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为什么要设立尚书台 内朝不够用吗

发布时间: 2022-10-16 21:06: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东汉的尚书台是如何成为超越三公之上的决策机构呢?尚书台相当于一个部门,由多名成员组成。对于尚书台,《后汉书李固传》中说:今陛下之...

东汉为什么要设立尚书台 内朝不够用吗

东汉的尚书台是如何成为超越三公之上的决策机构呢?

“尚书台”相当于一个部门,由多名成员组成。对于尚书台,《后汉书·李固传》中说:“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下之有北斗。”由此可见,尚书台对于皇帝的重要性。不过,我觉得与其说是尚书台凌驾于三公之上,不如说是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三公”的权力。


汉代的“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西汉末年时出现。汉哀帝时罢丞相置司徒,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汉成帝时罢御史大夫置大司空。对于汉代“三公”中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有些人可能会感觉比较陌生,其实其职能与未改之前还是类似的。不过,改名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降权的意思。这个后面会再细说。


“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也就是说此时的尚书台把持着言路,可以左右官员的选拔任用,还能参与刑狱诛赏。前面也说了尚书台的成员是宦官,汉末宦官之祸的源头就在此。

尚书台的起源及在西汉的发展

“尚书台”是汉末才有的,隶属于皇帝。但尚书之职能是在战国时代就有的,如魏国的“主书”、齐国的“掌书”就是尚书的前身,只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叫“尚书”,那个时候的他们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管理一下文书。“尚书”一词是在秦朝时出现的,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统称为尚书。这个时候的尚书主要是负责在皇帝与丞相之间传递文书。

太史令司马迁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改用宦官为尚书,并且还将尚书之名改为“中书”。太史公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不就是担任了“中书令”一职嘛。司马迁虽然担任了中书令一职,但是他在给友人的书信《报任安书》中的言辞是何等的谦卑: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说自己是“扫除之隶”,是如仆人一般的存在,在皇帝跟前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帮不了这位友人。尚书令是尚书中的头,所以,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尚书是没什么实权的。

同时,汉武帝时罢太尉为大司马,也为后代开了一个头,在这之后,经过汉成帝、汉哀帝两朝,最终确立了“三公分权”的制度,也形成了“尚书台”,尚书台的人数在此过程中也扩充了。但此时的尚书台仍然没什么直接参与朝堂之事的权力的。

在西汉后期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王莽。王莽一个外姓臣子权倾朝野,以致于后来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而王莽在此之前就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马”。王莽第一次当大司马是在汉成帝时,此时还不是王莽权力的巅峰时期,汉哀帝继位后,王莽也曾被迫辞官回乡。然而王家势力过于强盛,王莽在朝野、在民间的口碑也较好,后来又不得不重新召回王莽,直到汉哀帝驾崩,王莽又重新做回“大司马”,这也是王莽走向巅峰的开始。

东汉时,尚书台的权力与皇帝的命运休戚相关

之所以要说提到王莽,是因为王莽对于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影响很大。而正是从刘秀开始,尚书台的权力开始慢慢高涨。或许,在刘秀看来,王莽身为外臣而能成功篡汉,与他身为“大司马”有莫大的关系。因此,光武帝刘秀即位之后要借着提升尚书台的地位来打压三公的权力。尚书台的人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

东汉的尚书台有尚书令、尚书仆射(相当于副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六曹尚书6人(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及尚书侍郎36人。虽然他们的官阶不大,但却是“官小权大”。他们的权力包括:

①选用官吏之权。东汉时选取官员的手段之一的岁举由三公主考,需要经过尚书的复查。

②弹劾官吏及执行诛罚。由于尚书属于皇帝的近臣,不在地方任职,所以,在朝堂之上有大臣不合规矩的,尚书可以弹劾他。哪位大臣不合皇帝心意的,尚书也要奉皇帝之命劾奏等等。

③总领百官朝仪及奏事。

所以,尚书台一定程度上分割了三公的权力,但要说明的是在东汉时,尚书台的权力并非一直凌驾于三公之上,而是权力在二者之间不断往复。其实很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古往今来,权力的天平并不会一直倾斜于一方。东汉的宦官只要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基本上就控制了整个尚书台,也因此最终造成了尚书台对皇权的“反噬”。

不过,宦官及尚书台之所以能走到权力的中心,以致于在某些时候凌驾于三公之上,和东汉的皇帝也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时,从汉和帝开始,皇权更替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皇帝即位之初尚年幼,因此不能参政,没到亲政的年纪又早早的驾崩了。

在皇帝不能亲政的前提下,皇权往往会落到太后及部分朝中大臣的手中,太后身居后宫,除了家人,所能信任的、依靠的无非是身边的宦官。并且,某些时候,皇帝及太后还要靠着宦官上位。《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曾吐槽何进及何后“她们家不过是杀猪的,当初若不是我们抬举她,她也能有今天。”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丞相。
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太傅)。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权。
太尉: 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
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
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
九卿:东汉沿用西汉制度,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
将军: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
直到她再也无路可退。你我只是最肮脏的肉体关系!,但要注意保持距离,不要被对方发现,有什么最新的资料,第一时间汇报给总部,另外每六个小时必须提交一次简报,并且将相关的影视资料上传到公司主机。”古板老气的棉格长袖睡衣,不知道他还能不能醒过来。”一说起这个事一情,赵正阳脸色也黯淡了下去,不再说话。
我从来都没想过要嫁给你”

设立尚书台的原因?

尚书台是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汉代始设尚书台,隶属少府,但自武帝以后即与闻政务,东汉更由其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汉成帝时,尚书开始分曹,在尚书之下设五曹,其中三公曹主断犾。至东汉时,在尚书下分六曹,其中二千石曹"主辞讼事"。

尚书台是什么意思

官署名。
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更加扩大,名义上仍隶少府,实际上直属皇帝,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兼具中朝、外朝双重职能。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 (后又分曹)、民、客 (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 (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来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尚书台是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汉代始设尚书台,隶属少府,但自武帝以后即与闻政务,东汉更由其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汉成帝时,尚书开始分曹,在尚书之下设五曹,其中三公曹主断犾。至东汉时,在尚书下分六曹,其中二千石曹"主辞讼事"。

直到魏晋至宋的也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因为它威权升高,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于是在尚书台之外复有中书省,而原来作为皇帝侍从的侍中也逐渐成为参预机密的要职,尚书台不再有独占机枢的地位。东晋以后,录尚书之权渐分,有时以三四人并录尚书事。宋孝武帝孝建中,为防大臣威权过盛,遂省去录尚书之职,以后置废不常。
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除前凉、西凉遥奉江南正朔,不立尚书台外,其余政权均有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职。北魏出自鲜卑族,有部落大人会议决事的制度,魏道武帝拓跋珪破后燕,皇始元年(396)始仿魏晋立尚书台,置三十六曹。东魏、北齐承袭北魏,而尚书之权较重。西魏时,宇文泰以大行台执政。

尚书省之组织,至隋而定型,尚书皆以部为名,而郎官以司为名。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及吏部、主爵等24司。
汉代始设尚书台,隶属少府,但自武帝以后即与闻政务,东汉更由其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增设中朝及尚书台阁制度的意义

尚书台是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相对与“外朝”而言,“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中朝(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所以,尚书台属于中朝。
本文标题: 东汉为什么要设立尚书台 内朝不够用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340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欧洲会成为一个国家吗为什么泰国人这么崇拜日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