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号凭人贵还是人凭号贵

发布时间: 2023-10-23 17:03: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5

10,古人谥号知多少在中国古代,天子、诸侯、大臣死了以后,朝中大臣根据他一生的表现,为他起的一个称谓就是谥号,说白了就是盖棺定论...

谥号是号凭人贵还是人凭号贵

10 古人谥号知多少

在中国古代,天子、诸侯、大臣死了以后,朝中大臣根据他一生的表现,为他起的一个称谓就是谥号,说白了就是盖棺定论。
谥号也不是人人都有,在清朝,一品大员(大至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以上才有获得谥号的资格。人们生前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谥号,那是闭眼后的事情。谥号来历久远,据说定谥号的标准,是大圣人周公所定,就是《逸周书》里《谥法解》这一篇。
有了身后谥号这一说,皇帝、大臣就不敢胡作非为——背上千古骂名可不是好玩的。为此,秦始皇就不爽了——天下唯我独尊,凭什么身后要让别人说三道四?一道诏书,说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没意义,坚决废除!
到了汉朝,谥号又被恢复。以后的皇帝再也没有敢废除的。但虽说“谥者,行之迹也”,不少皇帝的谥号却是名不副实。比如晋惠帝,什么都不懂,是个白痴。听见蛤蟆叫,就问,“蛤蟆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老百姓闹饥荒,大臣打报告,说老百姓没粮食吃,都要饿死了。他一脸疑惑:“没粮食吃?那他们可以煮肉粥吃嘛!”就是这样一个糊涂蛋,死后竟给定了一个“柔质慈民”的“惠”字。为什么?他毕竟关怀过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
再比如,晋朝有个皇帝司马德宗,可能是基因突变,是个植物人。史书上说他从小到大,不会讲话,分不清寒暑冷热,没有独立行动能力,“凡所动止,皆非己出”。这样一个皇帝,死后的谥号竟然是“安”。为什么?《谥法》说:“好和不争曰安。”也真难为了当时的大臣,咬文嚼字想出一个“安”字。是啊,一个植物人,没思维没反应,肯定是“好和不争”。没办法,植物人是个皇帝,臣子只能是委曲回护,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么一个周全的好谥号。
【相关链接】
大名鼎鼎的“文公”“武公”们
古人重视谥号,都想在身后留个好名声,但那只是一厢情愿。不过人贵有自知之明,思量平生事,谥号恐怕也是八九不离十了。所以谥号也不全是尊称,褒扬的,贬斥的,怜悯的,内容很丰富。
唐代文豪韩愈、宋代大儒朱熹,学问文章,冠绝天下,他们死后的谥号都是“文公”,响当当的!因为依谥号的标准: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这是褒扬的。
贬斥的比如,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怙威肆行曰丑,名与实爽曰缪。像隋炀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好色,他死后的谥号为“炀”,就是说他“好内远礼”,爱江山更爱美人。还有秦桧,谥号是“缪丑”,绝对遗臭万年。
还有怜悯的,比如,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在国遭难曰闵。春秋鲁国有个国君,即位第二年就被大臣暗杀,这是“在国遭难”,他的谥号就是“闵公”,怪可怜的。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做人堂堂正正,死后的谥号“文正”。岳飞的谥号是“武穆”,掷地有声,足可以见出民族英雄的气概来。还有刘墉——刘罗锅,一辈子两袖清风,专斗和珅那样的贪官污吏,他死后的谥号是“文清”,这个“清”字就是有的放矢。还有纪晓岚,铁嘴铜牙,才华横溢,他的谥号是“文达”,一个“达”字,把他的学识渊博、诙谐机智囊括其中。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起“私谥”的。民间有些隐居的高人,品德高尚,却得不到朝廷的谥号。他的亲友、门人为了传播他的高名,就私下给他起谥号。最有名的是柳下惠,就是那个坐怀不乱的鲁国人。他居住在一棵大柳树下,就以“柳下”为氏,而“惠”就是他死后,妻子和弟子给他定的私谥,“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今天我们把不近女色的人称为“柳下惠”,这实际上是个谥号。
不管怎样,谥号都是盖棺定论,是身后之名,生前是没有的。

谥号是什么

问题一:谥号是什么意思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

问题二:谥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贰“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问题三:“玄”这个谥号是什么意思? 玄:含和无欲曰玄;应 *** 神曰玄。属于帝王的谥号。
baike.baidu/...vh10Pe这里面有详细的

问题四:白居易的谥号是什么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问题五:范仲淹的谥号是什么 文正

问题六:谥号的谥是什么意思是褒义还是贬义 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说有褒有贬。一般分为颂扬,批评,同情三种。就像周厉王和周幽王都是有名的暴君昏君,在春秋战国之际,皇帝都很在乎身后名,谥号也是约束帝王的一种方式。但是秦始皇十分讨厌谥号,还下诏要废除谥号制度。到了汉代,谥号又流行起来了,这个时候对死了的皇帝就客气多了,很少有不太好的谥号。

问题七:什么是字、号和谥号 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号: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胆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问题八:苏轼的谥号是什么?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正”。

问题九:康熙的谥号是什么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问题十:谥号是什么意思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
本文标题: 谥号是号凭人贵还是人凭号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95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大多数的二战游戏中一直没有出现过中国战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