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探险发现了什么?1553年5月的一个晴朗的清晨,许多情绪激动的市民自发地聚集在英格兰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港湾。他们的目光都...

听一个俄国人引了句中文格言:“如果你长时间坐在河岸上,你可以看到敌人的尸体会如何飘过”,中文原文是啥

莫斯科探险发现了什么?

1553年5月的一个晴朗的清晨,许多情绪激动的市民自发地聚集在英格兰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港湾。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港内巨大的船队上。领航的几艘小船上,站满了身着蓝色海军制服的海员,随后三艘风帆高耸的大型船只缓缓前进,船身之间以坚实的绕绳紧结着,甲板上,扶手旁同样立满制服整齐的水兵。

船队逐渐驶近格林威治宫殿,水手们纷纷回到岗位,放开索具,升起船帆,三只船齐鸣礼炮。

官员们走出宫殿观礼,岸边群众愈来愈多,欢呼声与炮声相应和。

礼仪结束,三只船加快速度,沿河往外海航行,送行的群众们更加拼命地挥手欢呼,直到船只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为止。

船上的每一名士兵、军官无不感到光荣之至。但是,对船队的指挥官理查·张思勒而言,声声欢呼却如山重般的军令。祖国海岸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心情沉重的张思勒,脑海又浮出现留在岸上的两个孩子,太太已经不在人世,现在他又单独前往海外航行,万一不能安全回返祖国,孩子的前途实在令人牵卦。张思勒心里明白这次出海的意义非比寻常,为了达成任务,为了两个孩子,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凯旋归来。

张思勒和司令官沙·修、维路比爵士这次出航的使命是“往东方开拓东北航线”。船队航程预计越过挪威北上,与酷寒未知的海域搏斗,然后沿亚洲大陆最北的海岸东行,可能的话再顺着中国的卡达伊海岸南下,到东印度群岛。前方究竟有怎样的凶险竟况,有多少艰难险阻,船员们无法预知,但尽管如此,他们仍对开发东北航路抱持极大的期望。

当时,唯一的东方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再经过印度洋。而这条航线则一直由首先发现者,葡萄牙人长期使用英国商人企图拓展与东方的贸易,由于得不到葡萄牙许可,不但无法获得东方的香料,也无法开拓新市场出口本国的纺织贸易商品。所以,英国人对此次东北航线开拓怀着深切的期望,希望借东北航线的开辟,使东方的奇珍异宝滚滚而来,英国经济得以突飞猛进。巴斯提雅诺是东北航线探险船队的赞助者,也是指挥的灵魂人物,创办伦敦冒险商人公司并亲自任职社长这次的航海,此次远航的三艘大船目都由他投资建造,而且,船长及指挥官张思勒所携带的国王委任书也是由他经手办理,委任书上记着:“朕确信这次航海能成功,还不如说……

“在到达强大的中国前,请代为致意世界东北部各国的王公和君主……”。

出发前维路比和张思勒曾被再三嘱咐:“无论如何,船队务必结伴同行。”他们沿着挪威海岸向北前进,到达勒伯纳群岛之前,他们完全依命令行事,可是途中遭遇浓雾侵袭,甚至伸手不见五指,船队因此而离散。

张思勒与船队失去联系后,只好独自前进了数周。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的心情很沉重、黯然、悲哀”,如果当时他知道这是与船长维路比的永别,对他的打击可能更大。

维路比和船员在迷失后的几个月,都漂泊于酷寒荒凉的海岸附近,船上的情况愈来愈遭,大部分船员都得了坏血病,极有可能导致全体死亡。

张思勒的船继续往东北航行,不久便进入一片没有黑夜的海域,太阳不分昼夜的悬照着,他们进入了北极圈。

绕过挪威北端,海岸开始向南婉蜒,接着便进入一个大海湾(白海)。

湾内有一个树落,张恩勒命令全部人员登陆。张思勒刚刚进入村落,四周就出现许多原始居民,并跪下不断的亲吻他的脚。原来这些原始居民从来没见过这么庞大的船,心里很害怕,才有此一举动。张思勒温和的表示希望会见他们的酋长,没过多久,酋长来了。

从酋长口中得知,这里是库姆洛(今阿干折港附近)。

“我们这个小市镇地处皇帝伊凡四世所统治的广大莫斯科公国的国境上。”酋长接着说明。

这个莫斯科大公国,就是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库姆洛也是刚刚臣服于伊凡皇帝不久,他们第一代皇帝支配下的人民。

张思勒希望和库姆洛的居民进行交易,但是在没有得到伊凡皇帝的准许前,这是不可能的。张思勒便表示希望晋谒皇帝,住民们随即派使者前往莫斯科宫殿,几天后,使者带回了伊凡皇帝的亲笔函。

张思勒和其手下穿着羊毛皮制成的衣服,在言语不通,脾气又暴躁的官员和住民们带领下,乘坐在重本做成的雪车上,开始了陆地旅行。全程有1100公里,经过的地面全为冰雪所覆盖,冰冻的雪地很滑。一路通过不少阴暗的密林,冻结的川流,是一次惊险的旅程。

不久,一行人到达目的地俄罗斯帝国首都莫斯科。这里的景象与张恩勒想像中的美好光景完全相反。

一市区比伦敦大,但完全是一幅乡村景致,区内毫无秩序,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造建筑,在居留期间,他曾看过许多烧毁的房屋,这是必然的现象。

市民大部分为贫苦阶级,每天不停的抽烟,喝伏特加酒,生活潦倒不堪,毫无意义。张思勒对一路上排满烂醉如泥、倒卧街头的酒鬼,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醉卧雪地的酒鬼其下场大都是被冻死,张思勒曾看到过几次野狗争食那些腐臭的尸体。

