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巴黎人到处随地大小便而不建卫生间

发布时间: 2022-10-28 09:01: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外国人中世纪上厕所是怎样的啊不会像中国过去一样吧很多人习惯了现代化的卫生和清洁设施,事实上对于中古时代中西方的实际情况是不了解的...

为什么古代巴黎人到处随地大小便而不建卫生间

外国人中世纪上厕所是怎样的啊

不会像中国过去一样吧

很多人习惯了现代化的卫生和清洁设施,事实上对于中古时代中西方的实际情况是不了解的。
没有一种药物像抽水马桶一样拯救了那么多的性命。抽水马桶(以及城市排污系统)当之无愧是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真正意义上的抽水马桶在18世纪后期才发明出来,而直到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现代厕所才成为英国大多数房屋的标配。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城镇规模还相当小,人们要么就在街头随地便溺,要么讲究一点的就用桶装起来,倒到街上或者河里去。在人口稀少的乡村,内急问题就更无拘束。不过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一箭之地”,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地点至少要离最近的居所有射箭一程的距离,家里建厕所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图一这张14世纪的手稿插图描绘的就是萨拉森(阿拉伯)士兵在教堂内大便亵渎神圣的场景:



总体而言,修道院僧侣的生活比之中世纪的普通民众要文明和卫生得多。他们部分保存了罗马人的卫生习惯和工程技术,尽管时不时有关于洗澡是否有害灵魂,上帝的污垢是否神圣之类的神学争论,至少僧侣们普遍使用类似中国农村仍时能见到的旱厕或水厕。英国坎特伯雷的基督堂修道院早在12世纪就拥有了一套完善的供水和排污系统,可以为集体厕所提供水流冲刷。像图二的很多修道院都把厕所建在溪流上或岸边,让流水把废物带走。修士们甚至有旧羊毛或破布作手纸——这一点比罗马人还要进步,要知道罗马人一般是用一块海绵擦屁股,用完洗一下让后来人接着用的。


城堡是欧洲首先在居室内修建厕所的地方。城堡的厕所大多藏在塔楼里,被好面子的贵族冠以“更衣室”其实很简单:就是塔楼往外延伸,边上一块石板挖个洞,便便直接通过洞口掉进下面的护城河里。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像图五一样欣赏便坑里的高空美景。大多数城堡的护城河并不是河——充其量是条壕沟而已,或者一圈死水。在这种情况下,接纳了城堡居民每日馈赠的护城河迅速发臭淤塞就不足为奇了。虽然臭气熏天,但领主们很快发现堆满了粪便的护城河居然为城堡提供了一道额外屏障。只有最无畏的勇士,才愿意趟过齐腰深的脏水,冒着“炮弹”轰炸爬上墙壁,从便坑里突破防卫。
文/邱方哲原载《城市画报》 侵删

中世纪欧洲的"人力流动厕所"
中世纪巴黎街角有这样的景象,法文称之为garde-robe,虽可翻译为“更衣间”,其实它是另一个意思“厕所”;好像今天的流动厕所,但主体却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披挂大大的斗篷,身旁左右各放一个桶,目标明显,任何人都知道是什么,必要时趋前驻足,他马上张开斗篷围住客人,让客人可以好好隐密地方便,小便用右边的桶,大便用左边的桶,如此这般。
身为“方便”服务专业,敬业精神可佳,除了勤勉认真,还会看客人脸色,如客人长吁短叹、皱眉头,为和缓气氛,他会掌握时机关心问候。
这种予人方便的服务业,无一定价码,只收小费,却又难以糊口,所以类似当时理发厅卖化妆品,他们也准备了调适客人身心状况的肠胃药或痔疮软膏等。
1730年路易十五时代,布兰维兰在其著作《巴黎人》中记载,有人独创“折叠式厕所”,他手持锡制马桶及足够把正在方便的客人包住的大布巡行街头,有时叫喊:“谁都知道该做什么了吧?付2个苏就好!”当容器满了的时候,就倒入塞纳河里。
还有一位法国药商卡迪·德·嘎西克尔,在维也纳旅行时,试过他认为更巧的类似服务,并留下记录:

那些充满山林气味的男子,站在公共广场或接近建筑物的狭窄场所,拿着有盖子的木桶和大布罩,木桶是坐式马桶的代用品,大布罩为了围住下方,甚至可以稳稳包住使用者的整个身体,以防暴露,得以脱掉不得不脱的衣物。

至于英国,也有记录:

在伦敦、爱丁堡,当时有持大桶和宽大披肩的男子喊着:“没有要办大事的吗?”以吸引客人,待客人坐上桶后,即用披肩把他的身体包住。

据说这种行业在英国到19世纪初、西班牙到19世纪中叶还存在。

《海外文摘》

中世纪的如厕环境

  这—时期的著作家们留下了很多关于欧洲大城市生活坏境的记录。他们描述了一幅幅令人难以置信、邋遢肮脏和恶臭难挡的景象。举例来说,在德国的纽伦堡城里,敞开的下水道穿越各家各户,汇入河流。低潮时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

  中世纪日常生活中的臭气有时令人难以忍受。香水和花瓣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些气味。其他减少臭味的方法包括焚烧备受僧侣们青睐的乳香,及携带花卉饰品。据悉,亨利八世如厕时戴着一个由塞满百花香的橙皮制成的花卉饰品。

  中世纪的巴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一道宏伟的城墙阻挡着外部侵袭者。巴黎城中堆积起来的粪便被倾倒到城墙外侧。不幸的是,随着巴黎的繁荣昌盛,其粪堆也日渐庞大。最后,粪堆的规模扩大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得不将围墙筑高,以防敌军可能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

