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相同的情况下,1840年的清军可以吊打1840年之前各个时期的中国军队吗

发布时间: 2023-02-01 15:01: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1

八国联军如果碰上康乾时代的清军,清朝能否打赢?有一种假设可以,文/商学野,"庚子"二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在...

人数相同的情况下,1840年的清军可以吊打1840年之前各个时期的中国军队吗

八国联军如果碰上康乾时代的清军,清朝能否打赢?有一种假设可以

文/商学野

"庚子"二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在两个甲子之前的公元1900年,中国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在战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庚子年,所以这笔钱也被称作"庚子赔款"。

当年的八国联军人数只有四万多人,而当时北京城周围部署着8万清军,除了淮军、甘军这些绿营兵,还有新训练的武卫新军。此外,北京城内外还有10万义和团拳民,这些拳民当时也被清政府武装了起来,一同反击侵略者。

清军和义和团加起来总数接近20万,是八国联军的四五倍,但是这场战争依然是清朝一败涂地。北京城作为首都居然只守了一天就陷落,军队溃散,拳民奔逃。联军统帅瓦德西下令抢劫三天,几万侵略者洗劫了整个北京城,损失不可估量。

清军在这次战争里的糟糕表现让国内外都很震惊,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先进的军火也装备了,为什么清军还是一败涂地呢?如此囧境,不难让人联想起康乾时代的清军。如果对阵八国联军的是康乾时代的满清铁骑,胜负会不会不一样呢?

历史 虽不容假设,但在这个假设,我们或许还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

1900年6月17日,俄军指挥的联军海军进攻大沽口炮台,这是清政府用白银堆起来的海防设施,由德国人督造,装备先进的克虏伯大炮。

虽然大沽口守军顽强反击,但是寡不敌众,炮台被联军海陆夹击,只坚持了6小时,守将罗荣光阵亡后炮台陷落。

大沽口陷落后,联军进驻天津紫竹林租界。

7月4日,联军攻陷天津,清军直隶总督聂士成战死沙场。一个月后,联军整顿兵力,分兵2万人,携带着80门火炮向北京进发。

不久后,马玉坤率领武卫左军和义和团民在北仓阻击八国联军,被联军用"毒气炮"击溃,北仓被占。

8月13日联军攻城,此时北京人心惶惶,慈禧和光绪躲在紫禁城,随时准备出逃。次日,北京城破,慈禧和光绪则于第三天化妆成百姓西逃,城内达官贵人也大多弃城而去,守城清军七八万人,没做出像样的抵抗就四散奔逃。

十天时间,侵略者就从天津到达到了北京,一天就攻下京城,这比40年前英法联军快得多。

此时的清军其实装备精良,表现却乏善可陈,并未给联军造成较大的伤亡。

当时部署在北京周围的清军主力,是新训练的"武卫三军",他们的装备堪称"豪华"。以聂士成的2万"武毅军"为例,步兵装备13000多支新式德国单发毛瑟步枪,骑兵有1400支奥地利的曼利夏连发骑枪,全部军官都配备6发左轮手枪。

此外,聂士成的军队里还有两挺马克沁重机枪,这是当时世界最新的陆军装备之一,各国军队都装备不多。

而重火力方面,聂士成的清军共有75mm克虏伯大炮16门、60mm后装炮32门、57mm速射炮32门,还有些87mm和37mm速射炮。这么多火炮,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国军一个师都强。

但是,聂士成军依然没能守住天津。

在天津之战打完后,八国联军把缴获的武器列了个清单:

看完这个清单让人有点不敢相信,这些武器别说是1900年,就算拉到二战时期也跟国军士兵的武器不相上下,但是清军依然一败涂地。

根据侵略军后来撰写的回忆录,清军在战斗中暴露的问题很多。首先,清军士兵训练很差,打仗子弹乱飞,进攻撤退都不成体系;第二,清军的斗志很成问题,一旦遭遇伤亡容易出现溃逃;最后,清军的缺乏高效的指挥,进攻不坚决,各兵种之间不懂配合,炮兵尤其差劲,在打完仗后联军发现大量的火炮还在箱子里没拆封。

战争确实是关于武器的比拼,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武器代差已经不复存在。清军落后的是士气、士兵素质、以及战术指挥。因为当时清政府官方的态度模糊,战和不定,导致下面的指挥官畏手畏脚。