然而,皇宫生活豪华奢侈,与一般平民的寒酸,的确是天壤之别。

伊凡雷帝在市区内的宫殿称为克里姆林宫,四周由城墙围着。张思勒曾下意识的论断:“宫内一定不怎么清洁!”但是,一走入宫殿正门,却目眩于它的宏伟华丽。

皇帝安坐纯金制的御座上,周围森立了100多位身着长袍的大臣,长袍上垂满了金质的饰物。皇帝的穿着最为华丽,他的长袍缀满了珠王,纯金的手杖上闪烁着一颗硕大的宝石,一行人看得眼花缭乱。

张思勒完全被这种奢华壮丽的排场震慑住,但仍不忘谨慎的捧呈英王爱德华六世的亲笔函,伊凡皇帝看过信后表示欢迎他们到来,并设晚宴款待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们。

晚宴的场面就如同一般宫庭中所见地奢华。金制的餐具器皿,香喷喷的烤肉不断由仆役们端出,一杯杯的蜜酒,香甜醇厚,每道菜都经过精心调配和特别的处理。

张思勒被视为皇帝的贵宾,接受隆重的礼遇。几个星期来,他充分的观察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并实际体验各种当地的奇异风俗。其中有一项是他们信仰的“东方正教”,此教承继了基督教的正宗传统。

新教徒的张思勒对东方正教的印象是“如此严重的迷信,前所未闻。”他认为俄罗斯人把圣像当偶像般膜拜是极为幼稚的行为。

成群的教徒跪下,前南唱着“上帝!请怜悯我们吧!”张恩勒认为他们的祈祷声像鹅叫,但最令他觉得失望的是,那些主教们的态度傲慢、无知、多为文盲。虽然如此,人们对教会仍持深切诚挚的尊敬,全国1/3的财富更掌握在教会手里;

教会的怪异行为令张恩勒自思不解,此外,他也强烈感到皇帝的绝对权威。

1200年,蒙古人曾在此成立“钦察汗国”。西欧各国正当历经二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时,莫斯科大公国的人民则正在残忍的蒙古人虐政下饱受蹂躏。这段期间,大城市和小的村镇全被焚毁,几万人遭受屠杀,侥幸生存者也无从谋生,更逞论提高生活水准。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终于击退蒙古人,成为独立国。但是,或由于长期的战争,莫斯科大公国在科技、政治、艺术、学问上始终追赶不上西欧诸国。

蒙古人在俄罗斯文明留下深刻、唯一的痕迹,就是政治的教训。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充分的领悟这次教训。他自封为帝,登上俄国第一任皇位。他使用武力巩固政权,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捕杀贵族、夺取国内贵族阶层的权力。实行恐怖统治,甚至派军队到每一个市镇、村庄,刺杀反对他的人。

他又建立农奴制,颁布一系列法全,使农户紧紧依缚在工地上。统治全俄后,他把注意力转移至其祖父之敌蒙古人身上,以里海为根据地,赶走蒙古人,把俄国南端的国境拓展至窝瓦河下游盆地。

伊凡皇帝之权力基础,在于他拥有对庞大俄罗斯军队的绝对指挥权。所有士兵除了皇帝颁赐的东西外,一无所有,对皇帝是绝对的忠诚。

张思勒非常钦佩俄罗斯军队钢铁般的纪律与效忠的决心,他记录道:“这些军队是由高度耐寒的人民所组成,在冰寒地冻的战场上,他们满足寒冷的食物。不理会大风雪的袭击。睡觉时,脱去外套,把裸露的背对着小火,横着身子就地而眠。在寒冷的水中,混入些许牛奶,他们居然认为是最佳的饮料。”

张思勒所带来的手织品,很快地便找到买主,他认为将来很可能与这个国家有长久固定的贸易往来,因此他要求一些俄罗斯人提供货品让他带回国。

货品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亚麻、大麻、腊、糖蜜、盐、油,最具价值的是皮毛类,计有银狐、海狸、海豹,最贵重的是水貂、黑貂、灰貂等等。

张思勒对与莫斯科大公国贸易的可能性深具信心,伊凡皇帝也为将来能与英国建立友好关系而感到高兴,因为伊凡皇帝要继续对蒙古人作战,在军用装备上急需得到西欧国家的支持,而英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同盟者。

1554年,张思勒回国时,带着伊凡皇帝致英国当政者一封“欢迎英国人”的亲笔函。函中说明“将来英国商人再访俄时,准许享有贸易上宽大的特权。”

在张思勒屠俄期间,登基的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对他的航海成果完全满意,而且马上颁给伦敦冒险商人公司特许状,促其立即派遣商人前往俄国,勿丧失良机。

英国商人认为俄国是一个极大的新市场,而且,这个新市场将可由英国独占。

从此,英国与俄国开始了积极的通商往来。第二年,张思勒再次访俄,轻易的卖完了英国商品,而且受到克里姆林宫盛大的欢迎。冒险商人公司所主持的莫斯科公司也得到了皇帝颁发的公开特许状,也就是说英国的公司可以在俄国领土自由买卖,不受任何限制。

然而,张思勒却没能再度亲自将这个好消息带回英国。因为探险船队在回航的途中,于苏格兰外海,遭遇暴风雨袭击,张思勒和大部分船员均葬身海底。

安东尼·詹肯生继张思勒之后成为驻俄贸易使节。他因为曾经前往小亚细亚、北非等地旅行,所以旅游经验丰富。与前任张思勒相同,他同时也任莫斯科公司代理人及伊莉莎白女王派往俄罗斯的特派大使。

