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比亚迪「押中」了 2023 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

发布时间: 2023-06-07 16:01: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作文 点击: 99

哪些新势力车企把比亚迪人才挖走了呢如果说车企们在电动化大潮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的话,那就是只有掌握电池技术才有可能享受到市场高涨带...

如何看待比亚迪「押中」了 2023 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

哪些新势力车企把比亚迪人才挖走了呢

如果说车企们在电动化大潮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的话,那就是只有掌握电池技术才有可能享受到市场高涨带来的红利,而且是越早越好,否则得到的只有成本上涨、供应短缺的痛苦。
意识到这个问题,近两年来车企们纷纷收购电池企业股份、搭建团队自研自产电池,包括奔驰、大众、通用、宝马、广汽等国内外车企入场,特斯拉也不例外。
比如大众挖来曾在LG、三星和苹果担任过电池研发负责人的安顺浩,今年将其任命为电池公司PowerCo的CTO,大众的第一家电池超级工厂也在今年7月开工建设。
未来新能源汽车年渗透率从20%到50%的市场争夺战中,车企要面对的成本、供应链以及新产品开发效率竞争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由于电池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和用户的感知体验,如果不能基于电池的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车企的品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可以说,不自主做电池的车企未来很可能沦为一个不赚钱、性能没有差异化导致品牌力孱弱的“代工厂”,到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肉。
早在2021年比亚迪就看到了这一点。彼时的比亚迪在年报中这样写道,“在电动汽车方面,本集团已掌握整车控制系统、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这才有了十年后万亿市值的故事。
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像比亚迪一样掌握电池核心研发及制造的技术能力,以及自己的产品研发-制造体系是否能足够高效。
一方面,研发的高效率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研发体系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车企还要在掌握量产know-how的基础上寻求组合式创新,推出差异化的电池方案,通过电池技术创新带动整车性能提升,培育出一个能打的电动车品牌。
而这两点,也正成为全球知名车企的发力点。
一、面向整车开发的电池核心研发能力体系及技术应用趋势
在汽车电气化时代,电池技术取代发动机成为动力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将逐步成为各家头部车企精心培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车企来说,短期来看,掌握电池研发制造环节是为了控制成本,毕竟电池成本已经占据整车成本的40%。中期来看,掌握电池技术可以有效保障车企未来在市场份额扩张时电池供应充足。
长期上,只有将电池技术培育成整个组织的核心能力的车企才有可能在未来占据竞争优势,让电池厂跟着车企自身产品需求下的电池技术路线走,真正掌握产业链的议价权和主导权,在整车性能上与其他车企形成区分度,形成品牌竞争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向整车新产品开发需求的动力电池核心研发能力及体系构成可以大致分为三层,如下图所示。
图 面向整车开发的电池研发能力体系示意图 36氪制图
新产品开发主要依托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因此图中新产品开发能力金字塔的底层是各类核心技术能力。
在面向整车的动力电池研发方面,包括电池模组设计能力、电芯设计能力、包含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在内的材料开发能力、电化学仿真能力、材料计算能力、测试实验能力、制造工艺能力等等。
中层是研发-制造整合能力,因为在构建研发能力体系过程中,核心要解决如何处理组织内部核心能力、知识和流程的整合问题,这是一个跨学科、跨职能的问题。
整个产品开发体系如果想要高效地运转,就必须形成强大的研发整合能力,将各项技术能力以及各方面研发团队掌握的数据和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特别对于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车企来说,电池技术研发和整车开发的融合至关重要。
此外,要想加速推出新产品,就必须在研发体系内考虑设计与制造相融合,这里的制造能力包含了试制能力和大规模量产能力。
车企只有覆盖从试制到量产的全流程,才有可能完整掌握电池技术的工艺能力,加深对电池设计、仿真测试与制造的内在理解。
最高层就是车企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其结果就是车企持续推出的搭载各类动力电池产品的新车型。
二、车厂打造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同样要靠数字研发能力
车企无论是从供应商采购电芯,还是自研自产电池,电池本身的产品开发过程都会经历A样、B样、C样等几个阶段,研发流程实际上是多次原型方案设计-测试验证(包括实验和仿真)的循环。
整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电池化学体系和电池结构、电池性能表现、生产工艺可行性和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考察新电池产品是否满足了新车型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等方面的预期设计需求。
以下图中的宝马研发电池流程为例,在前两期实验室阶段主要验证材料体系在理论容量、循环性能等方面的表现。
A样产品主要验证材料性能和电芯设计,B样阶段主要在验证制造可行性,确定工艺,最后才是投入量产产品。可以看出,这基本上和电池企业内部研发阶段划分和决策考虑都是一致的。
图 宝马电池研发流程 来源为下一代电池公众号
图 宁德时代产品研发流程
对于车企来讲,车企需要考虑整车开发流程的进度,电池研发过程要和整车开发进度相匹配。
图 整车及电池相关产品的开发阶段划分