当时的士兵也大多是"吃粮当兵"心态,畏战情绪比较重,很难要求他们做到视死如归。反而是义和团拳民英勇顽强,用简陋的武器给联军多次造成伤亡。

清末的中国腐朽不堪,政府高层优柔寡断,军队军心涣散。有人曾假设,要是让这场战争发生在清朝鼎盛的康乾盛世,那时的清军对阵八国联军,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康乾盛世,也就是清朝前期的康雍乾三朝,这是清朝最繁荣的时代,战争的功绩上也是极其给力。

康熙帝时期:平台湾,平三藩,平噶尔丹,还和俄国打了雅克萨之战。

雍正朝比较和平,仅有平青海罗卜藏丹津之战。

而乾隆皇帝是个爱打仗的皇帝,他晚年细数了自己一生的"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这十全武功是:平准噶尔、平大小金川、平大小和卓、平台湾林爽文、战缅甸、战安南、平廓尔喀。

我们就拿爱打仗的乾隆皇帝时期比,那时八旗军战斗力确实很强,起码在东亚未逢敌手,但他们是否真比1900年的清军强呢?不妨用乾隆在"十全武功"中唯一抱憾的一战,"清缅战争"举例。

乾隆觉得"十全武功"唯一的不足就是和缅甸的战争,当时前线报告清军先败后胜,但其实清缅两军大规模交战四次,清军几乎全部失败,损兵折将,总督明瑞以下多名将军战死,核心武力八旗军更是死伤惨重。

好在最后一次大战中清缅两军两败俱伤,缅甸因为暹罗复国腹背受敌,跟大清耗不起,最后向乾隆求和。

清军在这场大战里伤亡达到两万人,将军战死十几个,这在清朝前期算是少见的大败。总结清军失败的原因,首先是缅甸的气候让清军难以适应,无论是绿营还是八旗兵都病死不少;其次是缅军战术得当,一直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然后截断后路围歼。

除此之外,缅甸军队当时装备的先进火器是造成清军伤亡的重要因素。 缅甸靠近印度,此时英国人已经殖民印度,缅甸军队从英国购买了大量先进火器。

根据清军回忆,缅甸人在山区作战时火枪和梭镖非常精准,射速也高,缅甸人经常能对清军后方指挥官进行"点名",不少军官死在枪口下。而清军自己装备的武器是鸟枪、烟炮等老式火器,准度很差,弓弩此时仍然是清军装备的主力武器。

清末魏源的《圣武记》记载:缅军水战时战船装着西洋枪炮,火力强劲,给清军带来很大伤亡。清军虽然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但是奈何清军的装备已经落后,面对缅甸军队的先进火器处于下风。

在康乾盛世,清军八旗军骑兵战斗力很强,这毋庸置疑。缅甸人就记载打仗时" 唯怕彩甲骑兵 ",也就是八旗骑兵。但是八旗兵装备主要是弓弩,部分"火绳枪"和"红夷大炮"都是康熙年间平三藩之乱的存货。

剩下的绿营兵装备更落后,几乎只有冷兵器,面对缅军只能被吊打,所以清缅战争的前三次交锋都以清朝惨败告终。

清缅战争在后世被很多军事学家拿出来研究,因为这场战争其实一定程度上预言了晚清军事的衰落。乾隆皇帝一辈子没打过败仗,所以对于缅甸这个小国不放在眼里,结果却踢到了石头。此战前后打了7年,动员军队数万,花费900万两军费,清军死伤惨重,只得到了个平手。

从这一战开始,八旗军引以为傲的骑射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新式火器。清军第二次出击失败之后,云贵总督明瑞被派到前线,他认为"绿营"兵本来就不堪大用,打败仗很正常。结果明瑞自己带着2000满洲八旗出战,最后却被缅甸军队包围,明瑞和自己的800满洲护卫战死沙场。

清缅战争结束之后,乾隆帝并没有吸取教训大力发展火器,这导致清军在之后的几十年武器装备几乎没有进步。到了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清军手里的火器还是乾隆年间制造的,英国人的武器完全碾压清军,战争呈现一边倒的结果。

所以要是按照假设,让这支巅峰时期的八旗军和八国联军大战,结果可能是一败涂地。毕竟当时的联军有大口径火炮,有机枪,这都是骑兵的大敌。

如果让巅峰的八旗骑兵和八国联军正面作战,结果只会是第二个"八里桥之战"。

康乾盛世的八旗军和1900年的清军相比,八旗军训练有素,勇猛顽强,但是却缺乏先进武器;1900年的清军空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畏缩不前,军心涣散。

但要是让康乾盛世的八旗军拥有1900年的"武卫三军"那样的武器,在当时国力上升、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情况下,可能未尝不能与八国联军一战。 只可惜,清帝国早期的勇武没有被晚清传承,而清朝始终输在了对火器的态度上。

在甲午战争时,清军的战斗力到底是处在什么水平?

