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报告读后感(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01 23:57: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

关于科研报告读后感(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

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

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綦江职教中心 张桂莎 今天读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有点意外,有点开心,有点爽!意外的是:没想到这本书如此引人入胜,让我欲罢不能的一口气的把书都读完了。开心的是:书中的诸多观点竟然和自己所思所想颇有相似,且能更深更上一层楼。有点爽的是:终于能找到一本能清楚指引自己开展教学研究的书籍了。下面,我将摘录一些书中的文段和观点来一起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1、“高效课堂”就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并且有利于教学生态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一直以来,对于高效课堂的定义,我都不是特别清晰的了解,只是按照自己字面的理解和零碎资料的猜测。看到此书中的这段文字,我发现高效课堂的范围要比自己想到的更全面和宽广,它把我的一些想法用文字很好的整合起来。在启智部,我一直在想,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就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其他一起相关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只是一种辅助。万不能把手段、方式和方法当作是课堂的主体,而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这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的有效、学有所获的好的课堂。 2、不少人认为,知识容量越大的课堂就越是“高效课堂”。这个观点值得我们警惕。„„学科之间牵强“综合”,常常也使课堂显得臃肿。„„大凡低效课堂,差不多都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废话或无关的环节太多,不该讲的,不该做的讲得和做得太多,而该讲该做的却浮于表面,不及精髓。„„于齐老师说:“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我所谓“狠心”就是于老师所说的“舍得割爱”,也许有一些内容是你踏破铁鞋而后才觅得的,也许有些环节是你冥思苦想而后才“灵光乍显”的,也许有一些话语是你几经推敲而后才涌上心头的„„但这一切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不符合教学的应有目标或内在追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智慧的生成,那么一句话,还是要把它“洗”掉为好。————书中的这几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曾经,我也有过那些踏破铁鞋、冥
思苦想而来的内容,为了要给它们安排表演时间和空间,往往把教学目标和重点变成了路人甲乙。还记得有不少老师再听完我的课后,都这样含蓄的跟我说,这节课有些地方做的很好,很有趣,很有启发。当时,我还不知这是一节低效课的一个表现,虽然知道上的一般,但仍不知道为何。多年后,我才知道,不要给那些灵光和“精彩”影响了本节课的整体,上课的目的就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切的东西都应该围绕的这个中心点而转,那些可有可无,效率不高的内容完全可以删除掉,不要怕“浪费”,课上好了才是根本。 3、“着力”在这里的意思是致力、努力、花出心力。你可能要想,慢走是很容易的,有必要“努力”吗?其实,在急功近利、贪多求全、浮躁冒进的教学风气盛行的当下,许多人是很难做到“慢走”的——如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所说的那样,“慢慢走,欣赏啊”。„„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意思是:“谁能使浑浊停止?只要安静下来就会渐渐澄清。”————这两段文字写的实在太好了,引用的经典也太精彩了。在我看来,慢走,不仅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些年,我一直对自己说,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才可以好好的欣赏沿途的风景。就这样,我的脚步越来越慢,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变成了老太婆了。这里的脚步,指的不仅是真实的脚步,还有工作的脚步和教学的脚步。一步步的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远。试问,一个走路都走不稳、不踏实、不能安静下来的人,如何能“澄清”?每当我慢慢的走在路上时,我发现头上的蓝天和白云是那么的让人放松,发现花丛中的花朵是多么的鲜艳,发现脚下的小草是多么的憨人,空气是多么的清新。每当我慢慢的备课时,发现原来心情是那么的愉悦;每当我慢慢的走向课室,发现心情是那么的期待;每当我慢慢的停下讲课后,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有那么多个我„„我想,我是很喜欢慢慢的生活和教学的。能这么慢的备课、教学和生活,是人生之幸。 今天,我很幸运的读到了这一本《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事例和引经据典来给我展示了关于教学论文、随笔、课题和高效课堂一系列的看法、做法和观点。全书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层层渐渐,发人深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确实值得教师们共赏。希望自己以这本书为依托,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学术论文读后感

   学术论文读后感

  我读的论文题目是《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这是一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在USENIX会议上。

