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的读后感400(末代皇帝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10 22:03: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末代皇帝读后感400字作文末代皇帝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五》这一部讲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同时也是一名末代皇帝。对于亡国的皇帝,一般...

清朝末代皇帝的读后感400(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读后感400字作文

末代皇帝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五》这一部讲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同时也是一名末代皇帝。
对于亡国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爆君?昏君?无能?荒淫?……
他们头上扣着的帽子大多都是负面的,可是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然而,大明江山,此时已经是个病入膏荒,沉疴难治的病人。纵有妙手回春的扁鹃,也已经无能为力。同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虎视耽耽的后金,正等着大明这个曾经的巨人倒下,然后拾取这片繁华的土地。对于崇祯来说,他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对他,我只有无尽的遗憾,所谓生不逢时,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他时期,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而不是背负骂名的亡国之君。
同时,我想起历史上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
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传说,这个据说是耗子精转世的皇帝是一个最最荒淫的人,其实,我相信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炀帝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开通京杭大运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帮助寒门子弟进阶朝堂,听取民-意。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矗
当然做为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尤其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的些微缺点都会被权力无限放大,而成为致命的伤害。比如,杨广的好大喜功,因为自己曾经的战功赫赫,所以发动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想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后人的景仰,结果却是未获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尽国力,劳民伤财,激起民怨,引发叛乱,致使亡国丧命。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史书中的隋炀帝,缺点被无限放大,优点几乎是完全抹杀,才让后人误解至今。
其实,在隋唐以前的史书,可信度还是很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原貌。而就是从隋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篡改史书,开了先例,《隋史》是唐朝编撰的,所以杨广被抹黑成弑父弑兄之徒。而玄武门之变,也变成李世民是被-逼的。
不过墨写的谎言永远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的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末代皇帝电影海报(2张)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于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养心殿院中,溥仪和溥杰玩得正起劲。他已长到6岁,但还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经懂得手上握有无上的权力,并开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监们。这时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里,溥仪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发生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学会了跳舞、打网球,并且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尽管他在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他的心已飞向英国、飞向牛津大学。
镜头又闪回监狱。溥仪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历史:
电影剧照(二)(20张)
1924年夏天,一队冯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围了故宫,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溥仪在庄士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女特务川岛芳子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士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婉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延续后代,婉容和司机私通并怀孕。当时日本人强逼溥仪在任命新国防大臣的文件上签字,溥仪一开始不愿意。没料到日本人对他的身边一切都了如指掌,这让溥仪深受威胁,最后妥协。后来婉容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日本人害死,她也被日本人强迫送走了,最后落得一个精神失常的下常溥仪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冈的监护下,尝够了当儿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溥仪交代他的罪恶历史时,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最好是自己写的谢谢
其实说到末代皇帝,观后感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给你说说吧,那是几年前了,同学向我推荐了《末代皇帝》这部经典老片,距离电影上映的1987年已经过了20多年,我却第一次走进它。它带给我的是满满的震撼。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影片诠释了溥仪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传统的“史实”和“传说”都无关,认为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是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根据溥仪的回忆,现实与过去交叉,在在3小时38分钟内讲述60年的事情。定义电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里面的演员是中国的,场地是中国的,故事情节是中国的,但不能算是中国电影,它曾获得1987年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全拿的殊荣,是由一个老外导演创造的。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从战犯管理所这一场景开始,要求每一名战犯交代罪行。在审讯中,溥仪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被拥上皇位,登基时连龙椅都坐不住。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怀抱,没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黄瓦红墙,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着能吓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旧妃子和阴不阴阳不阳的变态太监。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最后的皇帝往往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历史背景,一个没有权利的溥仪,一个自三岁进宫再没有过父母兄弟关爱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过渡推着走着迫害着的溥仪,一个让我感到无限无奈和同情的,大清国的最后的皇帝 。

末代皇帝观后感5篇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 观后感 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1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三岁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从唯我独尊的万世皇到一个鬓微霜的园丁的传奇经历。这是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电影,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据说拍摄期间英国女王访华却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而无法参观故宫。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九个奥斯卡奖项。影片在中国宫廷式的背景、庄重萧杀的配乐以及黑与暗红相结合的色调下缓缓拉开帷幕,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