  “私室”:肮脏的地牢

  由于隐私这一概念在这个年代还处于蒙昧阶段,城堡中的房间也很少分隔开来。被称为“私室”的休息室均匀分布在各处。

  私室实为建于城墙凹处的小座子,位于主塔内或宴会大厅附近。它们只有3英尺宽,紧挨着一面向右转角的墙。伦敦塔的厕所就盖在亨利八世用餐的宴会厅隔壁。不过,肥硕的亨利能否挤进狭小的私室就值得怀疑了。

  “私室”这一字眼有衣橱之意,因为它看起来颇像化妆室。尽管通常被用来指代城堡里的厕所,私室在中世纪时拥有的名号可谓五花八门。16世纪时,它以“神父之洞”而闻名,因为英国人用它来藏匿罗马天主教神父,使其免受迫害。不过,大多数称谓都是用以掩饰其实际用途的委婉说法,主要有:“舒适之所”、“祈祷室”以及“小教堂”等。此外,自从私室被公认为一个独自品读好书的理想场所后,“厕所”这一字眼也跟着流行了起来。“厕所”的名称起源于拉丁语中的“隐私”一词。

  私室通常建在火堆或厨房的暖气管旁,它吸收下面厨房里炉火的热量,以温暖其冰冷的石制座圈。其中的废弃物落到下方几百英尺处的护城河里,这就避免了所谓的“来自后方的泼溅”问题。不幸的是,在接收城堡废弃物多年之后,护城河中散发的气味使城堡生活变得不再令人心旷神怡了。

  作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亨利八世对便池问题颇为忧虑。1313年,亨利不堪忍受自己私室外侧墙壁上丑陋的褐色污点,他命令伦敦塔的总管建造一个中空的圆柱或暖气管,来掩盖这些污秽。

  位于比利时根特郡的“伯爵城堡”是城堡私室的一个代表。生活区有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私室。堡垒墙上的私室则留给那些较无特权的居民使用。以上两处便利场所的物质都流入紧挨城墙的河中。在天气寒冷的冬天使用城墙上的厕所是种可怕的经历,不少人臀部都冻僵在石座圈上。

  中世纪的城堡并不像它看起来的那样坚不可摧。它们的私室构造稍有相通之处。一旦被围攻,敌方可爬上城墙,通过私室中的洞穴进入城堡,这对于任何士兵来说都是一次惨痛的经历。除此之外,精明的射击手亦可利用通道,在箭攻中大显身手。
差不多的额
无了

古代的科技很不发达,古人用的茅厕和如今的厕所有何区别?

你知道以前的厕所是什么样子吗?

第一,人有三急。

自古以来流传的谚语是“人有三种急,厕所大”,其中“三种急”是指性急、急(例如,妻子生孩子)、内心(上厕所)。在内急之前,谚语大部分来自普罗大众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在古人眼里,大部分情况下,上厕所比手头的急事和妻子生孩子等大事更紧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生活中,厕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厕所是所有生物都要面对的事情之一,与其他生物不同,人们在这件事上比其他生物想得更多。到目前为止,看到松开大手的这件事,不变的三部曲:找坑、蹲坑、打扫、清洁,但实际上是随着人类的推进而不断进化的。

二、最古老的厕所。

据现代考古学家对西安半坡村氏族遗址的考证,距今5000年前出现了最古老的厕所,是房子旁边的一个小土坑。虽然简陋,但氏族时代的古人不再随地大小便,而是专门开辟了处理厕所的物理空间。

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来看,猫和狗也可以挖坑求变,类似氏族时代古人的行为,但那句话是,人类比其他生物更强大的地方是对环境有更强更灵活的改造能力,而不是追求自己的进化。

再回到原来的卫生间,到处都解决了大小便问题,但把土坑建在路边,暴露在露天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来来往往,古人感到不好意思。

根据《墨子》,全国时代出现了民情,规定的建设规格为“围墙高12英尺以上”。钨是厕所,汉代的时候厕所和猪圈也形成了一个整体。围墙,12英尺,约2.7米的围墙,高墙,围墙内出现了像厕所一样的泥坑,现代化场室的原型。

三、马桶和厕所。

下面是现代人看电视剧熟悉的古人厕所的两个单词,“马桶”和“厕所募捐”。很多人知道这两个词,但不知道怎么来的。

“马桶”首次出现在书信中,是在韩高祖刘邦的启发下发明的。刘邦的性格历史上以浅薄不羁而闻名。有一次在朝堂开会,刘邦对长时间的会议感到厌烦,坐在嫌疑人身上不停地颤抖脚,很快就开始着急起来,但会议仍在继续,大臣们不断地陈述观点。最后,乳房真的受不了了。指着最后面的大神的帽子,说你的帽子形状很好。摘下来让我松开手。当时那位大臣的脸是绿色的,但都知道这件事后,权势们纷纷模仿改善,制作了铜制的小便池。

相反,“厕所募捐”是作为清洁排泄残留物出现在历史上的(类似于早期卫生纸替代品),厕所募捐顾名思义被称为简单的工具。它的材料通常是竹子或树皮,长15厘米左右,使用方法是每次上完厕所,执行一端,然后用另一端擦拭,结束后穿好衣服,去清水洗一洗,下次再用。

厕所募捐有节约和寿命长的优点,但从长期来看有两个缺点。一方面体积小,容易丢失,另一方面比较硬,一些材料用久了也会长毛,一不小心就会撕裂皮肤,而且常年覆盖污垢,容易产生细菌,伤口容易感染。因此,为了追求洗手间募捐的表面滑,根据《南唐书》,侯周李英亲自用上好的竹子制作竹子,然后用球测试竹子是否光滑。