詹肯生在1557年12月到达库姆洛,改乘马拖雪车,由护卫队随行,前往莫斯科。他们每走64公里就要换乘一次马,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

詹肯生抵达莫斯科时,正逢皇帝举行盛大豪华的圣诞宴会,他因此被邀请到席参加。

在宴会席中,皇帝又邀请詹肯生参加数天后将要举行的圣诞节第十二夜“水的祝福祭典”。祭典仪式是从莫斯科市内最大的教堂开始,路上排满一长列的人群,直延伸至莫斯科河岸。主教们领着队伍,手持着圣像和木造的大十字架,皇帝和全国各地的领主跟随在主教后面,缓缓行进。

队伍笼罩在蜡烛光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市区马路前进,走向河岸。抵达河边的第一项仪式就是在冻结的河面上打开一个大洞,然后由总主教谨慎的从冻洞中舀出“祝福的河水”,并将河水撒在皇帝和领主们身上。

“祭典的尾声,大家都把孩童和病人丢下水,再很快的拖上岸,然后替那些潜入水中的鞑靼人洗礼。”

詹肯生后来才知道,这种强迫性的洗礼是使异教徒改变信仰的最有效方法。

蒙古人纷纷被赶入河中,有些被淹死,幸存者则拼命游上岸。岸边的俄国神父,向他们挥动十字架,然后他们就成为正式的教徒。这就是俄国改变异教徒信仰的方式。

詹肯生在俄国期间还注意到许多怪异的习俗。他觉得有很多习俗都是合理,不可理喻的。例如:俄国人认为,女人在一周内没被鞭打一次的婚姻不会幸福,而女人自己也承认,她们不会爱上不打妻子的男人。

事实上,在俄国,女性是毫无人权和安全保障的,丈夫若要再婚,只需赶走原有的太太,或用鞭子将她打死就可以,这在法律上是被许可的。

1558年4月,詹肯生得到皇帝的许可,前往俄国南部阿斯特拉罕地区旅行,由于此地时有土匪出没,所以他带了卫兵,沿南瓦河而下。

一行人到达窝瓦河口,詹肯生有生以来首次亲眼目睹蒙古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极为惊讶。

蒙古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很瞧不起那些载培农物的人们,并认为基督徒的身体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只吃小麦等杂粮的穗制成的面包。”蒙古人常生食马肉,喝发酵的马乳。

阿斯特拉罕地的蒙古人生活,与都市生活可谓南辕北辙。由于伊凡雷帝的军队,4年前才讨平此地,战争的痕迹仍历历在目。阿斯特拉罕弥漫着死亡的阴影,饥饿、疾病使无数人死亡,腐尸堆积如山。约有10万人丧失生命,幸存者生活悲惨,多数沦为奴隶被出售。

詹肯生记载:“一片面包就可买到几个蒙古小孩。”

詹肯生一行人仍不放弃前往中国的希望,于是乘船横越里海东行,跟随队商前进,企图访视布拉格的蒙古汗国。然而,离开里海走了约1300公里的詹肯生,却被当地的可汗驱逐出境,怅然的回到莫斯科,向伊凡皇帝辞行后,便返回英国。

在英格兰,自从年轻的女王伊莉莎白即位以来,国内仍呈繁荣态势,女王对于莫斯科公司的支持热度有增无减。1566年,詹肯生受女王的祝福,二度赴莫斯科。这次他与俄国签妥协定,约于独占了俄国的贸易市场。

詹肯生完成使命,伊凡皇帝不但同意英商独占通商权利,并答应拒绝他国商人的货品,但是唯一的交换条件,就是签定一项密约。因为伊凡皇帝已经感觉到国内存在着的敌人,威胁了他的生命。

密约写道:“朕若迫不得已退位,希望英国能给予庇护”。伊莉莎白女王欣然同意提供伊凡皇帝流亡之所。但却拒绝了在伊凡皇帝与蒙古作战期间向俄国提供接助的请求。

然而女王的回信,在最不恰当的时机,传送到伊凡皇帝手中。这时,女王又下达命令,禁止英国人民使用毛皮,而当时毛皮是俄国最主要的输出品,女王的本意是,希望能保护国内的羊毛工业,但是,伊凡皇帝却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

为了报复,伊凡皇帝取消了过去给予莫斯科公司的通商特权,使英商陷于困境。英国蒙受严重的损失,虽然前后派出数位大使努力争取,亦告无效。

最后,杰勒·郝斯爵士以大使身分前往拜见伊凡皇帝时,以临危不惧的英勇气概折服了这位统治者。杰勒晋见伊凡皇帝时,拒绝脱帽,伊凡皇帝生气的说:

“曾经有一个人拒绝脱帽,他所得到的惩罚是,把帽子钉在他头上。”面对这种威胁,杰勒仍不为所动地回答道:“天下最伟大的女王派我来出使,女王在帽子上从不配面纱,也不会对世界上任何的君主脱帽。我是这种女王的代理人,所以我绝不脱帽。”

伊凡皇帝对他这种不惧强权的精神很佩服,于是对周围的领主们说:

“我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能对自己的君王绝对忠诚,又具有临危不乱勇气的忠臣,你们都应以他为榜样。”又有一次,杰勒不听劝告,拒绝爬上御座中的楼梯,于是被两位大臣左右挟持,拖出门外。

