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曹爽真的去许昌就有出路吗

发布时间: 2023-10-17 09:0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曹芳去了许昌,司马懿的结局会如何?假如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曹爽带着幼主曹芳去许昌调兵的话,那么司马懿最后的结局...

高平陵政变曹爽真的去许昌就有出路吗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曹芳去了许昌,司马懿的结局会如何?

假如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曹爽带着幼主曹芳去许昌调兵的话,那么司马懿最后的结局肯定是兵败身死。可是司马懿的眼光特别犀利,他善于洞悉人性,在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前他就已经预见到了曹爽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所以司马懿根本不担心自己会失败。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前,曹爽一直在朝廷上为难他,使得司马懿非常为难。不仅如此,曹爽还几次三番的找理由想要杀掉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才会生病在家,不愿意出去。由于曹爽步步紧逼,所以司马懿趁着曹爽陪曹芳出城的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洛阳的兵权。当身在城外的曹爽得知这一消息以后感到非常震惊,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妻子和儿女都还在城里面没有出来,曹爽非常害怕司马懿会杀掉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不听从手下的劝告,想要带着曹芳回到京城与司马懿和谈。

其实那个时候的曹爽有着很多种选择,如果他带着曹芳去许昌,然后调集天下兵马去攻打司马懿的话肯定能够取得胜利。因为司马懿出师无名,他的行为相当于谋反,司马懿带着不义之师是根本无法与曹爽的正义之师相抗衡的,所以曹爽如果去许多的话,胜算几乎是100%的。

可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事情的走向,他认为曹爽是一个见识短浅、胸无大志的人,他一定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小而回到城中与自己和谈。而事情的走向也确实如司马懿所料,曹爽由于放不下城中的家人,所以就带着曹芳回到了城里面与司马懿和谈,司马懿一开始的时候还假装同意放过曹爽,可是没等几天,司马懿就突然下令将曹爽满门抄斩。

假如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曹爽带着幼主曹芳去许昌调兵的话,那么司马懿最后的结局肯定是兵败身死。可是司马懿的眼光特别犀利,他善于洞悉人性,在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前他就已经预见到了曹爽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所以司马懿根本不担心自己会失败。
他之后的结局就是死亡,他的行为已经威胁了对方的利益,而且也造成了对彼此的伤害,所以一定会被伤害。
结局并不正常,因为他想趁这个机会伤害曹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曹操所伤害了。

假如曹爽有曹操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还能够成功吗?

不需要曹操的智谋武略,只要曹爽由他父亲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也绝对会失败。因为一个最重要的核心是,皇帝在曹爽身边。在皇权社会中,皇帝是一切的主宰,包括太后在内都只是皇帝的附庸,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曹爽积极保有皇帝这张王牌,无论是去邺城,还是去许昌,就是西奔长安都有能力召唤勤王之师。曹爽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孰轻孰重分不清,以至于轻易相信了司马懿的谎言,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

高平陵政变实际上是司马懿利用皇城空虚的时机趁虚而入,本身是非常冒险的。因为没有皇帝的皇城只是一座空虚的堡垒,不是王朝的核心。当时曹魏的中心城市有很多,只要曹爽占据了任何一个,就有资本和司马懿周旋。而且当时掌握天下钱粮的大司农桓范已经逃出了洛阳,见到了曹爽。以他的官位足以调动任何地方的钱粮,有了钱粮自然有军队,有了天子,自然也有了皇旗。

这样的军队是司马懿根本无法阻挡的,只要曹爽当时坚定一些,睿智一些,把司马懿想象的再恶毒一些,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三国志》当中的这一段记载尤为让人可惜,这能说是生死一瞬间,可惜曹爽做错了最重要的一道选择题。在《三国志》中记载:“桓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遂进谓帝曰:“陛下作诏免臣官,报皇太后令。””

看了这一段记载,只能说曹爽兄弟幼稚得可笑,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当时的曹爽是大将军,顾命大臣,又有天子在手,只要振臂一呼,司马懿等人立刻就会成为反贼,受到天下的挞伐。此时的曹爽就和千余年之后的朱允炆一样,想凶狠又狠不起来,没有那个胆量。想仁慈也仁慈不起来,没有那个度量。这样矛盾的结合下,自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不会成功,可惜曹爽和曹操相比,实力和能力差的太远了。
我认为能成功。因为在这场斗争当中,曹爽的能力很欠缺,所以如果有曹操的能力,肯定可以成功。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没有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谁也不能确定其中的胜算有多大,变化多于计划。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来勤王,他成功的胜算起码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没有绝对,因为曹爽的失败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这个人用蒋济的话说,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

高平陵政变时,曹爽被大司农桓范痛骂蠢“如猪如狗”,他这话骂的一点毛病没有。如果按题主假设的问题,即,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投降,而是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共勤王,他的胜算有多大呢?如果这样,保守点说他也能又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胜算;理想点说超过百分之八十也是有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依据:

