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杜十娘的评价读后感(大家怎么看杜十娘的)

发布时间: 2024-03-22 23:57: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大家怎么看杜十娘的?太无奈了,....《花魁杜十娘》乃改自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

名家对杜十娘的评价读后感(大家怎么看杜十娘的)

大家怎么看杜十娘的?

太无奈了 ....
《花魁杜十娘》乃改自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
该片为中、港合拍片,演员阵容上有李嘉欣、吴彦祖、沈殿霞,单凭李嘉欣,就凭借着独特的古典美人气质,将天生丽质的杜十娘演得许许如生,颇有看头。无奈该片总体制作简单平淡,偶像派演员功力肤浅,对人性的刻画仅仅是点到即止,不能入木三分,实令人失望,惟独结局一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终于将矛盾推向高潮,也是全剧精华所在,着实令人震撼,令人深思!
纵观全片,思想贯穿在金钱-爱情-礼教之间,是三种矛盾的交织、转化与冲突!影片表现虽然平淡,然个中几处情节,却也可圈可点。
1:杜十娘可以积攒下大笔钱财,然后又可以表现得重义轻利;一般情况下人们的钱财不会轻易出手,如李甲告借无门,好友柳遇春的一句话:“有钱为什么要借给你,借钱给你嫖妓不如我自己去嫖妓!”就可见一斑!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足以光照日月,真正是一个视钱财如粪土的刚烈壮举。
2:李甲,未经世事,胆怯畏缩,仅凭一副长相深得杜十娘芳心,从此不顾学业,挥金如土,当山穷水尽之时,方知金钱重要。然借不到钱时,竟连见杜十娘的勇气都丧失了。可见,其爱情是筑造在金钱之上的;当丫鬟十两试探他:“我还是个处女,难道比不上小姐吗?”李甲受宠若惊,随后便移情别恋了。可见在“处女”面前,礼教战胜了对杜十娘的爱情!
3: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孙富。其醉酒之时,口中念念不忘的却是丫鬟十两,可见李甲在金钱-爱情-礼教的选择中彻底背叛了所谓的爱情。最后,在杜十娘抛弃珠宝时,李甲心痛不已,为了挽回损失,还不惜撕毁卖妻契约,甚至连叫了3声“老婆”!之前无论如何都叫不出口的词,如今在金钱面前却毫不犹豫的叫了三遍!可见其人性的卑劣!
纵观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观,其实是双方都有错误,除了李甲个人因素不说,杜十娘也大失所算!当时妓女的地位卑贱,其人生的价值只能取决于男人的社会价值。在唐到晚明的传奇故事及墨客骚人的生涯里,妓女尤其是名妓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红拂女、柳如是、李香君、梁红玉,她们与文学、雅兴、国运、气节之类的话题分不开,她们在充当货色的同时也充当道德劝谕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统的道路:或谋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节。她们一般会得以善终,因为她们的善终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认同,“取之则贵”。如梁红玉,家道败落,沦为军妓,如此遭遇可谓不幸,但梁红玉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因其天生神力,能挽强弓,从不对寻常子弟青眼相看,故娼气全无。当她认识了韩世忠后被认定是个英雄,不惜以身相许,定为百年之好,事实证明了她没有看错人,韩世忠在她的辅佐下,屡建奇功。而后梁红玉就一直随夫转战大江南北,每战必身先士卒,黄天荡一役,其击鼓助威,以数千军士将金兀术十数万大军截在死港黄天荡达48天之久。自此金兵丧胆,而后梁红玉与夫镇守楚州十数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奸相秦桧掌权后,力主和议,韩世忠多次上疏反对,被解除兵权。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下狱,梁红玉夜闯禁宫力争,未果,遂与夫愤然自请解职,隐居于杭州西湖。后梁红玉含恨离世,葬于苏州灵岩下。可见梁红玉在后人眼中成为了杰出的巾帼英雄,其社会价值远远掩盖并超越了妓女的卑微。她的价值正是通过丈夫韩世忠的成就而取得的,关键是她当初慧眼识英雄!
再看杜十娘,她是典型的唯美主义者,只强调情爱,追求简单的生活,在她的爱情观里容不得半点金钱的“沙子” 所以他想“包养”李甲,但又不提金钱,偏偏李甲又受制与社会,没有独立的能力,离开金钱的基础,唯美主义不可能实现,所以最终悲剧收场。这种与正统相违背的道路,是为传统价值观不容的。杜十娘用各种方法去试探李甲,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唯美,岂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最后,关于杜十娘的死,有人觉得冤,她既然这么有钱,何忧下半生,何必要死?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逼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影片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
其实,“百宝箱”才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五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当杜十娘撒尽珠宝,跃身投入江中,她的身体,伴随着无价珠宝,渐渐沉入江底时。这种双重的毁灭强烈震撼着人心,演奏出可悲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现代的今天,我们或许从中得到启发,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人生观,怎样的爱情观。但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读后感