派遣到莫斯科的英国使节人数,至伊凡皇帝晚年减至最少。而皇帝年纪愈大,行动愈狂肆,恣意的残杀迫害。

一直到1584年,伊凡皇帝死后,才保持了几年的和平,但是,当可多诺夫皇帝崩逝后,俄国又发生血腥的内战,进入了极度的混乱。

贵族之间彼篡夺帝位,因此阴谋、暗杀、内乱迭起,史称“动乱时期”,1613年,米海尔·罗曼诺夫登基后,动乱才宣告结束。

罗曼诺夫王朝一直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国才结束持续了300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米海尔皇帝在位期间,西欧各国的旅客、商人又大批重新造访俄国。这个时期,俄国自动地请求与世界各国通商,因此许多国家包括英国都派了使者前来。

一位名叫亚当·欧里雅斯的学者,曾随使节团三度前往俄国。他的目的是想调查俄国人的风俗习惯并记录下来,他同时还搜集了不少具有价值的资料。

1634年,欧里雅斯第一次来到俄国时,曾骑马路过北方的某个村庄,不幸的是他遭到了一大群蜜蜂的攻击,马匹受惊,发狂的来回奔驰,骑在马上的人惊惶失措。几天后他才晓得,原来那个村子的居民不欢迎陌生人,所以故意招惹蜜蜂,借以攻击他们,想使他们知难而退。

根据欧里雅斯的报告,“俄罗斯人身体高大。精力充沛,肤色白似欧洲人”。至于俄罗斯女人“体格适中,脸型尚可,可是常爱在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粉,好像贴了一片肉。如果她们不这样乱抹,面貌仍算姣好……”

和张思勒在俄时相同,莫斯科市区经常起火,原因绝大多数是抽烟不慎。在欧里雅斯访俄的初期,市区刚颁布禁烟令,他看见俄国人个个闷闷不乐,可能就是不满此项规定吧!依欧里雅斯的观察,俄国北部的居民是“一群爱打架的家伙”。

欧里雅斯对俄国人民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很气愤。俄国禁止人民出国旅行,违反者马上处死。俄皇为使人民安份的过奴隶生活,而不让他们知道外国的各种自由制度。

“一般而言,俄人对学问的研究工作漠不关心。的确,全国国民的生活在专制的约束下,是不会有心情去关心别的事。他们对外国人没有一点兴趣,更不会有学习外国人长处的兴趣。”

事实上,由于俄国禁止人民不习他国语文、文化,因此对于外来访客,俄国人民一般都抱以怀疑态度,抱待一种戒备心理。

1616~1663年,驻俄的奥地利大使奥古斯都男爵,很不满地说:“在俄国,和平期间的外交官和战争期间的俘虏的生活毫无差别。”奥古斯都住在莫斯科时等于被软禁。

“他们对科学一无所知,也不关心祖先留传下来值得纪念的历史事迹。”而且鄙视外国的思想,但是,因为俄国本身对科技的研究不够,因此想要完成更高深复杂的工作,一定得由西欧等国输入技术。

于是,俄国召聘了许多外国专家,其中包括一名英籍医师撒缨·可林斯。他于1661年到达莫斯科,职务是皇帝的专用御医,他对俄国人最深的印象是:“俄国人畏惧学问,像畏惧怪物或鬼船一般。”他在这种落后的社会度过了9年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几个欧洲人的个人见解。

今天的俄国,提到“西伯利亚”便使人想到阴狠残毒的劳动集中营,和在其中惨死的数不清的政治犯。撒缨医师居俄期间,尚未有公开的西伯利亚集中营。俄人称呼此地为“希密露”,和现今“西伯利亚”之意迥然不同,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名称。

对大多数的俄人来说,希密露是中国长城可到达之广大未知领域,虽然危机四伏,而许多财富宝藏正埋在这个边境地域。

俄国的潜在市场是广阔的,但只靠英商单薄的力量是难以挖掘的。想要征服西伯利亚,需要具有能适应这种土地的壮健体格以及富有旺盛精力的人方能成功。

苏联卫国战争的故事

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国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苏德战前的形势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战争进程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被希特勒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战争转折阶段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寿命则以分钟计。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 ,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决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决战使德军丧失了约50万士兵,1500多辆坦克,3000多门火炮,3700多架飞机,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 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大城市。 苏联反攻阶段 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占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也组织了总共为100万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峰,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苏联卫国战争以苏联大获全胜而结束,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盟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其他国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援助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援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了缓解苏联所受到的沉重压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作战资源用于东线。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袭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俄国人对于吸收第二战场兵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 影响和后果 苏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最大的国家,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那这场世界性的战争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国士兵约有400万。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 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最后失利,但其如创造艺术般的战争指挥才华,被后世广为尊敬。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屠杀等犯下的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土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裳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艺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BR>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
“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说。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眼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那个人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有个叫夜莺的小游击队员,他会夜莺叫、杜鹃唱,以此通报敌情。
故事?

