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甲午沉舰遗址陆续发现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这对人们了解历史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 2023-10-22 01: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都说百度人才多。我想问,甲午战争中。谢冰心的父亲叫什么?当时在哪条军舰上任职?什么职务?冰心的父亲谢葆璋(1866.1.20——...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陆续发现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这对人们了解历史有何影响

都说百度人才多。我想问,甲午战争中。谢冰心的父亲叫什么?当时在哪条军舰上任职?什么职务?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举人谢銮恩(1834年—1921年)的儿子。光绪七年(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回闽招生,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考入该学堂第一届驾驶班肄习。十年(1884年),学成毕业,派登“威远”舰实习。实习期满,进入北洋舰队服役。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开战不久,日舰“赤城”被击成重伤,转舵驶逃。谢葆璋协助帮带大副驾驶“来远”舰,立即尾追攻击,进一步重创“赤城”,迫使其逃离作战海域。战至午后3时20分,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舰集中火力进攻“来远”、“靖远”。两舰以寡敌众,苦战多时,均受重伤。“来远”舰中弹200多颗,引起猛烈火灾,“延烧房舱数十间”。在此危急时刻,谢葆璋奉命驾舰冲出日舰的包围,驶至大鹿岛附近灭火施救。 
谢葆璋作为“来远”舰上的枪炮官,参加这次著名的大海战。
战斗一开始,北洋舰队就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激战数小时后,英勇的“致远”、“经远 ”等舰相继沉没,“广甲”、“济远”两舰先后撤出战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本队6舰,将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团团包围。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等4艘快速巡洋舰,则将谢葆璋所在的“来远”舰和“靖远”舰死死咬住,形势十分严峻。“来远”舰在敌舰的疯狂围攻下,中弹200余发,尾炮失灵,弹药舱爆炸,全舰燃起熊熊大火。危急之中,谢葆璋英勇地冒着敌舰的炮火,率领士兵奋力救火,终将大火扑灭,保住军舰。“来远”舰带伤坚持战斗,直至日舰先行逃离战场。“来远”舰是北洋舰队幸存军舰中受伤最重的一艘。战后,“来远”舰驶归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伤如此严重,尚能平安抵港,皆为之惊叹不已。“来远”舰上人员伤亡十分惨重,谢葆璋妻子的一位堂侄也在战斗中阵亡。他被炮弹打穿腹部,肠子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后,谢葆璋含着泪把烧焦的肠子从烟囱上撕下来,放回到他的遗体。
海战结束后,谢葆璋与管轮人员密切配合,将已受重伤的“来远”安全驶归旅顺基地。“驶回旅顺口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旌,无不大奇之”。
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军水陆夹击威海卫港内的北洋舰队。正月十二日凌晨,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由于北洋舰队的英勇抵抗,日本海军对威海的正面进攻迟迟不能得手。于是,日军派出鱼雷艇队,借夜色的掩护,潜入港内进行偷袭。2月5日,日军鱼雷艇施放的鱼雷击中受伤的“来远”舰。随着一声巨响,“来远”舰庞大的身躯急速地翻 转,露出红色的舰底,不久即沉入海底,舰上官兵30多人遇难。
谢葆璋在军舰爆炸的刹那间,纵身跳入冰冷剌骨的海中,凭着一身好水性,拼命游上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几天后,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北洋舰队编制取消,数以千计劫后余生的海军官兵被遣散回乡。谢葆璋辗转回到福州,和家人团聚,与妻子家人度过一段平静生活。
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光绪七年(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回闽招生,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考入该学堂第一届驾驶班肄习。十年(1884年),学成毕业,派登“威远”舰实习。实习期满,进入北洋舰队服役。
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清廷在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竣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员出洋接带。谢葆璋随管带邱宝仁赴德国接带“来远”舰,翌年春顺利驶抵天津大沽。谢葆璋因接舰有功,获清廷奖赏,留在“来远”舰任职。十五年(1889年)初,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要缺,谢葆璋升署右翼左营守备,充“来远”舰驾驶二副。署缺三年实授。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开战不久,日舰“赤城”被击成重伤,转舵驶逃。谢葆璋协助帮带大副驾驶“来远”舰,立即尾追攻击,进一步重创“赤城”,迫使其逃离作战海域。战至下午3时20分,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舰集中火力进攻“来远”、“靖远”。两舰以寡敌众,苦战多时,均受重伤。“来远”舰中弹200多颗,引起猛烈火灾,“延烧房舱数十间”。在此危急时刻,谢葆璋奉命驾舰冲出日舰的包围,驶至大鹿岛附近灭火施救。海战结束后,其与管轮人员密切配合,将已受重伤的“来远”安全驶归旅顺基地。“驶回旅顺口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旌,无不大奇之”。
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军水陆夹击威海卫港内的北洋舰队。正月十二日凌晨,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来远”舰中雷翻转,露出红色舰底,顷刻沉没。谢葆璋落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拼命游上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清廷将幸存官兵全部遣散,谢葆璋返归原籍。
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命令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统领新建北洋海军,以萨镇冰为帮统,兼任“海圻”号巡洋舰管带。并命他们“选择朴实勇敢、熟悉驾驶之员,督同认真操练,以为整顿海军始基”。经萨镇冰推荐,谢葆璋被起用为“海圻”舰大副。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立海军练营,调谢葆璋任管带,兼任练营内附设的海军学堂监督。三十二年(1906年),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三十四年(1908年),新校舍落成,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海军部派军制司司长郑汝成前往处理。事后,郑留任学堂监督,谢葆璋辞官回籍。