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清军的战斗力是极为低下的,别说媲美远洋的欧美国家,就连近邻的日本都打不过。

一、在甲午战争时,清军的战斗力孱弱不堪

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清军的战斗力是残弱不堪的,尽管当时清军的武器都比较先进,但是清朝军队却是崩溃的个体战斗力极为低下,而且枪炮的弹药钱都已经被挪作他用。按照一个通行的说法,那就是清朝军队的军饷直接被挪到了老佛爷的寿宴上,最终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时候,清军的士兵有炮根本就放不出。

清军战斗力很弱,其实也不是说我们张口就来,这也是有一个明显对比的。在甲午海战发生之前,清朝军队曾经称自己为东亚第一海军,但是随着日本海军全面胜利,日本人还从朝鲜直接进到了东三省,最后也就狠狠地打了清朝军队的脸。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大家的意识才开始彻底觉醒,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认为强枪洋炮是救不了清朝的,于是才有了推翻清朝的想法,这也才有了后来的武昌起义。

二、甲午战争清军战斗力衰竭是封建腐败的结果

 其实按照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来说,清军战斗力衰竭其实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18世纪末开始,那时候英国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由于皇帝得知的新技术而不去接受新技术,这已经表明封建腐败之下对于新事物是抗拒的,天朝大国的精神一直都树立在清朝皇帝的心目中。再加上封建帝制统治下的人也是麻木愚昧的,他们不仅不会想着去学习新的知识,甚至有可能为了所谓的及时享乐而去碰更多的鸦片。在封建帝制之下别说是清朝军队了,就连普通的民众本身就是充满着腐朽的,更别说从其中筛选出来的清军,他们的战斗力自然也就很低下。

在甲午战争时,清军的战斗力是十分惨弱的,并且是处于极为劣势的那一方,就连临近只有自己国家一半人数还不到的小岛都打不过。
不得不说清军的战斗力其实还是比较低的。因为那时候很多洋枪洋炮,其实都是从洋人那里采购的。
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清军的战斗力是非常低的。别说是八国联军,就连最近的日本也打不赢。虽然装备还行,但是缺少锻炼。

