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汉朝西汉东汉三国的军制--部曲制

发布时间: 2022-10-01 02:00: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3

谁能解释一下三国的军队官职制度将军:仪比三司。东汉在三司上。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

讲讲汉朝西汉东汉三国的军制--部曲制

谁能解释一下三国的军队官职制度

将军:仪比三司。东汉在三司上。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骠骑、车骑、卫将军、抚军、领军、镇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大将军。〕
骠骑、车骑、卫将军:(第二品)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自从文官之列,则位次三司。 抚军大将军:(第二品)
中军、上军、镇军、辅国、南中诸大将军:(第二品)皆不常设。 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秩二千石,并第二品)位次三公,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领兵。{征、镇每不并置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将军:(第三品) 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第三品) 前、后、左、右将军:(官品失记) 诸征、镇、安、平将军:(第三品·通典)〔魏:征蜀、征虏、镇军、镇护、安夷、安远、平寇、平虏、平狄、平难等杂号;又有辅国、虎牙、轻军、冠军、渡辽、横海、等号:皆置官属。蜀:征虏、镇军、镇远、安远、辅国。吴:征虏、镇军、平虏、虎牙、冠军。〕 中坚将军:(第四品)官属有长史、司马、行正参军。 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将军:(第四品)〔又有: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射、强弩等号四品将军。蜀有振威、奋威、扬威、扬武。吴有建威、建武、振威、奋威、奋武、扬威、扬武。〕 诸杂号将军:(第五品)魏:鹰扬、折冲、虎烈、宣威、威远、伏波、凌江、荡寇、昭武、昭烈、照德、讨逆、破虏、讨寇、宣德、威虏、捕虏、殄吴、殄夷、扬烈、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忠义、建节、翼卫、讨夷、怀远、绥边等号。蜀:辅汉、安汉(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荡寇、讨逆、讨寇、讨虏、昭德、昭文、秉忠、建义、奉义、忠节、建信、军师、执慎、抚戎、绥武、翊军、兴业、副军、翊武、辅军、绥军、牙门。吴有辅吴、安国、威远、荡魏、平魏、折冲、伏波、虎威、荡寇、昭武、辅义、扶义、横江、绥南、抚边、抚夷、抚越、威南、威北、威烈、厉武、平戎、灭寇。{吴蜀将军品秩无考,以类记} 偏将军、裨将军、部曲将:(第五品) 附· 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兵,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资重者为领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出征则置行领军。 中护军:(第四品)主武官选举,口{左:上木下示;右: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汉朝军制中曲的长官。一般领200-500人。下级编制为屯,上级编制为部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

汉朝的军制由大到小是怎样的

简明大汉军制军阶一览汉朝军制可分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北军五校相当于中央军,南军五尉相当于中央警备部)—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将军(如武威将军,度辽将军等,一般将军出度辽之外,战时即封,战后即撤。)—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率领羽林郎,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考察东汉军制要分东汉和汉末三国。汉末三国是东汉名存实亡到九品中正确立的时间。东汉军制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长,百人一屯,有屯长,二百人一曲,有军侯,千人一部,有司马或校尉为正司马为副。都尉校尉中郎将平级,各有职所,三国志中都尉至校尉至中郎将都是拜,而不是迁,同一武将任职有拜、有迁,不能一同考察,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三个职位。裨将原是名称不是职位,即处于辅佐地位的将军,汉末三国才出现。偏将军两汉之交一度出现,随后不存,汉末三国再次出现。汉末,四征四镇将军为杂号将军,无实权,位在前后左右之下。三国曹魏,为重镇将军,大权在握,出掌一方军事,总领数州征伐,遂位在前后左右之上。从书中来看,已仅次于三公级的四大将军了。北军五校尉是东汉的兵种部队,已无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掌骑兵,越骑校尉掌善骑射之骑兵,步兵校尉掌步兵,射声校尉掌弓弩手,长水校尉掌胡骑。西汉尚有虎贲校尉掌轻车,撤消。胡骑校尉掌胡骑,并入长水校尉。加上中垒校尉,合称北军八校尉。西汉北军有北军中尉总领,另有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垒事。东汉改中尉为执金吾,不掌北军。中垒校尉后改北军中侯,比六百石,不领北军五校,仅有监察之能,一如比六百石之刺史监察二千石之郡守。城门校尉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把守城门,称**门司马,领兵数百不等。东汉罢地方都尉。将军有军府为指挥机构,但应注意军府和相府三公府的不同。三公府是固定的职能机构,固定于一个地点,也可认为三公府就是一所房子。军府是临时的指挥机构,随同将军行动,而不能看成一所固定的房子。关于官职称呼。中郎将是中郎将,应称呼为某某中郎将而不能简称某某中郎。中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武官,后成为文职。中郎将是包括中郎在内的各种“郎”的首领,也可以认为“将中郎者,中郎将也”。征北将军介绍中的“资深者为大将军”中的资深者是指征北将军,即资深的征北将军为征北大将军