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民国二年(1913年),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九年(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厅参事。十五年(1926年),署理海军部次长。十六年(1927年),任海道测量局局长,旋又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二十年(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二十九年(1940年)病逝,终年75岁。其女谢婉莹,笔名冰心,为现代著名文学家。

北洋舰队简介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扩展资料: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水师 (中国清末海军舰队)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创建
  背景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 北洋水师
  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创建过程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福建水师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正式创建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编辑本段军旗纹章
  军旗纹章
  清朝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军旗、国旗的质地、章色。   黄龙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四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三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编辑本段官制等级
  管制等级分级
  北洋水师官弁号衣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领导官职
  全军设海军提督一员,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二员,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五员,参将四员,游击九员,都司二十七员,守备六十员,千总六十五员,把总九十九员,经制外委四十三员。
  编辑本段军衔等级
  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编辑本段舰艇编成
  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
  铁甲舰(战列舰):定远、镇远 (定远级铁甲舰)   快船(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济远、致远、靖远   撞击巡洋舰( 碰快船):扬威、超勇   铁胁木壳巡洋舰(铁胁穹式快船):广甲   鱼雷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广 乙、广 丙   蚊炮船(炮艇):龙镶,虎威,飞霆,策电(北洋订购,后李鸿章见南洋的订购的镇字炮舰强于其,将其调包,把镇字炮舰留下,把蚊炮船调去南洋)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 中甲、中乙 、 乾一、乾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海镜, 湄云 ,利运,操江, 犀照,飞霆,飞凫 ,超海,铁龙,飞龙,快顺,遇顺,利顺, 捷顺,宝筏, 导海, 导河 ,快马,海马,杆雷,守雷,下雷,巡雷, 水底机船,螺桥船, 50吨运煤船,20吨水船。
  编辑本段北洋水师舰队详表
  主力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
  (吨) 马力
  (匹) 航速
  (节) 火炮
  (门) 鱼雷
  (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定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
  镇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5.4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
  来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4 16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
  经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6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
  致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
  靖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叶祖珪 英国 1886
  济远 巡洋舰 2300 2800 16.5 11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
  平远 近海防御铁甲舰 2100 2400 11 11 1 145 李和 福建 1889
  超勇 巡洋舰 1350 2400 16 18 3 135 黄建勋 英国 1881
  扬威 巡洋舰 1350 2400 16 18 3 135 林履中 英国 1881
  镇东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英国 1879
  镇西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英国 1879
  镇南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蓝建枢 英国 1879
  镇北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吕文经 英国 1879
  镇中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林文彬 英国 1881
  镇边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英国 1881

  鱼雷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左一 鱼雷艇 90 1000 23.8 2 3 29 王平 英国 1887   左二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李仕元 德国 1887   左三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徐永泰 德国 1887   右一 鱼雷艇 74 900 18 2 2 28 德国 1887   右二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刘芳圃 德国 1887   右三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曹保赏 德国 1887   福龙 鱼雷艇 120 1597 22.5 2 2 20 蔡廷干 德国 1886   一、二、三、四、 鱼雷艇 28 650 13.2 1 1 16 德国 1881   定一、定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2   镇一、镇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1   捍雷 鱼雷艇 7   中队甲   中队乙
