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6-27 10:57: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后感(一):人世间,一颗闪闪发光的露珠文顾湘翻开这本书,从第一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的读后感大全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一頁folio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后感(一):人世间,一颗闪闪发光的露珠

  文/顾湘

  翻开这本书,从第一篇开头开始,就觉得那些事总像在哪儿听说过一样,或许是本来就有听说过一些那样的事,再看他本人写一写,会心里露出笑来,想:哦,原来是这样啊。原先不知从哪儿看到的事,被联系起来了。比如总有一群爱读书的青年来往着啦,唱歌难听啦,夜里家里来了小偷啦,给猫做了一个墓啦,从大学辞职去了报社啦。看着这些,会觉得:唷,夏目漱石先生平日里的生活,我也是知道一些的啦!虽说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可也是个平凡的人啦!当时他家的女佣,也会有和这差不多的既骄傲又觉得好笑的心情吧。

  最可爱的是那篇《火盆》,全篇就写:早上起来,觉得好冷哦!冷啊,泡茶,小孩哭了,心情不好,不吃早饭了,在火盆上烤手,还是冷,小孩又哭了,没心情做事了。想想烤火炉要用的炭钱,没钱,烧不起。手脚麻木,不想工作,但事情堆积如山,欠了好多稿子还没写。胃痛,冷,天冷人懒。有人来了,走了,打算去泡澡,又有人来了,好不容易走了,小孩又哭了,还是去泡澡。泡完澡暖和了,继续坐在火盆边,啊,总算有点舒服了,已经是晚上了!大家都睡觉了!——多少人看完不会笑起来:可不是嘛!每天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呀!

  谁知道到了后半本,变成了令人无法欢笑起来的调子,第二辑《往事漫忆》从夏目漱石再次住院开始,看着身体强健的人,感到羡慕,“自己何时才能有那样的好身体呢?这一切皆化为过去”,接下来就多是些生病住院的事——

  “细思之,我能平安地回到东京实乃天意。要说这是理所当然,也只不过是因为依然活着才会如此大言不惭。头脑里不要只惦记着活下来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钢丝上一脚踏空的人。只有将他们和幸福的自己加以对照,方可感到生命的可贵,才会懂得怜悯之情。”

  “刚过不惑之年不久又从死亡边缘获救的我,自然不知道今后还能活多久。细思之,只能活一天算一天,活两天算两天。要是头脑依然好使,那就更加难得。”

  “为纪念弘法大师放焰火的晚上,我把床铺挪进走廊,躺在上面眺望初秋的天空,直到夜半。”

  “菊雨潺潺,疾病赋我一身闲。色香淡淡,今朝尚无菊花缘。”

  再一想,其实低低的哀歌在前半本里已经响起过。先是一篇《正冈子规》,嘻嘻哈哈,写正冈子规贪吃又任性,爱做汉诗,爱谈哲学,还有去厕所会带上火盆这样的笑料,字里行间全是亲近之情,接着一篇《子规的画》,子规已经亡故,生前病中还画了插在瓶中的一枝野菊寄给夏目,只有三朵花,八九片叶子,画得认真、仔细、拙朴,用了极大的耐性,“画幅悬在墙上,远远看去,深感寂寞”。真是寂寞呢……

  正冈子规卧病不起之后画了许多画,“写生都是在枕上完成”,他写。算了一下夏目从再次住院(1910年)到去世(1916年),也有六年时间。过去的人,常常会见到缠绵病榻好些年的,他们似乎比我们更多更清晰地感受到对面站着死这件事,一边活着,一边死去,一边病着,一边创作,真是感人。我被那立身于坟墓和浮世之间的达观和宁静深深地打动,愈加觉得人生就是譬如朝露,非常短暂,但有些人的那颗露珠就是闪闪发光的,映着美丽而凄苦的世界。

  而我们纵使在幽暗之中,也能藉着那光走下去吧。

  (本文为本书推荐序)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后感(二):做一个长居俗世、立于生存竞争之中日夜恶战的人吧

  1.

  我不了解夏目漱石,但我想把他想象成《小偷》里的那个样儿。

  卧室是亲密的处所,熟睡就像把世界的时光灌醉。女佣在哭?哭什么?这个声音像是在悲悼情人之死。火光射向黑暗,猛然惊醒,却只立在门槛边,茫然地四顾。有一些字词尖锐地刺向耳朵,醒了吧,是醒了吧,不然怎么会大步流星的奔跑起来;是梦吧,是做梦吧,不然为什么停下来,不想踩碎那片黑暗中的月影。

  他总是懒懒散散的,像他写的那只猫,一味的睡觉,不动感到寂寞,动则愈发感到寂寞。《小偷》的结尾,发现夜里的动静是耗子而非小偷,他长出一口气,幸甚!这就够了,并没有兴起一丝捉耗子的想法。妻子责备他,他也才意识到,要是顺便赶走老鼠会多好。但我想,下次他也并不一定会。

  生活看起来总有点朦胧,他坐在火盆旁凝神望闪光的地板。偶尔一些时刻,像是日落后的电光微微一闪,有了些波澜。

  2.

