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曹操的军事能力是否夸大了

发布时间: 2023-03-08 13:01: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东汉末年三国演义的兵力喜欢报大数的吗?官渡时袁绍好像带70万,赤壁曹操八十万,?陵刘备70万战东吴东汉末年三国演义的兵力喜欢报大...

汉末三国曹操的军事能力是否夸大了

东汉末年三国演义的兵力喜欢报大数的吗?官渡时袁绍好像带70万,赤壁曹操八十万,?陵刘备70万战东吴

东汉末年三国演义的兵力喜欢报大数的吗?官渡时袁绍好像带70万,赤壁曹操八十万,?陵刘备70万战东吴,历史上实际是多少兵力?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
  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综观整个战役过程,曹军的实际参战兵力为3.3万人。它们是分期投入作战的:  
  第一阶段在官渡参战的曹军为1.9万人;  
  在战役相持阶段和后期,曹军战役预备队曹仁军5千人投入战斗,并增援南线的曹洪军4千人(见《三国志——曹洪传》)和右翼的掩护部队张绣军5千人(见《三国志——张绣传》)。  
  曹操认为右翼距离袁军较远,而且其北面有鄄城、东面有琅琊等地的部队防守,相对威胁较小,故抽调其主力投入主战场;而南线暂时解除了威胁,也及时抽调兵力投入主战场。这个阶段曹军在官渡参战的兵力达到3.3万人(或略少,因作战有伤亡)。  
  应该说,曹操在战役最困难的时期投入的预备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左翼掩护部队夏侯敦军无参加作战的记载,估计没有直接参加官渡作战。分析原因:第一,夏侯敦防守的孟津和敖仓极为重要:孟津为河水上极为重要的渡口,如果被袁军占领,就可以很容易的以大部队迂回许都了。而敖仓是当时曹军最大的粮仓,对于粮食非常困难的曹操来讲,那是决不能有任何闪失的。第二,夏侯敦的防地隔河与袁军相对,中间没有其它缓冲地带,将其抽调到其它地区是很危险的。第三,孟津距离官渡有400里,不能很快地进行增援(右翼的陈留距官渡100里,增援方便)。  
  袁军的参战兵力:前军、中军全部参战;左右两军也基本全部参战,只有后军以及运输部队没有参战。实际参战兵力10.5万人。  
  此战之后,袁绍一蹶不振,后病死,曹操又经过数次战役,历经7年,终于全部消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占领了北方四州,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有的文章,过于夸大曹操的能力,认为是曹军1万对抗袁军10万;而还有一些文章则为了贬低曹操,说曹军参战的有6-7万之多。我认为这都是不正确的。  
  还有文章认为袁绍军战斗力差,曹操胜之也很平常。其实不然,袁绍军乃北方精锐(不如曹军精锐是实情),当时公孙瓒的部队由燕、代之士组成,已经是很凶悍的了——尤以骑兵和强弩兵为主要攻击力量。在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就有1.4万的骑兵用于冲锋(其中精锐白马义从约4千)。而袁绍军能将如此凶悍的部队全部消灭,实力可见不弱。  
  也有文章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属于运气好,既有许攸先来送情报,后又有袁绍不听劝告决策失误,才使曹操一战成功。其实不然,各种事物在偶然中必有其必然性。许攸来降,当时许多将领均以为偷袭乌巢很危险,只有荀攸、贾诩劝曹操出击。由于曹操的中军只有不到1.4万人,多留兵则攻击乌巢兵力不足,少留兵可能被袁绍反击大营,结果曹操选择仅带5千步骑出击。而乌巢深入敌后80里,如果偷袭不成,极有可能被袁军切断而全军覆没。况且袁将淳于琼也是袁绍的著名大将(演义对其的丑化请不要相信,其人很早的时候就与袁绍、曹操在朝廷里一起分任八校尉之职。史书记载淳于琼很清醒:当时是夜里曹军赶到进行攻击,由于无法判断敌军兵力,淳于琼选择防御大营,等到天亮后,发现曹军兵力不多就出营与曹军激战,只不过在激战中被曹军猛将乐进杀死),其部队在乌巢一直与曹操的精锐血战,最后统兵的大将全部阵亡(包括淳于琼、睦元进等5名将军,没有将领逃跑),袁军才溃败。何况还有袁绍大营派来的增援骑兵的夹击。可以说乌巢偷袭作战真是非常的惊险。其实袁绍认为曹操乃孤注一掷去偷袭乌巢,以乌巢的位置和重兵防御,曹操必定率领大营主力前往,而大营必定空虚,以主力趁机攻击曹军大营定可成功。只是没有想到曹操只带5千兵就敢于攻击乌巢,而大营又有曹洪军的增援,袁绍只能是失败了。但是在这个环境下,相信诸葛亮、刘备都不敢以如此少的兵力冒险偷袭乌巢。以淳于琼等人的死战,如果袁绍派张郃的主力夹击曹操,恐怕曹操真是不能成功了。但是关键就在于曹操的兵力部署出乎袁绍、郭图的意料,才造成了袁绍的决策失误。  
由于史料的匮乏,许多兵力部署乃根据两军将领情况和当时双方阵地情况分析得来。本文主要讨论了本战役的实际参战兵力,对有关双方的战略战术特点没有太多的涉及。  
总结如下:  
  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