第一,曹魏统治的人心还在。曹魏政权经过曹操的奠基,到曹丕称帝时,通过九品中正制与士大夫阶层合作分享了曹魏政权的权力,所以基本获得了绝大部分的人心支持,经过曹叡的巩固,再传到曹芳时,可以说曹氏家族对曹魏政权统治的正统性,正处在比较强盛的阶段,其内部反对曹氏当皇帝的人只有极少数,他们的力量也非常弱。在这种大背景下,曹爽以小皇帝曹芳蒙难的名义号令魏国各地的军队前来勤王,共同对付司马懿,应该很快就能招来一批勤王的兵马,再配合舆论宣传战,估计司马懿很快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就连其所占据的洛阳也会有不少人,在暗中破坏司马懿的行动。曹爽这时派出支持曹魏皇帝的老将及曹家会带兵的人,率领勤王兵马围攻司马懿,这胜算必然超过半数以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老话正是对曹爽最有力的支持。因为他只要稍微运作一下,就会将司马懿的行动,由他们两位顾命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转化成司马懿对曹芳皇权的威胁,这就相当于曹爽占到了道义的制高点,所以,得到军心、臣心、民心的支持,是大概率事件。这样胜算能不大吗?

第二,曹爽还有获得军队支持的资本。曹爽专权后,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主要都是腐化堕落的问题,政治上除了与司马家为敌之外,他在曹魏政权内部并没有再树立其他明显的政敌。当时,曹魏内部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四股:一是曹爽集团,二是司马懿集团,三是元老集团,四是地方实力派。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虽然针对的是曹爽,但曹爽手中毕竟掌控着小皇帝曹芳,所以,这就是他的王牌,他只要按照曹操当年“挟天子令诸侯”的策略开展行动,必定能争取到元老派和地方派的支持。那样,曹爽战胜司马懿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六十,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的希望是不是很大呢?

第三,支持司马懿的军队有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靠的是其多年在曹魏军事集团中的积累,靠的是老谋深算和军事韬略,再有就是他掌控了洛阳城及皇太后等皇室成员,至于真正能支持他的军队人数,其实是有限的。如果曹爽以皇帝名义号令魏国军队讨伐司马懿,最后能真正为司马懿家族效命的恐怕就更少了,这样曹爽的胜算岂不是越来越大?

但历史不能假设,曹爽放着铲除政敌的大好时机,却采取了最愚蠢的“投降”策略,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但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用自己及其家族的人头为保存魏国实力做出了贡献,换来了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主导和绝对控制,变相地维持住了曹魏相对于蜀汉和东吴的优势国力。如果曹爽通过与司马懿展开军事斗争获得胜利,杀掉司马懿家族,那么,他虽然更好地维持了曹魏政权的统治,但却极大地消耗了曹魏的内部力量,曹魏相对蜀、吴的国力优势可能就没了,或至少会弱化很多。那样,可能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会多延续很多年,司马家的西晋就更不可能出现了,自然五胡乱华也不会发生,那岂不是一件大幸事?

我觉得胜算并不会有多大,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曹爽是不太被那些诸侯所承认的,毕竟他不是曹操的直系亲属,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号令那些诸侯的话,人家根本不可能会听你的,就算惧怕皇帝的权威,这些人也只会采用一个阴奉阳违的态度,所以根本不可能会给曹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遇到那种心术不正的诸侯,他还会去司马懿那里告状,所以说曹爽这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翻盘的余地。


其次曹爽的智商并不是很高,并且也没有曹操曹丕的那种雄才伟略,所以他是从心底里面惧怕司马懿的,他怕有一天司马懿会先他一步动手把他给废了,所以曹爽在私下里做了一些手脚,并且已经很严重的威胁到了司马懿的安全,所以司马懿才会决定发动高平陵政变,然后把这个隐患给永远的解决掉。


此外就是当时司马懿的权力非常的大,并且司马懿手下的势力掌握着那个时候曹魏所有的兵力,但是反观曹爽虽然名为皇帝,但其实是没有什么兵权的,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曹爽这个时候想要去命令这些士兵别人也不会听他的。


甚至还会认为他是个神经病,而且在这些士兵的眼里面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一个大都督,是没有所谓的皇帝的,所以曹爽发动高平陵政变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话又说回来,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胜利了就是胜利,失败就是失败。

胜算并不是很大只有54.5%,可见这样的胜率也是比较危险。而且在高平路的变换中,那充斥的危险程度很夸张。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命令世人勤奋,他成功的机会至少是60%。但是没有绝对的,因为曹爽的失败实际上有某些不可避免的成分。用蒋济的话说,他是一匹“坏马”,是一个不称职的典型人物。没什么大不了的。