  书名叫《浮世与病榻》,起得真好。

  第一辑叫《永日小品》,开头是一些生动的色彩:虚子打鼓时忽闪忽闪的襦袢袖子、愈下愈黑的雨、红通通的阿喜与柿子、淡蓝的火焰与发白的炭灰,像是徐徐展开的浮世绘,缓缓拉开算不上好的日头。

  日头一直在变,风撞在高大的建筑上,“广阔的天空不知自什么时代开始被切割成块”。一切明丽的色彩宛若大海里的波浪,簇然聚合在一起,渺小又鲜艳,蠢蠢欲动,等待着消失成黑暗,或浮现出薄明。

  《山鸡》里那个身穿小仓织锦的裙裤,面色苍白的青年、《蒙娜丽莎》里井深花八十文钱买来的“黑幽幽沉埋于古昔”的画像、《挂轴》里大刀老人抱着的子弹糖、丰三郎,茫然地找寻着《声音》的丰三郎、读诗时把自己颤成一束“春野的游丝”的《库莱格先生》、丰仪处处都是方方棱棱,合不上拍的《长谷川君与我》……都是些浮世的碎片与留影,看着看着,日头就偏了,浮世,也像是体力不支一样倾颓了下来。

  那么短的篇幅,眼睛划拉上去,多是浮光掠影,得来回地看,细细地看。那么点字,像是淡淡点上去的几笔,怎么留影那么久,回味那么长。

  “诸君今年少,遭逢人生最欢愉时,我等之说,乃无遑倾听。”人生感意气,意气好像就停在了这里。

  3.

  第二辑是《往事漫忆》,我读得很慢,同夏目漱石一起,攀援着这根渐次收缩、细如游丝的生命线。

  他写,关于疾病的经验,总是“天真地、不以为耻地重叠转移”,此刻我便是重叠上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重重地记马雁的诗,她的《冬天的信》:

  “你、我之间隔着/空漠漫长的冬天。我不在时,/你就劈柴、浇菜地,整理/一个月前的日记。你不在时,/我一遍一遍读纪德,指尖冰凉,/对着蒙了灰尘的书桌发呆。/那些陡峭的山在寒冷干燥的空气里/也像我们这样,平静而不痛苦吗?”

  现在我又遇到了夏目漱石。

  他一字一句都写的重:

  “在我治疗期间寄予我种种好意的长与院长,在我一无所知的时间里死去。

  在我病中,给予我空漠的头脑投以陆离光彩的詹姆士教授,也在我一无所知的时间里死去。而应该感谢他们两人的我,却单单一个人活着。”

  但他也可以平静而宽广:

  “头脑里不要只惦记着活下来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钢丝上一脚踏空的人。只有将他们和幸福的自己加以对照,方可感到生命的可贵,才会懂得怜悯之情。”

  “为逝去的人,也为活过来的人,翩翩燕归来。”

  《往事的情趣》这篇,他谈起创作这一辑的原由:“我的手变得无力之前,我失去的已经很多。在我的手恢复拿笔的力量之前,逃逸的东西也不在少数。这可不是谎言。为此,我想将自己患病的经过,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内心的生活,片段地,无秩序地叙述出来。”

  他作了很多的俳句,他说,“既然苟有自信堪忍俗尘之健康,既然这种健康亦为人所认可,那我就做一个长居俗世、立于生存竞争之中日夜恶战的人吧。”

  我觉得,他身上那层生活的朦胧,散开了。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后感(三):“半日闲”与“万木春”

  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森鸥外、芥川龙之介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三大文豪”,与此同时,夏目漱石还是一位英国文学的研究者。尽管少年时期的漱石对英文学习持有厌恶的态度,但成绩优异的他,却被日本文部省作为公费留学生派往英国留学,由此,漱石得以窥探西学的创作风格与文化形态,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判断。 作为日本著名的大作家,国内在推介方面自然也是新书频出。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本《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该书为“文豪野鸭手帖”的一册,不同的是,在内容上分成了两辑:第一季:永日小品和第二辑:往事漫记。从两辑的文章中,读者可以读到漱石迥异的两个人生阶段。借用两句诗来讲,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和“病树前头万木春”。