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盖在她惨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块纱也封住了溥仪的自由。三岁的溥仪从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单纯天真善良的他开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里的生活,让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专横性格。后来,中华民国建立,宣统帝退位。再后来张勋复辟,溥仪又一次称帝,但在几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当溥仪得知他家祖坟被盗挖后悲愤交加,为了洗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耻,他决定与日本人合作,复辟满清。于是,他在长春建立“满洲国”并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沦为阶下囚,在监狱里进行劳动改造,十年后获特赦。之后年近六十的溥仪成了一名园丁,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仪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 清明 变得冷漠沧桑。

溥仪被软禁在紫禁城内,无法走出这个富丽堂皇高大宏伟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这一方狭小的土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在头顶上飘去,他的灵魂早已飞出城外。

他的额娘离开他、奶妈被人带走、皇后悄然离开,他跟在后面追,在黄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样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样倔强。然而,一扇门在他身前关上……“Open the door!”这句话被他一次又一次说出,从最初的呐喊到请求再到喃喃低语,从最初的愤怒不甘到无助再到绝望……这不正是他被封闭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实写照吗?

谁说溥仪是懦弱的?在中国古代,皇帝也许是最危险的职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谋杀。可是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他却从不恐惧。没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复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敌人的阴谋被日本人利用。

谁说溥仪是无情的?他对胞弟溥杰一直念念不忘,始终关心着他;母亲死后他推着自行车竭尽全力想出城;奶妈被带走后他跟侍女说:“她不只是我的奶妈。”他对老师庄士顿先生敞开心扉,庄士顿先生离开时他戴上了眼镜目送着老师的身影一点点变小直至消失……

谁说溥仪没有主见?他希望改革,他想改变他身边的一切,为此他亲手把自己的辫子割了。他也试图利用日本人,但失败了。他想改变,但历史的波涛阻碍了他,他终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后婉容因内心的孤寂渐渐染上了毒瘾,监狱长在---期间被打成右派的凄惨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也许就像贝托鲁奇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那样的年代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对错。

到了影片的结局,溥仪度过了清末到---这段历史教科书中最动荡不安、暴乱频繁的时期,最终过上了平凡却自由的生活。轻风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园里缓缓修剪枝条,嘴角微微上扬。也许,这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2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3

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曾说过,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他着迷,他愿意用的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影片正巧符合他对历史的看法:人是历史的人质。因此他对浦仪的同情心大于厌恶感,从影片中也不难体会到。

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调的运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也的声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仪在看守所接受审问时,画面采用青蓝的冷色调,仿佛观众也在冰冷的监狱一般,起到了亲临感。在浦仪回忆童年时,画面采用了暖色调,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锢于皇宫,和被皇宫所保护。影片还不忘了对光线阴影的处理,在浦仪小时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时运用了阴影和阳光的不平衡感。使观众体会到浦仪的那种挣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国师傅学习先进理论时,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时,阳光才回到了浦仪的脸上。从这部电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光线对电影的作用。

本片以门为引子,用门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浦仪在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他人是历史的人质的历史观。在回忆与现实转换时也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辑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相似音转场,人物的相关性等等,如不是采用这种高超的时空转换式,是很难自由转换的。

电影不仅可以还原再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和解释历史。因为这就是电影!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4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5

一个小男孩儿,头上压着沉重的帽子,眉头紧缩,表情严肃,额头的青筋突出,背后是满朝文武的大臣对他顶礼膜拜。小小的年纪还在懵懂无知,就承担起了一个国家委以的重任。他还不知道,他现在的国家以是国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齐指导,该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幼年的溥仪和被共产党抓到后的溥仪为时间点穿插叙述。一点点为观影人讲述了溥仪的一生,从万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复大清的傀儡,到共产党的战俘,再到说自己只是一个花匠。

