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发布时间: 2023-06-26 03:00: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请提供给我钱惟演的木兰花的翻译以及赏析.最好有字词解释.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问...

怎样理解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请提供给我钱惟演的<木兰花>的翻译以及赏析.

最好有字词解释.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市集里四处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① 唧唧(j ī j ī):织布机的声音。
②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③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④惟:只。
⑤何所思:想什么。
⑥何所忆:思念。
⑦ 军帖:军中的文告。
⑧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⑨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⑩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⑾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⑿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⒀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⒁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⒂旦:早晨。
⒃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⒄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⒅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⒆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⒇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Ⅰ) 铁衣:铠(kǎi)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符装。
(Ⅱ)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Ⅲ)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表示多数,非确指
(Ⅳ)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Ⅴ)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Ⅵ)不用:不愿做。
(Ⅶ)上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Ⅷ)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Ⅸ)郭:外城。
(Ⅹ)扶将:扶持。
(Ⅺ)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Ⅻ) 著:通“着”,穿。
一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二 帖花黄:贴,“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三.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四.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编辑本段]相关背景
作者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文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璧。
乐府诗的简介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南方民歌的细腻委婉清秀大相异趣,显示出北朝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诗歌链接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鸾镜: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说悬镜照之,鸾见影则鸣。芳尊:酒杯的美称。
[译文] 城墙上到处传来鸟语,春水拍打着岸堤。芳草与绿杨相衬,如此美景年复一年何日终止?景色越美,我心中越愁肠百转,伤心流泪。我也感觉到自己渐渐意志萎靡,对镜自照,更加吃惊,眼见自己迅速变老。往年多病而有愿意饮酒,如今忧伤,反而不愿酒杯空着。
[词谱]
[简要评析] 这是钱惟演(977-1034)晚年遣怀之作。当时, 作者政治上失宠, 坐擅议宗庙被罢免平章事职务, 贬崇信军节 度使,谪居汉东,心中郁郁寡欢,因此处处流露出垂暮凄怆之感, 虽多“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脂粉之词,但实际上是借以抒写官场上失意的伤感,全词写景抒情,上片以美景乐境写愁情哀练,层层推进,直逼出“泪眼愁肠”之哭呼,下片以一“厌”一“恐”的反常心理和行为,深曲抒情,耐人寻味。上片以芳春美景衬托哀情,抒韶光易逝之感。下片发人生易去青春难再之慨。绘景生动逼真,抒情深婉感人。上片开头两句写春景之明媚可人。首句写高处莺语,为听觉形象,次句写低处水波,为视觉形象。两句词便描绘出整体的空间形象,很能显出作者的功力。三四句写惜春恋春之痛苦心境,暗寓痛惜自己青春已逝的感慨,为下片的抒情作好铺垫。下片写自己渐觉衰老,对镜自照更吃惊衰老之甚。后两句写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而已。情调虽低沉,却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凉的心情,以及对于所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写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意,尤其传神。
[作者简介]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随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章事。曾参编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是西昆派代表诗人,与杨亿、刘筠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风靡诗坛。《全宋词》录其二首。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鸾镜: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说悬镜照之,鸾见影则鸣。芳尊:酒杯的美称。
[译文] 城墙上到处传来鸟语,春水拍打着岸堤。芳草与绿杨相衬,如此美景年复一年何日终止?景色越美,我心中越愁肠百转,伤心流泪。我也感觉到自己渐渐意志萎靡,对镜自照,更加吃惊,眼见自己迅速变老。往年多病而有愿意饮酒,如今忧伤,反而不愿酒杯空着。
[词谱]
[简要评析] 这是钱惟演(977-1034)晚年遣怀之作。当时, 作者政治上失宠, 坐擅议宗庙被罢免平章事职务, 贬崇信军节 度使,谪居汉东,心中郁郁寡欢,因此处处流露出垂暮凄怆之感, 虽多“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脂粉之词,但实际上是借以抒写官场上失意的伤感,全词写景抒情,上片以美景乐境写愁情哀练,层层推进,直逼出“泪眼愁肠”之哭呼,下片以一“厌”一“恐”的反常心理和行为,深曲抒情,耐人寻味。上片以芳春美景衬托哀情,抒韶光易逝之感。下片发人生易去青春难再之慨。绘景生动逼真,抒情深婉感人。上片开头两句写春景之明媚可人。首句写高处莺语,为听觉形象,次句写低处水波,为视觉形象。两句词便描绘出整体的空间形象,很能显出作者的功力。三四句写惜春恋春之痛苦心境,暗寓痛惜自己青春已逝的感慨,为下片的抒情作好铺垫。下片写自己渐觉衰老,对镜自照更吃惊衰老之甚。后两句写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而已。情调虽低沉,却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凉的心情,以及对于所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写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意,尤其传神。
[作者简介]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随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章事。曾参编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是西昆派代表诗人,与杨亿、刘筠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风靡诗坛。《全宋词》录其二首。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两百五十字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解释

