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篇中,这几句话“为天子之诸御,……而况全德之人乎!”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 2023-11-03 22:0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5

庄子是不是有一偏文章写一个很丑的人却很有才华的?那人很有才华,但不爱出风头,请问那篇文章叫什么《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中讲了一...

《庄子-德充符》篇中,这几句话“为天子之诸御,……而况全德之人乎!”如何理解

庄子是不是有一偏文章写一个很丑的人却很有才华的?

那人很有才华 但不爱出风头 请问那篇文章叫什么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中讲了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人,他的样子很难看,但男人见了就要和她做朋友,女人见了就想嫁给他,君王见了就要把天下事交给他打理。

那位君王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于是询问孔子,孔子(其实是庄子假托的)于是回答说哀骀它是有道的人。

具体如下(译文网上有很多,这里就不列出来了):

------------------------------------------------------------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
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
,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
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
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
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
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囗(“犯
”字以“氵”代“犭”)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
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囗(左
“目”右“旬”音shun4)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
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
人之葬也不以囗(上“羽”下“妾”音sha4)资;刖者之屡,无
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
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
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
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
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
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
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
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
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
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有一个东施效颦的原版 出在庄子篇<<天运>> 其中这样说 西施病心而bin 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bin 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之bin 美而不知bin 之所以美。 bin汉字打不上 是皱眉的意思 里是里弄巷口 挈是拉着妻与子
是孔子的吧
u

在历史中,古时候的男子为什么也要留长长的指甲?

现代时尚女性都喜欢留着长长的指甲,做格式美甲花样,精致又好看。其实,说起美甲达人,还数中国古代女性,尤其清宫的那些皇后与嫔妃们,都非常喜欢蓄长指甲,还会戴上镶满宝石长长、尖尖的“指甲套”。她们的这种嗜好在许多清宫剧如《甄嬛传》《如懿传》《延嬉攻略》等等,随处可见。

在中国古代,蓄甲是一种潮流。不光是皇宫里的嫔妃们喜欢蓄长指甲,宫外的女子、尤其是满族的一些贵族女子,无不爱留长指甲。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古代很多男性也有留长指甲的习惯。最早关于男子长指甲的记载是在《韩非子》一书中,书中记载:战国时韩国国君韩昭侯周围的侍臣,全都蓄着长甲。在很多古代人物画像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男子都留有长长的指甲——


就连孔老夫子的画像,也都是留着非常夸张的长指甲。为什么古代男子也留长指甲呢?难道他们也爱打扮爱美吗?虽然古人以长指甲为时尚,古代文献中赞美长指甲之处更是不在少数,但是并未谈到其美学原理。

至于男子留长指甲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受传统观念影响古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在古人眼里,指甲和头发一样,都是不能随意修剪的。《庄子-德充符》中就有一句记载:“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这里的“不爪翦”就是不剪指甲。

在中华文明远古时期,比如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对指甲尤其重视,比如成汤剪指甲、头发做牺牲祈雨,周公剪指甲来祈求成王恢复健康,这些故事就是把指甲上升到“发肤”的高度。

另一方,古人对指甲的讲究也加入了很多忌讳迷信的内容。有的古代理念认为指甲汇聚着人的阳气&精气,也不愿意修剪损伤。不会随便剪,即便剪下来以后也不能乱扔,会妥善保存起来。这种传统流传到现在貌似也还能找到一些痕迹,比如小时候换牙,家长不会让我们乱扔掉下来的牙齿,而是让我们放在特定的位置(房顶上、床下之类)。

在古代丧葬礼仪中 , 对逝者指甲的处理,也是极为重要的,会在下葬时要随棺入葬。 :“太祖时,整容匠杜某专事上梳栉修甲。一日,上见其以手足甲用好纸裹而怀之。上问将何处去杜对圣体之遗,岂敢狼藉?”——明·马生龙《凤凰台纪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觉得老不剪指甲实在太麻烦了,到了隋唐时期这一观念就开始动摇了,只要指甲到了一定的长度也会修建,但是也要恭恭敬敬地剪:“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及烧白发,吉。”——《千金要方-养性篇》唐·孙思邈,但也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催生出了另一种极端现象,一部分人不留指甲,另一部分人则更坚定的蓄起了长甲。

蓄甲是身份的象征,前面讲到,因为人们觉得留长指甲太麻烦了,所以才开始出现剪指甲的习惯。那么,什么样的人会觉得长指甲麻烦呢?自然是时常需要劳动双手的群体,比如务农、洗衣做饭、端茶送水...总之大多是需要靠双手劳作的社会底层人士。

相对的,有条件能够蓄起一手长指甲的,自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用干,而且做什么都有人伺候的贵族人士。因此,从生产角度来说,留指甲象征着不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代男子留长指甲,更多的是为了为了突出自己和劳动人民的不同,显示富贵的地位。

《红楼梦》中针对丫鬟晴雯的指甲便有着重描写:“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看似描写指甲,实际表达的是晴雯虽为丫鬟,却“心比天高”的“副小姐”日常生活做派。