你去看看那个 伟大的卫国战争 那个纪录片里有没有讲

就你所知, 你最欣赏希特勒的哪句话?

  http://hi.baidu.com/national%5Fhan“华夏龙腾”的百度空间有很多~
  《我的奋斗》节选

  十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我现在来叙述我党发展的初期,并且再来简略的叙述一下和它相关的事件,我决计不想来涉及本党的理想目的。
  因为,如果把本党的目的来一一说明,那就得要占去了一册的篇幅了。
  因此我想在下编中来详细的谈论一下本党的党纲,决定党纲的原则,并且再就我们的见解去说明“国家”这个名词的意义。
  我这里所说的“我们”是指几十万的群众而盲,他们的希望,大都是相同,不过他们苦于不能说出他们的意思而已。
  在一切重大的改革之中,起初都是由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来作战士,而在后面附从的人那就有了不知亿万,这确是一件大注意的事。
  这种改革的目的。潜伏在数十万人的心坎中,经过了几百年,方才有人崛起而宣布这一致的要求,自己来担任领袖,促其实现。
  现在,群众们的愤懑,就足可以证明了他们的心目中都具有的彻底改革现状的势望;有许多人厌恶着选举,还有极端的疯狂般的左倾的人,也可以作为佐证;他们就是新运动所第一应该顾到的。
  我们要恢复我民族的政治力势力,第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应该先恢复我民族自卫的欲望。
  经验告诉我们,对外政策的建立,以及国家强弱的判别,根据于现有的军备者少,而根据于民族的显著或是潜蓄的抵抗力者多。
  因为同盟条约,是人所缔结的。
  因此像世人都认为英国人的指挥和精神,很是果敢坚毅,那么我们仍钭把英国民族看成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同盟者了。
  因为他们一经奋斗。
  就立刻决定殚精竭力,不惜时间和牺牲,来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最后的胜利。
  从这地方,就可以见到一国的军备,不必随时和他国成了任何样的比例。
  要把德国的目的自治国家的新运动再建立起来,必须要集中力量。博取群众的拥护。
  我们所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是丝毫没有希望,而且很缺乏爱护民族的热忱。
  凡是对内对外的强有力的民族政策,无疑的,必定要受到他们所对。
  德国的资产阶级,他们很是愚昧无知,在自由解放之前,曾用消极抵抗的态度去反对毕士麦;因为他们素以怯懦著名,所有我们也不用去怕他们有了那样的积极的反对。
  但是,就国内一般具有国际同情的群众而论,那情形又不同了。
  不但是他们的本性倾向于暴横的观念,就是做他们领袖的犹太人,也是愈来愈残暴了。
  除此以外,凡是一种运动,出于自卫机的,必定要被些背叛民族的党魁所反对仇视。
  如果日耳曼民族要恢复过去的地位,必要首先来制裁这辈祸国的罪魁,在钭来的法庭之中对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的事件,将不再作为通常的国事犯来审判,而作为背判民族的罪来审判。
  因此,不论是那样的恢复德国的独立的思想,必定和恢复我民族的坚强的意志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的。
  在一九一九年的时候,我们已经看清楚了新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必须唤醒群众的民族观念。
  从策略上说,有下面的许多要求,由此发生。
  (一)要使民族运动能够吸引群众,就应当不惜任何重大的社会牺牲。
  但是,运动的目的,既在为德国民族而唤醒德国的工人,那么当民族生活的维持和独立还不曾受到威协的时候,经济牺牲性,自然还不曾到了必要的时候。
  (二)要使群众民族化,那决不能去用敷衍的手段或是客观的和平表示所能成功的;唯有毅然决然地把全力集中在这种目际上。
  大多数的民众他们并不是大学教授或是外交家。
  一个凡是要想得到民从的拥护必须知道用那一种的秘锁,才可以去启发民从的心灵。
  此种秘锁,并不是一客观的力量,而是一种决心和毅力。
  (三)如果我们为了的目的,积极的指挥着政治斗争同时再努力于消灭敌人,则我们必定能够获得群众,这是毫无疑义的。
  群众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去和那目的显然相反的人握手言欢,这决不是群众所能懂得的。
  他们只知道强胜弱败而已。
  (四)如果要把某一阶级列入于民族的全体,或是纳进国家,这方法并不在贬抑上等阶级,而他在提高下等阶级。
  但是担负这种责任的,那决不是上等阶级,而是正在争取平等权的那个阶级。
  现在的中等阶级,他们能得参与国事,这并不是赁藉了贵族的帮助,是靠着他们自身的实力,以及他们领袖的领导。
  要使现在的工人,去接近民族主义的国民团体,其中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阶级的利益,而是国际领袖的态度,因为这辈的国际领袖,他们是仇视着民族和祖国的。
  那些工会对于政治和民族,如果是具有狂热的民族观念的话。那么工人会可以使无效的工人一变而为民族中的最优良的分子,并且和各处纯粹的经济斗争,完全是没有关系的。
  倘使一种运动,要使德国的工人倾向于自己的民族,并且对疯狂的国际主义,加以鄙弃,那么,必须切实反对那些大雇主所取的态度,因为雇主把民族的意义,认为就是雇工在经济方面应该屈伏于雇主之下的。
  如果工人不尊重公共的幸福,不维持民族的经济,只知靠着他自己的强力,横肆要挟,那么他对于民族所犯的罪,实不下于雇主以残栈的剥削手段,去蹂躏民族的劳动力,从他们的汗血中去榨取厚利。
