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魏灭蜀之战: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魏灭蜀之战,是一场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这是弱肉强食的...

魏元帝颁布《代蜀诏》后,魏军大举攻蜀,仅仅三个多月就把蜀灭了,灭蜀既然如此简单,那之前干嘛去了

魏灭蜀之战: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

魏灭蜀之战: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

魏灭蜀之战,是一场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这是弱肉强食的战争世界里的必然发展,也是必然结果。魏灭蜀之战原因,就是因为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力量变化而导致崩溃。蜀国地位动摇,吴国实力削弱,而魏国则实力大大增强。

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谁都想称霸一方,特别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之后。公园263年,强者,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便率先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国。魏灭蜀之战,也是各个国家不同内部不同发展引起的。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将领姜维不断发动战争,宦官被重用,内外分歧严重,故而导致日益衰落。吴国,在孙权死后,阶级矛盾更加严重,内部斗争不断,也因此日益衰落起来。

而魏国,在明帝驾崩后,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最终大权落在司马氏父子手中。他们大力发展,招揽人才继续曹操的办法。这使得魏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也很强大。此外,在对外的战局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公元262年,司马昭分析当下局势,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准备,发动战争。

战争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弱肉强食,是生存法则,为国者,治理好国家才是根本。魏灭蜀之战,不只是蜀国的堕落,也不只是吴国的萎缩,也不只是魏国的强大,而是魏国掌权者,认真分析局势,时机已到,以前的作为派上用场,最终魏国赢了,留得千古芳名,成为后人相互传颂的一段佳话。

魏灭蜀之战主将是谁

在魏国攻灭蜀国的战争中,也就是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中的主将是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

在卧龙诸葛亮死去之后,蜀国姜维任命为主将。但是刘备之子刘禅纨绔,轻信黄皓。所以姜维并不得志,在踏水养兵屯田,使内政分裂!魏国此时财政雄厚是所托与司马氏,兵力也在大将邓艾的掌管下强盛起来。263年夏末,魏国主将钟会、邓艾还有中路先锋诸葛绪,率领十八万魏国兵马南下攻蜀。兵分三路于:邓艾的三万魏军进兵西路,由沓中攻打姜维;诸葛绪则领兵三万,在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十万主力兵从东路进军,再分三路从三路羊肠小道斜谷、骆谷、子午谷直取汉中。然不识兵法的刘禅却要指挥蜀军,使魏军主将钟会得以长驱直入,直取阳平关。阳平关可是乐城与汉城的门阀,魏军当然势如破竹!魏军主将邓艾正与姜维对战。

姜维知道阳平关失守,担心剑阁不能坚守。便令蜀军且战且退,希望支援剑阁。只可惜诸葛绪已经赶来,姜维已无退路。姜维毕竟是卧龙的弟子,假称要进攻诸葛绪,并派人绕后。诸葛绪忙退军三十里,让姜维一路南撤,退守剑阁!剑阁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姜维正想等魏军补给不足时要包夹钟会,让他步入曹爽后尘。魏军被前后夹击,切粮草不足,军心动摇局势不利!然邓艾献奇策:“从天险小道绕之攻绵阳东,剑阁蜀军必排援兵,可趁剑阁空虚取之,速进断姜维后路!”此计被采纳,并且让邓艾执行!邓艾带兵攀岩崎岖山道,正因如此蜀国便没有派人看守!魏军天降奇兵,马邈大惊失色,降与邓艾!此消息传入姜维军中,姜维仍然坚守剑阁,并没有中计。然蜀国诸葛瞻较之邓艾略输一筹,魏军直攻成都。但是成都兵力欠缺。刘禅听信谯周意见,投降了魏国,并且令姜维也降之。姜维前后夹击,终败与魏!至此,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战,是大国占领小国的战争,是弱肉强食时代的必然结果。于公元263年,魏国在司马昭的率领下率先向逐渐衰弱的蜀国发起战争,与此同时,魏国当权者司马昭也巧妙的利用地形攻下蜀国。