  后勤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湄云 练习舰 578 320 9 8 - 70 吴世忠 福建 1869   康济 练习舰 1310 750 12 11 - 124 萨镇冰 福建 1881   威远 练习舰 1268 750 16 7 - 124 林颖启 福建 1877   泰安 练习舰 1258 580 10 10 - 180 福建 1876   敏捷 练习舰 700 - 60 戴伯康 英国 1888   操江 运输舰 950 425 9 4 - 91 王永发 上海 1865
  海镜 运输舰 1358 600 9 3 - 180 福建 1873   利运 运输舰 110 - 57   犀照 运输船 60 9 - 1888   镇海 运输舰 950 480 9 5 - 100 1871   宝筏 布雷舰 - 大沽 1890   飞霆 汽船 440 5 -   守雷、下雷、 小轮船 - 16 大沽 1888   巡雷 小轮船 - 4   快马 小轮船 - 25   飞艇 小轮船 - 18   利水 小轮船 - 20   超海 小轮船 -   遇顺 拖船 - 大沽 1875   东澧 小轮船 -   赶海 小轮船 -   导海 挖泥船 - 164   飞虎 通报舰 -   伏平、勇平、开平、北平、 运煤船[1]
  编辑本段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编辑本段主要将领
  邓世昌
  丁汝昌
  丁汝昌 -- 水师提督 (自尽)   刘步蟾 --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自尽)   林泰曾 --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自尽)   邓世昌 --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战死)   叶祖珪 --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革职)   方伯谦 --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处死)   林永升 --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战死)   邱宝仁 --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革职)   黄建勋 -- 左翼右营副将,超勇号管带 (战死)   林履中 -- 右翼右营副将,扬威号管带 (战死)   杨用霖 --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 (自尽)   萨镇冰--副将衔精练左营游击,“康济”号练船管带
  编辑本段军规制度
  制度简介
  北洋水师成军后拟定《北洋海军章程》,奕譞与李鸿章奏请旨批准。内容包括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赏、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等相关事项。
  军规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一 ——军规   “凡管带官违犯军令,由提督秉公酌拟呈报北洋大臣核办。轻则记过,重则分别降级、革职、撤任。凡记一过者,停资一个月,记二过者,停资两个月;记三过者停资三个月。遇推升之日扣资。资不足者,不准升补。   凡该船管带之属宫,游击以下守备以上人员,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随时秉公酌办。轻则记过、停资,重则禀请提督究办,分别降、革、撤任。倘有酗酒、聚赌不法等事,由管带官一面先行监禁,一面禀办。其记过停资之法,与管带官同。并由提督随时报明北洋大臣查核。   凡副将以下守备以上人员,如获降、革处分,仍留任者,作为署事,官俸只给一半;若本系署事人员,官俸只给四分之一,船俸概准照支。   凡船上属官千总以下人员由学堂出身者,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分别轻重,酌予记过、停资、降革、撤任,与惩办守备以上人员同。其应降、革、撤任者,须先禀请提督批准。   凡船上属官千总以下人员,由水手出身者,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酌于棍责,不记过、停资。事体重者,分别降革、撤任。仍先禀请提督批准。   凡副将以下经制外委以上人员,应得记过、降、革处分,由提督按季汇册报明北洋大臣查考,并咨报支应局、营务处备案。降、革人员并由北洋大臣随时咨会海军衙门备查。   凡经制外委以上人员应得参革、撤任处分者,不准在原船当差,亦不准回籍,不准投效他营,由提督酌量移送岸上船坞、机器局等处效力,或调往别船效力。倘有私逃者,拿获照逃宫例加等治罪。   凡船上头目、水手及一切无官职人物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分别轻重惩处。或遇每月放假之日,罚令不准登岸,仍以若干日为度;或鞭责;或械击;或革退。其革退遗缺,即在本船水手内调补,并移知练营调练勇补额。仍即报明提督查核。   凡水手逃亡者,拿回鞭责八十,监禁一个月;临阵时逃亡者,斩立决。   凡管带宫遇罚办之事应报明提督者,如提督他往,即应报明督队官,不得专擅。   凡船上官弁、兵匠人等,损坏器械、军火等件,由堤督及管带官、督查官讯明,实系疏懈不慎,分别轻重,罚令赔偿。倘系有意损环,按行军例从重洽罪。   凡船上官弁人等违犯军令,照以上所拟各条惩治外,其余不法等事,由提督等援引会典所载雍正元年钦定军规四十条参酌办理。并先恭录通行各船,一体懔遵。”
  编辑本段参加的主要战斗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海战
  编辑本段海军经费和颐和园
  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还有几种说法,数字略有上下)修建的。这种说法的最初依据来自梁启超《瓜分危言》、王世和《造陶庐日录》、池仲佑《海军大事记》等私家记载。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光绪十四年二月上谕改名,修园工程公开化,但相当部分在这以前已经完工或加紧施工。李鸿章于光绪十三年六月致函奕劻:“万寿山各坐落陆续经营,截长补短,实费尽筹。鸿章愧不能效一臂之助”。有断定“截长短补”即为挪用海军经费,并认为海署十二年春定将南北洋海防经费按“二两平”核放,系扣除平余用于园工;又说十二至十四年海防捐输亦挪于园工。这些推论似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明。   海军衙门在光绪十四年的一份奏折中提到,现在每年所入不及300万两,而放款必须330万两,是以奏请由户部每年添拨洋药加厘税银200万两,“臣奕譞发意以30余万两补放款之不足,以20万两分年缴还赏借三海修工之款,其余40余万两,一半修建颐和园等处工作,一半留为续办第二枝海军经费。无如郑工不完,户部无可添拨,现又奏请筹拨银数10万两,即使部议照办,仅能补放项正款之不足,于赏借之款及工作,海军一时均无从顾及。……所有颐和园等处接修各工,臣等惟有将现存之457500余两闲款,尽数撙节动用”。38十五年六月十一日,奕劻又奏:“通盘计算,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数解清,尚能勉强挹注,从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银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这两条材料是颐和园公开施工期间挪款的证据。十四年十二月,海署曾奏:“余平、捐输两项,拟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这笔款项究竟多少,目前是笔烂帐。