汉朝军制的兵役体制演变

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汉初,承秦 制.实行征兵制。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 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武帝时,土地兼并 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 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 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谪兵、奴 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初,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 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一 年在本郡 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 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 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 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凡有一定军功、资历、 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 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 当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 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弩弓:弩537707(乘舆11181),弓77521,小计615228
矢:弩矢11458424(乘舆34265),弓乘舆1199316(乘舆511),小计12657740
甲铠:甲142701(乘舆379),乘舆铁股衣225两1奇,铠63324,股甲衣□□□万563,铁甲札587299,革甲14斤。
头盔:(左革右是)暓98226(乘舆678),马甲(左革右是)暓5330
防牌:盾102551(乘舆2650)
枪:铜戈632(乘舆563),矛52555(乘舆2377),乘舆鈒943,铍451222(乘舆1421),戟6634,有方78393,锻24167,小计614546
刀剑:剑99905(乘舆4),泾路匕首24804,锯□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232),小计311069
斧:铁斧1132(136)
战车:乘舆钲车、鼓车、武攠车18乘,乘舆兵车24乘。连弩车564乘,冲车37辆,将军鼓车10乘,轻车301乘,将军兵车比二千将□鼓车116乘,□□车180乘,钲车8乘,鼓车6乘,战车1乘,□□车564乘,□车1乘,武刚强弩车10乘,×毂×车1乘,戏车502乘,三轮兵车1乘,×佗龟车5乘,高□车11乘,□×□车7两,□□车□车2133两,素□重车1993乘,兵□车677乘,合车2乘,蜚楼行临车2乘。小计7174乘(乘舆42+7132)
25郡,每郡不论人口(多为25万户,武威为2.5万户)出二军2.5万兵,62.5万兵。5大将军(集团12.5万兵,125万户),25偏将军(2.5万兵,25万户,卿),25都尉裨将军(1.25万兵,12.5万户,五大夫),125部(校尉比二千石,5千兵,5万户,司马比千石,2千5百兵,2.5万户,公乘),125+500=625曲(军候1千兵,1万户,假候5百兵,5千户,公大夫)。5+25+25+125=180=36*5集团。□□车180乘。62.5万兵,精锐甲士6万余,分为5集团,扣除留守,每个集团野战精锐甲士万人,36指挥车。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武靡车2乘,左(1个集团)、中(3个集团,皇帝靡或大司马靡)、右(1个集团)军各一面大旗。乘舆将军鼓车5乘+乘舆鼓车4乘+乘舆钲车7乘+乘舆将军兵车24乘+将军鼓车10乘+将军兵车1乘+比二千将□鼓车115乘+钲车8乘+鼓车6乘。每个集团,甲士万人,1大将军、5偏将军、5裨将军、25部,36指挥车,鼓车3乘(左中右,大将军、2偏将军)+钲车3乘(左中右,3偏将军)+兵车5乘(裨将军)+比二千鼓车25乘(校尉)。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108。108*5集团=540=戏车500乘+兵车25乘+武刚强弩车10乘+×佗龟车5乘。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四具,绞车连弩自副。144*5集团=720。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160*5集团=800。连弩车564乘+□□车564乘+轻车301乘+高□车11乘=1440=720*2。□×□车7两+□□车□车2133两+素□重车1993乘+兵□车677乘=4810=962*5集团,一车粮食辎重供给十个人。