赤壁之战

  一、战前双方兵力部署

   刘表、刘备军:根据史书记载:比较明确:刘琮投降曹操的军队为7万多人,刘琦在夏口的军队有1万人,刘备的部队有1万多人,合计9万多人。
  由于刘表集团处于长江、汉水一带,其水军是主力,但水军在其总兵力中占多大比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说明(估计50%左右)。另外,刘备向夏口撤退时在当阳被曹军击溃,估计损失了数千人,因此在战役开始时,刘氏军队仅有1.5万人左右(位于夏口一带)。

  孙权军:历史记载也比较明确: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
当时孙权的总兵力估计为7~8万,但由于部队均分散在各地驻守和平定各郡的叛乱,一时很难抽调,加上防御曹军在东线进行的三路牵制性进攻,也需要1万多部队。另外估计孙权自己还带领着2万人左右的战略预备队,位于周瑜的后方(柴桑)。

  曹操军:历史上对曹军兵力的说法最为混乱:
  1. 根据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说是“今治水军80万众(现在我已经训练了水陆大军80万人),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由此衍生出了曹军83万的说法。但是此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第一,它是曹操吓唬孙权的书面文章,希望孙权不敢抵抗而投降;第二,曹操当时占据的北方总共才有300多万的人口,减去50%的妇女,再减去50%的老幼病残,实际能够当兵打仗的人大约只有70~80万,还有各州郡县的官吏,发展生产的人力等,曹操能有35万军队就是极限了。注意这里吹牛所说80万众,是指曹操的全部军队,而不是开到荆州的部队。
  2.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周瑜向孙权汇报的曹军实力为:“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队不过15~16万人,新收降的刘表军顶多7~8万。所以曹操全国的军队合计23万多人。我认为此数字是比较准确的:第一,这是孙权内部两位最高军事领导人在讨论局势,应当是站在最客观的立场进行的;第二,当时孙权并不想投降,周瑜没有必要缩小曹军实力欺骗孙权;第三,以周瑜一贯对孙权的忠心,应相信其是将真实情况向孙权交底;第四,与当时的各集团实力对比相符合。即使曹军只有16万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所以曹操带到荆州的中原部队大概有8~9万人。
  3. 上述周瑜的谈话,有关史书上均认为周瑜指的是曹操用来进攻荆州刘表的中原部队为15~16万,这样一来,曹操的总兵力可能将达到30万左右。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此段话的前因后果、曹操的性格、用兵习惯和基于一般的军事常识,本文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详细分析参见注1)。
  比较以上三种说法可以得出第二种说法是最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所以正确的数字是:曹操当时的总兵力为23万多人,其亲自率领到荆州的中原部队为8~9万人,荆州投降军7万人。

  我们还可以根据曹军这一时期兵力的演变进行推断:
  194年八月,曹操自徐州回军救兖州,败于吕布军,部队损失很大,仅有不到1万人(见《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三》“冬十月,操至东阿……程昱曰: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
  00年官渡战役时,曹军总兵力为6.5万人左右(注2)。
  官渡战役之后,曹军的总兵力是多少呢?估计7.5万人左右。战前为6.5万,战役中投降过来1.2万,战役本身损失数千。注意:后来俘虏的7~8万人根据历史记载被曹操全部坑杀了。不能计算在内。
  在以后灭袁的其它各次战役中,还有一些袁军将领率部队投降过来:
  203年4月,袁谭部将吕旷、吕详率部投降;兵力5千人左右;
  204年7月,袁尚部将马延、张凯率部投降,兵力5千人左右;
  204年9月,攻占邺城,东门校尉审荣率部投降,兵力1千人,另俘获一些;
  06年1月,袁熙部将焦触、张南率部以幽州归降,兵力2.5万人。
  还有黑山10万部众的投降,估计也能精选出1万以上的人马。
  这样在打平北方四州后,曹军已经肯定有12万人左右了。加上曹军本身的补充、发展,估计在北方平定后的208年春天,总兵力为15~16万人(其中亲信率领的精锐7~8万),但不会更多了。
  曹操历来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在统兵将领的运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的部队一直并不是很多的缘故。另外,曹操在开始创业时期,曾经3次吃过部队人虽多但不精锐的亏:一次在讨伐董卓时,曹操率领数千新征集的部队单独与董卓部将徐荣军交战,结果曹军经不住正规军的攻击而溃散,曹操自己也差一点牺牲(幸被曹洪所救,留下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的故事);一次在由徐州回军与吕布交战时,3万由黄巾军改编的青州兵被吕布的1万骑兵一冲即溃,自己也负伤险些光荣;第三次在讨伐张绣时,上次战役余下的青州兵又被张绣的偷袭打得溃不成军,不仅自己的两个孩子和猛将典韦战死,自己又差一点完蛋。
  此后,曹操就一直坚持使用数量少但非常精锐的部队。即使遇到象主将阵亡的情况,部队也不会溃散。例如:
  官渡战役——曹操亲率5千精兵深入袁绍后方一举击败其大将淳于琼的1万多守军和增援军的前后夹击,烧毁了袁军屯于乌巢的全部粮草;
  进攻关中——面对号称当时最凶悍的西凉长矛兵,曹军没有一次被其冲乱过;
  汉中防御——面对主将夏侯渊遇伏阵亡,部队很快又聚集起来,在其它将领指挥下顽强顶住了刘备的进攻,直到曹操大军赶到。
  唯一的例外就是本次战役中,曹操直接使用了新投降的荆州水军,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曹操自己没有水军,不得不用(注3)。