  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这一辑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闲情逸致,意蕴丰富的漱石。这里面有漱石的家庭轶事,也有漱石与朋友的谈吐风雅,更有漱石对生活的点滴记录。温暖的希腊之梦,虽然过去多年,却依旧是留存在漱石心头最美的怀念;难忘的盗窃之痛,当漱石大步追赶小偷无果后,月影透过人居,四周一片岑寂,寒意袭来,不知是否有种怅惘与迷茫。 除此,读者也可以看到漱石少年时的果敢,当他发现先生将“记”误写作“纪”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替先生用笔进行了改动。但当先生询问时,他又因怯意而未应答。寥寥数笔,天真且善良的形象,便已浮现在读者眼前。

  众所周知,文学界有“猫党”与“狗党”两派,而漱石正是“猫党”一派的代表,其笔下自然少不了猫的记述。在《猫之墓》中就有讲到,漱石一家在搬到早稻田后,家中的猫逐渐瘦弱起来,继而痛苦呻吟,最后痛苦地离去了。妻子镜子拖车夫买来一方墓标,夏目漱石在正面写上“猫之墓”三个字,背面缀上俳句一首:“此去九泉下,有无闪电夜”,足见漱石对猫之热爱。而且,每逢猫的忌日,镜子总会切上一片鲑鱼,撒一些柴鱼片放在米饭上,供于猫的墓前。

  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这一辑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钟鸣漏尽,奄奄一息的漱石。安静的夜幕逐渐泛起亮光,驱出房间的黑暗,躺在床上的夏目漱石,身体已大不如前。其实,早在八九年前,漱石就有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但突如其来的事实,让茫然的夏目漱石,像极了一个被丢弃的孩童,无能无力,却又痛苦不堪。这不像文学创作,他可以费尽脑汁去构思,去拼凑。一旦病魔缠身,等待的结果便是“死亡”。 杉本大夫告诉镜子女士,“要是再呕一次血,那就恢复无望了,你得有个心理准备”。相伴数十载,镜子一直默默地接纳着漱石,包容他的脾气,也理解的他的举动。在漱石最后的时间里,漱石开始了对“死亡”的思考。昨日的喧嚣已然消退,留下的只有呕吐的血液。个性与意识逐渐变得模糊,经历与记忆却愈加清晰。往事漫漫,来不急缓缓诉说。

  漱石在《我是猫》里讲,“我虽然是猫,也喜欢琢磨事情。教师这个职业真是轻松。我来世若能投胎为人,绝对只当教师。打个盹、睡个觉就能胜任的差事,我们猫也能做啊。尽管如此,主人还不知足,每每有朋友造访,他总不忘抱怨说,世界上没有比当教师更辛苦的活儿了。”其实,这句话说得就是漱石自己,他既是“猫”,也是“教师”,更想做一个自由自在,乐以忘忧的“教师”。 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漱石的汉学创作和英文技巧,分析其独有的文学观。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些可能过于难懂。那么,不妨从这本《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起,先对漱石的经历与生活有一个大致了解,再去看文学分析的文章,岂不更好。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后感(四):走进编辑部之设计与装帧:上实拍细节,然后聊聊这套书为什么定价便宜

  最近跟人为着这套书跟人在论坛里吵了一架。本来倒不敢吵的,身为编辑,书不好卖,我们处处怕得罪人还来不及。何况对方显然只是路过,既没见过我们这套真书,也不见得了解出版。观战的责编甚至还忐忑地问过我,请问我们是有黑粉了吗?我笑答:心态放低点,我们品牌太小,还不配。但说着说着,对方发现专业上说不过之后,对我开展了劈头盖脸的嘲讽大法:快去看看你们的风评吧,有这功夫吵架不如花时间在设计上。

  我一下被他整笑了。

  首次我吵架就……不花功夫。我有一种可怕的吵架天赋,就是回嘴快而且情绪切换迅速(对方还在气,我已经去吃雪糕了,谨慎尝试!)。其次,有句港句,我最不怕的就是人家嘲讽我们装帧。那我最怕什么呢,我最怕人家说——光有个装帧设计好看,有个屁用?…………那,那我可真就捂胸口倒下了。