第四,精英们的推进。

从古代厕所向现代厕所演化的历史来看,真正在背后推动发展的是当权者的力量。

卫生间的情况是《世说新语》等书上的记录显示,在西进时代,有钱人石忠家的卫生间简直是人间天堂。一起看布置吧:从装修角度看,卫生间像花园一样大,四周刻着龙花棒,墙上挂着名家字画,不认识的人以为自己进了艺术展览馆。另外,从服务人员的角度来看,有脸精致、衣着考究的侍女在旁边服侍,也有拿着各种清洁香料的人,还会准备干净的衣服,让上完厕所的人更换。

最后是卫生间器具本身。粪便落下的下面是一个长满羽毛的木格栅。一旦重物掉落,木格栅就会自动翻转,重物会被翻转的羽毛覆盖,掩盖恶臭。再看看清洁工具,东汉时期的造纸技术被蔡伦改善了,但纸变得更加柔软,不再像当初那样粗糙了。但是纸是包含知识和文化的载体,被社会认为是不可玷污的神圣东西,暂时没有作为清洁工具出现。为了避免洗手间丢失和毛刺损坏的危险,一些有权势的人决定用丝巾、马面等织物清洗。在中国古代,丝棉等材料都是昂贵的东西。普通人连棉麻都不能轻易穿,更不用说犬舍了。

五、卫生纸的出现。

卫生纸的实际出现是在元代。根据《元史》的说法,包住胳膊的儿媳非常尊敬公婆,每当公婆恭敬时,儿媳都要提前带着自己的脸,柔软纸张,这样才能擦拭公婆。到了明朝后期,浅黄色、3英尺正方形的皇宫特别像厕所的纸一样出现。再到晚清,据《清史》透露,宫中用地进一步改善,宫女们在上面洒水,然后用热熨斗处理,变得柔软细腻。

六、后面的进化。

从古人厕所这样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古老的厕所出现了,人类对不同需求的空间区分意识,需要挡风的地方,所以有房子,有需要特别排泄的地方,有了厕所,有了需要放松情绪和娱乐的地方,有了酒吧、火线、戏剧院。这充分说明,人们会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推进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使用,历史也会在这种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发生变化。

普罗大众和追求统治的厕所的差异本质上是贫富差距背后的物质需求程度不同。普罗大众在解决基本的厕所问题后,没有想过要用犬舍棉麻来代替风险更高的厕所。不会觉得蹲厕所很累。希望能坐下来谈笑风生,而统治阶级会不断追求舒适和质量。因此,从历史的眼光和视角变长、看日常厕所的小事来看,可以看出原来贫富差距和物质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隐藏在历史的各个角落。

古人用的茅厕比较简单,可能就是挖了一个坑,然后外面围着一些布帘儿或者是木门,和现在的厕所区别特别大。
古代的时候那个茅厕肯定就是比较简陋的,而且就是一个坑,现在这个厕所肯定就是比较高档的,而且还有那种高档的卫生间可以坐着

巴黎文化

巴黎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巴黎的大事,如巴黎和会、巴黎公社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等等,巴黎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大事,与它的人文背景有什么关系?

法国首都巴黎(Paris)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市区人口217万。城市本身在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历史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过,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居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岱兹”(法语“沼泽”的意思)。公元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将该城命名为“巴黎”。

公元508年,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10世纪末,休•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将巴黎大大扩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纪,巴黎仍在逐步扩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巴黎拥有70多万居民,千余条大街;第二帝国建立后,巴黎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村庄;到拿破仑三世时,始在巴黎开辟了一些宽阔的道路,修建了许多园林和公园,使巴黎开始形成今日的样子。

战后,法国政府对巴黎的建设不遗余力。虽然在1970年,曾经为了疏散过度集中在首都的法国各政治和经济机构,暂缓了巴黎的发展,但自1977年的蓬皮杜中心和新的购物地下街建立以来,巴黎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为使巴黎东、西市区的发展更均衡,1981年开始,以密特朗为总统的法国政府开始的包括巴士底歌剧院、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十大工程建设,已于1996年底前全部完工。

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北部诸郊区主要为制造业区。最发达的制造业项目有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奢华品生产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区;产品有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外围城区专事生产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学仪器等。印刷出版业集中在拉丁区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区电影生产量占法国电影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包括法兰西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均设在“市场”(1183—1969年为当地的中心市场)的西侧。

巴黎是法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国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综合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桥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巴黎。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253年。巴黎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巴黎拥有50个剧场,200个电影院,15个音乐厅。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歌剧院,位于市中心的奥斯曼大街,占地1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兼有哥特式和罗马式的风格。法国国家音乐学院和舞蹈学校也设在这里。

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伯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使河上风光更加妩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和发源地。塞纳河畔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有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形成塞纳河畔古老的文化区——拉丁区的一大特色。

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统计,1987年在巴黎共举行了365次国际性会议,超过了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日内瓦,居世界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法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细分起来,巴黎市共有20个大区,大小街道、马路、林荫大道5000余条。市内东、西、南、北建筑分明,便于路人正确地判断出自己在城中所处的位置。

巴黎以其圆顶教堂、凯旋门、伟大的宫殿、雄伟的广场、皇家公园以及每晚数以百万的闪烁灯火而成为法国的中心。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在100多年前被人斥责为“可惜的与无用的”,后来它才被友好地接受下来,并成为巴黎的象征。