进一步讲,研发流程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对于想要在未来竞争中站住脚的车企来说,自研自产电池及相关动力系统产品除了要追求量产方面的稳定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和电池企业和其他车企比拼新产品开发效率,而开发的高效率要建立在一个高效且稳定的研发体系基础之上。
电池企业的优势在于过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设计经验和工艺经验,再结合仿真技术可以有效指导下一代新产品的开发,而车企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沿用电池企业过去“试错为主”的研发模式来积累设计经验,这不符合车企希望快速建立电池技术研发能力体系的需求。
一个坚实的研发体系必然包含明确精准的设计目标、注重TTM(TIME to market)、整合内外部资源、高质量且高效的原型方案设计-测试验证循环,这些可以帮助车企更快地开发出更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并探索验证新的生产工艺流程。
因此,车企需要在电池领域建立起一套更加高效的设计—仿真/测试验证—制造的产品研发循环,以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来实现新产品开发,才可能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引入多尺度仿真,加速电池正向设计
其实在整车系统设计开发领域,近年来主要在通过增强仿真的置信度和指导作用来加快新车型产品开发的效率。以长安汽车为例,长安汽车对标福特汽车、通用公司建立CAE仿真置信度5级评价体系,试验次数逐级减少,仿真比重逐级上升。
在电池研发方面,也有同样的正向设计趋势,即逐步减少中间实验试错迭代的步骤和次数,逐步提高仿真指导设计的比重,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设计-测试/仿真-制造循环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流程的效率。
电池研发将从实验试错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仿真驱动正向设计为主导,从各环节、各团队独立分析逐步转变为组织整体协同研发。
图 清华大学李哲副教授:动力电池的先进设计技术与研发模式变革
由此可见,车企需要借助数字化研发技术来构建高效产品开发循环。
就构建电池研发体系本身而言,车企一是要结合底层的材料计算、电化学仿真等技术进行正向产品设计,尽可能减少制样测试的次数,避免盲目试错。
二是要运用仿真及测试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数字化技术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中层的研发整合能力。
这些关键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演进,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研发工具软件值得关注。详细内容已在《头部电池企业未来拼什么?数字研发技术》和《仿真驱动电池正向设计》(点击文字跳转阅读)中分别做过详细的阐述,下面将结合车企应用进展来简要介绍:
CAE仿真作为经典的研发数字化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发展趋势为多尺度仿真。微观尺度上的材料基因组、DFT、MD等方法都是从材料本征特性出发,辅助筛选出新型正负极、电解液、隔膜以及粘结剂等材料,开发新的化学材料体系。
另一方面,在颗粒尺度上构建真实极片结构模型,优化现有的P2D模型,从电极真实微观结构出发提高电池整体性能。这类思路主要是基于现有材料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材料性能。目前多尺度仿真的实际应用也更多集中在颗粒和极片层面。
此外,未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将基于新的电化学理论模型,这就需要依托电化学理论创新来实现工程创新。
目前已有车企开始运用新兴的材料开发技术,为下一代电池材料化学体系开发做好技术储备。例如丰田汽车在2021年宣布与量子计算软件公司QunaSys达成合作。丰田将采用QunaSys的量子计算软件来寻找新材料来优化和提高丰田的电池性能。
量子计算软件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来模拟多种材料的电子结构模型并得出各种材料的性能表现。相较于现有超算资源,量子计算运行DFT的计算时间更短且仿真结果更为准确。
丰田此举是希望运用量子计算支撑的DFT材料计算方法来寻找最优的固态电池材料。
在导入仿真技术方面,部分国内外车企开始导入电池仿真研发工具。
以吉利汽车为例,国内电池仿真软件公司易来科得将为吉利汽车提供电芯设计、电化学-热-寿命性能仿真、快充分析和装车性能等研发工具,在百微米级别的尺度下通过建模仿真加速电芯型号设计,降低实验试错成本。此外,易来科得还将帮助吉利汽车建设自有的材料、工艺、测试对比等知识库。
国内造车新势力如蔚来也在寻求电芯研发高端人才。从今年校园招聘博士专场信息来看,蔚来招聘岗位包括电化学仿真、电池机理分析、硅基方向负极、石墨负极、锂金属负极、高分子电极材料等研发方向。
以电池机理分析工程师为例,该职位工程师要承担起探索电池机理、多尺度仿真、材料计算、实验测试、仿真模型开发等任务,帮助企业建立电池仿真-测试的研发能力。
蔚来校招电芯研发岗位要求
据悉蔚来电池研发团队已超过400人,已覆盖电池材料、电芯设计环节。
除去运用材料计算技术、电化学仿真技术实现材料创新外,还有的车企从电池结构创新入手结合材料创新,典型的最早如比亚迪2021年末推出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带领磷酸铁锂装车量和方壳电池市场份额一路上扬至今。
再比如去年特斯拉推出4680大圆柱电池就是在结构和工艺方面进行了创新,重新引起了市场对于圆柱电池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注。而且特斯拉4680上也突破性的使用了硅基负极材料,以此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运用数字化技术塑造高效研发协同
对于车企来说,电池设计、仿真和测试的数据能否畅通无阻地在电池研发团队内部传递共享,团队成员能否直观地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将是至关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电池测试得到的数据结果直接反馈到其他整车研发部门的团队,更加高效地完成电池这一子系统的开发,满足上层系统的设计需求,这些是研发整合的基础,也将决定整个研发体系整合的效果。
由此,研发整合方面,车企需要搭建一个统一的研发数据管理分析平台,实现电池研发数据的全过程追溯,为之后将电池测试与仿真相结合、电池研发与整车研发相结合、电池使用工况数据分析打好基础。
