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军官系统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3-02-05 22:00: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古代军官制度是怎么实行的?军队需要有能力的军官来担任指挥。在职业军官系统形成之初,有很多人是在学习了“兵法”,掌握有军事指挥专门...

古代的军官系统是怎么样的

古代军官制度是怎么实行的?

军队需要有能力的军官来担任指挥。在职业军官系统形成之初,有很多人是在学习了“兵法”,掌握有军事指挥专门技能后被君王聘用的。比如春秋末年时,齐国人孙武研究战略战术,著书13篇(即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广为流传。吴王阖闾读到后,赞叹不已,公元前512年将孙武请到吴国来,拜为将军,统率吴军与强大的楚国作战,连战连捷。

大约就在同一时期,齐国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进攻,打了大败仗,齐国执政大夫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以研究军事出名的穰苴。齐景公亲自召见穰苴,听他谈论军事,大为折服,立刻聘用穰苴为将军,领军反击晋、燕联军。穰苴说自己出身卑贱,一下子担任将军(相当于上卿),位居大夫之上,人微言轻,“士卒未附,百姓不信”,请求齐景公派一个得到宠幸、有声望的大夫为监军。齐景公就派了自己宠幸的大臣庄贾为监军。穰苴先到军营门口,立起测量日影的“表”,摆好计时的滴漏,等待庄贾。不料庄贾自认为监军就是统帅,不慌不忙地接受亲友的送别,到了约定的正午时分仍然没有赶到军营。穰苴就撤去了表、放掉了滴漏的水,自己进入军营,接管指挥权,发布命令。傍晚时庄贾才赶到,穰苴说:“作为将领接受命令之日就要忘了家庭,在军队接受军纪约束就应忘记双亲,听到战鼓隆隆就应该忘记自己。现在敌军入侵,国内骚动,百姓之命都悬于君,怎么还要在乎送别!”于是按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都为之震惊。齐景公派遣使者拿了代表国君的“节”来赦免庄贾,使者马车一直奔驰进入军营。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又按照“军营中不可驾车奔驰,违者斩”的军法条例准备斩使者,只是国君使者不可杀,就杀了马车夫和两匹马来示众。第二天出发,穰苴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问寒问暖,士兵都争着参战。晋燕军队听说了不敢与齐军会战,主动撤退。齐军收复失地,胜利凯旋。齐景公拜穰苴为大司马。以后战国时齐威王将齐国历代司马的事迹编写成书,穰苴的事迹也附在其中,书名就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

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与当时说客以口舌取官乃至任为丞相的情况相同,很多游士靠谈论兵法而出任将军统帅。最著名的莫过于孙膑、庞涓的故事。两人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得以成为魏国将领,因妒忌孙膑才能,设计陷害,“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无法出头露面。后来孙膑逃亡到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很器重孙膑,但孙膑作为刑徒已无法率军,于是坐在密闭的车辆里为田忌当军师,指导齐军接连打败庞涓指挥的魏军,最终在公元前340年,在马陵道设伏,全歼魏军,庞涓兵败自杀。另一位名将吴起也是游学出身,在鲁国求学,为能够在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中充当将军,不惜杀死自己妻子(齐国人)来取得信任。后来又到魏国,被任命为将军,打败秦国军队。为魏国效劳后,这位名将又被楚国聘请,为楚国主持改革。秦国的几位名将如白起、尉缭、王翦等也都是以“好兵”而得为将军。

秦末混战时期,这一风气犹存。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个叫周文的“自言习兵”,曾是楚国春申君的门客,陈胜就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咸阳。后来周文军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被杀。楚怀王因为宋义谈论兵事,料事如神,就拜宋义为上将军,位置高于项羽,率军北上。结果项羽发动兵变,杀了宋义,自立为“假上将”(代理上将军),篡夺指挥权,楚怀王只好承认既成事实。韩信自学兵法,先是投奔项羽,不料项羽只是让他当个卫士,他大失所望,又去投靠刘邦。刘邦也不重视他,韩信又打算离开,只是因为萧何在和他的交谈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在他开小差后,赶紧追赶,在历史上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的佳话。萧何追回韩信后,又以自己的脑袋担保韩信,才使得刘邦回心转意,拜韩信为大将,把主力军队交给他指挥。