在三国后期,因魏国,蜀国,吴国三方并立抗争导致三国力量不均并使局面渐渐崩溃。蜀国因宦官被宠信,军队力量不断被削弱,导致蜀国发展停滞不前。而此时的魏国却在司马昭的管理下大肆发展经济,政治也越来越稳定。于是,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司马昭分析当下局势,决定率先发起战争。此时,蜀国西侧除了郫县还有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的军队驻扎;东侧有姜维的军队在郪,五等地方,与此同时,罗宪也驻扎在江州;南侧霍戈在南中六郡做好增援求蜀国北上的准备;北侧雒城仍在,姜维的军队也在不远处可以救援。

按理说,蜀国此时的力量,各地占据的力量均处于优势,可是蜀国最终却投降了魏国。这场以强胜弱的战争,以魏国取胜而结束。魏灭蜀之战中,魏国巧妙的利用了蜀国的地形,魏国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南下了。首先,邓艾率领三万魏军从狄道向甘松,踏中前进,攻打姜维;诸葛绪又从祁山出发率领三万军队切断姜维的后路;最后,钟会直接率领十万主力军攻进蜀国。

魏灭蜀之战城池兵力部署

公元二八百六十三年八月,魏军的十八万军队分成三路:西路三万多人由邓艾率领,中路三万多人由诸葛绪率领,东路为主力有十万多人由钟会率领。邓艾率领西路军直接进攻蜀国的姜维,诸葛绪率领中路军断其后路。而钟会率领的主力军又分为三路向汉中进攻。这样的兵力部署是否可以促成魏灭蜀之战的胜利呢?

魏灭蜀之战开始打响时,刘禅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廖化去增援姜维,又命董厥、张翼去防守阳平关。然而待魏军正式进攻蜀国时,刘禅却让蜀军从汉中撤离,使得钟会率军直攻阳平关,而后乐城和汉城也直接被攻破。此时魏灭蜀之战达到了高潮,继而钟会率军顺势直逼剑阁。与此同时邓艾率领西路军从东西北三面同时攻打姜维,姜维知道魏军已进入汉中便直接退兵去援助剑阁,因诸葛绪断其后路便使计骗过诸葛绪,一路撤退并与蜀国援军会和,增援剑阁。

姜维利用剑阁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并且受到吴国的增援。魏灭蜀之战陷入僵局,在此情况下钟会只得用他的文采劝姜维投降,然而这对姜维来说并没有什么用,钟会只能强攻却屡战屡败,粮草不足使得魏军军心涣散。这时,邓艾献出一条妙计——偷袭涪城使姜维两面夹击,正是这一妙计促使魏灭蜀之战的胜利,邓艾率军一路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直逼江油,江油守将面临魏军的偷袭不知所措,遂投降。蜀军得到消息后没有实施正确的战略使得涪城失利,退兵绵竹。蜀军退兵绵竹后邓艾劝降却被斩来使,魏军直接派兵攻打最终攻破绵竹进军成都。魏灭蜀之战城池兵力部署不是很巧妙,只不过刘禅太昏庸才导致蜀国大败。

