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哪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家 能否推荐一下他们的著作

发布时间: 2023-11-15 17: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著名的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写了著名什么?一、人物简介蔡尚思(1905~2008),号中睿,1905年11月10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德...

国内有哪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家 能否推荐一下他们的著作

著名的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写了著名什么?

一、人物简介

蔡尚思(1905~2008),号中睿,1905年11月10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诗敦村。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历任上海大夏大学讲师,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和武昌华中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沪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副校长、顾问。2008年5月20日凌晨2:40蔡尚思教授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104岁。

二、人物经历

蔡尚思教授出身于泉州德化的普通农家。少时曾从事农牧劳动。1913年入塾启蒙,后入德化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21~1925年入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今永春一中),1925~1928年在北京自由听讲,并相继考入孔教大学国学研究科和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1930年代曾入住南京国家图书馆,遍读历代文集。这对他后来一生的成就助益极深。他认为,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所”。

蔡尚思教授青年时期在北京自由听讲和就学于孔教大学、北京大学期间,曾受业于陈垣、朱希祖、陈大齐、梅光羲、李翊灼、江瀚、陈焕章和王国维、梁启超等学术界名流。到大学任教后,曾向太虚、蒋维乔问佛学,向章太炎问国学,向李石岑问哲学,向柳诒征问文化史,向吕思勉问通史。欧阳予倩、顾颉刚、刘掞藜、陈中凡、嵇文甫、张栗原、范文澜、齐思和、夏康农、黄云眉等给蔡的治学以很大鼓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陈垣、梅光羲、柳诒征、欧阳予倩、顾颉刚、陈中凡、嵇文甫、范文澜、齐思和等为教益最大最深的恩师益友。

蔡尚思成长甚早,20余岁即跨入大学任教。1929~1934年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昌华中大学讲师、教授。1935~1942年,同时任沪江、复旦、东吴等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46~1949年,任沪江大学教授。1949年起,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

1949年上海解放后到1952年,任沪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教授。1952年,回复旦大学任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领导小组副组长。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主任等。他在各大学教授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学术大纲、中国历代文选、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墨子研究、中国经学概论、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教育史,等等。其教学时间最长的是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国历代文选三门课程。
学术贡献编辑

蔡尚思在各种学术团体活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1935年即加入中苏文化协会;1937年,出席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1945年,与郭沫若、茅盾、马叙伦、马寅初、陶行知、胡绳、杜国庠、翦伯赞、许涤新、叶圣陶、周建人、郑振铎等24位学术界前辈、名流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1946年,与张志让、沈体兰、周予同等4人发起组织上海大教联及文化研究所,任干事与常委,配合解放战争从事政治活动。1940年代末被选为中国社会学会成员。1950年,与冯定、刘佛年、郑易里、姜椿芳、胡曲园等20余人发起组织中国新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与顾颉刚、李平心、周谷城、周予同、吴泽等14人发起组织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后来成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均任理事。打倒“四人帮”后,任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等顾问。

三、参加活动

1、学术活动

1950年以后参加全国性重要学术活动有,全国历史科学规划会议,山东孔子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扩大会议等。“文化大革命”后,先后参加全国历史学规划预备会,山东大学文科理论讨论会,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中国历史学研究规划会议,重建中国史学会代表会议,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佛教讨论会,中国史学会理事会等。期间,先后于上海、北京、武汉、济南、曲阜、南京、西安、四川等地讲学。

2、政治活动

蔡尚思积极参加爱国政治活动。从1926年“三一八惨案”起,他开始痛恨北洋军阀等卖国政府,1931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1932年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领导的中国民权同盟。抗日战争时期,秘密从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汉奸卖国贼的卖国活动,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其同仁共同主持上海大教联,发表宣言支持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反法西斯专政、反签订卖国条约、反美和罢工、罢课、罢教等活动;在各大小报刊发表政论与有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大学讲坛上宣传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

四、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正补编)》《中国文化史要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孔子思想体系》《蔡元培《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礼教思想史》《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自传》《论语导读》《墨子思想要论》《蔡尚思选集》《蔡尚思全集》

五、总结,以上就是蔡尚思先生写的主要著作,另外蔡尚思先生还写了许多代表文章数不胜数,他对中华历史研究影响甚远。
蔡尚思(1905~2008),号中睿,1905年11月10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诗敦村。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历任上海大夏大学讲师,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和武昌华中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沪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副校长、顾问。2008年5月20日凌晨2:40蔡尚思教授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104岁。