据统计,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海署克扣南北洋将士员弁薪粮及东三省练兵军饷的平余银共约80万两,皆被挪至园工。   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驻颐和园,说明规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继续,并开始筹备慈禧六十寿诞庆典,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园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劻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劻、福锟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   目前虽无法找到颐和园挪款的全部细帐,但以上几条材料是有其内在连续性的。从中计算,海署挪款共400余万两。此外,据考证,海署自光绪十二至十四年共收海防捐157.7万余两,光绪十五年至甲午战前共收海防新捐200万两,也都流入园工。   应该指出,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五至二十年间,北洋海防协饷收入基本稳定,平均约137万两,高于前十四年的平均数。奕譞、奕劻主持园工,筹措经费,给人以海署即颐和园工程处的印象。但修园经费却非海署独任。梁启超称,自马江败后,“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太监王世和言,海军各堂司仅为贪污中饱而“谋修清漪园,动款3000余万”。这些说法,与海军经费筹集的一般规律相差太远。海署除维持海军及年拨100万两充东北练饷外,要在光绪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筹款2000万两或3000万两(即平均每年另筹300至400万两)是不可能的。梁启超文章自在于鼓动反对慈禧的专制统治,言过其实,不能据作信史。海军发展受阻固然与园工有关,但是还应从清政府整个财政状况去作进一步的分析。园工而外,十四年光绪帝婚礼耗资达500万两,户部又拨郑州河工600万两,山东河工200万两,及新铸制钱工本……”经费窘迫,可想而知。十四年《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朝野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已经成军,李鸿章也吹嘘“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规定南北洋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撇开全局不论,把海军扩充停滞完全归咎于慈禧太后个人纵欲奢侈,是不符台历史真实的。   260万两“海军巨款”事件。十四年九月,醇亲王奕譞致函李鸿章,透露“万寿山用款不敷”,嘱其与各地督抚“设法集款200万两存储生息,以备分年修理”。李鸿章悟出此乃慈禧的意旨,立即通报粤督张之洞、江督曾国荃、湖督裕禄、鄂抚奎斌、川督刘秉璋、赣抚德馨等人,布置各地报效。他对张之洞说:“窃以粤中指款名目繁多,若能酌节用项,分次匀提,正与朝旨邸教不动正款主意相合。……每年得20万,五年积成100万,则尊处已独任其半。此外南洋各处一二善国,从而附益,便可观成”。他对曾国荃讲得更为露骨:“邸意所注,首望香帅,次则台端。……但当频年搜刮之后,何处得有闲款?目前需用已亟,无论正杂各款,均可移缓就急,分年提解”。各地督抚心领神会,争先恐后,结果合计集款竟达260万两。为了掩人耳目,这笔款项被称为“海军经费”,“存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补正杂款之不足。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不久,御史林绍年上奏要求停止报效,竟遭朝旨严行申斥,而李鸿章、张之洞及所有参与筹解“海军巨款”的督、抚、藩、臬、运司却受到奖叙。这一事件充分暴露清廷的腐败,吏治的黑暗。确切地说,这260万两巨款是不能算在海军账上的.
  编辑本段甲午海战中的北洋舰队
  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辽阔的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这是一次悲壮的海战,两支装甲舰队的激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   参于甲午海战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是北洋舰队的两艘装甲战列舰,它们属于同一舰型,均是满清政府为创建北洋舰队向德国订购的装甲战列舰,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出海巡弋,寻找日本舰队决战。丁汝昌的旗舰是“定远”号装甲战列舰, 北洋舰队从威海基地出发,9月13日, 北洋舰队主力来到了旅顺,一路上没有发现日本军舰。   9月16日, 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向辽宁大东沟进发。在到达大东沟后, 运兵船上的陆军部队上岸。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在大东沟外锚泊地停泊。此时,日本联合舰队也在寻找北洋舰队主力。9月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先头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日军判断是北洋舰队的军舰,便排成单列纵队,准备迎战北洋舰队。   停泊在大东沟外锚泊地的“镇远”号装甲战列舰发现有12艘日本军舰正向锚泊地驶来,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横队形,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   成一列横队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位于横队阵中间,“镇远”号位于横队阵后翼,它们是舰队中坚,它们率领舰队其他舰船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就这样,两支装甲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舰队在激战中先后击中日本的多艘军舰,打退了日军进攻。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号“定远”号,日军的炮火越来越猛, “定远”号不断中中弹起火。丁汝昌被打成重伤,还在舰桥上指挥战斗。“镇远”号战列舰用其大口径火炮攻打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迫使其退出战斗。   黄海海面上激烈的海战持续了5小时,北洋舰队受到重创。10艘战舰只剩下“定远”号, “镇远”号等4艘军舰,由于战列舰防护能力强,有效地抵御日本舰队炮火攻击。当夕阳西下时,满身伤痕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远去的日本联合舰队,缓慢地驶离战区。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编辑本段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
  战略方面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技术方面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认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北洋水师备战不足。所缺乏穿甲爆破弹(也就是所谓的开花弹)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放炮者,尚悔不学彼等之黠能。受伤虽住医院,而扶持之役,资派本船水手;阵亡者,衣衾棺椁出己之薪俸口粮。领恤赏之时,亦有幸与不幸。土卒一念及此,安得死敌之甘心?谁无父母妻子,使能给养其家,何有求生之念?”