西汉继承秦的部曲制。西汉的进步是每丁1个多月为兵,每年10轮,一郡五部25万户,有兵2万5千人。25万户郡守,二千大石,是比二千石的2倍。大将军营五部《续汉书》,分左右前后中五部《青海大通、居延等汉简》。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假军司马为副,比千石《续汉书》,统率25000人(周朝以12500人为军)《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不置校尉部(12500人),但军司马一人,比千石《续汉书》。部下有曲,分左右前后中五曲《大通汉简》,曲有军侯{候}一人,假侯{候}为副,比六百石《续汉书》,统率5000人(周朝以2500人为师)《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中500是轻兵甲士)。县长比六百石(8万口),县令千中石(2万多户16万口)是2个县长、4个县丞,千大石,是比六百石的4倍,千中石,是比六百石的2倍。县丞县尉比三百石(4万口),大夫(1500口500丁)就可以担任。《史记陈涉世家》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并杀两(县)尉。亭长(1500口),上造就可以担任,所以秦人刘邦继承死去大哥公士、搬到楚地又升一级、就能为亭长,还能娶吕氏。曲下有官,分左右前后中五官《大通汉简》,官有二五百主{千人}一人,官分前后队,五百主为副,统率1000人(周朝以500人为旅)《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中100是轻兵甲士)。官下有队(500),队下有列(100,其中10是轻兵甲士),分左右前后中五列《大通汉简》,列有百将一人,比四百石,统率100人(周朝以100人为卒)《中国全史军事卷》,屯长为副,比二百石《续汉书》,统率50人(周朝以25人为两)《中国全史军事卷》。屯下有什,什长一人,伍长为副,比百石,统率10人(周朝以5人为伍)《大通汉简》。
东海郡那个官员当年在彭城武库当官,彭城是刘邦崛起的地方,是全国少数几个大武库之一,东海郡只有二军的兵役,共2万5千兵,彭城武库可以武装62.5万兵,也就是25郡的兵,西汉末年也只有103郡国,四或八个武库就够了。我估计只有西安、洛阳、北京、彭城四个大武库和武威一个小武库。
彭城武库62.5万军队,弩53万7707、弩矢1145万8424平均一弩20矢、弓7万7521、弓箭119万9316平均一弓15箭。
62.5万军队,其中每12万5千有轻兵2万5千、轻兵里有甲士1万6千,也就是轻兵12万5千、甲士8万,60万军队也就是有轻兵10万、甲士6万,所以武库有短铩2万4170(屯长、副屯长持用)、各种短戟共7万8392(什长、伍长持用)、剑9万9905、盾10万0255、盔9万8262、铁甲6万3324。轻兵部队配弩10万。
剩下50万,斩马铍45万1722,7万弓箭手配斩马铍7万,38万弩手配斩马铍(其中14万2701有皮甲、15万6135有刀),5万弩手配长矛5万0178。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每12万5千军队,扣除2千多的屯长及以上级别的皮甲拿刀的指挥和2千不拿武器的伙夫,有配弩和20矢、短铩戟、剑盾盔的轻兵2万(轻兵里有配铁甲的魏武卒模式甲士1万2千),有配皮甲、弓和15箭、斩马铍、刀的弓箭手1万5千,有配皮甲、弩和20矢、长矛、刀的1万,有配弩和20矢、斩马铍的无甲兵7万6千。
具体到东海郡2万5千兵役额度,2千有铁甲剑盾、2千无甲剑盾、2千皮甲长矛、3千皮甲弓箭、1万5千无甲弩兵。
西汉后期改行募兵制,其实质依然是农夫养职业军人。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
车步兵部曲:根据武经总要引裴子新令。居延汉简有“左部右曲侯”、“右部右曲侯”,敦煌悬泉汉简有"己校前曲后"、"戊校左曲候"、"戊校前曲候"、"己校左部中曲候"、"戊校右部中曲",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西汉简“后曲侯”。曲下有官,官下有队,如“曲(5000)前、左、右官(1000)前队(500)”。队下又有列、屯、什(对)、伍,如“什以肩章别,伍以肩左右别”、“五人为伍”。(《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325、307,《文物》1981年第2期)
裨将军同时管理下属的骑兵部司马的5000~10000人和车步兵部校尉的25000人。五代到宋初,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下,也是分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日本战国,部将之下,也是分骑兵的侍大将和步兵的足轻大将。
《汉书》王莽五大司马、二十五大将军、百二十五偏将军、千二百五十禆将军,虽然是把全国官民各升三级,所以与原有军制不同,但是也能看出偏将军比禆将军高一级,所以应该是统帅五万步兵加一万骑兵。
王莽把全国人民连升三级(100升500升1000升5000),待遇不变,导致东汉的曲长(5000)沦为百长(100)。。。《后汉书·班固传》“陈师案屯”唐武则天太子李贤注引《续汉志》:“大将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下有屯长一人。” 这是王莽把全国人民连升三级,导致曲候变为百长而不值钱
到东汉三国两晋,设立步兵部曲督(也就是部校尉)管理步兵甲士500人,步兵部曲将(也就是曲军候)管理步兵甲士100人,骑兵部曲督管理骑兵100人。
西汉末部分地区采用公孙弘霍光八阵的部队,一军甲士2万5千,中军3000,骑2000,扬奇伏各二300队、备二100队,其他2万步兵分为五部,每部4000人(一个郡的兵役一军25000人中的精锐)两曲,每曲2000人(有甲无甲各1千,剑盾)两官,每官1000人两队,每队500人。

