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普奥战争奥地利赢了会怎样

发布时间: 2023-10-12 10:0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6

普奥战争动员兵力,普奥战争影响如何,普奥战争,普奥战争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进行的战争,最终普...

如果普奥战争奥地利赢了会怎样

普奥战争动员兵力 普奥战争影响如何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进行的战争,最终普鲁士王国胜利,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成立,加速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普奥战争动员兵力

  普鲁士:500000名普鲁士及德意志同盟军300000名意军   奥地利:600000名奥地利及德意志同盟军   普鲁士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为了发动这场战争,作了周密准备:改组军队并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争取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   普军的后装枪(breech-loading rifles)使用方便,士兵可以在找掩护时上膛;奥军用前装枪(muzzle-loading rifles),上膛时却没有掩护,实力显而易见。普鲁士在各军团的动员和战略展开上利用了发达的铁路网和电报,因而始终比奥地利抢先一着。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上(从奥得河畔的布里格至易北河上的托尔高)在很短时间内就集结了约28万人,800门火炮。在战斗训练方面,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参谋长(老)毛奇将军(后来直接指挥作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想打一场速决战。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派出3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中将敌击溃。   奥地利因战争接连失利,实力减弱,期望依靠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等盟邦的援助来赢得这场战争。奥军准备以消极防御来延缓战争的进程,积聚力量,然后联合盟军共同粉碎普军。为实现这个计划,奥军所拥有的兵力约计30万人(连同盟军在内约为58.5万人)。奥军分为两个军团:南方军团(约8万人,对付意大利)和北方军团(后来得到1个萨克森军的加强。共计26.1万人,对付普鲁士)。由贝内德克将军统率的奥军北方军团主要负责掩护维也纳的远郊。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

三线作战

随着普军战略的展开,战争迅速升级。战争在三个战场上几乎同时展开,其中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波希米亚战场上,它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命运。

在南线的意大利战场上,奥地利和意大利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起初,意大利军队拥有数量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国王维克多一厄曼纽尔二世亲自率领军队,主动出击进攻由阿尔布特将军指挥的奥地利军队。

然而,在1866年6月24日在库斯托查发生的第一场战斗中,意大利军队竟然遭到了惨败,官兵四散,导致无力再战。

俾斯麦对自己的盟友缺乏战斗力感到非常恼火,但却无能为力。意军的惨败让普军无法实施同时进攻敌军两条战线的战略计划。

奥地利获得胜利后,并没有继续扩大攻势,而是放弃了威尼斯,只留下少量兵力驻守,并迅速将大部分兵力调回多瑙河沿线,为北线作战提供支援。

在西线的德意志战场上,普鲁士军队对奥地利阵营中的几个成员国进行了进攻。宣战后,普军迅速进军奥地利的盟友汉诺威、黑森-卡塞尔和萨克森等邻国。

在普军强大的压力下,这些国家的军队不断后退。萨克森军队被迫撤退到摩拉维亚地区,并在那里与奥地利军队会合,加入了由贝奈德克将军指挥的北方军团。

1866年6月27日,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率领5万多普军进军朗根萨尔察附近,大败汉诺威军队,随后包围了汉诺威城。

1866年6月29日,汉诺威国王奥格尔格宣布投降。随后,在7月初,法尔肯施泰因率军南下,准备先占领法兰克福,然后进军巴登和符腾堡。

在北线的波希米亚战场上,普军发起了主要的进攻。毛奇将军最初下令三个军团向东移动:第一军团向尼斯河以东推进,第二军团进入格尔利次以东地区,易北河军团沿着易北河南移,向第一军团右翼靠拢。

1866年在德累斯顿,易北河军团与第一军团汇合。此时,毛奇得知奥军正朝着摩拉维亚向西北边境进军,他立即命令第二军团翻越苏台德山脉,向西南突击。

第一军团和易北河军团则沿着厄尔士山脉的狭路前进,向山南进军。这样,普军形成了夹击的攻势,分进合击,首先消灭了贝奈德克指挥的奥地利主力军,然后直取维也纳。

波希米亚战场上的战斗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普军的胜利使奥地利无法抵挡普军的进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结局。