  第二,曹操为了尽快消灭刘备,来不及整编和训练这支水军。

  第三,曹操是准备用这支水军去攻打刘备的,而刘备的水军比较弱小。

  曹操也知道这支水军不是周瑜水军的对手,所以在赤壁一遇到周瑜军,曹操就避而不战。但是,曹操还是最后一次吃了兵不精锐的大亏。就是这支水军导致了其一生最大的失败。

二. 整个赤壁之战过程和参战兵力分析

  整个战役应称为荆州战役比较合适。因为赤壁(乌林)之战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荆州战役自208年7月开始,到209年11月结束,共历时1年零4个月。其中的赤壁(乌林)之战自208年10月到11月只进行了2个月不到的时间。
  战役进程简介:
  第一阶段:前哨战。208年7月,曹军集结开始向荆州进发。
  9月,曹军到新野。刘表的继承人刘琮率7万军队投降,曹军继续推进。驻守樊城的刘备率陆军开始向南面的江陵撤退,并令关羽率水军数百艘船由汉水撤退;
  曹军进至襄阳,发现刘备已撤走,曹操即亲率5千精锐骑兵昼夜兼程三百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军在慌乱中被击溃,刘备抛弃家小仅率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几十名骑兵逃走。损失兵力数千人(注:刘备共有1万军队,估计水军占了50%。刘备不会把部队全交给关羽用船运走,应是水军由关羽带走,陆军由刘备带领沿陆路撤退。长坂坡一战刘备的陆军基本损失完了)。
  刘备放弃撤向江陵的想法,改向刘琦所在的夏口撤去。曹军占领了江陵。

  第二阶段:孙刘联合。
  曹操由于占领荆州太过顺利,于是就想采用同样方法吓倒孙权,兵不血刃地使孙权臣服。他向孙权发去了劝降书。同时积极准备进攻驻于夏口的刘备军。
  当时刘备的形势异常严峻:自己的部队刚刚被曹军打败,刘琦的部队战斗力又弱,刘备一度产生了逃亡南方苍梧的想法。诸葛亮建议道:“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经过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的努力,挫败了投降派,终于促成了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联盟。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领兵3万抵抗曹军的进攻。
  曹操的谋士劝其不应匆忙进攻孙权,应先将荆州稳定,再加强水军,到那时江东可不战而曲。曹操未采纳。

  第三阶段:交战。
  曹操的计划是:兵分两路进攻刘备所在的江夏郡(夏口到樊口一带),先消灭刘备,再视情况进攻孙权。为防止孙权支援刘备,另派三路人马在东线进行牵制性的进攻。
  孙权的计划是:以周瑜、程普为正、副都督,领兵逆江而上,越过刘备军,迎战曹军。另安排三路部队分别抵住曹军的东线佯攻部队。自己在集结一些部队作为周瑜的支援。
  估计孙刘联军还有一个联合作战计划:是周瑜军沿长江而上攻击曹操亲自带领的西路军,而关羽、刘琦的部队部署于江夏郡防御曹军北路军自汉水而来的进攻。