我分析了一下蜀国被灭的原因

第一:问题在关羽!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也死了!给蜀国损失了一员大将和一座大城!之后刘备和张飞为了报仇。。不听诸葛亮劝告!亲率70万大军!结果张飞被害!刘备的70万大军也没了!给蜀国损失了70万大军和一员大将!rn第二:问题在天意...之后诸葛亮出征北伐!没想到....马超...赵云...黄忠....都病死了!天意所致给蜀国损失了3员大将!特别是赵云!rn第三:问题在诸葛亮.....诸葛亮用人用错了让马谡坚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给蜀国损失了街亭和一位人才(马谡)rn最重要的第四:还是天意!虽然遭受了那么多折磨!但诸葛亮还是把司马懿逼入了绝境.....司马懿本来必死无疑.....苍生有救了!北伐本来要成功了!但....上天没长眼睛.....下了一场雨把司马懿救了回来!(我觉得蜀国灭亡的原因是第四点!天意所致!...悲剧啊!)让蜀国灭亡的原因就是天意!
诸葛亮在世时,法令严峻。有人劝诸葛亮以大赦来取得民意,诸葛亮反对,认为治国不能以来这样的小恩小惠。当年刘璋屡次大赦,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帮助吗?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国风向一变,大赦频繁,三四年一次。对此,大司农孟光曾当众责备大将军费袆,认为这白白便宜罪犯:“夫赦者,徒与罪犯有利,非明世宜有。衰弊穷极,必不得已,可权而行之。今国家未有旦夕之危,何以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但从费袆遇刺后蜀汉仍然坚持这一政策看,这不是费袆个人的心慈手软。个人的看法,与东汉对比,三国时人口剧减,为了尽快恢复人口来取得兵员劳力三国都费尽心机,并不得不采取些非常手段。魏国陈群钟繇等人曾有恢复肉刑的动议,听起来残忍其实仁慈:其出发点是以此处罚一些本来应该判死刑的人,这样每年可以从断头台上"节省"三千人。这个动议虽然由于肉刑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不了了之,但魏国对此的努力可见一斑。东吴对此也有非常行动,卫温等人出海就是为了抓壮丁。蜀汉的大赦,应属于同样的性质。蜀汉人口变化的过程不详,这里仅按照现有的史料进行个推测。《晋书•地理志》记载:刘备称帝,约有户口二十万,人口九十万,这与夷陵之战时蜀汉七万大军的估计基本吻合。根据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刘禅的诏书(实际为诸葛亮所作,刘禅拿着念而已),蜀汉有军队二十万。按照军民十比一的极限比例,蜀汉此时至少有二百万人口。当然,这个二十万就象赤壁时曹操的八十万一样仅仅是声称,不会真实。但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亲率十万大军,而国内必然会有少量留守部队来估计,当时蜀汉的人口应在一百一二十万左右,人口得以恢复是事实(东汉末年,鉴于沉重的人头税制度,隐瞒户口成风。因此史料中记载的人口增减并不仅仅是实际增减,有时是整理出"黑户"的结果,即仅仅统计上的增减。曹操在攻克邺城后改人头税制为户调制,清查"黑户"也是目的之一。蜀国其实也是这种状况)然而,蜀汉亡国时人口状况白纸黑字,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可见从此后蜀汉人口在下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频繁的大赦,多半是其恢复人口的一种非常手段,因此费袆对于孟光的指责只能"知错不改"。另一方面,人口的下降反映的是蜀汉内政的恶化。姜维北伐,从来没有过诸葛亮的十万大军,每次都是"数万",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蜀汉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在这样的困境中,姜维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再度北伐。《三国演义》中称其“欣然”上表,不知道“民有菜色”时他怎么能“欣然”的了?被邓艾击败于侯和后,姜维退往沓中。这一败后怨声载道朝野鼎沸,黄皓诸葛瞻(诸葛亮子)等人有了解除其兵权并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其为全军首领的动议(《三国演义》将其归结于黄皓的专权,阎宇的奉承不可信,至少是太片面。蜀汉朝野此时对姜维北伐的态度已经是口诛笔伐。除张翼的劝谏,谯周的《仇国论》以外,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前,蜀汉的右车骑将军廖化也称其为玩火自焚。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维又打了败仗,其面临的压力是很自然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一些注引也记载平常和黄皓并不和睦的诸葛瞻董厥同样参与了废姜维夺兵权的动议。此时姜维在蜀汉的处境,不比当年诸葛恪在东吴强)。从此姜维不敢回成都,当年十月起以屯田为借口驻扎在了沓中。蜀汉的北伐,至此全部结束。

导致蜀国灭亡的几个重大军事错误

1、最大的错误是战略性的,这是大将军姜维一手造成的。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在此之前,自魏延、诸葛亮、王平等人防御汉中,均采取依托秦岭谷口险要地形,使敌人不能攻入的防御战略。而姜维轻易放弃险要,致使敌军顺利进入,使得蜀地的大门——汉中很快失守。
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在法正当年建议刘备全力夺取汉中时说的非常清楚:“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杨洪也向诸葛亮说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因此,姜维自以为是的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是蜀国灭亡的第一军事败因。

