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军制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2-09-03 18:00: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汉朝的军事制度是什么样子的?,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

东汉时期的军制是什么样的

汉朝的军事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 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 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 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 东汉初,裁撤郡国军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 家军力遭到削弱。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镇压农民起义过 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乘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分裂。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 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 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 即,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 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 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 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 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 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中叶 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 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朗官 和近侍(如太中大夫、X者>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沼,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 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充任;将军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 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 甚大。
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 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 卫和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 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绎、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 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 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汉初,承秦 制.实行征兵制。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 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武帝时,土地兼并 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 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 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谪兵、奴 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 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 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 年在本郡 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 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 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 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凡有一定军功、资历、 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 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 当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 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西汉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书“武五子 怜》),不仅注重平时因地制宜、因兵种而异的训练,还坚持定期校 阅、考核,次行都试(大检阅)制度。即每年秋季,在京师,举行隆重 祭祀仪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练阵法。在郡国,太守、都尉及县令、 县尉组织材官、骑士、楼船,进行射箭、乘马、行船等项军事技能比 赛和考核,评定优劣,罚的还以狩猎形式进行军事演习。在边境,由太守率领万骑巡察防务情况,并实行边塞秋射制度,对候长、士史 进行射箭考核,合格者有赏,不足吉受罚。训练内容以张弩发矢为 主,也综角抵(角力、摔跃)、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运动)等武 术、技巧项目。东汉废都试制度。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 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
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等级制度沿用秦。
  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统兵,地位最高的为大将军,其下依次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诸将军。将军出征时常置幕府,作为参谋机构。在郡、县分置郡尉、县尉,协助郡守、县令掌管军事。东汉末,设州牧,是州郡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
  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于未央宫北,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南军士兵大多调自内郡,北军士兵主要调自京辅,均是一年一轮换。武帝时对京师兵作了较大改革,主要是精简南军,加强北军。南军原有2万人,减去一半。北军屯兵,除中垒外,又增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共为八校,分屯于长安城中及其附近,平时守卫京师,由皇帝派员监领,战时以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同时,将中尉改称为执金吾,不领北军,只司御前先导和京城巡察。此外,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扩大郎官员额,增置期门、羽林等军。东汉时,京师兵沿袭西汉而略有裁并,将北军八校合为五营,置北军中候监领,末期多由宦官统领。
  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徵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西汉曾一度行分封制,分封的王国与侯国各自都有军队,王国之兵由中尉统领,侯国之兵隶属于郡。东汉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郡国都尉,后又下诏罢地方兵。从此,遇有战争,常派京师兵出征,或根据需要临时从州郡招募或徵发。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为充实边防,汉曾大量移民实边,并行屯田,武帝时始行军屯,屯田卒最多时达数十万,是边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边兵制度遭到破坏,又以设置营、坞的办法,屯兵备御。
  汉朝军队的编制,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但据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和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部分左、右部或前、后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后曲,部、曲之下还有官(分左、右官)、队(分前、后队)、什伍等。上述文献与文物,对汉朝军队中、下级组织的不同记载,很可能是不同地区或军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编制。
  汉朝的兵役制度,曾有几次变更。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据《汉书》记载,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56岁才能免役。汉还常谪发已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西汉除实行徵兵制外,还实行募兵制,武帝所置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来。东汉罢郡国兵后,徵兵制渐衰,于是也依赖招募。末年,州郡官通过募兵,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酿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汉军训制度较为严格。西汉军队除演练射御、骑驰、战阵之外,每年秋季都进行教阅,又称“都试”,并按成积优劣进行奖惩。边郡则常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汉旧仪》),这种训练带有实战演习的性质。
  军需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汉朝设考工令负责兵器的制作,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贮备、管理。有的郡国也设有工官、铁官,负责制作器械,并将它们输入京师。长安城中的武库是国家最大的贮藏兵器的中心。汉时,铠甲已经制式化,均用金属制成,式样因兵种及职位不同而有所区别。汉朝还屯田解决军粮的补给。汉时大量使用骑兵,马政成为国之大政。汉朝在奖励民间养马的同时,在北边、西边均置苑养马。景帝时有苑36所,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武帝时官马达到40余万匹,为骑兵的发展和对匈奴作战创造了条件。
  汉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汉朝大量屯田,为巩固边防和保障军队供给提供了条件,这些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东汉军制中央军事机构有哪些变化?