  戳人戳不到痛处,反而有种喜感。乐完之后,就把这事给忘了。今天看到设计师今天发出一系列实拍,虽是自己做的书,依然有种初见的欣喜。不由得想来再开贴聊装帧设计和印刷:那些让编辑与设计师相爱相杀的小事。所以有时我在想,我们这些人,虽百悔而不改初衷,是不是就因为做书这事,太像谈恋爱。或者像某种养成游戏?你仰头目睹人类文明的群星,而群星为你燃烧,如奥登所说的,“带着你无法回报的激情”。我们拿这些烫手的激情怎么办呢?那就做成书吧。让激情变成纸上字,手中书,隔着历史与时空,与作者四目相对而闲坐相谈。恰好,我们这就是一套“闲谈书”,小的,轻的,闲适的,聊天式的。日本著名的青空书店挂过一个招牌: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比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伟大,因为他们相信眼泪。

  所以,这也是一套关于眼泪与日常的小书。“小”是它们的关键词,所以一开始就决定要做日式文库本,所有人一拍即合。文稿是陈德文老师2019年就托付给我的,市面上其实有不同版本在售。所以交付给责编时,难免有点心虚,哄她:别怕,我们来做一个最美的版本。“别怕美好事物被苛责,我们先来让它存在。”

  编辑跟设计师之间的配合一贯是相爱相杀的永恒话题。我的经验是,说清楚要什么,也说清楚不要什么,在这个范围框定之内的发挥就不要过多干涉,对设计师尽量信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

  我们当时也是给设计师框定了明显的界限,我们要什么呢:要日系风格的文库本,要经典的年轻化呈现,要青春感、潮流感又不失文气,还要有作家的手绘头像——因为我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做周边,毕竟“一頁”被戏称为文创品牌。现在,作者头像印章已经做好出来营业啦,帆布包则准备下厂,敬请期待。

  在这个框定范围内,剩下的就是设计师的独立发挥了。在封面版式上,设计师采用了传统日系文库本的架构,但点缀元素上则根据每本内容选择了特别俏皮的插画小元素——这些小元素后来还用在了环衬上,又做成了不干胶贴纸和表情包。同时在色彩搭配上同时实现了既有流行感又不流俗——

  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缤纷的彩色中,都带有一定的灰度,让彩色显得更雅致,类似莫兰迪色和马卡龙色的结合。所以全套书封面一稿过,既符合我们的框定,又超越我们的期待。

  至于印制这块,就是细节定生死了,请看实拍:内封纸用高级棉纸(来自国内最好纸商之一新研制的特种纸,我们的印务姐姐当时是一边答应,一边肉疼。照片细节上,看到棉纸具有的特殊肌理,有点絮絮的,很日式。那为什么用得起这么贵的封面纸,还定价这么便宜呢?原因很简单啊朋友们,因为书小,用不了多少!

  护封纸用的环保幼纹,价格不贵,但纸的纹路很细腻,对彩色印刷特别友好,尤其设计师为护封挑了四个美丽的潘通色,还原效果尤佳,基本0色差。

  腰封的设计尤其鲜艳,本来用了两款专色,但打样时我们发现幼纹纸光靠四色印刷就可以还原腰封效果,就把腰封的专色都给省了。

  内文纸选的是瑞典轻型纸,顺纹(加粗)。我知道很多人不太喜欢轻型,嫌糙,但轻型的好处是轻盈柔软,用在小开本或者较厚的平装本上,尤佳。可让整本书可自然平摊,对阅读特别友好。特别是这套书都是明治(大正)时期的古早味经典作者,用看起来古早味的轻型纸,十分相衬。(可以参考实拍中少女的手掌亦可单握的尺寸和柔软度。)

  插画师是设计师从豆瓣找的。她认认真真读完了全文,根据内容给我们画出了妥帖的插画。每收到一副,责编和设计师都高兴得像过年,喜孜孜拿来给我看。我就笑嘻嘻地看着,内心偷偷感慨:把年轻人忽悠来做书的我们,到底能给他们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些微的成就感和快乐吧。

  后来,责编为此还写下长长的、深情的编辑手记,说“这套小书在她心上开了一道小口”。(所以,如果有人连真书都没见过,就来质疑我们这里哪里有问题,不好意思啊朋友,哪怕追打到世界尽头,我也会一万次地、不遗余力地追过去。)

  出版之后,收到最多的评价是“可爱”。把经典做得可爱喜人,好像差不多我也能满足了。 不然,谁还看书呢。我承认封面设计对我们来说确实就是营销的一部分。不但会拿封面设计这个点来展开营销,甚至会从设计之初就会把营销理念带进去。这套书也是最典型的例子——老书怎么新作,我们从设计沟通初期就设计师展开了营销讨论——作为一个成立了一年多,却至今没招营销编辑的迷你型图书公司,每当被指责过度营销,我只好辩解说我司因为太穷以至于人均营销编辑了(手动捂脸)。我们确实希望通过封面来辅助图书营销,包括把封面元素用于文创周边设计,其实也是想将书的美学价值和存在感最大化。毕竟,书越来越难出也越来越难卖,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要图书保持高冷保持沉默,这不公平。我们也想大叫,大笑,大唱,大声高呼的,但我们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少。我们需要用尽一切办法,来唤起关注。