2、当魏军大举进犯时,没有迅速增援阳平关,是造成汉中最终丢失的原因之一。这个军事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大量意见均采纳了这段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从而把增援不利的责任推到了后主、黄皓的头上。
但是,不要忽略了后面紧跟着的记载——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姜维传)——这说明在锺会和邓艾即将发起进攻之前,后主实际上是按照姜维的意见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因此,这个增援不利的责任并不应由后主、黄皓来承担。
那么,既然后主已经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为何后来仍增援不利呢?《姜维传》其实也有记载——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是张翼、董厥等大将在到达阴平之后,擅自停留此地月余时间,而不及时增援关头。
这里的阴平,应是指阴平桥一带,因为姜维在阴平的沓中,增援军并没有与姜维会合。这里到阳平关不过170公里,合390汉里。就是一天走30汉里,半个月也可以走到了。
为什么几位大将带领援军停留在此呢?因为听说魏军向建威进攻的缘故。可能有人不太明白魏军进攻建威,为何援军就要停留在阴平桥头。原因是这样的,魏军进攻建威一线,就表示可能南下直接夺取阴平桥头。由于此时姜维主力依然滞留在沓中,一旦阴平桥头被敌人占领,姜维主力就将被切断而全军覆没。这些援军就是因为这个担心才滞留此地月余而没有及时增援阳平关的。
因此,很清楚,增援阳平关不利的责任应由张翼、董厥两人承担,间接地姜维也有责任,因为其长期滞留沓中,造成援军不敢离开阴平桥。

3、蜀军主力长期滞留偏远的沓中不回援,这个责任完全由姜维承担。
我们知道,沓中位于偏远的阴平郡西北,乃蜀军进攻魏国西北的前进基地,也是姜维后来避祸之处。这个地方,对于蜀国的防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我们知道,蜀国对于北方的防御,依赖于: 东北部的汉中,依托秦岭谷口的险要,可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中部的剑阁、白水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势;
成都正北依托崎岖、险要、渺无人烟的岷山山脉阻隔。
而阴平被岷山隔断在北面,只有一条路线相连,一旦被敌人切断,将彻底完蛋。

因此,我们一直不明白,姜维既然已经知道魏军将大举进攻,为何还要带领主力滞留在沓中这个对蜀国防御毫无用处的地方呢?
我们要问:
姜维要求后主派援军增援阳平,为何不自己带领主力直接回撤关头组织防御?
姜维不仅自己不回撤防御,反而要求后主单独派出廖化军到阴平桥保护自己的后路,这不仅分散了增援兵力,也耽误了组织防御的宝贵时间。
为什么说姜维带领的是蜀军主力呢?因为姜维的兵团乃进攻兵团,姜维一直以此部队反复进攻魏国边防。
所以,我以为,合理的部署是:当姜维得到敌人将大举进犯的情报后,应主动放弃阴平(或仅留少量轻装快速部队),回撤阳平关一线防御。这样,成都的援军也不会在阴平桥滞留等待月余,而阳平的防御也将大大加强,也不会有后来在强川口被敌人追击打败的损失。

4、阴平小道的防御漏洞,这个责任应由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承担。
可能有人以为,此时姜维已经说话不管用了,其实不然,从后主和其他将领对其轻易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毫无反对,就可看出,在军事方面,姜维还是说话管用的。像改变防御战略这样的大事都说了算数,如果部署三千人防御阴平小道,恐怕也不会有人反对吧?
但是,实际上对于这条小道,蜀军疏于防备,才导致后来被邓艾偷渡成功。
如果在江油城堡有三千蜀军严阵以待,那不敢说邓艾将全军覆没,至少依托城堡险要,邓艾根本不可能进入成都平原。

