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 老舍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23 14:25: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正红旗下》读后感,导语:若要说起文化大师们更是不胜枚举,可要说起我最喜欢的,还是老舍先生,没有之一。喜欢他诙谐幽默的文字,喜欢笔下那些鲜活...

正红旗下 老舍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导语:若要说起文化大师们更是不胜枚举,可要说起我最喜欢的,还是老舍先生,没有之一。喜欢他诙谐幽默的文字,喜欢笔下那些鲜活的小人物,沿着他的文字总能清晰的嗅到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本人从头设想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托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苍生,如多大爷等人;最初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觉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初一本小说,无论言语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到达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本人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初一行只要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异乎寻常。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可惜,独一可惜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只是作者的`可惜,更是读者的可惜吧。

  文章的言语文笔是简单诙谐的,但在此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败北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成天废寝忘食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软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步萌生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不断关心着我们的民族,关心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透过本人这个主角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嘲讽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阿谁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此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述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正红旗下》读后感

  若要用八个字来形容老舍的文字,我觉得莫过于“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老舍的文字不大钟情于大人物王侯将相,而是倾注于社会角落处的小人物,这些人在正史中不会有传记,即使偶有涉及也不过是用“某甲”一笔带过,若想看看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许老舍的文字是不二选择。

  鲁迅笔下的老百姓往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如孔乙己、阿Q等,这与老舍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老舍笔下的老百姓,比如《月牙儿》中的母女,《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悲凉的里子透着一种平静,这就是“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小老百姓在老舍的文字中是真真正正的过日子,不管这日子是好是坏,也不管明日天是否塌下来,总是那么或自然、或悲苦的活着。他们或人物猥琐,或秀色夺人;或鼠目寸光,或豁达大度;或勤恳老实,或好吃懒做。老舍总是用他那特有的不褒不贬、含蓄冷峻的幽默娓娓道来,让人感概“这就是老百姓。”

  《正红旗下》是老舍于1961年开始动笔,写作手法已相当成熟,很有老舍式风格味道。他身为正红旗人,就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特别是旗人的故事,这群小老百姓的日子就从老舍出生那天开始,在老舍笔下成为不朽。这类题材为小说在近现代是少有的,可惜这些努力因为某种原因而搁止,不仅是老舍的憾事,也是中国人的一幢憾事。

  小说从老舍出生开始,那天是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三日酉时,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维新变法是这年,戊戌政变也是这年,清王朝无可挽回走向败亡还是这年。

  老舍不知是否有意在思考清王朝的垮台,文字没有提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大清王朝的余辉之下,八旗子弟们并没有意识到大清只剩十来年功夫即亡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铁杆庄稼,每个月有几两俸银,还能否吃上便宜坊赊欠的酱肉。

  比如老舍大姐的婆婆,以赊欠为本事,其口头禅就是“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不仅如此,大姐婆婆颇看不起那些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不赊东西,白作旗人!”

  老舍的笔墨总是如此冷峻,没有只言片语的批判,大姐婆婆好吃懒惰还爱面子的旗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小说中与大姐婆婆相应的是另一个女性角色,老舍的姑姑,只有自己欺负人的理,没有别人欺负她的理,拿着不知怎么来的几份俸银,日子过的不算坏,这个大姑子,总以“欺负”兄弟媳妇为本事,倒也不是打骂,只是需要“伺候”着。

  大姐公公与大姐夫两父子,一个佐领,一个骁骑尉。佐领不会打仗,骁骑尉不会骑马,可说到遛鸟、放鞭炮,可都自诩是北京九城里一等一的好手。这么一对父子,八旗兵的战斗力能高吗?所以瘸子补旗兵的缺额,罗锅可以领份兵差,也就再正常不过了。看到这里,我反正是哈哈了好几句。