溥仪,战战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仪在车站决定割腕自杀被共产党救下调换到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溪老佛爷召进宫与家人分开,小溥仪一脸陌生的走到慈溪身边,当慈溪对他宣布大清交给他的时候,小溥仪并不能理解自己将要承担一些什么,在哪一刻,命运将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被日本人迫害的满目疮痍,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将鸦片带入中国,处心积虑引导中国人吸食鸦片从中获得利益。而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毁中国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土地,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中国被迫一次次妥协,一次次与各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小溥仪接受的实质上晚清早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晚清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怪溥仪的无能,只是溥仪以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末代皇帝观后感5篇相关 文章 :

★ 最新《误杀》电影观后感心得影评范文5篇

★ 2021最新央视鼠年春晚观后感素材5篇精选大全

★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5篇

★ 《百家讲坛》观后感5篇

★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范文5篇

★ 优秀红楼梦读书心得感悟5篇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范文十篇

★ 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

★ 九一八事变感想文章

浅评清朝末代皇帝

 浅评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封建王朝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在溥仪手上结束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溥仪无疑是一个转折点,然而溥仪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闪光点,这末代皇帝也并非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似乎总是一段时间内刮起一阵溥仪风,然而没多久这风就不知刮到哪去了,随后默默无闻很多年,又呼地平地升起来,却免不了短暂的貌似风光。如此来来去去地受人摆布,人们送他的一顶帽子就是:“不安分”的傀儡皇帝。

  然而外界对于溥仪的说法仅限于政治上的嘲讽,作为溥仪本人,或是他身边的亲友,溥仪显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也有矛盾的人,经历了如此起起伏伏的坎坷,究竟造就了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当复辟、伪满皇帝、战俘成为笑柄时,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溥仪是怎样想的?难道他只是试图博那些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大众一笑抑或一骂?

  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祖宗传下的基业如何保护,还是自己皇帝的身份如何维持,为公为私,都让这个在乱世中没有能力自己作主的他在政治上根本没有选择。后世人读史,总以天下的趋势评价各路人物,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历史发展者得天下,却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无兵无权,无以谈民心;有兵有权,假若高层利益与中低层的百姓利益相违背,即使领导者决意为民,他也休想办到,无数利爪早已向他抓去……是以在政治的洪流中,并非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明知该当如何如何,却为了这为了那眼睁睁地看自己反其道为之,这是政治的恶作剧,也正是政治的凶险之处。

  回到溥仪,做傀儡皇帝虽然窝囊,但这已是唯一的选择,命运选择让他生来便做了皇帝,也就注定了让“皇帝”成为他一生的包袱。

  1906年,三岁的溥仪登基,直到18岁之前,溥仪都是在紫禁城里被奉为九五至尊的小皇上,所见所闻无不是祖宗们曾经都见闻过的,他过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生活,只不过“圣旨不出神武门,封官仅限内务府”——逊帝而已。然而,对于一个未及弱冠而尚不知野心为何物的孩子来说,这些权利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了,在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朝廷里,溥仪好似桃源居士。

  不久冯玉祥攻入北京,迫溥仪等人搬出紫禁城,软禁于醇王府,这个时候溥仪身边还有很多人,王公、遗老旧臣们,甚至亲日的罗振玉、郑孝胥也颇有用心地成为了溥仪的幕僚,人人为溥仪重返清宫奔走。所以此时的溥仪仍然在梦中没有醒来。直到——被骗到日本人手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伪满皇帝又能做多久?溥仪当然想到过这个问题。这显然是个冒险的决定,然而若非如此,除死无它,不为之所用即为之所灭。试问:一个正宗的清朝皇帝,能真的放弃祖宗的家业,皇帝的位子,转而去支持军阀,去宣扬老蒋,抑或投向 *** ,所谓赢粮而影从么?开玩笑。即使是当个平民,不问政治,那也是绝难做到的。想象一下,有个人从照片上认出了那个新搬来的什么都不会做的邻居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皇帝,那该是以怎样的速度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好事者将络绎不绝,大家都跑来观赏落魄皇帝,指指点点——哎呀!皇上居然这样——没准还能招来官兵,消息又传到哪个头头耳中,你溥仪只好再度不得安宁了。总归说,皇上只能是皇上,只一个宣统的名号,已足够说明他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然而可怜,清朝还剩下些什么?内务府其时已欠下数不清的外债,廷臣中也没有能站得出来的人物,跟随溥仪到日本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光杆皇帝——溥仪也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以必须找到新的支持自己的力量,除了日本,还有谁需要他呢?

