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上”有些人对清朝以及相关符号,如发型,服饰的“攻击”

发布时间: 2021-08-14 12:58: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如果在清代以前成年男子留古装剧那种半披半束的发型会不会被人家当神经病或者是蛮夷?会被人议论什么?官府会不会抓回去治罪会,清代以前...

如何看待“网上”有些人对清朝以及相关符号,如发型,服饰的“攻击”

如果在清代以前成年男子留古装剧那种半披半束的发型会不会被人家当神经病或者是蛮夷?会被人议论什么?

官府会不会抓回去治罪
会,清代以前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然清朝占据天下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不剃头掉脑袋了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清朝男子发型?

我们历史老师说这个发型很丑,清朝男人几个月不洗头,是真的吗?
  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其实,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韩非子》说:“古者披发文身。”这说的是上古时代先民未开化之时的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头饰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慢慢演绎出一套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郑重其事,丝毫也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对于偏处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此风愈炽,削发也就演变成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在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
  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人们不但安于蓄辫,习惯于蓄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装饰物,目为时尚而招摇过市,串门过户。
  二百多年后,即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人有机会可以走出闭锁的大陆飘洋过海时,他们对于这条垂在脑后晃来晃去的辫子是挺看重的。一代哲人、曾在虎门焚毁鸦片的林则徐在澳门看到洋服时曾鄙夷地说话:“真夷俗也!”这种评价与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辫子时所发出的感叹恐怕也差不多。但是,洋人的惊异,洋人的讥笑,并不能动摇中国人心中的诩诩自得。因为,这是文明的标志,“天朝上国”之人的象征。

  但是,也有人没有忘记。1851年1月,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会”兄弟们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以反清相号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笔老帐,在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宣称:“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因此,必须恢复“中原古制”,即恢复汉族的衣冠服饰。太平军的官兵蓄发不剃,恢复了中原汉人束发于顶的旧制。在太平军,谁的资历长短,一望头发便知,谁参加起义早,留起的头发就长,谁参加起义晚,头发就短,头发的长短,便是参加起义军先后的最好标志。蓄发不剃,这是太平军不同于当时人的最突出的形象特点。正因如此,蓄发在当时民间往往被俗称为“长毛”,而清廷官方则诬称之为“发匪”、“发贼”、“发逆”等等。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但是,以“排满革命”而自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敢于冒这个风险。辫子和满装虽然已经沿袭了近三百多年,但这三百多年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尤其是那一条被讥为“豚尾”的辫子,依然被许多人视为汉人的耻辱,因此,除掉这条辫子便是与清廷决裂的标志,在鼓动反清、宣传革命之际,这是动员民众支持革命的最有力的召唤。早在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长莫及的日本剃发易服,以明革命之志。在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中,留日的青年学生纷纷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风气越演越烈,以致去日本留学者均以剪掉辫子为荣。山西同盟会会员景定成(梅九)论述1905年的一次剪辫事件颇有代表性,其云:

  山西第二次派来的学生里头,很有几位老先生,保守辫子,好像一条生命似的,宁死也不肯剪掉。我一天借着同乡开恳亲会,发了一段论议,便说道:“这头发本是一种烦恼的东西,弄成一条辫子,搁在脑背后,已经不成个体统;如今人把他挽在头上,作了个盖顶势,好好一个头颅,让他盘踞上面(影射清廷),压制得全身不爽快(影射民众不自由),如今请大家下一番决心,痛痛快快地,一刀两断,剪除了他(影射革命),不但一头圆光,而且通身快活,大家有什么顾忌,不肯决然舍去呢!”这一席话,革命同人,自然领会得来,拍掌喝彩地欢迎。惟有那老先生大不快意,背后对人说:“某人什么都好,就是爱劝人剪辫子有些讨厌!”
  留学生归国后,又把剪辫的新风气带回了国内。1903年时,江南一带,青年学生剪辫者已不乏其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但剪辫潮流是在民国建立以后逐渐扩展的,上海独立后数月,抵制剪辫的情况仍不断发生。当时有人指出:“沪上光复已两月有余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怀犹移踌躇不剪者。是满贼之丑俗犹存,民国之声威有损。”上海为当时最开化之城市尚且如此,至于一些偏僻城镇和农村,抵制剪辫者大有人在,不愿剪辫者不仅仅是满族贵族,也不只是那些醉心帝制的人,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出于一种长期以来的惰性习惯,也不愿意剪掉那条又油又腻的辫子。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有鉴这种种情况,为了进一步根除辫子陋俗,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北统一之后,通令全国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通令措辞是很严厉的,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剪除辫子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留辫者依然有之,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三十岁时投入清军。武昌首义时,他正在江南提督任上,驻守南京,被江浙革命联军击败后,退守徐州。此人顽固不化,清帝退位后仍表示忠于清室,所部禁止剪辫,被称为“辫帅”。1917年6月14日,张勋带领数千“辫子军”开进北京;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这一下,京城很多剪辫子者都慌了,有歌谣云:“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一时间,假辫子风行北京城。