司马懿在曹爽犹豫的时候,依靠的是,也就是时间差,来击败他的心理防御。黄巾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基础。皇帝年轻时,贺金和史昌不和。何进不够强壮,不能叫董卓为王效力。因此,请求上帝比派遣他更容易。董卓到达时不想离开,这开启了东汉的混乱时代。曹真死后,一群草覆盖的曹家没有能够统治军队的将军。

淮南一直对司马氏家族不满,但后来司马氏家族掌权后三次改弦更张。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司马懿获得如此顺利,与洛阳世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当时并不代表自己,而是整个城门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下定决心要攻打洛阳,那么他就是要攻打所有强大的家族。

如果曹爽真的去许昌调动所有诸侯,他的确有机会获胜,可能会消灭司马懿。但这可能会带着整个曹魏的国家,结束他自己的政治生活,也可能结束他自己的生活。因此,懦弱的曹爽建议并选择了放弃。因此懦弱的曹爽建议并选择了放弃。但是这种选择是不明智的,如果当时的形势在他父亲曹真的身上,司马懿早就被连影子都摧毁了。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没有投降,那么令天下勤王胜算大概是在80%左右。

高平陵,高平陵事件有怎样的内涵?

高平陵事件有怎样的内涵?

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

高平陵事变的经过 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五千余人,当时的曹芳为什么会无动于衷?

因为曹芳根本没有多少实权,而且自身能力也有限。再加上辅佐他的曹氏宗人曹爽也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很快就投降了,所以曹芳就更没底牌与司马懿一战,自然也就无法为那些被杀的曹氏族人报仇雪恨。

曹芳并不是皇子,只是因为魏明帝不曾拥有子嗣,所以才从旁系族人那里过继了一个。当魏明帝去世的时候,曹芳尚且年幼,所以需要有人在一旁协助他处理政事。魏明帝为他挑选的两位帮手分别是同是曹氏一族的曹爽,以及司马懿。两人一对比,同是曹氏出身的曹爽更比司马懿更为可信,所以他也就得到了更多的重用。

司马懿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并未因此感到担心,反而就此养精蓄锐。当有一年曹芳与曹爽二人一同前去给先帝扫墓的时候,于是司马懿趁此时机兵变,这场兵变也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曹爽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没有马上集结军队对司马懿进行反攻,反而是投了降。要知道当时司马懿控制的也不过只是京城内的兵马,京城外的兵马完全可以任凭曹爽与曹芳调遣。结果曹爽却投了降,从而助长了司马懿的嚣张气焰,对曹氏家族更是毫不手软,一下子杀了五千多人。

因为曹氏家族绝大部分势力都是掌握在曹爽手中,所以他一投降,曹氏就再无对抗司马懿的实力,所以很快就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同是曹氏一族的曹芳即便想要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也苦于手中无权无势而只能选择无动于衷。

高平陵之变爆发后,只手遮天的曹爽为什么不敢挟天子与司马懿一战?

只能说,曹爽这个人实在是太过无能了。就连他身边的谋士在最后也直接对他破口大骂道“曹真这么英雄一世的人物,怎么会有你们兄弟俩这样猪狗窝囊子孙,今天也要被你们连累灭族了。”高平陵之变的失败,与曹爽个人问题关联更大。

曹爽,其父亲曹真历任三朝,多次与诸葛亮以及东吴对抗,是朝中一名大将,且为人十分受将士追捧,朝中威望也极高。曹叡对他十分倚重,至其病逝后,便让曹爽接替了他的位置,当曹叡去世时,更是命曹爽与司马懿一起辅政。

一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是敬重三分,到后来开始想方设法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并且任人唯亲,引起朝中不少人的怨恨。但无奈兵权在曹爽兄弟手中,大臣也无可奈何。此时,告老的司马懿却开始偷偷联系这些不满的大臣,暗中策划高平陵之变。

反观曹爽这边,曹爽本人根本就算靠关系上位,没有多少真才实干,这一点在他向蜀汉出征时暴露无遗,带了十万大兵,却损失惨重。而且自以为是朝中首辅,谁也不敢对他怎样,经常轻易去打猎。并且又不懂得政治斗争,自以为高高在上,不把朝中其他元老放眼里,得罪了最有威望的蒋济。

到高平陵之变时,他其实尚有机会的。因为天子当时还在他手中,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便不断派人劝降,曹爽的谋士劝他手握天子号诸侯去攻打司马懿,毕竟在礼节上曹爽是占上风。

可惜曹爽太过妇人之仁了,放弃反抗机会,做一富翁。最后司马懿背弃诺言,灭其三族,曹魏名存实亡了。

高平陵之变时,为什么曹魏旧部不敢反抗只有三千兵马的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带着三千个死士发动政变,曹爽被迫投降,这场政变标志着强大一时的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家只手,曹家被迫沦为司马家族的傀儡。