  曹军西路自江陵顺长江东进(沿长江两岸,水军居中),北路自襄阳顺汉水南下,两路会攻江夏的刘备军。
  208年10月,周瑜率军逆江而上迎击曹军。10月10日两军先头部队在赤壁遭遇,发生小规模交战。曹军被击败,撤退到江北。周瑜军在江南与曹军形成对峙。
  曹军发生瘟疫,许多北方士兵得了病,战斗力大减。于是曹操在北岸的乌林一带扎下大营,准备休整部队,开春再战。周瑜军数次渡江挑战,曹军均不应战。周瑜根据曹军战船均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制订了火攻的计划。
  208年11月13日,周瑜军利用诈降计偷袭成功,烧毁了曹军许多战船。同时连带烧着了曹军的陆上大营。周瑜军趁曹军混乱,立即登陆向曹军猛攻。
  曹操看到局势无法挽回,便下令烧毁剩余战船后向西撤退,由于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曹军丢弃了所有辎重才通过了华容。这时,张辽、许褚带领骑兵赶来接应,这才逃回了江陵。曹操逃回后,留下曹仁、徐晃防守江陵,乐进防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他将领撤回了北方。
  周瑜军击败乌林的曹军后继续逆江西进,在巴丘一带,又发现并攻击了曹军西路兵团的运输船队,曹军将领烧毁船队后逃走。
  瑜军到达江陵南岸,与曹军隔江对峙。同时派兵2千攻占了夷陵。
  刘备军在江夏一带,看到周瑜击败了曹军,也趁势对曹军进行追击,俘获了许多的士兵和物资。后又趁周瑜在江陵与曹军对抗的时候,南下占领了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郡。
  一年后,由于江陵距离长江较近,在周瑜的连续攻击下,曹仁防守江陵已经非常困难了,最后经曹操同意放弃江陵北撤襄阳。整个战役到此才全部结束。

三. 赤壁(乌林)之战的实际交战兵力分析

  赤壁之战真正的作战地点为长江北岸的乌林,南岸的赤壁只是一开始遭遇战的地点。因此称乌林之战更确切。但为与通常的说法一致,本文仍采用赤壁之战。
  在本次战役里最关键的赤壁之战中,双方的实际交战兵力是多少呢?请看以下分析:
  周瑜军:3万,估计其中精锐水军占50%左右。主要将领如下:
  左都督:周瑜,右都督:程普
  赞军校尉鲁肃,当口令甘宁,横野中郎将吕蒙,中郎将韩当,
  先锋都尉黄盖,左卫承烈都尉凌统,奋威校尉全琮,
  宜春长周泰,武猛校尉潘璋,运转都督扶义将军朱治。
  刘备军:主力在夏口一带没有参战(只有刘备跟随在周瑜军中)。
证明为:

  第一,赤壁之战后周瑜军到江陵,周瑜派甘宁与刘备率兵2千攻打西面的夷陵(资治通鉴记载)。如果刘备自己有兵,怎能跟着甘宁带如此少的兵去作战?

  第二,所有有关关羽、张飞和赵云的正史均未记载他们参加赤壁之战。

  第三,如果刘备的1.5万人(号称2万)参加了作战应当起很大的作用,而刘备就不会在后来低声下气的亲自跑去求孙权多给一些地盘了。

  第四,根据后面的分析,赤壁曹军仅为4.5万人,如果刘备军主力参战,双方兵力就相当了。而根据史料记载周瑜军是少于曹军的。

  第五,根据史料周瑜军到达樊口刘备驻地时,刘备问周瑜带来多少兵,周瑜说有3万,刘备感到有些少。而周瑜对刘备说:放心,请看我如何破敌吧。而不是说咱们共同破敌吧。  第六,刘备军主力驻守夏口一带主要是准备防止曹军北路兵团自汉水向南的进攻。

  第七,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九记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说明刘备当时只身在周瑜军中。

  第八,《江表传》记载,当时刘备准备派关羽、张飞率2千人与周瑜去迎战曹操,但考虑到周瑜兵少恐怕不能取胜,为保存实力而没有派遣。

  曹操军:4万左右,其中新收降的荆州水军占75%左右。
  原因是:参加赤壁之战的只有曹操的西路兵团,其他部队根本不在此地,没有参战。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只有曹操亲自率领的一支部队到达战场,参加了赤壁之战。
  首先我们分析当时曹军的部署情况如下(参见赤壁之战形势图):
  西路:统帅曹操,谋士:荀攸、贾诩、陈矫、董昭、陈群等,
  虎骑、龙骑、豹骑宿卫军将领:许褚、曹纯、曹真、曹休,
  奋威将军满宠,厉锋将军曹洪,折冲将军乐进,
  水军都督蔡瑁,水军副都督张允,
  北路:都督护(七)军赵俨,奋威将军程昱,丞相军祭酒杜袭、袁渔,
  虎威将军于禁,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郃,
  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扬武将军路招,将军冯楷,
  水军先锋讨逆将军、江夏太守文聘,
  东路牵制性进攻部队:平东将军陈登进攻丹阳郡,
  威虏将军、徐州刺史臧霸进攻吴郡,
  扬州部队自寿春、合肥一线进攻庐江郡。
  荆州留守部队:留守樊城横野将军徐晃,
  留守江陵征南将军曹仁,
  运输部队军粮督运使夏侯渊以及汝南太守李通等。