  若说八旗子弟尽是好吃懒作的主,也是不符合实情滴。老舍的父亲是一个旗兵,老实当差,每个月三两银子,不欺负人,不赊欠东西。其母亲会过日子,和亲友们相处和谐,在家亦是任劳任怨吧,可又能怎么样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大舅家的二哥福海,不同于纨绔的八旗子弟,他人很能干,不仅会骑马射箭,还是一个油漆匠。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常常去当枪手,为别人替考补旗兵,可就是不能自己补一个缺额。他也不抱怨,没有铁杆庄稼,学个油漆匠不也能活着嘛。可他这种活法却被八旗子弟看不起,因为他活的掉份。

  一个旗人,若不会遛鸟,没有雅号,叫什么旗人?格调,身份,面子,是万万不能掉的,所以博胜之可以为了一对蓝乌头卖了媳妇[《茶馆》里松二爷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自己又不会自食其力]。清王朝大厦将倾,唯有变法才是出路,可他们认为变法是万万不好的,因为变了法,就没有铁杆庄稼,这可叫他们怎么活?所以他们认为杀了六君子,废除维新,大清不就又恢复太平了么!

  虽说满汉不通婚,可彼此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于是他们在生活上又是朋友,逢年过节彼此往来,老舍的三天,老王掌柜这个老山东不也来送了礼,这就是人情。往上说大家的祖先可能不一样,可现在大家生活在一处,在一个北京城,哪能不往来?有了往来,就有了人情,这又是一个人情圈子。

  面对外国列强的欺负,旗人们大多是有心无力,他们希望用文天祥、岳飞激励自己,显然没啥用。甚至还有多老大这类人,看到入洋教有利可图,就去入了教,借此还欺压便宜坊。老舍的文字没有骂他,连批评的词都没有,就那么写着写着,读者能否会心一笑、会心一痛呢?

  当小说写到“二毛子”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后,估计义和团会是接下来的故事,文章戛然而止。八万字的《正红旗下》犹如断臂维纳斯,美美的放在那里供大家欣赏,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老舍的文字没有精美的辞藻堆砌,字里行间处处透着不正常,可又处处显得正常。他不批评,他不激愤。可我们又知道他再表达什么,这个什么我们又不知道是什么。或许他是在借二哥福海再说:

  “也不至于!不至于!”他安慰自己。“出了事,花钱运动运动就能逢凶化吉!”这么一想,他又觉得他不是同情造反,而是理之当然了——什么事都可以营私舞弊,有银子就能买到官,赎出命来。这成何体统呢?他没读过经史,可是听过不少京戏和评书,哪一朝不是因为不成体统而垮了台呢?

  八旗子弟不成体统而败啦,大清王朝不成体统亡啦,或许这就是老舍的幽默吧,他不伤,他不怨!

正红旗下读书笔记

  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正红旗下读书笔记400字,我们来看看。

  正红旗下读书笔记400字一

  《正红旗下》通过大姑子支使媳妇表现姑母性情乖虐和母亲的坚韧,通过婆媳关系表现大姐婆婆的凶蛮豪横和大姐的贤淑隐忍。就是一般生活的描写也闪烁着性格的光辉。通过祭灶表现了姑母的狭隘自私鬼祟,大姐婆婆的野蛮豪横,大姐公父子的庸俗无聊;一个“洗三”更是牵出并刻划了不少人物!大姐勤劳聪慧,大姐婆婆刁钻歹毒,福海有能干,王掌柜热情随和以及母亲的要强,父亲要的脸面,白姥姥的愚昧虔诚,众贺客的客套讲究俗气……。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和生命的价值!作品通过这些无事的悲剧和无聊的生命深刻地提示了庸俗败露的北京文化是怎样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把民族引向灾难深渊作者站在时代历史的制高点上,对表现对象作全面观照,把性格和文化批判同社会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在表现国民劣根性和庸俗文化的同时,揭示造成这种性格文化的社会历史根源。

