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投降将近三四十万,为什么秦军还伤亡惨重。

发布时间: 2023-06-26 02:00: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战国著名长平之战,赵国20万大军缴械投降,为何一夜之间全被活埋?因为秦国自身伤亡巨大、消耗巨大,无力控制消化几十万赵国降卒。根据...

长平之战赵军投降将近三四十万,为什么秦军还伤亡惨重。

战国著名长平之战,赵国20万大军缴械投降,为何一夜之间全被活埋?

因为秦国自身伤亡巨大、消耗巨大,无力控制消化几十万赵国降卒。

根据史料记载,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参战兵力高达百万。秦兵共计60余万,赵军共计45万。

最后的结果,赵军45万人全军覆没。秦兵死伤近20万。

从这个伤亡数字看,长平之战是一场极为惨烈的超大规模大会战。

第一,双方伤亡惨重。赵军有多少人投降?

秦兵死伤将近20万,战争后期秦王紧急征召全国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男丁开赴前线,可见兵力之紧张。相应的赵军在战斗中死伤的人数至少在20万以上。因为整个长平之战,赵军在野战中屡次被秦军打败,损失肯定不少于秦军。

最后投降的赵军在20万到30万之间。

第二,白起为什么要坑杀几十万赵军

因为秦军无力控制、消化投降的赵军。

赵军投降的时候,至少还有20万人。仍然是一支可怕的军事力量。而此时的秦军也是强弩之末,伤亡惨重。一旦对赵军控制不好,赵军缓过劲来反戈一击,有可能会对秦军造成严重打击。

另外,秦国百万大军长期消耗大量粮草,秦军在前线的粮草也十分紧张。根本无力供养数十万赵国士兵。

所以,白起找了个借口,说什么赵军反复无常。全部坑杀了。

第三,秦军是怎样坑杀赵军的。

通常认为是活埋。

但是想想又不合情理。几十万人,又不是傻子、木头,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全部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既没有可操作性,也完全没有必要性。

最有可能是杀死以后掩埋。据说白起每天只给投降的赵军一顿饭吃,勉强让他们活着。一旦决定全部杀害以后,就直接让秦军动手。赵军早就饿得头晕眼花、手软脚软,又没有兵器,根本无力反抗,只能任人宰割。随后,秦军用了整整十天的时间进行掩埋。真是惨绝人寰。

赵国40万大军被活埋,因为白起他没有办法统帅这40万大军,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他们,因此把他们杀害。
因为当时粮食消耗非常严重,秦国并没有多余的粮食来供养赵国俘虏,所以让他们全部活埋。
因为这些俘虏需要大量的粮草,但是白起的军队已经经不起消耗了。

长平之战赵国损兵40万国本动摇,秦国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损兵40万国本动摇,秦国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长平之战以前,秦国已经征服许多国家,而东方六国中能与秦国抗衡的,只剩下赵国。公元前262年,赵国倾全国之力,组建出一支四十多万人的大军,与秦军在上党郡决战,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由于老将廉颇采取固守策略,秦军久攻不克,粮草不济,陷入危机。然而赵王中秦朝反间计与激将法,将廉颇撤掉,换上赵括,命他率军主动出击。最终赵括被白起大败,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赵国受到重创,都城邯郸成为一座孤城。

长平之战胜利以后,白起准备乘胜追击,一举灭亡赵国。然而赵王派人游说范雎,说一旦继续让白起发兵灭赵,白起将位列三公,地位超过范雎。范雎不想让白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劝说秦王道:“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史记》)秦王听从范雎的建议,于是同意韩国以及赵国割地议和。

可是最终赵国却将城池割给齐国,与齐国结为盟友,这让秦王恼羞成怒,他再次发兵攻打赵国,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长平之战其实是秦国一鼓作气灭掉赵国的最好时机,但秦王却没有这样做,将这个良机生生错过。那么,秦王在长平之战以后休战真的是因为范雎的劝说吗?

范雎的劝说当然起到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秦昭襄王自身的想法。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但却也是惨胜。赵国因为长平之战受到重创,秦国也因这一战国力空虚,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折损众多。秦昭襄王是一位有决断的君主,他之所以能够听信范雎的建议,说明他内心当中也有休战的想法,范雎的小算盘不过是与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已。

从当时的形式来看,秦军继续攻打赵国的确十分危险,毕竟东方各国仍旧虎视眈眈,即使秦国攻克赵国都城邯郸,也很难一次性吞下赵国,反而有可能陷入泥潭当中。秦国在当时统一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秦王想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不管怎么说,秦国都错过了灭掉赵国最好的机会。在休战以后,秦王发觉自己上当,非常愤怒,他要求白起带兵攻打赵国,然而白起却拒绝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战国策》)秦王不听,最终邯郸之战秦军果然惨败。