250字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 遣兴 )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
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
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
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饲。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
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未统治集团不
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
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

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
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览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
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
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
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
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忧
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
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
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
出这样丰富的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

‘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
‘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
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待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
“生硬”,认为用经史典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
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忌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
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
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
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弃亲生活的南宋时代,
词己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
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奔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
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
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船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
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夏承焘)
<西江月> 若干首
  (一)西江月.无题 (黎默)
  下笔春愁秋病,无端砌典堆词。
  如今有了作诗机,一摁鼠标及第。

  急急加精固顶,匆匆青眼相推。
  莫明其妙是佳辞,嗨矣诗人利器。

  注嗨矣,“Hey!”的音译。

  (二)东江月·嘻嘻 (岁月河)

  网海天天觅乐,心中常有清歌。
  跟帖总爱泛凌波,回首无人似我。

  岁月匆匆易逝,友情长绕心河。
  影圆谁与受清和?寂寞东篱烟锁。

  (三)西江月.无题 (文狼)

  岁月匆匆来和,风华绝代诗吟。
  网词点滴隐嬉戏,一起游乐无定。

  相见欢如归去,友情回应多情。
  笙歌数里酒为馨,深院清听远景。

  (四)用岁月河原韵兼示文狼兄(黎默)

  赏罢东江明月,又听西岸放歌。
  且将岁月驾轻波,网上悠游忘我。

  休说去年旧事,莫言逝者如河。
  湘南春气正融和,销尽鬓旁黛锁。

(五) 西江月.南江月(岁月河)

赏罢双江明月,文狼黎默文扬。
  洞庭湖畔万花香,唯我不能飞上。

  缥缈潇湘月冷,怅望归路天长。
  山高举酒待何方,几度思君欲往。

  (六)北江月·次韵岁月河 (古藤)

  慷慨高歌一曲,白山黑水激扬。
  清泠月下梦仙乡,我欲乘风直上。

  谁有如椽大笔,翩翩搅动波长。
  珠帘翠幕便诗狂,纵或瑶池不往。

  (七)东江月·步韵和古藤 (柳丝雨)

  湖畔诗歌万曲,东西南月激扬。
  清风树下醉三乡,笔墨青云之上。

  道是神峰如黛,巍然托起瀑长。
  珠帘翠雨趁轻狂,心向瑶池飞往!

  (八)西江月·次韵《南江月》(黎默)

  谁挽南楼桂魄,西江懵懂楫扬。
  风流小令亦流香,伴影扶摇直上。

  网送三湘文墨,春薰云梦波长。
  人间天上是何方?纵便瑶池不往。

  (九)北江月·河水乱灌 (岁月河)

  湖畔坐听一曲,清歌今古无双。
  灯前读你文激扬,多少诗情俯仰。

  纤指翩飞无寄,夜寒鬓影敲凉。
  波长难洗楚魂伤,惟有屏前复访。

  (看你们还用什么来和,嘻嘻……)

  (十)西江月·我说岁月河(黎默)

  随你四方揽月,任凭踏遍九江,
  换来换去又何妨。天上一轮清朗。

  白垩已经过去,当今正好春光。
  无边沧海又田桑,莫作楚魂悲怆。

  (十一)岁月河:今晚没月了,嘻嘻....