  该篇论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并对当前手机认证方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论文中指出传统的验证方法并不符合大部分手机用户的需要,只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才是未来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该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其中论文关于手机安全验证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新的见解。下面简单介绍如下:

   一、安全性和可用性

  论文对当前使用手机人群的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有超过60%的手机用户不会再手机上使用PIN。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用户觉得该验证方法过于麻烦,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对自身手机的安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文中提到“All-or-nothing”的验证方式,即或者全部验证,或者全部不验证,这也正是当前大多数手机的验证方法,该方式也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本文提到的验证技术对手机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验证方法,而是综合分析当前所有的验证方式后得到的一个结论:何时验证以及对何种应用进行验证。这正是该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希望可以对手机验证技术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户方便使用,这不仅是手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所有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也可以相应的借鉴该论文中的观点和理论。

   二、多层验证

  在文中,提到了多层验证的概念,即对于不同的手机应用,提供不同的验证级别。例如:对于游戏、天气等应用来说,可以对所有人进行开放,只要拿到手机就可以打开这些应用,也不会对手机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对于短信、电话、邮件等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应用,则应该设为私有的,当需要使用时,需要进行一部分的验证;而对于银行账户等涉及安全和财产方面的应用时,则应该给予最大的保密权限。

  对于不同的验证级别,每一个使用该手机的用户的权限都是不太相同的。手机所有者在被系统识别为可信之后,可以方便的使用系统中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手机应用,而无需进行验证。对于那些初次使用手机的人来说,系统并不能识别他们的可信度,因此只能使用公开的手机应用,如果想要打开私有的或保密的应用,则需要其他的验证方法。

  该方案的提出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大幅度方便用户的操作,已经超越了原有的“All-or-nothing”验证方式。

   三、实验结果

  论文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手机上安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用于采集可信用户的各种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体温;声音传感器可以再用户打电话时逐步采集用户的声音特征;视频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生理特征等等。另外,文中还提到了一种新型的验证方式,即设备间的验证。在用户的多个电子设备(如PC、Pad和手机)中通过蓝牙建立连接,当手机在使用时,可以自动的检测周围是否存在这些已经连接的设备。如果系统发现无法连接到其他设备时,将会提高手机的安全级别,用户需要使用涉及隐私的手机应用时,将会需要更多的身份验证。

  实验的目标有以下四点:1、减少验证开销2、寻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折中3、对模型的安全性进行高低不同的推理逻辑4、很少的能量消耗。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文中提到了FR(False Rejection)和FA(False Authentication)两个概念,即概率统计中“弃真”和“纳假”。FR表示一个合法的用户被不正确的要求身份验证的概率,而FA表示一个不合法的用户没有被验证的概率。在实验中,作者自定义了一个变量R,当R越高时,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便利性,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A;当R越低时,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安全性,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R。

  论文通过实验最终证明该验证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安全性和便利性的需求。对于银行账户等安全性级别要求高的应用来说,FA的比率一直为0,即绝不会出现非法用户不经过验证即使用这些应用的情况;而FR的比率一直在96%以上,即对于一个合法用户,随着R的升高,被错误的要求验证的概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

  在论文最后,用实际的数据表明该技术消耗的能量很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之内,这也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读过该论文后,使我不仅了解了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知识,而且也学习到了一篇经典论文的脉络结构应该如何组织。这两篇论文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文章格式相当的符合学术规范,反映了作者很强的'科研能力。

  另外,通过读这篇论文,也使我认识和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的辉煌。但是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也会相应的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2、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任何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论文中提到了很多新兴的手机验证技术,这些技术都各有所长,但却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缺点,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手机验证领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4、手机验证行业的价值。手机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验证技术的空前繁荣,但危害手机安全性的事件也在不断发送,手机安全验证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供用户使用。

  总之,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我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自身修养,尽量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5篇

我国 教育 部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 文化 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科研 工作 总结 报告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科研工作 总结报告 1

教科研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教育改革中日益显出不可缺的重要作用。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与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德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 方法 ,对症下药。一般老师工作就停留在了问题解决的层面上,而没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这就是庸师和优秀教师的区别。

