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古人的谥号恰好和他的名一样

发布时间: 2023-10-22 11:0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7

古人名、字、谥号、自号的由来古人的名、字、号、谥号:“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字”,也叫表字,是人...

请问有没有古人的谥号恰好和他的名一样

古人名、字、谥号、自号的由来

古人的名、字、号、谥号:
“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
“号”,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白云”、“抱固老人”;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比如,我们常说的“唐太宗”、“汉武帝”等,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
名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字的由来
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生下来3月要取名,20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社会场合呼来喊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当我们了解“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称女子许配或出嫁叫“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叫“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对于女子来讲,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连。《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曾巩,字子固;秦观,字少游。这里的亮与明、予与我、衡与平、巩与固、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赵孟,字子昂;韩愈,字退之;菅同,字异之;黄损,字益之。这里的熹与晦、与昂、愈与退、同与异、损与益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赵家驹字千里,是由少壮的马推想到驰骋千里。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够居易。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连义指实。如杜甫字子美,由对男子的美称联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联想到“十二地支”的寅与虎相配。
同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类。郑樵字渔仲,樵夫常与渔翁为侣。梁鸿字伯鸾,鸿和鸾都是为人称道的飞禽。陆机字士衡,机和衡是北斗上的两颗星。
原名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运用干支五行。如郑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纯属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郑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体离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形体增省。如秦桧字会子,顾媚字眉生。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子字仲尼,仲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字的后面有的加“父”(甫)表示性别,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指出,古人名字连称时,都是先字而后名。称字曰“某父”,如仲尼父、仲山甫等。秦汉以后则先名后字,如郑游吉字子大叔。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有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朱常洵等第二个字共用常,第三个字共有“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个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号的由来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的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之后自号“所南”,表示心向南方。明末画家朱耷为明朝宁王朱权后裔,在明亡后落发为僧,因欣赏八大人觉经,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时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

姓•名•字•氏•号:帝王的号——谥号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写起的,使用的是帝王纪年,就是使用 周天子的谥号 纪年,如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显王、周慎靓王、周赧王等。

自 汉朝 开始,恢复了庙号制度和谥法制度,新皇登基后,会给先皇上庙号,并由礼官议定谥号,经新皇认可后予以宣布。

《资治通鉴》中,称呼新皇时,如果有庙号,则 庙号、谥号 连起来称呼,如,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如果没有庙号,则只称呼谥号,如孝惠皇帝、孝景皇帝。

谥,从言,益声。

益,象器皿中有水漫出。在益字表示的场景中,有器皿、有水,还可以引申出水溢出后会留下痕迹。

谥,言+益,可以理解为 用语言文字记录痕迹 。

《说文解字注》:谥,行之迹也。

谥,表示 用言论对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给予褒贬评价 。

谥号,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 一个评价性质的称号 。

按《礼记·檀弓上》的记载: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 周道也 。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由此可知, 谥法制度始于周代 。

周朝 ,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 ,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 ,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 私谥 ,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周礼》:“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

帝王去世后,一般是 由礼官议定谥号 , 经继位的帝王认可 后予以宣布。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谥号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谥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唐宋时期,亲贵、大臣死后赐谥,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拟谥,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

明清时期,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 行之迹 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 大行受大名 ,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意思是: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来自于别人的评价。

《白虎通义·谥》:“谥者,别尊卑, 彰有德 也。”

设立谥号的意图是 劝善戒恶,表彰有德 。

谥号,体现了 中国古人特有的价值观 ,通过 追求身后名 ,来约束自己生前的言行,这种做法 可以提倡 。从效果来看,古人还是很在乎谥号的。

《左传·文公元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讲述的是,楚成王开始立商臣为太子,后来又打算立另一位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得到消息后,于鲁文公元年十月,发动兵变,率领宫中的士兵包围了楚成王,并逼其自杀。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害怕夜长梦多,没有答案成王的请求。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而死。开始给成王上的谥号是“灵”,成王死不瞑目;后来改谥号为“成”,才闭上眼睛。

按《逸周书·谥法解》: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谥“成”要比谥“灵”好得多。

(1) 先秦时期

谥号一般为 一个字 ,如,周显王、秦穆公、晋文公等;也有用 两、三个字 的,如,周威烈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2) 秦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 废除谥法 。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其后世继位者以二世、三世相称。

(3) 汉代

汉初又恢复了谥法制度,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这一时期的谥号 大多为两个字 ,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叙史都使用简称,或者省略“孝”字,或者省略“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

(4) 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谥法成为封建帝王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

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谥号最多三字的旧例,她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武则天称帝后,又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27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 四个字以上 。如,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140多人,为“武”者仅20人。

(5)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谥号字数基本固定下来。 明代 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 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各代皇帝的谥号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谥号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从最早的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400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谥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有褒扬性的美谥 、 怜惜性的平谥 、 贬义性的恶谥 三种。

(1) 美谥, 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2) 平谥: 如:怀、悼、哀、闵、思、殇,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3) 恶谥, 如:厉、灵、幽、炀,都含有贬意。

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古代人比较反感这样的事情。所以, 北宋 时期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上美谥、平谥。

(1) 对象不同: 庙号仅限于帝王使用;谥号不限于帝王。

(2) 用途不同: 庙号主要用帝王祭祀先王;谥号是对当事人一生的评价。

(3) 用字不同: 庙号并不参照谥法,字数一般为2字,常用“×祖”或“×宗”;谥号必须遵循谥法,字数最少为1字,最多为25字。

(4) 来源不同: 庙号由后世帝王追立;谥号由礼官议定谥号,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哪个简单好记,我们就称呼哪个。所以,对于唐朝之后的帝王,现在很少称呼他们的谥号,太特么难记了。