进一步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对测试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规律挖掘,尽可能地运用AI等技术提炼出电池内部机理规律。
在数据分析这方面,目前已有部分车企开始导入一些新技术和新的研发工具,希望以此加快构建自身电池研发设计的技术能力。例如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就导入了Voltaiq的EBI平台。
Voltaiq开发的EBI(Enterprise Battery Intelligence)平台可以从电池测试实验室、生产线和实际工况下的电池组自动化地收集大量电池数据,后续整个分析过程是基于云服务的。
图 Voltaiq平台技术及其商业模式
Voltaiq可以通过新的电池数据分析平台来帮助电池企业实现自动化的测试数据存储管理与分析,改变原先手动的基于EXCEL的数据处理方法,并提供AI技术应用的开发环境,以加速新材料、化学制品和制造工艺的测试与分析。其平台技术有助于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缩短电池新产品开发周期,更有效地设计、开发、制造和使用电池产品。
综合来看,电池的材料创新、结构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愈发需要通过计算与数据来整合、驱动整个研发体系。
车企在电池研发能力体系建设上既有引进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仿真技术,也在引入构建打通设计、测试、仿真的综合数据平台,以此实现电池研发数据的全过程追溯,以及跨部门、跨组织的研发协同。
此外,从研发体系出发延伸开来,研发设计与制造的融合趋势变得愈发重要,制造工艺与设计仿真相协同,加快新产品进入大规模制造环节的速度。
对于介入电池研发制造环节的车企来说,需要更多从整车研发的角度来考虑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比如在底盘动力控制域需要考虑电池包与底盘的直接集成,以及电池作为整车零部件涉及到的NVH问题。
此外,车企可以运用云端电池数据,探索电池机理规律,反馈得到的衰减数据,可以用于加深对电池老化机理的理解,优化电池设计,甚至还可以有效地缩短BMS系统开发周期。
整车开发也需要考虑平台对多种型号类别的电池兼容性。
例如通用得益于在电池测试验证方面和材料研发环节的深度介入,通用的奥特能平台的电池兼容性是很强的,可以兼容磷酸铁锂、三元以及未来的固态电池等。
从研发架构上看,电池研发体系本身更偏重“配方+材料”,生产工艺也更接近于流程行业,而整车研发以“零部件”为核心、生产是以组装为核心的离散制造方式。如何整合不同类别的产品研发体系将是未来车企建立高效研发体系的一大挑战。
三、构建电池研发核心能力,材料技术研发先行
总的来说,由于电池材料体系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大的变化几乎10年-20年才能赶上一次,这也就给了车企们追赶电池企业和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机会窗口。
部分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研发布局方面已初具体系,比如2021年宣布加强电池布局的广汽在正极材料上布局了磷酸铁锂和三元路线,负极方面积极研发硅基负极材料,同时在隔膜、电解液、导电剂、粘结剂、电芯型号设计等方面积累研发技术。
广汽通过自研电池技术打响进军高端电动车品牌的第一枪。装载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的广汽埃安AION LX Plus成为了首款续航超1000km的纯电车型。
广汽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采用三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为氧化亚硅,在材料上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整车续航里程。
具体研发上广汽采用纳米复合硅技术,将硅材料控制在纳米尺度,并在表面包覆,最大程度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在粘结剂研发上也使用了改性等手段,共同保障电极结构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技术路线布局更为多元的宝马和大众,这两家车企也是非常典型的电动化转型样本。
BMW的电芯技术路线图,主要分为性能提升路线和低成本路线,而电池的未来形态还是往固态电池演进的,并且宝马认为固态电池将有可能颠覆整个现有电池体系的游戏规则。
图 宝马电池技术路线
低成本路线上,首先是推行无钴化,第二步无钴基础上降低镍含量,向富锂锰等方向演进,这方面国内蜂巢电池给出的判断是未来大无钴电池(广义)市场份额会达到70%以上。
不过宝马也在今年交流论坛上表达了对无钴材料在性能和成本上的疑虑,认为暂时无法达到需求,在未来中期改款时会考虑使用富锂锰基材料。
高性能路线上,宝马倾向正极上采用富镍技术,负极首先是硅的氧化物与石墨掺杂的负极,之后会实现更高硅含量的硅基负极,比如使用Si-C复合材料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在电池形态上,宝马也在今年宣布将在第六代电动力总成上采用大圆柱电池而非过去一直使用的方壳电池,以此压缩电芯制造方面的成本、提高能量密度和充电性能。
大众汽车曾在2021年举办的电池日上公布过自身电池技术路线,介绍了对于各类化学材料体系的判断。正极方面高锰材料体系(High-Mn Cell)会是大众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下图中大众给出的预计是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实现与三元相当甚至更高于三元的续航里程,据此推测具体材料体系不大可能为磷酸锰铁锂,更有可能是高压富锂锰基材料或者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
负极仍是以提高硅含量为方向,以此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
大众电池日技术路线展示
综合来看,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上的差异没有非常明显,在现有主流化学体系没有大的进展之下,车企主要任务是追赶并跟上趋势,同时在能量、功率、安全三方面做出适应自身整车开发策略的差异化研发。车企更需要在下一代电池体系上占据先机,因此很多车企纷纷布局固态电池。
宝马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Solid Power,初步预计在第七代动力总成平台或者第八代是固态电池能够上车的节点。大众投资的是QuantumScape。奔驰在固态电池领域则投资了辉能科技和Factorial Energ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固态电池。