三国时期的军队制度是怎样的

先说一下东汉时的军制.
一、权力机关:从西汉起太尉就是管理各郡国常备军的大员,但是常被皇权压制或干脆不置。到了东汉因为各州郡侯国的兵力被取消所以职权反而得到扩大。位列三公之首而且九卿中的太常、光禄勋、卫尉受其管辖。甚至权力大时可以控制尚书台。实际上东汉的具体军事权力机关是尚书台,东汉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有着参与军事方面各项决策的权力。但是因为地位较低所以成了一个皇帝,大将军,太尉谁势力大听谁的执行机构。在具体作战时就由各将军,中郎将,校尉等领军作战.
二、中央军:东汉的朝廷直接控制的部队主要是宿卫军即西汉时的南军;都城的警备和机动部队即所谓的北军.
1、宿卫军:分两部分,一部由光禄勋所辖,作为皇上的警卫部队。即所谓虎贲郎、羽林郎、羽林左、右骑。属官有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及羽林左、右监。另外一部分由卫尉所辖,负责宫内的警卫巡视及宫门的守卫.
2、北
军:也是两部分,一部由执金吾所辖,担任都城的防卫及皇帝出巡时作卫队和仪仗队;另一部是北军的主力设五营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统领。他们由全国最精锐的士兵组成负责防卫京师,有时也作为主力出征。到了东汉未年又在北军五校外设立了西园八校尉,分为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历史上有名的如曹操、袁绍等都在西园军中任职。这一部队在东汉晚期成为京城一支重要的军队.
3、地方军:因为刘秀要省兵减政,所以将西汉时的郡国都尉、边郡吏卒、郡国的材官、楼船、骑士等常备军都取消了。但是后来为了应付战争叛乱不得不在各地方驻军。而且东汉未年为了镇压日渐加剧的民众反抗不断授于地方剌史太守等官员军事权力,又重用州牧的职务,地方剌史太守们完全拥有领兵,发兵,募兵的权力,“内亲民事,外领军马”掌握军政全权。使军队日渐军阀化,成为私人力量。成为三国时代军阀混战的一大前提.
4 兵
源:东汉建国后废除了秦以来的征兵制改为募兵。郡国不设常备军,有战事就临时募集士兵。募集的对象有农民,商人、少数民族;募集办法主要是用钱财、免赋、免役的办法。在战乱时也有以募为名强抓壮丁的。这一制度导到了临时征募的士兵未经过训练,战力远低于秦西汉的征兵制下的士兵。而且地方官员普遍招募士兵,到东汉未年军阀势力大量招募人员并编成私人军队成为自己的部曲、家兵,建立私人武装成为东汉未群雄争霸的根源之一.