巴黎拥有每个游客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胜:埃菲尔铁塔、La Coupole(酒吧)、圣心教堂、毕加索博物馆、蒙马特小丘、卢浮宫和凯旋门、拉普街、胜利广场的时尚、凡尔赛宫。

到巴黎,一定要尽情俯瞰美丽的巴黎城。从巴黎圣母院、凯旋门、风景如画的LaSamaritsine商店的露天平台和蒙马特高地,巴黎美景真是尽收眼底。当然最惬意的莫过于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了,它像一个钢铁巨人高高地耸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

巴黎市有70座博物馆,让艺术气息侵袭您的心灵,每一座都是精彩又独特的,世界最大的卢浮宫,位于塞纳河右岸,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还有收藏18世纪末至19世经初期艺术品的奥塞美术馆,也使人驻足良久,虽然它原是由火车站改建而来的;而橘园美术馆(Musee de l'Orangerie)收藏的是19世纪末期印象画派的作品,当然还有毕加索美术馆、克吕尼博物馆、罗丹美术馆……等等,来到巴黎真让人有进入艺术国度的感觉!

位于塞纳河中心城岛上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法国哥特式建筑,它不仅因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而出名,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筑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凯旋门和凡尔赛宫等,都是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

就像河岸与服装设计师,小咖啡馆与咖啡厅,流浪者与看门人一样,巴黎是集所有于一身的城市,帝国的伟大与神圣、财富与权力、传统与热烈、机智与随便处世之道与世界主义,它自豪而又任性,充满矛盾与反差。

出生于南法的德岱在《风车小屋来信》一书的开头曾说:“我对喧嚣阴沉的巴黎毫无向往之心。”然而德岱最终还是来到巴黎,并在此终其一生。

从古至今,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巴黎的年轻人都拥有各种梦想和野心,在这里他们曾实现梦想,也曾有过失望,然而正如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简介

塞纳河是法国河流中流程很短但极负盛名的一条河。

这条流经法国北部的河流,全程仅776千米,她发源于东部海拔471米的朗格勒高原。从西向北流过巴黎市区,在市区内的流程约达13千米。她的水流曲折宛转,向西伸展,穿过巴黎盆地,经鲁昂最后在勒阿弗尔港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塞纳河流域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该河有540公里可供通航,货运量居全国之首。沿岸地区为法国经济中心,有运河与莱茵河、卢瓦尔河等相通。

巴黎的塞纳河沿岸,景色秀美,优雅别致的公园遍布其中,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古老的塞纳河孕育了不可胜数的名胜古迹,著名的国际性都市巴黎最初只是她的一个小岛而已,而今这只“丑小鸭”已经出落得美丽大方,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美天鹅。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巴黎不断向塞纳河两岸发展,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城市之一。由于塞纳河在巴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故巴黎又被称为“塞纳河的女儿”,塞纳河堪称为巴黎的生命线。

塞纳河在巴黎是自东向西流过,形成一个弧形。其两岸风光秀丽,楼房鳞次栉比,有的建筑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有的则是现代技术的杰作,他们完满的体现了巴黎古往今来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艺术与风格。名胜古迹也密布于河道两侧。因此,乘船游览塞纳河总是外来的参观者一向不可缺少的节目。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河上游人从不间断。即使条精心装扮的游艇穿梭往来。大的可容几百人,小的可供几十人或十几人专用。 只要是晴天,游艇的甲板,总是人们乐于光顾的地方。

白天游览塞纳河,四周风景如画,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名胜都可以一一尽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桥梁也一座座迎面扑来,使人目不暇接。夜游塞纳河则别有一番情趣。岸上灯光闪烁、熠熠如画,河中风清水澄、优雅宁静。两岸的名胜被灯光照明,其中许多都集中在塞纳河两岸,特别是游艇上都装备有强聚光灯,一束束白光放射出去,将两旁的景物照得通明,不但建筑物的外形清晰可见,连上面的装饰与雕塑在游人的目光中都不会漏过。

巴黎的桥是有名的,全市大小桥计有35座,总长度可达5公里,这些桥均有着各自的发展史,桥的规模及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许多桥的命名是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也有一些桥的名字取之于著名人物。由于塞纳河将巴黎分成两半,南北之间只有靠桥梁沟通,桥在巴黎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便显而易见。

巴黎原是塞纳河中的一座小岛,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跃升为世界著名的城市。塞纳河东段状如小船的岛城是巴黎的发源地。小岛四周的10座桥,将小岛与岸上城区连结起来。

巴黎塞纳河沿岸古迹众多,为游客旅游观光的胜地。

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一直是巴黎宗教活动的中心,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圣母院的钟楼,建于1330年,里面存放着当时巴黎唯一的一口钟。它的著名不仅因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也因为它是巴黎最大、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出色的天主教堂。建筑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包括一个唱诗班席和后堂,一个短的耳堂和中堂。中堂的侧面有双侧堂和方形的小礼拜堂。正门向西,共分三层。最底层并排着3个桃花形门洞。还建有南北2 座钟楼,各高69米,1330年落成。南钟楼巨钟重达13吨,堪称“钟工”。北钟楼设有一个387级的楼梯直通高达60米的尖塔,较钟塔高山21米,更为引人瞩目。

塞纳河右岸主要有国际广场、巴士底广场、卢浮宫、协和广场、爱丽舍宫、戴高乐广场等名胜;左岸有埃菲尔铁塔;河中西岱岛上有巴黎圣母院;西南部有凡尔赛宫;西北部蒙马特高地上有露天画廊。这些都是世界上声名赫赫的建筑,为世界各国人所向往。