丰田在固态电池有很深厚的自主研发功底,预计量产在2025年。蔚来投资了卫蓝新能源和辉能科技,上汽、北汽和广汽则共同投资了清陶能源。
总体就技术路线而言,车企押注的多为硫化物和氧化物固态电池路线。
四、下场自产是车企电动化绕不开的试金石
车企迈出自己量产电池的这一步,难。
更难的是要在掌握工艺能力基础上提出新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风向,形成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力。
是否下场自研自产是衡量车企电动化转型决心的试金石。车企只有亲自下场电池大规模量产,而不是只停留在试制或者中试线上,才有可能完整掌握电池技术的工艺能力,加深对电池设计、仿真测试与制造的内在理解,引领电池技术创新,同时通过产能的快速扩张建立规模优势。
提升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从材料-结构-工艺-性能这个四面体关系出发。
在材料体系相近的情况下,结构创新十分重要,而且电池结构创新必然离不开工艺创新。这是车企自产电池才能真正引领创新的根本原因。
只是从当前进展上看,各家车企的决心和态度不尽相同。
新近下场的特斯拉
即使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科技风向标,特斯拉也在2021年开始像比亚迪一样开始自研自产电池。
前有比亚迪“刀片”出锋,后有特斯拉自产大圆柱。特斯拉在电池上的研发首秀可以说一下场就在结构创新和工艺创新上抓住了产业界的眼球,重新引起了业界对圆柱电池的重视。
特斯拉整个电池设计创新一部分来源于其对外部创新技术的快速整合吸收能力,并转化为量产能力。
其干法电极技术来源于收购的Maxwell,工艺装备改进能力更多来源于其收购的锂电设备公司Hibar。最终特斯拉在2021年推出了一套技术逻辑自洽的组合式创新方案。
4680大圆柱中的大尺寸与高镍正极、硅基负极搭配,共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而为了应对大尺寸带来的更多产热和倍率性能下降,照顾热稳定性相对较差的高镍材料,全极耳的设计又可以降低集流体电阻减少产热量,提高温度均匀性,并且电池底部面积提高也可以提高散热性。
4680采用的干法电极技术工艺更为简单,成本更低,材料颗粒可以混合压实让电极更厚、容量更高,有利于发挥电极的高倍率性能。
目前特斯拉为4680电池规划了加州和德州两处自主量产工厂,今年Q3德州工厂开始爬坡量产4680电池。特斯拉的自研自产也带动了一批电池厂如宁德时代和LG的技术支持和产能配套,开始逐步掌握电池标准和研发方向的主导权。
漫不经心的宝马
在量产进度这一点上,宝马算是一个另类。虽然宝马早在2008年就开设实验室研发电池技术,2021年开设了电池技术研发中心Battery Cell Competence Centre (BCCC),该中心可以进行早期的实验室电池试验以及原型样品试验。但是直到今年秋季宝马才会正式开设用于中试的电池生产中心。
宝马电动动力总成开发负责人Stefan Juraschek曾在2021年末表示制造电池并不会为宝马带来竞争优势,宝马具备与电池企业相当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这样的表态言语间似乎透露出一丝对电池技术的轻视和漫不经心。
只是从供应链依赖风险的角度出发,宝马是否自产电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供应商市场的格局变化。
10月19日据财联社报道,宝马中国内部人士透露宝马将再投资百亿元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但是否仍然是电池模组产线还是自主电芯产线仍待确认。
痛下决心但现实骨感的大众
与宝马不同,同为德系车的大众汽车可谓痛下决心,规划在欧洲就要建设6家电池工厂,产能总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240GWh。
大众做出的规划看似狮子大开口,但要是横向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大众恐怕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如果按比亚迪2023年销量在400万辆左右的话,比亚迪自产电池的装车量可能就将接近300GWh左右。
今年7月,大众汽车在在德国萨尔茨吉特的第一家电池工厂破土动工,该工厂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预计年产量40GWh。大众汽车的电池业务也将由新成立的公司“PowerCo”负责。
大众产能建设规划
这是大众汽车在2021年开设电池研发中心以掌握电池开发,工艺和试制生产等技术能力之后,继续向电池规模化生产迈出的重要一步。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技术管理委员会委员,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首席执行官Thomas Schmall的介绍,萨尔茨吉特的电池工厂将是一个在制造设备、基础设施、产品、流程和数字化技术各方面都实现标准化的工厂,这将提升电池生产体系的柔性程度。而且整个工厂将会是一个囊括电池科研、研发、测试、生产和模组生产以及电池回收环节的综合中心。
大众萨尔茨吉特电池工厂
大众汽车希望通过生产标准化的统一规格电芯来满足集团内部80%的车型,电芯成本也将有望降低50%。
大众预期电池成本下降50%
杀伐果决、高举高打的广汽
相较于BBA在电动化投入上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国内车企之中广汽推进量产的节奏之快,几乎每隔半年就会有新进展宣布。2021年4月广汽宣布从电芯、BMS和电池包三方面推进动力电池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应用。21年10月广汽集团审议通过了《关于自研电池试制线建设项目的议案》。
21年11月广汽称搭载海绵硅负极电池的广汽埃安AION LX Plus将成为首款续航超1000km的纯电车型,力图切入高端电动车市场。广汽埃安现已完成A轮募资近183亿,投后估值为1032.39亿元,是当前国内未上市新能源车企最高估值。
今年3月,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开工建设,海绵硅负极电池的生产也是从这条线开始的。在推向量产的过程中,广汽埃安还开发了梯度复合涂布技术,通过工艺创新改善缓解硅基材料的膨胀问题。
今年8月25日广汽宣布决定设立自主电池公司绿擎电池,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9亿元,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产线。同时广汽参股的巨湾技研将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总投资36.9亿元。
广汽在电池规模量产方面显得异常果决,这与广汽对电池自主化的看法密不可分。