  曹军的北方精锐部队均由曹操的亲族将领和其他著名将领直接统帅,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徐晃、张辽、张郃、满宠、于禁、乐进、李通等均每人亲率5千人左右的精兵。这就相当于现代,曹操是总司令,各位亲信将军是直接带兵的军长、师长。我们只要看看各位军长、师长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知道曹操的精锐中原部队所在的位置了。曹操决不会将直接带兵的军长、师长留在某地,而将他们所带的部队全由自己亲自带领。因此分析曹军兵力部署的最好办法就是看其主要将领在哪里。
  曹操的主要将领当时在哪里呢?请看史书的部分记载:
  曹仁——三国志曹仁传:“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曹洪——不见任何记载。但是“累从征伐,”通常曹操带其在身边。
  夏侯惇——不见任何记载。好象眼睛残疾后,基本上留守后方。
  夏侯渊——不见任何记载。但当时基本负责粮草押运的重要工作。
  徐晃——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
  满宠——三国志满宠传:“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乐进——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张辽——三国志张辽传:“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后受都督护军赵俨节制。
  于禁、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受都督护军赵俨节制。
  文聘——三国志文聘传:“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阪。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加讨逆将军。”
  李通——时为汝南太守,未见任何参战记载。估计可能参加粮草运输工作。

  曹操的军队是按以上所述进行部署的吗?分析如下:

  曹军的西路兵团:曹操在西路的重要将领仅有曹洪、乐进和满宠,其余的重要将领均不在曹操身边。另外就是宿卫军了。宿卫军大约有5千人(由曹纯、曹真、曹休带领,曾经一昼夜行军300里追赶刘备。许褚当时不知为何不在军中),加上曹洪、乐进、满宠的各5千人,因此西路的中原精锐陆军仅有2万人。曹操的西路还有两位将领:荆州水军的蔡瑁和张允。此二人带领的都是水军,不会是曹操从中原带来的精兵。我们假设刘琮的7万军队中有一半的水军,则投降的水军共有3.5万人。荆州水军的三员大将是蔡瑁、张允和文聘,因此他们每人带领1万多的水军是比较合理的。另外荆州水军三分之一弱在汉水,三分之二强在长江也比较合理。所以曹操西路兵团的水军大约有2.5万多人。
故曹操的西路兵团构成为:2万中原精锐陆军加2.5万新投降的水军,共4.5万人(与北路差不多)。

  曹军的北路兵团:部署位置史料没有准确的记载,但必定是在距离曹操较远的地方。因为根据《三国志赵俨传》的记载,为了统一协调、指挥此路7位重要的将军,曹操特地委派赵俨担任护七军的职务。如果这七位将军是部署在曹操附近,曹操完全可以亲自领导,而不必再派护七军了。7位将军每人带领5千中原精锐陆军,加上文聘的近1万水军,共计4.5万人。估计他们正准备自襄阳沿汉水南下,但是距离赤壁还很远,而且中间也没有道路,故没能参加此次作战。

  曹军在江陵、襄阳、樊城、当阳一线的守备军及运输部队:曹仁、徐晃、李通3位重要将领各5千兵,加上粮草使夏侯渊的5千人(见《三国志曹仁传》),合计2万人。
  东线牵制性进攻部队:3员将领分三路各5千人,合计1.5万人。
  曹军的北方留守部队:
  中原许昌留守荀彧:5千人,防备关中的夏侯惇军5千人,合计1万人。
  兖州和徐州地区留守:约1万人。
  新收复的北方四州留守部队(估计):并州刺史梁习5千人,幽州焦触、张南1.5~2万人,冀州高览、贾信等1万人和青州5千人,合计3.5~4万人。
  另外,估计荆州新投降的陆军3.5万人,因战斗力差正在进行整编训练,没有参加作战。

  以上部队共计为22万左右。因为前面分析过,曹军中原部队的兵力是在15~16万,加上荆州的降军,总兵力为22~23万,是非常吻合的。以上基本包括了当时曹操手下的所有统兵大将。

  根据以上的分析,就局部的赤壁之战而言,双方的实际兵力对比为4.5万比3万,曹军占优(如果刘备军主力参战,就不是曹军兵力占优了)。但曹军的2.5万水军是新投降的,军心不稳、士气和战斗力都不高,而战斗力强的2万中原陆军又不善水战还得了瘟疫(可能是血吸虫病)。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

夷陵之战蜀国投入兵力5万,孙权投入兵力5万.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此战虽然是吴国获胜,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蜀汉,所以很多部分为偏袒蜀汉而作出改写,如下:
1、甘宁与黄忠早在夷陵之战前病死,甘宁非为蛮将沙摩柯所射杀,黄忠也并非因逞强出击而中潘璋的埋伏阵亡 。
2、朱然与潘璋等数位知名的吴国将领实在夷陵之战中立下战功,演义中则被写成战死于此战。亦因此造成之后东吴对曹魏的江陵之战没有撰写。
3、傅士仁与糜芳投降东吴后并未逃回蜀汉,也未杀马忠,然而在演义中被描写两人见情况不对劲便杀死马忠逃回蜀汉,遭刘备处刑。范疆与张达同理。
4、陆逊退兵是认为曹魏会趁隙攻击而退兵,并非演义中的遭迷宫八阵图所困无法追击。
5、蜀军并非七十万人,而是约五万。吴军非二十万人(累加),而是五万。