500字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的名篇,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描写误落风尘的下层女子杜十娘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及理想破灭、悲愤自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的侮辱与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冷酷。小说以精微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杜十娘这一典型形象。她饱尝人生的屈辱,倍加渴望获得纯真的爱情,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她天真善良、机智谨慎、知情重义、刚毅坚强,与懦弱自私的李甲和奸诈阴险的孙富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小说情节跌宕,一波三折,写尽了杜十娘的人生悲观、爱情离合,特别是借银赎身、姊妹送行、泊船瓜洲以及抱匣投江等情节描写,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李甲是富家子弟。他虽然也曾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他屈服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破坏,最终背叛了爱情,造成了杜十娘投江的悲剧。作品对杜十娘寄予极大的同情与赞美,对李甲、孙富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小说成功地运用对话表现杜十娘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杜十娘在沉江以前向李甲所说的一席话,表现了她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和这种理想破灭后的痛心,表现了她对“眼内无珠”和“负心薄幸”的李甲的鄙视和忿恨,对自己错误委身和“命之不辰”的无限感慨,集中地表现了她悲愤交集的复杂心情,
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金钱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价值观念开始产生巨大转变的明代,小说是把主角杜十娘和李甲、鸨儿、众姐妹以及孙富等人的关系,立体地编织成一个社会生活的整体来加以表现的。它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内心活动、爱好习惯等,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道德面貌,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意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篇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二拍中最有名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它写的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又有其他悲剧所没有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事的开头是非常普通的,富家公子李甲在京读书,遇见了名妓杜十娘,从此日夜厮混,花掉了大把大把的银两。李娃传,霍小玉传,我们熟知的古代爱情小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开头。但在杜十娘与李甲相处的过程中,她为李甲的付出,是其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没有的。杜十娘是名妓,所以钱财尚且不论,单单她在离开时对鸨母所说的话,就足够震撼人心的了。她说“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恐那时人财两失,悔之无及也。”在斯时斯地光景下,她敢这样说,肯定是真的敢在鸨母不答应的情况下去自尽的。为了离开,敢赌上自己的性命,足见她对李甲的深爱了。正是这样的付出,这样的爱,把结局的悲剧反衬得更加壮烈。

  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是凑够三百金,逃离了鸨母的魔爪,故事到这里也过半了。如果到此为止,那真是一个完美的happy ending。可风云突变,孙富垂涎杜十娘的美色,摇唇鼓舌,一席话说得李甲就决定把杜十娘给卖了。其实想想看,孙富说的那些问题可能也不是问题。为什么非得明媒正娶,往父母的枪口上撞,就为了要那一个名分?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样,那不也是挺好,在异乡过日子,谁知道你们是明媒正娶的还是怎么回事呢。可李甲为了区区千金,就甘愿把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的杜十娘给卖了,送她走的那天甚至还有一点高兴的样子。其实故事进行到这里就已经是很大的一个悲剧了,杜十娘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就这样被李甲物化了,变成一件可以拿来卖的商品了。更何况她为李甲付出了那么多,李甲却仅仅为了拿一点钱来讨父母开心,说不要她就不要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杜十娘帮助他度过了困难,却要在平静的日子里被他抛弃了,这已经是悲剧了。像霍小玉传、莺莺传,就是以这样一个被抛弃的悲剧作结的,但本篇显然与它们不一样。