  训练水平
  水师提督丁汝昌出身陆军,对海军事务缺乏足够的了解。然而,为水师担任教习的英国教官琅威里却是一名优秀的海军教习。在英国担任过海军中校的他,不仅对于海军有着丰富的了解,而且对他的这一份中国的职业(官拜副将之职)异常重视。在平日里面的教习和训练里面,琅威里对北洋水师的官兵要求极为严格,教习一丝不苟。据史书载,他“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甚至在如厕时“犹命打旗语传令”。由于他严苛的治军态度,以至于在北洋水师当中,竟然流传有“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话语。而在他严格的治军与训练下,北洋水师在训练上刻苦付出的同时,也保有了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琅威里不仅在治军方面严谨过人,还主张中国应利用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来提升国家威信。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们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方面水兵多人受伤。这次冲突事件被称为“镇远事件”。而琅威里得知消息以后气愤不平,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遭到丁汝昌的拒绝。在我们今天来看,琅威里的主张或许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为一名外国人,却全心全意为了中国的海军建设而尽着全力。   然而,琅威里严格的治军态度最终为他的教习生涯划上了句号。在琅氏上任初期,北洋的士官生们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琅氏严格的管理。等这批人逐渐升上管带(舰长)后,就再也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了。他们与琅威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在舰队南下香港避冻时发生了“撤旗事件”,琅威里被迫离开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大清无人具备琅威里那样的执教水平,更不具备他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整个舰队很快就从内部开始懈怠腐化。“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而且“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甚至“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而行。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本来海军规定,所有官兵终日在船上生活。结果琅威里走后,将士纷纷移眷刘公岛基地,过起家庭生活,“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舰队平时不仅训练松懈,还为了高级将领们的私利忙于运输任务。每年冬季舰队按例南巡时,一至香港,官兵便蜂拥上岸淫赌。据传闻定远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东乡平八郎(后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日方指挥官)上舰参观,见甲板上供着关公神像,一地散乱的剩饭,炮管一摸一把灰,甚至出现在主炮上晾晒衣裤这种军纪松弛到极点的行为。他回到日本便评价说仗不用打,中国输定了。   对于训练水准已经跌落到这一地步的北洋水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它不应该在甲午海战当中失败呢?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创建过程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福建水师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正式创建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编辑本段军旗纹章
   军旗纹章
清朝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军旗、国旗的质地、章色。   黄龙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四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三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编辑本段官制等级
管制等级分级
   北洋水师官弁号衣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领导官职
  全军设海军提督一员,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二员,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五员,参将四员,游击九员,都司二十七员,守备六十员,千总六十五员,把总九十九员,经制外委四十三员。
编辑本段军衔等级
  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编辑本段舰艇编成
   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
铁甲舰(战列舰):定远、镇远 (定远级铁甲舰)   快船(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济远、致远、靖远   撞击巡洋舰( 碰快船):扬威、超勇   铁胁木壳巡洋舰(铁胁穹式快船):广甲   鱼雷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广 乙、广 丙   蚊炮船(炮艇):龙镶,虎威,飞霆,策电(北洋订购,后李鸿章见南洋的订购的镇字炮舰强于其,将其调包,把镇字炮舰留下,把蚊炮船调去南洋)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 中甲、中乙 、 乾一、乾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海镜, 湄云 ,利运,操江, 犀照,飞霆,飞凫 ,超海,铁龙,飞龙,快顺,遇顺,利顺, 捷顺,宝筏, 导海, 导河 ,快马,海马,杆雷,守雷,下雷,巡雷, 水底机船,螺桥船, 50吨运煤船,20吨水船。
编辑本段北洋水师舰队详表
主力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
(吨) 马力
(匹) 航速
(节) 火炮
(门) 鱼雷
(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定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
镇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5.4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
来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4 16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
经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6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
致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
靖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叶祖珪 英国 1886
济远 巡洋舰 2300 2800 16.5 11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
平远 近海防御铁甲舰 2100 2400 11 11 1 145 李和 福建 1889
超勇 巡洋舰 1350 2400 16 18 3 135 黄建勋 英国 1881
扬威 巡洋舰 1350 2400 16 18 3 135 林履中 英国 1881
镇东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英国 1879
镇西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英国 1879