埃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是巴黎的象征,举世闻名。出于工程和美观上的考虑,塔的底部为四个半圆形拱,因而要求电梯沿曲线上升。玻璃外壳的电梯由美国奥蒂斯电梯公司设计,为该建筑特点之—,使之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游览点之一。在1930 年纽约克莱斯大厦建成以前,该塔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爱丽舍宫建于1718年。曾为皇家宫殿,现为法国总统府,是—座用大理石块砌成的两层楼。主楼的外表虽然朴素无华,但内部的厅堂、廊道却高大宽阔,陈设讲究,处处金碧辉煌。

卢浮宫建于1190年。藏有40多万件艺术珍品,尤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万宝之宫”。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最著名的“宫中三宝”,一是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像;二是无头断臂、双翅振飞的萨莫特拉契(斯)的自由(胜利)女神雕像,该雕像高2.75米,系帕里安大理石质地,她无疑是古希腊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三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

凯旋门地处宽阔的戴高乐广场。这里是香榭里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它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香榭里舍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开支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

在塞纳河北岸偏东的巴士底狱广场和偏西的协和广场之间,是巴黎市政府的所在地。塞纳河南的拉丁区是法国最大的大学区,著名的巴黎大学就坐落于此。乘船沿塞纳河往西,可以到达位于河北岸的卢浮宫。

穿过协和广场,就来到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亚历山大三世桥的由来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有关。亚历山大三世曾与法国签订法俄联盟协定。1870年,普鲁士战胜法国,法国修建了此桥,命名为亚历山大三世桥。1896年,尼古拉二世为亚历山大三世桥奠基。建成的桥长107米,在南北两端的桥墩上竖立着4座桥塔。塔顶上有一座腾空而起的青铜飞马。亚历山大三世桥与南岸的残废军人院和北岸的大小皇宫,都集中体现了19世纪华丽的建筑风格。亚历山大三世桥有35座桥梁横跨塞纳河两岸,给无限风光的塞纳河沿岸,又增了一抹飞虹。
  巴黎的人文风情——巴黎之行

