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关于古代秘书人员的选拔,应该怎么入手

发布时间: 2021-07-23 10:10: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谈谈你对古代秘书人员的优良传统的看法一,秉笔直书,“书法不隐”自西周初年起,秘书官吏在记录天子,大臣言行和朝廷政亊时,产生了一定...

想写关于古代秘书人员的选拔,应该怎么入手

谈谈你对古代秘书人员的优良传统的看法

一,秉笔直书,“书法不隐”
自西周初年起,秘书官吏在记录天子,大臣言行和朝廷政亊时,产生了一定的规则,称为“书法不隐”,“书法”的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 “君举必书”是指凡天子,诸侯的言行都得直录,“秉笔直书”是指凡政亊都得如实记载. 这一规则使秘书官吏的记录保持了亊件的原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对天子,诸侯的言行起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他们遵循礼治制度,非礼莫动,以维护封建政治制度. 从此,这一“职业道德”成为古代秘书的一大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二,忠於职守,严守制度
历代都建立了许多秘书工作制度,许多秘书官吏忠於职守,严守制度,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三,业务熟练,制文神速
拟写公文是古代秘书的主要职责之一. 古代秘书都来自於士人,具有很高的文字修养,拟写公文的技能都很过硬,大多能落笔神速. .
四,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处变不惊是我国古代秘书的又一优良传统,他们遇变不乱,临危不惧,或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补救窘局,或以聪明才智化解危机.
五,忧国忧民,崇尚气节
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础. 具有民族气节是我国古代秘书的一大优良传统. 由於古代秘书官吏来自於士大夫阶层,以治国安民为己任,所以,民族气节都很强. 古代秘书的民族气节,在两宋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六,德才兼备,学识广博
古代秘书的优良传统还有知识广博,富有谋略,敢於直谏等. 这些优良传统在当时就熏陶造就了古代秘书的良好素质.
由於历代秘书具有这些良好的素质,所以,往往为皇帝,主官所赏识,成为不离左右的得力助手.
古今都同,可归纳为两部分:德,才. ,秘书工作是综合性的工作,涉及上下左右各方面,往往要与各行各业接触,联系,没有广博的知识,很难承担这一工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尤其要注意学习新知识,力求成为唐代虞世南之类的“行秘书”,随时自如地接受领导的咨询,起参谋助手作用,以尽快实现秘书工作的四个转变;“专”即要精通秘书业务,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尤其是掌握公文写作的技能,成为阮,任,裴子野那样的文思敏捷,落笔神速,行文规范,准确,“不能增损一字”的“秀才”.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还要注意学习,掌握现代化秘书工作技术,尽快实现秘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秘书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需要做些什么

办公室秘书需要具备的七种素养,看看你具备几种?

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既要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善于及时准确地领会领导意图,又要严守本份、忠诚老实

二、既要忠实地按领导指示办事,又要敢于在某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三、既要能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又要能忍受怨言、经得起委屈和挫折

四、既要尽心尽力、细致周到地做好领导的服务工作,又要注意不给领导帮倒忙

五、既要干好参与决策、组织协调等重要公务,又要细致扎实地干好每一件具体琐事

需要做:

1 需要对办公设备、器材等熟悉,看看办公室里有什么设备尽快熟练使用,自己找点同类设备的说明书看看吧;

2 对公司附近的各种商店、餐馆、电信局、邮局、银行做到心中有数;

3 学习怎么又快又省的定车票、机票、酒店的方法;

4 一定要勤快些,早上到公司打扫一下老板或主管的桌面,卫生等;


扩展资料:

秘书岗位是与领导岗位相伴生的,有了领导才有秘书的存在。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有别于同事关系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事关全局工作的开展和秘书工作的成败。一般机关单位的秘书皆不是某个领导的专门秘书,是要为整个机关单位领导群体服务的,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

当今社会的秘书,在本质上是领导人工作的助手,既不能缺位无所作为,也不能越权胡作非为。

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

类别

1 按秘书的从属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可分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2 以秘书在组织内部的工作分工来分,可以分为:行政秘书、机要秘书、生活秘书、会议秘书、文字秘书、信访秘书、公关秘书。

3 以秘书从事工作的行业特征来分,可分为法律秘书、医药秘书、教育秘书、体育秘书、军事秘书、参谋秘书、财经秘书、综合秘书、涉外秘书、事务秘书、翻译秘书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秘书