后世的帝王对于这样招聘“自由职业者”来担当军国重任实在是不放心,以后各个朝代就再没有将游士立即拜为大将的事例。历代军官的主要来源有这样几个方面:从士兵中提拔的“行伍出身”,由军官子弟世袭的“世职出身”,以及在隋唐以后出现的和文官相仿的“科举出身”,另外也有不少武官是由文官或幕僚转任的。

古代的军衔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千夫长”属于高级军官,拥有单独统帅部队作战的权力,是百夫长的直属上司。

三国时期,千夫长可以单独统帅部队,是该部队最高长官,也可能在军团下属,一般一个万人军队,会有十个左右千夫长。到了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

西周的军事兵制

西周的军事兵制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等级十分森严。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军权集中于周天子手中。军事兵制严格,根据《尚书·周书·牧誓》中记载天子下有有友邦冢君(各诸侯国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官职,不分文武。

周王室保持了庞大的军旅。这种军旅,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共十四师,达三万五千人。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 

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实际上也属于整个周王朝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古代的军官制度如何实行的,提督主要负责什么事务?

步军营与巡捕营

在清朝禁卫军中,步军营的规模与骁骑营相当。其职能是以守卫京师城门,抓捕逃犯为主;同时它也有一套分汛防守皇城内外的系统,与护军、骁骑相重合;皇帝出行时,步军营也承担扈驾任务。顺治年间初建步军营时,其首领的职名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所以步军统领又被称为“九门提督”。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以后,步军统领又兼管京师巡捕营,因而步军统领的职名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五营)统领”。步军统领相当于汉代的执金吾和司隶校尉出任这一职务者均为王公勋臣。清朝权臣隆科多、和珅都曾担任步车统领,清晚期禄康、耆英、庆锡祖孙三代历任这一职务。步军营的衙署内悬挂着雍正皇帝题写的训词:“辇毂之间,兵民杂处,必宽严互用,禁暴载民,然后九陌风清,四民和合。”乾隆皇帝又题写了“风清辇毂”的匾额。



 编制

步军营的军官设置:统领1人,左右翼步军翼尉,每翼设1人,其下是步军协尉、步军尉、捕盗步军尉、署步军尉、领催。上述军官共计464人。步军共18104名,捕盗步军32名。专门负责城门启闭的步军官兵,在步军营内部单独编列名额:内城九门,每门设城门领各1人(乾隆以前称为城门尉)、城门更各2人;外城七门,每门设城门领各1人、城门吏各1人。内外城门千总每门各2人。



步军内外十六门门军共640人,从骁骑营抽调的骑兵320人也加入步军营内部,共同执行守城任务。城上设有大炮,步军营的信炮官都由汉军八旗中选任,每旗各1人,每座城门设炮手2名。这些炮称为信炮,在京师受到威胁时以炮声为警报,集合八旗军队。北京内城九门上各设信炮10座,外城七门各设5座。信炮旁边竖立旗杆五根,白天旗杆上杆挂八旗军旗,夜晚则悬灯。



白塔信炮步军卫士

清廷在北海的白塔同样设置信炮,隶属于步军衙门。白塔信炮建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共设置了5座信炮,炮旁竖立旗杆。此处设信炮总管1人,监守信炮官8人,领催4人,炮手8人,步军16人。至今北海的白塔后面仍遗存着信炮和旗杆。鸣炮时,由白塔的信炮先鸣,然后各城门上的信炮应之。各旗官兵闻炮声而披上甲胄,奔往集合地点,朝廷文武官员同样汇集宫前待命。但是白塔鸣炮必须以皇帝的谕旨为准。危机发生时,皇帝派人持金牌前往北海白塔,该金牌是专为鸣炮特制的,牌上印有“鸣炮”字样。事实上,这种鸣炮集合军队以应变的情形,终清之世一直没有发生。



巡捕五营

巡捕营原来隶属于兵部,清初在兵部职方司下组建了南北两个巡捕营,“治八旗捕逃及京省盗贼缉捕之事”。顺治十四年又增设了巡捕中营。康熙三十年,清廷将这巡捕三营交与步军统领统辖。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增设了左右二营,至此巡捕机构共有五营。巡捕五营不设最高首领官,其最高职务是一名副将,该副将的职责是主管巡捕中营。巡捕营的军官计有参将、游击、都司各5人,守备17人,把总92人,外委205人。每名参将掌管一营,其中中营参将受中军副将直辖。