  “巴黎是一座无以伦比的城市”,文学家梅尔希在其随笔《巴黎风情》描述18世纪的巴黎风光时也说:“生于巴黎就等于作了两回法国人。” “巴黎人不是指生于巴黎的人,而是指生活在巴黎。”对于法国人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来说成为巴黎人都是一件无比荣幸的事。
  巴黎的魅力何以如此之大?这次借工作访问之便,我仔细体会了一下巴黎。
  曾听说过“冬天的巴黎是灰色的,春天的巴黎是彩色的。”这次应该说是冬天来到巴黎吧,而且遇见了十年都不遇的一场雪。但通过冬天的巴黎,我相信读者也能够体会巴黎的春天是多么的“彩色”了。因为冬天的巴黎已经让人觉得色彩够丰富、“灰”色调够漂亮了。深褐色的掉光了树叶的树叉在灰兰色法式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精神。那碧蓝的天空更让人心驰神往,发亮的曙红色的远处的天边与房顶的天际线产生了一条波折起伏、极美而清晰的边沿线。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冷一暖,怪不得欧洲大师们的油画色彩做的饱和、明快而且纯度极高,我们常以为大师们用的手法较夸张,其实环境就是如此。
  碧蓝碧蓝的天空上,时常有一道道由于飞机飞过划出的白线,就象马蒂斯在一张海兰色的纸上用白色的粉笔起的草稿,漂亮极了!接近黄昏的时候,房子已经黑了,天空变成深兰色,天边变成了橙红色,天空的白线因了落山的太阳的照耀变成了金色,在深兰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亮丽。我想起来了,还是在小时侯看到过这样的风景,这样的天空。而今天中国大的部分城市只有在飞机爬上五千米的高空才可能这样的天空。
  你见过金色的阳光吗?巴黎早晨的阳光就是金色的,洒在地上墙上房顶上,都是一种金灿灿的感觉。
  清晨,我呼吸着巴黎街道的空气,清澈而又清新,透明度很高,远处的房子清晰可辨,街道两旁,几乎十多步就一个垃圾筒,在垃圾筒上还有为吸烟者提供的烟盒。我记得香港也是这样。在一个有文明习惯的国度里,为市民们提供一个讲究卫生的环境是很必要的。我们不是经常挂在嘴边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垃圾,为什么不可以象他们一样提供必要的“硬件”以培养市民的“软件”呢?就象打TAXI,在巴黎不是随手就能招停,而是要到TAXI可停之处才能搭乘。中国把TAXI叫做“招手停”,是方便了市民,可路况变的越来越堵,车祸越来越多,这样随便停车与随地大小便有什么两样?对于今天的上海,要想有效地改善市容环境,改善这些设施是能见效的。
  作为一个在设计公司工作的我,常常感慨西方的人性化设计。我们的环境要想处处人性化,必须首先要满足相应的硬件设施,都说上海的硬件不错了,软件跟不上,但我认为硬件还是不够。要使软件好,一定要提供能促使软件发展的硬件配套,才有可能在良好的硬件平台上建立一个良好的软件系统。构筑符合人性的公共环境,设计师只起到一个实施者的作用,而促使其实施的应该是政府和整个社会。
  巴黎人的脸是友善的,巴黎人的笑脸是令人难忘的。不管你是走在路上还是在电梯内,还是在地铁里,只要你的目光与他对接时,迎接你的一定是一张微笑的脸。我觉得这是一个友善的和蔼的平易的笑,没有一丝虚伪。它是一种礼貌,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心态的反映,哪怕是在地铁里你不小心踩了他的鞋,没等你来得及道歉他已经报以你一个微笑,让你顿感轻松愉快。你也会用同样的心情去对待别人的不小心,别人也同样得到愉快。在国内也许生活压力太大,节奏紧张,人的脸都是严肃的。地铁、公交,在任何地方都抢座位。在电梯内在公共场合都紧绷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你不看我我不看你,即使目光对视也很漠然,我们不是礼仪之邦吗?
  我明白了张艺谋为什么在申奥片里的主题是笑,因为只有笑才能是人类共同的友爱与和平,只有笑才能化敌为友,只有笑才能促使一切走向良性循环,笑脸的中国才会是一个可爱的中国。他想让中国人都轻松起来,想让中国人都笑。
  因为不懂法语,在问路的时候只能用英语交谈,法国人听懂几个单词,他就会带着你去找。拐了几条街,都会帮你找到那条路,他再往回走。这不是我们在课堂里学的助认为乐吗?好一个巴黎人。
  在艺术之都巴黎,对于艺术爱好者简直是天堂,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所有美术史上任何一位大师的作品。你初次见到想看的真品,那感觉有如恋人初次约会,心情紧张激动。
  巴黎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极多,但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必看三大馆:卢浮宫、奥儿塞和蓬皮杜。因为几千年的世界美术史都浓缩在此。
  作为巴黎再开发计划之一的崭新的卢浮宫,在其入口处,建有被称为“拿破仑中庭”的玻璃金字塔,美籍华裔建筑师贝律铭的东西:在一个完全古典的环境里竖一个完全现代的玻璃体做入口,当时,许多人持反对意见,可今天看来还是合适的,已被巴黎人接受,也被世界艺术的朝圣者们认同。现在,来卢浮宫的人不仅是看艺术,还包括来欣赏玻璃金字塔。
  奥儿塞美术馆,是一个由原来的老火车站改建而成的,由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盖。奥兰蒂(Gae Aalenti)设计的,就因为奥儿塞美术馆的成功设计,使其一举登上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行列。奥儿塞美术馆主要收集的是19世纪的作品,它几乎囊括了印象派时期所有画家的作品。当时开馆时,把卢浮宫小宫殿中从2月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代表性作品也都移送到这里,因此巴黎就拥有了卢浮宫(从古代—1858),奥儿塞(1858—1915)和蓬皮杜艺术中心(1915— )的时代前后区分的三大美术馆。
  除了这三大美术馆外还有许许多多诸如国立近代美术馆,大宫殿和小宫殿,罗丹美术馆,科学工业城,毕加索美术馆,服装博物馆,海洋、人类、文化、电影。。。。。。等等数不胜数。
  瓦尔特。本杰明有句名言:“只有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本杰明的意思指的是更具洞察力的认知。这次旅行就有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我不断在审视着那成片成片的灰色瓦片的、斜坡的又有老虎窗又有烟囱的屋顶,非常整体,丰富古典的一个城市,仿佛你是穿越时间隧道来到这个城市。由塞纳河分隔开的左岸和右岸,通过大小高低参差错落,绿树、阳光、天空的色彩装点,使其具有了神秘的魅力。
  我来到离巴黎远郊的凡尔赛,据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宫殿。外墙其实不算太张扬,一旦进入室内就让你大开眼界了,什么叫极尽奢华之能事?这就是凡尔赛。宫殿将森林外迁,宫殿的后院就是一个大森林,宽广无比。法国历时50年时间,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构筑这座城堡,动用了全法国有名的建筑家、画家、雕刻家、园艺家、工艺家,至今仍在在使用的喷泉的机械系统,还是当年17世纪的东西,年轻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一声令下,就建造了一个是法国也是当时整个欧洲最豪华的宫殿,它代表了欧洲黄金时代的顶峰。
巴黎(Paris)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

历史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过,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居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岱兹”(法语“沼泽”的意思)。公元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将该城命名为“巴黎”。

公元508年,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10世纪末,休•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将巴黎大大扩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纪,巴黎仍在逐步扩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巴黎拥有70多万居民,千余条大街;第二帝国建立后,巴黎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村庄;到拿破仑三世时,始在巴黎开辟了一些宽阔的道路,修建了许多园林和公园,使巴黎开始形成今日的样子。

战后,法国政府对巴黎的建设不遗余力。虽然在1970年,曾经为了疏散过度集中在首都的法国各政治和经济机构,暂缓了巴黎的发展,但自1977年的蓬皮杜中心和新的购物地下街建立以来,巴黎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为使巴黎东、西市区的发展更均衡,1981年开始,以密特朗为总统的法国政府开始的包括巴士底歌剧院、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十大工程建设,已于1996年底前全部完工。

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北部诸郊区主要为制造业区。最发达的制造业项目有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奢华品生产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区;产品有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外围城区专事生产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学仪器等。印刷出版业集中在拉丁区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区电影生产量占法国电影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包括法兰西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均设在“市场”(1183—1969年为当地的中心市场)的西侧。

巴黎是法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国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综合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桥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巴黎。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253年。巴黎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巴黎拥有50个剧场,200个电影院,15个音乐厅。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歌剧院,位于市中心的奥斯曼大街,占地1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兼有哥特式和罗马式的风格。法国国家音乐学院和舞蹈学校也设在这里。

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伯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使河上风光更加妩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和发源地。塞纳河畔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有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形成塞纳河畔古老的文化区——拉丁区的一大特色。

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统计,1987年在巴黎共举行了365次国际性会议,超过了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日内瓦,居世界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法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细分起来,巴黎市共有20个大区,大小街道、马路、林荫大道5000余条。市内东、西、南、北建筑分明,便于路人正确地判断出自己在城中所处的位置。