实际兵力20万肯定都没有,
官渡之战 袁军约11万人,曹军约2万人;
赤壁之战 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夷陵之战 蜀军约5万人,吴军约5万人。

一些人认为曹操的军事能力很差,曹操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据统计,在史书上与曹操有关的战争有31次,其中,曹操取胜的战争超过25次,胜率达81%。因此,在军事实践方面曹操得分按5X0.81计算,即4.1分。
所以,曹操的军事能力总分为4+4.1,即8.1分,落在8-10范围,算优秀!
综上所述,曹操在军事理论方面有许多研究及著作,在军事实践方面胜率极高,因此曹操的军事能力优秀!
我认为曹操的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因为曹操在三国初期的时候就是靠着自己领兵作战,逐步才建立起了势力,所以不需要去怀疑他的军事能力。
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毕竟他也赢了一些战役。
我认为曹操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可以的,军事能力差也只能从打败仗来体现了,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哪一位将军是没有败仗的呢,而曹操的“渭南战役”不管是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可谓是表现最出色。
曹操各种能力当然是顶尖的,这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只不过跟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和太祖爷等人比起来肯定差了不止一截,这也是无须质疑的

曹操有什么军事才能?

曹操可以说是中国史上一流的战场高手,能跟他平起平坐的已经很少了,赢过他更是屈指可数。

曹操擅用奇兵,可以用少数的兵突袭敌方的弱点,打败袁绍的乌巢之战就是这样夜袭成功的。

曹操总是可以在众多谋士的意见里找到对的方针,这个军事才能最可贵,中国史上可以有这样洞悉战争的走向的很少阿。

曹操还有一个军事才能很可贵,就是可以把手下将领都安排在适合的位子,他派张辽和乐进守合肥,因为他知道他们二个不合,可以互相牵制,不会ㄧ意孤行,然后又派李典来居中协助,到关键时刻这三人刚好互补,才把孙权打的魂不附体。

说到打战,诸葛亮还差曹操ㄧ大截,只是大家都被三国演义影响了

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

汉末曹操起兵,凭借自身优越才能及诸多谋士武将相助,迎汉献帝于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攻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统一华北。

曾南征荆襄,奄有其地,然败于赤壁。后伐马超、韩遂等,平定西凉。

官至丞相,进爵魏公、魏王;魏代汉,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甚至还为孙武兵法作注。所经历过的战争也不计其数,而他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正是为他的军事领导下最佳的注解。

在政治制度方面,曹操也有他不可抹灭的贡献,例如九品官人法就释出自他手,其他一堆政治制度的改革更是不计其数,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间,把汉末一片慌乱的北方,建设为井井有条的富裕大地,这份能力,当代无人能出其右。

光是这两项成就或许在某一方面,可能还比不上曹氏一家在文学上的成就,这也是曹操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既是一方之霸,手握众兵;令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文坛引领 *** 的人物,以他的经历,所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是一些镇日忧国伤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所能相比。战场上,他可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下了战场,亦可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才的难得,正是这种多重的面貌,丰富了他的文学内涵,也建立起他在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曹操的政治策略