广汽认为掌握电池技术是区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眼下的产业环境来说,这句话意在成本和供应链,从长远来看,这句话更是在强调产业议价权和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刚入局的蔚来
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汽车开始规划布局电池研发和试制产线,并在今年10月25日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公司。蔚来的电池研发项目中包括电芯和电池包研发的31个研发实验室,以及1条试制线和1条电池包pack线。这意味着蔚来将开始自研电池,将来很可能投入电池规模化生产。
目前部分车企们如特斯拉、大众等已经不满足于只掌握电池制造这一环节,开始与原材料供应商深度绑定,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希望在上游材料和电池回收产生更强的控制力。
尾声
今年3月,著名汽车集团公司Stellantis计划将集团现有的意大利泰尔莫利(Termoli)工厂改建成一座全新的电池生产工厂。在此之前,这家工厂曾为Stellantis集团生产了数以万计的发动机。
或许这也正是汽车百年变革下的一个缩影,发动机的地位将被电池取代。可以看到,比亚迪正是因为具备了电池相关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2021年末产业界大部分人不看好磷酸铁锂的情况下逆势归来,又在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依靠自身电池技术研发及量产能力,稳定支持新车型开发量产。
在近两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急速上升的产业态势下,比亚迪吃掉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成为这一波浪潮的最大赢家。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1-9月累计销量115.3万辆(乘联会零售口径),超过特斯拉的90.9万辆,悄然间已经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头把金交椅。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及结果。
车企如果希望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的时候还留在牌桌上的话,自研自产电池将成为一道必答题。车企只有与时俱进围绕电池技术构建高效的研发制造体系,才有可能赢得战略主动。
此时,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十多年的比亚迪正站在电动化的尽头等待着同伴的出现。
参考资料
1.Lithium ion battery cell production- challenges and scaling up from sample shop to pilot production——Dr. Martin Hiller (BMW Group)
2.宁德时代招股说明书
3.面向整车应用的动力电池系统测试开发及关键性能评价要求
4.清华大学李哲副教授:动力电池的先进设计技术与研发模式变革
https://mp.weixin.qq.com/s/kcxjLOgook-0AQXIfVEtmQ
5. Voltaiq官网
6. BMW Group battery cell technology
7. 广汽埃安:纯电续航超1000km!揭秘“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如何化解里程焦虑
8. 广汽集团:广汽启动自主电池公司项目
9. Volkswagen power day presentation
10. Volkswagen:Establishment of global European battery center with the Group's first own cell factor
岳轩
造车新势力抢人大战:200万年薪挖墙角,团队被挖空!!!
迟骏成了光杆司令,他所带的十几人小团队被挖空了,“人走得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他在一家腰部造车新势力工作,这看上去流淌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去年,蔚来、理想、小鹏在二级市场狂卷百亿美金,节节攀高的股价丰盈了投资者的钱包。今年,有钱的科技公司不再观望,他们像商量好了一样,开始大举投入人力、物力,势必要拿下智能电动汽车的一张船票。
前有对手,后有追兵。腰部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状况尤为艰难,因此不少员工选择了离开,登上另外一艘大船。迟骏也决定看一看机会。把简历挂在网上不到2个小时,他就收到了猎头的电话。
相比去年,同行业绩有些直接翻了两倍,最低也要涨70%。对手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原本做JAVA、C++的也过来抢市场了”。
新能源电动汽车从最初的人人鄙夷变成了神仙打架,而人成了造车后浪们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造车后浪:200W挖人
一气之下,程智修改了自己在猎聘上的状态:从”在职考虑机会“变成了”在职不考虑机会“。“就是觉得很烦,刚刚修改的那天,有20多个HR/猎头联系我。”程智吐槽到。
他是比亚迪的员工。因为先进的电池技术和齐全的供应链,这家近26万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今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合作、拜访的对象,而他的员工也成了造车新势力挖掘的对象。
和2021年全民唱衰新能源电动汽车截然相反的是,如今,造车几乎成了科技企业的标配。手机企业、出行公司,甚至连许久不露面在手机大战惨败的创维也要出来分一杯羹。
全民造车带来了全民就业潮。
据BOSS直聘数据,今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求职者关注热度持续攀升。其中,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用户运营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1.8倍。
造车新势力希望用高薪招来优秀的人才。他们给出的平均月薪为15367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涨21.6%。一些与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年薪甚至达百万以上。
这种形势下,小米、滴滴、百度等造车后浪们想要抢人就需要拿出更有竞争力的条件。
正在冲刺的滴滴账面现金流充足。汽车行业资深猎头贺冰告诉,滴滴开出的普遍薪资涨幅在30%-50%,“不要小看这个幅度,要知道前几天造车热潮的时候,这波人已经大涨过一次薪资。”
造车新势力抢人大战:200万年薪挖墙角,团队被挖空!!!