三国时期各国的军制都对汉代的军制有一定的继承。但因为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不同又各有特点.
魏国:
一、权力机关:三国是个战乱时期,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带表了一切,所以往往最高权力者都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大权。所以魏的最高军事统帅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如在曹操之世他的大将军幕府,相府,王府一直是完全掌握军政大权的机关,由其本人作为最高统帅。先后设有领军,护军,军师祭酒,司马等职务掌管军务。在曹丕时代因为已称帝,任命宗室大臣任大将军掌管军务。如夏侯墩、曹仁及后来的曹爽等。在外有各将军和加都督诸军事号的官员领兵作战.
二、中央军:魏的中央军队分为中军和在外的驻军,全部由出任大将军、大司马等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臣所辖.
1、中
军:这一部分部队驻扎在京城,是全国军队的精锐所在,由曹操的亲军虎豹骑等发展而来。这支部队作为禁军负责京城的防务、宿卫;而且还是全国的战略机动力量,是出征作战的主力,设有中领军,中护军作为统帅。并分为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五营,其中武卫营负责担任宫廷的警卫,其早期的统领就是虎将许褚任武卫将军。另外在名义上东汉时北军的长水、屯骑等五校营也还保留着,但仅仅辖有数百人.
2、外驻军:他们也由朝廷直接控制,但是为了战事的需要驻扎在外地。当时三国纷争,为了防备吴蜀及北部少数民族,魏在各边州驻扎重兵任命大将统率并授于征、镇、平、安等将军号都督诸军。如前期曹仁,张辽等。为了避免这些大将们与州郡的守牧们发生权力冲突,发展到文武互兼,军政合一,或让州郡守牧加上将军号统兵,或让外镇的大将兼任守牧之职。这一制度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日益普遍,导致其后的数百年手握军权的大将造反的例子常常发生,直到宋朝才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不过也成为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地方军:当时各地的守牧都有部曲,及一定的州郡所招募的军队。魏国又实行给客制,往有把屯田户变成部曲的,加上有将军号掌军权的地方大员又控制了中央的外地驻军,使地方势力十分强大.
四、兵
源:东汉未年的割据战争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人口急剧减少,各地军阀豪强纷纷聚集宗族,招募流民成为部曲,曹魏的军队最早就是这些部曲组成的。如曹操讨董卓时招的五千兵马,许褚、李典等都是地方豪强,带着一千多甚至数千家的宗族部曲来投效。另一重要来源就是军户制。也即士家或兵家,这些人单独设立户籍,世代当兵,平时屯田,战时作战,是一个稳定的来源。除此之外还使用招募、强征、收降等办法来扩充兵源.
五、特
点:魏国地大人多,拥有三国中最强大的军队,最多时高达五十万人之多。以陆军为主,水师为辅。因为地处北方,及一些其他因素于吴、蜀相比军队有其独有的特点.
1、骑
兵:曹操是指挥骑兵出身,善于步骑协同作战,而且居于北方,部下骑将也多:如夏侯渊、曹仁、曹纯等。所以魏有三国最强大的骑兵。曹操一直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还在黄河以南发展时就从司州购马组织骑兵部队,麾下有名振天下的精骑虎豹骑。灭乌桓后收编大量少数民族善骑射者,壮大了魏的骑兵队伍,吴蜀两国骑兵均无法与之争锋。所以吴将吕蒙就说如果打徐州是铁骑所至之地得之也无法守.
2、军
法:曹操主张以法治军,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赏罚分明。自身就有割发代首严正军纪的行为.
3、屯
田:这一作法自古就有,三国时曹操为了保证军事上大量的用粮,在早年就开始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按是否用官牛,收成老百姓和官府按比例分成,军屯之粮全部归国家所有多用于军事,曹操的这一作法收效很大,于许下屯田当年就得谷一百万斛。是“积谷以征四方“成为曹操成就霸业的基础。后来夏侯敦,邓艾等都多次行屯,对征战用粮起了巨大的作用.
4、军
户:魏国人口较多,所以曹操对人口进行划分,分为民户,屯田户,军户三部分,其中军户要世代为兵,社会地位很低.
5、质任制:为了防止士兵和将领逃亡或叛国,曹魏采用了质任的制度,兵将的家人都集中安置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区作为人质,如果发生逃亡、叛国之类的行为时就会使家人受到株连,也有一些将领为了表示忠心也自己送人质,如李通就自己把宗族都送到邺都去,得到了曹操的称赞.
蜀国:
一、权力机关:蜀国也和魏国相似,刘备在世未称帝前,他的左将军幕府、汉中王府是最高军政机关,设置军师,司马等管理军务。称帝后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诸葛亮当政时相府成为蜀国实际上的统治中心,诸葛亮在相府设立长史,司马,参军等管理军务。其后蜀国军权交由蒋琬、姜维等任大将军掌管。设监军,护军等协助管理军务。具体作战时有骠骑、车骑及各杂号将军统兵作战.
二、中央军:蜀的中央军分禁军和外驻军。由丞相、大将军及中央任命的各将军,都督所辖.
1、禁