求古代诗人作家的字 号 谥号 30个人

求古代诗人作家的字 号 谥号 30个人 给高分!!rn 要给全 有谥号的一定给谥号 rn 急用 谢谢各位 格式是 XXX 字X 号X 谥号XX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高 适 字达夫、仲武,世称“高常侍”,谥号忠
欧阳修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王安石 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
朱 熹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曰文
程 颢 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谥号‘纯公’
程 颐 字正叔,学者尊为伊川先生,谥号正公
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
苏 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苏 辙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谥文定
曾 巩 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卒后因官卑而无谥号,至南宋年间才追谥为“文定”

韦 庄 表字:端己 谥号:文靖
司马光 表字:君实 号:迂叟 谥号:文正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谥号忠敏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谥文敏
宋 濂 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
崔 铣 字子钟,号后渠,世称后渠先生,谥号“文敏”。
李梦阳 初名莘,字献吉,号空同子,卒后,弟子私谥文毅
李东阳 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
范文程 字宪斗,号辉岳 ,谥文肃
汤 斌 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谥号文正
纪 昀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卒后谥号“文达”
刘 墉 字崇如,号石庵,谥号文清
张玉书 字素存,号润甫,谥文贞
张廷玉 字衡臣,号研斋,谥文和
刘统勋 字延清,号尔钝,谥号文正
孙家鼐 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
曾国藩 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谥文忠
翁同龢 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卒后追谥文恭

终于做完了!我保证所录表中人均在中国古代文学占有一定地位的!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
王献之,字子敬;
王勃,字子安;
骆宾王,字观光;

韩愈韩愈,字退之,号荆州;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苏洵 字明允 号老泉;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谥号“文”。
曾巩,世称“南丰先生”,理宗时追谥“文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谥号“武王”,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皇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谥忠武侯;
庞统,字士元,谥曰靖侯;
刘禹锡,字梦得;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
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以上全部手工编辑,如楼上朋友所说,有很多没有当大官,所以死后没有谥号。李鸿章、包拯等虽有谥号,但不足以称为文学家,所以没有录入,以上供参考。
卢照邻 字升之 号幽忧子;
张说 字道济 谥文贞;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贺知章 字季真 号四明狂客;
高适 字达夫 谥曰忠;
钱起 字仲文 号大历十才;
顾况 字逋翁 号华阳真逸;
陈陶 字嵩伯 号三教布衣
白居易 字乐天 号香山居土
王驾 字大用 号守素先生
韩愈 字退之 号荆州 谥文;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
王献之,字子敬;
王勃,字子安;
骆宾王,字观光;
韩愈韩愈,字退之,号荆州;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苏洵 字明允 号老泉;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谥号“文”。
曾巩,世称“南丰先生”,理宗时追谥“文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谥号“武王”,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皇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谥忠武侯;
庞统,字士元,谥曰靖侯;
刘禹锡,字梦得;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杜荀鹤 字彦之 号九华山人;
皮日休 字袭美 号醉吟先生;
陆龟蒙 字鲁望 号天随子;
李商隐 字义山 号玉溪生;
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
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李白字太白谥号诗仙,杜甫字少陵,子美谥号,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 温八叉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有官位才有谥号的。很多人都没有。

有没有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同朝皇帝的庙号(谥号)重复的情况?

注意谥号和庙号或庙号和谥号
绝对没有,因为中国古代的人很注重避讳。推荐你查由杜建民编著、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
同朝的绝对没有。至于楼上所提的“武德”,老大,是唐高祖,不是什么所谓唐太祖!还有,“武德”是年号,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还是建议你多多看看历史书吧!
因古人避讳,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唐太祖用过武德
宋太祖好象有用过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

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

他们俩明于道德,见于文章,博览群书,著书立言,文章卓然自成一家,在文学上有自己独到的造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自然谥“文”;

两人性格上正直,心诚洞达,明白无所欺隐;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不肯曲意顺俗,以自求便安好;按《谥法》“廉方公正曰忠”,自然为“忠”,加“忠”以丽“文”,故而二人谥号一致。

扩展资料:

谥号形成背景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

谥号种类

1、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2、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3、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欧阳修和苏轼二人在历史上是具有相似之处,之所以定谥号为“文忠”,那是因为他们俩明于道德,见于文章,博览群书,著书立言,文章卓然自成一家,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自然谥“文”;而且两人性格上正直,心诚洞达,明白无所欺隐;不肯曲意顺俗,以自求便安好;论列是非,不避人之怨诽诅疾,忘身履危,按《谥法》“廉方公正曰忠”,自然为“忠”,加“忠”以丽“文”,故而二人谥号一致。

其实古代谥号一致的现象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臣子品性学识和道德贡献有相似之处,而且按照谥号的颁发,是要经过朝议的,故而严肃刚正,盖棺定论。
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谥号都是朝廷赐予的,所以可以一样呀。
是这样的,因为谥号是后人加给他们的。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加上去的,欧阳修和苏轼都做过大学士,谥号里有个“文”字应该不太奇怪啊。至于“忠”大概是后人褒扬的字。因为宋代以后的谥号只有表扬性质的,谁听过宋以后有叫x灵帝,x炀帝的么~~~~
不过我知道李鸿章也是谥号文忠!!!!
估计是对朝廷的贡献都差不多吧,所以朝廷给的谥号也就一样了
本文标题: 请问有没有古人的谥号恰好和他的名一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92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望远镜是什么原理豆浆要怎么喝才健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