  以上。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读后感(五):这本不到200g的小书,居然在我心里开了个口子

  我的第二套书也上市了——一頁文库本“文豪手帖”。从2019年开始断断续续看稿,到2020年6月结集,本以为只是一套小小的日本名家随笔集,哪会料到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套书在我心里的位置产生了某种奇异改变。

  现在还读一百年前别人的心情,不过时吗?

  说实话,其实在接到这套稿子的时候,我内心起初是有点微妙的。虽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家,但作品并不太能算作家的代表作(永井除外,两本物语对他本人的人生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他日后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也有着深刻影响)。这些一百年前写下的随笔,当代人再去读,能有什么收获吗?(即这套书再出版的价值是什么呢?我想对于书的编辑来说,在吆喝售卖之前,得先给自己一个说法吧。)

  正如上文提到的,异国放浪这段经历可以说塑造了永井这个人,所以我选择从他先开始初审。他是日本耽美派的领路人,是新文学时代起始的路标。这套《永井荷风异国放浪记》是他在二十四岁到二十九岁时,在美国和法国生活前后共五年间记录下的散文和小品,回日本以后结集而成的。他一直恋慕波德莱尔、左拉,一心向往法兰西浪漫,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美国、法国等地留学。在这段留学生活中,永井荷风逐渐实现了自我的觉醒,形成了按照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生活,拒绝他人干涉的人生准则,但同时也产生了厌恶结婚,更看重男女交情之愉悦的思想。

  先出版的《美利坚物语》赢得了夏目漱石、森鸥外等当年文坛重镇的肯定,也为他带来了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长篇小说,并在庆应大学任职文学系主任等工作机会。然而,本来准备跟着问世的《法兰西物语》却被日本政府禁止发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宪法保障了国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之后,才得以删改发表。

  究竟是该书的哪一部分有问题,一向没有来自官方的具体说明。不过,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爱情都玩世不恭的态度,或者书里很多处对日本现代化的冷嘲热讽,都足以惹起爱国官僚之愤怒吧。

  而我们这次使用的译文版本,译者陈德文老师也在译后记中做了说明。这本译作以新潮文库“新编”版为基础,这个版本正是当初作者遭受日本明治政府“发禁”之后,不得不删减若干篇章或改换题目,方得以于1915年博文馆作为《新编法兰西物语》获得出版的权利。鉴于此,此次陈老师又补译了原始版中经作者删减的段落和词句,尽量兼收“新潮文库”与“岩波文库”新旧两版之优长,使其统一于一部译作之中:“虽力求兼顾两版之特征,但当年永井之所以修改润色,也并非完全来自外界的阻力,同时也有他因囿于内外环境而自我约束、主动减削的部分。此类文字散见于各篇各段的叙述之中,很难截然分出先后来。再者,作为译本,全部恢复原样未必符合作者原意,故而适当补遗,兼顾两方”。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19年初审的时候,我的感触都不致很深。小书分为两辑,收录了《永日小品》和《往事漫忆》。《永日小品》中不少篇目和鲁迅笔下的小说风格极为相似,实写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虚写的文字想象奇诡丰富,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如小院闲花,风情自在;而《往事漫忆》中则描写了夏目那场引人关注的“修善寺大患”。对于他来说,生病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吧。

  但没想到2020年初,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对陌生疾病的恐慌、对未知事况的混乱、对逝去生命的悲痛,2月2日从家回到北京以后,我根本毫无干任何事的心思。虽说在家办公,但每一刻都充斥着焦虑担忧,害怕群租房感染,害怕下水道传染病毒,害怕看到手机上那些不断涌来的信息,那时的安全感指数应该是逼近最低阈限了。是什么把我从焦虑感里拔出来的呢?是不得不做的工作,是不做我可能就面临失业的危急。嗯,那个时候刚好有个很急的新项目,我们几个编辑都被分配了稿子,相当头疼,相当难搞,需要注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专注才行。正因为这样,我居然有种自己被拯救了的感觉,因为没有时间沉浸在旷日持久刷手机不停看每天的疫情有什么变化,没有时间妄想如果室友出门感染了我要怎么办……随着新项目的进展,非常幸运的是国内的疫情也逐渐在变好。