巴黎以其圆顶教堂、凯旋门、伟大的宫殿、雄伟的广场、皇家公园以及每晚数以百万的闪烁灯火而成为法国的中心。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在100多年前被人斥责为“可惜的与无用的”,后来它才被友好地接受下来,并成为巴黎的象征。

巴黎拥有每个游客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胜:埃菲尔铁塔、La Coupole(酒吧)、圣心教堂、毕加索博物馆、蒙马特小丘、卢浮宫和凯旋门、拉普街、胜利广场的时尚、凡尔赛宫。

到巴黎,一定要尽情俯瞰美丽的巴黎城。从巴黎圣母院、凯旋门、风景如画的LaSamaritsine商店的露天平台和蒙马特高地,巴黎美景真是尽收眼底。当然最惬意的莫过于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了,它像一个钢铁巨人高高地耸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

巴黎市有70座博物馆,让艺术气息侵袭您的心灵,每一座都是精彩又独特的,世界最大的卢浮宫,位于塞纳河右岸,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还有收藏18世纪末至19世经初期艺术品的奥塞美术馆,也使人驻足良久,虽然它原是由火车站改建而来的;而橘园美术馆(Musee de l'Orangerie)收藏的是19世纪末期印象画派的作品,当然还有毕加索美术馆、克吕尼博物馆、罗丹美术馆……等等,来到巴黎真让人有进入艺术国度的感觉!

位于塞纳河中心城岛上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法国哥特式建筑,它不仅因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而出名,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筑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凯旋门和凡尔赛宫等,都是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

就像河岸与服装设计师,小咖啡馆与咖啡厅,流浪者与看门人一样,巴黎是集所有于一身的城市,帝国的伟大与神圣、财富与权力、传统与热烈、机智与随便处世之道与世界主义,它自豪而又任性,充满矛盾与反差。

出生于南法的德岱在《风车小屋来信》一书的开头曾说:“我对喧嚣阴沉的巴黎毫无向往之心。”然而德岱最终还是来到巴黎,并在此终其一生。

从古至今,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巴黎的年轻人都拥有各种梦想和野心,在这里他们曾实现梦想,也曾有过失望,然而正如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巴黎不断向塞纳河两岸发展,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城市之一。由于塞纳河在巴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故巴黎又被称为“塞纳河的女儿”,塞纳河堪称为巴黎的生命线。

塞纳河在巴黎是自东向西流过,形成一个弧形。其两岸风光秀丽,楼房鳞次栉比,有的建筑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有的则是现代技术的杰作,他们完满的体现了巴黎古往今来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艺术与风格。名胜古迹也密布于河道两侧。因此,乘船游览塞纳河总是外来的参观者一向不可缺少的节目。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河上游人从不间断。即使条精心装扮的游艇穿梭往来。大的可容几百人,小的可供几十人或十几人专用。 只要是晴天,游艇的甲板,总是人们乐于光顾的地方。

白天游览塞纳河,四周风景如画,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名胜都可以一一尽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桥梁也一座座迎面扑来,使人目不暇接。夜游塞纳河则别有一番情趣。岸上灯光闪烁、熠熠如画,河中风清水澄、优雅宁静。两岸的名胜被灯光照明,其中许多都集中在塞纳河两岸,特别是游艇上都装备有强聚光灯,一束束白光放射出去,将两旁的景物照得通明,不但建筑物的外形清晰可见,连上面的装饰与雕塑在游人的目光中都不会漏过。

巴黎的桥是有名的,全市大小桥计有35座,总长度可达5公里,这些桥均有着各自的发展史,桥的规模及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许多桥的命名是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也有一些桥的名字取之于著名人物。由于塞纳河将巴黎分成两半,南北之间只有靠桥梁沟通,桥在巴黎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便显而易见。

巴黎原是塞纳河中的一座小岛,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跃升为世界著名的城市。塞纳河东段状如小船的岛城是巴黎的发源地。小岛四周的10座桥,将小岛与岸上城区连结起来。

巴黎塞纳河沿岸古迹众多,为游客旅游观光的胜地。

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一直是巴黎宗教活动的中心,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圣母院的钟楼,建于1330年,里面存放着当时巴黎唯一的一口钟。它的著名不仅因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也因为它是巴黎最大、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出色的天主教堂。建筑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包括一个唱诗班席和后堂,一个短的耳堂和中堂。中堂的侧面有双侧堂和方形的小礼拜堂。正门向西,共分三层。最底层并排着3个桃花形门洞。还建有南北2 座钟楼,各高69米,1330年落成。南钟楼巨钟重达13吨,堪称“钟工”。北钟楼设有一个387级的楼梯直通高达60米的尖塔,较钟塔高山21米,更为引人瞩目。

塞纳河右岸主要有国际广场、巴士底广场、卢浮宫、协和广场、爱丽舍宫、戴高乐广场等名胜;左岸有埃菲尔铁塔;河中西岱岛上有巴黎圣母院;西南部有凡尔赛宫;西北部蒙马特高地上有露天画廊。这些都是世界上声名赫赫的建筑,为世界各国人所向往。
景点列表

阿尔卑斯山区 巴黎圣母院 凡尔赛宫

枫丹白露 凯旋门 卢浮宫

亚历山大三世桥 塞纳河 圣心教堂

埃菲尔铁塔 香榭丽舍大街 协和广场

旅行建议

买一本巴黎旅馆指南

在巴黎的旅游局导游所内,出售一种巴黎旅馆指南性质的小册子。"hotelset Résidencesde Tourisme",将从1区到20区乃至近郊的所有旅馆收集在内。虽然没有照片和详细说明,但它按区划分,要查旅馆的电话号码和价格却极为有用。一本只收10F,买一本,下次再来巴黎,要寻找旅馆住宿就太方便了。