  杜十娘冷笑着对李甲的负心决定表示了赞同,甚至还细心地嘱咐李甲兑足银子,自己又亲自检看,确保分毫不差。平静的表面下,是起伏的暗潮汹涌,而这表面的平静,与后文怒沉百宝箱的高潮形成了鲜明有力的对比,更强烈地凸显了杜十娘坚贞刚烈的性格。最后,她让公子打开百宝箱来看。这些宝物本来是她想用来讨好李甲父母,以求得明媒正娶的,也是恩情的一个证明。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恩情都烟消云散了,她也就把它们都投进了江里,因为这些都没有意义了。这时李甲“抱持十娘恸哭”,可他在哭什么?把十娘卖掉是他的意思,送走十娘时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欣欣似有喜色”,他现在又是在哭什么?这些宝物价值万金,本来都可以是他的,可他一个决定,让他拿万金换了千金,他只是在心疼钱啊。这个时候是杜十娘自尽的前一刻,作者着意一写李甲的恸哭,也是别有用意的。人命都已经在旦夕之间了,可他居然还在为了钱财恸哭,这是怎样的负心、怎样的绝情啊。

  最后杜十娘一番痛斥。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然后纵身一跳。这一跳,把全篇的悲剧推向了一个巅峰。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全篇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这个如花似玉的杜十娘了。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杜十娘想要的是爱,那样一种身份的女子,不得不终日为了换取金钱而生活,因此她们将真情看得无比重要。可李甲为了金钱,轻易地践踏了她的真情,粉碎了她的幻梦。她没有像霍小玉那样,哀哀怨怨,一病不起,也没有像崔莺莺那样,说着“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这样的蠢话。她选择了一种最为壮烈决绝的方式。既然恩情已经断绝了,那就把物质和精神也都一同毁灭了,这样的方式,比霍小玉的死后厉鬼复仇要壮烈得多,不光是对孙富和李甲的控诉,更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最重情的人反而遭遇了最无情的对待。杜十娘用这纵身一跃,表达了对命运的愤怒与抗争。

  最后写了一小段杜十娘死后托梦报恩的故事。因果报应思想本来是中国古代小说里的所谓封建糟粕,但本篇里的这种因果报应,却是在壮烈的悲剧结局过后,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善良的人得到报答,绝情负心的人遭到报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一种正能量吧。

  全篇以一首小诗作结。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结局时李甲对杜十娘肯定是无情的,但在那之前呢?如果没有孙富的出现,如果没有他出的这么个馊主意,那李甲和十娘可能还会这样举案齐眉地幸福生活下去。从古到今说来慌,不过是情而已。情是什么,它到底有没有,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个难解的谜。或许这样的模糊暧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又或许,温暖的假象也总比残酷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得太快了。想起王家卫电影里的台词。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请你一定要骗我。请你一定要说,你最喜欢的人是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篇2

  在封建社会,妇女被压在最底层,斑斑血泪,向谁控诉?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也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天然尺度。社会要向前发展,决不能后退。

  妇女本身只有自尊、自重、自强、自立,有自己的事业和经济权,才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男人共存,出卖色相是走向死亡的深渊。

  社会必须男女平等,女性才有自由生存的空间,否则,即使女性拥有百万金元,也不能自由自在地生存。

  女性不能轻信人言,要有独立思考的、智慧的头脑。

  记住古人的话:“冶容诲淫,慢藏诲盗。”女性时时要“夹紧尾巴做人”。要是杜十娘不在深夜的船头上放声唱那首《小桃红》,不就可以避免恶棍孙富的注意和暗算了吗?

  恶有恶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随之投江之后,李甲“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得病卧床月余,奄奄而逝,人以为江中之报也。”

  善有善报。真诚帮助过杜十娘的柳遇春过江坠铜盆于江心,觅渔人打捞,竟捞到装有无价之宝的百宝箱。

  正是:湛湛青天不可欺,善恶到头终有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篇3

  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到文末十娘投江处,想到了一个人——屈原。

  似乎两人并不存在太大的关系,除了选择了投江自尽结束生命的方式。实则二人有着相同的本质。倘若娼妓意味着出卖,屈原亦不过是一个政治娼妓。十娘出卖的是肉体,屈原出卖的是智慧。略有不同偶的是,屈原的出卖是自始至终的坚贞,十娘的坚贞却来得颇费周折。二人还有着共同的悲剧:当认定的倾注体(倾注智慧,情感,金钱,青春)不复美好,不能继续供他们倾注时,二人用自尽成就了忠贞。