军:其任务性质如同魏的中军,也是负责皇帝的警卫,都城的防御等。有左、右羽林军设都督管辖;虎步营、虎骑营设虎步监、虎骑监管辖。禁军的统帅由蜀汉的皇帝任命亲信兼任,不单独设立职位。同魏国一样东汉的北军五校营在名义也保留着.
2、外驻军:同魏的外驻军一样,驻防在汉中、白帝等边防要地。主将由朝廷任命。许多人也是由将军都督兼任地方牧守,或由地方牧守兼将军,都督.
三、地方军:蜀的地方各牧守均以一定的部曲兵和州郡兵为基础组成.
四、兵
源:最初也是招募和收降而来,许多是将领的私人部曲,家兵。占领益州后设立征兵制。蜀汉人口少,无法实行军户制,所以除了将领的部曲兵为世兵外,在全国编户齐民,所有适龄男子都要服兵役。并将一些不在编户内的流民编为军户补充兵源的不足.
五、特
点:蜀国地小而人口少,居于多山险要的蜀地,据汉中天险抗魏。步、骑不如魏,水军不及吴,所以刘备,诸葛亮根据自身的条件创立了一支有自身特色的军队.
1、弩
兵:蜀国主要同魏作战,为了对抗魏国优势的步骑兵,特别是骑兵,蜀国建立了一支近万人的弩兵。其中大量使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有较强的战斗力。并装备有诸葛亮发明的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种连弩火力极强但射程较短,再配合射程远的蹶张弩(用足踏才能开的重型弩)有很强的火力。这些弩兵,辅以少量车兵和步兵配合用战,对抗魏国的铁骑.
2、运
输:蜀国多山,道路艰险,为了转运困难,北伐时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好象也有说是蒲元做的)以车代步节省了人力和消耗.
3、训
练:因为蜀军人力有限,所以诸葛亮作了八阵图用来训军队协同作战的能力,据分析八阵图即是蜀军演练士兵的各种阵法的总称,也有说是一种用步,骑,车,弩各兵种联合组成的战阵用以对抗魏的突骑.
吴国:
一、权力机关:同其他两国相似,吴在孙权称帝前以将军幕府作为最高军政机关,设军师,长史,诸曹掾管理军务。称帝后皇帝为最高统帅,以下由相或大将军、上大将军之类的高级将领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号掌管军务。作战时由各将军、都督领兵作战.
二、中央军:吴的中央军也称中军,主要就是禁军,宿卫军。职能与魏的中军、蜀的禁军相似。有羽林、武卫、虎骑等营,士兵主要是孙氏宗族的部曲组成,由孙氏宗室子弟但任指挥,一般称为督或将军。同样吴也保留了东汉的五校营,设一个五营(校)督统领.
三、地方军:吴国地方守牧也是军政合一,而且不兼领军事的也有自己的部曲兵并且世袭。在三国之中地方势力最为强大.
四、兵
源:吴国军队最初基本由部将和江东大族的部曲、私兵,以及一部分招幕和收降的士兵组成。后也建立了世兵制,入军籍单立户籍,世代为兵。另外为了补充兵源不足,孙权残酷的对待江南的少数民族。如其年年对山越用兵就是为了俘虏人口,强壮用来当兵,体弱的用于耕作。所以吴军的步兵主要是山越人组成的。孙权派卫温等去夷州(今台湾)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多俘虏人来当兵.
五、特
点:吴军地处江南水乡泽国,水军十分发达。江东各豪族有很大的势力,是吴国统治的基础,所以吴国与魏、蜀相比有其独有的特色.
1、水
军;吴国地处江南,有长江作为对魏的防御线,所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陆军在吴国是作为水军的辅助力量。吴国为了武装水师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大规模的造船厂,造出的运输船大的可载粮万斛;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能容战士三千。并在濡须、西陵设有坞。(即水军的基地)这支水军在对魏的作战中多次获胜,当曹丕统大军南下时也不得不面对长江感叹“魏空有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这样的局面直到蜀灭后才被打破。晋王睿在蜀治水军近十年,以楼船水师东下打败吴军水师.
2、江
防:吴国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守在长江沿线设立了烽燧,有守望,报警,通讯设施。据《太平御览》中说“引烽火以炬,置弧山头,皆缘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里,三十里,寇至则举,一夕行万里。孙权时,令暮举火于西陵,鼓三竟,达吴郡,长沙。”以此可见孙吴长江的防御体系是十分完备的。关羽也在沿江设了屯侯,守望备吴,只是没有如此完善罢了.
3、世袭制:吴国主要依靠大士族的力量建立,许多部将开始都是带着部曲私兵来投靠,为了保障他们的特权,吴国就有了世袭领兵的制度。这些将领的军队,实际上就是私人的军队,而且用国家的名义赏给他们,并子孙世袭。并且为了让他们能养得起私兵,还赐给他们奉邑。导致吴国士族力量极为强大,连孙权也不能轻易得罪他们,如陆家,朱家,顾家等皆为江南豪门。这些私人部队父死子继,出则为战士是军队的主力;在家则是仆从做主家的奴隶。吴国许多人年少就领有劲兵,加上孙权的纵容,成了一些骄横不法的无能之辈,最典型的就是周瑜的儿子周胤,韩当的儿子韩综。到了孙权称帝后为了加强集权,保证以后儿子顺利继位,对各豪门进行了无情的打击,连重臣陆逊因此忧死,此后世袭领兵和奉邑制度渐渐衰落.
4、官
称:这其实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吴国领兵的将领喜欢称督,如统领的大将往往称大都督,地方守备以地名冠之,如公安督、西陵督等,负责京城防备的京下督等。