战争后期

1866年6月25日,普军按命令前进。 两路大军都是因为不知道奥军的具体位置而摸索前进,由于指挥员无法协调,跋山涉水,行动相当缓慢。

这时,正在向西北方向进军的奥军,如果能利用普军行军困难之机,保卫山南险要,本来有信心各个击破普通军队。 

很遗憾,本尼德将军不是聪明的战略家。 因为他白白错过了机会,普军顺利地通过了山地,进入了山南地区。 

1866年6月26日,进入山南的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在伊塞尔河西侧与奥军阿尔贝托将军率领的2个军队相遇。

阿尔贝托不敢固守伊泽尔河,在没有严重战斗的情况下撤出该地区,自行向东南方向撤退。 易北河军团抓住好机会,乘胜追击。

此时,普军第二军团还在翻山越岭,艰苦推进。同一天,6月26日,贝内多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共计6军28万多人,抵达易北川上游的亚罗梅尔希以西地带。

他看到他在那里等着,就在普鲁士的两路大军之间选择了一条路,准备集中力量打击。

第二天,奥军主力的一部分与普军的第2军团相遇,但败给了行军疲劳的普军。 本尼多克得知警戒部队受到打击后,打算将部队向西撤退,将其全部兵力集中在波希米亚境内,选其一进行打击。 

你可以看到,撤退的结果只是军心浮动,体力消耗。 那个西侧也正好陷入困境。 阿尔贝托在伊泽尔河失利后,追击的普军一步步被逼入绝境。 东线的普军第2军团在击败奥军警戒部队后,也一步步跟进,咄咄逼人。

这样,奥军突然失去了主导权,处于普军两路部队的夹击之中。 

1866年6月30日,贝内德率领奥军主力向东南撤退,在逃避普军钳形攻势的7月1日晚,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河畔,位于格尼格雷茨和萨德瓦之间的高地。

本尼迪克特面临着危机,1866年7月3日南渡易北河,决心经由帕尔德比采向南撤退,此后徐图防范对策。 

但是他还没赶上南方的撤退,决定性的萨德巴会战开始了。

在当时的战况发展中,普军也显得相当混乱。各军团分别进攻,缺少协同配合,有的已经失去统一指挥,一时竟摸不清奥军撤退的方向。

他们大都以为奥军必定向南撤退,经由帕尔杜比策回守维也纳。而实际上,奥军因为南翼被堵,只有向东开进。由于普军统帅部未能及时掌握情况,普军官兵因连续行军作战而疲惫不堪,加上第1、第2两个军团以及奥军一些部队互相混杂在一起,统帅部也就一时无法进行指挥和调整,以致未能组织有效的战术追击,使奥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萨多瓦决战以普军的大胜而结束了。奥军的伤亡和被俘人员虽然达4.5万余人,但总司令贝奈德克仍率主力约15万余人安全地撤退了。普军在作战中的伤亡,总共约达1万人。

但是,经此一役,战争中的命运也就最后决定了,奥地利已经无力再战。

1866年7月5日,由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请求,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当时,普军是有能力继续进攻的。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普王威廉和他的将领们,都要求继续进军,攻占维也纳,彻底击溃奥地利。

然而,头脑清醒的俾斯麦却有政治远见,他担心战争一旦拖延,将引起法国的干涉,或者在被击溃的奥地利境内发生革命,从而使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计划毁于一旦,因而力主谈和。

他认为,如果过分地伤害奥地利人的感情,迫使他们孤注一掷,甚至铤而走险,那么,在未来必将来临的普法战争中,将不能争得奥地利的中立,对普鲁士很为不利。

因此,他力排众议,主张立即缔约,甚至对国王以辞职相威胁。普王威廉一世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让步。

1866年7月22日,普奥双方代表在尼科尔斯堡进行谈判;26日,签订《尼科尔斯堡预备和约》。

为了避免法国或俄国干预战争,俾斯麦劝谕威廉一世迅速跟奥地利议和,不急于求成。奥军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

1866年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普奥战争结束。

和约规定:德意志联邦议会解散,奥地利完全退出旧的北德意志联邦。而普鲁士则有权建立以它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奥地利把它对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管理权全部让给普鲁士,并向普鲁士偿付一笔大的赔款;同时,奥地利还把威尼斯割让给意大利。