  所以,《正红族下》表现了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弱化。作品以全部的描写表明: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佐领父子就是最好的就明。寓庄于谐,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表现严肃的社会问题,是幽默的标志,这不仅可以说明老舍的创作。这里有满清统治的腐朽**,有帝国主义的虎视耽耽,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关头八旗子弟们固守旧的生活方式在刺激里寻找乐趣,广大人民在艰难竭蹶中痛苦呻吟……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称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学者认定它的悲惨,可是我却读得欢快,从一个出生孩子的视野写满人的落寞、家族的兴衰。除了贫穷和死要面子,我倒读不出其他什么了,可笑,人们都这么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想老舍先生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可能知道在现在的今天人们也是如此的生活,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老祖宗说的多好啊、多形象。。。那时的国民是可笑***,现在的我们不也是一群跳梁小丑吗?

  正红旗下读书笔记400字二

  想来母亲不是和正红旗下老舍的母亲一样吗,精打细算一辈子,带我活过了十八年的辛酸。

  母亲那单薄的身体全然不是一副顶天立地的模样,但确然扛起了整个家的分量。

  我该说她什么好呢?她从来都是一副黄牛的姿态,任由公婆的呵斥,丈夫子女的`使唤。她的生活太过于简单,以至于我至今不晓得她有何嗜好。她总是早出晚归,爬在地里熬过夏日炎炎,躲在厨房熬过一冬的酷寒。印象中的她少言。亲戚们来了,她就笑着迎出门去,之后钻进厨房,陆陆续续端出可口的饭菜来。要么不做饭的时候,她便规矩地坐在炕沿的一边,让半开的门遮住她半边的脸,然后静静地听他们高谈阔论,脸上始终堆砌着笑容。

  母亲在村里没什么地位,不可能有哪家的红白事非邀母亲去不可,顶多是要他去帮忙做饭、洗盘子。母亲也从不拒绝。她不是旧社会看家的妇女,男耕女织的规则在我们这儿不合用。母亲除了忙家里的琐事,诸如喂猪、做饭类,还得种地。村里人对母亲唯一的印象是一身破旧的迷彩服,一把与身长等高的铁锨,一张清瘦泛黄的面容。

  至此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模样。她总是抚摸着我的头发,给我说一些关切的话,我望一眼她的两鬓,除了黯淡无光如同枯草以外,另有几根银丝在头巾遮掩下显出雪白。忽然就与她的目光相撞,顿时我像被攫住了一般。母亲的眼眸饱含了诸多情感,有几分对生活的无奈,几分历经沧桑的辛酸,还有几分对儿女的期待,因而显得晶莹,如同宝石,闪亮在漆黑的夜空。

  我知道这些年她是何等艰难,十八年前埋没在这山沟的青春,十八年间付出给这家庭的血泪。十八年,我目睹了母亲的年轮清晰地变多,车轮般辗转过山路的曲折,十八年,我从无知地挥霍过渡到感恩地沉默,从懵懂任性变得勇于担当,十八年,当我真得长大成人,我亲爱的母亲,您还能剩几个十八年让我侍奉膝前?

  冬日的寒风吹来一场悲凉,幻化成我奋斗的力量。感动如涛声依旧,却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

《正红旗下》

      常人总以结果论英雄,成功的路上哪一步都是英明,失败的路上则步步都是惊心。论文章大概也是如此,不管过程如何,皆大欢喜的结局便是喜剧,不尽人意的收场则为悲剧。而老舍先生这部《正红旗下》,却在生旦净丑甫一亮相之时,便戛然而止,那些用尽心血刻画的形象也永远的定格在作者投湖的那个瞬间,作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但这种有始无终的作品,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自从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骆驼祥子》,就佩服起老舍先生的胸怀、视野和文笔了,更对那个时期的文学家们有了别样的认识。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死板的生卒年月、籍贯作品,而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和思想,是凝固了的文化和历史。而这部本应是长篇巨制作品的简短开始,就已经勾勒出满清没落贵族的种种众生相了。那段历史在现代人的感官里一直都是黑白的,所有的只是失败和压抑,认为当时的人定然是生无可恋,社会也定然是了无生趣。然则,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其实世界永远都是彩色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生活有苦也有甜,生活里的人有时笑中带泪,有时也泪中带笑。