  想来绝大多数人是可以称之为娼妓的(一个鄙俗的美称),他们有着向往,寄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支撑点,一个存活的理由。一旦确定这样一个支撑点,他们的忠贞便开始了。(之所以也将忠贞授予十娘,是因为她的爱由李甲始,亦由李甲终,爱是忠贞的开始。为此十娘之前的风尘不过是对世俗,礼教的不忠。)为着这种忠贞,一切皆可因之失色,再多无所求的付出(出卖)亦不曾有丝毫吝惜。当人的一生只认定了一个支撑点,也就选择了忠贞。十娘唯倾情于李,屈子只效忠于楚。支撑点的消亡即是生命的终结。

  但从人性而言,十娘的死令人惋惜。就支撑点人的存活意义而言,却是必然,自然,无可厚非的,与封建社会无关。任何社会情形下都会有如此的刚烈存在,而并非虚假的小说情节。梵高的举枪自杀,莫泊桑的银弹自尽,海子的卧轨自杀,老舍,三毛,张纯如显而易见,现实中的悲烈主角多执着于营造一片精神家园,宁愿为之倾尽所有,并非因之而生,但一旦找到了这样的心灵归属,便可因之而亡。足见作为人,一个真正活着的人,便应当有如此寄托。而他们,是这群人中目标明确,性情刚烈的忠贞者。

  说来十娘的死,最应当引发我们深思的不是爱情,礼教,而是人生的追求。不是每个人都应如十娘般决绝,而是对生存追求的明确,还有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应该担当的责任。珍惜的是生命应有的纯洁,注重的是人生的质量。不在乎寿比南山,地久天长,却活出了品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生命远远超过了一个苟活的寿星在我们心中的分量。

  再一次想起梵高,莫泊桑,海子一个个曾经璀璨的生命,惋惜,慨叹,但更多的是敬畏,对他们决绝的勇气,饱满无拘的自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篇4

  在那一刻,我看到一个绝美的女子纵身一跃,在跌入僵冷水中的千分之一秒,你没有回头,也没有像屈子那样的仰天长叹,更没有急呼。此刻,泪水应该饱和着你的双眸,应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只要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可是,你没有。你泪已干。你已彻底绝望了,所有的梦想都在李甲要卖掉你的那一刻破碎了。

  你对李甲忠贞不渝,可他却在途中听取小人的只言片语亲手将你们曾经的山盟海誓出卖掉。旦夕间,你的真情全部被扼杀。你已万念俱灰,那个曾经以为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却是亲手把你卖掉的人。

  李甲对你的爱只是空气对流形成的错觉。对,错觉,一切都是错觉。所以你选择了死,这也许更会是一种解脱。也许只有这一江清水才能洗去你在尘世染上的肮脏,只有这晶莹剔透的江水才配你那高贵的灵魂。

  我不禁想起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们的爱情也是那么的悲惨。可你比他们更悲,上天对你更残忍。他们的爱情是别人断送的,这可能不应该说断送,因为他们至少还有那个至始至终爱着他们的人。而你呢?你剩下的只有绝望和那箱珠宝陪你沉如江中。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了,你的梦想已经完全被阴暗,残酷,可怕的现实所抹杀。带着你如黑色的潮水般涌动的绝望,你选择了离开……

  破碎可以不再痛苦,破碎可以不再绝望,破碎可以带来快乐。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所以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急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读后感