1.挟天子以诸侯

2.屯田积榖

3.唯才是举

4.严刑峻法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

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论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的军事才能,虽有其长,但更有其短,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即:长于战术,短于战略;长于任将,短于治军;长于陆争,短于水战;长于政治,短于军事。现试分述如下: 一、长于战术,短于战略在《三国志》里,曹操一生的军事事迹表明,他在战役指挥和战术行动上,正确、成功者多而错误、失败者少;但在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上,则是错误、失败者多而正确、成功者少。(一)有关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根据《武帝纪》,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战斗行动的大约有三十次左右,其中胜者占绝大多数,而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讨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操系初次从事军事指挥活动,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与指挥能力高低无关。相反,那些获胜的战例,不仅所占比例极高,而且有不少赢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之大败张绣的追兵,建安五年之利诱、击败袁绍军,建安十一年之不战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级等等,即都是如此。(二)有关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事实表明,曹操在关系全局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方面,既乏远见,亦少办法。1、官渡之战,曹操在战略上始终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战前,他虽深知自己无法与袁绍匹敌,而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但就是拿不出具体办法来。为此,他焦虑不安,“出入动静变于常”,后经荀彧分析,指出己方之必胜原因,始觉心中踏实。但是,当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曹操的信心再次动摇。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说打算退兵还许,荀彧回信再次为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与利害,他才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以奇兵烧袁绍的屯粮之所,终于取得了此战的彻底胜利。所以,官渡之战曹操所以能获胜,战略上主要得益于荀彧,曹操本人并无值得称道之处。2、赤壁之战不知彼己,盲目用兵,终致大败。曹操在夺取荆州之后,应当见好就收,而不宜继续冒进。因为此时的形势,表面上看对曹操极为有利,实际上并非如此。概括地说,当时之不利于曹操的因素,至少有这样几点:(1)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靠武力和诈谋经营天下,在政 治上远未赢得天下人之心。(2)操之后方不稳固,既有内忧,又有外患。(3)军事上舍长就短,以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南下与乘船如骑马的水乡将士争衡,而且是长途奔袭,部队极为疲敝。(4)孙、刘双方虽兵力少于曹操,但精兵也不下五六万人,而且主明、士智、将勇、卒练,面对强敌,内部团结。对这些,周瑜和诸葛亮都有深刻的认识,而曹操却无丝毫觉察。作为一个军事家,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如此昧于知彼和知己,是不应该的。3、没有及时夺取关西、汉中和两川,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关西、汉中与两川地区,除了马超还是个对手外,张鲁和刘璋都是庸劣无能之人,曹操若能以强兵临之,夺取这些地方当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在夺取荆州江北之地后,曹操却放着这些意义重大且相对容易对付的敌人不打,偏偏去进攻自己的两个最为强大的对手,迫使他们迅速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他,实是战略决策上的一大失误。赤壁之战后六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有益州,曹操平定陇右。次年,孙、刘瓜分荆州江南之地,曹操夺占汉中。此时,他的重要谋士刘晔和司马懿都劝他乘势取蜀,且指出刘备系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服,且其正与吴人远争江陵,实属机不宜失。然而,曹操均不采纳。不仅如此,他还在明知夏侯渊“但知任勇”、轻燥乏谋的情况下,依然让他守汉中,自己则率大军返回邺城。结果,仅仅过了三年,夏侯渊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汉中终为刘备所得。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曹操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方面缺乏远见的特点。二、长于任将,短于治军(一)关于任将:考察曹操的军事生涯,其在使用将领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善于发现人才。遍阅《三国志•魏书》,可知曹操部下有许多将领,本不知名或不甚知名,是经曹操之慧眼识拔后,才逐渐建立功名 而为人所知的。如田豫、陈矫、满宠等,即属此种情况。2、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实践证明,曹操任将,的确是坚持了上述方针。被他重用的将帅,出身颇杂,亲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细微,与己非亲非故者,如许褚、典韦、胡质等。(3)拔于行伍战阵之间者,如于禁、乐进、李典等。(4)取于败军亡虏之内者,如张辽、徐景、张郃等。这些,都是当时被列为名将写入史传者,至于那些中才以下不为史传所录者,当不知凡几。3、各任器使,用其所长。除以上特点,曹操还能够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文聘本刘表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就聘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等等。当然,曹操任将也有其失误之时,如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覆亡,任于禁而于禁败降,但这只不过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总体上的成功。碍于字数限制,剩下内容于意见区补充。

(二)关于治军:现存史料中并无有关曹操治军的正面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史料,作出如下判断:

1、曹操对于军队的治理与管理,既不如诸葛亮,也不如孙氏兄弟。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曾说,诸葛亮之才,“于治戎为长”。据本传载,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伐蜀,“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屯田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些,都是诸葛亮治军有方的明证。据本传记载,孙策为袁术部将时,骑士有罪,藏入袁术营中,孙策依然派人前往斩之,“由是军中益惮畏之”。后来,他率部还定江东,“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反观曹操用兵,则从无此类记载。

2、曹军作战,胜则动辄“屠城”、“残戮”,败则散乱奔逃、溃不成军。据记载,兴平元年夏,曹操东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初平四年,操征(陶)谦,“多杀人民”,“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 ;官渡之战,曹操杀袁绍士卒七万余人;建安二十年,操征张鲁,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操“攻屠之”。另据《于禁传》记载,曹操在宛城败于张绣之时,几乎溃不成军,而青州兵因操平日“宽之”,此时竟然劫掠同类。以上所述,都反映了曹操御兵乏术、短于治军的特点。

三、长于陆争,短于水战

曹操平生所直接或间接指挥的战事,基本上全是以马步军为主的陆上之争,其中虽然难免败挫,但终究是胜多败少,这反映了他善于指挥陆上作战的特点。

曹操一生中只指挥了一次水战,即赤壁之战,结果是大败而归。据《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曾在邺城作玄武池以操练水军,并于同年七月即南征刘表,此后不久又乘新胜之威南追刘备,欲定江南。在池中操练水军,时间又是如此之短,岂能有理想的效果?这反映了他对水战认识的肤浅和幼稚。

据《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夕,瑜部将黄盖献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瑜纳其计,于是盖欺操以诈降,果然以火攻大破曹军。水战以舰船为主要工具,大江之上,战船首尾相接,不备火攻,而又轻信诈降,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对水战常识的无知。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曾有数次交锋,互有胜负,而曹操以不惯水战,终难获利。据《吴主传》及裴注引《吴历》记载,建按十八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曹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遂退军。可见,在水战问题上,曹操始终是不得要领,难有作为。

