国法律现代化;政权机构现代化;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新学教育兴隆,清朝贵族赴美,赴日留学;归国学生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壮大了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了大量的西学书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清末新政也增加人民负担,尤其是税收负担。还致使北洋军阀崛起;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写道“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地条件……”

      武昌新军一声枪响,清朝统治分崩离析、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末代帝溥仪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遂彻底告终。

如何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
(一)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必然性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支付巨额的赔款,被迫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意义 1. 进步意义。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3. 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三经验与教训 1. 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还缺乏军队的支持。 3. 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预备立宪"的上谕.以后,清政府连续颁布谕旨,推行新政.
清政府在经济方面宣称要奖励实业,令各省设立商会,并创立大清银行;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在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此外,还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戊戌变法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一下子实现了不少.当然,清政府并不是真心进行改革,不过是装点门面,以求维持残局.但是像废科举,兴学校等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方面起的作用,确实相当大.
而且新政中编练的新军许多在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宣传下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兴办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使许多主张君主立宪的立宪派开始另找出路,使清政府更加孤立.
本文标题: 应该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33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公元前3070年发生了什么曹操煮酒论英雄,如果是你,有没有更巧妙的回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