5、没有及时分兵增援诸葛瞻,导致诸葛瞻孤军奋战被消灭,成都也就彻底完蛋。这个责任主要也在姜维。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因此,我们知道,姜维在强川口战败之后,虽然损失了部分人马,但在会合了张翼、廖化、董厥各军并与钟会军激战若干时间之后,兵力依然有4-5万人。
我们知道,蜀国在册的兵力不过102000人,大致减去汉中损失2万,强川口损失1万,东线和南边各留5000,再加上姜维这近5万人,诸葛瞻最多也就1万人,此时成都已经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宫禁卫军)。
而诸葛瞻实际上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姜维派出部队回援诸葛瞻,应是最后唯一的机会。
姜维能否回援?我们都知道剑阁天险,守剑阁这种天险完全不用5万人,2万足以。因此,姜维至少可以分兵2万回援诸葛瞻。
连邓艾在偷渡阴平前,也预测了姜维回援: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传)
当然,可能有人以为时间不够,其实不然。阻击邓艾是位于涪县(今四川绵阳),此地距剑阁168公里(380汉里),距成都125公里(284汉里)。如果急行军,剑阁的援军也就晚一天到达涪县。
那么只要诸葛瞻在涪县坚持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蜀军3万攻击邓艾军1万的局面。
那么,为何姜维手握重兵却不能出一兵一卒来回援呢?没有答案(我不想把姜维想的太坏)。但是这个责任只能由姜维来承担了。

二、 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做为蜀军最高军事负责人的姜维犯了如此多的战略、战术性错误,即使蜀国政治、经济形势一般,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就被魏国灭亡了。
在整个战役中,并没有任何蜀军补给不上的问题,也没有蜀军因政治或经济问题哗变的问题(除蒋舒因权力问题投降、马邈因无兵无备而投降外),因此,蜀国的经济、政治至少维持防御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18万魏军很快就消灭了有天险地形依托的10万蜀军呢?我们不能不说,姜维的指挥错误是最大的原因。
有人批评后主的投降,但是,后主当时还有什么选择呢?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传)
1、 作战。由于没有预计到敌人能打进来,因此城防毫无准备,何况也没有可用之兵;
2、 投奔吴国,这个已经被谯周的理由所否定;
3、 南逃南中,这条路也无成功希望;
4、 杀身成仁。
5、 投降魏国。
其实,只有最后两个可以选择。不过以后主的才能和境界,选择第四的可能极小,否则他也不会是这样一个毫无主见,被下臣所驱使的皇帝了。

总之,经过一番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后主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军事大计多由大将军姜维所出,蜀军主力也由姜维统领。是姜维的连续犯错,导致了10万蜀军的迅速崩溃。当然魏军统兵大将的高超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姜维这些错误,无一例外地都被敌方利用了。
经济上,在曹魏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经济开始复苏,到晋篡夺曹魏政权时,蜀国的经济根本无法与北方抗衡。
军事上,蜀国地广人稀,无法组织大的军事力量北伐,只能是自保。诸葛亮是个意外,他想以个人的力量,复兴汉室,但大势所趋,诸葛亮无法改变事实。
政治上,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东汉的政治制度,同时也继承了许多的弊病。在诸葛亮主政时,吏治还算清明。到诸葛亮死后,由于后主刘禅的昏庸,吏治混乱,百姓赋税繁重。
以上为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怎么说呢 小说家言与真相是有差距的 为了营造效果所用的是经过夸张的 就象司马脱困 假使司马挂了 就我看来 诸葛成功的可能性有限
第二应该是错过归魏延吧 他持功自负 没办法 诸葛亮也太谨慎了.还有个 最大的祸首 刘禅 说实话蜀国是刘备当皇帝就是一个错 不要以为诸葛亮一出山就火烧新野 那是罗贯中帮她烧的
我觉得啊 不完全是天意的 最主要啊 还是人才 就是因为他们人才都死了 导致最后无人可用 不是吗? 还有啊 刘备 儿子 别我都搞不到ting 还当皇帝 当然 得亡啊..........
天意

