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灭了三族的蜀汉大将魏延真的冤枉吗

发布时间: 2023-07-15 12:0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8

《三国演义》中,魏延真的是被冤死的吗?《三国演义》中,魏延其实不算是被冤死的。只能说魏延能够有这样的结果,跟他自身的性格脾气,包...

被灭了三族的蜀汉大将魏延真的冤枉吗

《三国演义》中,魏延真的是被冤死的吗?

《三国演义》中,魏延其实不算是被冤死的。只能说魏延能够有这样的结果,跟他自身的性格脾气,包括做事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诸葛亮死后,听从诸葛亮的话语,那么魏延很有可能胜任丞相的位置,而且得到重用。

要知道诸葛亮非常的出名,而且诸葛亮的手下是有着两名大将,一名是杨仪,一名是魏延,一文一武,缺一不可。诸葛亮在死之前,也是心系自己的国家,于是就将一些事情交代给了自己手下的这两名大将,但是魏延认为自己是能够有能力,做上丞相的位置,因此便违背了自己答应诸葛亮的誓言,因此带兵想要北伐,但是却遭到了杨仪的反对。也正是因为魏延这种突然的做法,让大家以为魏延有着谋反心理,所以杨仪就和魏延结下了死仇。

魏延不仅率先占据了南谷口地段,而且还攻打杨仪以及他的军队,杨仪也是不甘示弱。因此魏延就带着自己少数的军人以及儿子一起逃亡到了一个地方,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所以就派人去捉拿魏延,也就是这样,死在了杨仪手下手中。其实魏延自身的心理并不坏,但是唯一让大家心寒的就是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话语。要知道在魏延下定决心当丞相的那一刻,自己的内心包括心理,就变了。

如果魏延没有这样的情况,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话语,那么就能够和杨仪一样,获得重用,而且也会被后世所称赞。不得不说魏延的死确实是让很多人伤心的,这样能干的一个武将,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局,还是非常让人心痛的。所以大家也通过这件事情,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也能够获得一定的道理。

这是真的,因为他死在了自家人的手里,并且他压根就没想过造反历史上的一些武将,但还是被冤死了。
一点都不冤。因为他在诸葛亮死后就选择了造反,所以说他的死是罪有应得。
这是由于有人对他进行了陷害,所以才会导致他被冤枉,才会导致他死亡。

为什么说魏延是蜀汉死得最冤枉的大将?原因是什么呢?

严格来说,魏延确实可以说是蜀汉死得最冤枉的大将,这是因为魏延是死在自己人手上,而且从《三国志》中可推断出魏延的反叛其实没有事实根据,只是他的意见与其他人不一致罢了。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撤军但魏延不同意,认为应该继续进行北伐,为此还特地破坏了栈道,阻止大军撤退。但此举也让魏延称为了众矢之的,同时也让一直与魏延不和的杨仪抓到了把柄,最终导致魏延被马岱斩杀。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魏延确实死得挺冤枉,毕竟其他蜀国名将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病死或寿终正寝,而魏延却是死在自己人手上。


更何况,杨仪等人斩杀魏延的理由是魏延有反叛之心,但实际上这个理由并没有太多的事实依据。毕竟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虽然偶尔会顶撞诸葛亮,但从来未生过反叛的想法,反而一直对蜀汉忠心耿耿,并且在北伐过程中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便说在撤军一事上与杨仪等人存在分歧,但这也是魏延不希望看到北伐无功而返。再说了,如果魏延真有反叛的想法,那么在安排他断后时,他大可以指挥大军追杀杨仪等人,又或者带兵投降魏国,不需要去做破坏栈道这种吃力不讨好并且将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事情。所以从这方面上来说,魏延身上的反叛罪名很大概率是莫须有的,并且这个罪名也否定了魏延对蜀汉做出的功绩,因此可以说魏延是蜀汉死得最为冤枉的大将。


综上所述,由于魏延是死在自己人手上,并且魏延的反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实依据,反而这个罪名导致他一生的功绩全部化为乌有,因而说他是蜀汉死得最为冤枉的大将并不为过。

因为他没有任何反叛的思想,非常无辜;魏延并没有背叛蜀汉,从魏延加入刘备阵营后看,他忠于蜀汉,作战勇敢,战功很大,从无背叛的意思。”
因为他的作战是非常英勇的,面前有很多战功,但是下场并不是特别好,最终因为和杨仪性格不合,导致了死亡。
他和杨仪两个人的政见不统一,尤其是在诸葛亮死后就显著地凸显出来,而且当时他也不是很受信任。

西蜀大将魏延死得冤枉吗?