  因此这个新兴运动的同志的来源,第一便是工人团体这种运动的任务,是在使工人们脱离遇妄的国际主义,从贫困的社会之中使他们解放出来,从不他们低落的文化这中把他们知识增高起来,且能在团结完善、和充满丁族感情及热望的社会中去成为一种主要的分子。
  实在,我们的目的,并不愿意在民族的壁累之中欣起了变动,而是要使反民族派的人员改变了他们的态度,我来信奉我们的主张。
  整个运动的方针,对于这原则是极关重要的。
  这种一贯而明显的态度,必须要表现于史党的宣传之中(这态度是宣传者必须具有的;宣传的内容与方式,必定要能够感动群众,并且再观察其实际的成绩是怎样,那才可以测验这种宣传的是否正确。
  在群众的大会之中,效力比较最大的是演说,这演说并不在能感动知识分子,而是在能投合群众的意思。
  要使政治达到改革运动的目的,我们决不能单由苦心劝导。或是感化当局的方法便并能到目的的。
  唯一的方法,便在夺取政权。
  然而,仅仅把政局,变动了一下,因而便取得了行政权,这是仍能认这种“苦跌打”(Coupd‘etat)为成功的。
  必定要革命根本目的和意志完全已经实现;而且为民族所造的福利较旧时代使大家所享受的为多。
  一九一八年的秋季像盗匪行为的德国的革命暴动,根本不足以语比。
  但是假如夺取政权,是实现改革的前提,那么把改革作为目的的运动,在开始的时候便当为民众运动,而非文人的茶话会和游艺会。
  这个新兴的运动,在本质和组织上虽对义会加以反对,但是,在原则以及和党的组织上,便否认取决于多数的任何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含义,谓领袖如果是仅仅维持秩序和执行他人的命令和意见,那是对于他的身价有损的。
  依照了新运动的主张,不论事件的大小,领袖是具有绝对的威权,并且还负有完全的责任的。
  把这种原则去贯彻于全党,并全再推行于一国,那就是新运动主要任务的一种。
  最后这种运动,它认为它的任务并不在恢复那—种特殊形式的政府而去反对其他的政府,它是在创立民主政权和君主政体所依着维持的基本原则。
  它的使命,并不在建立一个君主政体,或是一个民主政体,而是在创立一个日耳曼的国家。
  这种运动的内部组织,并不是一个原则上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便利的问题。
  最优良的组织,必须使领袖和党员间的隔阂尽量的减少,因为组织的使命,是要把一个确定的理想这种理想,是常在一般人的脑中造的——输入民众的脑海中而促其实现,在党员增加的时候。必须要成立支部;这支部便是将来政治团体中各地的细胞组织。
  这各运动的内部组织,应当依照下列的纲领;首先把全部的工作集中于慕尼黑一地。
  训练忠实党员,并建立一学校,以便为这种理想作将来的宣传。
  把现在在这里所得的显著成功,作为将来取得必要威权的手段。
  在慕尼黑中央领袖的权威已经得到了绝对的公认之后,于是再来成立地方的支部。
  做领袖所需要的资望,不但是意志,并且是才能,由才能所生出的力量,较之由纯粹的天才所生出的力量更为重大才能意志和坚忍三件事完全集于一个人身上,这人便是最良好的领袖。
  一种运动的将来,是有赖于从事运动者的狂热(甚至是偏激)。他们把这运动当作唯一的正当的运动,极端反对那性质相似的其他的组织。“
  如果说,一种运动和他种运动联合起来,便可以增加力量,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虽然这种运动的目的也许是相似。)我向来承认运动数量的增加,便是范围的扩大,但是,那些浅见的入,在他们的眼中看起来,以为就是势力的增强;其实,徒使这运动的本身。孕育着衰弱的种子。
  凡是一种理想所寄托的无论什么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于他的宗教狂热和那能容忍的固执的精神,他们攻击其他的组织,坚信着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我是的。
  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并且以这种武器,那众。这理想,奋斗于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凡把压迫加之于这种组织。那是恰好使其内部的实力增加。
  基督教的伟大,并不在于委曲求全而使教义和古代类似的哲学思想相调和,是在于他们对于本身的教义,努力于坚决和狂热的宣传到及辩护本党的同志加于民族敌人的一切仇视以及这种仇视的表现用不到惊奇看作这是平常而当然的事。
  因为谎言和诽滂根本和这种仇视的表现是不能分离的。
  不论是那一个,凡是不受犹太报纸的攻击、诽谤和污陷的,那么这人便不是真正的日耳曼人,不是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的信徒。
  欲判断他的意见的价值,信念的确否,以及意志的强弱,完全可以用我们民族社会主义的信徒。
  欲判断他的意见人价值,信念的确否,以及意志的强弱,完全可以用我们民族的公敌对他所示的仇恨来做最适当的标准。
  我党必须竭力从种方面去提倡尊重人格,并且还须牢记着下列的各点:人类的一切价值,完全是万之于人格之中;每一个理想,每一件事的成功,便是一个人的创造的结果;崇拜伟大,不仅是对于伟大的羡慕而已,而且是团结一切羡慕伟大者的连锁。
  实在,人格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我党运动的初期,因为声名未著,所以常常被人忽视,因此曾感受县极大阻难,能否成功,便成为极可疑的问题了。
  凡是一切有牵涉我们的事,民众是什么都不知道的?
  在慕尼黑,除了少数的党员和共极少数的熟人以外,竞没有人知道了我党名称。
  因此,要扩充这一个小小的集团,吸收新的党员,使我党的名称传闻于世上,就成当时的要务了。