魏灭蜀之战原因,魏灭蜀之战城池兵力部署

魏灭蜀之战的原因魏灭蜀之战城池兵力部署

公元263年,一场战争爆发,就此结束了豪杰倍起的时代,三国鼎立的局势被打破。而此时魏国皇威不在,那魏朝谁坐拥大权呢?或者说谁操控者魏国的一切事物呢?魏灭蜀之战魏朝的哪位皇帝党政呢?原来自高平陵事变后,大权便旁落至司马氏之手。所以司马氏才是魏朝的皇帝,统治者。

公元260年,曹髦甍,魏元帝曹奂登第,曹奂,字景明为曹宇之子,曹操之孙,魏国最后一名皇帝,260年即位后五年禅位于司马炎,自此被废,更为陈留王,谥号元帝,曹奂为曹操直系子弟,实则无权。

在公元254至公元258年曹髦 为帝时,大权已然旁落,在此之际,司马昭俨然已是魏国的领导者。262年,司马昭分析局势认为蜀汉“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欲出军蜀汉,群臣不认可此事,独钟会支持。263年8月,大战开始同年十一月刘禅开城投降。曹髦死后,留给曹奂的,是皇室一片颓废之景。

王权架空,成了真正的王子与庶民相同。此时魏朝皇者名存实亡,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为了稳定人心,魏朝皇室任人鱼肉。263年邓艾,钟会出伐蜀汉,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后主刘禅擒住,蜀汉灭亡。吴国势单力薄,难成大事。众将班师回朝后,将司马昭晋升为晋王,蜀汉灭亡后,咸熙二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曹奂建晋朝,自此,魏亡。

魏朝被灭后,曹奂移居邺城,被封为陈留王。302年曹奂逝世,追封为元皇帝,后世称为魏元帝。末代皇帝,虽不昏庸,却也无所作为,不入史册,生前诸多事迹均不详。这便是魏灭蜀之战魏朝的皇帝们。

魏灭蜀之战简介

魏灭蜀之战简介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 西路军由邓艾所率领的三万多人,出迪道直接向甘松、束中攻击姜维。 

中道军诸葛绪率军三万多人,从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军由钟会率领主力十几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开进汉中。

刘禅闻讯后,忙命廖化增援姜维。 派张翼和董厥去阳平关保卫钟会军。 九月,魏军正式全面攻势,但刘禅不等援军到来,就下令汉中蜀军撤退,让魏国东路军长直行。

钟会遂率兵攻打阳平关,并派出李辅攻城王含、荀恺攻城蒋斌、刘钦由子午谷出和主力会师。 杨平关守将傅佥正要开门迎敌,蒋舒建议保护杨平关,傅佥不听。 蒋舒至此投降,傅佥愤忿而死。

魏军占领阳平关后,乐城和韩城也不攻自破,东路军继续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西路军也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令天水太守王忱、陇西太守狍弘、金城太守杨走分别从东、西、北三方面攻击拖沓的姜维。

但姜维知道魏军进入汉中,所以担心阳安关坚守,剑阁临危,不抵抗,战而退,希望尽快赶到剑阁援助。 但是中道军从祁山开进阴平的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

姜维为了拉拢魏军,从孔函谷率军绕到诸葛绪身后,谎称进攻。 诸葛绪害怕自己的后巷反被阻断,慌忙后退30里,姜维很快就有了翻越桥头的机会。

诸葛绪发现自己那时蜀军已远去,无法追赶。 姜维从桥头向南撤至阴平,与途中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 

当时杨平关失去了,蜀军退出剑阁,只抵抗魏军。钟会率军进入剑阁,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接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势崎岖,路小谷深,易守难攻。 

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这里扎营避险,而刘禅也向东吴求助,吴国派遣丁封、孙异等救援蜀国。钟会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行,后金、乐城、汉城三地要隘,东溯汉水、芒刺背。

一拖再拖,正如姜维所料,“过不了难关,野无散谷,有千里县粮,自然累”。那时退了,蜀汉出了诸城,前后夹击,比从前的曹爽更惨。 

于是钟会又把书送给姜维,希望归依最拿手的、动笔的、原是魏人的姜维。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救巴、汉,声留华夏,远不为名。