  然而溥仪这个“伪满皇帝”还是要对日本俯首称臣的,日本乃所谓主子的主子,这也导致了溥仪对日本的一种复杂感情,又爱又恨,又敬又怕——爱其赐予的权利,恨其无上的姿态,敬其强悍的力量,怕其残忍的手段。而归根结底,溥仪心里还是希望日本的政权能够在中国长久稳固的,这样他这个伪君也就永不会失去用处,命保住了,皇帝还能照做,乱世中能做到这一点也勉强算作没有愧对祖宗了。这想法当真大逆不道?试想,一个一辈子锦衣玉食,势力范围从不超过宫廷,从未体味过民间疾苦的小皇帝,我们怎么能要求他深刻地了解到他的“天下”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生灵涂炭,怎么让他放弃过原来生活的纯真愿望!这不是他的错,却又是谁的错?

  接着,当了十五年的伪满皇帝后,日本兵败投降,即将退出中国,全国都沸腾了,欢天喜地地送日本人回老家,然而此时谁还记得起花瓶一样的伪满皇帝?谁还在乎日本的失败对于这个皇帝已是摧毁全部希望与信念的打击?溥仪日日食不下咽,坐卧不安,大 *** 的在自己手里亡了,再无任何扭转的余地了,曾经的繁华,像梦一样化为泡影了,自己一无所有,前途未卜……还能怎么样呢,只剩一条命,死了也引不起丝毫波澜,自己本就是个傀儡皇帝,更不可能去殉节。于是此时,溥仪完全抛开了祖宗的那套伦理,只专心焦虑如何才能保全性命了。

  随后,在沈阳,溥仪一行人作为战俘被押解到苏联,后又被遣送回中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改造的这段时间,对于溥仪来说是真正失去了所有特权,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以前虽然落魄,可身边仍有仆从,而此时所有身边的人全调走了,也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人帮着他,伺候他,给他端饭穿衣叠被子,事事顺他意,件件和他心了。在这里,溥仪受尽了冷眼,听足了嘲讽,心理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伪满时纳的“福贵人”李玉琴曾去看望他,“发现他已完全不是她心中记得的那个文雅潇洒的溥仪了”,“苍老了很多”,“说话总离不开‘我对不起人民,我有罪’种种”,想来溥仪的皇帝架子终于不得不放下来了,心境也慢慢磨平了。一个皇帝,最终竟变成了如此模样。面对这样一个被改造得“完全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且不论党和人民为此多么欣慰,仅就其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不得不算是一个悲剧性的结果。

  南唐亡,北宋兴,后主禁于宋廷,日日哀不自禁,溥仪虽是逊帝,然而面对亡国之灾,不论是是非非,即使不到殉节的程度,在心里也总有一块沉甸甸的一生也消不掉的石头,这种时候管不了历史的大趋势,民心所归何处了,只是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皇帝没了,基业毁了,妻子跑了,勾结日本声名狼藉,还忍气吞声,受尽屈辱,这一生飘飘泊泊,一路坎坷,担惊受怕着走来竟为了什么?为了向世人证明“我有罪”?不知他这样说时,心里还会不会一痛,或许早已麻木了。

  溥仪,一个生来便掉进了政治的漩涡,一生都在政治洪流中被卷来卷去而不能自拔的人物,在历史中也有如轻飘飘的一片叶子,举足一分轻重也无,时常昙花一现,又被人们轻易忘却,抑或只记得是个宣统。谁曾想只因为这一个宣统竟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如果他不是宣统,他大可以一施宏图,报效祖国,或至少有权利选择不似傀儡那般窝囊。而命运弄人,他只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用自己失败的一生给历史的某一页上做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历史的车轮在转动,鲜血被世人铭记在心,然而那些世人看不到的血,往往更值得去祭奠。

本文标题: 清朝末代皇帝的读后感400(末代皇帝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6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马太福音15章21-39节读后感(马太十六章二十一至二十七节揭示基督的哪方面)读了趣味科学的读后感(趣味科学读后感通用8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