三国的军事制度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国建立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政后,诸葛亮掌军政大权,总揽全军。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事统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219)初年设军师,他任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后来,外军中也设置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尉军师、大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蜀国早期有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般以左、右大司马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军队构成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后,曹操同时要对付刘备、孙权,其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担任宿卫兼出征,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分别镇守京外,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当时,孙权、刘备仍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同魏一样,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中军。魏初,主要由曹操相府亲军转变而来的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五营组成。正副统帅为中领军和中护军。后期,司马氏为准备代魏,扩充中军,兵力远强于外军。蜀中军的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吴中军以宿卫军为主,称羽林、武卫、虎骑等,首领称督或将军。
外军。指由在京外各都督统领的军队。魏主要置于沿边诸州,由朝廷委宗室贵戚出任都督,统掌一方军事。有的还兼领太守、刺史,视其资望,加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或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称号;有的同时辖两三州驻军。其权限有使持节、持节、假节等。蜀、吴外军将领,一般将驻地名冠于都督或督前为称号,如永安都督、江陵督等。
州郡兵。即地方军,基本以刺史、太守私人部曲为基础增募组成。担负本州郡守备,有时也奉命配属或协同中外军征战,其长官由刺史、太守兼任,多带将军称号。魏在未置外军都督的各州,设监军1人,称监某州军事,以控制地方兵。
三国军队,有步兵、骑兵、弩兵和水军等兵种。水军以吴最强,步、骑以魏为盛,弩兵以蜀最著名。三国总兵力,最盛之时约达80万~90万:魏40万~50万,蜀10多万,吴20多万。
兵役制度 三国形成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至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曹操、刘备、孙权都开始逐渐实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确保兵源。曹操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并从中获取后备兵员。其兵称士,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其家称士家或兵户、军户。士家另立户籍,与民户分离,子孙世代为兵,士兵叛逃罪及家属。同时,规定士家女子不得外嫁,士死后寡妻遗女仍配嫁士家,以繁衍士裔。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将帅世袭,所统之兵亦世代相袭,家属随军营居。三国时期,除世兵制外,又用招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还以多种手段,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如魏的乌桓兵、凉州兵,蜀的南中飞军、叟兵,吴的山越兵等。
三国沿袭汉制,建有抚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殓葬埋,魏曾规定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徭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管理与训练制度 各国注重以法治军,定有管理、训练一系列制度,并严明赏罚,以确保其施行。曹操颁布的《论吏士行能令》、《军令》、《败军抵罪令》等,魏军一直奉为治军的法令、制度。其主要内容有:行军、列阵、攻守、驻营和战船停发等,均得按指挥信号行动,违令者斩;战场上士兵紧随本队旗帜,不得乱位,临阵逃脱者,一律斩首;家属隐藏逃回士兵逾一日不报,同罪;行军不得损坏庄稼等。还规定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的将领出征或镇边戍守,皆以家属为人质。魏、吴还设校事,监察军民隐事。军队有轮休制度,魏、蜀休假人数常为五分之一。各国都较重视军事训练,建有训练基地,诸葛亮在成都附近以八阵图演练军队,曹操作玄武池培训舟师,孙权利用江湖大练水军,收效显著。魏在每年立秋后举行阅兵,号曰“治兵”。
后勤保障制度 三国军队补给,主要由政府筹办。军粮、军费依靠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获的军粮比重很大。屯田有民屯和军屯。魏国军屯又分军队屯田和军户屯田。军队屯田,主要由驻守与吴、蜀临近地区的外军担任,按建制由各级军官管理,且耕且守,耕战结合。军户屯田,由军事系统的农官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管理。蜀军屯主要在与魏接壤的汉中地区,有时与农民杂错垦耕,但原建制不变,由当地长官担任督农,指导屯田。吴的军屯多是士兵和家属一起耕作。吴还实行奉邑制,赐给统兵将领若干县邑,用其租税收入供给部曲及所统之兵,奉邑多少根据官职大小和领兵数量而定。
武器装备,由官府作坊制造,设军官监造。相传蜀诸葛亮曾改制成一发十矢的连弩,装备部队。各国均有造船基地,吴国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所造“长安”号,可载士兵千余人。物资运输,主要靠牛马骡驴和车乘,传说蜀用“木牛”、“流马”运输,提高了山区补给效率。
另外,三国袭用汉时边防烽燧制度,建有守望、报警和其他通信设施,沟通京城与边防、督将与部属间联系。军事文书由驿站传递,魏还定有在急信上插鸡毛的制度。
三国军制突出的特点是:中央军建立中外军体制、普遍实行世兵制和大兴军屯。这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与军事斗争相适应。但后来外军势力膨胀,至东晋,中央已无法控制、指挥。世兵制有较强人身依附性,对后世士兵地位低贱化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汉代的军制