普奥战争

三线作战

随着普鲁士战略的完成,双方开始交火,战争进展迅速。然而,整个战争几乎同时在三个战场上进行,决定性的战斗行动发生在波希米亚战场上,决定了战争的命运。

南线意大利战场,奥意两军交锋。从战争一开始,局势就对奥地利有利。本来,意大利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军队。它由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国王亲自率领,主动向阿尔伯特将军率领的奥军发起进攻。

然而,1866年6月24日,两军在库斯托查的第一次交战中,意军惨败,官兵四散逃窜,无力再战。俾斯麦对盟友战力不足十分恼火,但也无能为力。意大利军队的惨败,阻止了普鲁士军队迫使敌人两线作战的战略计划的实现。奥军在意大利取得胜利后,并没有继续发展攻势。而是放弃了威尼斯,只留下少量部队驻守,并迅速将大部分部队调回多瑙河,以支援北部战场情况紧急的情况。

在西线德军战场上,普鲁士军队对奥地利阵营的部分成员发起了进攻。宣战后,普鲁士军队迅速开进奥地利的盟友汉诺威、黑森-加塞尔和萨克森等邻国。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普鲁士军队的强大威力下节节败退。

撒克逊军队被迫撤退到摩拉维亚,在那里与奥地利军队会合,并加入了本尼德克将军指挥的北方军团。 1866年6月27日,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率领5万多普鲁士军队开赴朗根萨尔察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围攻汉诺威城。 1866年6月29日,汉诺威国王奥格格宣布投降。随后,7月初,法尔肯施泰因率军南下,准备先占领法兰克福,再向巴登和符腾堡进军。

在北线波西米亚战场上,普鲁士人发起了主攻。起初,毛奇命令3个集团军向东推进:第1集团军向内斯河以东推进,第2集团军向格尔利茨以东推进,易北集团军沿易北河向第1集团军移动右侧推进更近。 1866年在德累斯顿,易北河军与第一军合并。

此时,毛奇得知奥军正从摩拉维亚向西北边境挺进,当机立断,命令第2集团军越过苏台德山脉,返回师部向西南方向猛进;行过二氏山脉的险阻,向山的南边行进。就这样,普鲁士军队形成了钳形攻势,分兵合击,先消灭了以贝尼德克为首的奥军主力,然后直奔维也纳。

战争后期

6月25日,普鲁士人按照命令向前推进。两支军队都在摸索着前进,因为不知道奥军的具体位置,指挥也无法协调。所以,在翻山越岭的时候,经过山口的时候,他们的动作都是相当缓慢的。

此时,如果向西北行进的奥军能够趁着普军行军困难,把守山南的隘口,完全有可能将普军一一击溃。遗憾的是,本尼德克将军并非高明的战略家,他白白错失良机,致使普鲁士军队顺利翻山越岭进入山南地区。

1866年6月26日,进入山南的普鲁士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在伊塞尔河西侧与奥地利将军阿尔伯特率领的两军相遇。阿尔伯特不敢坚守伊泽尔河,没有大战就撤出该地区,主动向东南方向撤退。易北军抓住机会,乘胜追击。此时,普鲁士陆军第2集团军还在翻山越岭地奋力挺进。

同一天,也就是6月26日,以贝尼德克为首的奥军主力6个军共计28万余人,已经抵达易北河上游的雅罗梅赫以西地区。他在那里观望,试图在普鲁士两军之间选择一条路,准备集中进攻。

次日,奥军主力遭遇普军第2集团军,被行军疲惫的普军击败。贝内德克得知安全部队遭到袭击后,命令部队向西撤退,打算将全部兵力集中在波希米亚,然后从两者中选其一进行打击。

可见,撤退的后果只能是军心波动,体力消耗殆尽。它的西侧恰好在这个时候遇到了麻烦。阿尔伯特在伊塞尔河战败后,追击的普鲁士军队步步推进;东线的普鲁士第2集团军在击溃奥地利安全部队后,也步步跟进,气势汹汹。如此一来,奥军立刻失去了主动权,处于普军两路部队的夹击之中。

1866年6月30日,本尼德克率领奥军主力向东南方向撤退,以躲避普鲁士军队的夹击; 7月1日夜,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位于肯尼格雷茨和萨多瓦之间的高地上。贝尼德克见势危急,决定于7月3日南下渡易北河,取道帕尔杜比采向南撤退,再筹划抵抗。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向南撤退,决定性的萨多瓦战役就打响了。