魏延,三国时候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魏延,他真的想反蜀国吗?
历史上,不是。
只能说是没有政治头脑最后被小人所害罢了。魏延孤高导致与他人关系不太融洽,加之忠于刘备而非诸葛亮,与诸葛亮杨仪等人的关系不好,最后起兵。并非是想反叛,仅仅是被小人排挤,加上怄不过诸葛亮死了就要退兵导致北伐又一次失利这口气罢了。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刘备的嫡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肯定不是。
第一:当时伐中原,魏国略站上风,此时魏延要投降的话就像当初许攸帮助曹操破袁绍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免不了升官发财,但魏延没有这么做。
第二:他要反也是反丞相,不会反蜀国,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刘备对魏延的期望很高,不比张飞差,刘备给他当汉中太守,汉中是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而且死前托孤也提到魏延。刘备本事虽不大,但就是看人相当准,因此也创了一片天地。
第三:他有点自傲,因为资格老,所以免不了会和其他文武将有点摩擦。
现在在这里再次隆重提醒大家:魏延其实是忠的,从未谋反,只是因为性格原因常常让人误会罢了。所谓的“谋反”只不过是想夺回应有的兵权而和杨仪起内讧罢了。本来死的就冤(无罪被灭三族),还被三国演义这么一弄,再也难脱身了…
如果仔细回味魏延所说的话,就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魏延想要继续完成北伐的大业。“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第二:是想表现自己。“丞相...
魏延之死,实属冤枉,自此蜀中再无大奖,独剩姜维耳

三国里的魏延是真谋反,还是诬蔑

魏延是被污蔑。一、魏延烧栈道向南,明显不是降魏。二、以杨仪日后表现来看(不得志,自称恨当时没有率大军降魏,入狱身死,以及脚踩魏延头颅),杨仪无疑是十足的小人、投机客。
魏延蜀汉首屈一指的大将,在诸葛之下,压抑许久。诸葛死,杨仪仅以长史身份统帅三军,而且魏、杨二人素来不和,所以魏延会不服。魏延不甘听命于杨仪,才作出疯狂举动。在朝廷动荡之际,魏身为大将,不服调遣,无疑给朝廷带来巨大威胁,如果魏延兵权在握,以他的能力难保不成曹操第二,最后兵败被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陈寿也是这个观点。
我个人的理解:从历史角度看,当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魏延当时不听号令却又对杨仪心怀不满并提前领军回蜀进而阻隔杨仪、姜维、费祎等人领军回国,刘禅得知后立即问群臣,群臣皆不向魏延而向杨仪等,所以魏延确有谋反之嫌,但却无谋反之实。具体望请看《易中天品三国下》之祸起萧墙。
谢谢!
魏延 有能力 有才华 适合带兵打仗 子午谷奇谋就证明了 不过诸葛亮太小心 不让他去 魏延感觉自己才华泯灭 他并不是造反 他不愿撤退 想击溃魏军 都tm赖费什么的 还有杨仪 他也不是什么反骨 刘备很喜欢他的
三国奇冤枉,你看三国志就知道了,相关正史都记载了魏延的卓越军事才能,其中有扬名军事史的子午谷计谋。
真假其实很难分辨,如果按现在的说法也是被逼反的。但那时他确实是真反的

揭秘三国史上的千古奇冤:大将魏延叛蜀之谜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国吗? 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深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制而不许”。建兴12(公元234)年秋,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因与丞相府长史杨仪争夺蜀汉最高军事统帅权,被诬以叛蜀而遭杨仪部将马岱所追杀,为后人叹惜不止,深以为冤。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魏延所谓的“叛蜀”之说。

有一种说法是“魏延之乱,始于诸葛”,张作耀的《刘备传》当中就说了,魏延的冤案完全是由诸葛亮是一手策划的。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召开了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是这一次军事会议上面有三点不正常。首先,参加的人员除了诸葛亮本人以外,还有长史杨仪、司马费,征西将军姜维,独独把魏延排除在外。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魏延当时担任的是征西大将军,比姜维要高得多了,“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这个“节”是皇帝赐给他的,可以先斩后奏。