镇南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蓝建枢 英国 1879
镇北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吕文经 英国 1879
镇中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林文彬 英国 1881
镇边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英国 1881

鱼雷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左一 鱼雷艇 90 1000 23.8 2 3 29 王平 英国 1887   左二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李仕元 德国 1887   左三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徐永泰 德国 1887   右一 鱼雷艇 74 900 18 2 2 28 德国 1887   右二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刘芳圃 德国 1887   右三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曹保赏 德国 1887   福龙 鱼雷艇 120 1597 22.5 2 2 20 蔡廷干 德国 1886   一、二、三、四、 鱼雷艇 28 650 13.2 1 1 16 德国 1881   定一、定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2   镇一、镇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1   捍雷 鱼雷艇 7   中队甲   中队乙
后勤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湄云 练习舰 578 320 9 8 - 70 吴世忠 福建 1869   康济 练习舰 1310 750 12 11 - 124 萨镇冰 福建 1881   威远 练习舰 1268 750 16 7 - 124 林颖启 福建 1877   泰安 练习舰 1258 580 10 10 - 180 福建 1876   敏捷 练习舰 700 - 60 戴伯康 英国 1888   操江 运输舰 950 425 9 4 - 91 王永发 上海 1865
海镜 运输舰 1358 600 9 3 - 180 福建 1873   利运 运输舰 110 - 57   犀照 运输船 60 9 - 1888   镇海 运输舰 950 480 9 5 - 100 1871   宝筏 布雷舰 - 大沽 1890   飞霆 汽船 440 5 -   守雷、下雷、 小轮船 - 16 大沽 1888   巡雷 小轮船 - 4   快马 小轮船 - 25   飞艇 小轮船 - 18   利水 小轮船 - 20   超海 小轮船 -   遇顺 拖船 - 大沽 1875   东澧 小轮船 -   赶海 小轮船 -   导海 挖泥船 - 164   飞虎 通报舰 -   伏平、勇平、开平、北平、 运煤船[1]
编辑本段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编辑本段主要将领
   邓世昌
丁汝昌
丁汝昌 -- 水师提督 (自尽)   刘步蟾 --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自尽)   林泰曾 --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自尽)   邓世昌 --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战死)   叶祖珪 --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革职)   方伯谦 --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处死)   林永升 --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战死)   邱宝仁 --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革职)   黄建勋 -- 左翼右营副将,超勇号管带 (战死)   林履中 -- 右翼右营副将,扬威号管带 (战死)   杨用霖 --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 (自尽)   萨镇冰--副将衔精练左营游击,“康济”号练船管带
编辑本段军规制度
制度简介
  北洋水师成军后拟定《北洋海军章程》,奕譞与李鸿章奏请旨批准。内容包括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赏、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等相关事项。
军规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一 ——军规   “凡管带官违犯军令,由提督秉公酌拟呈报北洋大臣核办。轻则记过,重则分别降级、革职、撤任。凡记一过者,停资一个月,记二过者,停资两个月;记三过者停资三个月。遇推升之日扣资。资不足者,不准升补。   凡该船管带之属宫,游击以下守备以上人员,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随时秉公酌办。轻则记过、停资,重则禀请提督究办,分别降、革、撤任。倘有酗酒、聚赌不法等事,由管带官一面先行监禁,一面禀办。其记过停资之法,与管带官同。并由提督随时报明北洋大臣查核。   凡副将以下守备以上人员,如获降、革处分,仍留任者,作为署事,官俸只给一半;若本系署事人员,官俸只给四分之一,船俸概准照支。   凡船上属官千总以下人员由学堂出身者,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分别轻重,酌予记过、停资、降革、撤任,与惩办守备以上人员同。其应降、革、撤任者,须先禀请提督批准。   凡船上属官千总以下人员,由水手出身者,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酌于棍责,不记过、停资。事体重者,分别降革、撤任。仍先禀请提督批准。   凡副将以下经制外委以上人员,应得记过、降、革处分,由提督按季汇册报明北洋大臣查考,并咨报支应局、营务处备案。降、革人员并由北洋大臣随时咨会海军衙门备查。   凡经制外委以上人员应得参革、撤任处分者,不准在原船当差,亦不准回籍,不准投效他营,由提督酌量移送岸上船坞、机器局等处效力,或调往别船效力。倘有私逃者,拿获照逃宫例加等治罪。   凡船上头目、水手及一切无官职人物如违犯军令,由管带官分别轻重惩处。或遇每月放假之日,罚令不准登岸,仍以若干日为度;或鞭责;或械击;或革退。其革退遗缺,即在本船水手内调补,并移知练营调练勇补额。仍即报明提督查核。   凡水手逃亡者,拿回鞭责八十,监禁一个月;临阵时逃亡者,斩立决。   凡管带宫遇罚办之事应报明提督者,如提督他往,即应报明督队官,不得专擅。   凡船上官弁、兵匠人等,损坏器械、军火等件,由堤督及管带官、督查官讯明,实系疏懈不慎,分别轻重,罚令赔偿。倘系有意损环,按行军例从重洽罪。   凡船上官弁人等违犯军令,照以上所拟各条惩治外,其余不法等事,由提督等援引会典所载雍正元年钦定军规四十条参酌办理。并先恭录通行各船,一体懔遵。”
编辑本段参加的主要战斗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海战
编辑本段海军经费和颐和园
  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还有几种说法,数字略有上下)修建的。这种说法的最初依据来自梁启超《瓜分危言》、王世和《造陶庐日录》、池仲佑《海军大事记》等私家记载。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光绪十四年二月上谕改名,修园工程公开化,但相当部分在这以前已经完工或加紧施工。李鸿章于光绪十三年六月致函奕劻:“万寿山各坐落陆续经营,截长补短,实费尽筹。鸿章愧不能效一臂之助”。有断定“截长短补”即为挪用海军经费,并认为海署十二年春定将南北洋海防经费按“二两平”核放,系扣除平余用于园工;又说十二至十四年海防捐输亦挪于园工。这些推论似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明。   海军衙门在光绪十四年的一份奏折中提到,现在每年所入不及300万两,而放款必须330万两,是以奏请由户部每年添拨洋药加厘税银200万两,“臣奕譞发意以30余万两补放款之不足,以20万两分年缴还赏借三海修工之款,其余40余万两,一半修建颐和园等处工作,一半留为续办第二枝海军经费。无如郑工不完,户部无可添拨,现又奏请筹拨银数10万两,即使部议照办,仅能补放项正款之不足,于赏借之款及工作,海军一时均无从顾及。……所有颐和园等处接修各工,臣等惟有将现存之457500余两闲款,尽数撙节动用”。