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既要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善于及时准确地领会领导意图,又要严守本份、忠诚老实
秘书人员要很灵敏,对周围发生的事,必须能够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提高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下功夫做有心人。要经常看书学习,思考问题。要多接触各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在想什么,机关干部在想什么,领导同志在想什么,做到胸中有数,超前思维。但是,思维敏捷必须注意不要聪明过头,否则便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决不能见风使舵,投领导所好,看眼色行事。秘书人员必须忠诚老实,按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不撒谎、不掺假,不能为讨好领导而随便夸大或缩小。一句话:秘书人员目光要敏锐,工作能力要强,政治上又要忠诚可靠;适应性要强,原则性又不能差。
二、既要忠实地按领导指示办事,又要敢于在某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助手与首长的关系,这决定了处于被领导地位的秘书人员必须听从领导指挥,忠实地按领导指示行事,把自己的公务活动严格限定在领导指定的工作范围之内,不得自行其是。领导的指示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秘书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地忠实执行,要围绕领导人的活动,积极开展工作,下大力气帮助领导抓出成效来。秘书要学会从被动中求主动,要善于观察掌握领导者的性格、作风等个性特征,便主动配合,形成工作上的默契一致。但是,严格按领导指示行事,不等于盲目服从、曲意逢迎。办公室负有参与决策的职能,在决策过程中,要敢于在某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反映领导同志尚未意识到的或者认识不尽完善的客观情况和问题。在工作中要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行为的准则,一旦遇到领导作出不妥的决定或者明显失误时,秘书人员应该出以公心,予以提醒或建议,切不可为博得领导的欢心而迎合屈顺,甚至火上加油。在一般情况下,秘书人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固执己见。
三、既要能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又要能忍受怨言、经得起委屈和挫折
办公室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几乎没有节假日,不分上下班,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脑神经长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越是危急的时候,如灾情发生等等,办公室同志越紧张。他们担负的任务很重,常年累月辛勤为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为名,不为利,从事寂寞事业,甘当无名英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但是,作为秘书人员,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有忍受怨言,经得起各种误解、委屈和挫折,胸怀要宽,度量要大,甜酸苦辣都要能装。因为文秘工作,功劳往往不明显,问题却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影响很大,有时还会吃力不讨好。秘书人员,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要有较高的性修养,要腿勤、手勤、嘴勤、脑勤,尤其要做到脑勤。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们要想到,别人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我们要考虑到。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工作做好。在方法上既要学会\"搬道岔\",又要学会\"弹钢琴\"。\"搬道岔\"就是分解矛盾,\"弹钢琴\"就是综合协调。
四、既要尽心尽力、细致周到地做好领导的服务工作,又要注意不给领导帮倒忙
办公室必须从各方面做好领导的服务工作。要围绕委、*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中心任务,高效率地处理电文,适时安排有关活动,主动收集、分析、综合情况,研究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领导决策和进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要善于行使领导赋予的职权去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如实施检查督促、搞好综合协调等,保证领导指示的贯彻执行。还要把文书收发、登记、打电话、接待来访、上令下达等事务性工作有条不紊地处理好。但是,对领导服务也要掌握分寸,孔子讲\"过犹不及\",服务不周到要影响领导工作,做过了头则会影响领导形象。既要搞好服务,又不给领导帮倒忙,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按规定办事。办公室在执行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实施。但是,决不能过分和出格。否则,看上去是为领导着想,实际是给领导帮倒忙。二是要多作请示汇报。遇到规定不明确或自己吃不准的事,应及时向领导汇报,请作定夺,切勿自作主张。不经领导授权,不可私用领导名义办事或回答问题。三是要做好思想工作。有的群众因为切身问题得到了解决,请秘书代向领导表达他们的一点\"心意\",对这种情况,要把好关口,多作说服教育,请他们尊重领导、理解领导。四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秘书人员不掌权,但接近权渠道,如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
五、既要干好参与决策、组织协调等重要公务,又要细致扎实地干好每一件具体琐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公室是\"不管部\",上自领导决策,下到衣食住行,找不到主的难办事要管,踢皮球的棘手事也要管,政领导管的事要管,政领导不管的事也得管。因此,秘书人员必须文武兼备、粗细结合,大事要干得了,小事也要能干。古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我们要取二者之长,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能谨慎\",无论大事小事,确保办一件成一件。要干好参与决策这样的大事,必须努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增强独立思考能力、识别是非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在组织协调方面,办公室不光要搞好战略协调、计划协调、政策协调和事务协调,还要搞好上下左右以及领导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协调,这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秘书人员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消除领导之间可能出现的误解,打通部门之间的隔阂,搞好上下之间的衔接。在琐碎的具体小事方面,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誊写校对、打印装订,甚至添茶倒水、打扫卫生等工作。这些小事一丝不苟地做好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秘书人员兢兢业业的严谨作风,给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好印象。秘书人员不论分工干什么都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办公室各方面的工作交往、联系都离不开文字材料。对文字秘书的要求则应更高,必须能搞指导性较强、层次较高、份量较重的文字材料,同时还要能搞领导临时交办的突击性材料。
为了适应办公室工作的特殊要求,所有秘书人员必须按\"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是坚持真理的原则性;二是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性;三是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四是随机应变处理事务的果断性。按照这四性的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把原则性和灵活性,预见性和果断性,德和才,文和武,甚至快和慢,粗和细,内和外等等,结合得很紧密,摆布得很妥当,处理得很贴切。这些是基本素质,也是基本功,是我们秘书人员的努力方向。
需要处理:
需要对办公设备、器材等熟悉,看看办公室里有什么设备尽快熟练使用,自己找点同类设备的说明书看看吧;
对公司附近的各种商店、餐馆、电信局、邮局、银行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怎么又快又省的定车票、机票、酒店的方法;
还要一定要勤快些,早上到公司打扫一下老板或主管的桌面,卫生等;
在心情好的时候买点花插到公司。