岳轩
造车新势力抢人大战:200万年薪挖墙角,团队被挖空!!!

迟骏成了光杆司令,他所带的十几人小团队被挖空了,“人走得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他在一家腰部造车新势力工作,这看上去流淌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去年,蔚来、理想、小鹏在二级市场狂卷百亿美金,节节攀高的股价丰盈了投资者的钱包。今年,有钱的科技公司不再观望,他们像商量好了一样,开始大举投入人力、物力,势必要拿下智能电动汽车的一张船票。

前有对手,后有追兵。腰部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状况尤为艰难,因此不少员工选择了离开,登上另外一艘大船。迟骏也决定看一看机会。把简历挂在网上不到2个小时,他就收到了猎头的电话。

相比去年,同行业绩有些直接翻了两倍,最低也要涨70%。对手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原本做JAVA、C++的也过来抢市场了”。

新能源电动汽车从最初的人人鄙夷变成了神仙打架,而人成了造车后浪们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造车后浪:200W挖人

一气之下,程智修改了自己在猎聘上的状态:从”在职考虑机会“变成了”在职不考虑机会“。“就是觉得很烦,刚刚修改的那天,有20多个HR/猎头联系我。”程智吐槽到。

他是比亚迪的员工。因为先进的电池技术和齐全的供应链,这家近26万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今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合作、拜访的对象,而他的员工也成了造车新势力挖掘的对象。

和2021年全民唱衰新能源电动汽车截然相反的是,如今,造车几乎成了科技企业的标配。手机企业、出行公司,甚至连许久不露面在手机大战惨败的创维也要出来分一杯羹。

全民造车带来了全民就业潮。

据BOSS直聘数据,今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求职者关注热度持续攀升。其中,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用户运营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1.8倍。

造车新势力希望用高薪招来优秀的人才。他们给出的平均月薪为15367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涨21.6%。一些与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年薪甚至达百万以上。

这种形势下,小米、滴滴、百度等造车后浪们想要抢人就需要拿出更有竞争力的条件。

正在冲刺的滴滴账面现金流充足。汽车行业资深猎头贺冰告诉,滴滴开出的普遍薪资涨幅在30%-50%,“不要小看这个幅度,要知道前几天造车热潮的时候,这波人已经大涨过一次薪资。”
可以去吉利汽车,长城汽车。

比亚迪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从比亚迪辞职,可以跳槽到其它车企,

整体而言,在国企、合资、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这四项分类中,今年上半年,合资的人事变动更为频繁,有些合资企业的业务正在缩减,比如韩系合资。
辛巴
人才方面挖墙脚“比亚迪”,舆论热议纷纷,我觉得在“作”死的道路上,辛巴已经刹不住车了。

国产汽车品牌比亚迪,为何会成为今年高考作文案例?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一个敢于用中国制造挑战世界的民族企业家,最近,因为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中,出现了一道以民族新能源企业为成功案例的高考题,瞬间引发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猜测这是哪家企业。

但很快大家便在亚布利润论坛中找到了答案,可能会有人好奇,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到底做了什么,会被国家如此推崇,甚至当作成功案例成为高考试题,其实用王传福的话说,就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2021年疫情席卷我国,口罩严重紧缺的时候,他便带领企业制造口罩。

在富士康拒绝替华为代工后,比亚迪便开始为华为代工,在台基电断供华为芯片,并讽刺我国研发不出高级芯片的时候,王传福霸气回应道: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并投入大笔资金誓要研发出超级芯片,他做这么多,他只是希望为中国的企业争点面子。

曾经很多人说中国只有两位企业家,一位是曹德旺,一位是任正非,曹德旺将福耀玻璃销售至全世界,说要挣世界的钱为国造福,任正非则大力发展网络科技技术,让我国在网络技术领域,一度碾压全世界,甚至因此被美国打压,如今来看,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王传福,也无愧民族企业家之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一直都被低估的民族企业家,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作为如今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可以说比亚迪在王传福的带领下,已经把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展现到了极致,不仅整车全部是自制研发,甚至力排众议将车标和内部的按键全部用汉字取代传统的英文按键。

不仅在外观设计上突破了传统,采用了更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在新能源的核心技术上,比亚迪也应用了领先全球的刀片电池,不仅在安全性上,超越传统的三元锂电池,在材料的使用上,也采用自主研发的新材料,或许这才是最时尚的品牌,未来在新能源汽车的选择上,你会选择比亚迪吗?