在当时的战事发展中,普鲁士军队也显得相当混乱。各军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有的已经失去了统一指挥,一时间搞不清楚奥军撤退的方向。他大多数人认为奥军必须向南撤退,经帕尔杜比采返回维也纳。

事实上,由于南翼受阻,奥军不得不东进。由于普鲁士最高统帅部未能及时掌握情况,普军官兵因连续行军和战斗而疲惫不堪。再加上第1、第2军团和奥军的部分部队混杂在一起,高层暂时无法指挥。和调整,使其未能组织有效的战术追击,从而使奥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

萨多瓦决战以普鲁士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终。尽管奥军伤亡和被俘人数达45000余人,但总司令本尼德克仍率领主力约15万人安全撤退。普鲁士人在战斗中总共伤亡约10,000人。不过,经过这一战,战争的命运终于定了下来,奥地利已经无力再战了。

1866年7月5日,应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请求,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进行了干预。当时,普鲁士军队有能力继续进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威廉王子和他的将领们都要求继续进军,攻占维也纳,彻底打败奥地利。

不过,头脑清醒的俾斯麦却很有政治远见。他担心战争拖延会导致法国介入或战败的奥地利发生革命,破坏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计划,因此极力主张和谈。他认为,如果过分伤害奥地利人的感情,逼迫他将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甚至冒险,那么奥地利将无法在即将到来的佛朗哥中赢得奥地利的中立地位- 普鲁士战争,这将对普鲁士非常不利。

因此,他反对所有意见,主张立即签订条约,甚至以辞职威胁国王。威廉王子一世权衡利弊后最终让步。 7月22日,浦奥双方代表在尼科尔斯堡举行谈判; 7月26日,《尼科尔斯堡预备和约》签约。

俾斯麦为了避免法国或俄罗斯介入战争,建议威廉一世尽快与奥地利议和,不要急于求成。奥地利军队接受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解。 1866年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普奥战争结束。

和约规定,德意志联邦议院解散,奥地利彻底退出旧北德意志联邦。另一方面,普鲁士有权建立以它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奥地利将其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所有经营权让与普鲁士,并向普鲁士支付大笔赔款;将威尼斯割让给意大利。

什么是普奥战争?

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奥大战又称七国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而进行的王朝战争。普鲁士的胜利为其最终统一德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战争的结局也改变了德意志的内部面貌。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众多邦国之中,奥地利历来居于领导地位。1848年3月,德意志联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预备会议。会上,对以谁为核心组成统一的德国问题,出现了两种意见:多数代表主张,应由奥地利领导,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称“大德意志派”;少数代表认为,应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称“小德意志派”。此外,也有若干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主张,在德意志境内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共和国。各派都固执己见,不肯妥协。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两个大邦国即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则变得更加尖锐和公开化。于是,王朝战争成为德国统一之路。

1861年1月,普王威廉一世登上宝座。他为了实现兼并全德的目的,立即扩充军备。同时,任命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罗恩为军政部长,毛奇为总参谋长,着手进行军事改革。1862年,又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这一任命,标志着普鲁士加快走上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之路。俾斯麦竭力推行“铁血政策”。他认为,要解决德意志民族矛盾,只有用铁和血。

普鲁士经过全面战争准备,到1866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寻找战争借口。6月14日,德意志联邦议会以9比6的票数通过了反对普鲁士的方案。俾斯麦立即授权普鲁士公使声明:联邦议会无权以这种方式对待它的成员,并坚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同时,向萨克森国王、汉诺威国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接受普鲁士提出的《联邦改革纲要》,并且允许普军自由通过他们的国土。这些,都遭到上述国王的拒绝。至此,任何外交谈判都已无济于事。6月17日,奥地利首先发表宣战书;18日,普鲁士接着对奥宣战;20日,意大利按照意普盟约对奥宣战。普奥大战终于在俾斯麦的策划之中揭开了序幕。

普鲁士方面,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为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他根据自己领导制定的作战计划,利用先进的铁路运输线实施战略输送,使用先进的电报手段进行统一指挥,从而克服了远距离机动所带来的困难,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25万余兵力和800门火炮集结到了萨克森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使之在宽约420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集结和展开。整个战争行动在南、西、北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北线波希米亚为主战场,它决定着整个战争的命运。