好了,再说说如何在文秘岗位上做到“专业”。
1、秘书学 2、行政学 3、公文写作 4、计算机使用 5、人力资源 6、经理人的培训等等。

最好定一下你自己的职业规划。从文秘开始,到CEO FEO等等。从年青的时候做规划,做到心里有数,少走弯路。

中国古代培养秘书人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秘书人才的培养有三种方式:
  (一)家传和师承
  春秋以前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制约,由史官世袭制度和史官业务的专业性决定的,手工作坊式的培养方式。
  (二)官办学校培养
  官办学校是古代培养秘书的主要方式。
  历代官办学校培养情况:
  1.商周时期的太史寮,奴隶制下的官办贵族学校,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2.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正式形成于汉朝,以汉武帝创办太学为标志。
   3.太学和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4.历代封建国家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学校系统。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5.中国封建官办学校的特点: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材。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
  (三)私学培养
  1.中国古代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末期,社会急剧动荡,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出现了 “士”阶层,各诸侯国和新型贵族争相养士,士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
  2.中国历代私学培养情况
春秋末期,孔子私学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更盛,私学更加盛行。汉代是经学的极盛时代,私学以传授经学为主。两晋名儒聚徒讲学,南朝官学时兴时废,教育多赖私学维持。隋唐私学发达,王通、孔颖达、尹知章、韩愈、柳宗元等都收徒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五代时出现了聚徒讲学的书院,在宋代达到 鼎盛,有著名的四大书院和明代后期的东林 书院,书院是古代的私立大学,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清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职业学校性质的私学 ——专门培养幕僚的“幕馆”,成为培养秘书人才的主要场所。
一、“世袭”

 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事业被垄断于贵族之手,普通百姓的子弟很难受到教育,史官的职务也大多数由贵族世代相袭。作为具备高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史官,一般不易产生于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也无法从大量的白丁中选拔。因此具有良好的先天教育条件的史官子弟子承父业,世代相继就成为可能和现实。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史墙盘》的青铜盘底的铭文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史官墙的家世,该史官就是代代子承父业为史官的家庭出身的,他的史官之职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为了在事务的处理上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传承性,特别是在历史的记载方面,从小耳濡目染的史官子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容易开展工作。中国历史上《史记》的著者司马迁也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史官的职务,而且可以说依据他父亲的遗愿忍着"宫刑"的屈辱,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发展。但是秘书"世袭"的现象还是普遍地存在的,因为老一辈的秘书手里往往掌握了很多的地方情况或者是本衙门的各种单据以及凭证,这些就是他们用来要挟官员的法宝,同时也是他们可以子承父职的重要砝码,没有了这些重要的文件,一个衙门很难正常的运作,于是"世袭"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外血缘上的"世袭"只是其中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大物博的中国“地缘”上的“世袭”也开始出现,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绍兴师爷",在清朝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奇怪的现象,而在一些小的范围内往往就会形成“xx帮”情况。

二、“制举”