1、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通过多种途径,大量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及业务学习,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多写教育教学 随笔 。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 经验 ,形成自己的风格。坚持写 读书笔记 、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想,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回顾近几年的教科研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进一步充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多参加各种教科研培训活动,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个新的跨越。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2

一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科研所的指导下,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x年学校的科研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打造“精品学校”为目标,以“精炼课堂”为创建重点,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解决问题,抓实过程”为方法,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用务实的作风认真落实教研计划的每一个细节,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辩证的思维 反思 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过程,用公平的态度评价教师们的成长效果,最终使得各项工作顺利结束。

1、规范管理,落实科研工作,学期伊始,学校召开了班子成员工作会和课题研究小组会议,研究科研 工作计划 、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布置科研工作任务。结合常规教学检查,先后召开了学科计划工作会、教学质量分析会、“十二五”课题研究推进会、教研组长碰头会,交流学校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检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及时整改。

2、有序开展活动,深化课题研究,学校现有两项省级规划。课题《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研究》、《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一项临江市级课题《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项校级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验与研究》。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标准的研究》。为了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明确职责,落实任务。5月6日召开《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培训会。课题的实施由校长主抓、教研组组长负责、全体教师参与的形式展开,各课题组进一步明确分工,及时修订实施研究计划,明确阶段目标,落实活动安排,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3、积极开展研培一体化训练,做到科研与教研相长。3月份,开展了听课评课月活动、调讲课活动;4月份开展了数学学科“精讲多练”主题教研活动、“听评课竞赛活动”;5月份开展了教案设计竞赛活动;6月份开展了教师“教学反思、 教育叙事 ”竞赛活动;11月份开展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板书设计”竞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了教师备课、讲课的能力,提升教师备课、授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学校研培一体化进程,实现了教研体现科研,科研促进教研,做到了研中有培,培中促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彰显学科教学特色。4月份开展了数学学科“精讲多练”主题教研活动。针对“精讲多练”这一主题和数学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探讨;5月开展了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途径,用中学,学中用”的“任务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11月开展了校本教研“精读得法、略读用法”语文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主题汇报课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扎实校本教研,学校坚持围绕“聚焦教学、关注细节、追求实效”的教研思想,以小型、多样的小问题、小困惑、小课题为切入点,进行“问题式”的研究实践。充分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教学实践教研,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台,努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校教学中发现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写字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利用每天中午1:00——1:30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练字活动,每学期都开展学生读书汇报活动、学生书法作品展和学生作业评比活动。学校为加强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开设写字教育课,由专任教师任教。教研组和任课教师还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了研究活动,即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又提升了教师研究能力。

6、亟待解决的问题。研讨过程之中的形式比较单一,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科研培训单一,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教研评价机制应该继续完善,学校在教育科研上的投入不大;教师总结、撰写论文的水平和积极性不高。

7、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做好了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加强和指导教师及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编辑校科研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加强科研室的自身建设,积极开展网上交流探索学习活动,做好相关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总之,我们将课题的研究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创建工作等有机整合,以科兴教,改观了学校面貌。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加快了专业成长,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3

作为一名科研研究人员,重要的是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会做好工作。现在对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能认真学习,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调查研究和能力,工作态度端正,敬业精神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组织纪律性强,处事客观,公道。在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基本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主要工作实绩

(一)科室工作方面

1.招生工作:

⑴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招生政策和文件精神,积极做好招生、发动工作,进,到,去工矿,宣传招生,联系招生;先后在市、区、县及川中油气公司电视台 广告 宣传招生。

⑵本年度新生报名人数:大专人(专业待定)、本科人(《汉语言文学》专业)。

⑶组织单科生报名:大专人(干函人、电大人)、本科人。

⑷坚持常年宣传、常年招生。

2.教学教务、学籍考务:

严格遵守省院、分院有关管理、,较好地完成了级、级本、专科全学年的教学教务、学籍、考务等工作。

3. 毕业 生工作:

年,本、专科共毕业人。其中:大专干函人、电大人、本科人。严格按照院校要求认真进行了毕业生的论文写作、答辩(电大为:填写凭证与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填报毕业生的各种表册,整理与发放等工作。

4. 其它 方面:

处理科室日常事务,协调科室内外关系。完成学校领导和其它科室交办的临时工作任务。

(二)即教学、科研方面: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本年度共计讲授四门函授,授课学时;整理相关教学、教学提纲两份,并参与试讲;指导毕业论文-篇,参与论文答辩-篇。完成校领导和相关科室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三、本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宣传仍然存在问题: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动员全校教职工及更多的力量共同做好招生工作)缺乏力度的问题。

2.教学班的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经常性教育工作(如:正确处理工学矛盾,经学矛盾,端正 学习态度 、提高面授到课率等)。

3.分院辅导站发展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今年船山区、射洪、蓬溪仍未参与招生。

4.教学、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4

随着20__年钟声的敲响,高一新生的第一学期已经过去,高一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进一步形成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转化后进学生,帮其重新自信的良机。回首过去的工作,有辛苦也有喜悦;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将本学期高一(13)班 班主任工作总结 如下:

一、选拔班干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新学期开始我首先利用学校的活动和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从中发现,挖掘有头脑,有能力,有吃苦精神,有自信心,有主人翁意识的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班干部的职位进行竞选,最后,通过民主评议,推选出班委成员。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有工作热情,责任心强。班委会成立之后,尽快使他们熟悉自己的岗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每个月,我要求每位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下月的工作制订出计划。最后,班主任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侧重表扬,突出教育,重点是给予指导。这样,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

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以科学的制度管理人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做好"感情投资",选好班干部的基础上,班集体已基本形成,现在该是规范学生言行的时机。新高一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个学校的 规章制度 ,管理的松严也不同,这时你就必须有你新的规章制度出台来统一规范其学习,生活习惯,而这规矩的建立,必须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班干部,学生,科任老师的意见,然后委任班干部针对自己所管的方面制订一些 措施 出来。然后逐条让全班同学讨论,老师补充成文,这样制订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管理才能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扑捉教育机会,进行情感教育

高一的学生对学校,老师,同学都感到很陌生,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他们第一个想知道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而且这时他们会留心观察班主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会细心倾听班主任的每一句话。我认为这时是感情投资的时机,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高一年级一般第一件大的集体活动就是进行 军训 ,这是教师和学生接触好额交流的时间,军训对于大部分学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会有许多学生适应不了的,例如军训过程中身体坚持不了晕倒的,由于饮食不习惯病倒的,离开父母想家等等,他们中会出现许多困扰,如果班主任好好抓住这个时机给予他们点滴的关怀,爱护,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许多距离。同时以一个"缘"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我跟学生说:"作为老师的我很庆幸能有缘认识大家,作为同学有缘相聚实验中学高一13班,相聚这个班,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缘分,我相信大家在今后相处的日子里一定会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让你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我们的老师是位可亲的老师。

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好像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学生刚进来,班主任一定要找住这个机会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不会等到他们毕业时再说。因为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才会把它变成学习,生活的动力。我在第一周的班会上,要同学谈了谈自己在三年后的高考目标,再要他们谈谈自己现在的情况,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尽管现在有差距,但是愿望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优化本班的班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会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就会学生到校之前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六、做到“三勤”

新接一个班,班主任老师要做到"脚勤,嘴勤,眼勤"。脚勤就是要经常走到班级同学中去,多与学生接触,在开始习惯还未养成时,要多跟班进行督促检查;"眼勤",要经常去观察同学们的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嘴还要勤",就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这样你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在去的成绩的同时患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班级常规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细,特殊学生管理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严格要求并落实学生请假制度,杜绝学生带假条或旷课;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能够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作指导;用心的把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5

回顾本学期学校教科研方面做的工作,本人能踏实工作,根据学校教科室制定的教科研,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促进提升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学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身教学。

任何伟大的研究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很多人往往缺少的是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家庭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该用明锐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

2、个人专题研究,个案分析,撰写教学论文。

平时,我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身边的教育教学实际入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在进行专题研究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 爱好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本学期,个人的专题研究《小学数学分层练习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从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本学期撰写两篇论文。

3、扎实开展学科组活动;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听课、评课活动。

本人能深化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扎实开展一周一次的学科组活动;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能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年轻教师,指导其日常教学工作,他们虽然踏上工作岗位只有几个年头,但在我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分别参加了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并纷纷获奖;本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共听、评学校年轻教师的课20多节,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5篇相关 文章 :