      人永远都是悲悲喜喜的集合体,老舍笔下《正红旗下》里面那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全都是立体的、丰满的。即使是无耻到了极点的人物,也未必总让人恨得牙痒痒,也有他的可怜可爱之处,这便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和胸怀,作者这种洞彻世事之后仍保持天真烂漫视角的豁达,非有个肚里撑船的涵养,断然不可能把现实描述的如此真实。国破山河在的时代,真实的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现实里,义与利的斗争便格外的尖锐起来,在这种斗争里,那些个积累了千年,烙在骨子里的文化精神,便格外的耀眼。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自觉不自觉地便在一些人的心头上、行为里悄悄萌发出来,这人可能是旗人,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回人,却都是这块土地,这个文明孕育出来的人。老舍笔下的破落户、三教九流、市井小民,也就不只是破落户、三教九流、市井小民了。那是活的文化,是具象化的中国人。这样的文化,这样的中国人有他丑陋的地方,更有他伟大的地方。所以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哪可能仅仅用悲剧、喜剧,或是悲喜剧,就能够简单定义的。在小人物身上看出的大道理,大概才是文学巨匠举重若轻般挥洒之后的真意吧。

     

寻找《正红旗下》的赏析

一、简介《正红旗下》主要内容
全书共写十一章:
第一章写“我”出生的事儿(其间重点介绍了几个人物:大姐婆婆、大姐公公、大姐夫和“我”的姑母——文字主教材所选的片断之一就节选自这一章);
第二章介绍“我”的家庭情况、出身及清末皇城的一些民俗(妈妈、爸爸、大姐、二姐、姑妈,并且介绍了清末的皇城的民俗——妈妈为老儿子的出生“贺喜”而发愁);
第三章写大舅家二哥福海与大舅妈前来贺喜,福海精明地为“我”的“洗三”之礼进行筹划,解去“我”妈的一块心病(福海、大舅妈、大舅等人物出场——文字主教材所选片断之二的出处);
第四章写清末皇城民俗——“我”的“洗三”典礼在福海二哥的张罗下圆满成功、经济“合规”(引得“小六儿”白姥姥、尤其是老王掌柜地出场);
第五章写“我”们一家如何过了年;
第六章写“我”满月的喜气:意外得到了定禄定大爷的贺喜与贺礼;还有少数民族朋友的庆贺(很有人气与福气;也介绍了王掌柜和定大爷的交情,为后文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作铺垫);
第七章写王掌柜的儿子十成在山东打洋鬼子造反来京逃难,得到福海的暗地支持(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清王朝的懦弱无能);
第八章写王掌柜与多老大交好却受崇洋媚外的多老二的欺负,引出洋鬼子牛牧师;
第九章写王掌柜求救于二哥福海来解决多老大的欺凌与讹诈,二哥又求助于有官职身份地位的旗人——自己的父亲和“我”大姐的公公,他们确是摆设无能无力也无意参与解决;
第十章写福海二哥找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牛牧师,并与其商议对策;
第十一章写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前来赴宴,宴前却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据老舍妻子言称:《正红旗下》未完成的下几章很可能将结合老舍的悲惨家史(自己两岁那年,父亲被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打燃身上火药而烧死,墓冢中没有遗骨、只有父亲的一双布袜子)和其要写有关义和团内容的小说的心愿而进行创作。
二、解题:正红旗下——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以旗的颜色为号,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正即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本文作者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 所以这篇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即取名为《正红旗下》。
三、赏析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的追求:即以自传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尤其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清末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对这一目的来说,自传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进入历史与审视民族风习的视角。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称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正红旗下》对福海行为、动作描写所体现的老舍小说语言洗练、传神的特点