  谁知,真假辫子仅仅风行十二天。7月12日,北洋总理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便攻入北京,张勋惶惶然若丧家之犬,狼狈逃入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宣统皇帝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一场闹剧很快收场。又有歌谣云:

  宣统回了朝,秃头要开瓢。

  宣统跑了,秃头好了。

  关于辫子的历史,中国人被折腾了近三百余年,至此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满清鞑子的发型你觉得这个发型不丑吗?还是清宫辫子电影电视剧看多了造成的审美混乱?

几个月不洗头那不长成芳草地了,至少还要剃头的,不过洗头少是真的。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所以古人几乎很少去洗去整理!在古代这被看作是孝顺!清朝的发型只是象征的一个政权。
不是。清朝正男子的发型叫金钱鼠尾辫。它是有内含的。
发源于东北各少数民族发式均如此。原因是为了戴头盔方便(战斗或打猎的需要)

古东北(包含半个内蒙)所有的游牧、渔猎民族都是全民皆兵,亦兵亦民。战时出征,髡发方便戴头盔,辫子是萨满的因素,为人的灵魂所系,古时战士战死沙场,把辫子送回家乡。

发源东北的所有游牧渔猎的少数民族都是如此,鲜卑,契丹,蒙古(有资料说发源地紧挨东北一侧),等等等等还有无数消失在史书里面的民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秦俑,一个大发髻上面再扣上一个更大的金属头盔,那是一个什么恐怖样子?

头盔是为了保护头的,不是用来保护发髻。不剃头的结果,就是战士头顶的头盔很多部分都套在发髻上了,巨型而不实用,甚至很累赘。

光头寸头更符合现代战争的潮流。现代世界各国的军队没有一个允许长发或发髻存在的,都是寸头,就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中国清朝时候的辫子在外国人眼中是愚昧和野蛮的象征,外国人当时各种各样的发型都有啊

这个与国家的实力有关系,有点象我们说有胸毛的人是夷人,日本是倭寇的情况相似。

康熙时,外国人就认为有辫子是好的,有外国人在中国生活而留有辫子,在1840后有辫子的这个民族变的弱小了,就有一此政客说这时愚昧和野蛮的象征,以便于他们有心理优势,就如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在非洲干着奴隶社会时代才干的事情一样。
这个跟当时满清时期有关。比如早在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他的出访乾隆时期日记中写到:“(中国)自从被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记录下这段话:“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镇压在血泊之中。”-------历史也证明了,英国马戛尔尼所说的,完全正确!!
可见,中国人丢掉了自己华丽的衣裳,还留下华夏人自古以为蛮夷的“金钱鼠尾”发型,自己已经成为野蛮人。
…太多的实例,证明了,一个由野蛮民族统治下,满清黑暗的帝国野蛮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愚民政策,早就令外国人鄙视,现在满清时期所谓的 “康乾盛世” 已经被推翻,那可是整整三百多年的耻辱与社会倒退。满清误我中国,始终是中国衰落与令外国人鄙夷的根本原因。
秦代武士俑发型多种多样,有扎辫子的,且缠在头顶上,可见中国古代男子扎辫子始于先秦。
但男子扎辫子成为汉民族的单一发式是从清朝开始的。
因为他们见过扎辫子的人大多都很愚昧而且野蛮,而且他们都有扎辫子这一特点。。。。于是,看到这种人就会产生那种想法。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去搞那些乱七八糟的发型,我们都认为他们脑残。不脑残的是有,但实在不多。
偏见而已
现在的法国还有不少地方以为中国人还留辫子的呢

自我中心嘛,可以理解的,毕竟闭塞什么的不光是我们。

清朝入关以后是怎么处理“发型”问题的,都有哪些手段?

多尔衮在山海关大战后,下发第一份安民文件竟然是“发型问题:“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同时对于大明官员投靠的第一件事也是头发问题:“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在多尔衮眼里这是清朝有关发型最重要的一份指令了。



出乎多尔衮的意料,虽然开出大价钱和大威胁,但是头发问题最终引发关内民众激烈反弹。由于当时清军立足不稳,于是在入北京的二十天后,收回此前成命“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当第二年形势变得愈加牢固后,多尔衮再次强迫剃发。这次他以顺治的名义下发指令“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其实,剃发令并非多尔衮是始作俑者。满洲前名女真,为金代后羿。女真人风俗除“胡服左祍”外,就是“薙头辫发”。宋朝人对金人的发型有过清晰的描述“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三朝北盟会编》