  邀我泛舟湖上,从容相伴九江。
  春寒月冷又何妨,醉泛词波诗浪。

  只是不尽人意,人前羞涩书囊。
  清流何处辨微茫,笑我凭空遥想。

  (十二)那搬个月亮来挂着(柳丝雨)

  圆月东西南北,相随左右前头。
  云开数丈笔锋游,醉倒天边锦绣。

  诗海浪花几朵,句多句少和酬。
  童叟不觉梦中留,把酒且观师友。

  (十三)<西江月>.右江月(古藤)

  江月何时染血?江花何日带愁?
  刑天起舞一时稠,穷苦齐声怒吼。

  江月何其明烨,江花何事明眸?
  黑拳高举霸王锄,天下工农坐就。

  (十四)西江月.右江月(野叟)

  左衽非关名位,缘求天下公平。
  工农唤起万千兵,斧钺镰刀争胜。

  今已神洲初定,运筹帷幄中兴。
  小康路上要扶行,图个繁荣昌盛。

  (十五)西江月.前后江月(柳丝雨)

  江头江尾源长,寻根探底几番。
  才知前后两盈波,江月勾通你我。

  唇齿相依情谊,行云流水漫歌。
  友邻千载共平和,胜似风光在握。

(十六)西江月.雪江月 (牧鹤山人)

月映清江江雪,雪融弯月江天。
风花雪月满栏干,雪月风花乱侃。

月魄雪魂江转,雪莹月静江寒。
雪笺月下绘婵娟,岁月雪痕淡淡。

(十七)西江月. 寒江月(牧鹤山人)

独钓溪弯一角,半船残雪初融。
月轮又上小桥东,冷冷清霜谁共。

乍暖乍寒烦恼,如诗如画朦胧。
凇花雪挂孕葱葱,顿解大江冰冻。

(十八) 戏和《西江月》.问江月(岁月河)

独坐寒窗一角,且听风雨从容。
相思犹恨不相逢,寂寞枕边谁共?
饮酒自斟醉少,离愁写尽长空,
卷帘将暮问东风,岁月何多幽梦?

(十九)西江月;春江月(牧鹤山人)

百里桃花戏水,一时柳絮飞天。
诗朋赌酒醉江边,渔火飘飘梦幻。

不觉清风涂画,但知碧水如蓝。
古今多少月光篇,谁敢全唐压卷!?

(二十)西江月;秋江月(牧鹤山人)

每到中秋一夜,便邀老友三盅。
漫云陌路不相逢,网上晨昏也共。

万里流霞同醉,满怀愁绪抛空。
泛舟击橹唱西风,回首故园绮梦。

(二十一)西江月•夏江月

谁祭楚王项羽,皆怀诗祖屈原。
龙舟如箭健儿欢,两岸旌旗招唤。

闻鼓锦鳞惊散,伴云倦鸟留连。
踏青赏景醉忘还,新月一弯初诞。

(二十二)西江月;冬江月(牧鹤山人)

狗拉爬犁绝景, 雾凇雪柳奇观。
请君年底到呼兰,明月冰灯相伴。

大野风帆移动,园中情侣缠绵。
游人偏爱五更寒,玉阁琼楼拍案。

(二十三)西江月;西江月、东江月(牧鹤山人)

万里东西江月,一襟宽广胸怀,
天然造化巧安排,遍洒清辉脉脉。

漫道如封如闭,已然半解半开,
融冰化雪扫阴霾,百卉繁荣可待。

(二十四)西江月;临江月(牧鹤山人)

鲜鲤家蔬村酒,扁舟野渡甜瓜。
悄然篝火几声蛙,柳月清光摇洒。

溜网蚊虫叮咬,讴歌雀鸟惊哗。
东方渐渐露微霞,难得一回消夏!