  为这缘故,我们便每月开会一次,后来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开会的通知书,一部份是用打字机印成的,一部份是用手抄写的。
  我记和有一天我亲送出去的通知书有八十份之多,当晚,我们就告候着群众的莅临。
  把开会时间延迟了一小时以后,出席者还仅仅只有七八人;于是主席宣布开会。
  但是开会以后也不会再有人继续的来到。
  于是我们几个穷人,大家来捐集一些微款,设法在当时独立的慕尼黑观察报(Munchener Beobachter)上刊登了一个通告开会的广告这一次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我们预先租好了一间屋于作为会场到七点钟的时候,出席者达一百十一人,于是立刻就宣布开会。
  先由一位慕尼黑的大学教授致词。
  次由我来演讲,我演讲历时三十分钟。
  我久已自己感觉到有讲演的天才,不过不敢确定,这一次便证明了。
  在三十分钟之后,这一产小厅中的听从,经了我的激动,大家极为兴奋,仿佛是受到了电流般的,竟会因了我的演词而使他们自愿的来捐助三百万马克,作为会中的一切费用,这件事实在使我的心中大为安慰。
  在当时,我党的主席哈勒先生(Heer Harrer),他原本是一位新闻记者。
  此人常识渊博,但是,可惜缺乏做党魁的能力。
  他不能来向群众和为讲演,他的工作虽然确切谨慎,但是因为缺乏说话的天才,所以没有特别动人的力量。
  安顿。德莱克士勒先生(Heer Anton Drexer)在当时是慕尼黑地方支部的主席,他仅仅一位工人,既不是演说家,又不是军人。
  而且他从来不会在战场上服役过,他除了生性优柔寡断之外,又不曾受过刚毅果敢的训练,因此,他们两人,对于不论那一种的运动都不能使人发生狂热的信仰获得成功。
  我本人在当时仍旧是一个军人。
  凡是一种运动,它所标榜的目的,如果是在博取群众的拥护,那么欺骗民族的马克思派,必定对它有所仇视,因为群众向来不去听命于国际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交易所的许多党派。“德国工人党”之名称,它的本身就是富有刺激性的;一九一九年整个的冬季,我们的奋斗,就是在巩固新运动制胜力的信仰,并且使之成为狂热而有移山的力量。
  在达好埃儿街(Dachuerstrasse)“德意志”(Deutsehes Reich)大厦的聚会,又证明了我的主张是不错的。
  当时出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二百,我们在经济上的以及和民众方面的成功,那是十分光荣的。
  十四天后,到会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四百人了。
  我们这个新兴的党所规定的党纲中,不用“民意”(Volkisch)一词,这是很有理由的。
  因为这一个字的概念漫无限制那种表示,不能作为任何运动的基础;而且对于这一个名词所隶属的人,也是没有一定的标准。
  因为概念在实际上是模糊,而很难确定的而且解释纷歧意义广泛,被人滥用,是有着很大的可能性的。
  如果把这种含糊不定解释纷歧的概念用之于政治斗争,那么势必破二了斗争中有着共同的目团体。
  所以要达到这种目的,决不能任务人去自行决定其志愿和信仰的。
  我郑重地来警告,这个新运动不要坠入敢所谓“静默工人”的陷阱中。
  他们不但是懦弱卑劣,并且还无能懒惰。
  一个人能够十分明白一件事的危机和捕救方法的,他们责任并不在“默然”着去工作,而在公然的铲除罪恶力谋捕救。
  如要他在这方面遭到了失察,他便是一个不幸的疏忽职责的弱者;这并不是由于懦弱,却是由于懒惰和无能。
  这大多数的:“静默工人”通常所做的事真使人莫名其妙。
  他们既是毫无能力了,但是还要用饰词来欺世人;他们既是懒惰不堪了,但是,还要自夸从前的静默工作,使人认为他们是十分勤奋的。
  总而言之,他们的欺世盗名实在是政治上的投机份子,而且还仇视他诚实的工作。
  不论任何的煽支家。他如果有勇气在酒店中和他的敌人对抗,毅然的为自己的意见申辩,那么,仅仅这一个人的影响已经胜过一千个鬼鬼崇崇而狡猾的伪君子了。
  在一九二○年初,我就坚持着要举行第一次的群众大会。
  在那时我们党中的主席哈勒先生不赞成我所定下的时间;他就自动辞职了,于是由安顿。德莱克士勒先生(Herr Anton Derxler)继任。
  我自己则担任宣传工作,努力进行。
  第一次的群众大会,我们定于一九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举行,当时我党还不大著名,我乃亲自安排一切。
  我们选定了一种红色,因为这种颜色最能惹人的注意,并且还能使敌人受到一种刺激,给他们一个深刻的印象。
  七点半钟开会,在七点十五分钟的时候,我走进慕尼黑卜拉茨尔(Platzl)的霍夫布洛伊大厦(Hoftlauhous)的礼堂,真是快乐得心花怒放。
  在礼堂(当时我对这礼堂觉得很大)中拥挤不堪,容有近二千人的听众。
  第一个演说者说毕了,就接着起来演说。
  在几分钟之后有一部分听众对我鼓噪,礼堂中当场发生了骚动;少数的武装同志和其他的党员起而加以制止,并设法使秩序恢复。
  于是,我乃继续的进演,在半小时之后,喝彩的声音,已压倒了喧嚷和叫骂的声音了最后,我把二十五条逐条的解释礼堂中在我前面的群众,已经一致的新觉悟、新信仰和新意志了。
  热情燃起了烈火,烈火炼出了宝剑,决心为德国的西格弗里特瑶(Germanic Siegbried)恢复自由,并且为日耳曼民族恢复生命。
  在下编中我将把决定党纲的原则来详为叙述一下。
  那班所谓知识阶级的人,他们吹毛求疵曾经给我们以讪笑和揶擒。
  但是,我党党纲的成效,就已充分证明了我们在那时的见解是正确的。
1;「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麼敌人踏著我们的尸体过去,要麼我们踏著敌人的尸体过 去