38十五年六月十一日,奕劻又奏:“通盘计算,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数解清,尚能勉强挹注,从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银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这两条材料是颐和园公开施工期间挪款的证据。十四年十二月,海署曾奏:“余平、捐输两项,拟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这笔款项究竟多少,目前是笔烂帐。据统计,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海署克扣南北洋将士员弁薪粮及东三省练兵军饷的平余银共约80万两,皆被挪至园工。   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驻颐和园,说明规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继续,并开始筹备慈禧六十寿诞庆典,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园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劻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劻、福锟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   目前虽无法找到颐和园挪款的全部细帐,但以上几条材料是有其内在连续性的。从中计算,海署挪款共400余万两。此外,据考证,海署自光绪十二至十四年共收海防捐157.7万余两,光绪十五年至甲午战前共收海防新捐200万两,也都流入园工。   应该指出,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五至二十年间,北洋海防协饷收入基本稳定,平均约137万两,高于前十四年的平均数。奕譞、奕劻主持园工,筹措经费,给人以海署即颐和园工程处的印象。但修园经费却非海署独任。梁启超称,自马江败后,“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太监王世和言,海军各堂司仅为贪污中饱而“谋修清漪园,动款3000余万”。这些说法,与海军经费筹集的一般规律相差太远。海署除维持海军及年拨100万两充东北练饷外,要在光绪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筹款2000万两或3000万两(即平均每年另筹300至400万两)是不可能的。梁启超文章自在于鼓动反对慈禧的专制统治,言过其实,不能据作信史。海军发展受阻固然与园工有关,但是还应从清政府整个财政状况去作进一步的分析。园工而外,十四年光绪帝婚礼耗资达500万两,户部又拨郑州河工600万两,山东河工200万两,及新铸制钱工本……”经费窘迫,可想而知。十四年《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朝野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已经成军,李鸿章也吹嘘“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规定南北洋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撇开全局不论,把海军扩充停滞完全归咎于慈禧太后个人纵欲奢侈,是不符台历史真实的。   260万两“海军巨款”事件。十四年九月,醇亲王奕譞致函李鸿章,透露“万寿山用款不敷”,嘱其与各地督抚“设法集款200万两存储生息,以备分年修理”。李鸿章悟出此乃慈禧的意旨,立即通报粤督张之洞、江督曾国荃、湖督裕禄、鄂抚奎斌、川督刘秉璋、赣抚德馨等人,布置各地报效。他对张之洞说:“窃以粤中指款名目繁多,若能酌节用项,分次匀提,正与朝旨邸教不动正款主意相合。……每年得20万,五年积成100万,则尊处已独任其半。此外南洋各处一二善国,从而附益,便可观成”。他对曾国荃讲得更为露骨:“邸意所注,首望香帅,次则台端。……但当频年搜刮之后,何处得有闲款?目前需用已亟,无论正杂各款,均可移缓就急,分年提解”。各地督抚心领神会,争先恐后,结果合计集款竟达260万两。为了掩人耳目,这笔款项被称为“海军经费”,“存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补正杂款之不足。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不久,御史林绍年上奏要求停止报效,竟遭朝旨严行申斥,而李鸿章、张之洞及所有参与筹解“海军巨款”的督、抚、藩、臬、运司却受到奖叙。这一事件充分暴露清廷的腐败,吏治的黑暗。确切地说,这260万两巨款是不能算在海军账上的.
编辑本段甲午海战中的北洋舰队
  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辽阔的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这是一次悲壮的海战,两支装甲舰队的激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   参于甲午海战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是北洋舰队的两艘装甲战列舰,它们属于同一舰型,均是满清政府为创建北洋舰队向德国订购的装甲战列舰,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出海巡弋,寻找日本舰队决战。丁汝昌的旗舰是“定远”号装甲战列舰, 北洋舰队从威海基地出发,9月13日, 北洋舰队主力来到了旅顺,一路上没有发现日本军舰。   9月16日, 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向辽宁大东沟进发。在到达大东沟后, 运兵船上的陆军部队上岸。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在大东沟外锚泊地停泊。此时,日本联合舰队也在寻找北洋舰队主力。9月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先头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日军判断是北洋舰队的军舰,便排成单列纵队,准备迎战北洋舰队。   停泊在大东沟外锚泊地的“镇远”号装甲战列舰发现有12艘日本军舰正向锚泊地驶来,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横队形,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   成一列横队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位于横队阵中间,“镇远”号位于横队阵后翼,它们是舰队中坚,它们率领舰队其他舰船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就这样,两支装甲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舰队在激战中先后击中日本的多艘军舰,打退了日军进攻。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号“定远”号,日军的炮火越来越猛, “定远”号不断中中弹起火。丁汝昌被打成重伤,还在舰桥上指挥战斗。“镇远”号战列舰用其大口径火炮攻打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迫使其退出战斗。   黄海海面上激烈的海战持续了5小时,北洋舰队受到重创。10艘战舰只剩下“定远”号, “镇远”号等4艘军舰,由于战列舰防护能力强,有效地抵御日本舰队炮火攻击。当夕阳西下时,满身伤痕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远去的日本联合舰队,缓慢地驶离战区。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编辑本段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
战略方面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技术方面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认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北洋水师备战不足。所缺乏穿甲爆破弹(也就是所谓的开花弹)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放炮者,尚悔不学彼等之黠能。受伤虽住医院,而扶持之役,资派本船水手;阵亡者,衣衾棺椁出己之薪俸口粮。领恤赏之时,亦有幸与不幸。土卒一念及此,安得死敌之甘心?谁无父母妻子,使能给养其家,何有求生之念?”
