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衣冠南渡之时,侨姓门阀是如何压倒南方地头蛇,主导东晋政局的

发布时间: 2023-10-12 00:0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唐朝京城周边的四大家族是不是崔,王,卢,谢啊?唐中期,自魏晋传承的门阀制度尚未消除,崔卢王谢四大家族,崔氏居首.是,一首诗,旧时...

东晋衣冠南渡之时,侨姓门阀是如何压倒南方地头蛇,主导东晋政局的

唐朝京城周边的四大家族是不是崔,王,卢,谢啊?

唐中期,自魏晋传承的门阀制度尚未消除,崔卢王谢四大家族,崔氏居首.
是,一首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海四大旺族 崔卢王谢 有旧时王谢家之美寓
不是,唐朝京城周围的大族是韦裴柳薛杨杜六姓。这些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初唐权势很大,崔卢李郑王是山东士族,显赫于北魏末期和东西魏,河阴之变后丧失逐鹿天下的大权,但仍是山东有影响力的大族,唐初被打压,得不到重用,但家风门第仍在,安史之乱后凭借家学优势获得大量入仕中央机会,不过中晚唐的中央影响力有限,藩镇割据很严重。王谢袁萧是东晋南朝的四大侨姓,都是衣冠南渡时期从河南一带迁往江东的大族,其中王谢是东晋显族,并且一直繁荣到南朝,不过南朝之后失去了高门位置

东晋时期的门阀在发展中有什么问题,为何最后会没落?

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地主阶级发展的最高峰,但受当时北方中国五胡乱华的影响,北方残留的士族阶层已不复西晋时期的荣光。而''衣冠南渡''后的整个南朝时期,士族却仍能在维持自身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同时,甚至还有所发展,最终在东晋时期达到了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最高峰。

然而,顶点的到达也意味着终点的开始,自此之后整个南朝的士族地主阶级开始飞快地滑向衰落的深渊(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反而顽强地坚持到了唐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南方花花世界里发生在这些花花太岁身上的故事。

一、顶峰的辉煌,东晋王朝的士族。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乐土在中国南方(南朝),而在南方的五个偏安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中,其士族的最顶峰在东晋时期。

这是因为一方面,整个东晋王朝就是以北方南迁的士族为主导而建立的,其实质就是北方士族通过与南方本土士族达成政治妥协的产物,至于皇帝不过是士族手中的政治招牌而已。而在皇帝、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三方政治势力中,又是以北方流亡士族为绝对主导的。

在东晋初期著名的''王与司马共天下''说的就是北方流亡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甚至细究下来,掌握朝廷实际权力的的王氏,是''王替司马坐天下''。士族尤其是北方流亡士族的势力在东晋王朝达到了顶峰。

究其原因,除了东晋王朝本身就是士族(尤其是北方士族)手中外,也与士族阶级自身在当时过硬的政治、军事素质有莫大的关系。要知道,当时北方中国已是五胡横行的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走马灯一般,但不论是谁,都对南方汉人的最后乐土垂涎欲滴。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时候的当权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就不能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缓和东晋政权内三方政治势力的矛盾,秉持汉族人不打汉族人的大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枪口一致对外。

而没有过硬的军事素养,难道仅仅凭借士族的几下玄学清谈、儒雅风度,就能靠打嘴炮就把这些北方自打出了娘胎就开始挽弓策马、勇猛剽悍的狼族汉子,打的相持几十年使他们始终无法策马南渡?!可以说正是王、谢两家的政治、军事素质,撑起了整个士族地主阶级的脊梁。

二、自甘堕落,终成黄花。

然而,作为一个统治阶级,巨大的权力必然带来巨大的腐蚀。士族阶级在南渡初期的热血奋斗很快随着自己统治地位的稳固,而逐渐腐朽没落,只为我们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一个个荒唐可笑的段子。没有王、谢的治国之才,有的只是熏衣剃面、涂脂抹粉。

作为一群老爷们他们活的可比现在模特还光彩照人(字面意思)。而真正老爷们该干的事情,不说骑马打仗、上阵杀敌,就是出个门都得坐车坐轿,走路都需要奴婢搀扶。建康县令王复看见马的嘶叫,就吓得面如土色,说这明明就是老虎嘛!怎么能称作是马呢!