虽然曹爽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胆小懦弱的人。但是曹氏一族发展到第三代时,已经没有了可用的人才,而曹爽确实要比其他的兄弟们优秀。魏明帝在临死前将小皇帝交到了司马懿和曹爽的手中,因为他确实更相信自己家的人,能够照顾好皇帝,但是曹爽这样的性格注定达不到魏明帝的期望。

  造成司马懿起兵造反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察觉出曹爽对他心生不满,如果再不造反早晚他会死在曹爽手中。曹爽就是一边排挤司马懿想将他杀死,另一方面又对司马懿心生忌惮不敢对他下手,这样就给了司马懿布置这场造反事件的时间。

司马懿能够用三千人取得成功这来源于他精准的布置和雷霆的手段。司马懿早就将自己的手下安排在皇宫中各个重要的地方,所以司马懿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皇宫。其次司马懿在造反前将一直被囚禁的郭太后释放出来,依靠太后旨意而师出有名。这个时候其实郭太后已经成为了司马懿的旗子,让司马懿从一个乱臣贼子的身份变成了忠义之臣的身份,再加上司马懿对魏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且自身又是有着强大能力的人,因此有不少的朝中大臣和老臣支持他。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没有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谁也不能确定其中的胜算有多大,变化多于计划。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来勤王,他成功的胜算起码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没有绝对,因为曹爽的失败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这个人用蒋济的话说,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手握重兵,完全能反杀司马懿,他为何还要投降呢?

三国经过多年的战乱,最终司马家族却成为了最终的赢家。然而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仍旧手握重兵,完全有能力与司马懿一搏,但他最终仍是投降了,这才成就了司马家族。曹爽投降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曹爽本身的懦弱性格特点,二是司马懿的狡诈与才能让其无奈。

当时的许昌虽然被司马懿所掌控,但曹爽仍旧掌握着洛阳的军权,在兵力上完全能够和司马懿抗衡。并且忠于曹爽的桓范当时身为大司农掌握天下粮草能够完全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后勤保障,并且当时司马懿刚刚叛变,而曹爽完全可以以反贼的名义令天下诛之,使其不能站稳脚跟。尽管如此,曹爽最后仍然选择了投降。

首先他投降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被司马懿的狡诈所迷惑了。他认为司马懿一直是个性格顺从,厌恶杀戮的人,还讲一点君臣之道,就算自己投降,司马懿或许会念在以往的旧情,不会让其丢掉性命,也不会让曹氏皇家难堪。并且他早已认识到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超于自己,与其拼死抵抗,一旦失败落个不好的下场,不如卖一个人情,就此罢休,还能赢得体面。事实上他错了,司马懿一是个有狼子野心的人,得到权势后,最终还是将曹爽一族赶尽杀绝。

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懦弱的性格。曹爽在投降之前便说过甘当一个富家翁之类的丧气话。可见他并非过于贪于权力与地位,而仅仅只想得到一点衣食无忧的生活。对于桓范给他提的建议,他的回应也显得十分无力,仍然选择投降,这也让桓范痛心不已。

高平陵之变为什么曹操的旧将不反抗呢?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去哪了呢?

我觉得在高平陵之变时,之前跟随曹操的旧将早就已经被司马懿给收买了,那会都是听从司马懿派兵调遣的,哪里还会为了曹家说话撑腰哟!而作为当时任命的第二托孤大臣的曹爽,他则实在是可以说是草包、傻子一名,他那会正在陪着曹芳扫墓,毫无抵抗能力可言。

司马懿作为曹家的家臣,最初也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从曹操、曹丕、曹叡到曹芳,司马懿辅佐了曹氏四代人,但随着老曹家不知道是基因原因还是什么的问题,后面的子孙越来越没有能力,这时司马懿的野心也在逐渐地成长,但前三世也都还能镇住司马懿,到曹芳的时候就彻底拿他没办法了。幼年曹芳基本形同虚设,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傀儡皇帝,只能任其摆布。

随着岁月的流逝,能靠得住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已去世近30年,忠于曹家的老兵战死、病死的也都相继而去,牛掰的也就剩下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几人。曹家老兵反而纷纷站队司马懿。比如高柔占领了曹爽军营,王观接管了京都禁军,蒋济则忙着劝降曹爽。王凌和郭淮都不在洛阳,没有明确站队立场,不站队其实就是变相默许司马懿搞事。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因为他的愚蠢和利欲熏心,把之前好几个的旧将都换成了他的亲信,可是他挑选出来的人却都是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笨蛋。使得在面对司马懿的兵临城下时,他们却丝毫没有一点能反抗的能力。

事件(13)内涵(1)

本文标题: 高平陵政变曹爽真的去许昌就有出路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81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日本古代人名里的通称是贵族们都有吗何時才能徹底覺醒
    Top