但是,从前所有的畴都尝过同大化,用吴札幌、郑乔来比喻就好了。 姜维和蒋斌不同,别管它,钟会的文章很优秀,但面对天险,也要用武攻击一点,硬要强攻剑阁,姜维在营里避险。 

试想魏军强攻金和汉乐近两月不下。另外,虽然可以一口气攻占剑门,但只是白白地失兵折损。无法突破难关,钟会不得不暂时率军后退,蜀军保险拒绝防守。

魏军真是“不能攻关,野无散谷,千里县无粮,自然疲惫”,原狼后虎,进退维谷的僵局。

钟不能多次攻击,但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所以不能放弃。 另外,由于魏军粮接不上来,军心开始动摇,大家都担心前功尽弃。

在此关键时刻,邓艾出奇计,“由阴平至邪径至汉德阳亭)经今四川剑阁西北,浠浠,今四川,出剑阁西百里,行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心腹,守剑阁两台并行前进;

如果剑阁的军队不还,涐之兵就必须是寡妇。 ……如今掩盖其空虚,破则必运。 “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阴平绕道涪攻。 

这样姜维要是从剑阁来应援,剑阁的气势就会孤独而容易破。 蜀军不涪援,魏军可破涿攻,截断姜维后路,开赴成都。

这个计划被接受了,邓艾执行了。 邓艾想选择精兵,联合诸葛绪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奔成都。 但诸葛绪只是以自己奉命攻击姜维,不能自作主张为由,拒绝了邓艾联军的提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

但钟会为了扩大军权,告密诸葛绪胆小怕事,结果诸葛绪反而受罚,该部归属钟会。

从阴平到涐,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但正因如此,蜀汉在此毫无防备。就在这个10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带领3万人,在无人之地行走了300多公里,挖了一条山通道,搭起了桥阁。

另外粮食运输变得匮乏,变得危险。 ”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由关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 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邓艾自阴平进入景谷旁道后,成都方面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令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督率诸军拒敌,邓艾的奇袭战略至此可称破产。可诸葛瞻的大军到达涪城之后却止步不前。

尚书郎黄崇劝告诸葛瞻速速前行,占据险要,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地。黄崇屡次进言,乃至痛苦流涕,诸葛瞻却不为所动,依旧在涪城不前。

邓艾击破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一闻前锋被破,就引兵自涪关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

又把涪关险城当大礼送给了邓艾。 进屯绵竹后,诸葛瞻才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已经铸成大错,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最后野战是役蜀军伏尸数万,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之后后主却听从从谯周主降的建议,投降了魏国。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被邓艾夺取了险地。

诸葛瞻督军到涪城并遇魏军发生战斗,邓艾大败诸葛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

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

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

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而在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

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姜维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钟会军。魏灭蜀之战结束。

魏灭蜀之战简介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 西路军由邓艾所率领的三万多人,出迪道直接向甘松、束中攻击姜维。 

中道军诸葛绪率军三万多人,从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军由钟会率领主力十几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开进汉中。

刘禅闻讯后,忙命廖化增援姜维。 派张翼和董厥去阳平关保卫钟会军。 九月,魏军正式全面攻势,但刘禅不等援军到来,就下令汉中蜀军撤退,让魏国东路军长直行。

钟会遂率兵攻打阳平关,并派出李辅攻城王含、荀恺攻城蒋斌、刘钦由子午谷出和主力会师。 杨平关守将傅佥正要开门迎敌,蒋舒建议保护杨平关,傅佥不听。 蒋舒至此投降,傅佥愤忿而死。

魏军占领阳平关后,乐城和韩城也不攻自破,东路军继续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西路军也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令天水太守王忱、陇西太守狍弘、金城太守杨走分别从东、西、北三方面攻击拖沓的姜维。

但姜维知道魏军进入汉中,所以担心阳安关坚守,剑阁临危,不抵抗,战而退,希望尽快赶到剑阁援助。 但是中道军从祁山开进阴平的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