老舍抬头见喜到了济南读后感

读老舍先生的东西叫我放心,因为读好些大师的作品,一多半就读不懂,总觉得隔了一层,于是就不放心,觉得自己不成了,读都读不懂,更别写了。可老舍先生的东西一样深刻一样动人,但绝没有叫我读不懂的时候,然而他又是个真正的大师,还是个中国人,多有人味啊!当然就放心。
  老舍先生是我从小最喜爱的一位作家,我人生中认真看完的头一本书就是《老舍自传》。然而我如今才知道其实老舍先生并没有自传,我看的或是别人代为整理编辑的“自传”吧。老舍先生晚年正动手写一部《正红旗下》,那是他的自传体的小说,可惜书只写了八万字,才写了第一章,主人公怕才一岁,他就被文革迫害死了。我想不光是我,中国人谁知道了这事都得心疼!
  《抬头见喜》买的时候本以为是后人给老舍先生编辑的一个散文集子,原来也是个“自传”。这个自传编颇好,其实是老舍先生各个时期自己发表的小文章,多是小小的回忆,对近况的表述或谈自己文学作品的创作。这么几十篇的小文章就合成了老舍先生一生的轨迹。
  阅读老舍先生的文字真是种享受,百试不爽!他的话句句幽默,句句真诚,一个生僻字没有,更不用那些华丽的辞藻,感觉就是个至亲的人在你耳边说话。说的又句句在理,你既愿意听,又不讨厌,听完若能记住还长了些见识和智慧。老舍先生自己也在文章中说他不乐意用那些诗样的词句,他也强迫自己读了荷马的《伊利亚特》、米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乃至莎士比亚,他坦言这些作品自有他们的好,但对他的写作全没有用!我简直感到见了知音,自有人对这些作品如痴如醉,然而我血管里流的毕竟是祖宗的血。何况老舍先生还是在欧洲大陆兜过一圈的人。他同样也最推崇俄罗斯文学,说道这个名族的东西最了不得,他要法乎其上上,于是得乎其上。
  老舍先生就用老百姓平常用的二三千字,组合出非同一般的语言。这是语言大师的本事。纵是一个作品语言上又是文言式的又是欧式的,还有不少作家在开发各种新的语言风格,如果读者看了不舒服,并且记不住,甚至看烦了跳过去或不看了,又有什么用?还适得其反。
  他在剖析自己作品的文章中多次的提到自己的幽默总要过头,容易让人讨厌。我真想告诉老舍先生,实在不必担心。一则,您的幽默并不过头,文艺需要这幽默,中国近现代文学太缺乏幽默感了。二则,幽默不同于滑稽,幽默得靠才思与智慧方能制造,如过您非说您的幽默容易过多,那也不过是多了些才思与智慧留给后人,亦是好事。三则,设若您的有些幽默真就过多了,您怕读者看多了生出“讨厌”,可您不妨看看今天的文学,到处都是“注水肉”,这倒还算好的,有得竟是废话堆出的文章。
  “文革”真是最最可怕的,老舍先生这么一个可爱的人就被抓出去批斗、毒打。《茶馆》里那句话真言中了——“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老舍先生若被敌人这样对待,他是绝不怕的,然而这都是他一直热烈爱着的“新中国的人民”不是吗!老舍先生创作《龙须沟》是什么劲头,真是赤诚之心。这赤诚之心突然遭了这样的情形,必然是要摧折的!他浑身是伤不吃不喝的在德胜门外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入夜他脱下制服,摘了眼镜,放下他的手杖、钢笔和证件,整齐的放在地上,走下湖去。
  在国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决定将颁给老舍先生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老舍先生遍体鳞伤的尸体正在被国家“处理”,对他的“处理”是连骨灰都不得保留的。于是这一奖项颁发给了亚洲的另一位文学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自然该得,然而原本中国可比日本得的早。)
本文标题: 正红旗下 老舍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00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橘子鱼读后感600(吃鱼的读后感怎么写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