速度 要读后感
历来的悲剧,都发生在理想主义者身上,爱情理想、政治理想、学术理想…..尽管理想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生命看得比理想重要,理想破灭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终结了。正是这些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为人类精神生活塑造了一个有一个不朽的雕像,激励着后人去为未来的幸福而奋斗。
三千年前的古人就曾谆谆告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选自诗经[氓]),到了近代,贾宝玉还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人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闷。”看来痴情女子负心汉,自古皆然。杜十娘的悲剧知是这无数女子的悲剧之一。故事梗概是:明朝万历年间,过了七年屈辱的妓女生活的杜十娘,和风流公子李甲相爱。在十娘的资助下,李甲得以赎出十娘,二人做着白头偕老之梦,返回故里。路遇阔少孙富,窥得十娘美貌,淫心顿起。唆使李甲将十娘卖与自己,怯懦而自私的李甲,因惧怕老父和世俗的非议,继承不到家产,于是理想在现实面前动摇了,精神在物质面前软弱了。刚烈的十娘(假意相许,李甲遂以千金将十娘卖给了孙富)当着李甲和孙富的面,将暗藏的百宝箱中价值万金的珠玉(这些宝贝原本是要资助李甲的)一一抛入江中。李甲见状大悔,前往阻拦,十娘却纵身跳入江中。“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
十娘的悲剧,表面上是由李甲负义造成的,而实质上是由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男女的不平等所早已注定的。即使她遇到的不是李甲,而是别的张甲、王甲,他们的超越现实的理想的爱情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甲不仅是悲剧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罪恶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作为体面的富家公子。敢爱上一个妓女而不是纯粹为了玩弄,本身就是对世俗的反叛和挑战,这种精神比起那些只为了泄欲的嫖客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自私作为人的本性,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超越呢?执著的理想主义者,又怎么能屈就现实呢?人性的这一矛盾是克服不了的。十娘的悲剧一演再演,至今街头巷尾仍回荡着她的哀歌:“杜十娘,手捧着百宝箱,纵身投进了滚滚长江,再也不见我的郎。”
十娘的悲剧还在于:能活下去而不愿苟活,十娘跟从李甲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依附他,而只是为了寄托爱情理想。以十娘的经济实力,过一辈子纸醉金迷的生活还是可以的。这是多少凡夫俗子和穷人所梦寐以求的啊!为了生活和金钱,有多少人奴颜卑膝,有多少人出卖良心。可是十娘却把这些视为粪土。

