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最让你有切身体会的是哪一句

发布时间: 2022-05-30 03:0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从论语十二章里选出体会最深的一句,并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会:学习不思考就如同没有学,就像吃进去食物,却...

《论语》中,最让你有切身体会的是哪一句

从论语十二章里选出体会最深的一句,并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体会:学习不思考就如同没有学,就像吃进去食物,却不懂得消化,得到营养。
可是,假如只思考不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十则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rn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rn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rn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rn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rn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rn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rn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rn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r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很快乐吗?这个呀,我可不这么觉得,因为我不喜欢学习
有朋友从远方来,当然可以高兴
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我不也是君子吗?这句话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别人刚和你接触,以为你是个很不行的人,但你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这就是我对这一则论文感受最深之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具实际意义,也最有可操作性,大家都可以实践,而且论语中也多次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第一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

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则给你感受最深结合学习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论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朋”现在常常被解释为朋友,其实是不合适的。古人的朋和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说的友有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是亲人之外的情感关系的人,可以说是亚亲人或者准亲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类之人,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对于朋需要以礼相待,对于远方来朋当然更得这样,也就应当有乐了。但是友是接近亲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礼相待,否则倒反而外道了。后边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两人见面不讲究任何礼节,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动手动脚,但是谁也不会计较。当然了,朋很多最终都发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发现有朋,因此我们最终就将朋友混为一谈了。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已经达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着力于培养君子的,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君子。

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吾日三省吾身 看法。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

嗯嗯

《论语》里面那一句话让你觉得最有道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喜欢这句话,两个原因:其一,春暖天气,穿新衣裳去野外洗澡,吹干,唱着歌回来,想起来,都觉得确实快活。设若天下皆有如此的心境,这种自我完整的圆融,那就时时都是太平盛世。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论语》中能有切身体会的话太多了,但这一年来念叨的最多的只怕还是这句话了。我们这个时代,文明高度发达,诱惑千奇百怪,而纷纭的声音与瞬息万变的世界总让人觉得自己所沉迷的是一种即将死去的没有未来的东西。而念念这句话,就好像一个无力坚持的人又有了信仰。文天祥有诗曰:“我生不辰逢百罹,求仁得仁尚何语。”大概有不合时宜的爱好而又好自我怀疑的人都能明白吧。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你不喜欢我,就别说喜欢我。你不爱我,就不要说爱我。如果你做的事情让我看到了你的爱,那么我自然会明白,你爱我。到那时候再说,好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者是应试教育下的我们,后者是应试教育后的我们。
没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赏析

《为政》篇里的这一段:“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非勇也。”明明不是你的祖先。你去祭拜,就是谄媚。应当站出来担当的事情却畏缩不前,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夫。这样的金刚怒目,正气凛然的表达思想的句子,在孔子的章句里并不多见。用现在的话说,一向温文尔雅的夫子已经出离愤怒,直接开骂了!你们这些认错了祖宗的东西,明摆着不是你家的坟头,里面埋着的也不是你的祖宗,你却非拜不可,非要趴在人家的坟头上哭嚎不可。这样不知羞耻去巴结讨好强势力量的勾当,不是世风堕落到了极点,是没有人能做得出来的。“谄也”二字,就等于骂人是一个“大马屁精”,以孔子那样深厚的修养、儒雅的风度,不是悲愤难抑达到极致,是不会这样说的。

春秋战国是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礼崩乐坏的世道人心面前,孔子说出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我想起了自己在一家国内有名的网站论坛里潜水时,经常看到那里集聚着一大批人,不遗余力的吹捧他们的理想天堂,倡导“全盘西化,”丑化自己的历史文化。他们太像孔夫子说的那种在别人的坟头上卖力地哭嚎着的人。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他们的精神已经被掏空了,他们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批“精神美国人”。

我还想到曾经见识过的那些屁股从来就不会坐在自己的国家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一边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物 。他们的丑态原形,孔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给他们勾勒得惟妙惟肖了。从历史长河里的盛衰废兴去看,这些拜错祖宗的人,轻率地以为自己的民族国家注定会是输家,其实不过是鼠目寸光而已。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传承至今,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曲折,都一个个挺过来了。这种倔强的生命力,不是那么容易泯灭的。想通过文化上的渗透和倾销来动摇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是非常肤浅,非常可笑的想法。《论语》里的这句话,不就是对于中华文化里的强健的民族精神的佐证吗?不正是彰显出炎黄子孙的骨气吗?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才会一代代涌现出见义而勇为的勇士,中华大地,才会成为英雄辈出的沃土。
本文标题: 《论语》中,最让你有切身体会的是哪一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6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日本没出现超级大姓古大陆的地理是怎么分布的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