(二十五)西江月;长江月(牧鹤山人)

万里江流星野,一团月漫山川。
曾经赤壁满硝烟,也载雄兵百万。

三峡平湖唱晚,六朝胜地听澜。
楚河汉界妙机玄,苦海回头是岸。

(二十六)西江月;问江月(牧鹤山人)

千里云山独览,万年江月一弹。
孰能风雨共缠绵,江渚渔樵难断。

几度人寰桑变,何时笔墨雷喧。
怎寻桂酒慰飞船,宇宙深深谁探。

(二十七)西江月.网中月(岁月河)

牧鹤山人戏水,一时江月接天。
诗朋摇橹棹歌连,如醉如痴梦幻。

月夜流思濡墨,疑神展纸著篇。
心依网海颂河山,喜得春风送暖。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注释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_ _!够少拉把!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花解千千结》序言解读

大千世界野茫茫,弥勒收拾一肚装。

坐看桥流水不流,安住不住谁明朗?

究竟无戒无定慧,心猿翩翩八万相。

仙村月月有花香,迷花悟花歌满岗。

黑山岁岁花轮转,且转花轮唱清凉。

解读:

       明代洪武初年,有人写了首诗配画题于南京城外一废寺壁上,讥讽朱元璋行政苛严,劝其“无为而治”。朱元璋观后大怒,命人烧了该寺。这首诗就是:“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装。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清康熙年间,文华阁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为宅基地发生争执,家人写信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请他出面调停。张英见家书后,并未大动肝火去“收拾”邻居,而是给家人写了这样一封耐人寻味的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汉地寺庙进门第一尊佛就是弥勒佛,在佛教弥勒佛为未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统领三界的接班佛。弥勒的笑口和大肚是其典型形象,暗含: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人。宽容待人处世接物,得失毁誉一笑置之,是这个时代乃至未来时代个人心理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必须,我们应该觉悟觉醒,不是弥勒佛在笑,不是弥勒佛包容,而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微笑、仁爱与包容。

       “大千世界野茫茫,弥勒收拾一肚装。”三千大千世界,尽在弥勒菩萨肚腹中,度尽众生方成佛,我们感受到了诸佛菩萨的慈悲仁爱。放得下的是个人的得失解脱,放不下的是众生的苦海沉浮,这就是诸佛菩萨的菩提心。

       南朝的傅大士,有一首开悟后的偈子,是这样写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禅意解释千千万,每个人解释的是自己的理解也是自己的境界。从字面意思说,如果手里面已经握有东西,自然不能再握锄头;如果已经骑在牛身上,自然不存在还在步行。桥流还是水流,参照物不同,结论不同。人在桥上看水流,人在船上看桥流;人在地球星球流,人在星球地球流……

       现代人喜欢参禅,但参禅的目的在于明自性。五祖跟六祖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若人不能彻悟见性,尚无安身立命之处,在八识田中颠沛流离、失魂落魄;纵然是熏习佛法,也只是徒增法尘影事而已,何关乎吾人之本原自性哉!是故参禅当参自性禅,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返观自性;果真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然后便可“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是所谓“悟后起修”云云。

       大部分的人总以为禅一定要在禅定里面才可以修行,有些人更认为盘起腿来打坐,闭目敛神,眼观鼻、鼻观心才是禅。打坐当然是禅,但是禅却不仅仅限于打坐而已,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无非是禅。乃至随时随地的举手投足,行住坐卧、担薪运水、饮食睡眠,都充满禅机。禅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的。为什么说禅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的呢?有一天,沩山禅师询问前来探望他的徒弟仰山说:“你整个夏天不见人影,都做了些什么呀!”意思是说这些日子不参禅、不修行,白白糟蹋了光阴。

       仰山如是回答: “师父!我耕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

       师父一听,非常欢喜,于是就说: “果真如是,这个假期你就没有空过了。”

       沩山禅师的意思说:从现实生活来看,如果真的种了一块田地,也实在有了丰收;在参禅意义上,则是种下了他日成佛作祖的因缘。

       徒弟仰山禅师被师父这么一问,也反过来问师父说: “师父啊!这个假期,您又做了什么了?”