★ 2021年度科研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 学院科研工作总结模板精选5篇

★ 教学与科研工作总结5篇精选

★ 个人科研工作总结范文3篇

★ 学校教科研工作汇报总结5篇

★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 2021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2021最新医院科研工作总结范文5篇精选

★ 幼儿园科研工作总结5篇

★ 科研工作总结最新大全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读后感

前些日子拜读了一下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合著的《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然当时并没有记录心得的习惯,因此时间一长,书中所讲的很多知识以及自己从书中所学到的许多知识便有些遗忘了。今日趁着刚刚过完周末,自己的身心还未完全收回的情况下,决定重新拾起这本书,并将其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笔录成文,以防他日遗忘。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汇聚了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经验和体会,并引用了大量形象而具体的案例,旨在帮助大家踏上科学研究的成功之道。全文以“如何做研究”为主题进行展开,共分为八个章节。下文将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予以概述。

第一部分:什么是研究?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的本质在于两点:创新性和影响力。创新性即以前不为人所知,尚未为人所用,影响力即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和便利,只有二者合而为一,才能构成研究,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研究者还是非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区别,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等称之为研究者,他们以“研究”为职业生涯;而销售人员,以讲课为主的教师,医生等并不能称之为研究者,除非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具有创新性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第三部分:研究者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任务:1、探索构思新的想法;2、将想法付诸实践,检验其可行性;3、将研究过程撰写成文并提交给学术期刊、会议等媒介进行发表;4、评审其他研究者的论文;5、管理学术期刊的运转,组织学术会议;6、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与其他研究者讨论、交流;7、申请经费;8、指导研究生的研究;9、上课;10、行政工作;11、申请专利以及技术转让。

第四部分:研究者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1、 激情、专注、热情和兴趣 ;2、 好奇心和创造性 ;3、 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 ;4、 冒险精神 ;5、 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勤奋 ;7、 表达和沟通能力 。

第五部分:以研究为生涯的利与弊。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他们自己认为的研究生涯的利与弊。“利”的方面:1、较高的事业满意度;2、受保护的研究环境;3、相对来说不错而稳定的收入;4、受到社会的尊敬。“弊”的方面:1、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2、漫长的“热身”时间;3、相对较窄的职业选择范围。

第六部分:如何成为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大多数的研究者的研究事业起于博士阶段。

第七部分: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区别。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一下他们认为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一些区别,并且说明没有办法完全划分出一道分界线用于区分二者。

第八部分:如何找到合适的导师?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几点选导师的建议:1、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是否与你一致;2、指导理念和风格是否符合你的口味;3、经费是否充裕;4、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际网络是否广阔;5、在学术上的表现如何。

第九部分:拿到博士学位需要多久?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 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你要具备先知先觉能力以及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发表论文的效率。

第十部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三种研究典型的研究生:1、博士研究生A,善于学术研究,计划做教授;2、博士研究生B,善于实验性研究,计划到公司的研究部门工作;3、博士研究生C,擅长工程和工业应用,计划创业。

第一部分:第一目标—成为最好。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博士生毕业答辩之后,其应该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且其研究工作应该要成为领域内新的风向标。此外作者认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研究课题,然后深入研究,而糟糕的博士论文有两种:1、“课题游击战”,即涉猎多个领域,却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当前领域的最高水准;2、升级版的“课题游击战”,虽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小小的成就,但是这些并不足以让其立足于一个领域,更谈不上成为领域的风向标了。

第二部分:第二目标—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认为 作为一名博士生,要尽快学会成长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

第三部分:通往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1、探索、挖掘新的想法;2、严谨做研究;3、撰写、发表顶级论文。并且阐述了这三个要素是一个多层迭代和循环的过程,此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毕业。

第四部分:通往博士帽的几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攻读博士期间几个关键性的阶段:1、达到学分要求;2、通过博士资格考试;3、通过博士开题答辩;4、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第五部分:目标之外的那些事。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博士生涯中除了做研究这条主线之外,其它的一些事情,比如学英语、当助教,娱乐休闲等等。并且提醒读者, 攻读博士期间,在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主要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研究上 。