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以后却没有乘胜追击,既有范雎劝说的缘故,也有秦王自己的考量。从长远来看,秦王的决定无伤大局,不过从结果来看,秦国的确错失灭掉赵国最好的一次机会。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为何秦军完成,赵国输得那么惨?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率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对垒。因秦军来势凶猛,赵军节节败退,秦军夺下赵军光狼城等两个据点。廉颇乃赵国的老将,他深知虽然赵军实力不及秦军,但秦军远离故土,粮草供应是其致命弱点,直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只守不战,如此僵持4个多月。而远在250公里之外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离间之计,派军事世家之子、“深通兵法理论”的年轻将领赵括来替代廉颇。

赵括改变廉颇策略,原来的将领也被他带来的近人替换。秦王听说赵国换上赵括为将,便暗暗派秦国“战神”白起到军前密秘指挥秦军。白起先派3000兵卒进攻赵营,赵括出1万兵力迎击,秦兵败走。赵括正式向秦军下达战书,白起答应来日决战,随即将大营后撤10里。开始排兵布阵:先安排王贲、王陵在主战场迎战;再安排司马错、司马梗从间道绕到赵军后方;又安排胡伤埋伏在左近;自与王龁蹲守大营。

赵括首遇王贲、王陵,二将稍战即退,赵括直接追到秦军壁垒前,秦军闭门不纳。赵括开始强攻秦营,随后催促后军前进,意欲包围秦营。此时二司马的部队从后面断了赵军的粮道,胡伤从中间插入赵军中间,将赵军一断两开。赵括觉得一时也难取胜,就在有水草的地方安营扎寨,让军士筑起长垒准备守战。这又给了秦军包围的机会。秦王听说前方已将赵军围困,下令秦国15岁以上男子全部向长平进发,将赵军死困在泌河东岸。秦军从泌河对岸通过船只源源不断地运进粮草,但赵军粮道被断,仅有士兵随身携带口粮,先是杀食军马,后来杀食弱兵,坚持了46天,赵括在突围中中箭身亡。20余万赵军听说主帅被杀,遂全部缴械投降,甲胄器械堆积如山。

白起与王龁计议道:这次降卒加上之前上党、野王的,一共40多万。这些兵卒肯定反复,不愿跟随秦军。万一将来有变,怎么办。就把降卒分成10队,每队配上2万秦兵。并传密令:夜晚秦兵一律白布缠头,凡不带白布的即为赵国降卒,全部杀掉。赵国降卒根本没有准备,手无兵械,杀得血流成河,逃出来的又被外围秦兵所杀。杨谷之水尽为红色。

此战史称长平之战,赵国因此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败。那么双方成败的原因何在呢?

1.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军队建设,奖励军功,大力发展农业,尽收蜀地、汉中等富饶土地,经过100年来的不断坚持和强化,拥有100万左右的虎狼之师。不管是对三晋还是强楚作战,所向披糜。虽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着胡服学骑射等一系列变革,但与秦国军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战前采纳范睢离间赵国之计

秦国前方王龁所率秦军与赵军相持不下。后方秦王与范睢商议:廉颇军事经验老道,知道我军强悍,不与我军轻易接战,时间一长,我军供需压力持续加大,一旦对方找到机会,对我军极为不利,此人不除,终久打不进赵国。于是派人潜入邯郸,用重金买通赵王左右,在赵王周围散布谣言:其实秦军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已老了,目前节节败退,不久就会全面溃败或者投降。赵王也怀疑他怯战,又听到这些风言风语,遂决意启用赵括。如果按廉颇固守避垒,以待秦军疲惫的战术经继推研下去,此战胜负真的难料。

3.秦军表面是王龁任总指挥,其实是白起主持大局

白起从公元274年开始,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打败援救韩国的魏赵联军,斩首13万人,溺死赵军2万;公元前265年攻打韩国陉城,斩首5万;包括这次在内,共经历70余战,无一败绩,死在他手里的人粗略估算在100万左右。整个战国时期死在战场上的约有200万人,白起就占去二分之一。


4.赵括空有饱读军书之名,实无真材实学,逢事不知变通,夜狼自大,不接地气

当时他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秦若使武安君(白起封号)为将,尚费臣筹画,如王龁不足道矣。”而其母通过与其父对比,也从侧面反应了赵括不务实的所作所为:其父赵奢当年一旦接到军事命令,整天吃住在军营里。每当得到君王赏赐,则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而赵括被任命为首将以后,天天走亲访友,得到赏赐悉归家里。其父当年就预测:“括若为将,必败赵军。”而在这次实战中也确实验证了他的真本事,只是代价太大了而已。

本文标题: 长平之战赵军投降将近三四十万,为什么秦军还伤亡惨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77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杨振宁和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怎样理解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