  "制举",又分为“征召”和"辟除"两种情况。

"征召"
是皇帝或政府高级官员启用某些人为官的选官方法,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谓之征。征召是针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专人去聘请为官。如汉武帝时,枚乘年老,"乃安车蒲轮征乘"(《汉书》卷50《枚乘传》)。被皇带征召的大多是著名文士。应征之后一般授予高官,并受到皇帝的礼遇和尊重。而且被征召人往往担任皇帝的顾问,为皇帝咨询政务,参谋朝政,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员。汉高祖刘邦在开国之初就礼聘隐居于高山的秦朝时的四博士"四皓"出任博士。秦朝的御史张苍也受到刘邦的礼聘出任政府辅助性官员,协助刘邦制定重要法律、法令、朝廷礼仪等,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高级秘书。

“辟除”是官府或中央地方的高级官员聘请人来做官的办法。辟除要根据朝廷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科目进行选拔。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丞相府设四科用以辟举异德名士,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足以决,才注三辅令;皆有考悌廉公之行。"被僻举者经校合格就授予相应的官职。

三、“荐举”

 “荐举“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一些在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举荐,将有才能的人士推荐给朝廷。这一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比较普遍,如商鞍就是通过宦官景监而引见给秦王的。

   "荐举"又称
“察举”,是汉代选用官员的重要途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九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治事能力的平民,或中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察举制起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到汉武帝时,根据董仲舒、岁贡二人的建议而成为定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文学、孝廉、秀才诸科。被举荐者成为举荐者的门生、故吏。察举的主要依据是被选者的乡党评论,即由当地长老、离退休官员或有地位有影响的地主对某一个人德行或学识能力方面的评论。到汉武帝时,开始用策问的办法对被选举者进行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核,以此作为授予官职的基本依据,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治国理政方面的问题。称为策问,这些问题依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种,并加以密封,考试时由被策人随意抽取叫做射策,最后根据他们测试的成绩分派不同的官职。根据察举结果推荐出来的官员中,有很多人担任秘书职务。

四、“科举”

  这是历史上使用最广泛,最长久的秘书选拔制度,就是以考试来作为选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哪时的考试是在"举荐”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考试的方法和题目也是不固定的。

科举图册

从隋唐开始,任用高级秘书,必须经过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取得进士以后,还必须经吏部考试,诠选授官。诠选强调了身体、言辞、书法、判事等条件。选中先授九品文职。优秀者分到翰林院等秘书性质岗位实习,符合条件后,再升任正式秘书官员;其余分赴地方,担任一般官员。韩愈虽中进士,却经三选不中,而被派到地方任官。

  宋代用人基本承袭隋唐之制,但又有改革,取得进士资格以后,再考应用文写作技能,合格者充任秘书官员。规定"拟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考生需事先撰写其中两篇,由学官初阅,经礼部认为合格后,再经朝廷正式考试。考中者,分上、中、下三等授官。
 

到了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已被固定在"四书五经"了,最终成了有名的“八股文"。凡获进士、举人、贡生者,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授予何种官,仍需经过考试。就进士而言,须经皇帝朝考,优秀者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负责撰拟诏令等事),次者分发中央六部充当学习主事(即办理公务文书),再次者分发各地充任县官。就举人而言,考取者方可充任内阁中书(即撰拟、记载、缮写文书),反之,充任一般地方官员。

学校图册

五、“学校”

  就是从政府创办的学校中直接选拔人才。最初的学校都是一些私人自己办的,如孔子的讲学等等,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京师兴办太学,以五经博士任教官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汉武帝还下令郡国皆立学校官,普遍建立地方学校,并统一规定了地方学校的名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为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痒,聚曰序,序广置经师一人。"学校逐渐成为培养封建官僚的主要场所,其中很多人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秘书,或成为高级官僚的私人秘书。

  后来这种方法越来越发展,但是在科举出现以后它仅仅是科举制度的附属品,学校成为选才的主要方法一直到了宋代末期才得到实现。宋哲宗即位之初,太学舍法依旧,但上舍上等推恩补官之法未行。绍圣元年(1094),始"复元丰上舍推恩之制",并规定,上舍等每年补官不得超过二人,中等免省试者不得超过五人,下等免解试者每举不得超过二十人。此种方法在后代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不过学校在人才的选拔中地位远不如前,清廷明确提出:"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是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把国子监所在的街道命名为"成贤街",大门称为"集贤门”,取"成贤”、“集贤"之义。

六、“保举”

  在元代,由于人才比较匮乏,统治者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符合要求的秘书,必须从汉族人中进行挑选,但是他们对汉族人又具有恐惧感,所以采取了这一措施,即保举制,经检查部门认可才能使用。明清两代仿照元制,为了防止秘书人员政治上出问题,实行举主连坐法,大兴保举之风,且手续严密,要求严格。许多秘书人员,尤其书吏幕友,多由长官保举而掌机要。当时保举,有明保和密保两种。
写一篇文章,反映国内国外形势,自然知道他的条理。
实践出真知。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