东汉初建时,统治者接受了西汉末年政治动荡的历史教训,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调整,中央军事机构亦相应有所变化,其主要表现有:1.太尉职权相对增强在西汉时期,太尉有管理郡国常备军的职责,太尉一旦权重,便会对皇帝构成威胁,所以经常受皇权压制甚至裁撤。东汉太尉仍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但因地方都尉及郡国兵的取消,皇帝对其戒心远不及西汉,以致其职权反而相对扩大,如:太尉在三公中地位最尊。西汉时,三公中的丞相职权较大,常有皇权与相权之争。到了东汉,太尉的职权超过了司徒、司空,列名于三公之首;太尉属官较西汉时有所增加。东汉时,将九卿分属三公。太尉领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尉有椽史属二十四人,分为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兵曹、仓曹、奏曹、辞曹、尉曹、贼曹、决曹、金曹等;太尉有时可以统领中央实权机构尚书台。

2.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军事权力机构。

尚书,在秦与西汉时不过是少府属官,起初仅掌殿中传达诏令之事。武帝时,其职权扩大到代替皇帝裁决并下达章奏,至东汉刘秀时已扩充为尚书台,明定其“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成为皇帝身边一个无所不统的机构,形成朝中“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格局。在军事上,尚书台因参与国防、战略各项决策,而成为事实上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由于尚书台位卑而权重,所以无论是皇帝、大将军、太尉,谁掌朝政实权时就听命于谁,这也是尚书台作为事实上中央军事机构的一个特点。

3.中央禁卫军的裁编以往学者多认为刘秀是加强中央军而削弱地方军。削弱地方军是事实,但说加强中央军,恐怕既不符合刘秀“省兵减政”的意愿,也有悖于史实。以下事实证明,东汉的中央军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人数锐减。东汉的禁卫军总人数仅约四万,远不及西汉;北军中的编制,也从西汉时的七校尉压缩为五校尉,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成份变化。宫中卫队的郎中在西汉多系武士,东汉则多从孝廉,博士弟子等文人中选拔。北军也不似西汉时征自三辅乡间,而仅出于京师子弟。因此,中央禁卫军在数量质量上都比西汉时严重下降。

4.东汉中央军的基本构成东汉中央直辖军的主体是宫廷宿卫军和北军。

宫廷宿卫军又分两部,一部由光禄勋统辖,下设有七署,即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他们所辖的郎官、虎贲郎,羽林郎、羽林左、右骑的主要职责是“陛戟殿中一宿卫侍从”或“出充车骑”。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视作为皇帝的警卫部队。

宫廷宿卫军的另一部分由卫尉统辖。负责警卫南宫、北宫,宫内巡逻,守卫七座宫门等事宜。

北军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执金吾统辖,担任洛阳城内宫廷以外的巡逻、警卫、备水火非常之事。皇帝出巡时,则充任护卫及仪仗队。北军的另一部是五校尉所统之兵,五校尉分别为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他们直接由皇帝指挥,负责宿卫京师,担任京城守备及扈从车驾、有时也要出征。这是北军的主力。

东汉晚期,社会危机四伏,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白热化。宦官与外戚争夺兵权的结果,是中平五年(188),设立了西园八校尉。从此,宦官、外戚分掌兵权,互不上下。西园八校尉于是成为东汉晚期中央直辖军的重要构成部分。