2; 「如果有人说:你做梦吧!我只能回答他说:你这个笨蛋,如果我不是一个梦想者的话,我们今天会在
哪里呢?我一直相信德国,你说我是一个做梦者;我一直坚信帝国的崛起,你说我是个傻子;我一直相信我能重新夺回权利,你说我疯了 ;我一直坚信贫穷会有尽头,你说那是乌托邦。谁是对的?你还是我?!我是对的,我一直会是!」

3;「一个民族正经历著动荡,我们,在被幸运之神垂青。」

4;「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未来必将完全属於我们!」

5;「德国的明天就指望你们了,德国的青年们!」

6;「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7;「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

8;「我来完成耶稣基督未竟的事业。」

9;「他们得小心了,总有一天我们的忍耐到了尽头,那时侯我们会让那些无耻的犹太人永远住嘴!!!」

10;「我不相信,那些以前在不断嘲笑我们的人,现在,他们还在笑!!!」

11;「你们必须跟著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於我们的事业。」

12;「弱者忘!」

13;「如果日尔曼民族不在强大到可以浴血保卫它自己的存在的话,它就应当亡。」

14;「如果我的民族在这场实验中失败了,我将不会为之哭泣,是他们自找了这样的结局。」

15;「超凡的思想是不会与凡夫俗子共存的。」

16;「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

17;「只有那些疯狂的大众才是驯服的。」

18;「民众是盲目和愚蠢的。」

19;「我通过循循善诱得到了一切。」

20;「大众就像是个任我为所欲为的女人。」

21;「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

22;「女人的智力是完全无用的。」

23;「只有对我来说有用的条约才是有效的。」

24;「我们以前总是,将来也会继续对一切事冒险。」

25;「我总想战斗。」

26;「对敌人来说没有什麼地方比坟墓更好了。」

27;「没有人可以夺走我们的荣誉。为了德国人民,我们必须战斗15—20年」

28;「我宁愿在50岁而不是在55或60岁发动战争。」

29;「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

30;「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

31;「我们只能用武器来保卫和平。」

32;「有没有世界大战对我来说都一样。」

33;「年轻人本来就是要牺牲的。」

34;「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35;「我们的运动是反议会制的。」

36;「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37;「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38;「伟大的说谎者同时也是伟大的魔术师。」

39;「民众不思考就是政府的福气。」

40;「我的意志决定一切。」

41;「我们将要系统的,毫不留情的消灭敌人,连根带叶。」

42;「在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时,是非问题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胜利!」

43;「如果他们背叛国家的话,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44;「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於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

45;「去征服、 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46;「历史上伟大的国家兴亡,完全是由於种族混合以至破坏了血统纯洁所致。为了要防范这种灾难的发生, 所以国家必须尽到责任,采取防范的措施。」

47;「民族国家的创造,绝不是毅力单薄的民族主义联合会所能济事的,只有具备钢铁般坚决意志的单独运动, 才能打倒其他一切运动而获得最后胜利。」

48;「凡是一种理想寄托的,无论什麼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於它的宗教狂热,和那不能容忍的固执精神, 他们攻击其他的组织,并且坚信著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 再加上这种武器,那麼,这种理想,奋斗於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凡把压力加在这种组织上, 那是为促使其内部的实力提高。」

49;「人类的进步,好像是去永无止境的梯子。登高必须要从下面拾级而起, 所以亚利安人必须要遵循实际的道路,向前进行,这道路绝不是近代和平者所梦想的道路。」

50;「战争已经变成一种神秘的科学,令人高深莫测。但是战争其实是一个极自然的东西,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必要的东西.....战争就是生活。」

51;「只有今天会服从的人,明天才可以指挥。」

52;「一个领袖,一种群众,一个国家。」

53;「士兵不要思想,有领袖替他们思想。」

54;「时间已经来到,所有时刻全世界最邪恶的犹太敌人,至少要让他们停止角色一千年。」

55;「不能用和平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

56;「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57;「人道是愚蠢、怯懦和自作聪明的混合物。」

58;「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壮大,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

59;「人类在斗争中变得强大,不论他达到了什麼目标,都是由於他的创造力加上他的残忍。」

60;「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於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61;「在上帝和世界面前,总是强者有权利贯彻他的意志。」

62;「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只有天生的弱者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

63;「怜悯是一种原罪。怜悯弱者是违背自然的事。」

64;「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剧烈斗争——强者统治弱者的永恒胜利。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大自然就只有衰亡。违背这个基本规律的国家也将衰亡。」

65;「民众爱严峻的统治者,甚於爱乞怜的人。」

66;「多数,常是愚蠢和懦弱的政策的辩护者,集合一百个愚夫,不能成为一个聪明人,所以英武的决断,决不能从一百个懦夫中得到。」

67;「要使政治达到改革运动的目的,我们决不能单由苦心劝导,或是感化当局的方式达到目的。唯一的方法,便在夺取政权。」
只是选自己喜欢的,没有必要这样吧。我喜欢----------

我不相信,那些以前在不断嘲笑我们的人,现在,他们还在笑!!

做一个优秀的人,让别人去嫉妒吧!
我最喜欢这句话: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未来必将完全属於我们!
我很喜欢他这个自信,这句话也时常鼓舞我~~
所以我总能相信,未来无限好!
在欧美,任何一个小朋友都会告诉你,他永远是个魔鬼。

请你自重

哪一句谚语形容在河边如果你耐心等待,,你的敌人的尸体会从你身边经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外国人翻译的。孔子曰:“只要你在河边久站,终归能看到敌人的尸体从你面前漂过”。这是外国人的翻译错误不是什么谚语。原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有很多解释,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本文标题: 听一个俄国人引了句中文格言:“如果你长时间坐在河岸上,你可以看到敌人的尸体会如何飘过”,中文原文是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renshenggeyan/2071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是关于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每个人的感受的是不一样的,不能道听途说这个意思的名言「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是什么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