  今年春天,可能是我目前人生中度过的一个最为漫长的春天,漫长到我觉得它怎么一直不来呢。而这套文豪手帖也在时间里慢慢进入收尾阶段,清样前照例我会把所有稿子再通读一遍,希望还能清扫出一些文字差错什么的。某日晚上,我躺在床上翻夏目漱石的时候,翻着翻着一句话就这样跳进我的眼里、心中——“头脑里不要只惦记着活下来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钢丝上一脚踏空的人。”

  只能说,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机下,在不同的心绪中,会读出不同的意味。当下我就泪流满面,太难过了,感觉这一阶段努力绷着的那根弦这个时候终于可以稍稍地、稍稍地松下来一点了。我们活了下来,但是还有那些一脚踩空的人呢?不要忘记他们啊,不能忘记他们啊!要记得那个锥心的“能,明白”,啊,一定要记住!

  在那一刻,我好像重新认识了夏目漱石,一个在病榻上辗转反侧,却还在考虑众生的大作家,百年前他在疗病养疴期间的琐末细事与痛楚思考,实与现代人的生命处境息息相关啊。

  所以,不知道那么年轻的你们在读这套书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都很好奇,也很期待。

  推荐序团队组合,奇奇怪怪的缘分使然?

  应该是刚开始初审永井的时候(2019年5月左右),那时《十三邀》有一期采访了木村拓哉,本来只是想看看爱豆的采访视频而已,没想到居然在里面看到许知远老师神采飞扬地在马路上说“我成不了木村拓哉那样的,我渴望成为永井荷风啊”!

  划重点,天哪!!!这是什么奇妙的缘分,当时就截图给主编看,说是不是永井荷风这套的推荐序可以邀请许知远老师来做……哈哈,最后这个提案实现了,在2020年疫情期间,许老师读着《永井荷风异国放浪记》,写了《在夏威夷读永井荷风》——

飞向夏威夷途中,我心中却是不无萧瑟的冬日西雅图与芝加哥,萧瑟,渴望柔和的灯光与一壶清酒。我也感受到某种下意识的焦虑。二十世纪初的永井荷风,被种族焦虑所裹挟。那是一个“黄祸”的年代,日本人自认比中国更优越,在西方人眼中,却并无差异。一股自我厌弃之感,伴随彼时的日本作家。身在伦敦的夏目漱石,觉得自己短小、丑陋,只能钻进书堆之中;永井更为潇洒,同胞在他眼中无疑是一种不堪的存在。……偶尔,我抬头看看四周的日本乘客,他们带着口罩,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皆衣着得体,安静、自持。他们代表的是另一个日本,一个常年和平与富足,或许也不无乏味的国家。倘若永井荷风看到此刻的日本,他会感到欣慰,还是同样的厌倦?他钟情的是江户时代的日本,是暗巷与榻榻米上的风情。他崇敬法国,却厌恶明治时代的西化。若他看到此刻的东京,定会对江户风情的彻底消失深恶痛绝吧。

  在此再啰唆一句,《十三邀》绝对是个增加奇怪知识点的对谈节目。也是在看坂本龙一那一期的时候,发现教授一直喜欢夏目漱石,对他有着惺惺相惜之感:因为共有中间人的身分,“东方和西方之间,公众和个人之间,他还没有找到最终答案就逝世了,去世得很早……我能感受到夏目漱石在伦敦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有一种奇怪、沮丧的感觉,他非常孤独”。于是,我就把这点写进了“编辑推荐”中:他是村上春树心仪的大文豪,又让坂本龙一感叹“同病相怜”,他还是众多作家的精神导师;夏目漱石用孤独与坚定之笔,勾勒悠长余味的人生百态。所以结论其实是编辑在审稿期可以看些出圈的节目,保不准下一个画面就变成了你的腰封文案呢。(迷惑行为)

  《永井荷风异国放浪记》的下册《法兰西物语》,我们找到了新井一二三老师,恳请她将之前台版推荐序授权给我们。写邮件的时候,向老师表达了“由于荷风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如日本的其他作家,比如夏目、川端康成,甚至是受他影响的谷崎润一郎,但实则他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在日本文学界享有一席之地。同时,《法兰西物语》在内容上,读者可能会误认为永井的作品是情色放荡的,在思想上是消极颓废的,因此在向读者介绍永井的时候,更需要多角度的推荐文,以此来全面地理解荷风”之意后,新井老师非常豪爽地表示同意我们使用她的《传奇的小说家:永井荷风》。而大家也能在这篇推荐文中捕捉到荷风不同于常人的可爱。

  而芥川龙之介,我们则找到了“知日文化第一人”的李长声老师。长声老师写芥川的不安,写芥川的阴翳,写芥川是宅男,一个立体的芥川在我眼前静静浮现。长声老师曾在豆瓣开过一档《12文豪——围绕日本文学的冒险》的音频课,细数日本文豪圈的那些爱恨情仇、小道八卦(误),也非常精彩!