  简明大汉军制军阶一览
  汉朝军制可分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北军五校相当于中央军,南军五尉相当于中央警备部)—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将军(如武威将军,度辽将军等,一般将军出度辽之外,战时即封,战后即撤。)—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率领羽林郎,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

  考察东汉军制要分东汉和汉末三国。汉末三国是东汉名存实亡到九品中正确立的时间。

  东汉军制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长,百人一屯,有屯长,二百人一曲,有军侯,千人一部,有司马或校尉为正司马为副。

  都尉校尉中郎将平级,各有职所,三国志中都尉至校尉至中郎将都是拜,而不是迁,同一武将任职有拜、有迁,不能一同考察,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三个职位。裨将原是名称不是职位,即处于辅佐地位的将军,汉末三国才出现。

  偏将军两汉之交一度出现,随后不存,汉末三国再次出现。

  汉末,四征四镇将军为杂号将军,无实权,位在前后左右之下。三国曹魏,为重镇将军,大权在握,出掌一方军事,总领数州征伐,遂位在前后左右之上。从书中来看,已仅次于三公级的四大将军了。

  北军五校尉是东汉的兵种部队,已无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掌骑兵,越骑校尉掌善骑射之骑兵,步兵校尉掌步兵,射声校尉掌弓弩手,长水校尉掌胡骑。西汉尚有虎贲校尉掌轻车,撤消。胡骑校尉掌胡骑,并入长水校尉。加上中垒校尉,合称北军八校尉。西汉北军有北军中尉总领,另有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垒事。东汉改中尉为执金吾,不掌北军。中垒校尉后改北军中侯,比六百石,不领北军五校,仅有监察之能,一如比六百石之刺史监察二千石之郡守。

  城门校尉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把守城门,称**门司马,领兵数百不等。

  东汉罢地方都尉。

  将军有军府为指挥机构,但应注意军府和相府三公府的不同。三公府是固定的职能机构,固定于一个地点,也可认为三公府就是一所房子。军府是临时的指挥机构,随同将军行动,而不能看成一所固定的房子。

  关于官职称呼。中郎将是中郎将,应称呼为某某中郎将而不能简称某某中郎。中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武官,后成为文职。中郎将是包括中郎在内的各种“郎”的首领,也可以认为“将中郎者,中郎将也”。

  征北将军介绍中的“资深者为大将军”中的资深者是指征北将军,即资深的征北将军为征北大将军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将军—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太笼统了!仔细点。是军队的组成制度还是军队军官的等级制度?
本文标题: 讲讲汉朝西汉东汉三国的军制--部曲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66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什么东西是世界上最大(长)的哪些影视剧中离谱的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