是因为比亚迪一直在为中国贡献技术,贡献中国方案,是我们民族很有名的企业。
因为这个品牌是我们国家的国产品牌,而且这个品牌也非常优秀,所以才会成为高考作文案例。
因为这个品牌能够逆流而上,特别受欢迎,而且是跟自己的品牌文化有关。
因为比亚迪与国站在一起,民族产业的代表。

如何看待比亚迪2023校招,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届比一届倒挂,唯一战胜比亚迪的方法就是延毕到无穷趋向于久,参加到时候的毕业校招但是无穷趋向于久等于不毕业,不毕业就没有办法参加比亚迪校招,所以比亚迪永远不可能让你愿意,
我愿称之为校招驳论。

一、身在汽车行业,但整体上来说,汽车行业硕士年薪给到20w,博士给到32w还是挺有竞争力的!
但是考虑到深圳的房价,我觉得可能竞争力就显得不足了!为啥要招你们这破公司谁爱去谁去,爷不去。 本来还是挺看好的,既然只看重博士那还是算了,自己手里好几个27的offer不香吗。我算是比亚迪黑了,但是一圈回答看下来,感觉比亚迪宣传上吃亏了。之前在各种会议上听过很多比亚迪的技术人员作报告,确实是有些东西,侧面打听收入也都很不错至少在深圳都已经安家了,但是确实是工作强度比较大。问题的热度高了起来之前的回答戾气有点重,先在这里道个歉,希望不要影响各位的心情。

比亚迪三电技术做的很好,未来有希望能成为中国版丰田。本来个人也看好,想要肉身入股但是给我们开的薪资确实有一点不够看加上线下来的HR令人不适也算是怒其不争吧。面试就是打电话问问这么轻松放进去,真不知道进去需要你有什么能力,能让你学到什么。宁愿招3W,不愿提高薪资水平,从师姐处听说硕士进去发展很受限。

二、线下来的HR素质低,pua说隔壁工科学校简历一大堆,人家华为的工资都是包含绩效工资的,比如20k=14k+6k。但大家看待比亚迪,好像只说基本工资?比亚迪的HR多少有点不懂事了,另外比亚迪招人就是这个德行,而且现在已经算好的了,按学校和专业进行区分之前招人的时候,不管你是985还是二本,本科4.5k底薪算上绩效税前6k。硕士6.8k底薪,算上绩效还不过万。而且不分地域深圳和长沙也是一个价985,211和二本一个价,就问你吐不吐血?现在进行区分了,就偷着乐吧!
有人说要根据面试表现定薪,这话有点道理。

但是双非的硕士,面试表现比985的好,工资是不是
应该高于985?那样只会被更多人骂吧。而且比亚迪面试又没难度,看看互联网卷成啥样了?三年的
学历显然比十几分钟的面试更有说服力。
现在这环境,大家都在吐槽找不到工作,比亚迪点击就送,这一点还要被人骂?这么嫌弃就别投呗。比亚迪算不上什么好公司,前几年发展不好的时候,骂的人更多,福利也很差。只不过这几年确实发展起来了,工资也涨了不少。要是有更好的去处就去别的。

三、地方吧之前听朋友聊天吐槽所在部门,里面面试有多扯淡:能让刚来一月业务都没熟悉的应届生去技术面
华五的硕士,社招才来俩月以前做硬件去面做算法软件的,招人和业务完全对不上,话术就是忽悠
和画饼,人还没来就开始洗脑,做的技术多高端,能学到啥啥云,实际和行业横向对比都是很浅层的东西,稍核心部门老员工满三年基本离职,内部干项目也是靠领导拍脑袋立项定需求喜欢搞噱头,想的是讨好老板喜好,而不是真实需求,要么技术实现不了,要么无法落地,干黄一波项目,
跑一波人,内部青黄不接,管理也是外行指导内行盲目干涉,无意义的考核扯皮,管理水平混乱,各
种奇葩规定不合理制度,大开眼界。

随着智能化转型船夫说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其招聘和管理模式也应发生转
变,但能否成功也要看管理层本身的决心,类似华为,也是近些年随着终端业务的发展招聘方式也
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天才少年计划等等。

四、某双非硕,很早就投了比亚迪,后开始校招突然接到hr电话面试,他甚至都没有我简历???我介
绍完项目后,他说结束了,全程七分钟?没见过那么草率的面试。总结了一下下面回答中提及的起薪,没有任何渲染,只是方便大家查看! 本科10.2k 换算成年薪 12.24w 硕士8k、12k、13k、13.6k、17.68k、34k 换算成年薪税前9.6w40.8w 博士22k、24k、32k 换算成年薪税前28.8w38.4k 整体上来说,薪酬范围比较大,硕士年薪能差30w,博士年薪能差10w,甚至硕士的最高起薪比博 士的最高起薪还要高,所以还是看能力和背景吧! 身边有同学去参加了后续面试和线下面试一样很草率评价就是点击就送。但是薪资我这个
专业开8k我去电子厂找个300一天的班都比这个多离谱!搞不懂了。
9.24更新一下,看到这么多兄弟讨论比亚迪,我也继续说点啥吧。

首先比亚迪今年招人,这个就很值得尊敬,无论是进来当股东还是牛马,相比其它企业 他
确实更有社会责任感,如果兄弟们不想灵活就业,保个底当作避险赛道也是个好选择虽然我是双非,但我本科985,研究生期间做过大大小小项目,是有那么点小成绩的。

五、在秋招过程中也获得了其它企业的尊重,这个是比亚迪没有给我的,我求的不仅是一日三餐,更是公司对我的尊重。话吧,今年秋招确实不容易,我从0面试到天天面试,从应聘算法到应聘测开,
从目标互联网到海投,终是苦尽甘来收获offer,祝此时每个努力奋斗的兄弟们都有个美好的未来!