  我自己在编稿期间,就把文豪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好好吃瓜了一番——其中,还要指出的是村上春树并没有不爱读夏目漱石,反而在2019年版由杰·鲁宾主编的企鹅版The Penguin Book of Japanese Short Stories(《日本短篇小说》)中,村上春树做了序言,其中特别提到了“漱石的作品,对我来说,总是渗透着一边在阳光下舒展身体阅读一边听着震耳欲聋的快速列车的回忆”。

  而在这套“文豪手帖”中,夏目漱石怀念了他的挚友正冈子规,吐槽他贪吃任性,但善做汉诗,写自己的好友离开自己的惆怅;芥川龙之介一反平日忧郁的面孔,充满崇拜地写夏目先生,写森先生(森鸥外),“迷弟”本质展露无遗。这些真人真事的八卦番外虽细碎,但正是生活中的这些一二三构成了每位文豪壮阔的一生,看完后有可能会感到人设崩塌,也有可能会觉得这些遥远的文豪是那么真实。

  轮到夏目漱石的推荐序人选时,我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了“好小猫”——同样是猫奴的顾湘。于是,当主编联系她的时候,据说她一口就答应了,理由是“夏目漱石也是我们大水瓶欸”,哈哈哈太可爱了!顾湘小姐姐在读《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的时候,看到《胡子》一文里,夏目戏说早年有个和尚替他算命,说根据他的面相,如果留胡子的话,能早日买地盖房;但他就是特别叛逆,即使在患病期间都保留着刮胡子的习惯。于是,“好小猫”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独特问题——“但是平时我们看到夏目先生的照片,可都是留着八字胡的呀,好矛盾呀?”

  即使现在“文豪手帖”都上市了,夏目的胡子仍旧是一个谜……

  文豪的“再发现”

  下面,随便聊聊“文豪手帖”这套丛书名的诞生吧!稿子都齐活了,那这一系列结集成册,其中的隐秘联系在哪儿呢?

  首先,日本文学的星群闪闪发亮,明治大正时代,我们都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本套书视角独特,集随笔、日记、小说、杂话于一体,永井荷风不是以《濹东绮谭》登场、夏目漱石没有呼喊《我是猫》、芥川龙之介也不在《罗生门》。

  以“手帖”命名,既贴合口袋文库本的小尺寸、易携带;更暗合文豪们为珍藏心中所觉,书写日常、记录生活——探知浮世人情,真实与虚构交杂。从作品文字中窥见东瀛文豪们纤细敏感的心,发现文学大师们独特有趣的人生B面。

  在这套小书里,永井荷风深爱游街串巷,是位写尽都市忧郁的好色大作家;夏目漱石的猫奴身份人尽皆知,但他还是日常生活的辛辣吐槽担当;芥川龙之介居然是位宅男书斋作家,爱怪谈爱古典也热爱世间之美……

  而整套书的文案基调,我们一开始就打算走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趣味路线,于是在研读文本、搜集够足够多(自认为)的资料后,我先写出了永井的文案1.0。

从横滨到西雅图 羁旅四年 遁入穷街陋巷 探知底层人情自我觉醒的起点 破碎美国梦一场夏目漱石、森鸥外 美赞 周作人 推崇爱游荡的许知远 专文导读——“我想成为永井荷风啊!”(やばい 糟糕)浪漫乐土 盛开的恶之花 狎游烟花巷陌 沉溺官能享受引领谷崎润一郎 耽美鼻祖当仁不让 甫上世即引风波 当作“禁书”被查封 中文创作的东京人新井一二三 专文推荐——写尽都市忧郁的スケべ 好色文豪

  正如上文提到的,几位文豪的小说大家都很熟悉了,而这次的选集是日常随笔,反而可以暴露出让很多读者大跌眼镜的另一面,就想到“日文假名吐槽”这种文案形式了。运气不错的是,吐槽这个梗被主编认可了,之后的两位文豪也延用这样的文案风格。需要修改的则是把文案再精简细致化,于是在经历了2.0、3.0的升级后,我们就愉快地定稿啦!(当然永远不要相信编辑口中的定稿,嗯,每次把文案丢给设计师五分钟以后,又会出现一个新版本……)

  顺利地完成了永井篇,没想到卡在了夏目大先生。(大概是因为国民大作家的槽点太少……又大概是因为大作家本身太毒舌太会吐槽了……所以,最后绞尽脑汁,组合了三个备案给主编选择。

  很喜欢“真面目”这个词,汉语日语里都有各自的意思,汉语是“真实一面”,日语有“认真”之意,然后刚好两个意思都能和夏目完全匹配。(当时还挺得意自己这个谐音梗的,噗……)

  首样出来了!TEAMWORK,赛高!