论述中国古代秘书的素质要求

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从发轫到初步形成,从逐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过程。随着社会形态和制度的更替,秘书机构也随之演进完善,统治者不断健全各项秘书工作法规与制度,秘书官吏名目繁多,对秘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秘书官吏秉笔直书等优良传统世代相传。针对当前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秘书违纪等问题,古代秘书的优良传统对构建当今秘书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古代秘书的优良素养君举必书,秉笔直书。从西周初期开始,史官在记录天子、大臣言行和朝廷政务时,形成了一套制度,史称“秉笔直书”和“书法不隐”。“书法”的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君举必书”是指凡天子、诸侯的言行都要直录;“秉笔直书”是指敢于实事求是,凡政务都要如实记载~
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选拔制度及要求
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后 社会统治阶级的属性的变更 从而使社会领导机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相应地 秘书工作和秘书人员的选拔任用也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1、秦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普遍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发展了生产力。生产的发展使世袭贵族日益腐化逐渐丧失其统治能力。同时土地公有制逐渐解体 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出现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 于是就发生兼并土地的战争。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 就是在林立的邦国中展开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历史。 到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只剩下七个大国和几个二等国。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就更加激烈。秦王嬴政就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广泛收揽人才不断变革政治在兼并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所以秦朝十分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进行了一系列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变革 如设立“三公九卿”。这对秘书人员的选拔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所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当时专门承办文书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成为“史”这是一种专门的秘书职业。其秘书人员的后代作为后备军送到专门的秘书学校学习读写培养他们拟写、处理公文的技能。为了确保统治秦律规定凡非史官之子弟或者犯过罪的人不得混入这类学校更不能担任文书工作。
2、汉代时期 西汉前期
沿袭秦制设立三公九卿。御史仍然为中央政府主要的秘书机构。在职权上却有多增加某些制书、诏书须经御史大夫过目再才发给丞相府然后由相府发往各部门办理。下级部门或者地方官署上呈的文书也由御史初阅筛选对违反圣意或者不合规范的公文予以筛除直至弹劾上呈该公文的官员。这时期的秘书官职主要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配的副职御史中丞、下隶御史负责处理纠察百官的文书、令曹负责掌管秘令、法令、书曹负责收受、处理文书、印曹职掌刻印等。 汉朝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巩固 选用秘书官员已着重于测试其业务能力。 主要采用的是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选用秘书人员。察举制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九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治事能力的平民或者中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对于中央秘书机构的秘书官员规定年龄要在 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九千字以上经过文化考试由郡守试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隶书等多种字体合格者再移送至京城由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到尚书台和御史府担任尚书史令 掌写文书。 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了要求有好的文采还特别重视起实际工作的锻炼。刚入台时就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年满一年就升为尚书郎主要负责协助侍郎办理文书事务两年后才能任尚书侍郎。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长期战乱、 纷乱割据。 这一时期的特点社会动荡纷乱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封建王朝更迭频繁政权机构不稳定这一时期普遍存在军事和政治结合为一的现象。 但是在此时 却出现了中国古代秘书的一大转折 点——秘书从魏开始.由指物转为指人。 魏晋南北朝的官制上承两汉下开隋唐是由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严谨的过渡形式。三省即指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其中中书省则是典型的中央政府的秘书机关。 秘书由始于东汉桓帝时初设的秘书监 一直到曹操出任魏王时改名为秘书令。到曹丕称帝后为了抑制朝臣权力巩固其地位采取了分散权力的办法以扩大中书省的权力对尚书台权力进行衰减又一次对权力进行了调整将其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中书令。到了晋时期仍设中书省并将魏朝在中书省另设的秘书监改为秘书寺同时在秘书寺下设立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和主簿官形成一套完整的秘书机构。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又把晋代的秘书寺改为秘书省使它成为与三省平行的秘书工作机构。 由于军政合一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提拔选择秘书人员一般都要经过霸府的幕僚阶段。 这一时期出仕的人多数是士族子弟 凡是士族出身的人多半初仕即任秘书郎、著作郎等以后则专任将军、都督的幕僚也有直接为王府幕僚的。总之几乎出仕的人都要经过充任幕僚的阶段极少例外。但位处重要职位的高级秘书官员多数是从前朝皇帝的低级秘书官员中提升上来的。 并且这时期 秘书写作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 统治者在选用秘书时也要求精于业务 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在当时就有一些文字秘书他们由书法家担任从而提高了公文的艺术。 总的来说这时期的秘书人才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其次是要德才兼备同时也非常重视专业才能和实际工作经历。