姜维为了拉拢魏军,从孔函谷率军绕到诸葛绪身后,谎称进攻。 诸葛绪害怕自己的后巷反被阻断,慌忙后退30里,姜维很快就有了翻越桥头的机会。

诸葛绪发现自己那时蜀军已远去,无法追赶。 姜维从桥头向南撤至阴平,与途中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 

当时杨平关失去了,蜀军退出剑阁,只抵抗魏军。钟会率军进入剑阁,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接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势崎岖,路小谷深,易守难攻。 

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这里扎营避险,而刘禅也向东吴求助,吴国派遣丁封、孙异等救援蜀国。钟会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行,后金、乐城、汉城三地要隘,东溯汉水、芒刺背。

一拖再拖,正如姜维所料,“过不了难关,野无散谷,有千里县粮,自然累”。那时退了,蜀汉出了诸城,前后夹击,比从前的曹爽更惨。 

于是钟会又把书送给姜维,希望归依最拿手的、动笔的、原是魏人的姜维。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救巴、汉,声留华夏,远不为名。

但是,从前所有的畴都尝过同大化,用吴札幌、郑乔来比喻就好了。 姜维和蒋斌不同,别管它,钟会的文章很优秀,但面对天险,也要用武攻击一点,硬要强攻剑阁,姜维在营里避险。 

试想魏军强攻金和汉乐近两月不下。另外,虽然可以一口气攻占剑门,但只是白白地失兵折损。无法突破难关,钟会不得不暂时率军后退,蜀军保险拒绝防守。

魏军真是“不能攻关,野无散谷,千里县无粮,自然疲惫”,原狼后虎,进退维谷的僵局。

钟不能多次攻击,但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所以不能放弃。 另外,由于魏军粮接不上来,军心开始动摇,大家都担心前功尽弃。

在此关键时刻,邓艾出奇计,“由阴平至邪径至汉德阳亭)经今四川剑阁西北,浠浠,今四川,出剑阁西百里,行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心腹,守剑阁两台并行前进;

如果剑阁的军队不还,涐之兵就必须是寡妇。 ……如今掩盖其空虚,破则必运。 “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阴平绕道涪攻。 

这样姜维要是从剑阁来应援,剑阁的气势就会孤独而容易破。 蜀军不涪援,魏军可破涿攻,截断姜维后路,开赴成都。

这个计划被接受了,邓艾执行了。 邓艾想选择精兵,联合诸葛绪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奔成都。 但诸葛绪只是以自己奉命攻击姜维,不能自作主张为由,拒绝了邓艾联军的提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

但钟会为了扩大军权,告密诸葛绪胆小怕事,结果诸葛绪反而受罚,该部归属钟会。

从阴平到涐,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但正因如此,蜀汉在此毫无防备。就在这个10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带领3万人,在无人之地行走了300多公里,挖了一条山通道,搭起了桥阁。

另外粮食运输变得匮乏,变得危险。 ”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由关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 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邓艾自阴平进入景谷旁道后,成都方面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令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督率诸军拒敌,邓艾的奇袭战略至此可称破产。可诸葛瞻的大军到达涪城之后却止步不前。

尚书郎黄崇劝告诸葛瞻速速前行,占据险要,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地。黄崇屡次进言,乃至痛苦流涕,诸葛瞻却不为所动,依旧在涪城不前。

邓艾击破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一闻前锋被破,就引兵自涪关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

又把涪关险城当大礼送给了邓艾。 进屯绵竹后,诸葛瞻才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已经铸成大错,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最后野战是役蜀军伏尸数万,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之后后主却听从从谯周主降的建议,投降了魏国。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被邓艾夺取了险地。

诸葛瞻督军到涪城并遇魏军发生战斗,邓艾大败诸葛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

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

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

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而在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

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姜维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钟会军。魏灭蜀之战结束。

本文标题: 魏元帝颁布《代蜀诏》后,魏军大举攻蜀,仅仅三个多月就把蜀灭了,灭蜀既然如此简单,那之前干嘛去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7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乡隆盛发动西南战争时为何不发动农民 日本明治维新时被利用的下层武士为何不联合农民推翻藩阀为什么河南龙门石窟里的佛像很多没有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