       “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禅师听了,赞叹答道: “唉!师父,这个夏天您也没有空过时光。”

       这种完全投注生命的日常生活,就是禅,也就是升华的世界。正因为沩山禅师得到禅的妙用,才能白天夜晚自在安详,无论饮食睡眠都能正常自然,所以说禅真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为阿难说七处征心,心究竟应该放在那里?六祖听人念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开悟,心应该安在何处?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说起野狐禅,有一则比较经典的公案。慧能的一个弟子南阳慧忠是当时的国师,后来有个有神通的“大耳三藏”到京城来,被传得很神异,慧忠便被请去试试这大耳三藏的真伪。他问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国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猴戏?”慧忠说:“对。”然后入定了一回,问:“现在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现在在江边看赛舟。”慧忠说:“是。”然后深入禅定,又问:“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回答不上来。慧忠说:“你这野狐精!”便让人把他驱逐出长安了。据说此时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里。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坐看桥流水不流,安住不住谁明朗?”人说放下,放下什么?连什么都放下。人生走过的桥桥路路万万千,桥放下路放下(桥留下),水放下船放下(水不留),一身轻松满心自在。你的心是否安住,你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安在哪里?“应无所住生其心”, “不昧因果”,不执不取,不迎不拒,觉知平常得自在。

       “究竟无戒无定慧,心猿翩翩八万相”,戒定慧乃佛教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单位有单位制度,无戒哪来定慧?

       常听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是有来历的。明朝末年,张献忠叛乱,山贼横行,到处杀掠,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在四川峨嵋山的地方,山贼劫掠,有一群百姓慌乱中逃入山中一寺院内,寺中的住持慈悲为怀,收容难民。谁知山贼追至寺内,劫财杀人,该住持认识山贼,恳求不要伤害百姓,无论什么条件,只要做得到,住持都愿承担,但求放过这些百姓。

       山贼曾受过住持的恩,不好意思一口拒绝,于是想出个鬼主意,好让住持知难而退。于是山贼拿出一些酒肉对住持说:“和尚,我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吃了这些洒肉,我就放过这些人,决不失言。”众人哗然!此计甚绝!修行人饮洒食肉,开斋破戒,必将堕入三恶道,受无量苦。只见住持拿起酒肉,气定神闲地说:“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吃完面不改色。山贼为之一惊,只是有言在先,只好放过所有的人。

       此住持于险境,别无选择,唯有牺牲自己,为救人而开斋破戒,不惧落入恶道受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此正是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此住持可谓真正的慈悲心食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酒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世人仅知前两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济公活佛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或者说"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上天堂",致使谬语流传,招致口业,贻害非浅。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而其中密意凡夫不可能明白,济公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作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狮子跳得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普通人没资格模仿大成就者的不共行为。

       “仙村月月有花香,迷花悟花歌满岗。 黑山岁岁花轮转,且转花轮唱清凉。”“仙村”、“黑山”在这里是双关含义,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我的家乡叫仙仁洞,坐落在方圆四周最高的山峰——老黑山脚下。家乡的村名因洞得名,在村庄的西北方向大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山洞,那个洞就叫仙仁洞,小时候常去,过去每到春节初一这天,周围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穿着新衣、放着鞭炮到洞里游玩,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可能是人们一年中最开心的一天。仙仁洞的得名有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洞里住着一位神仙,善良仁义,和当地村民相处融洽,村民家中办喜事丧事需要碗筷,神仙会施展法术帮助,要多少借多少,不要租金,条件只有一个,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想想看,那时的人们多幸福,人神共处,亲密无间,社会风气非常好。可是,不知到了哪一年,出了个不讲信用的家伙,借了碗筷办事,完事就不按时归还,现在想来人不可能一下变坏,或者是摔坏了损失了不好意思面对热情无私的神仙,我想未必就突然出了个贪心的坏人,民间传说总喜欢绝对化,一下子就突然出个坏人,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不管怎么说,神仙的心是真诚的、纯洁的,神仙也不会没事搞一大堆碗筷摆着等人去借,也许神仙仅此是有特异功能的修行者,姑且就算是有神通的仙人,通过些凡人不知道以为神奇的手段,从别的地方把碗筷搬运而来救一下急,不按时归还,你的不讲信用连累了神仙一块不讲信用,影响了神仙的修炼,同时神仙也为弘扬世间正气,对不讲信用的人给予惩戒,以后就不再跟村民往来,借东西的事只能成为传说,不信,你去看看哪里还有什么神仙?我小时候要邀约四五个人才敢去,又想见神仙,跟他解释一下起码我是讲信用的,不要一竿子打死所有人嘛!又怕真的遇到神仙,神仙恼羞成怒不肯原谅,把我抓走该怎么办?现在想来那时真傻,被抓走不是更好吗?跟着神仙修炼,说不定早已得道,何苦那么多年苦苦追寻!呵呵,看来我还是福德不够,神仙不要,只有自己努力修行,说不定哪天得遇神仙大德帮助呢。虽是传说,却是周围村庄长辈教育儿孙讲信誉的绝佳素材,只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有没有父母愿意用这个传说去做家庭教育用,我不得而知!