中文名
蔡尚思
外文名
蔡尚思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诗敦村
人物关系

蔡元培
老师

柳诒徵
老师

梁启超
老师

陈垣
老师
快速
导航
学术贡献

参加活动

学术成果
人物经历
蔡尚思教授出身于泉州德化的普通农家。少时曾从事农牧劳动。1913年入塾启蒙,后入德化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21~1925年入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今永春一中),1925~1928年在北京自由听讲,并相继考入孔教大学国学研究科和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1930年代曾入住南京国家图书馆,遍读历代文集。这对他后来一生的成就助益极深。他认为,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所”。
蔡尚思教授青年时期在北京自由听讲和就学于孔教大学、北京大学期间,曾受业于陈垣、朱希祖、陈大齐、梅光羲、李翊灼、江瀚、陈焕章和王国维、梁启超等学术界名流。到大学任教后,曾向太虚、蒋维乔问佛学,向章太炎问国学,向李石岑问哲学,向柳诒征问文化史,向吕思勉问通史。欧阳予倩、顾颉刚、刘掞藜、陈中凡、嵇文甫、张栗原、范文澜、齐思和、夏康农、黄云眉等给蔡的治学以很大鼓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陈垣、梅光羲、柳诒征、欧阳予倩、顾颉刚、陈中凡、嵇文甫、范文澜、齐思和等为教益最大最深的恩师益友。
蔡尚思成长甚早,20余岁即跨入大学任教。1929~1934年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昌华中大学讲师、教授。1935~1942年,同时任沪江、复旦、东吴等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46~1949年,任沪江大学教授。1949年起,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
1949年上海解放后到1952年,任沪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教授。1952年,回复旦大学任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领导小组副组长。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主任等。他在各大学教授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学术大纲、中国历代文选、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墨子研究、中国经学概论、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教育史,等等。其教学时间最长的是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国历代文选三门课程。
学术贡献
蔡尚思在各种学术团体活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1935年即加入中苏文化协会;1937年,出席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1945年,与郭沫若、茅盾、马叙伦、马寅初、陶行知、胡绳、杜国庠、翦伯赞、许涤新、叶圣陶、周建人、郑振铎等24位学术界前辈、名流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1946年,与张志让、沈体兰、周予同等4人发起组织上海大教联及文化研究所,任干事与常委,配合解放战争从事政治活动。1940年代末被选为中国社会学会成员。1950年,与冯定、刘佛年、郑易里、姜椿芳、胡曲园等20余人发起组织中国新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与顾颉刚、李平心、周谷城、周予同、吴泽等14人发起组织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后来成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均任理事。打倒“四人帮”后,任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等顾问。

赵园的代表作品

赵园自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即致力于经由文学探究中国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是这一方向上的最初的成果。由该书的结构及问题意识,可辨1980年代学术的鲜明印记。《地之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是一部经由文学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与乡村、与农民文化的关系的专著。该书以“文学─ 知识分子”为基本线索,分析了二十年代以来作品中“大地”、“乡土”、“荒原”等意象中的知识者意识,论述了有关作品中的“农民”形象的文化意蕴、作者作为知识者对农民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土地意识、性文化等)的概括与诠释;本书还将“知青作者与知青文学”作专章论述。《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是作家论的结集,收有关于鲁迅、老舍、沈从文、萧红、张爱玲、路翎等作家的专论。《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以老舍与当代京味小说为基本材料,阐述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是赵园的学术著作中引起较大关注的一部。《北京:城与人》、《地之子》均获社科院文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是一部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及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下编为明遗民研究。著者依据明清之际思想、言论活跃这一事实,在本书上编对其时士人的若干话题进行了分析,所分析的话题包括了士人对于与“易代”有关的某些重要经验的反省,关于某些文化现象的论说,以及有明国初的重大事件“建文逊国”作为话题在明末清初语境中的展开;部分地作为对上述言论现象的解释,还梳理并分析了其时与“言论”(如“言路”、“清议”等)有关的言论。下编作为有关明遗民的专题研究,由如下方面展开:出诸明遗民的有关“遗民”、“遗民史”的论说;以遗民的自我述说及遗民传状为材料的遗民生存方式分析;关于“遗民”作为时间现象;与“遗民学术”(包括经学、史学、文论等)。本书所研究的课题有思想史的意义;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又使其著作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心态史的内容。其中对于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史、学术史人物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由本书所设角度的论述,无疑有一定的启发性。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书评广场》、《读书》杂志、香港《二十一世纪》先后发表了书评,并获首届“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李大钊的作品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同志所著"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发表于"言治"季刊第三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篇欢呼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同志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