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继秦、汉之后又一个较长的统一盛世。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虽然短短的 37 年统治却为唐朝空前繁荣打下了基础。唐朝前期一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强盛时期。总的来说唐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 而且走在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前列。 这些都与唐太宗重视利用秘书班子有一定的联系。 唐代皇帝跟历代皇帝一样也重视秘书官员。为了避免宰相过度膨胀的权力皇帝也经常提拔身边品位低、 资历浅的小臣掌管机要 作为为皇帝直接服务的秘书官。唐初重用的秘书官是中书舍人到唐玄宗时开始以翰林院学士代替中书舍人。翰林院实际上就是皇帝机要的秘书处。 所以唐代对秘书人才的要求又更趋于全面。 这时期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用秘书官员凡是通过初试、省试的士人还要经过选试考其书法、文理、判事能力、口才和相貌要求入选者文化水平很高、工于书法、擅长协作、娴于辞令、能正确判断公文而且外貌丰伟。16唐代还选拔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授萧邺翰林学士制》“至于参我密令立于内廷即必取其器识宏深文翰遒丽动能持正静必居中指温树而不言付虚襟而无隐此所以选翰林学士之意也。”可见翰林学士需具备如下素质一是必须有参政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二是要清介自守不结党营私三是要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唐代对秘书工作人员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不准泄密。
5、宋朝时期
由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北方契丹族的严重威胁 宋朝面临着严峻的政治挑战。 因此 两宋皆实行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 建立了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庞大的封建官僚机制。 这时期的秘书机构比唐朝更加繁荣 职务分工更加细。 其选拔秘书主要的方法是直接考试。由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时考试内容由重文学诗赋改为重经义、策论参加考试的人员虽通晓经学但文学水平却降低 并且在公文写作上也不熟悉 致使朝 廷在起草诏、洁、表等公文时极感缺乏专门人才。因此在宋哲宗时还特设宏词科 专门选拔朝廷需要用的文字秘书 并且也规定只有取得进士资格的人才可以报考。这项要求就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再在此基础上试其公文写作能力。 并且报考者必须依据当时流行的 12 种公文问题各写习作 2 篇经审阅合格后才可以应试。应试者必须首先具备进士资格相当于高学历知识分子。考试内容为拟写 6 种公文答卷要求准确、通顺、简练、实用。 这种选拔方法目的明确 要求具体 所选出的秘书官员能直接替朝廷拟制日常公文无须经过额外过多的培训。不过这一人才选拔的标准较高在“官本位”的中国知识分子若想踏上仕途 必须经过朝廷安排的各类考试 这便使得中央政府可以牢牢控制民智稳定政局。
6、元朝时期
元朝是我国北部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一个军事强国 到公元 1279 年灭南宋忽必烈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元朝封建帝国。 因为元朝是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其中央集权机构在高压民族政策的作用下与前朝产生了一些不同。其中秘书工作和秘书人员的选拔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元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增设了许多的秘书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时期的秘书选拔制度趋于成熟。 在选拔任用秘书上 严格按照四项标准来选拔一是思想道德情况。要求应试人品行端正廉洁奉公办事谨慎选拔对象的言行要符合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 二是办事能力。 要求应试者熟悉业务知识三是资历高低。要求应试者担任公职多年有实际工作经验四是担保人。即应试者必有有可靠的人做担保并经有关官衙审查合格。同时还规定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路、州、府官衙的秘书人员必须依次逐级从下级官衙中挑选优秀的秘书人员充任。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各级秘书人员的质量并使越高级的官衙中的秘书人员素质越高加强了中央的实力。
7、明朝时期
明朝是我国封建集权专制高度发展的国家。 明王朝建立后 采取了各种有效地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以巩固其统治。在此过程中作为领导工作衍生的秘书活动也相应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秘书人员在这一历史时期地位提高。 明朝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选拔秘书人才主要是通过成熟的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秘书人员。他通过自县试至殿试、馆试的层层考选将最优秀的人才萃取而出任用为朝廷各部门的专职或兼职秘书。地方政府的秘书由贡士、进士充任。同时选拔秘书人员还注重其实际工作能力 进行了进士观政、 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行取制度。
8、清朝时期
清王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在 1644 年定都北京后基本上是沿袭明制。然而 随着确立和加强封建集权的专制统治 秘书工作也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设立内阁秘书机构 、设立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南书房、还设立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内廷秘书机构——军机处。 清朝时期的秘书人员的选拔也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这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的被称之为进士。其中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 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 讲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而其余的进士再经过一场考试称之为馆选考取者则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成绩优秀者授予编修、检讨。清代设立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其人员的挑选最能显示出秘书工作的完善。军机处的军机章京要求品德良好相貌端正 年富力强精明干练拟稿迅速字迹端正聪明敏锐为人谨慎坚决不用高官子弟以防泄密。清代用这些条件精选出来的军机章京以仅有的 36 人协助皇帝处理者庞大的封建王朝的军政事务。
综上所述 可得知由先秦至唐以及明清时期秘书选拔制度是经过由低级向高级、 由偏重某些方面到比较趋于全面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 就其秘书选拔方式而言 有学校培养、察举、征辟、科举考试、从下级机关优秀的秘书中提拔和私家定向培养等等。就其选拔要求而言有政治可靠、文化水平高、知识渊博、擅于书法、办事能力强包括公文的拟写、处理文书和办事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敏捷、保守机密等要求。