清代发型演变

到了金太宗完颜晟时期,强令国内汉人剃头辫发。此后金朝更是在细节上进一步规范,到了“不如式者杀之”的地步。“建炎三年秋,刘陶知代州,执一军人于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不如式,斩之。”以次可知,清代剃发令源自金朝。此前后金的努尔哈赤就已经剃发做过整体要求“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此后在清军持续南下后,头发问题变得愈发严峻,以至多尔衮时期发展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地步。剃发令宣布后,江南各地反抗行动剧烈,其中反抗最激烈的要推江阴与嘉定这些地方。


女真、契丹、西夏人物图

六月初一,城内外人得知剃发令后,大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于是“分队伍,树旗帜,鸣金进止;集教场,议战守,填塞道路”。 因发型问题,最终在江南引发大面积抗争,这让多尔衮始料不及。“剃发令益急,人心愈愤,市上大呼曰:安得官军来,为我保此发肤,苟有倡议者,即揭竿相向矣!”因头发问题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情绪和生死,这种情况为历代所罕见。顺治二年的十月,陕西河道孔氏后人就胶着的头发问题向多尔衮进行陈奏说情:“臣家宗子衍圣公孔允植,已率四氏子孙告之祖庙,俱遵令剃发讫。……独臣家服制三千年未之有改,今一旦变更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未有备也。”多尔衮断然回绝批复说:“薙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着革职,永不叙用。”


清代官员朝服

朝鲜使臣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闰六月,清人迫胁北京汉人,尽令剃发,自北京以东,凶歉太甚,关内土贼群起,杀害官吏。”至此清朝关于头发的高压达到了极致。从唐代靺鞨,魏晋勿吉,两汉时的挹娄,一直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的肃顺,这个民族一直在东北边疆繁衍变化,发型虽然也跟着改变,但整体来讲一直都是扎着辫子。当时强令剃发,在他们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就会忘记大明,转过来忠顺清朝。而在汉人来看,“旧体制下,男子人格和地位的优越感是以精心蓄留的长发为象征的,而那些在满族勇士看来意味着阳刚之气的东西,在汉人的眼里的确是娇弱妇道的象征。”《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这就是除了民众在改朝换代外的心理悲情外,头发问题以授之于父母外,更多的还包含着彼此严重分歧的审美标准。努尔哈赤曾对此有过描述。在后金天命五年(1620)时,他修书给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说:“明与朝鲜异国也,言随殊而衣冠相类。二国尚结为同心,尔我异国也,虽言殊而服发亦相类;……愿同心协力共图有仇之明,如此不亦善乎。”《满洲实录》可以说,努尔哈赤抓住了文化心理上的共识,最终得到了察哈尔部的归顺。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为了拉拢朝鲜特意下令:“自今后朝鲜被掳军卒,更勿剃发,使之长发云。”可知努尔哈赤当时就是要集中精力攻打大明。他的儿子皇太极两次出征朝鲜,“俱令剃发”,但在大败朝鲜后,则降其为属国,使者“进京朝贡,冠戴如故。”《李朝实录》


剃头匠

当水与土全面融合之后,满洲高级别官员开始建议皇太后全盘汉化,对此皇太极予以了训斥,认为满洲的衣冠除了传统之外,于骑射实战更为便利,此后他正式定调:“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其中皇太极明确反对汉族女子裹足不失进步之举,孰料此后裹足竟然在清朝蔚然成风。

此后自康、雍、乾三代的不断治理下,边疆地区也逐渐“剃发而降”。乾隆十六年(1715),他下诏对全国各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即相貌服饰进行汇编说:“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蓝,以昭王会之盛。”《皇清职贡图》

清朝入关要求所有汉族人都留着辫子,而且是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服从的话,会进行杀头。
清朝入关后,统治者以顺治的名义下达“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等指令,到多尔衮时发展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用圣旨、威胁、杀戮的手段达到目的。
好像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强制手段,不剃发的就杀了,并且追究家人以及地方官的责任。不论地位高低,也不论情况如何。

清朝人的发型有什么意义吗?

不是
满洲人祖宗在林子里打猎,如果像传统中原汉人留发髻,很容易在骑马疾驰时候被树枝挂到,所以剃掉了前额的头发。
上古时候中国人有很多发型,北边民族一般留辫子,长江以南都是短发,只有中原是发髻,而且必须束发戴冠。
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左衽披发了。
左衽是衣服左边搭在右边上,披发就是披散头发不扎起来。这是中原传统汉人的标志。
日本战国时代也有剃满洲人那样头,剃光了前额,叫做半月头,不然头发太长,战斗松散,容易迷住眼睛。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网上”有些人对清朝以及相关符号,如发型,服饰的“攻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1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读明史什么方法可以降低吃饭速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