比亚迪是迈向全世界的企业,现在已经入围500强,因此他们公司的品牌是比较大的,校招大家都挺欢迎。
比亚迪将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持续创造大量优质就业岗位,今年计划招聘2 高校应届毕业生。很多都是汽车工程方面的技术岗位,岗位职责描述也很清晰

比亚迪拿下中国品牌40年来最大里程碑 大众丰田这下真慌了

看到标题你是不是很奇怪,比亚迪在2022年就超越了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市场龙头老大,为何现在才提起来呢?

因为2022年比亚迪超越的只是一汽大众,如果算上整个大众品牌(包含上汽大众)的话,比亚迪在销量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

但在2023年,情况不一样了。终端上险量数据显示,比亚迪在2023年的累计上险量已经达到了440798辆,超过了大众的427269辆,成为中国市场第一。


这对于中国品牌来讲是历史性的时刻,也是中国乘用车发展40年后第一次有自主品牌实现这一目标,完成这个目标的并不是此前被大家看好的吉利或者长安,而是比亚迪。


与其说是比亚迪的成功 不如说是合资品牌的落寞


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比亚迪近两年的销量确实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单月销量20万台在很多年前几乎是比亚迪全年的销量,如今只是比亚迪单月销量而已。

但即便如此的销量,和南北大众两家车企巅峰时刻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一汽大众此前的月销量几乎能够稳定在20万辆以上,上汽大众的月销量同样能够接近20万辆,两家的合计销量能够达到40万辆级别。


但如今,随着自主品牌不断发力,合资品牌的市场已经被不断压缩,南北大众如今的月销量基本上都在10万台的级别,这也就给了比亚迪实现超越的机会。


弯道超车如何实现 一切要从新能源说起


合资品牌市场的萎靡和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燃油车领域内一直都是合资品牌的优势项目,不管是大众的EA211、EA888还是本田的地球梦发动机,都是自主品牌在短期内很难超越的。


诚然,这些发动机在参数方面并不算优秀,但燃油经济性和稳定性表现已经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而自主品牌近几年的发动机在参数方面虽然实现了超越,但在整个动力总成的匹配以及燃油经济性方面相比合资品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只有新能源这一条路。合资品牌由于体量较大,转型新能源的决策下达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自主品牌就颇有背水一战的想法,毕竟在新能源领域内,大家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做起,自主品牌在技术积淀方面并不会吃亏,而且得益于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在技术研发方面甚至还有优势。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比亚迪拿出了DM-i、e平台3.0等技术、长城拿出了柠檬DHT技术、吉利拿出了雷神混动,而合资品牌几乎都还在原地踏步,大众一直坚守着老旧的P2电机插混系统、本田和丰田一直坚守油电混动,迟迟不肯往插电领域发展,也就注定了新能源市场是属于中国品牌的。

我们可以把这称作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时代,毕竟比亚迪实现这一壮举单纯仅靠着新能源车就完成了。同样,比亚迪也是押宝成功,搭上了新能源时代的顺风车,凭借着出色的产品力实现了弯道超车。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这样的中国品牌谁不喜欢?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实现弯道超车之后,自主品牌依然坚持着感动人心的定价理念。

比亚迪已经把秦PLUS DM-i的起售价拉低到了9.98万元,和合资品牌的低配燃油车几乎处在同一价格区间,但动力表现更出色,配置也更加丰富,目前轻而易举就实现了4万级别的月销量。


反观合资品牌,这个价位的紧凑型燃油轿车不仅内饰以硬塑料材质为主,甚至部分车型连倒车影像都需要付费选装;在油耗相比新能源车型已经没有优势的前提下,配置低、用料还差,消费者肯定也会用钱包来做出明智选择的。

合资品牌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技术相对先进的插混车型可选,比如卡罗拉双擎E+就实现了可油可电,馈电也省油,但高达20.78万元起的指导价,加上吝啬的配置,即便是优惠再怎么大也很难让人提起兴趣。

本田CR-V插混版的起售价高达24.59万元,荣放双擎E+的起售价同样达到了24.88万元,相比宋PLUS DM-i在配置、空间方面几乎没有优势,油耗优势也不大,消费者同样很容易做出选择。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涉及到了车企的利润;但比亚迪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即便是定价厚道,在销量起势之后依然能有不错的利润表现,这很值得其它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来学习,对于消费者来讲也是好事儿。


结束语


比亚迪超越了大众之后,对于其它的所有车企应该都会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一方面会激发中国品牌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会倒逼合资品牌继续降价,通过价格战来稳固销量。


不管怎么说,这都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单纯靠着信仰以及口碑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割韭菜”了,产品力和价格才是硬道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小号撩车N,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比亚迪「押中」了 2023 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zuowen/3138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来一篇你的作文欣赏一下吧很多人都说LOL台词适合作文,可是要怎么写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