       记得过去家乡村民喜欢唱山歌,有不少民间高手,随口编唱借花借事喻情,或者抒发心中的快乐烦恼,或者传达思念的亲人情人,或者劝导引导社会风气,种类繁多的山歌,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者、听着从中痴迷、觉悟,起到了无形的宣传作用。

       另一层意思,“仙村”指积极修行的有灵气群体,是你,是我,还有他和她,也有它!嘿嘿!就不生分别心了,认真修行就行!“黑山”与“光明”相应。在《六祖坛经》里说到:有一个和尚名叫法达,由于他诵念《法华经》已有三千余部之多,因此就生起了贡高我慢之心。当他到曹溪南华寺去参礼六祖惠能大师时,本来所有僧人当拜见住持、方丈和尚都应该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头顶礼。但因为法达心中生出一种我慢,以为自己诵了三千多部《法华经》,功德一定不少,于是当他与六祖惠能大师见面的时候,只弯一弯腰,连头也没有叩到地上。

       六祖惠能大师便问他:“你现在心里有什么?你平时修习什么?”法达很坦白的说:“我念《法华经》已有三千多部了。”惠能大师说:“我不管你诵经多少部,但必须要明白经意。”于是继续说了一首偈:“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用,常御白牛车。”法达言下大悟。

       所谓“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之所以有我,就是因为没有明白经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贡高我慢袪除,这就是迷。所以说,迷的时候被法华所转,而当悟了之时就能无我,就能转法华──转法华才是真正的妙法。

       从上述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修行真正的功德必须要忘我,也就是无我;不要因一点点的修持,就生起骄傲和自满心。我们学佛法的人,切记一定要谦恭和蔼,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可以自高自大,这是非常重要的。惭愧之极,我与法华大师相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心中贡高我慢遮天蔽日,仍在这里大言不惭!但是,我曾发下心愿,要作一首循环诗,通过花性说人性,借花宣说人心的自我调整和觉悟悟道,于是只有硬起头皮勉为其难。至今《化解千千结》已成,有质量没质量也就罢了,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只能算了了一个心愿,不见自性只能被花转,但愿不要误导后人!

附:《花解千千结》

大千世界野茫茫,弥勒收拾一肚装。坐看桥流水不流,安住不住谁明朗?究竟无戒无定慧,心猿翩翩八万相。仙村月月有花香,迷花悟花歌满岗。黑山岁岁花轮转,且转花轮唱清凉。

一月水仙清水养

纳西塞斯美少年,镜湖迷性捞月乱。阅尽人间无春色,化作玉肌凌波仙。可叹水仙越千年,至今孤影最自怜。未生之前我是谁?入灭以后谁是咱?眼耳鼻舌哪有你?心念如流似泡幻。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艳阳天。

二月杏花伸出墙

爆竹声声旧岁去,杏花朵朵春风归。早把树边荆棘除,少年无忌酸涩味。杏花村里酒飘香,牧童醉侠辈接辈。有花有酒有诗篇,还生喜乐愁苦累。杏林园内功德多,华佗达摩传慈悲。但说圣水菩萨行,洒向人间杏花飞。