古代秘书和现代秘书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历代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用秘书人员有借鉴作用。兹将散见于史籍的这方面记载搜集、整理,作扼要介绍。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当时以承办文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称"史"。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秦律规定,凡非史之子不得混入这类学校,违者治罪。同时,凡犯过罪的人也不能担任文书工作。

汉代,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王朝已趋于巩固,选用秘书人员已着重于业务能力。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卷十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等八种字体。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其文采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诗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事见《东汉会要·诏令》)。

魏晋南北朝时,秘书写作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统治者在选用秘书时已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当时,士人中出现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须直言,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等公文皆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多为四字一句。能写文章诗赋的士人不一定能拟写公文。为此,产生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著名人才。统治者都竞相招纳、礼聘他们担任秘书。如陈琳、阮路被曹操所聘用。曹丕赞誉他们为“章表书记,令之隽也。”①又如南朝善作表、奏、书、记的任陆,先后为宋、齐、梁三朝所任用,时王公的表奏、朝廷的文诰多出其手,时人将其与当时著名诗人沈约并称为"沈诗任笔"。这些秘书落笔神速、拟稿精确。如阮禹在曹操大军出发讨伐韩遂时,受命作檄文。他在马背上一挥而就,撰成《为曹公作书与韩遂》。曹操审阅时,竟无法增减一字。

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时书法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家。统治者纷纷聘请他们担任秘书。如曹操四处募求,聘得梁鹄为选部尚书,掌管文书奏章;梁武帝聘用工褒为秘书郎;北齐尚书令司马子如任用赵彦深为文吏,掌抄写文书、参与机密;著名书法家王蒙之、王献之、王徽之各被聘为内史、中书令、黄门侍郎等秘书官。

唐代选用秘书的要求已趋于全面,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还要求其娴于辞令和有制理公文的能力,且考虑到了外貌的要求。唐代以科举考试取士,凡应试士人须经所在学馆或地方政府初试,合格者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录取者为进土及第,他们还须通过束部主持的释褐试才能接官。释褐试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先考书、判,凡“楷美道美”、“文理优长”,即书法工整、文理通顺、判事能力强者,才能再看其是否“体貌丰伟”、“言辞辨正”,即相貌端正、口齿清楚。四项全通过者授官,其中大多数授予九品小品,派往地方政府任文吏,日后再逐渐提升。文束即从事文书工作的秘书人员。

宋代以直接考试拟写应用公文的能力选用秘书。选拔目的具体,要求明确,将秘书选拔制度大大推进了一步。由于王安石改革科举时,考试内容由重文学诗赋改为重经义、策论,录取者虽通晓经学而文学水平降低,且不熟习公文拟写,使朝廷在起草诏、洁、章、表等公文时,极感缺乏专门人才。为此,三省上书皇帝,陈述其严重性,指出:"今进土既纯用经术,如诏诰、章表、赦敕、檄书、露布、戒谕之类,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若悉不司试,何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②宋哲宗采纳此建议,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土资格者才能报考,以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再试其公文写作能力。相当于今天从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中考选文字秘书。自此形成了两宋选拔朝廷文字秘书的制度。南宋高宗时,改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内容应用性更强,规定"以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③凡报考者,须依这12种文体各作应用公文2篇,于报名时递交礼部,由学士院中的学官审阅,合格者才准予考试。京城外的应试者,若为现任官、须将作文交上司审阅,合格者才允许离任赴京应试。考试时从12种文体中取6件命题,答卷要求准确、通顺、简练。录取者分上、中、下三等授职,并可减少磨勘(升迁的考授期)年数。