如何理解杜十娘的悲剧

  杜十娘在最后叹道“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我想每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像江边众人一样被此等贞烈女子所震撼。随着杜十娘的纵身一跳不仅埋葬了价值千万的珍宝,也埋葬了杜十娘对生死无憾真情的渴望,但若就解读至此未免有些肤浅。
  希腊圣哲亚里士多德曾对悲剧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个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世界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人。最大的悲剧也莫过于对人的尊严、人的才智、人的真性的毁灭。而杜十娘的人生结局也正符合两位哲人的论断,不仅将人的真性毁灭,而且引起了读者的怜悯和恐惧。
  之所以杜十娘的结局能够给人带来如此的震撼,源于杜十娘一生就是对于社会原有的知识体系的颠覆的一生。但似乎又来得有些悲壮。这一切的一切来自于一场错误的选择。小说开篇不久描述杜十娘的身世坎坷,生得分明卓氏文君却“误入风尘花柳之中”因此一定要处心积虑的积攒私房钱,以便赎身从良,但杜十娘与其他沦落风尘的妓女不同的是她要找一个真心相爱的人,这样不仅从身体上从良,从内心上也从了良,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自由。可偏偏自己看重的公子却是一个“碌碌蠢才,无足道者”。“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读到这里不禁想到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刨去命运说不管,我们可以看到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在于判断不明:如果不是自己在三岔路口的愤怒,导致自己判断不明杀死了老人,也不会有杀父娶母的悲剧。
  因此在对悲剧的理解上中国古代似乎与古希腊有了某种共识,即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有过失的好人,人的过失分为两种,其中之一即是判断不明,像杜十娘,像俄狄浦斯王。
  当然仅仅这样谈论杜十娘的悲剧未免有些片面化,杜十娘的人生悲剧并不能完全归结于自身的过失,这也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本里我们可以看到导致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李甲的父亲对于杜十娘妓女身份的不认可,文中孙富与李甲岸上饮酒时道:“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平日既怪兄游非礼之地,今日岂能容兄娶不节之人…..”再有孙富敢于设计夺妻,很大部分在于杜十娘原是身处风尘花柳之中。社会身份的不认同,导致杜十娘一开始的从良心愿,想寻找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活得真正的独立自由,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的愿望在一点点的化为泡影,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黄霖曾在《中国文学史》中提到:“宋明以来的封建婚姻关系中,贞洁观念是套在女性脖子上的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突破贞节观念是玩命人文思潮影响下尊重人性,妇女解放的一种表现。”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此时期的“妇女解放”当然与20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同,此时的身份争取,更多的是一种与社会的妥协,这点尤其在杜十娘身上体现更多,杜十娘只想赎身嫁给到一个好人,之后相夫教子,做一个标准的遵从三从四德的封建女子。“解放”至此对于杜十娘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一切的努力还是基于封建思想体系之下,但这种妥协也得不到允许,世人的白眼还能忍受,但李甲的背叛使得杜十娘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能选择纵身一跳…….
  在作者对结局的掌控上,似乎又看到了与俄狄浦斯王的相似之处:最后的结局并不是顺从,而是体现出人类对命运的挣扎、反抗、不妥协于现实。但不同之处是杜十娘最后选择了一种近似疯癫的状态来反抗社会,反抗封建社会下所认可的理性思维即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法则。。
  这种反抗、疯癫的来源于时代对明代心学与理学之间的思想之争,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但至明中叶明朝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官场黑暗,权钱交易横行,再加上经济发展较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因此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变得不再被人所认同,随着个人经济的富庶,人们急需一种能够满足人欲宣泄的理论支持,于是王阳明的心学应运而生,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所提倡的观点崇尚空谈,不切实际因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但到了晚明,这种思想在想冯梦龙这样的文人看来却有了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意,反对一切的封建礼教,因此也就包括“灭人欲”,追求个性,自由之意。由此书中的杜十娘才有了这样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身份定位,杜十娘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完成自己的夙愿,更可以被看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的一种体现。
  而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结局似乎更应和中国人的品位,让杜十娘的形象推向极致,也使人读起来更让人感动,人们在感动之余总喜欢给予人物的形象一些评价,纵观故事成型至今,给予杜十娘的评价总喜欢用忠贞二字,仔细品味这两个字眼莫不觉得还是带有封建礼教的色彩,忠于自己的丈夫(其深层意义就是忠于三从四德,忠于封建礼教)那么杜十娘的反抗又成了什么,又在反抗什么,反抗的结果还是被封建礼教所肯定,这样看来不更是一种悲剧吗,自己逝后的身份认可居然要自己反对终生的封建礼教思想所肯定。
  从这我想到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提到的观点,女性性别的形成并不取决于生理方面而是社会方面女性从小就被更多的男性社会所指定的规矩所束缚,女性的成长和发展轨迹(我想甚至包括逝后,中国古代的贞节牌坊就是代表)早已被社会所规定了,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女性生存要取悦于男性,要遵循男权社会为他制定的价值取向,因此女性被降低为男人的对象(附属品),他们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成为第二性。由波伏娃的观点再来看杜十娘的一生甚至逝后的影响,无不被波伏娃所命中,从小被卖到妓院即被灌输一种为男人服务的观点,再加上长大后不断被灌输封建礼教的思想,才有了想嫁一个自己心爱的男人,杜十娘在文中一直没有把百宝箱中的秘密告诉李甲就是为了好考验李甲是否真的爱自己,但试想如果李甲非文中所写之人,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男子,经过了杜十娘的考验,杜十娘或将百宝箱中秘密告诉李甲,之后做一个贤妻良母,这样的结果就像波伏娃所说沦为第二性,依附于李甲,之后的生活依然生活在一个男权思维的统治中,这样莫不还是一种悲剧吗?很多人说杜十娘是生不逢时,落在了一个封建时代,若落在今日必有好的结局,但我想既然至今杜十娘的身后评价仍是忠贞二字,那么就可以看出,男权社会的思维依然坚挺于世,既然封建礼教的思想即源于男权思维,那么即使生于今日结局又能有多少改变呢?
  扬扬洒洒几千字,看到了杜十娘的悲剧源于对李甲选择的过失,源于对社会身份的追求与社会的不认同,源于当时心学和理学的冲突,也源于对男权社会,男权思维的反抗,当然可能还源于很多,但我想性别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如果说杜十娘非要说这样的悲剧结果是杜十娘错在什么地方,恐怕也只能说错生女儿身,欲求男儿权罢了。
本文标题: 名家对杜十娘的评价读后感(大家怎么看杜十娘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1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10篇读后感怎么写(急需10篇读后感 200字的 感谢)记小读者第一篇读后感(《寄小读者》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