明清之际,一些传教士就针对对中国人留长指甲的风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些人将小拇指指甲留到一英寸或更长一些,并以此为荣,显示不必为生计操劳的仪态。”

鄂多立克,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他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来到中国的著名旅行者。他在《鄂多立克东游录》中讲到蛮子省的富贵人家的子弟以留长指甲为尚。

“如男子长指甲,女子喜缠脚,吉凶军宾,琐屑仪文,养鸟门蟀,打鹌赛胜,戒箍 手镯,金玉粉饰之类,皆小人骄奢之习。”——《 资政新篇》由于指甲生长周期长,却容易断裂,于是到了清朝流行起了一种新的饰品——护甲套。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等级不同,对护甲的材质和式样还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例如慈禧太后所拥有的各色指甲套,如镂空嵌丝珐琅的,纯金的等,个个奢华无比、名贵至极。“职业”要求,不得不蓄每一种职业对个体都有不同诉求,有的职业除了个人技能得过硬,对身体也有一定要求。比如模特要身材好;跳舞得身体柔软;弹琴(钢琴)要手指修长;而古代弹琴,需要蓄甲。我们都知道,现代古筝、古琴等民乐表演者都会带上义甲,以防弹琴过程中造成手指伤痛。

可古代没有这种义甲怎么办?人们只有蓄起长长的指甲,才能弹奏乐器。在古代,弹琴的男子比比皆是,比如樵夫钟子期从琴师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武将也弹琴,比如岳飞“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尤其是能够通过画像留存至今的古人,这些人基本都是在当时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他们这个阶层中的人会弹琴的比例就相当高了。个人认为,古代男子蓄甲虽受到一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影响,但真正导致蓄甲成为执念的,更多的还是为了显示尊贵的身份,以及对琴独有的爱好。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如同现在留着长长美甲的女性,虽不说不一定是身份的象征,但大多也是短期不用干活的小姐姐,是吧?

水润读书笔札丨庄子 德充符 (三)

第四章

通过孔子告诉鲁哀公,何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提出保持中和之气的道德修养。得道之人,不在于外形的威德壮严,真正的庄严,在于内心的充实有德。

1.鲁哀公问于仲尼曰: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 ,数十而未止也。

鲁哀公问孔子: 卫国有位相貌卑陋之人,名哀骀它。男子与他相处,思慕而不舍离去; 女子见他,请求父母说: 与其成为别人的妻子,不如成为这位先生的妾。这样的女子不止数十人。

2.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

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附和他人而已。他没有权位去救济别人,也无财物让别人饱食。

3.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他的卑陋之相惊骇天下,又总是附和别人而不倡导什么,知见也没超出俗世之外,然而无论男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必有超乎常人之处。

4.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我召他来看,果然相貌卑陋惊骇天下。与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便中意他的为人;不到一年,我已十分信任他。

5.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

国家无宰相,我将国事委托予他。他闷声而应,漫不经心似在推辞。

6.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 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我却有羞愧之感,终将国事授予他。没多久,他便离去。我忧闷像丢失了什么,仿若一国之中再没有谁可以与我共欢乐。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7.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 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

孔子说: 我曾出使楚国,恰见一群小猪在食刚死去母猪的乳汁,不一会,都惊慌弃母猪而逃。因发现跟自己不一样,不是同类了。

8.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

可见它们之所以爱其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那个形体的精神。

战场战败而亡者,葬时不用棺饰;没脚的人,不再在乎以前穿的鞋子,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

9.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

做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婚嫁者留于宫外,不得再到宫中服役。为求形体的完整尚且如此,何况形体才德皆完备的人呢?

10.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

今哀骀它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功绩也能赢得尊敬,让人乐意授予国事与他,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全而德不外露之人。

11.哀公曰: 何谓才全?仲尼曰: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鲁哀公问: 什么是才全?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自然规律的运行;

12.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正如日夜更替在眼前,而人的智慧却不知本源的设定从何而来。因此达不到祥和、安适的境界,也就达不到心灵自在的境界。

13.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使自身平和、安适,通畅而愉悦常在,使心灵日夜都能以一种春和之气与外物相处,在与外物接触时能随时从心里生发这种春和之气,这就是才全。

14.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鲁哀公又问: 何谓德不外露?孔子说: 平和是水停止时的最佳状态。止水澄波,可作效法的准绳,内心充满蕴含而外表却不显露。

德,是保持中和之气的修养。内在的中和之德不显露于外的人,外物自然会受到吸引而不愿离去。

15.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

有一日,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 起初我坐朝当政统治天下,执掌纲纪,抚恤民生,自以为通达至道了。

16.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如今我听至人之言后,思虑恐我名不符实,轻率消耗自身精力而使国家危亡。我与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

备注: 此篇整理于二0二0年 十月读书笔札。
本文标题: 《庄子-德充符》篇中,这几句话“为天子之诸御,……而况全德之人乎!”如何理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19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能不能推荐一些整合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历史和政治的书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至第五次战役只打7个多月,节奏为什么这么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