元代,秘书选拔制度已趋于成熟,不仅要求秘书须有良好的品行、业务能力、实际经验,而且还创立了逐级升补的办法。有效地保证了上一级机构中秘书人员的素质。元代各级官员大多由蒙古、色国人担任。他们之中多数人不通文墨,难以胜任政务,遇有政事,往往以旧例为准处理。而抄写、检寻旧例、援引为法的都是通文墨的椽史、令史、书写等秘书人员。他们俸给极薄,难以维持生计,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构私舞弊,以致“刀笔下吏,遂致窃权势,舞文法矣。”④统治者这才认识到秘书人员的重要,“名分虽微,所系甚重。”⑤于是,制订了严格选用秘书人员的条例。规定各官衙秘书须从“年深通晓刑名、练达公事、廉慎引止、不作过犯”⑥的束员中挑选,其要求为“首论行止,次取吏能,又计月日多者为优。”⑦即首先要求业务能力,再次要求曾担任过公职多年、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根据这些条件挑选出来的秘书,还须身份清白、可靠的人担保具结,最后经监察官审查合格,方可任用。而在职秘书中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一律“罢官”。

对于中央政府机构的秘书,要求则更严。除了上述条件外,还规定,凡国家政务中枢中书省的秘书须从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中选用,而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从六部的秘书中选用,六部的秘书则从诸路岁贡(各地每年按规定向中央贡献人才)中任用,“岁贡”须通吏事、知经史。同时,内外职官中有足以能胜任秘书工作者,也许罹用,后规定半数的秘书须由在职官吏充任。

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任用为朝廷各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普遍提高了秘书的文化素质和各级秘书工作的质量。

清代科举考试分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被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为带有秘书性质的官职。他们如升任翰林学士,则往往入内阁,成为朝廷拟制公文的高级秘书。其余的进士再经过一场考试,称馆选,考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三年期满,成绩优秀者授编修、检讨,次一等的用为六科给事中、主事、中书告人、行人等秘书官和其他官员。地方各官衙中的秘书官也多任用进土、举人担任。 清代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名额仅为36人,由军机大臣从内阁、六部、理藩院等部门的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帐式等职官中初选,予以考试。合格者被引见皇帝,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任用。其任用的条件有四:“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指”、“庶官之傲慎者”⑧,即品德良好、相貌端正、年富力强、字迹端正。由于军机处办事以迅速、慎密为准则,所以,特别要求“敏”,即处理事务敏捷,拟写公文迅捷;“慎”,军机处为掌管国家核心机密所在,军机章京必须是办事谨慎、守口如瓶者。同时,为防止结党营私、泄漏机密,还规定凡曾跟随过三品以上官员者,不得任用为军机章京;如现任者其原来跟随的主官已升为从三品,则令其退出军机处。

清代用这些条件精选出来的军机章京,以区区36人,协助皇帝处理着庞大的封建王朝的军政事务,其精干之程度、效率之高,实为历代皇帝机要秘书处之最。这表明了清代秘书选拔制度的完善。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是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就其选拔方式而论,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聘用、从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精选和从下级机关秘书中提拔等。就其选拔标准而论,有政治上可靠、文化水平高、博学多才、工于书法、业务能力强(包括拟写、处理文书和办事等)、实际工作经验、年富力强、敏捷、保守机密等要求。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国古代的秘书,诞生于殷商后期,距今约三四千年之间。秘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社会有了公共事务的管理与社会组织分工,有了领导工作,出现了领导人与领导集团,也就有了秘书工作。秘书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称呼不同,如“御史”、“尚书”、“吏”等在历史上都有秘书的工作职能。古代的“秘书”情况与名称多种多样,很难与今天的秘书简单相比,所以“秘书”这一词语实际上只是近代的产物。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形成了自己丰富的、独特的的诸多传统,级秘书工作的传统。这些传统也如同其他传统一样,有精华亦有糟粕。现代秘书人员借鉴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于做好新时期秘书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正由于有了中国古代秘书文化的“直笔”精神,通过历代诸多史家的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量真实可信的文化史料,而且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内容宏丰的精神财富与瑰宝。
秘书是领导身边的助手,应该做到不越位揽权,不以权谋私,不现示炫耀。刚正硬直。
做到自尊、自重和自爱,无“贪欲”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说实话、干实事的精神 ,尊重领导、服务领导,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本文标题: 想写关于古代秘书人员的选拔,应该怎么入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00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张献忠沉银的考古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了吗如何评价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