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表示了对俄国劳动人民解放的无限欢欣和赞扬,扫除了有些人对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怀疑态度。这是一篇充满战斗精神的著作,与同年十一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同为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

2、《庶民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是一篇演说,发表于1918年11月末或12月初,这是李大钊在天安门的演说。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五卷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

3、《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篇名。李大钊撰。1918年11月载于《新青年》。文章热烈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布尔什维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宣告布尔什维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4、《再论问题与主义》

作者李大钊,要想确切地判断“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性质和意义,首先要了解争论发生前后的李、胡关系。维系李大钊与胡适关系的重要纽带是《新青年》杂志和新文化运动。

5、《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论述了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早期中共创始人之一。他学识渊博,使命感迫切,涉足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为中国左翼思想、现实文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五方面之实质论理学者”。他的社会学思想和观点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1920)等文章中。

  提问 编辑摘要
  人物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大钊
  别名: 耆年
  家乡: 河北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889年10月29日
  去世年月: 1927年4月28日
  所处时代: 近代,现代
  职业: 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 革命家

  毕业院校: 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政党: 中国共产党
  成就: 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 《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纪元》;《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还有未完善内容,
  人物关系编辑
  陈独秀同志 鲁迅好友 李星华长女 赵纫兰妻子 李大钊胡适学术敌人 钱三强合作伙伴 杨度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大事年表
  3 个性特点
  3.1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
  3.2 忠厚耿直、见解朴实
  3.3 能者多劳,不辞辛苦
  3.4 顽强、执着、不屈
  4 著作文章
  5 主要思想
  6 人物述评
  7 纪念馆
  8 烈士陵园
  9 李大钊故居
  10 照片资料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1983年3月18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年——1933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大事年表
  1889年10月29日 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生时,父亲已因肺病逝世。

  1891年2月 母亲逝世。大钊同志“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

  1895年 到附近黄瓜口村从塾师单子鳌读书。塾师为之起学名耆年,字寿昌。以后改名大钊,字守常。

  1898年 到小黑坨村从塾师赵辉斗读书。 以后,又到井家坨举人宋某家从黄玉堂老师读书。 家庭为少年的大钊同志完婚,夫人赵纫兰。

  1905年 考入永平府中学。“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1907年 到天津投考学校。“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0年 参加北洋法政学校罢课活动,要求清朝政府开设国会。

  李大钊-个性特点
  李大钊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曾劝李先生要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

  陈独秀说:他(李大钊)对同志的真诚,非一般人可比。寒冬腊月,将自己新制的棉袄送给同志;青年同志到他家去,(他都热情地招待饮食)没有饿着肚子走出来的。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起初月薪120银圆,后增加到240块银圆。但他把三分之二的钱用在公共事业上,剩下三分之一也不完全用于家庭生活,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夫人常因生活费不够而发愁。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后,曾关照会计科说: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中“难为无米之炊”。

  忠厚耿直、见解朴实
  鲁迅缅怀李大钊说:“守常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1927年鲁迅在广州想到北京被捕的李大钊:“他的圆圆的脸和中国式的下垂的黑胡子便浮在眼前,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李大钊殉难的噩耗传来,鲁迅悲痛地说:“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就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其间还隐约看见绞首台。”

  李大钊常说: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成真理。他也如此实践了。“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以朴实精辟的见解和坦诚的态度,羸得孙中山的信任,称赞他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宋庆龄后来也回忆说:“孙中山特别尊敬和钦佩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李大钊的《狱中自述》回忆:“先生(孙中山)与我等畅谈不倦,几乎忘食,遂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入国民党。”

  能者多劳,不辞辛苦
  李大钊最欣赏的一副对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孙中山对李大钊极为看重,亲自邀请李大钊出席国民党一大,并请他担任了预算委员会、宣言审查委员会、章程审查委员会、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4个委员和大会主席团5名成员之一,是当时大会165名代表中担任职务最多的一位。

  顽强、执着、不屈
  陈独秀谈《新青年》旧友(濮清泉回忆):有一次谈到李大钊(守常),他说,非常钦佩,十分敬仰,守常是一位坚贞卓绝的社会主义战士。从外表上看,他是一位好好先生,像个教私塾的人;从实质上看,他生平的言行,诚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段祺瑞制造“三·一八”惨案,他曾亲临前线;张作霖要逮捕他,事先他有所闻,组织上曾劝他离开,但他坚持岗位,不忍搁下工作。最后视死如归,为党捐躯,慷慨就义,面不改色。世人称他为马克思主义先驱,革命家的楷模,是一点也不过誉的。