第一部分:头一年。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名博士生在第一年应该做的事情。首先上课是重点,然后在选课时尽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在课程之余,如果对某领域感兴趣,作者建议:1、找导师约谈,告诉其你的兴趣所在;2、阅读与该领域感兴趣的最新综述文章;3、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4、阅读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5、尝试写一篇综述文章。

第二部分:文献检索。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文献检索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1、寻找高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2、寻找影响因子高的论文;4、多加留意本领域资深研究者;5、善于使用学术搜索引擎。

第三部分:如何阅读学术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对阅读学术论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快速浏览一遍论文,对于研究内容、假设条件、主要想法以及解决方案做大致了解,然后再次从头阅读一遍论文,细致地推敲论文内容,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从中挖掘出一些新的想法,再尝试着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该研究者的工作 。然后,作者给出了一张图(见下图),此图中介绍了一篇论文中哪部分应该花费时间去阅读,哪部分应该略读,哪部分应该略过。最后,作者提出阅读论文应该只需花费30%的时间,而另外70%的时间应该用于 批判性、创造性思考 。 批判性是指“找碴儿”,如作者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缺陷,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寻找到更好、更新和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

第四部分:发掘新想法。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如何寻找到研究的灵感和新点子。首先作者 不建议从未来展望中寻找新点子 ,因为作者认为原论文的作者有可能已经开始在做了,因此很难赶上原作者的步伐,另外会很容易受到原作者的文字所束缚,仍然不具备产生新想法的能力。然后作者建议在阅读论文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接着作者提到了 “头脑风暴” 的方法,即几个人畅所欲言,不分对错,相互启发,群策群力。最后作者提到产生新想法的一个来源是要大胆,即想法完全异于旁人和前人,且要尽量避免明显的推广式扩展。此外,作者认为 找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之,比找到一个较小的、对已有解决方案的改动要好很多 。

第五部分:从想法到毕业论文课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对选择博士课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研究课题要有热情和兴趣;2、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3、考虑课题的新度和热点;4、结合导师的洞察力和看法;5、考虑自己的职业倾向。

第六部分:我的博士研究对路吗?在这一部分,作者对博士课题的选择是否合适给出了一些建议:1、尽快作出一些研究工作投出去,听听同行评议的看法;2、经常与导师和学长进行讨论,听听他们的看法;3、与同领域的研究者互通邮件讨论你的想法;4、参加会议时,主动与研究者交谈,聊聊你的研究课题和想法;5、查找、阅读其他人的博士论文,与自己的工作进行对比。

第七部分:尽早制定毕业论文的蓝图。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应该在博士二年级快要结束时,制定自己的博士论文蓝图,然后时刻以蓝图为中心展开研究。

第八部分:论文有条,想法有序。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要大量阅读论文,做笔记,然后有条理地管理论文。

第一部分:研究过程概览。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研究的全过程:1、为自己确立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2、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3、进行理论和实验的反复推敲;4、若3成立,则结束,否则继续2和3,直至3成立。

第二部分:格雷准则。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格雷准则:1、明显的益处;2、描述简单;3、尚不具备明确的解法;4、解决方案具备可测试性,大问题可以拆分成多个子问题,能观察到每个子问题的进程。另外,作者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另外一条:要确保研究中数据获取的可靠性以及足够的数量。

第三部分:棋盘法。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种寻找研究课题的方法:棋盘法,即将横轴代表相应的研究领域用到的不同方法,纵轴代表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接着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往中间放“棋子”—论文,若发现棋盘上有些格子空空如也,那便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表明目前还没有多少人研究过。

第四部分:展开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整个过程。首先要清楚而具体地表述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然后开始做实验(选取、采样数据,选择评价方法和对比实验等),最后“看图说话”,阐释清楚每一张图表的意义。

第五部分:建立个人品牌。在这一部分,作者希望研究者可以在棋盘(棋盘法中的棋盘)中间找到一块空白区域,一旦找到,便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品牌,当填补完这些空白之后,便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此时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了。

第六部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区别,即实验型研究是实验在先,理论在后而理论性研究则与之相反,并且作者以瓦里安特提出的“概率近似正确”(实验型)和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理论性)为例,讲解了它们的区别。最后作者提到在研究中,理论和实验技能都不可或缺。