巴黎的观光事务所

一到巴黎,首先要光顾的是观光问讯处Office de Tourisme。在香榭丽舍大街127号,设有中央事务所,不但可以帮助游客预约宾馆,而且还可以回答所有游客提出的问题,并赠与地图、宾馆饭店指南等。

除了香榭丽舍大街的事务所外,主要的车站、机场甚或是旅游旺季的埃菲尔铁塔等处也开设类似的事务所。

巴黎的信息杂志

Town杂志是非常宝贵的信息来源。如今,在巴黎什么东西值得看,值得听,要想最早知道的话,这类杂志最有用。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杂志。

《巴黎视角》Parisocpe(3F)

I' Officiel des Spectacles(2F)

以上是巴黎版的2种代表性杂志,每星期三发售。含有大量的公演或电影信息。

《巴黎——首都》(Paris Capitale)(18F)

月刊杂志,多图片。 以上信息杂志在车站或街道的报摊上可以买到。 最后,介绍一下虽然不是信息刊物,但对于寻找小街道非常便利的地图册。

Paris Par Arrondissement

这是一本笔记本大小的手册,把每个区都标在地图中。要查找街名,一目了然,马上就会知道所在地和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这也是居住巴黎的法国人每家必备1册的隐形畅销书。迷路时,使用此手册要比摊开大地图查找方便灵便得多。

此外,《米修兰》(Michelin)(欧洲旅行社在法国发行的旅行说明书)地图——Paris Plan,使用起来也方便。有折叠式或袖珍式的,但内容相同。

巴黎和塞纳河沿岸

英文名称: Banks of the Seine in Paris

编号: 565-018

199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或是从协和广场到大小凡尔赛宫,巴黎的历史变迁被看作源于塞纳河。当豪斯曼的宽阔广场和林荫道影响着19世纪末和20世纪全世界城市主义的时候,巴黎圣母院和圣徒教堂成为了建筑上的杰作。

巴黎真的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仅市区内就有很多的历史古迹与建筑美景可供游览,当然法国美食更是无可挑剔,葡萄美酒任品尝,这是一个拥有浪漫、充满感性与不乏物质享受的城市。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来说成为巴黎人都是件无比荣幸的事。

厕所为什么叫厕所啊?它的来源是什么呀?

由来

厕所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古人管上厕所叫“如厕”,又名“出恭”,从这条史料来看,石崇家里的厕所确实豪华异常。
1903年,慈禧太后以谒见西陵为名,度行新造的芦汉铁路。芦汉督办盛宣怀是个马屁精,特地准备一辆花车,车内床侧有一门,门内有一被称作“如意桶”的马桶。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无迹无味。外施宫饰绒缎,成一绣墩,可谓奢侈之极。
16世纪前后的欧洲似乎还未普遍设厕所,莫里喜剧里描写的巴黎人,便拿起便壶随便往外倒,毫不顾及路上的行人。1596年抽水马桶被英国人哈林顿发明。从此以后,厕所开始逐渐推广。
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 在《说文字释》中诠释「厕」字时说,「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厕所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古人管上厕所叫“如厕”,又名“出恭”,从这条史料来看,石崇家里的厕所确实豪华异常。
1903年,慈禧太后以谒见西陵为名,度行新造的芦汉铁路。芦汉督办盛宣怀是个马屁精,特地准备一辆花车,车内床侧有一门,门内有一被称作“如意桶”的马桶。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无迹无味。外施宫饰绒缎,成一绣墩,可谓奢侈之极。
16世纪前后的欧洲似乎还未普遍设厕所,莫里喜剧里描写的巴黎人,便拿起便壶随便往外倒,毫不顾及路上的行人。1596年抽水马桶被英国人哈林顿发明。从此以后,厕所开始逐渐推广。
古代一个皇帝不慎跌入粪坑而死后,人便做了一个安全的厕所
历史有时候是臭气熏天的。--〔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
家中来了客人,看见这种光景,都不好意思去。王大将军不管这许多,脱了身上的衣服进厕所,大便之后,穿着婢女准备好的新衣服出来,神情中充满骄傲。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当然,在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条件的,但是不论更不更衣,人们在排便时的痛快感受是无可替代的。这一肮脏但愉快的历程,所有的教科书中都不会记录,似乎只有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推广,这实在让我们的文明大打折扣。看看下面几个带着点历史臭味的故事,或许你会觉得,这刚好是对“发笑”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京师无厕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几朝帝都,王者气象。近几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全用在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们对“身居京城”的庆幸与感恩。

然而,我今天介绍给各位的是一个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的北京城,下面这段历史最好不要在饭后阅读。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直陈时弊,将京城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厕所。这是不是有些耸人听闻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这严重得多。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不仅男人这样随便,甚至女人也将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夹杂着小便,人粪夹杂着牛溲马尿,北京城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站。当真是“重污叠秽,处处可闻”(据清代佚名《燕京杂记》)。

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臭气熏天的北京城慢慢干净起来……

皇家气象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

3 长见识:古人是怎样上厕所的!
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掘新坑成财主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据明末清初无名氏《掘新坑悭鬼成财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41612.html
性( ⊙o⊙ )?
本文标题: 为什么古代巴黎人到处随地大小便而不建卫生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404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的如意实际上是干什么用的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会爱上大他 17 岁的女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