四、长于政治,短于军事

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善察时势。光和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曹操拒绝参与,后芬等果然事败。当董卓当政之时,曹操不仅不与其合作,而且率先起而讨之,表明了他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建安元年,曹操果断地迎献帝至许,这是其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政治举措。取代汉帝虽说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他即使是在功业盖世之后,仍能保持头脑清醒。襄樊之战后,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曹操说:“是儿欲踞吾着火炉上邪!”充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与老练。

2、善用人才。曹操不仅善于使用军事人才,其实也善于网罗和使用政治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所以,当时曹操身边人物之盛,是孙权、刘备根本无法相比的。

3、较能容人。曹操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出于种种原因,的确杀了几位不能与他在各方面始终保持一致的才智之士,如荀彧、孔融、杨修、崔琰等,这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专制时代,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总体上来说,曹操还是比较能够容人的。如他不仅不杀逃亡的毕谌、叛变的魏种、翻覆无常的张绣等人,反委以重任,即是明证。

4、从谏如流。善于团结、网罗人才而不善于听取他们的忠言良策,或者虽然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却不辨糟粕,不识精华,不能择善而从,则与不善于团结、网罗人才没有什么区别。应当说,在这两个方面,曹操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他基本上能够做到从谏如流,择善而行。他的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决策,都是在充分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曹操的政治才能确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他基本上都具备;相反,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却并不怎么优秀和突出——他在战略上缺乏远见卓识,在战场上果于杀戮,治军也不严谨,而且自始至终不懂水战等等。所以,他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不是一个杰出的大军事家。

那么,千百年来,曹操何以会被看作是一位杰出的大军事家呢?我想,这大概与以下原因有关:(1)囿于前人(主要指陈寿和裴松之)的观点。(2)关注结果,忽略过程,片面地以成败论英雄。(3)认识上移花接木,将他人的成就和才能记到曹操头上。


三国时期曹操实力最强,为何没有统一全国?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曹操雄才大略,是这个时代的翘楚,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为大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曹操雄才大略,实力又最强,为什么不能一统三国?

曹操虽然出身比不少袁绍的“四世三公”,但是通过努力成为当时汉末军事实力最强的集团,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之所以不能一统三国,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争的失利,失去短暂一统的机会。

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就开始筹谋南方的平定,所以在公元208年,发动的南征,于孙刘联盟在赤壁大战,由于赤壁乌林之战,曹操损兵折将,尤其是水军遭到大规模的死亡,从而迫使曹操北撤,从而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又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和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再度遭遇惨败,从而失去占据益州的可能。这个时候的汉末已经形成天下三分的态势,孙权和刘备都坐稳了江山,实力强劲,想一统三国有点困难。

第二:曹操不敢轻易放权,独当一面的帅才太少。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多疑奸诈的枭雄,又是一个宽宏大量、虚怀若谷的豪杰,在军事上,比较重视宗亲,多以宗亲统兵,而对外姓将领却很少轻易放权。在曹操时代,长期以来都是曹操亲征,带领手下的谋士将军南征北战,他是帅才,导致麾下的人才都变成了将才。

曹操集团内部猛将如云,但是他们却很少独自领兵作战,而曹氏宗亲和夏侯兄弟这样的,也没有经历过大的阵仗,曹仁和夏侯渊是不错的帅才,但是表现机会还是太少。曹操的强势导致集团之中,将多帅少,以至于作为总指挥的曹操还得亲自指挥作战。如果曹操能够培养几个能够指挥几十万大集团作战的统帅,东西两面同时进攻,何愁天下不灭。

第三:曹操年老体衰,过早离世

在赤壁之战前,从公元207年到219年,仅仅十余年间,年过半百的曹操已经尽显疲态,他从公元190年起兵讨伐董卓,到此时已经戎马生涯近三十年,心志几乎消磨殆尽。面对残局,他无力收拾;面对一统大业,也算有心无力。尤其当追随他的哪些最忠心,最得力的谋臣良将都离他而去的时候,他自己也感觉到有心无力。最后在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66岁的年纪,在汉末已经算高龄,但是针对熬死曹家三代人的司马懿来说,还是算短命的。如果曹操能够活到70多岁,说不定也能够利用机会,一统三国。

因为曹操长期征战,自身落下了疾病,过早的就去世了,才没有统一全国。
虽然曹操的实力是最强的,但是在当时曹操并没有能力去统一全国,所以说没有统一。
三国时曹操的实力虽然最强,但是刘备和孙权也都不弱,他们都是强大的领袖和势力,曹操想要以一敌二是很困难的。
本文标题: 汉末三国曹操的军事能力是否夸大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10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梳理英国史使其简单明了原发性痛经的原因是什么 身边一些女性年轻时不会痛经年老却会痛经是什么原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