第七部分:团队协作,跨学科研究。作者这一部分鼓励大家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并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要么出版,要么出局。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 建议研究者发表少而精的论文,而不是发表一大堆平庸的论文 ,其次作者介绍了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及H因子等学术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有那么难吗?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顶级期刊和顶级会议的论文录取率较低,因此投稿难度较大,并且告诫研究者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进行一稿多投(这样可以增加论文录取率),因为一稿多投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且会损坏声誉。

第三部分:优秀的论文怎么定义?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评审者对一篇论文打分的标准(不同期刊或会议可能会略有不同):1、 研究工作和实验是否新颖 ;2、 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力 ;3、 论文所用技术方法是否正确、可行 ;4、 论文书写是否清楚明白 ;5、 论文是否应该录用 ;6、 你对自己的评审是否有信心 。接着,作者强调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常识:1、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准确;2、切记不要照搬别人论文的句子;3、尽可能详细地讲述研究工作。

第五部分: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作者在这一部分大概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的职责。

第六部分:写给导师们—如何高效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两种方式:1、循序渐进式的指导适合一对一的指导;2、召集所有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修改论文适合一对多的指导。

第七部分:是投会议还是期刊?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投会议还是期刊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八部分:会议和期刊分别是是如何评审论文的?作者分别介绍了一个会议和一个期刊审阅论文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第九部分:作者的选择和排序以及SCI和EI检索。作者给出了一篇论文作者的选择和排序的建议,以及SCI和EI检索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误区一—“我的论文明显很棒啊!”。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撰写论文时,应该着重强调研究工作的新颖性以及影响力,但不能夸大其词,且尽可能在论文中提供支持你的论点的证据。

第二部分:误区二—“读懂我的论文是你(审稿人)的责任”。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论文应尽量写得清楚简单。

第三部分:10/30检测法。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检验一篇论文写作是否合格的“10/30检测法”,即对于一般评审者来说,是否可以在10分钟之内搞清楚你的研究问题、主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在30分钟内理解你的研究工作,并作出录用或拒稿的决定。

第四部分: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篇论文每个部分应该如何来撰写,并给出了一些实例。

第五部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以及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论文写作技巧。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写作技巧;1、使用特定词来提示读者;2、通篇使用少量且一致性的词语;3、尽早使用实例,贯穿全文;4、视觉化表达;5、写清动机,解释论证;6、自问自答;7、多次强调关键点;8、前后呼应;9、论文格式。

第七部分:其他误区和错误。作者在这一部分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

第八部分:中国学者在论文的英文写作方面易犯的错误。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中国学者经常犯的英语语法错误:1、丢失冠词 a (an), the;2、表达不精确;3、中式英语;4、非正常断句;5、非正规写法;6、非正规缩写;7、非句子的组成部分;8、太多花哨的格式。

第九部分:总结。作者在这一部分对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强调了论文写作的两点目的:1、提出论点,越严密越好;2、简明扼要地阐述论点和结果。

第一部分:论点和博士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点应该是陈述一个假设或者一项声明,而博士论文则是将你的论点/论点的产生、现状及其他研究者对此论点给出的解决方案,与你自己的解决方案等内容条理清晰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架构清晰、思路清楚的论文文档。一篇博士论文应该包括支持所提出论点的所有证据以及你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作者在这一部分总结了两种博士论文组织和撰写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将中心论点按照“棋盘法”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均有相应的介绍、现有的解决方案和你提出的解决方案。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一堆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找出与博士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论文答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下博士答辩的过程。以及给出了一些应对博士答辩的建议。

第一部分:某大学教授的一天。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某位大学教授的一天(不知道是凌教授还是杨教授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教授的一天):1、7:00 am 起床,吃早饭以及回复一些邮件;2、8:00 am 健身;3、8:30 am 去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并且备课;4、9:00 am 上课;5、10:30 am 若学生课堂上有疑问,可以邀请他们到办公室继续讨论;6、11:00 am 参加委员会会议;7、12:00 pm 午餐;8、1:00 pm 出席学生的答辩;9、3:00 pm 小组例会;10、4:30 pm 参加研讨会;11、5:30 pm 撰写基金申请;12、6:30 pm 回家,与家人共度晚餐;13、8:30 pm 修改、审阅论文;14、10:30 pm 为出席学术会议预定行程。