鸦片战争为什么洋人只有几千人就能打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

1.英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能够利用海运机动优势屡屡在清廷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发起攻击。局部上总是以多打少,战术类似于抗日战争的日军。清军总兵力占优,但在各局部战场,总是人数不多。例如英军在1840年6月首次封锁广州口岸后便在2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北上机动,一路攻城略地后进抵北方的天津外海,第一次迫使清廷的战争意志出现动摇。1841年1月,已经返回广东沿海的英军,又在清廷故意拖延谈判的情况下,迅速的发动虎门之战。此后击败控制了广东及附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1841年,由璞鼎查率领的增援部队抵达广州后,果断放弃与广东清军主力的接触,北上再次占领厦门与浙江的宁波等地。而清军为了反攻浙江沿海的沦陷区,组织的部队到1842年3月才逐渐到齐。结果,这些从全国多个地区小规模调配拼凑而成的部队,在浙东反击战中一败涂地。5月,英军又主动放弃舟山以外的浙江占领区,北上攻破了扼守长江入海口的吴淞。7月英军攻克了长江下游的重镇镇江,到8月4日,抵达了尚没有做好足够准备的南京。
2.英军逼近南京地点选择准确。清代必须依靠东南的粮食和税赋。南方的大量粮食和钱粮要依靠京杭运河从南方运往北方。因为北方经过千年的开发和人口繁育,土地承载力已经大大下降,而都城和大量驻军、粮库又主要在北方,因此,从明朝开始就非常依赖大运河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抛弃了元朝的海运),一旦漕运被切断,北方立刻就会陷入物资匮乏的饥荒,北京的近百万人口,尤其是“八旗国本”,将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而清朝财政的核心支柱也被一刀斩断。所以漕运要点南京就是逼迫清帝国屈服的要点。
3.英军的机动优势降低了军事开支,而清军动员兵力耗资巨大,已经面临财政破产。这场战争,清朝调动了全国经制军队总兵力的1/6,行程万里增援前线,至于各地方的发动的团练、乡勇,更是达到了数十万人次。清朝以比大英帝国少得多的财政收入,支付了3倍于英军的军费开支,在万里海防线处处设防,到处铸炮添兵。按照1840年至1842年战争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清朝继续耗下去,也必将陷入财政破产的境地,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国库存银已经不足1000万两,而整场战争,已经花费了3000万两,只是还没有在户部报销。不过只要王朝存在,这种负担各省分摊一下,压一压百姓,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如果南京城丢失,也就意味着长江以南不为清朝所有,“国朝武力”的神话一朝破灭,用什么“汉奸带路以致丢失海口”的传统托辞都不足以向天下百姓解释。这种情况下,清朝面临的就不是“破产”危机,而是中央无力威慑地方所导致的政权整体崩溃,也就是“脆断”。而英国鸦片战争总共花费了4,215,413英镑(包括各个方面报的“花账”,如东印度公司),约合10,859,920两白银,英国1840-1841年度财政收入约为5200万英镑,这个军费中的230多万英磅还是东印度公司垫付的,以这个规模来说,英国即使再增兵2万,接着打10年,也毫无压力。
4.英国提出的谈判条件,相对这个前景来说,完全算不上苛刻,当时的议和大臣伊里布甚至认为“英国人诚信不贪财”,就是在赔款问题上,英国并没有狮子大开口,这种“称赞”可谓可笑又可怜,却又无可奈何。在割地问题上,英国也没有坚持割让香港之后再割舟山群岛的要求,只是提出要占领舟山作为“抵押”,直至清朝履约赔款为止。至于香港,早已被英国事实占领,并盖房设炮,道光皇帝虽然不断严旨切责,广州方面的清军却根本无力收复,到最后,皇帝本人也面对了现实,仅仅要求“严防死守”罢了。可以说,站在清政府的角度衡量上述条件,和谈无疑是当时最佳的选择,谈判条件也可以接受。

清失败是他自己选择的必然,很早以前就有荷兰的枪炮和别的科技物品传到清,清皇帝怕这个冲击清的骑兵优势,果断封关团国,假装看不到别人的先进。也和清立国政策有关,加强八旗,弱化汉民,然后官吏贪腐,都在捞钱,鱼肉百姓,官兵腐化严重,相当都是流氓,好吃懒做的老油子集中营,你给的那点钱就买命啊。(从上到下都烂了)不然那么多人,怎么拼也拼掉几千人。
英军有两万多人,清军的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军事装备军事思想等已经不适应战争需要,英军的海军发展已经有相当成熟,英军的陆军的制度已经经过战争的检验和发展,大清国以骑射国语为立国根本,不断强调衣冠制度不学汉人,不发展工业科学技术,信任的就那五百万旗人,对外最大的敌人始终是汉人,不敢真正动员汉人,军队分为八旗军绿旗军,没有正式编制临时招募的勇营,清军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防守,在重要城市和地点驻扎一定八旗军,辅以绿营,在京师保持一定机动兵力,以北控南,编练新式陆军则会动大清国根本的八旗制度。
中国因为满族的统治,使国家原地踏步了晋近300年,包括军事方面,不仅仅是武器落后,这个弱点在之前的白莲教起义和后来的太平天国,不仅八旗武装不堪大用,连绿营武装也也不能用,所以才有后来的湘军等非国家正规武装来当主角怪现象…更不要和当时强国英国比了…
这个封闭啊,人家都机械化了,我们还刀啊抢啊的,没有变法的后果,最后丧权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康乾盛世的清王朝,能吊打同时期西方列强吗?

先给出结论,那就是不能。

康熙时期同西方作战,只有一次,那就是雅克萨之战。

17世纪沙俄急剧向外扩张,自明朝末年起,沙俄远征军就开始入侵黑龙江流域,到处烧杀抢劫,可此时中原大地正处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时,统治者无暇顾及远东地区。一直到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面对沙俄的侵略行径,多次遣使进行交涉,但未奏效。于是康熙帝决定使用武力,驱逐沙俄侵略军。

清俄之战主要是在雅克萨进行的,所以称为雅克萨之战。前后共经历了2次大的战斗,沙俄的兵力大概在1274人左右(第一次450人,第二次824人);清军的兵力大概在5000人左右(第一次3000人,第二次2000人)。