有钱人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韭菜能理解的。在当时,士族在政治上垄断清闲高位,在经济上占尽丰美膏腴之地,庄园别墅鳞次栉比。享受着巨大的物质财富,那个时代又没有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再投资扩大再生产,有钱了不知道怎么花当然就如同现在的煤老板暴发户一样,疯狂消费奢饰品了。

三、辉煌之后的隐忧。

士族地主阶级的上述行为除了有钱烧的之外,还有一个他们打死也不会承认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不论他们是否愿意,寒门庶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政府内的实际权力开始逐步向这些庶族地主阶级转移。

其实这一现象自东晋政权建立不久就已经产生了苗头。晋元帝司马睿不甘心大权尽落入王氏(北方士族)之手,在朝廷内排挤王导的同时,开始重用刁协、刘、周、戴渊等人组成自己的执政团队。值得玩味的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出身于寒门庶族。

后来王敦起兵打着就是''诛''的政治口号,这当然反映出东晋初期士族集团与皇权的激烈矛盾。但其中寒门庶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绝对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王敦的主要矛头当然是意图加强皇权的司马睿,但那些作为皇帝的忠实爪牙的庶族臣子,身为士族代表的的王敦也是恨得牙根直痒痒。

在建康城破后,刁协就被王敦所杀,而刘隗则腿脚快投奔了北方。也算是士族地主阶级第一次对尚处于萌芽期的庶族地主阶级施以颜色。

然而,弱小的终将走向强大,庶族地主的上升不是腐朽没落的士族集团所能阻挡的。当东晋灭亡后,当起于草莽的寒门皇帝(如刘裕)越来越依赖于庶族集团处理政务、抗击北虏、加强皇权时,士族集团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政权所边缘化,逐步退出王朝的政治舞台。

另一方面庶族集团也在帮助皇帝加强皇权,削弱士族集团过程中不断被其重用,从而掌握权柄走上了王朝的政治舞台。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庶族地主阶级的时代即将到来。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世族经济,联系东汉的庄园地主豪强势力,再联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松动;
宋代士绅经济以后,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门阀士族没有成长起来时,时代属于汉朝。
门阀士族早已发育壮大后,时代属于晋朝。
只有中间的成长道路,才属于三国。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对门阀士族的真正绝杀,来自黄巢之乱。
当维系社交关系的人都大半被杀之后,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乱中,门阀士族的谱牒也丢了。没有谱牒,活下来的人都成了个体。社交网络,断的一干二净
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
表面上,他们败给了黄巢的屠刀。
实际上,他们败给时代的进程。
归根结底,门阀士族在晚唐的社交关系,是寄生于朝廷的躯体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加上社会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们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样,在乱世中重振家业。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崔卢李郑,王谢袁萧,顾陆朱张 什么意思

  错了。
  不是崔卢李郑,是‘崔卢王郑’。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太原王、荥阳郑,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大的门阀氏族。具体的说,这几个都是属于山东氏族集团(崤山以东),比北方另一个氏族集团‘关陇集团’门第要更高。关陇集团兴起是北周灭北齐之后的事了(山东氏族基本上是北齐境内),赵郡李陇西李是唐朝之后才凭借政治势力盖过山东氏族的——然而世人并不买账,在氏族眼里崔卢王郑依然是头等氏族、门第依然高过李唐宗室

  王谢袁萧是东晋南朝的氏族的最高门第,是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后在南方的高第(也就是说都是侨姓)。分别是琅琊王(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不是北方的太原王氏)、陈郡谢、陈郡袁、兰陵萧;然而侯景之乱后四家(其实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南朝的侨姓大家)都破败了,陈为隋所灭后就基本灭迹了

  而顾陆朱张则是南方氏族,基本上就是孙策孙权的江东氏族集团一脉
本文标题: 东晋衣冠南渡之时,侨姓门阀是如何压倒南方地头蛇,主导东晋政局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3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哪个伟人属猴为什么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夯土、包砖城墙,而欧洲发展出了石砌的城墙,这是否是中国建成了万里长城的原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