三月桃花红艳艳

桃花村后桃花山,桃花山满桃花园。每逢三月桃花宴,天上树下桃花仙。桃花潭水情千尺,桃园结义唱万年。人面桃花何处去,桃之夭夭聊斋篇。蟠桃席间嗔恨起,桃花劫里罪孽翻。王朝多少兴衰事,桃色警钟敲不断。

四月杜鹃满山冈

子规啼血霞满天,尤有四月红映山。常爱扎根深石底,斜岗幽箐秀巧剪。晓雾万蝶翠丛飞,一树蜂鸟恋蜜丹。“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戏说平常和圆通,维摩傅翕举慈板。静听声声:己过爷!人生无常莫妄偏。

五月牡丹笑盈盈

无惧百花斗雪令,只为本真与率性。焦骨烈艳报洛阳,玉壶冰心未了情。烧香求佛谁见佛?坐禅寻道也道病。不除妄想不较真,执著已落断常坑。慈悲喜舍渡众生,可识显贵苦伶仃?莲华妙说没差别,万法权巧归一乘。

六月榴花似火样

六月石榴花盛开,碧翠丛中红灯赛。争把炽焰齐献出,你吹喇叭我铃拜。此生挚爱光明日,越是烈炼心越彩。 房前屋后五七棵,遮暑消毒解渴馋。一馋二馋三四馋,寻伺喜乐醉默然。不迷自在不攀缘,玉果初心始向前。

七月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杨万里,映日荷花子方弟。无穷别样随风逝,谁痴谁恼谁菩提?醉生梦醒入何关,乐土地狱人世间。伤情未必缺悟性,明知无路勇向前。三身同体自然予,淤泥红莲不一异。诸法实相真非虚,境能观我道无秘。

八月桂花甜又香

八月秋高过南盘,天外云香开满山。只等十五兄弟聚,共祝广寒早脱难。昨夜西风细雨绵,晓来桂花落一园。历尽繁华未留住,唯有业浪波不断。古有大善孤独老,黄金铺地把佛参。放下功德千秋德,忘却施舍心立安。

九月菊花傲秋风

百草枯时菊花黄,重阳最能傲严霜。轻肌弱骨依东篱,淡巷浓街满地香。晚节犹爱此风流,宁抱枝老不逐浪。红尘万里雾无边,左旋右转皆迷殇。千劫修得此幻身,习性堪比石坚强。若非立下金刚愿,难转因果现灵光。

十月芙蓉迎寒霜

天生丽质出清水,晨映粉黛暮绯霞。怎得芙蓉尽朝晖?秋风秋雨秋霜嫁。都说红颜多薄命,古来谁人拒芳华?曾迷朗月当头照,祖师骂我阶下囚。饥渴甜淡谁冷暖?梦境快乐何人收?从外流入非佳珍,本性无量发心头。

十一月山茶初开放

勿论丘陵与平川,风光尽显茶花园。霜雪逆境性未变,越是重瓣越芳鲜。红紫白黄满天星,我不称艳谁称艳?水至穷尽变飞瀑,人到绝境逼翻转。寻路路无路路通,敲门门碎门门见。担得山崩地塌陷,明华照彻大三千。

十二月梅花雪里藏

冰雪林中现此身,不比桃李遇芳尘。 忽若一夜馨香发,散入民间报新春。 休要人夸好颜色,只融清气满乾坤。见道容易证道难,得道须破万重关。语默动静自安然,行住坐卧皆是禅。十魔九难不回头,天水相连打成片。

十二月花年年开,花开花谢诉无常。万千尽说不自在,说尽千万皆虚妄。言语道断无法言,花花世界无字臧。一花一树亦真如,未证论证邪魔王。歌罢花事千千结,尖峰牧牛放太阳。
本文标题: 怎样理解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77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长平之战赵军投降将近三四十万,为什么秦军还伤亡惨重。为什么推翻清朝而不是建设清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