  整整一年,2020年5月,“文豪手帖”的首样终于抵达公司书库,我司众人例行营业发朋友圈,正如设计师小天使在朋友圈所说——

  真的,要给这条状态一个大大的“いいね”!从我做书开始(虽然时间还很短),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目标一致的人吵吵闹闹、把自己头脑里的想法挖出来,努力去实现的过程。

  像这本书的设计、封面上的手绘感字体,都是设计师汐和每晚熬夜不惜秃头做的字体兼画元素。而我和主编则在每个深夜凌晨开始期待今晚的惊喜会是什么!红唇蛇和法兰西罗曼蒂克,绕颈鹤和中式古典怪谈……

  书的腰封作家头像以及内页插画,则有赖于插画师希谷的完美配合。某日下午,汐和问我,“你觉得这个手绘风格怎么样,适合我们的文豪手帖吗”。于是,一拍即合,开始了和希谷的合作。不知道是不是我额头特别高运气特别好,遇到的每位合作伙伴都善良美丽有才华。初沟通了作家的基本性格色彩,比如永井就是“一过秋之草木枯,是以山风乃称岚”既视感,夏目端正又爱猫,芥川一如书斋名“我鬼窟”后,就任由希谷自由发挥了。不得不夸,出来的成品是又好又快(具体头像见腰封),真的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插画师了。

  而文库本尺寸这码事,其实在编稿子的时候团队就基本说定。一直对日式文库本很有好感,可能其中最实质的原因是便宜!便宜!便宜!确实啊,一本原价500~1000日元的文库本本来就不贵,然后在二手书店(比如Bookoff里)才100日元,真的是购买无压力。轻便易携带,在电车里随手翻翻,真是打发时间最佳选择。

  不过随着稿子陆续三审完毕,等真的开始要做设计的时候,老板还是犹疑了一下,因为目前市场上文库本前例并不多,要不要拿这套“文豪手帖”做实验呢。纠结来纠结去,我和设计师还是不忍割舍文库本,所以做了一点点的小坚持。所以现在拿在手上,能够翻着这些小可爱,真是特别欢喜。

  至于印前选纸环节,为了能让小书足够的轻,便于翻看,设计师和印务老师也是反复沟通,大战七八十个回合,最后内文纸我们使用了贵到让印务姐姐心痛的瑞典轻型纸,内封用了刚研发出来的特种艺术纸“棉玥”,名字美,纸也非常美。所以,记得等书拿到手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摩挲一下,感受下纸质书无与伦比的手感。

  这就是团队一起努力后的成果,总之,我可以非常骄傲地叉腰,大喊这套书完全是“因为有大家”!

  怎么说呢,这套青春版文库本,有一种在漫长岁月中积累了好久,绽放出新面貌的味道,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定义了“什么是年轻”——愿意接受新事物,改变定式思维。本来以为经典就是老掉牙,自以为是的态度(说的是我),但是愿意改变、愿意接受,就是年轻(说的还是我)。

  无独有偶,上市后这套文库小书受到了很多朋友们友好的赞美。但其中也有意料之外的惊讶(也许是惊喜?)。是最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都发来状态,一位是体检时带了它,一位是住院时带着小书去看了。

  作为编辑的我总会脑补过多,他们带去的是哪一本呢?会是《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这本吗?比如对夏目漱石患病中的共鸣感,比如面对未知病症的紧张恐惧,或许需要可爱的小书作镇痛缓解。当然,其实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小书太轻便,零重量感,自然携带无压力。但不管怎么说,在面对不安的时候,愿意选择我们做的书,我们能做出回馈的也就是以后会更用心、更努力做好书吧!

  所以“青春版文库本”,并不是简单说说的,其中一个意思大概就是年轻人们爱读爱看,愿意随身都带着吧!啊,该打住了,我真的太话痨,其实只是一套可可爱爱的小书,但还是希望有人会喜欢,会读出自己的内容来。

  (首发于《出版人杂志》,本文有语气上的微小改动)

本文标题: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1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跟着Wolly去探索:色彩书读后感锦集《垂直极限(下)》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