第二件怪事情,诸葛亮这一次决定由杨仪担任蜀汉军队的总司令。但是有一个问题,杨仪做三军统帅,没有朝廷的任命,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个问题很奇怪,诸葛亮下令,我死后全军撤退,返回成都。他当场任命魏延为断后将军。但接下来他又下了一条奇怪的命令,说如果全军撤退以后,魏延不服从命令,不要管他。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已经把魏延看成是一个异己分子。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排挤、看不惯魏延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用兵一生唯谨慎,但是魏延用兵同诸葛亮截然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取胜。基本思想不吻合,思路不一样。所以诸葛亮想,如果我死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的话,不是把我的东西全部给否定掉吗?对此,诸葛亮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推荐的几个人,郭攸之、费、蒋琬、董允这些人,都是循规蹈矩、听领导话的人,“小绵羊式”的人物。用古代的标准来讲,这些人叫循吏,循规蹈矩的官吏,诸葛亮比较喜欢。魏延性格比较倔强,上海人叫犟头倔脑,现代词叫有个性。这样性格的人,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喜欢他的。

第三点,诸葛亮亲自指定了接班人,蒋琬、费、姜维。但是魏延的官职、功劳要比他们个人大得多,诸葛亮打击魏延,排挤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扫除障碍,去掉绊脚石。所以这里面是有文章的。

“魏延之死”真相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之死”也和诸葛亮有关。诸葛亮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死,这五十多回书当中,使用过无数的成功计策,但锦囊妙计只用过三次,第三次就用在了“魏延之死”上。罗贯中在这里还用了一首诗来赞叹诸葛亮:“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但这又是《三国演义》的杜撰。真正杀死魏延的不是马岱,而是杨仪和王平。诸葛亮大军撤退以后,杨仪捏造罪名说魏延谋反,所以杨仪就派王平去对付魏延。王平这个人也很厉害,他使用了一个计谋,对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就造反,你居心何在啊?将士们一听,啊,魏延造反,我们还跟他干什么,唰,一下子,作鸟兽散了。这样一来,魏延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在这种情况下,王平拍马上去,大刀一挥,把魏延斩于马下。

所以,“魏延之死”,杨仪是背后主谋,王平是阵前杀手。魏延的脑袋被割了下来,送到杨仪跟前,杨仪这个家伙太阴毒了,人死了还不放过,还要用脚去踩魏延的脑袋,说:“你这个 *** ,你还能再作恶吗?”接下来杨仪又下令,诛灭魏延九族,满门抄斩。魏延一代名将就落得这么一个可悲的下场。正如陈迩东所言:“魏延身为大将,一生征战,可谓有大功而无大罪啊,却遭大祸害,蒙大诬,是个天大的冤枉。”

为什么杨仪会对魏延如此痛恨呢?魏延生前和杨仪的关系简直糟透了,他们两个人真的可以讲水火不能相容,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闹不休。魏延是个武将,也比较骄横跋扈,有的时候居然拿着一把小刀,在杨仪的面前晃来晃去。杨仪吓得涕泪交加,每天在提心吊胆、屈辱当中过日子。所以这样看来,所谓“魏延谋反事件”,实际上是一场内讧,窝里斗。但最终导致魏延的悲惨结局。魏延固然是背上了“反贼”的骂名,但杨仪的下场又如何呢?说来好笑,说魏延是“反贼”,其实,杨仪倒是一个反贼。当杨仪率领全军返回成都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杀了魏延,把军队带回来了,自以为应该替代诸葛亮,由他来做丞相。想不到,诸葛亮生前认为杨仪这个人气量太小,因此,出乎意料的,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将军,费做尚书令,他们两个人是一把手,二把手,而杨仪封了一个什么官?中军师,中军师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实职的。杨仪大为恼怒,居然讲出这么一句话:“早知道如此,我不如当时率领全军投降司马懿。”完全是大逆不道之言。刘禅也不是吃素的,杨仪讲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于是马上下令准备处死杨仪,幸亏大臣求情,才放杨仪一马,削职为民,流放、充军。

可是杨仪还不识相,上书诽谤朝廷。这一下后主忍无可忍,将他打入天牢。这时,杨仪的精神也崩溃了,他也是一条血性的汉子,最后拔剑自杀。所以杨仪最后的下场也是很可悲的。杨仪的死,虽然是他咎由自取,但也挺可惜的,等于又损失了一个人才。蜀汉国家比较小,人才资源又匮乏,诸葛亮没有协调好部下的关系,是造成这次事件的很大原因。史书上说,诸葛亮对两人的态度是“不忍有所偏废”。就是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处于中立的态度,所谓和稀泥。但归根到底诸葛亮还是倾向于杨仪的,最好的证明就是诸葛亮死的时候,把全军的统帅大权不是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当然,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孙权、刘备,也有很多用人不当的事情,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要过于地去谴责诸葛亮,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也是人,圣人也会犯错误。

本文标题: 被灭了三族的蜀汉大将魏延真的冤枉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05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是崖山还是甲申还是甲午还是抗战 还是其他时候历史上的清兵进村是什么样的 和鬼子进村有什么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