东汉军制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一)地方军制的变化
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 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①,边境地区更是 靡有孑遗 ②,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生产,刘秀决定 省兵减政 ,对地方郡国兵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其主要措施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郡国专职武官——都尉,并其职权于郡太守或相国,同时取消地方都试,郡国兵每年秋后不再进行军事演习;建武七年(公元31年),罢郡国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等常备军,士兵全部复员还乡,彻底取消了西汉正卒制度;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又 罢诸边郡亭候吏卒 ③,完全取消了西汉的戍卒制度。
① 《后汉书.郡国志》
② 《后汉书.郡国志》
③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二)中央军制的变化
东汉中央直辖部队在形式上沿袭了西汉的南、北军制,但是在实际上有了很大变化。首先,东汉禁卫军中虽有光禄勋、卫尉等编制,但已无 南军 之称;其次,东汉全国各要地设置的常备屯兵部队,有一些是直隶中央的,如黎阳营、雍营、长安营。故东汉中央直辖部队也包括一部分地方驻军,而并非专指京畿驻军。由于地方郡国兵的取消,中央军成为全国战略机动部队,凡较大的战争,都要赖于中央军的出动。
东汉中央直辖部队不同于西汉的又一变化,是禁卫军人数的大大压缩。
光武帝刘秀在大刀阔斧罢省地方郡国兵的同时,对中央禁卫军实行了 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 ①的措施,削减其兵力。
内省营卫之士 ,指压缩光禄勋、卫尉所属的郎卫、卫士的员额。据陈傅良《历代兵制》: 光禄勋省户、骑、车三将及羽林令.户即主户卫的户郎,骑即主出入骑从的骑郎,车即主御车的车郎。户郎、骑郎、车郎及羽林兵的主将均被罢省,其员额肯定有所压缩。另外,卫尉属官中罢省了旅贲令,其职并入公车司马令,显然下属卫士也相应压缩。
外罢徼候之职 ,指压缩、裁减北军的编制。据《历代兵制》: 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候,易中垒以监之。 中垒即中垒校尉。西汉北军八营,东汉时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归射声,又以北军中候代替原中垒校尉,北军中候只监军,不直接领兵,原中垒校尉属下本营兵也被罢省,如此,仅剩五营,兵员大为减少。变化后东汉中央军制如下:
① 《历代兵制》

1.中央禁卫军的兵力配备光禄勋属下部队有3: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 无常员,多至千人 ①, 皆父死子代 ②;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 无常员 ③,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 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 ④,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卫尉属下:南宫卫士令统 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⑤;北军卫士令统 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⑥;左都候统 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⑦;右都候统 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 ⑧;七宫门司马下属约七百人。共二千七百人左右,较之西汉南军卫士一、两万人相差悬殊,且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今河南临泉)、鮦阳(今河南临泉西)、公安、细阳(今安徽阜阳北)四县所谓 农野谨钝之人 ⑨,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①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蔡质《汉仪》
②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
③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祭质《汉仪》
④ 《汉旧仪》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⑦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⑧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⑨ 《三国志.王郎传》
(三)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
1. 中央军事统御机构的变化东汉前期,皇帝是全国军政的最高决策者,国家的各项军事制度、战略方针、重大战役的部署、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等,均须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定。
但是,自和帝以后,诸皇帝多年幼,皇太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执掌军政大权。有关军事的决策名义上虽仍以皇帝诏令等形式发布,但实质已不具有最高权威性了。
东汉中央军事统御机构,在光武帝刘秀时,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进行了一些调整。
东汉建立后,刘秀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不信任大臣,以设在宫中的尚书台为国家政务中枢。尚书一职在秦和西汉时不过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掌殿中传达诏令等事。因其接近皇帝,为皇帝近臣,故多为皇帝亲信。以后逐渐参预政务,至武帝时,地位渐重,其职权扩大到替皇帝裁决并下达章奏。
成帝时设尚书5人,开始分曹办事。刘秀时扩充为尚书台,名义上仍属少府,实际上与中央政丄府脱离,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不仅参预机密、受理章奏、起草和宣布诏令,而且参与国防、战略的各项决策。尚书台成为东汉中央实际上的最高军事统御机构。
东汉时,太尉的职权较之西汉时有所扩大。西汉后期,大司马(太尉)
名列三公之首,为首席宰相。东汉改大司马复称太尉,仍为三公之首,领导中央政丄府,是全国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同时由于地方郡国兵的罢省,太尉的实际军权不重,东汉皇帝对太尉的戒心远不及西汉。因而东汉太尉与西汉太尉(大司马)名同实异,职权较重。而且属官也较西汉大大增加。有 掾史属二十四人 ①,分为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其中尉曹 主卒徒转运事 ②,兵曹 主兵事 ③,与军事有关。另外还有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 ④。东汉九卿分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归太尉直接领导。东汉太尉虽为外朝官领袖,但加 录尚书事 也可预政,有时甚至统领尚书台,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皇宫宫殿门户的宿卫仍由光禄勋负责,其属官有五官中郎将, 主五官郎 ⑤;左中郎将, 主左署郎 ⑥;

①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②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③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④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

东汉的军制问题

详细说说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汉承秦制,汉朝军制接近于秦朝。汉军分为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中央军分为北军和南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率领羽林郎,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 (据《汉官六种》《汉书》《后汉书》等)
本文标题: 东汉时期的军制是什么样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03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吃红参对身体有何影响慈禧太后对中国(清朝)有什么建设或说益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