巡捕五营共有马兵4000人,战兵3000人,守兵3000人。士卒完全由汉军充当。

职能

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的守门官兵,日常按照各自的分管之处,白天稽核行人出入,夜晚扃锁城门、守卫门禁。各城门的启闭由职务为城门领地步军官员掌管,每天按时启闭。城门守卒平日严防并抓捕偷越城门者,禁止周围民户依城墙搭建席棚,禁止闲杂人员在近门处夜宿。这是步军营守城的基本职能。

步军营在皇城内外,分汛设防。满洲步军营负责在皇城内分汛、列栅,共分汛90所、列栅116处。满洲各旗按照所划分的地界执行巡守任务。如镶黄旗的地界在紫禁城北,东起地安门箭亭城墙,西至地安门甬路中间,与正黄旗地界相接;北起火药局城墙,南至三眼井,与正白旗地界相接。每旗设汛10至12所,设栅栏9至24处。每汛委派步军12人,每处栅栏委派步军3人执行稽查守卫。



满洲各旗还在所辖的重点地段委派步军尉1人,带领步军120人掌管街道清扫洒水与河道的清洁通畅。镶黄旗的重点地段是景山后面,正黄旗的重点地段是景山东门,镶白旗的重点地段是北池子,正蓝旗的重点地段是南池子,正黄旗的重点地段是地安门,正红旗的重点地段是景山西门,镶红旗的重点地段是大光明殿后,镶蓝旗的重点地段是西华门外,均派设步军尉1人,步军120人。

汉朝时军官分几个级别几等级 要详细点,一级一级的哦

汉朝时军官分几个级别几等级 要详细点,一级一级的哦
汉代军制

西汉军事制度既继承了秦代制度又有创新。皇帝仍是最高军事统帅,他通过直接操纵的两大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控制全军。这两大机构是:由郎中令、卫尉、中尉等组成的中央警卫机构;由太尉、将军、将、尉等组成的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

中央警卫部队可分为宫廷警卫与京城警卫。宫廷警卫称南军,由郎中令(光禄勋)负责,卫尉统领;京城警卫称北军,由中尉(后改名为执金吾)负责,担任宫殿之外京城之内的日常警备。为有效地控制全军,皇帝在中央设置了以太尉为首的军事领导机构。太尉名义上是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负责军事行政,并无发兵、统兵之权。

汉武帝时,设置了大将军一职,逐渐取代太尉而执掌军权,甚至超越了丞相的权限。但武帝后时置时罢,其实际地位的高下也因人而异。

西汉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长官称太守,次官称都尉,太守总管军民诸政,都尉分治军事。后者具体负责郡内一切军事行动,直接统率地方部队,权力很重。县级军事领导机构与郡级相类似,县令主管一切军政事务,县尉分管军事,职责主要是抓捕盗贼,负责境内警备,对于县令有一定的独立性。乡设游徼,乡以下有亭,设亭长(刘邦当过,不过是秦朝的官),是地方军事的基层组织。

从汉武帝始,中央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均设属国以处之。属国都尉是属国最高长官,以武职兼理民事,为汉代军事体制的又一特征。为加强对属国及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中央还派去一些临时的武官,称"持节都护",如西域都护、护羌校尉等,地位相当于内地的太守,构成汉代一种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特殊措施。

西汉兵役与劳役不分,统称"徭役"。成年男子均需服徭役,先是在本郡当一年"车骑材官卒",即郡国兵,进行军事训练,获得必要的军事技能,然后回乡务农,成为国家的预备兵;以后再根据实际需要,或当一年"戍卒",即在边防军服役一年,或当一年"卫卒",即在京城警备部队服役。结束后每年还需在本地服劳役一月,称"更卒",任务是修营垒、做烽燧、建宫室、陵墓,修河堤,运输等等。

汉武帝前,车、骑并重,之后,骑兵取代车兵,成为汉军的主力兵种。汉匈战争的几大战役,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

汉军的编制是部曲制,在领兵将军之下设部、曲、屯、队、什、伍的组织系统。部是汉军中的最高一级编制,部的主管军官称校尉,官秩同于太守,出征作战时受领兵将军指挥。曲隶属于部,长官叫军侯,地位相当于县令。屯置屯长,队设队率,什伍是军中最基层组织。这套军事组织体制常年设置,战时则由朝廷任命将军予以统帅,出征讨伐
本文标题: 古代的军官系统是怎么样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21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请问怎么养花花草草王保保抗击明军屡战屡败,为什么还那么出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