训练水平
  水师提督丁汝昌出身陆军,对海军事务缺乏足够的了解。然而,为水师担任教习的英国教官琅威里却是一名优秀的海军教习。在英国担任过海军中校的他,不仅对于海军有着丰富的了解,而且对他的这一份中国的职业(官拜副将之职)异常重视。在平日里面的教习和训练里面,琅威里对北洋水师的官兵要求极为严格,教习一丝不苟。据史书载,他“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甚至在如厕时“犹命打旗语传令”。由于他严苛的治军态度,以至于在北洋水师当中,竟然流传有“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话语。而在他严格的治军与训练下,北洋水师在训练上刻苦付出的同时,也保有了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琅威里不仅在治军方面严谨过人,还主张中国应利用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来提升国家威信。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们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方面水兵多人受伤。这次冲突事件被称为“镇远事件”。而琅威里得知消息以后气愤不平,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遭到丁汝昌的拒绝。在我们今天来看,琅威里的主张或许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为一名外国人,却全心全意为了中国的海军建设而尽着全力。   然而,琅威里严格的治军态度最终为他的教习生涯划上了句号。在琅氏上任初期,北洋的士官生们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琅氏严格的管理。等这批人逐渐升上管带(舰长)后,就再也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了。他们与琅威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在舰队南下香港避冻时发生了“撤旗事件”,琅威里被迫离开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大清无人具备琅威里那样的执教水平,更不具备他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整个舰队很快就从内部开始懈怠腐化。“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而且“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甚至“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而行。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本来海军规定,所有官兵终日在船上生活。结果琅威里走后,将士纷纷移眷刘公岛基地,过起家庭生活,“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舰队平时不仅训练松懈,还为了高级将领们的私利忙于运输任务。每年冬季舰队按例南巡时,一至香港,官兵便蜂拥上岸淫赌。据传闻定远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东乡平八郎(后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日方指挥官)上舰参观,见甲板上供着关公神像,一地散乱的剩饭,炮管一摸一把灰,甚至出现在主炮上晾晒衣裤这种军纪松弛到极点的行为。他回到日本便评价说仗不用打,中国输定了。   对于训练水准已经跌落到这一地步的北洋水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它不应该在甲午海战当中失败呢?

定远舰沉舰遗址在威海发现,当年清朝的舰队主要驻扎在哪里?

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政府应该是有四支舰队。他们分别是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后来等到宣统皇帝溥仪即位之后,将四支舰队改编成了长江和巡洋两支舰队,由程璧光任领导巡洋舰队,沈寿堃统领长江舰队,海军总司令为萨镇冰。

北洋水师于1888年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主要基地在威海卫,旅顺,大沽口。北洋水师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南洋水师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由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在经营福建船政的同时筹办南洋海防。南洋水师主要驻扎在主要基地在上海,南京一带。在1909年南北洋海军合并后,作为独立舰队的存在正式消失。

福建水师是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它是由福州船政局节制的。福建水师主要负责的是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他们驻扎在福建马尾一带。1909年合并重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独立的福建水师就此解散。

广东水师又叫广东海军,这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主要清部署于南海区域,它是建立在旧绿营水师编制的基础之上的。广东水师主要基地是在广州黄埔。广东海军的特点是成立时间早,舰船数量多,种类繁杂,规模小。但仍是装备近代化舰船。

主要的就是驻扎在威海,还有就是黄海,可能别的地方也有,历史上没有提到。
定远舰沉舰遗址在威海发现,当年清朝的舰队主要驻扎在威海附近的海域。
通过历史书了解到当时清朝舰队主要驻扎在威海海域周围,实际情况无准确答案。
在历史书上看见的也就是威海附近的海域呀,可能船只就是沉在那里,也有部分可能飘走了。
本文标题: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陆续发现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这对人们了解历史有何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91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啥中国把水浒传拍的这么土有没有能够体现康熙对胤礽父爱的具体事件或文字 康熙三十五年的那堆奏折已经看过了 还有别的吗 越多越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