第二部分:申请研究经费。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经费的类别,然后给出了申请经费时的建议,最后列出了评审项目申请书时的一些负面意见。

第三部分:技术转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技术转让的三种方式:1、授权,即在法律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指导下,授权相关公司使用此技术;2、申请专利;3、创办一家孵化公司。

第四部分:结束语。作者在这一部分对全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科学研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研究问题产生一些启迪。

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全文概述写了一下,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自己的一些启迪和感悟:

1、自己目前已经是个博士研究生,因此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算爬着也要走完。

2、从这本书中了解了成为一名博士生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最好 和成为 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本人认为越早独立越好,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多数的想法都应该是自己在不停的试错中找到的。当然,有导师一起讨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即使有时候有些意见未必可行,但是可以向导师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验失败过程以及汲取一些导师的建议,会给接下来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信心。对于一些很不幸没有导师指导的小伙伴来说,最好的讨论方式便是找与自己做同一个方向的师兄或者师姐进行讨论。对于最不幸没有任何人讨论的小伙伴来说,也不要抱怨任何事情,因为事已至此,只能自己尽快独立,或者通过互联网与他人进行讨论。我个人认为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减轻科研压力的方式,有时或许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但是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他人身上 ,因为即使是本领域深耕多年的大牛也未必可以找到一种解法很快便成功了,应该都是经过不停的试错,修改想法而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的。因此,一定要养成凡事靠自己的习惯,这点真的非常重要,到研究的最后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帮上自己的还是自己。

2、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研究的本质,即创新性和影响力。这既要求研究成果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又要求研究成果要能对世界产生影响,哪怕只是十分微小的影响。希望自己加下来也可以作出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吧!

3、再一次意识到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这个能力不仅在《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中提及到,在这本书中也是反复被提到。沟通,表达和写作应该是一名精英人士必备的条件,当然可能也有很多人这种能力并不是很强也成功了(国内的成功人士中较为常见)。但是这种能力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在美国的顶尖名校中,大部分的精英人士都是掌握这种能力的佼佼者,反观我们国内,可能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应该很多中小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中国人也在不断增强),导致很多人这种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我们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还要多像外国人学习,这是除却自己学术能力之外的加分项。

4、在做博士课题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在一个研究领域,然后做到最顶尖,而不应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找到一个领域,然后对该领域进行深入钻研,在博士毕业之时,可以在该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我个人认为这便算是一名合格的博士了,已经对得起博士这个头衔了。

5、从这本书中了解了一篇论文的全部审稿过程(会议和期刊),看到了自己还未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之前也投过一些期刊和会议,对评审如何审阅论文并不太了解,通过这本书大概了解了一下评审的整体流程,开阔了一下自己的视野。

6、做论文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论文应该少而精,切勿多而滥。有些人可能迫于毕业压力,无奈发表一些不是很好的论文,这种事情应该尽量避免,这应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当自己还有机会可以作出比较好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作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去发表一些平庸的论文。另外,科研刚起步时,也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先发表一些并不是顶级的论文作为跳板,之后在发表一系列顶级论文。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拥有顶级论文吧!

7、批判性阅读,创造性思考。希望以后自己在阅读论文时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读、多练。

8、文章中讲解了很多干货,比如,怎样阅读学术论文,怎样寻找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怎样写作,怎样答辩,怎样进行技术转让,等等。个人认为在自己的实践中要经常性的回顾这些知识,反复使用,最后达到烂熟于心、应用自如的境界。

这篇文章是自己写的第二篇读书心得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相对来讲这次好写了一点,用的时间也少了一些。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继续坚持写读书心得吧,不过估计最近一段时间应该都没有时间再写了吧。接下来自己也要收一收心思,沉下心来再去做一篇新的研究工作了,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生涯中一切顺利!

~与诸君共勉

本文标题: 关于科研报告读后感(中国科协九大报告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16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了凡四训 立名之学的读后感(读《了凡四训》之“立命之学”有感)《刽子手》读后感(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