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脱产考试吗

发布时间: 2023-07-03 18:00: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古代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什么考试古代的科举其实不能相对应如今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它更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正式的科举分为三级,举...

古代科举是脱产考试吗

古代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什么考试

古代的科举其实不能相对应如今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它更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正式的科举分为三级,举人则是通过最低一级之后获取的功名。为了直观理解,咱们以明清两朝为例:第一级的乡试,可以理解为省级考试,全国各省分开独立举办,每三年一次,由于在秋天举行,也叫秋闱。

通过的人就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至第五都叫经魁;第二级称为会试,可以理解为全国统考,组织方是朝廷的礼部,一般在乡试下一年的春天举办,因此得名春闱。

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这一级考试,通过后,就获得贡生的功名,其中第一名叫会元,第二、三名并无特定称谓;第三级就是殿试,顾名思义是在宫殿里举办,主考人是皇帝本人。只有贡生才有资格参与这级考试,通过这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进士了。

如果某一个人在这三级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即所谓的连中三元: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那无疑是全天下文人的偶像。但其难度也可想而知,整个明朝,一共只有俩人创造这一神迹,分别是黄观、商辂。

拓展资料

无论在任何时代,“高分低能”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严格划定了考试范围的科举更是如此。但即使这样,科举制仍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在秦汉之前,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是贵族政治,血统决定了由谁充当管理者、谁是被管理者。而在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选官”、保证王朝的有序运行,就成了所有统治者们最关心的议题。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

1.童生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2.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中试的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3.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明、清两代,考试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因考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4.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5.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登科”“折桂”等。

6.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者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8.鼎甲:殿试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9.举人: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以“举人”称所举之人。明、清两代,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亦称“大会状”“大春元”。

10.生员:封建科举制中,在太学等处学习的人统称“生员”。唐代指在太学学习的监生,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11.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12.太学: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1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14.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通达国体,以备咨询,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15.司业:古代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16.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17.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8.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具有此资格的人,就可以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取得资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荫监,即由祖先的勋劳资历,按规定的制度取得;二是例监,即用捐纳的方式取得。

古代科举考试有几种形式?

一、特征:
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2、科目分类: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
二、简介: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硕士研究生在古代相当于什么学历?

硕士研究生相当于古代的举人学历。举人每三年才能考1次。


古代学历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
古代教育和科举是分开的,太学生一样要参考解试才能获得解额(国子监解额),获得解额才是举人(获准参考科举之人)。

科举之后,入翰林院,(进士出身)考试获得庶吉士头衔,大致相当于学士学位。
庶吉士之上,有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等头衔,大致相当于硕士学位。

再上,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头衔,大致相当于博士学位。
再其上,有侍读、侍讲,大致相当于副教授职称。再其上,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大致相当于教授职称。

最大的是学士,大致相当于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


按学位等级分:
按照攻读学位等级的不同,研究生学位可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级。


按专业和用途分:
按照专业和用途来划分,研究生学位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学位和特殊研究生(专业学位)学位。其中普通研究生占绝大部分。我国比较成熟的特殊研究生主要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法律硕士(一般简称法硕)。

2021年又出现了行政管理硕士(MPA)。特殊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在报考资格、学制要求、学习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按学习方法分:
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在职研究生。

古代学历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

一般的科举考试分为六个等级考试,要通过第二次等级考试才能成为秀才,这个难度相当于现代的本科大学生。

举人是每三年才能考1次,而且每次考试全国只能录取3000-4000人,所以难度是非常之大的,现在清华大学和北大每年招生达7000人左右,难度比考举人还要低。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古代相当于举人的学历。

儒林外史中有个故事名叫”范进中举“,范进在得知考中举人后兴奋的发了疯,由此可见举人在古代并不那么容易考中呦

其实,古代的科举其实和现在的升学并不太一样。古代的科举相当于公务员考试,而现在的考研相当于学历资格认证,没有说考上研究生就能自动成为公务员。因此简单的说科举什么级别的称号对应研究生是不合适的。
研究生相当于什么呢?其实研究生相当于古代的国子监太学生。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就代表着最高学历的一批人。国子监每三年一次考核,太学生根据考核成绩做官。
至于科举,到明朝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类。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在乡试这里,科举产生了分歧。童试考出来是童生,相当于高中生,也就是说,童试相当于中考;院试考出来是秀才,获得秀才身份后,就可以免跪拜官员,免人头赋税,免杂役兵役等,待遇其实和现在大学生类似,因此院试类似于高考。但是到了乡试这个环节就产生了分期,因为乡试中举后的举人,既可以选择参加更高级别的会试,也可以获得做知县的权力,一般起步都是7品左右的地方官,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海瑞,他是举人出身,初为官就是知县。这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考取的是做官资格。而乡试失败没考上举人的人呢?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府,县选拔,进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然后进行内部考核。这是不是和现在有点类似呢?公考没考上,转而进行升学考试。因此,现在的研究生,其实就和古代国子监太学生类似,而不是举人,举人其实就是获得了公务员资格的人。
相当于科举制度的同进士出身
本文标题: 古代科举是脱产考试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91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董仲舒墓在哪儿你知道吗小朋友喝了太多牛奶会有哪些健康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