第一战清军统帅朋春采用了架起红衣大炮、深沟高垒、切断敌人补给的方式,围困死守的俄国人。俄国人撑不下去了只能求饶,清军允许他们撤出雅克萨。

可是,贼心不死的俄国人再次卷土重来,于是双方又进行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这一次,俄国人在付出惨重的伤亡后,再次求饶,撤出了雅克萨城。随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西北的噶尔丹叛乱,也是由俄国支持),康熙帝派索额图和俄国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虽然有些让步,但使东北边境稳定了170年。

两次雅克萨之战,可以看出来,此时的清朝已经开始在兵器上落后于西方了。俄军的火炮要比清军先进,并且人数较少。而清军则火力要薄弱,但人数众多。清军胜利靠的是统帅的灵活用兵,扬长避短,战士作战英勇。

所以说康熙时代,清朝能够挡住西方侵略者,但要是主动出击,有很大概率会被西方打败。而到了乾隆皇帝的时代,那个时候的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实力基本上处于全球第一,不被西方侵略就很不错了,更别说吊打西方列强了。

并不能吊打同时期的西方列强。在康熙盛世的清王朝,战斗力主要体现在陆地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列强,战斗力主要是海军。
康熙年间的对准格尔战争,清军采取的主要战法就是火炮阵列开路,各式火枪方阵前进至攻击距离内开始齐射,最后冷兵器骑兵冲锋。后来的乾隆年间的对外战争中,清军加大了火药武器的数量,火枪方阵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清军的方阵使用率相当的大。
16-17世纪的欧洲,此时前装式滑膛火绳枪是西班牙人研制成功的一种较重型的火器,英国到1596年正式将之作为步兵武器,周围有长矛兵保护。直到套环式刺刀的出现,这种刺刀解决了步枪上了刺刀后无法射击的问题,长矛兵这个兵种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没有进入“排队枪毙”时代的清,则完全不可能是英军或者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军队的对手。
很难说,康熙年间的清王朝不懂得工业,不懂的自然科学,这也是封建统治的后果,那时候我们的经济实力应该是比他们强大的,可是老祖宗们太固步自封,导致了后来清王朝后期的落没…
清朝抬枪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八路军主力装备

明朝末年,为何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清军可以打败明军?

因为奖赏制度不一样,明朝更加注重对他人奖励。明代和清代两个朝代不同,明朝更加注重以理服人,文官和武官品级相同情况下,武官地位要低于文官,而且在很多时候武将是不能做主政官,甚至还要听取文官节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制武官,以免武官们谋反,不过武将会加封左右柱国、都督同知,以及各种将军名号,能够得到很多奖赏,当得到奖赏后,军队人员将会更加有信心打败对方。相比较之下,清代武官地位并不低于文官,造成许多武官气焰嚣张,轻敌现象,甚至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会懒散。

因为士兵们对上级领导足够忠诚。在与清军斗争时,许多士兵们对领导足够忠诚,军队十分可靠,人员也是足够精锐。在满清初期,形成了八旗军团,几乎没有任何军队能够与之抗衡,有了这个军队震慑,其他军队们受到许多鼓舞。在平时训练中,对上级领导足够忠诚,最终在对战时期,团结一致,丝毫不害怕对方,甚至在士气上大大压制住了对方,不过其中也是因为对手太过于轻敌了。

士兵在平时更加注重严格化训练。现在虽然不大战,但是许多国家依旧很注重军队训练,就是为了能够保证事发之后,可以有效与对方抗衡。军队训练很是重要,同时也要保证后勤。士兵训练时,能量消耗巨大,往往会使得士兵们饭量超过平时几倍,谷物类食物消耗量更是巨大,毕竟在那个年代里,油水和肉类并不常见,不过能够保证士兵们训练过后能够吃饱已经很难了。之所以能打败对方,就是因为有充足食物保证士兵们每日操练,同时也要保证兵器跟上平时训练。

是否能打胜仗有时候不是人数来决定的,那个时候明朝已经不行了,根本不得人心,而且清军特别英勇,战略又好,所以打败明军是意料之中的
明朝末年,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清军可以打败明军是因为明朝皇帝听信谗言,将优秀将领杀害军队又无粮草,只能投降清军。
是因为当时的明军已经军心涣散了,他们早就不想打仗了,清军他们来了一招离间计。
本文标题: 人数相同的情况下,1840年的清军可以吊打1840年之前各个时期的中国军队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10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同品种的猪,肉质上有什么区别 日常有哪些不同做法为什么新选组作为幕府的下属警察组织却往往是正面形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