  有人问陈独秀,人们说“南陈北李”,你(陈)比他如何?陈独秀说:差之远矣!“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友人问:自谦乎?陈独秀说:真言实语,毫无虚饰。

  多年以来,陈独秀所结交的朋友,随他的政治主张而变换,但是据郑超麟说:“在这一切发展阶段中,有一个人始终没有同陈独秀分离 —— 就是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内只有他有资格同陈独秀争领袖地位。但他是如此谦虚,如此心悦诚服陈独秀,以致一切有争论的问题,都是站在陈独秀方面。”

  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后,和直系军阀勾结,大肆逮捕、杀害进步人士。李大钊等人遭到通缉,遂避入东交民巷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悍然出动了三百多名警察、特务包围了李大钊所在的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60(一说80)余人,关押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后院内。李大钊在狱中22天,军阀对他多次秘密审讯,百般折磨。坐电椅、坐老虎凳,用竹签插进他的指甲缝里,最后竟残酷地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是酷刑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无法动摇他的意志。军阀又让李夫人赵纫兰带子女与李大钊相见,想用亲情打动他。据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后来回忆说:“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安定、沉着。似乎他的心并没有放在我们的身上,而是被另一种伟大的力量笼罩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李大钊-著作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纪元》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再论问题与主义》

  主要著作都收录在《李大钊文集》中。

  李大钊-主要思想
  李大钊早期曾受到斯宾塞,H.庸俗进化论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针对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社会改良论,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数据私有制的革命。他指出,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那么人口、妇女、劳动、青年、废娼、童工、土地等问题,乃至市民生活等实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他明确指出,循着经济现象以考察复杂变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得到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的重大贡献。

  李大钊-人物述评
  李大钊烈士陵园内的李大钊雕像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同当时中国许多先进分子一样,他曾经一度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希望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政治,来治疗中国社会的痼疾。但是,他在实践中感到,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宣传的理性王国,并不能保证正义、平等、人权的实现,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坚信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预言将来之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过民主主义而走向共产主义,开始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英勇奋斗。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当封建军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洪水猛兽加以禁绝,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攻击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他认为,马思主义是革命的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而不应“偏于纸上空谈”,要“向实际的方面去作”。他指出,重要的是必须同人民群众的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运动,绝不应当只是少数文人的笔墨运动,而应当是街市上、乡村里的群众运动。当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时,就主张“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指出知识青年必须到劳动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痛苦,研究他们痛苦的原因,寻找解脱他们痛苦的方法。这样,他也就初步提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的思想原则。

  李大钊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关于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必须依靠农民、必须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必须通过武装斗争达到革命目标等一系列论述,对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最早的宝贵贡献。与此同时,他还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进行描绘。他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特征,而且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将是“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也会有自己的特性。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民主”一词可直译为人民的统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多数人的民主;“社会主义亦有相当的竞争”,只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使人类入于悲惨之境”的竞争,等等。这些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并能从中得到启发。李大钊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乃至民族问题、妇女问题等进行过研究,在这些领域中做出了开拓性的建树。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阐述,影响和教育了我国早期的一代共产党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李大钊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现在看起来,当然未必精当的”。然而,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李大钊遗墨条幅李大钊不仅是渊博的学者,而且首先是杰出的战士,学者和战士两种品格在他身上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他一旦掌握了真理,就立即将它付诸行动。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创建工作,并直接领导创建了北方的党组织。他还同其他共产党人一起领导了北方的工人运动,在北方各省广泛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心脏地区发动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他很重视培养革命干部,派遣许多干部去学习军事、开展军队工作,并对国民军的改造和参加北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还为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他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李大钊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对共产主义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他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当革命处于危难时刻,他节衣缩食,毁家纾难,把个人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充作党的活动经费,接济同志,接济贫苦青年,而自己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在敌人的监狱中,面对酷刑的折磨,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维护党和革命的荣誉,直至舍生赴死,从容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他的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这样可以么?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同志所著"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发表于"言治"季刊第三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篇欢呼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同志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

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表示了对俄国劳动人民解放的无限欢欣和赞扬,扫除了有些人对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怀疑态度。这是一篇充满战斗精神的著作,与同年十一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同为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

2、《庶民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是一篇演说,发表于1918年11月末或12月初,这是李大钊在天安门的演说。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五卷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

3、《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篇名。李大钊撰。1918年11月载于《新青年》。文章热烈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布尔什维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宣告布尔什维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人物生平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本文标题: 国内有哪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家 能否推荐一下他们的著作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42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想问下谁知道这幅画中的人物是谁朱元璋明明有两张官方画像,为何教科书非要用鞋拔子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