南线意大利战场由奥意军队交锋。战事一开始,形势就对奥地利有利。本来,意大利拥有一支人数颇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它由国王维克多—厄曼纽尔二世亲自统率,主动向阿尔布特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出击。可是,6月24日两军在库斯托查发生的第一次会战中,意军竟被打得惨败,以致达到无力再战的程度。俾斯麦对自己的盟军如此缺乏战斗力感到十分恼火,但却无可奈何。意军的惨败使普军迫敌两线作战的战略计划不能实现。

西线德意志战场,由普鲁士军队与奥地利阵营中的一些成员国交战。宣战后,普军迅速开进了奥地利的盟邦汉诺威、萨克森等毗邻国家。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普军的强大威势下节节后退。

北线波希米亚战场由普军发起主要突击。起初,毛奇令3个军团向东移动:第一军团向尼斯河以东地区挺进,第二军团进至格尔利茨以东地区,易北河军团则沿易北河南移,向第一军团右翼靠拢。6月22日,易北河军团占领了德累斯顿,随后即与第一军团会合。这时,毛奇得知奥军正由摩拉维亚向西北方向边境开进,于是当机立断,命令第二军团翻越苏台德山脉回师向西南突进,第一军团和易北河里军团则沿厄尔土山脉的隘路行进,向山南进军。这样,普军构成钳形攻势,分进合击,首先消灭贝奈德克将军统率的奥军主力,然后直取维也纳。

6月25日,普军按命令向前开进。普军顺利地通过了山地,进入到山南地区。

6月26日,贝奈德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共6个军28万余人,进至亚罗默希以西地带,企图在两路普军之间选其一路,集中兵力予以打击。6月30日,贝奈德克率奥军主力向东南退却,以逃避普军的钳形攻势。7月1日夜间,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凯尼格列茨与萨多瓦之间的高地上。贝奈德克服见形势危急,决心在7月3日向南渡过易北河,经由帕尔杜比策向南撤退。然而,还来不及南撤,决定性的萨多瓦会战打响了。

1866年7月3日,普奥两军相会在柯尼希格莱茨附近的萨多瓦村。于是,爆发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会战。当地集结的奥方兵力约23.8万,普方兵力为29.1万,上午8时,普军第一军团自西向东对奥军发起了正面攻击。由于地形有利和炮兵的有效支援,奥军很快挡住了普军的进攻,并且展开了攻击。第一军团随之陷入危急之中,卡尔亲王极为恐慌,曾要求派预备队支援第一军团战斗,还建议第二军团立即投入交战。然而,毛奇对于自己的部署却信心十足,他拒绝改变原计划。事实上,毛奇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之所以用第一军团去作正面攻击,是要以此吸引和牵制奥军主力,而以易北河军团和第二军团攻击敌军的两侧和后方,实行南北夹击。只要奥军在第一军团正面投入的兵力越多,战斗的时间越长,普军的两面夹击就越容易成功,胜利的把握就越大。战斗发展果然如此,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二军团趁奥军主力不断向普军第一军团反击之机,迅速前进至奥军翼侧,勇猛发起攻击,很快突入奥军防御阵地,使奥军措手不及,整个阵线面临崩溃。

萨多瓦决战,以普军的胜利而告终。此役决定了战争的命运,奥地利军队已无力再战。7月22日,普奥双方在尼科尔斯堡进行谈判;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至此结束。

普鲁士对普奥大战的胜利,是其统一德国的关键。战争结局改变了德意志的内部面貌。取得普奥大战胜利的普鲁士军队为欧洲近代史谱写了外线、速决的进攻战这一重要篇章。普军获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来说,普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普鲁士新国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竭力推行“铁血政策”,把统一德国的事业摆在其政治措施的首位。从军事上来说,首先,普鲁士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战争爆发前,普军在总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都比奥军略胜一筹。其次,普鲁士重用了一位高明的统帅。毛奇将军作为普军的总参谋长,担任了普军作战指挥的实际统帅,成功地确定了战前计划、战略部署以及战略决心。再次,普军利用了现代铁路交通和通信工具,在战争中成功地实施了机动和正确及时而不间断的指挥。

本文标题: 如果普奥战争奥地利赢了会怎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3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古代中国不怕文化入侵,甚至主动吸收西域乃至西方文化,并不担心影响本国文化纯洁性秦始皇会带文武百官和几十万军队巡游天下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