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正史体裁为何皆为纪传体而非其他

发布时间: 2023-10-08 12:00: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除了史记汉书以外的22部正史都采用了什么的体制?中国古代正史共分为24史,其中除了史记、汉书采用纪传体的体制之外,其它22部正史...

历代正史体裁为何皆为纪传体而非其他

除了史记汉书以外的22部正史都采用了什么的体制?

中国古代正史共分为24史,其中除了史记、汉书采用纪传体的体制之外,其它22部正史多采用了纯正史体的体制。纯正史体系是指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史书体制,没有采用纪传体中所包含的人物传记形式。具体来说,纯正史体系包括以下特点:

1. 采用年代或历史事件为纲,按年序或事件序和章节序,由上至下、由前至后书写。

2. 史书中主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相对较少。

3. 以官制和官名为主要记载内容,社会历史和文化史的内容相对较少。

4. 用较为正规的文学语言进行书写,意在准确、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

纯正史体制的史书在编写和叙述方式上与纪传体的史书有明显区别,但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例如《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这些史书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除了《史记》和《汉书》采用的编年体制外,22部正史都采用了纪传体制。纪传体制是古代中国正史的一种体制,以编写到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为主线,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是作为背景和衬托来记述。其中,“纪”是按时间顺序纪录历史事件,而“传”是叙述人物的传记。在纪传体制的基础上,为了加强正史的实用性,后世的历史学家也进一步发展了许多辅助性的史籍,例如地理志、官制表、年表等,以更好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史记》和《汉书》以外的22部正史都采用了官修体制。官修体制是指在政府主持下进行史书撰写和编修的制度。在官修体制下,历史编纂工作由官方机构组织,编史人员主要由官僚中选举,并享有特殊待遇。编纂历史的目的在于为政治家们提供政治和法律方面的经验,作为治国的参考依据。官修史书的撰写严格把控史书的质量和真实性,那些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编纂过程中会遭到改动或删除,以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而且,官修史书所呈现的内容都遵循了严谨、规范的写作和组织体系。
除了《史记》和《汉书》采用"纪传体"外,其余的22部正史都采用了"十二本纪"的体制。

"十二本纪"即指对一段历史时期按年度编写的条目,每一年度的条目都分为三个部分:本纪、志、传。其中,本纪是对该年度的皇帝及其政绩的纪录,志则是对该年度的地理、天文、礼仪等方面的纪录,传则是对该年度重要人物事迹的纪录。这种体制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最终被正式定型,成为了中国历史书写的标准体制之一。
亲,你好哦,古代中国的正史是指20部历史性文献,包括《史记》和《汉书》。除了《史记》和《汉书》以外,还有22部编年史、纪传体史书,这些书被统称为杂史。
这22部杂史的体制一般采用的是“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体制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 编年体:通常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按年月日记载史实、事件,没有明显人物主次,注重事实的描述。
2.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着重描述史实和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其性格、才能、功过等。
这22部杂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中国古代的史书都是纪传体的吗?

对历史的记录这一方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匹敌中国!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甚至还专门设置了史官这个官职,专门负责历史的收集和历史的编撰。从殷商开始直至近现代,数千年间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这浩如烟海的史书内容上至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下至民间百态和社会史实,内容丰富无比!

话说回来,咱们再说到这些史书的时候,总是会提到“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词汇,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编年体

所谓编年体指的是以时间为线索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编年体体裁的史书核心是时间,以年、月、日甚至时辰为单位来叙述历史事件。编年体的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这样更容易反映出时间段相近的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编年体的优势在于易于展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能够方便的理清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其缺点也很明显,编年体史书难以记载那些时间不明的历史事件。故而编年体史书多用于记载那些时间点明确的历史政治事件,而诸如经济情况、风俗习惯等时间观念模糊的史料体裁编年体则是较少收录。

以编年体为体例的史书主要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二、纪传(zhuàn)体

所谓纪传体指的是以人物为主体,通过叙述与人物相关的活动(立传记)来反应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的优点在于可以记录更多的史料,而且方便记载那些不能按照时间轴编排的历史,此外纪传体由于是以人物为主体叙事,这使得纪传体体例的史书能够收录更多的历史人物。纪传体也存在着缺点,那就是很难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是以人为主体,非常容易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纪传体以人为中心,却又对人的身份等级有着极为严格的规范!皇帝的传记被称作“纪”,皇帝之下的人的传记称作“传(zhuàn)”,非正统王朝的人物的传记称作“载记”,地方风俗、经济、人文等一系列非人物传记被称作“志”。

纪传体史书首创者便是汉朝的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开创了先河。自那之后,各朝各代官方撰写的史书均采用纪传体体例编写!我们古代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均是采用纪传体体例编写的!

三、国别体

国别体就看这个国字,我想各位可能就已经猜个大概了!

没错!国别体就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的史书多是记录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再早的时期的事,因为在那一时期中原大地上国家诸多,这才能够分国记事。

最早的国别体著作是《国语》,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史官左丘明撰写而成的,《国语》一共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多个国家,一共跨越400多年的历史。

除了《国语》之外,还有著名的《战国策》也是采用国别体体例撰写而成的,战国策一共记录了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等一共12个国家的历史,时间跨度从前490年智伯灭范氏开始,到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结束。

以上就是关于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的一些介绍了,除此以外,还有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这些历史体例。其实,一部史书并非局限于一个体例,往往是多个体例兼具,比如说文中提到的《史记》就兼具纪传体、通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史书中获益良多。
史书体例,主要有五种:(1)编年体 (2)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 (4)国别体: (5)断代体
以上五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国别体。

为啥中国的正史几乎都是纪传体呢

编年体常常比较零散,在跨越时间比较长的政治事件及其影响的叙述上有重大缺陷,而纪传体在单个人物的纪传里仍然是编年形式。可以说是保留了编年体的优点,又能够以人物为脉络,于是有独特的优势去展示政治历史事件的持续性影响。我认为官修正史使用这种体裁确实是经过了考量的。
受太史公的影响,后世多为纪传体,之前也有编年体和国别体
因为有官方认证,不这么写,就被主流媒体叫做“野史”
司马迁的史记开得好头
本文标题: 历代正史体裁为何皆为纪传体而非其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65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世界历史上灭国最多的将领是谁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入宫做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